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1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2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3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4页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等有朝代的历史时期时,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替,但文明社会的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王权社会”。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至元明清,都是以“王”为中心。从夏王、商王、周王这些帝王,到秦代以来高度集权的皇帝,王权都是社会统治的核心。后代会追认甚至祭祀前代帝王以求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后世都城中的历代帝王庙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礼乐文明或礼制社会。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或言礼序人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的独特统治模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讲礼仪、重礼节,仍然强调我国是“礼仪之邦”。第三是文字或汉字。文字是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字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山西陶寺遗址还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总之,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明证和繁衍发展的记录。(摘编自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材料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藏。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究竟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礼仪与礼制文明的形成。特定的礼器与礼制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贾湖遗址证实,中国早在距今9000年前时已有礼制活动。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礼器并形成相应礼制。龙山时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更具体系的礼制并使用成套的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制发展更加完备,出现了体现“礼”“乐”的实物体现,礼制作为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自此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中华文明礼制的出现,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儒家的敬天法祖、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制文明在稳定的礼器系统和完备的礼制建设中不断发展,并不断在世界范围燃亮中国礼仪之光。文字的创制。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早期先民开始探索文字的线索。河南洪山庙、阎村遗址出土了大量故事类彩陶图案,揭示了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存在一个“文字画”时代。山西陶寺、浙江良渚、山东丁公等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少量的文字资料。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商晚期部分器物上的铭文字形与同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形存在明显差异,而是取象于二里头文化的礼器,表明它们的创制年代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这为夏代已进入文字时代提供了重要佐证。从龙山时代、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再到殷墟,可以看出早期中国文字连贯有序的演进序列:夏代的文字在商朝早期延续下来,并在商朝后期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象形文字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对亚洲国家的文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国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人民眼中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表征。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这表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育蚕制丝。同时,仰韶文化的丝绸工艺还传播到周边,甚至影响到长江下游等地区。粟黍农作最早驯化后,在仰韶文化时期迅速传播至整个黄河流域。此后,在距今5000年左右,粟作农业向西传播至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等地。与此同时,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经河西走廊传播到黄河流域。