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拟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解析,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材料二:
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思考成果的记述和表述,不过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大多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哲学形态来比拟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涉及“哲学”的,包括天地万物的发生、运化及其普遍法则;人在万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关系;人如何认识客体世界,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人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则;人如何构建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架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其和谐运行;人作为既单个又群体的动物,靠什么维持其生存繁衍;人从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样显性的、隐性的、精神的、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靠什么实现;有无终极者,作为有限者的人能否与终极者为一。中国历代累积的思想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当然是哲学。
由于独特的文化特性、思维习惯、概念系统和表述方法,特别是经学总揽其他学科门类,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重视精神修养及其实践工夫,宗教精神即蕴涵在学问体系中,形上形下体用不二等特点,中国哲学呈现独特面貌。中国哲学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富的内容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相较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传播更久远、广泛,内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畴更加系统、深刻,特别是有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最有说服力、带来最多实际功效和思想变革的产儿,更助生了它作为典型哲学、普遍语言的力量。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加大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
(摘编自张学智《哲学与中国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最受当代经学研究者青睐的是《礼》《春秋》和《易》,研究者试图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C.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只是些感觉和体悟,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不是哲学。
D.中国哲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其丰富的内容却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礼学研究直指这些危机,因而儒家经典《礼》受到推广。
C.中国哲学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导致被很多西方哲学家轻视。
D.西方哲学因其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奠基。”
C.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在西方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应如何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A
2.D
3.B
4.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②这一原则直指当时人伦面临的“损人利己”等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危机,体现了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③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让这样的人取得成功,是众望所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借鉴吸收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质。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和分析。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A.“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错误。原文“新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故解析为:A。
2.D.“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错误,系无中生有。原文说西方哲学“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是指出西方哲学发展的优势,进而指出中国哲学应该借鉴其长处来发展自己,而没有说这些因素“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故解析为:D。
3.材料一的观点是,经学能够为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而经学研究得以强劲复兴。A.“应有之义”是阐述经典对“经济之学”的作用,该项强调了经典的理论意义,但没有突出对中国精神的接续和对时代课题的实践。
B.与其观点契合,点明经学研究对当下时代需求的回应,与原文“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文化载体……得到重视”“敦厚风俗的价值”“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解析”等内容相符合,因而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是说中国文化在过去的贡献,没有说当下。
D.是说经学的重要性在哪里。不能直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进一步理解,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根据原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可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品化热潮部分造成我国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当前人们研究礼学,是想要疗救各种危机,重建儒家秩序。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我们以忠恕之心对待别人,推己及人,如此能够和谐人际关系,疗救当代人伦面临的“损人利己”等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危机,期望到达和谐共生的境界。
再分析这句话为何“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诚心诚意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这样的人成功是众望所归,是必然的。
