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市2021~2022年度高二年级期终摸底考试卷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于“火星冲日”(是指地球在火星和太阳之间,此时太阳、地球、火星在一条直线上,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前两个月左右的2020年7月23日发射,于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上着陆。下表示意地球和火星相关数据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公转周期自转周期黄赤交角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表层大气平均温度/℃地球111年23时56分23°26′149.615火星0.110.151.9年24时37分23°59′227.9-651.火星表层大气平均温度远低于地球的主要原因是火星()A.表面积较小 B.公转周期长 C.距离太阳远 D.大气层稀薄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于“火星冲日”前两个月发射,主要是为了()A.缩短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 B.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C.给发射器提供丰富的太阳能 D.减少太阳活动的干扰【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根据题意,行星自身不发光发热,其表层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距离太阳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反之,气温低。从表格数据可知,火星的日平均距离大于地球的与日平均距离,因此得到太阳辐射比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火星表层大气平均温度远低于地球,C对。表面积的大小对气温影响小,A错。公转周期和大气厚度影响的气温的稳定性,而不是气温的高低,BD错。故选C。【2题详解】根据题意,由材料可知“火星冲日”这天,地球与火星的直线距离最近,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于“火星冲日”前两个月发射,到在火星上着陆,可以缩短探测器的发射行程,从而减少装载燃料,降低发射难度,缩短着陆时间,A对,B错。探测器的发射能源是人为制造的特殊燃料,而非太阳能,太阳能是维持探测器在宇宙空间工作的能源,C错。根据探测器的发射路径,探测器在发射后处于宇宙空间中,会直接受到太阳的影响,“火星冲日”现象并不能减少太阳活动的干扰,D错。故选A。【点睛】行星自身不发光发热,其表层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距离太阳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反之,气温低。太阳能主要维持空间站(探测器)在目的地工作时的能源需求。发射探测器的能源是人为制造的特殊燃料。下图为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播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江西省北部呈正相关 B.安徽省中部相关性较大C.图中西北部相关性小 D.江苏省大部分呈负相关4.当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量最大 B.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C.耀斑爆发的强度减弱 D.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答案】3.B4.D【解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西省北部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之间呈负相关,A错误;安徽省中部数值较大,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相关性较大,B正确;图中西北部数值较大,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相关性较大,C错误;江苏省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大部分呈正相关,D错误。所以选B。【4题详解】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量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当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大值,梅雨量不一定达到最大值,A错误;漠河地区位于极圈之外,不会出现极昼现象,B错误;太阳黑子活动强烈的时候,耀斑往往强烈,C错误;太阳黑子数量达到最大值,太阳活动强烈,会产生高能带电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卫星信号会受到干扰,D正确。所以选D。【点睛】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太阳黑子存在于太阳光球表面,是磁场的聚集之处。其数量和位置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区的石窟岩体结构稳定。下图为云冈石富区十里河三级阶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与砂岩相比,图中泥岩()A.由地幔顶部岩浆喷发而成 B.在地壳内经过变质作用C.具有层理构造且含有化石 D.沉积成岩时间相对较早6.云冈石窟陡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①经过三次下降②经过三次抬升③河流堆积作用强④河流下切作用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7.图示河流Ⅲ级阶地到河漫滩发育时期,可以反映出十里河河谷()A宽度逐渐变窄 B.形态大致呈“V”形C.深度逐渐变浅 D.展宽,河床变浅【答案】5.D6.B7.D【解析】【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泥岩和砂岩都属于沉积岩,与图中砂岩相比,砂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泥岩没有。泥岩是指弱固结的黏土经过中等程度的后生作用(如挤压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强固结的岩石,是已固结成岩的,但层理不明显,或呈块状。因此C错;沉积岩的岩石年龄顺序是下老上新,泥岩在下部,因此D对;岩浆喷发而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A错;在地壳内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是变质岩,因B此错;故选D。