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的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礼制的定型、文字的创制,还是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都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以及史前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关键线索与代表物证。在这一过程中,村落渐为邦国,线条终成文字,祭祀催生礼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兼收并蓄的特质和格局逐步确立,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石就此筑牢。(摘编自袁广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夏商周等有朝代的历史时期后,虽然朝代在更替变化,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却前后继承,未曾改变。B.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蕴含着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对全世界华人也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C.礼制不仅支撑着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秩序,也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儒家的敬天法祖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D.距今5000年左右,起源于中国的粟作农业向西传播远至中亚等地,起源于西亚的麦子则向东传播至黄河流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像汉字这样能从几千年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在世界范围内应是十分少见的。B.目前已知道中国在夏代已经进入文字时代,但文字最早起源于何时还不能断言。C.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开始养蚕制造丝织品。D.中华文明有着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等特质,这对当代文明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年代问题看似是时间或者文化内涵问题,但实际上始终具有政治意义。B.百年考古研究表明,海纳百川与务实创新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思想灵魂。C.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与祭祀为不同时代各个王朝所认同。D.甲骨文又称为契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4.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原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5.上述两则材料都与考古密切相关,考古对今人有哪些重要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第六病室(节选)(俄)契诃夫一年秋天,有一个早晨,伊凡·德米特里奇竖起大衣的领子,蹚着烂泥,穿过后街和小巷,拿着法院的执行票到一个市民家里去收钱。他心绪郁闷,每天早晨他总是这样的。在一条小巷里,他遇见两个戴镣铐的犯人,有四个带枪的兵押着他们走。以前伊凡·德米特里奇常常遇见犯人,他们总是在他心里勾起怜悯和别扭的感觉,可是这回的邂逅却在他心上留下一种特别的奇怪印象。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镣铐,像那样被人押着走过泥地,到监狱里去。他到那个市民家里去过以后,在回到自己家里去的路上,在邮政局附近碰见一个他认识的巡官,那人跟他打招呼,而且跟他并排顺着大街走了几步,不知什么缘故,他觉得这很可疑。他回到家,一整天都没法把那两个犯人和带枪的兵从脑子里赶出去,一种没法理解的内心不安,搅得他没法看书,也没法集中脑力思索什么事。到傍晚他没有在自己屋里点上灯,一晚上也睡不着觉,不住地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镣铐,送进监牢里去。他知道自己从来没做过什么犯法的事,而且能够担保将来也不会杀人,不会放火,不会偷东西。不过,话说回来,偶然在无意中犯下罪,难道是什么难事吗?受人栽赃不是很可能吗?最后,审判方面的错误不是也很可能吗?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审判方面的错误很有可能,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凡是对别人的痛苦有职务上、业务上的关系的人,例如法官、巡警、医生等,时候一长,由于司空见惯,就会变得十分麻木不仁,即使不愿意,也不能不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他们所接触到的人;在这方面,他们跟在后院屠宰牛羊却看不见血的农民没有什么不同。法官既然对人采取敷衍了事、冷酷无情的态度,那么为了剥夺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判他苦役,只需要一件东西,那就是时间。只要有时间来完成一些手续(法官们正是因此才拿薪水的),就什么都完了。到早晨,伊凡·德米特里奇起床,满心害怕,额头冒出冷汗,已经完全相信他随时会被捕了。他想,既然昨天的阴郁思想这么久不肯离开他,可见其中必是有点道理。的确,那些思想绝不会无缘无故钻进他脑子里来的。