故解析为: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②这一原则直指当时人伦面临的“损人利己”等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危机,体现了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③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让这样的人取得成功,是众望所归。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增加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可以概括得出“借鉴吸收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质”。根据原文“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可以概括“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
故解析为:借鉴吸收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质。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日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日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日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
C.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7.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衷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8.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体现了鲁迅语言简练传神的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处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也有人认为,‘‘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你同意哪一个观点?请根据你的理解说明理由。
6.B
7.C
8.①此处寥寥几笔就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且让人联想他的内在变化。②“也”字说明吕纬甫的须发一直是这样,但前后的“乱蓬蓬”却体现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③过去“乱蓬蓬‘是因为他参与变革而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青春活力。现在“乱蓬蓬”是因为他百无聊赖而无心顾及小节,可看出消极颓唐。(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观点一:“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①“我”是一个抱有希望和热情的革命者,最后仍然选择在风雪中前进。②“我”否定吕纬甫颓唐的人生态度,对逃避革命甚至妥协的态度加以否定。③“我”代表了的立场,号召革命人士要坚持奋进,而吕纬甫是批判的对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观点二:“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①“我”是孤独的追梦者,是鲁迅坚持革命理想的一面。②吕纬甫回归现实,不再追梦,是鲁迅犹豫彷徨的一面。③“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可看作鲁迅自我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剖析,其实想借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反思。(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小说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特色的能力。这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一如既往地体现出鲁迅简练传神的特色。所谓简练,就是用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鲜明特征刻画出来;所谓传神,就是通过外在的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的特征,意蕴丰富,耐人咀嚼。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问题的个性化探究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明确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这道题,前提是要对鲁迅本人及《彷徨》的创作背景有一些基本认识。
6.B.“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错误。吕纬甫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热血知识分子,随着“五四运动”落潮后,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变得颓唐、顺从甚至麻木,但他并不愚昧而不自知——他自嘲“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当中含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的荒唐可笑却又难以避免;他自责“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吕纬甫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一样可悲,但彼此的形象是不同的,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代表,值得同情,可悲可叹,更需反思与警醒。
故解析为:B。
7.C.“以乐景衬哀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错误。此处环境描写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气氛形成鲜明对照,“老梅”、“山茶树”象征着不屈的精神,不灭的希望,“我”看到它们感到震撼,激起昂扬的精神。
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特色的能力。
们可以勾连《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来理解鲁迅刻画人物简练传神的特色。划线句子是“我”初见吕纬甫时的一小段肖像描写,其中一句“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便可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寥寥数字就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且让人联想他的内在变化;既然用“也”字,说明现在乱蓬蓬,过去也一样,然而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再联系文本后面吕纬甫的回忆,“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可以想到过去须发“乱蓬篷”是“敏捷精悍”的青年无暇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
反观现在的吕纬甫“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自言“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可见如今须发“乱莲蓬”是“模模胡胡”“敷敷衍衍”的吕纬甫无心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吕纬甫现在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