【6题详解】形成阶地必备的两个条件:(1)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2)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但是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图中显示有3个阶地,由此可知①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对,故选B。【7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图示河流Ⅲ级阶地到河漫滩发育时期,可以反映出十里河河谷宽度逐渐变宽,A错;河谷深度逐渐变深,C错;在形成河漫滩时,河流流经地区一般说来构造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沉积作用为主,因此河谷展宽,河床变浅,D对,并且河谷所处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形成了多个阶地,所以河谷形态大致呈“V”形的说法错误;故选D。【点睛】泥岩是指弱固结的黏土经过中等程度的后生作用(如挤压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强固结的岩石。是已固结成岩的,但层理不明显,或呈块状,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胀的沉积型岩石。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后生矿物(如绿帘石、绿泥石等)以及铁锰质和有机质。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下图为2022年2月3日20时世界某区域风流场(某一时刻气流运动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图示时刻()A.甲地气流逆时针辐散 B.乙地气流逆时针辐合C.丙地盛行东南季风 D.丁地水土流失严重9.形成丙地风流场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 B.纬度高低差异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洋流性质差异【答案】8.B9.C【解析】【8题详解】结合区域风流场示意图,甲地气流为顺时针辐散,A错误;乙地为逆时针辐合,B正确;丙地位于日本附近,处在季风气候区,结合流场示意图,此时盛行西北季风,C错误;丁地位于大、小兴安岭附近,此时处在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9题详解】丙地处在季风气候区,丙处风流场为西北季风,季风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C选项正确,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纬度高低、洋流性质差异不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所以选择C。【点睛】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北半球气旋的方向是逆时针辐合,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外向内指向低气压气压中心。北半球反气旋的方向是顺时针辐散,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内向外,由高压中心指向四周。海洋热量向极地输送是北极海冰消退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下图示意自低纬度地区海洋向北极的热量输送,甲暖水输送对北极海冰消退的影响尤为突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暖水输送()A.来自大西洋暖流 B.受极地东风驱动 C.使格陵兰岛增温 D.增大海冰的厚度11.与甲暖水输送相比,太平洋暖水输送对北极海冰消退的影响有限,其主要原因是()A.年均流入量大 B.海峡水域深度大 C.海峡宽度较小 D.暖水来源的大洋面积小【答案】10.A11.C【解析】【10题详解】读图结合洋流分布可知,甲暖流为北大西洋暖流,A正确,受到西风带影响,B错误;北大西洋暖流沿着欧洲西海岸向北运动,不影响格陵兰岛,C错误;甲暖流能够减小海冰厚度,D错误,所以选择A。【11题详解】太平洋输送暖流对海冰影响小主要原因是年均流入量小,A错误;白令海峡平均深度为1636m,弗拉姆海峡深度为2700m,太平洋暖水输送深度更小,B错误;由于海峡宽度较小导致年均流入量小,C正确;太平洋面积大于大西洋,暖水来源面积大,D错误,所以选择C。【点睛】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并且一直延续到极圈内。1月份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亚洲与北美洲的东海岸高出15~20℃,从而使北欧盛长混交林及针叶林,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封冻。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被称为风化壳,这些风化产物结构疏松,逐步发育成土壤。下图示意不同气候一植被带情况下风化壳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其他植被带相比,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较大的根本原因是()A.全年高温多雨 B.低洼地多积水 C.生物作用强烈 D.人类活动频繁13.决定甲地区土壤肥力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风化壳【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热带森林带全年气温在15℃以上,降水较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的湿热环境,气温高降水多,强烈化学风化,风化壳厚度最厚,A选项正确。低洼地多积水,不仅在热带森林带存在,在其他纬度带也仍有存在,这并不是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的原因,B选项错误。生物作用强烈是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的一个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是因为处于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比较强烈,C选项错误。热带森林带其风化壳厚度大与人类活动并无关联,D选项排除。故选A。【13题详解】甲地位于温带森林带,应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中纬度地区。从世界土壤分布来看,该地带是世界黑土的集中分布地带,其土壤肥力相对较高。水热条件越好,岩石越容易受到化学生物风化,而寒冷干旱的地区相对物理风化为主,这就使得风化壳从湿热到干冷的地区逐渐变薄。