有一个巡警不慌不忙地走过窗口:这可不会没有缘故。那儿,在房子附近,有两个人站着不动,也不说话。为什么他们不说话呢?从此,伊凡·德米特里奇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凡是路过窗口或者走进院子里来的人,他都觉得是特务和暗探。中午,巡警局长通常坐着一辆双马马车穿过大街,这是他从近郊的庄园坐车到巡警局去;可是伊凡·德米特里奇每回都觉得他的车子走得太快,而且他的脸上有一种特别的神情:他分明急着要去报告,说城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犯人。门口一拉铃,一敲门,伊凡·德米特里奇就吓一跳,每逢在女房东屋里碰到生客,就焦躁不安;他一遇见巡警和宪兵就微笑,打唿哨,为的是显得满不在乎。他一连好几夜担心被捕而睡不着觉,可又像睡熟的人那样大声打鼾,呼气,好让女房东以为他睡着了。因为,要是他睡不着,那一定是他在受良心的痛苦的煎熬:这可是了不得的犯罪证据!春天,雪化了,在墓园附近的山沟里发现了两个快要烂完的死尸——一个老太婆和一个男孩,带着因伤致死的痕迹。城里人不谈别的,专门谈这两个死尸和那个没有查明的凶手。伊凡·德米特里奇为了避免让人家认为他杀了人,就在街上走来走去,微微笑着,一遇见熟人,脸色就白一阵红一阵,开始表白说再也没有比杀害弱者和没有保障的人更卑鄙的罪行了。可是这种作假不久就弄得他筋疲力尽,他略略想了一阵以后决定:处在他的地位,他顶好是躲到女房东的地窖里去。他在地窖里坐了整整一天,后来坐上整整一夜,然后又坐整整一天,实在冷得厉害,挨到天黑就像贼那样悄悄溜回自己的房间里去了。他在房间中央呆站着,一动也不动地听着,直到天亮。大清早,太阳还没出来,就有几个修理炉灶的工人来找女房东。伊凡·德米特里奇明明知道这些人是来翻修厨房里的炉灶的,可是恐惧却告诉他说,他们是假扮成修理炉灶的工人的巡警。他悄悄地溜出住所,没穿外衣,没戴帽子,满腔害怕,沿着大街飞跑。狗汪汪叫着在身后追来,一个农民在他身后什么地方呼喊,风在他耳朵里呼啸,伊凡·德米特里奇觉得在他背后,全世界的暴力合成一团,正在追他。人家拦住他,把他送回家,打发他的女房东去请医师。安德烈·叶菲梅奇吩咐在他额头上放个冰袋,要他服一点儿稠樱叶水,忧虑地摇摇头,走了,临行对女房东说,他不再来了,因为人不应该打搅发了疯的人。伊凡·德米特里奇在家里没法生活,也得不到医疗,不久就给送到医院里去,安置在普通病室里。他到了晚上睡不着觉,任性胡闹,搅扰病人,不久就由安德烈·叶菲梅奇下命令,转送到第六病室①去了。不出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伊凡·德米特里奇,他的书由女房东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给小孩子陆续拿走了。(汝龙译,有删改)【注】①第六病室:县城医院中关押精神病人的病室。其实是沙皇俄国大监狱的缩影。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拥有较大叙述空间,知晓人物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B.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注重对普通人平凡日常生活的描写,以朴素和平淡见长,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C.小说将麻木不仁的法官等人比作“在后院屠宰牛羊却看不见血的农民”,生动揭示了一些杀人不见血的罪恶行径。D.小说结尾写伊凡·德米特里奇的书“给小孩子陆续拿走了”,这一细节暗示了主人公薪尽火传,其思想后继有人。7.关于文中“墓园发现死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天,墓园附近发现了两具死尸,这一事件在小说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城里人精神极度空虚,不谈别的,专谈这两具死尸和那个没有查明的凶手。C.伊凡·德米特里奇为了避免让人认为他杀了人,躲进地窖,坐了两天一夜。D.主人公的想法和行为看起来很奇特,但并不让人感到可笑,反而引人深思。8.小说以伊凡·德米特里奇的内心想法为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契诃夫说:“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是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写生活的。”你认为作者塑造伊凡·德米特里奇这一人物形象,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契诃夫的看法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庆历二年十一月壬申,黑气贯北斗。辛巳,以韩琦、范仲淹、庞籍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置司泾州。初,翰林学士王尧臣体量安抚陕西归,上疏论兵,因言韩琦、范仲淹皆忠义智勇,不当置之散地。及葛怀敏败死,中外震惧,帝思尧臣之言,于是复置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总四路之事,置府泾州,益屯兵三万,以琦、仲淹、籍分领之。复以尧臣为体量安抚使,徙文彦博帅秦,滕宗谅帅庆,张亢帅渭州。琦与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二人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诚抚接,咸感恩畏威,不敢辄犯边境。人为之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三年春正月,诏陕西沿边招讨使韩琦、范仲淹、庞籍,“凡军期申覆不及,皆便宜从事”。用安抚使王尧臣请也。癸巳,元昊①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会契丹使至,亦言元昊欲归款,乃密诏庞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相通,以种世衡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左右曰:“奴讹凶诈难信,且道险不可行。”世衡曰:“吾方以信结诸胡,可失期邪!”遂冒雪而往。既至,奴讹大惊曰:“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帅部落罗拜,皆感激心服。(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注】①元昊:西夏开国君主,庙号景宗。在位时多次与宋朝交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B.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C.