故解析为:①此处寥寥几笔就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且让人联想他的内在变化。②“也”字说明吕纬甫的须发一直是这样,但前后的“乱蓬蓬”却体现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③过去“乱蓬蓬‘是因为他参与变革而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青春活力。现在“乱蓬蓬”是因为他百无聊赖而无心顾及小节,可看出消极颓唐。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问题的个性化探究能力。解答这道题,前提是要对鲁迅本人及《彷徨》的创作背景有一些基本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文《祝福》是《彷徨》的首篇,第二篇即是《在酒楼上》。这本小说集隐遁了《呐喊》的锋芒,增强了批判的厚重,表现了一个启蒙思想者在徘徊和彷徨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与《祝福》一样,《在酒楼上》是以“归乡”为主题的小说系列,不同的是,小说以“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刻画了一个由向往革命到消极颓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这篇小说在叙事技巧上是有开创性的,而对潜在、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题目所提供的两种观点,这就给我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供了空间。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对小说内涵主旨的理解来分析。
观点一认为小说中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从“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可知,“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批判的是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文章结尾写“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我”冒着风雪前行感觉到爽快,表现了对革命保有希望和热情,这些都能印证“我”代表鲁迅的立场,可见,“我”代表了的立场,号召革命人士要坚持奋进,而吕纬甫是批判的对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观点二认为“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值得我们关注,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不厌其烦地让主人公讲这故事?当我们暂时忘掉叙事者潜在的审视的目光,只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此时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更是一个审视者,从“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等处可知,“我”与吕纬甫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可看作内在的两种声音的冲突,是自我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剖析。“我”是孤独的追梦者,是鲁迅坚持革命理想的一面;吕纬甫回归现实,不再追梦,是鲁迅犹豫彷徨的一面。其实想借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反思,这符合“五四”落潮期作为“孤勇者”的鲁迅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复杂心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小说,我们不能把文中的人物直接等同于真实的,所以题干的表述是“‘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或“‘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这样表述是比较严谨的。
故解析为:观点一:“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①“我”是一个抱有希望和热情的革命者,最后仍然选择在风雪中前进。②“我”否定吕纬甫颓唐的人生态度,对逃避革命甚至妥协的态度加以否定。③“我”代表了的立场,号召革命人士要坚持奋进,而吕纬甫是批判的对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观点二:“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①“我”是孤独的追梦者,是鲁迅坚持革命理想的一面。②吕纬甫回归现实,不再追梦,是鲁迅犹豫彷徨的一面。③“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可看作鲁迅自我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剖析,其实想借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赵孰与秦大?”曰:“不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将瓤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
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问曰:“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棘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嵫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引申为缔结盟约。
B.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C.君:战国时期卿大夫的新爵号,文中的“武安君”也是一种特别的封号。
D.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灭亡的结论。
B.司空马在裂地贿秦、约从诸侯的建议被拒绝之后,又请缨带兵出战,也未被接受。
C.平原令询问赵国情况,司空马指出赵国必定亡国,而亡国时间与武安君处境有关。
D.韩仓以赵王名义赐死武安君,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武安君只好先出宫门再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②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14.平原令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文中有什么表现?请简要概括。
10.B
11.B
12.D
13.①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
②如今割让半个赵国去使秦国更强大,赵国的力量便不能够保全自己,会因此而灭亡的。希望您改变计策。
14.第一问:不能任用贤人。第二问:①不接纳司空马的建议;②不信任武安君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首先根据题干内容限定概括范围。
司空马到了赵国,赵国任命他为代理相国。(这时)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游说赵王说:“赵国和秦国哪个大?”赵王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哪一国治理得更好?”赵王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哪一国的将领更加勇猛?”赵王说:“赵国比不止秦国。”司空马说:“这么多事情都比不上秦国,大王您的国家要灭亡了。”
赵王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司空马说:“大王可以割让赵国一半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就得到了半个赵国,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接受贿赂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定害怕亡国。赵国危急,诸侯必定恐惧,一恐惧就会来救援,这样的话,合纵抗.秦的事情就会成功。我请求替大王去组织合纵联盟。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虽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但实际上却得到了山东各诸侯的力量来抗击秦国,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
赵王说:“如今割让半个赵国去使秦国更强大,赵国的力量便不能够保全自己,会因此而灭亡的。希望您改变计策。”司空马说:“我请求为大王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肯任命他为将领。司空马说:“我奉献愚拙的计谋,大王不采用,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允许我离开。”