而肥力主要来自生物,湿热地区的生物残体比较多,但是同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更强,反而使得有机质大量分解,土壤肥力不如相对寒冷的地区,中温带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其生物的活跃程度相较低,这也是肥力最高的黑土往往分布在中温带的原因,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地形因素并无关联,B选项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到热带森林带气风化壳厚度最大,但其肥力却相对较低,所以它并不是决定土壤肥力高低的关键因素,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其它外力或重力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其冰川融水为下游居民提供水源,保障下游居民的生活需要,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东帕米尔高原山体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冰川分布海拔多在5000m以上。本区域主要受西风带影响,属于大陆性高山气候,区域内年降水量较小(75~100mm)。图a示意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冰川年平均运动速度变化,图b示意不同规模条件下的冰川年平均运动速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分布面积大的原因有()①绝对海拔高②地表径流丰富③高寒气候④水汽来源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据图分析,该地区冰川运动速度特征不包括()A.同一坡度范围内,冰川规模越大,运动速度越快B.南坡为阳坡,冰川消融快,运动速度慢C.冰川运动速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厚度和气温变化的影响D.坡度大于40°的冰川数量较少,规模小,运动速度较慢【答案】14.C15.B【解析】【14题详解】从材料可以知道东帕米尔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绝对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存在,①正确。从材料可以知道,东帕米尔高原区域内年降水量较少,同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表径流不丰富,②错误。东帕米尔高原海拔高,属高寒气候,气温低,利于保存冰川,③正确。从材料可知,本区主要受西风带影响,虽年降水量较少,但其水汽来源相对较为稳定,使得其冰川可以得到稳定的补给,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15题详解】从冰川面积与冰川平均运动速度图可以看到,在同一坡度内冰川规模越大的其运动速度越快,A选项说法正确。从坡向与冰川速度变化图可知,南坡冰川平均规模较小,是其运动速度慢的主要因素,并非因为阳坡,东南坡与西南坡,其冰川运动速度也较快,B选项说法错误。从两图来看同一坡度范围内,其冰川规模越大,运动速度越快;气温变化较大的一般运动速度也较快,冰川运动速度年内变化,受冰川厚度和气温变化影响较为明显,C选项说法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坡度大于40度的冰川数量较少,冰川规模小,运动速度比较慢,D选项说法正确。本题选择说法错误的,故选B。【点睛】冰川运动速度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般说,时间间隔越短,速度变化愈大。冬、夏平均速度彼此间相差达10%或20%,逐月的速度差值可达40%;隔数小时测得的速度变化差,已知的达100%或更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每一点处的运动发生一系列的“跳动”,而在不同点上跳动并不同步。运动速度的季节变化主要由于冰厚度变化和冰床处融水的“润滑作用”影响所致。煤铝镓共生复合矿产(或称为高铝煤炭资源)由晚古生代煤层赋存的大量一水软铝石和高岭石等富铝矿物以及镓、钛等稀有元素构成,在火力发电厂燃烧后形成的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高达40%。内蒙古自治区以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为核心,结合特高压外送电源建设,将高铝煤炭资源就近定点燃烧,构建我国特色的“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材料中的高铝煤炭资源属于()①矿产资源②清洁能源③非可再生资源④可再生资源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7.现阶段我国对高铝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可以反映出我国尚处于()A.后煤炭时期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答案】16.A17.C【解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煤铝镓共生复合矿产(或称为高铝煤炭资源)由晚古生代煤层赋存的大量一水软铝石和高岭石等富铝矿物以及镓、钛等稀有元素构成,说明高铝煤炭资源属于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①③正确,④错误;高铝煤炭资源,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等,②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17题详解】根据材料,将高铝煤炭资源就近定点燃烧,构建我国特色的“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反映出我国还处在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时期,A错误;同材料可知,产业链延长了,形成了循环经济,不可能处在农业社会阶段,B错误,C正确;后工业化社会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是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且是创造新“知识技术”的社会,由材料无法得出我国处在后工业化阶段,D错误。所以选C。【点睛】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经济方面的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职位方面的标志是专业和技术阶段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则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后工业化社会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是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且是创造新“知识技术”的社会。本质上看,“后工业化”是在物质基础达到一定水平,供给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改变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理解这一过程,有必要廓清以下几方面认识:首先,“后工业化”是工业经济发展到较强大、相对领先时才发生的。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无不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时期开始的,高技术领域在世界上均达到了领先水平。