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D.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斗,指北斗七星,喻指帝王。在古人看来,“黑气贯北斗”是异族入侵之象。B.中外,指朝廷内外,亦即中央和地方。现代汉语中的“中外”则指中国和外国。C.从事,文中指官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含义相同。D.西鄙,指西面边境。“鄙”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人贱物亦鄙”中的“鄙”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臣曾进言说韩琦、范仲淹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应当重用。等到葛怀敏战败而亡,皇帝这才想起王尧臣的话,于是起用韩、范等人镇守边疆。B.韩琦、范仲淹号令严明,关爱士卒,深得军心。当时人作了一首歌谣称赞军中有了韩、范二人,西夏为之胆破心寒。相形之下,庞籍则逊色得多。C.范仲淹巡视边防,了解到环州羌人并未完全归服,因为种世衡向来在羌人中威望很高,青涧城又已筑完,于是奏请朝廷,调任种世衡担任环州知州。D.种世衡对胡人以诚相待,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冒着危险来到牛奴讹所在山中。牛奴讹看到种世衡对自己毫不怀疑,大为感动,率领众人拜倒在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琦与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4分)(2)会契丹使至,亦言元昊欲归款,乃密诏庞籍招纳之。(4分)14.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宋朝是如何做到扭转不利局势,使西夏“上书请和”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汉宫胡曾明妃远嫁泣西风,玉鲂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昭君汪遵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诗和汪诗题目相互关联,都是以汉代王昭君和亲作为题材的咏史诗。B.胡诗前两句点出明妃出嫁的时间及其身份,“玉筋”即玉箸,喻指眼泪。C.汪诗中的“羌胡”指羌族、匈奴族,此系作者误记,昭君实与匈奴和亲。D.汪诗前两句写汉朝北方边疆不宁,“未罢兵”为下文写昭君出塞作铺垫。16.两首诗中,作者笔下的王昭君对和亲政策的情感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以寓言的方式对朝廷和官府进行委婉劝谏。(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庭中枇杷树,寄托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3)李贺《李凭箜引》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我看来,讲理论、讲道理,而要使人感到有趣味,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结合实际事例来解释,使抽象的道理容易理解且不乏味;二是要生动、形象、活泼,有点艺术化的处理,使人读来不但不感枯燥,反而感到新鲜有味;三是行文要①,把深奥的道理用平实浅易的话表述得一清二楚,语言要流畅优美,使人读之如口渴饮甘泉,舒畅无比。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在这几方面做得极好,堪称典范。那些关于人生修养的哲理、关于美和艺术奥秘的学理,本来都是十分艰深的,但到了朱先生笔下,却下子变得②、新鲜有趣起来。譬如《谈静》信,是谈人生境界的。他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有了心境的空灵,才能领略静中之趣。朱先生讲此理时,先引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来作说明,后又引陶渊明、嵇康的几首诗解“静趣”之奥秘,使人读后不但在道理上懂得了人生动、静两者③,更领略、感悟到“静”之趣味。能把深切的美学道理讲得如此简明生动,使人感到趣味无穷的,除朱先生之外,有人很少能做得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类对蚊媒病毒的研究已有上百年之久,然而利用药物和疫苗防控蚊媒病毒的效果至今仍不理想。例如登革疫苗就存在抗体依赖增强效应打完疫苗,①,反而容易导致感染症状加重。那么,是否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阻断蚊媒病毒的传播途径上?这样就既不需要针对每种蚊媒病毒研发疫苗,还可以控制其传播,近乎一劳永逸地解决蚊媒病毒感染问题。

研究表明,被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对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吸引力明显加大。通过对感染小鼠的体温、二氧化碳释放及挥发性气味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气味改变是导致感染宿主更加吸引蚊虫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小分子可有效激活蚊虫的嗅觉神经系统,②。经过试验,研究人员还发现,给感染小鼠投喂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异维甲酸,可以有效帮助它们消除气味“标签”。这一结果意味着,③,蚊虫无法通过宿主释放的苯乙酮来定位和发现感染宿主,由此可以阻断蚊媒病毒的传播循环。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苯乙酮是一种挥发性小分子,小鼠在感染蚊媒病毒后会大量释放它B.在小鼠感染蚊媒病毒后,一种挥发性小分子———苯乙酮大量释放C.一种挥发性小分子——苯乙酮是小鼠在感染蚊媒病毒后大量释放的D.小鼠在感染蚊媒病毒后,大量释放一种挥发性小分子——苯乙酮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立志做新时代好青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解析】“中华文明”错,应为“中华文明社会”。