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令问他说:“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司空马说他给赵王贡献计策但不被采用,赵国必然灭亡。平原令问:“根据贵客您的推断,赵国什么时候会灭亡?”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为将领,一年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出半年。赵王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凭借曲意逢迎符合赵王心意,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才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境危急,赵王必定听从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向赵王进武安君的谗言,赵王派人取代了武安君。武安君回来后,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死,不能赦免。”武安君朝北面拜了两拜,感谢赐死之恩。他抽出剑,准备自杀,但是又说:“为人臣子不能在宫里自杀。”于是穿过司马门,跑得非常快,出了棘门。他右手举起剑准备自杀,可是因为手臂短,不能够到脖子,于是用嘴咬着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平原令见到朋友们,总要为司空马感叹:“唉!司空马!”又认为司空马离开赵国,并不是出于无能。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就亡国了。亡国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不能任用贤能的人。
10.句意:赵王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凭借曲意逢迎符合赵王心意,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才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境危急,赵王必定听从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AD。“王”作“必用其言”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1.B项,“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同义”错误,“愚”有“谦辞,用于自称”的用法,但在文中是作为“计”的修饰,应该是“愚拙”的意思。“臣效愚计”意思是:我奉献愚拙的计谋。“愚以为营中之事”的“愚”是谦辞,用于自称。句意: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
故解析为:B。
12.D项,“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错误,原文中是武安君自己说“人臣不得自杀宫中”,并快速出了宫门自杀。选项偷换了主语。
故解析为:D。
13.①“远”:意动用法,认为……远;“悉”:全,都,毫无保留;“因”:依据,顺应,听从。
①“强”:使动用法,使……强盛;“存”:保全,保存;“更”:改变,更换。
故解析为:①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
②如今割让半个赵国去使秦国更强大,赵国的力量便不能够保全自己,会因此而灭亡的。希望您改变计策。
1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题目要求概括出中原令评价赵国失败的原因,对应原文的段末,“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是不能任用贤能的人。由此可以得出解析:不能任用贤人。题目的第二问是这一原因的具体现,选文主要记述了两个有才之人的遭遇:司空马以及武安君。“‘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司空马向赵王提议不被采纳;“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受奸人陷害被迫自杀,这都是“不能任用贤人”的具体表现。由比,我们可以得出第二问的解析。
故解析为:第一问:不能任用贤人。第二问:①不接纳司空马的建议;②不信任武安君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①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③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所。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述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16.“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B
16.①乡人与词人分享祭祀的食物。“拄杖东家分社肉”,主持社日祭神活动的人家分给拄着手杖的词人一份祭肉。②词人保护乡村儿童。‘莫遣旁人惊去”,词人不让旁人惊扰,保护扑打梨、枣的儿童。③词人喜爱乡村儿童。“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在静处悠闲地看着儿童的举动,写出了对儿童的喜爱。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述了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述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15.B.“但仍借‘白酒’句表述借酒消愁之意”说法错误。“白酒”句无“借酒消愁之意”。“白酒”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意为酒刚刚酿成。分得祭祀土地神的肉,好酒刚刚酿成,表现山园生活的富足。上片“足”字,点出闲居山园的满足,下片“闲”字点出闲适的心情,词中并无“借酒消愁之意”。
故解析为:B。
16.题干情境中“亲仁善邻”“睦乃四邻”表现的是友好亲近、和睦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体现的是双方的态度,所以解析既要考虑词中乡人一方,也要考虑词人一方,从双方来分析,才能得出圆满的解析。根据文本内容,“拄杖东家分社肉”,秋社之时,词人拄着拐杖,与乡邻共亨社肉,当时肉食是比较珍贵的食物,两家能够分享,可见关系和睦。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词人园中种有梨枣,儿童们拿着长杆去偷打梨枣,一是表现了儿童的顽皮,而他们之所以敢去偷打,证明这些行动并不会受到词人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平日里邻里关系良好。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发现儿童偷摘却不与驱散,反而在一旁闲看,体现出一种欣赏的态度,爱护儿童之心跃然纸上。从这爱护之心中也可以看出平日里邻里关系和睦。
故解析为:①乡人与词人分享祭祀的食物。“拄杖东家分社肉”,主持社日祭神活动的人家分给拄着手杖的词人一份祭肉。②词人保护乡村儿童。‘莫遣旁人惊去”,词人不让旁人惊扰,保护扑打梨、枣的儿童。③词人喜爱乡村儿童。“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在静处悠闲地看着儿童的举动,写出了对儿童的喜爱。
17.(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3)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诗文中,“沧海”这一意象甚多,比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比如“,”。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例: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控、济、沧。
故解析为:(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3)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车子缓缓地在市区穿行。这里,8年前有些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小平同志看到这繁荣兴旺、的景象,十分高兴。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在53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那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没有办法把路走好,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了改革开放的春潮。