其次,“后工业化”最终虽是以服务经济的加速强大为特征的,但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经济体实现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形成了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碛口镇是黄河之滨山西临县南部的一座古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晋陕峡谷中部),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黄河碛口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凭借黄河的水运优势,碛口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下图示意碛口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选择在碛口停泊转旱路的主要原因是()A.下游陆路交通发达 B.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C.受河谷地形的束缚 D.汛期河流航运条件差19.明清时期,碛口镇()A.多商号,少豪宅 B.平地面积大 C.形态整体呈棋盘式 D.洪涝灾害少【答案】18.C19.A【解析】【18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材料“黄河碛口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可见“转旱路”是被迫之举,而非下游陆路交通发达,A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是该区域河流的共性特征,上游没有因为该原因而停止航运,下游也不会因此而废止航运,B错。从图中可知,碛口镇下游河段河湾大,从大同碛乱石堆可知该河段河床上多乱石形成暗礁,不利于航运,C对。汛期河流水位高,有利于航运,D错。故选C。【19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材料“碛口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可见碛口镇多商号,但该地位于河流交汇处,受当地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多暴雨,水位季节变化大,该镇多洪涝灾害,D错,不适于长期居住,因此少豪宅,A对。从图中比例尺可大致推算出碛口镇是沿河流发展的带状聚落形态,C错,背靠黄土地貌,多沟壑,平地面积小,B错。故选A。【点睛】河流水位高且稳定,流速慢有利于航运。水位及其变化主要受到补给类型的影响,不同河段差异较小。流速主要受坡度、河床状态、河岸等影响,不同河段差异显著。哈尔滨近年出台了鼓励旅游的政策,其冰雪旅游得到空前发展,哈尔滨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哈尔滨共接待游客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71.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46倍和1.86倍。移动大数据显示,哈尔滨旅游人数、收入远远超过海南省三亚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哈尔滨旅游人数和收入超过三亚的主要原因有()①冰雪旅游具有特色②人们对旅游追求偏好、避暑的需要③三亚人口少④哈尔滨经济发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1.目前制约哈尔滨冰雪旅游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温变化 B.交通条件滞后 C.生态破坏严重 D.远离主要客源地22.下列有利于哈尔滨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①培育冰雪旅游消费新模式②促进文化体育活动与冰雪旅游融合发展③大幅度提高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④减少游客个性化体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20.A21.D22.A【解析】【20题详解】近几年随着冬奥会的举办和宣传,冰雪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冰雪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哈尔滨属于我国纬度较高的地区,其自身冰雪资源较为充足,冰雪旅游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吸引力,哈尔滨又被誉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①②正确。三亚较哈尔滨旅游人数少,与三亚人口少并无关联,二者其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来自发达地区,③错误。哈尔滨因特殊的冰雪旅游,使其在旅游人数和收入上超过三亚,并非因哈尔滨经济发达,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21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在短期内对哈尔滨冰雪旅游项目影响不大,A选项错误。哈尔滨拥有高速铁路、航空等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省内公路等交通设施也较为完善,B选项错误。哈尔滨被誉为十佳宜游城市,生态环境较好,C选项错误。哈尔滨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而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距离主要客源地较远,成为了制约哈尔滨冰雪项目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D选项正确。故选D。【22题详解】培育冰雪旅游消费的新模式,使得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增强体验,产生“回头”效应,利于冰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同时促进文体活动与冰雪项目的融合,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认知与感受,也能进一步带动促进冰雪项目的旅游发展,②正确。大幅度提高重工业的占比,会使得生态环境可能会遭到进一步的恶化,不利于冰雪等旅游项目的展开,③错误。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深入展开,要增强游客的个性化体验,以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点睛】冰雪体育旅游在黑龙江省的旅游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辨识度高,极具地方特色。黑龙江全省存在的主要山地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大青山等,整个黑龙江的土地有60%是山地,而且在冬天当地的雪量非常大,雪质很好,雪期长,山地坡度适中,生态环境极佳,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疏勒(蒙古语为多水之意)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全长580km,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千米,发源于祁连山脉。