2.C【解析】“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不对。能够育蚕制丝,说明中国先民对蚕这种动物有一定了解,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由此得不出“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的结论。3.C【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文明社会核心内涵一脉相承”,C项讲“不同时代各个王朝”的中国人始终尊崇、祭祀黄帝,可作为“王权社会”方面的证据,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A项重心是说中华文明年代问题具有政治意义。B项讲的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内在原因。D项是对甲骨文命名及时代的介绍。4.①在内容上,强调了礼制定型、文字创制、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对中华文明及人类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②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首段,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今人解读、还原和传承中华文化。②探索远古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今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D【解析】“这一细节暗示了主人公薪尽火传,其思想后继有人”不对。小孩子拿走伊凡·德米特里奇的书,未必是对这些书籍的内容感兴趣,选项说法于文无据。7.B【解析】“城里人精神极度空虚”不对。山沟发现两具死尸,又没有查获凶手,城里人专门谈这件事情是正常的,不能证明他们“精神极度空虚”。而且,“城里人不谈别的,专门谈……”也可能是伊凡·德米特里奇在精神受虐、极度紧张情况下的一种错觉,事实未必完全如此。8.①便于安排不同寻常的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自然合理。伊凡·德米特里奇因路遇犯人而内心不安,睡不着觉,后来发展到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最后因墓园死尸躲进地窖,导致精神崩溃,被关进第六病室,这一系列情节都是围绕其内心想法展开的。②深入揭示内心,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小说用大量篇幅,真实、细腻地展现伊凡·德米特里奇内心的“奇特”想法,使他的形象更为突出、鲜明,也使得读者思考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伊凡·德米特里奇洞察专制制度的罪恶,却因此成为精神受虐狂,最终被关进第六病室,这不是荒诞不经的故事,而是沙俄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②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民众只有奋起反抗,才不会成为下一个伊凡·德米特里奇,才能推翻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的沙皇专制统治,从而获得自由与权利。③寄托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伊凡·德米特里奇的遭遇是俄国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怜悯和同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解析】“州官”作“出见”的宾语,“牛奴讹”才是“闻世衡至”的主语,故应在“州官”后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郊迎”的宾语承前省,第二个“世衡”作“与约”的主语,故应在“郊迎”后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11.C【解析】“文中指官名”不对。文中的“从事”为动词,指办事,处理事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是官名,二者含义不同。12.B【解析】“相形之下,庞籍则逊色得多”不对。从原文中看不出这一信息,文章没有将庞籍与韩琦、范仲淹相比的意思。13.(1)韩琦与范仲淹久在军中,当时名气很大,人心归顺悦服,朝廷对二人非常信赖器重。(“归”“倚”各1分,句意2分)(2)恰逢契丹使者到来,也说元昊想要投诚归顺,(仁宗)于是降下密诏令庞籍招降元昊。(“会”“归款”各1分,句意2分)14.①采纳建议,重用名臣。②抓住时机,进行招降。③接纳羌人,孤立西夏。(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庆历二年十一月壬申,黑气贯穿北斗。辛巳,朝廷任命韩琦、范仲淹、庞籍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在泾州设置官署。当初,翰林学士王尧臣担任体量安抚陕西使,卸任归来,呈递奏章谈论军事,趁机说到韩琦、范仲淹都是忠贞义烈、智勇兼备的大臣,不应当安排在闲散的地方。等到葛怀敏战败而亡,朝廷内外震惊恐惧,仁宗想到王尧臣的话,于是重设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一职,总管四路之事,在泾州开设府署,增加三万驻军,由韩琦、范仲淹、庞籍分别统领。又任命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调任文彦博为秦州知州,滕宗谅为庆州知州,张亢为渭州知州。韩琦与范仲淹久在军中,当时名气很大,人心归顺悦服,朝廷对二人非常信赖器重。二人号令严明,关爱士卒,对前来归顺的羌民,诚心相待,安抚接纳,羌民都感怀恩德,畏惧威仪,不敢随意侵犯边境。百姓替他们作了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三年春天正月,(仁宗)下诏,令陕西沿边招讨使韩琦、范仲淹、庞籍,“凡是军令不及申请审核,一概自行决断处理”。这是采用安抚使王尧臣的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