18.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冒”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三仙姑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并适当调整语序使之更符合逻辑。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B
19.生机勃勃;鳞次栉比;万无一失
20.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千不出一番新的事业。
标点符号的使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并整理常见的易错点与易混淆点。常考查的标点符号有:冒号、分号、顿号、书名号、引号等。
(2)本题考查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能力。做题时先要知道词语的准确意思,然后分析语境,特别要注意横线的前后语境,明确语境强调的重点信息,最后比较这四组近义成语,明确其侧重点,就能选出正确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当然也可以长句中出现的动词,然后确定其动作的发出者来进行变换。
18.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
文中“冒”的引号表示强调。
A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标示特定称谓,
B选自《记念刘和珍君》,“流言”标示强调的内容,
C选自《包身工》,“慈祥”标示讽刺,
D选自《小二黑结婚》,“四十五”“穿花鞋”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故解析为:B。
19.本题考查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能力。做题时先要知道词语的准确意思,然后分析语境,特别要注意横线的前后语境,明确语境强调的重点信息,最后比较这四组近义成语,明确其侧重点,就能选出正确解析。如第一空,“繁荣兴旺”形容的是事业或经济状况发达昌盛,生机蓬勃。所以①处可以填写“生机勃勃”或意思相近语法功能相同的成语。第二空,“高楼林立”指的是高高的房子,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所以②处应该填写形容“高楼”“建筑”的成语,“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等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第三空,根据语境“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③处可填写“万无一失。”
故解析为:生机勃勃;鳞次栉比;万无一失
20.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组排比句,以“没有……就……”的结构联结。其中第一组,参考“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前后句改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和“没有一股气呀、劲呀”;第二组,参考“走不出一条新路”,将后两句改为“走不出一条好路”,“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其中,按照事理逻辑,应当是先走“好路”再走“新路”,后干“新的事业”,所以要调整语序。
故解析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千不出一番新的事业。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看一个人笑得开心,我们会说他“笑得像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不过除了真实的笑容,我们也经常看到“皮笑肉不笑”的假笑。?“真正的”微笑主要有两块脸部肌肉参与,即连着嘴角的颧大肌和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前者收缩能让嘴角上提,后者能牵动苹果肌向上运动,且让眼睛显得更弯,与此同时,有些人的眼角会出现笑纹,或者卧蚕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假笑就显得“稍许平静”。假笑的唇角运动与真笑相同,。如果把假笑时的脸部下方遮挡起来,你就会发现,假笑的眼神暗淡无光,眉毛不会弓起来。你可能会问,如果有人能主动控制这些面部肌肉,岂不是完全分辨不出真笑还是假笑了?,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基本没有人能主动收缩眼轮匝肌,它是难以主动收缩的肌肉中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笑一笑,十年少”,保持笑容对健康有益。当我们大笑时,我们的神经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假笑也能带来“以假乱真”的生理效果,因此长期假笑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但是为了工作或是社交需要,很多人不得不一直维持营业性的“标准笑容”。这种职业式微笑压抑了人的真实感情,必然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抑郁,所以假笑还是要“适可而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①长期假笑不一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②
③
21.那假笑与真笑有何区别;但眼睛周围肌肉不动(变);理论上没错(这问题看似有理;按理来说似乎如此)
22.职业式微笑不一定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职业式微笑不一定会发展为抑郁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逻辑推断
(1)题考查语言表述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特别注意从话题一致、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
(2)此题考查推断并修改语句的能力。此类题型要先例句语句内容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所给例句确定所用的句式。阅读此题可知:先确定所写句子的句式。
21.题考查语言表述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此题可知:如第一空,空前提出了“真笑”“假笑”两个概念,空后顺承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区分,所以可以填“那假笑与真笑有何区别”;第二空,空前是“唇角运动”的比较,第二个空应该是“眼睛周围肌肉”的比较,由于与真笑有明显区别,所以要有关联词“但”,根据空后的内容提示.该空可填“但眼睛周围肌肉不动”:第三空,根据空前的理论推断,以及空后的实证研究,可知该空填“理论上没错”。
故解析为:那假笑与真笑有何区别;但眼睛周围肌肉不动(变);理论上没错(这问题看似有理;按理来说似乎如此)
22.此题考查推断并修改语句的能力。
阅读此题可知:先确定所写句子的句式是“不一定会”,然后再分析:如例句,假笑有“以假乱真”的生理效果,对健康有益。但“长期假笑”增加了时间频率,所以推不出其有利于身心健康,推断太绝对:(2)处,“必然”太绝对,只是存在可能性:(3)处,“发展为抑郁”只是一种可能,推断不严谨。
故解析为:职业式微笑不一定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
职业式微笑不一定会发展为抑郁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三上·南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
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
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很多人的眼中,
考古学就业难,没前途,被视为冷门,是一门“无用”的学科。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略
材料作文
这则作文题的材料一共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出命题情境“现代考古学百年诞辰”。第二句话的核心内容是现代考古学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句话的核心内容是很多人觉得考古学“无用”。通过分析材料可得,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现代考古学的“无用”与“大用”。以对话题的解读为切入点,谈“无用与大用”的辨证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比如说不应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作为权衡“无用”还是“大用”的评判标准;青年人选择专业不能仅看到其“无用”之处,而应该看到其“大用”之处;在“无用”处成就“大用”,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境界和家国情怀……