疏勒河史前曾注入新疆罗布泊,今尾闾湖已退缩到瓜州(安西)西湖一带。出昌马峡前为上游,水丰流急,出昌马峡至走廊平地为中游,至安西双塔堡水库以下为下游。该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下游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如今到处是荒漠戈壁。下图示意疏勒河流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目前疏勒河流域内()A.上游冰雪融水较多 B.中游水面蒸发弱 C.下游地表水丰富 D.汛期集中于冬季24.导致疏勒河尾间湖退缩、流域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②生活废水排放量多③工农业耗水量大④山区陡坡过度开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在疏勒河上游地区建设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A.实现水资源的季节调配 B.维持绿洲生物多样性C.抑制下游土地荒漠化 D.减轻上游水体污染程度【答案】23.A24.B25.A【解析】【23题详解】根据题意,疏勒河是内流河,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发源地高山冰川融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高山冰川融水增多,A对,汛期在夏季,D错,蒸发加剧,B错。材料指出“中下游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如今到处是荒漠戈壁。”可见下游地区植被退化,直接原因就是地表水匮乏,C错。故选A。【24题详解】根据题意,由上题分析可知,疏勒河是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源头区域的高山冰川融水,而尾间湖、流域草原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尾间湖退缩、流域草原退化的直接因素是水源不足,①对。缺少的水主要是被中上游的城镇工农业消耗,③对。生活废水导致水质变差,对水量影响小,②错。山区陡坡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对水量影响小,④错。四个组合中,B对,ACD错,故选B。【25题详解】根据题意,在河流上建设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A对。疏勒河是内流河,上游水量最多,在其上游地区建设蓄水工程会拦截径流,导致下游绿洲的水源减少,绿洲萎缩,破坏绿洲的生物多样性,B错。加重下游地区缺水状况,加剧荒漠化,C错。蓄水工程减慢了水循环速度,从而减缓水资源更新速度,会加剧上游水资源的污染程度,D错。故选A。【点睛】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发源地高山冰川融水,河流流经干旱地区,蒸发强,加之下渗,河流中下游水量越来越少。河流中上游人为拦截河流,会导致中下游地区缺水更加严重,植被退化、湖泊缩小、绿洲萎缩,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空白与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日期,每两条相邻经线经度数相差90°,虚线PQ表示晨线,∠α表示晨线与经线的夹角。(1)R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数是_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2)说明图示时刻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3)若此时∠α为20°,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当虚线PQ倾斜至与经线夹角最大时,简述当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________。【答案】(1)①.180°②.2(2)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点附近有极昼。(3)①.(20°S,90°W)②.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经纬网、晨昏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日期分界线、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昼夜长短的分布、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R所在经线是日期分界线,则R所在经线要么是0时所在经线,要么是180°经线,因R在晨线上且位于赤道,因此R不可能是0时所在经线,故R是180°经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故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指的是120°E的地方时,180°经线为6时,120°E经线与180°经线经度相差60°,经度相差每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60°时间相差4小时,又因为120°E经线位于180°经线的西边,故应该用6时减去4小时就是120°的地方时,因此此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2时。【小问2详解】晨线指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夜进入昼的线,PQ表示晨线,说明PQ的西边为黑夜,东边为白昼,由此可知,此时南半球各地应为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有极昼现象。【小问3详解】由小题(2)可知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此时位于南半球。若角α为20°,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昼半球位于PQ的东边,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赤道上白昼跨180个经度,故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R的经度向东再跨90°,R为180°,向东跨90°为90°W,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S,90°W)。当虚线PQ倾斜至与经线夹角最大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当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它不但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寒气候,而且其高原地形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产生深刻的影响。冬半年,青藏高原所处的位置属西风带,西风自西向东吹,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产生爬坡和绕流。2009~2010年冬春季节,蒙古高压势力强大,北支西风的强度较往年弱,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比常年低,同时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下图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西南地区大气环流形势图。