结合引导语“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感悟与思考”的触发点来自材料,但“感悟与思考”的对象不仅限于材料。在写作时,我们应从材料出发,但不能拘泥于材料,要结合社会现实内容及自身生活体验来展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材料”即题目中的一段材料(楷体字部分)的全部内容。“结合”就是说,在写作时,必需充分实现对材料的分析,即在文章写作中应该体现出材料的内在层次,叙述脉络,提炼出核心意思。
写作时可以先以“现代考古学有大用,但某些人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其无用”为切入点,批驳功利主义思想,然后分析阐释“看似无用实则大用”所包含的精神意义,由外到内,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述;最后简单总结。
立意:
1.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2.不应以实用来评判“无用”与“大用”。
3.在“无用”处成就“大用”。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拟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解析,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材料二:
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思考成果的记述和表述,不过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大多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哲学形态来比拟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涉及“哲学”的,包括天地万物的发生、运化及其普遍法则;人在万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关系;人如何认识客体世界,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人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则;人如何构建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架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其和谐运行;人作为既单个又群体的动物,靠什么维持其生存繁衍;人从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样显性的、隐性的、精神的、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靠什么实现;有无终极者,作为有限者的人能否与终极者为一。中国历代累积的思想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当然是哲学。
由于独特的文化特性、思维习惯、概念系统和表述方法,特别是经学总揽其他学科门类,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重视精神修养及其实践工夫,宗教精神即蕴涵在学问体系中,形上形下体用不二等特点,中国哲学呈现独特面貌。中国哲学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富的内容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相较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传播更久远、广泛,内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畴更加系统、深刻,特别是有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最有说服力、带来最多实际功效和思想变革的产儿,更助生了它作为典型哲学、普遍语言的力量。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加大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
(摘编自张学智《哲学与中国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最受当代经学研究者青睐的是《礼》《春秋》和《易》,研究者试图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C.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只是些感觉和体悟,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不是哲学。
D.中国哲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其丰富的内容却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礼学研究直指这些危机,因而儒家经典《礼》受到推广。
C.中国哲学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导致被很多西方哲学家轻视。
D.西方哲学因其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奠基。”
C.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在西方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应如何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三下·梅河口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日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日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日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
C.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7.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衷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8.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体现了鲁迅语言简练传神的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处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物理C》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呼吸系统课件
- 金地物业控制手册
- 第03单元第7章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原卷版)
- 监理员测试版题库388题(含答案)
- 计量经济学练习题
-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竹木编织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子天幕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铜装饰品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保温护理在手术室
- 肩痛诊断与治疗
- 工程设计管理岗面试问题
- 学术交流英语(学术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光伏电站冬季安全生产培训
- MOOC 能源与气候变化应对法-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红光治疗应用于肿瘤治疗
- 小学生飞机知识科普
-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 腰椎间盘突出疑难病例讨论
- (2024年)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完整详细版)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