(1)正常年份,青藏高原对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2)分析冬季青藏高原气压中心对我国西南地区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3)分析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的原因。【答案】(1)青藏高原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热力对比,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冬季,巨大的高原地势很高,冰雪覆盖面积大,成为了一个低温高压中心,加大了高原与南侧自由大气间的温度梯度,导致西风南支气流加强南侵;西南地区受到南支气流的影响形成低压槽。

(3)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原因是,北支西风势力强劲,使得南支西风不能流向我国西南地区,造成了在该区域降水严重偏少,发生了严重干旱。

【解析】【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对季风气候的影响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青藏高原对南亚及西南地区夏季风的影响,冬季青藏高原对西南地区环流的影响,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的原因,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解释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能力,蕴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太阳辐射量丰富,地表增温比同海拔周围大气快,高原形成热源,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问2详解】冬季,巨大的高原地势很高,冰雪覆盖面积大,空气很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了一个低温高压中心,这样高原比周围自由大气冷,加大了高原与南侧自由大气间的温度梯度,高原有向外的空气输送,结果导致西风南支气流南侵作用加强;西南地区受到南支气流的影响,形成低压槽。【小问3详解】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原因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中部上空有西北气流异常,北支西风势力强劲,使得南支西风(孟加拉湾来的水汽)不能流向我国西南地区,造成了在该区域降水严重偏少,发生了严重干旱。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川藏铁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活动断裂、河流快速下切和寒冻作用的影响,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冰崩等不良地质灾害发育,其最为严重的是冻融条件下的危岩致灾。冻融条件下危岩致灾模式主要包括冻胀—劈裂(图甲)及冻融—剥蚀(图乙)两种。研究表明,“冻融—剥蚀”模式易导致滑移式崩塌。专家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高地震发生区的危岩更应引起重视。

(1)说明该地区“冻胀一劈裂”模式主要存在的地形及致灾过程。(2)研究表明,“冻融一剥蚀”模式易导致滑移式崩塌,试说明其原因。(3)分析高地震发生区的危岩更应引起重视的原因。【答案】(1)沟谷或河谷陡倾边坡(40°~70°),地势起伏大;此类边坡在长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与坡面近乎平行的陡倾裂隙;降雨和雪融形成裂隙水入渗,形成较大冻胀力,危岩体端部裂隙随着冻融次数增大而扩展,最后脱离母岩失稳。(2)软硬岩互呈坡体;冻融差异性风化,岩体剥蚀(形成凹腔);剥蚀碎石不断堆积(滑移);当受到地震作用(或工程扰动)时易产生滑移式崩塌。(3)川西地区多发地震,大型地震可引发大型崩塌或滑坡,导致坡体地形地貌改变,部分未崩落岩体可形成危岩体;中小地震由于地震波引起高陡斜坡岩体震裂松动,震裂岩体内部裂隙发育,贯通性较好,为危岩体发育和进一步失稳提供了结构条件;持续地震波会导致危岩裂缝扩展,地震发震时间越长,危岩失稳可能性越大;地震诱发危岩失稳后,运动距离和威胁范围也会增加。【解析】【分析】本题以川藏铁路危岩致灾为背景,涉及“冻胀一劈裂”模式主要存在的地形及致灾过程、高地震发生区的危岩更应引起重视的原因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图甲冻胀—劈裂发生过程图可知,“冻胀一劈裂”模式主要存在于地势起伏大的陡坡、边坡地形。其致灾过程:结合材料,“该地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可知昼夜温差大,边坡在长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反复冻融,形成与坡面近乎平行的陡倾裂隙;该地区降水和降雪较多,雨水和融雪随裂隙渗入积水;由于昼夜温差大,裂隙水反复冻融,导致裂隙扩展;最后脱离母岩失稳。【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川藏铁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活动断裂、河流快速下切和寒冻作用的影响,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冰崩等不良地质灾害发育”,可知铁路沿线岩性复杂,结合图乙冻融—剥蚀图,可知软硬岩互呈坡体,在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的冻融效应;在长期反复冻融循环下,岩体被不断切割剥蚀,堆积在边坡较缓处;当受到工程扰动或者地震作用时,剥蚀碎石不断滑移,易产生滑移式崩塌。【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川藏铁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活动断裂、河流快速下切和寒冻作用的影响,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冰崩等不良地质灾害发育”,可知该区域位于川西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多发地震;大型地震带来危害大,可引发大型崩塌或滑坡,导致岩体地形地貌发生改变,部分未崩落岩体,形成危岩体;中小型地震引起坡度较大的斜坡岩体产生震裂或松动;震裂岩体内部发育裂隙,为危岩体发育和进一步失稳提供了结构条件,易引发冻胀—劈裂;持续地震波会使得危岩裂缝进一步扩展,地震持续时间越长,危岩失稳可能性越大;地震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