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南京大学620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2013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9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2008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部分南京大学620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信息环境2.集合行为3.公共领域4.象征性社会互动5.传播仪式观6.罗兰·巴尔特二、简答题1.传播效果一致性研究。2.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提出各自的传播效果理论,二者的相似点和根本性区别。3.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决定阶段包括的研究内容。4.斯密斯和席勒观点异同。5.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6.印刷术的发明对欧洲社会革命的影响。三、论述题1.结合网络实例,谈谈传统受众观在网络传播情境中的变迁。2.芝加哥学派角度分析传播创造维系社会。3.某学者提出,20世纪初电影,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发展,使受众变为依赖的、无助的、被动的,持续一个世纪。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2.社会顺从理论3.KDKA4.时间偏向的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谈谈你的看法。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系。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2.社会顺从理论答:社会顺从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在多数西方社会中,商业体制下的
传媒产品,其制作将服从于商业利益,被灌输进商业的意识形态,即追求商业利益的公司支配了媒介,反过来,媒介也支持这种体制。这一理论由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他们认为,这种支持表现在广告和媒介的节目内容上,这些节目通常都是肯定和赞同现存社会结构的社会顺从。媒介不仅通过表述和不表述行为表达社会顺从,更重要的是,它“未能提出有关社会结构的基本问题”。两位学者认为,以商业支持为背景的媒介不具备对社会问题给予关键评价的基础,反而“限制了那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观点发展”。敏感的社会问题被在经济压力下的媒介抛弃,媒介顺从商业界,进而导致观众缺乏批判精神,也产生顺从。他们注意到,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批评性的文章和节目,但是这样的东西太少了,以至于被大量顺从材料淹没了。这一理论是以经验、实证为主导的美国传播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媒介批判导向的理论,更是可贵的是由以工具理性为主的拉扎斯菲尔德提出。3.KDKA答:KDKA电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也是美国第一家被正式颁布营业执照的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一位名叫康拉德的无线电发烧友的业余电台,将之改造为功率强大的商业电台,即KDKA电台,其初次广播的内容是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KDKA电台的成立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促使广播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比赛(一场拳击赛),第一个播出舞台戏剧演出实况。4.时间偏向的媒介
答:时间偏向的媒介是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时间偏向的媒介由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研究中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偏向论”中提出。他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媒介偏向性的内涵,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如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英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类:①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它们耐久,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性,有利于时间上的延续;②偏向空间的媒介,莎草纸和纸张,它们轻巧容易运输,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有利于空间上的延续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答:(1)议程设置理论①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a.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
议程。b.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c.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d.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③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2)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①“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
机制:a.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b.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c.优先顺序模式(0/1/2/3/…N):一般认为,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因此揭示了大众传播的长期效果。②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韦伯根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体的可能性。③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和1972年两次调查中,都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的,其后的许多研究则将不同的媒介加以区别,对它们不同的功能特点加以比较。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答:(1)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概述①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的社会学派,芝加哥学派并非一个确定的学术共同体,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芝加哥学派有社会学家库利、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社会学家帕克等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开创美国社会学系,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在宏观上最早提出社会控制的思想,在微观上系统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哥伦比业学派哥伦比业学派是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为中心,以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传播学派,哥伦比亚学派在40年代至6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传播学派,该学派秉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精髓,进行了一系列传播效果研究,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使用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传播史上赫赫有名的理论假说。(2)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的相似之处①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哲学立场芝加哥学派大多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托马斯撰写的《波兰农民在美国》,帕克所著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皆是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移民、社会控制问题的研究。哥伦比亚学派则一直是行政研究的主导学派,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直接由洛克菲勒等基金会或是政府赞助,皆以满足财团或政府实际需要为旨归。②经验性的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素来倡导研究者应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去发现社会问题,通过个案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移民、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率先将社会调查运用于传播效果研究,开创传播研究中的定量研究传统。(3)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的不同之处①研究对象上,芝加哥学派具有建构主义倾向,其研究视野集中在“人们的传播行为是如何建构和维系社会的”,哥伦比亚学派将研究对象窄化为效果问题,将传播定义为社会控制。②理论视角上,芝加哥学派更注重动态过程,哥伦比亚学派则强调静态结构。③方法论层面上,尽管两者皆为经验主义方法论,但芝加哥学派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的经验主义,而哥伦比亚学派则是以定量研究为主的实证主义。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答: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趋向不平等,知识垄断与阶级的出现相伴随,使社会控制成为可能。(2)使传播成为男人的特权和成人的特权,固化了男性的特权意识形态。掌握书面文化的大部分为成年男性,因而书面文化成为特权符号。(3)文字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分子的出现),有无知识成为
社会分层的一个标准。人们的抽象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原始社会,人们需要依靠记忆传递信息,而书面文化的出现使人们跳出思维的束缚,由简单的具象思维能力发展出抽象思考能力。(4)社会变得更加科层制,有技术保障信息的畅通(原始社会是扁平社会,容易产生激辩与大演说家,但书面文化将这种激辩无形中冷静下来。此外,书面文化还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得各阶层相互依赖形成社会)。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答:(1)经验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又称实证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数据资料,对此进行客观的分析。经验性研究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地对社会现象做纯主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定性与定量。抽样、问卷调查等大致可以属于定量的范畴,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则是定性的方法。(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①具有经验性的特征经验研究常用于自然科学中,指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对经验现象所作的研究,它强调知识的经验性和可检验性,区别于人文主义范式中以思辨为主的研究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或
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如果某个关于客观世界的陈述无法被经验证实(或证伪),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传统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陈述就属于此类。②具有客观性的特征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在这一用法中,经验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参与观察和社会实验。研究者需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尽可能减少主观介入对研究对象造成的影响。③数理实证研究减小结论误差经验性研究方法比较适合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而运用数学计量工具可以将有关影响因素予以固定,从而把握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变量影响的问题。但数理实证研究对于数据质量相对要求较高,错误的数据操作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数据录入中保持高度警觉,有意识地避免操作失误。④案例实证研究积累问题资料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积累不同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形成对于问题的实感,也可以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资料,从现实获取灵感源泉。但个案研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通过多案例研究就有可能弥补单个案研究的不足,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于问题的全面性了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社会调查和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不能随意变。②以此种方法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③可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④社会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本质是同一的,社会现象与过程同自然现象与过程相比,不是另一种新的现实,因此,可以依靠自然规律来予以解释。⑤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并运用它的方法论观点。⑥作为学者的社会学家必须遵循“价值中立”的要求,放弃对研究对象和结果作任何价值的判断与评价。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答:(1)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
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2)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①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从音乐研究出发,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产品容纳了包装后的意识形态,造成文艺作品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也带来文化消费的物化。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a.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但这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大众媒介主人的声音的问题。b.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阿多诺详细描述了高雅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消失之后,大众的行为模式直接受到了媒介的
影响和控制,并且深陷其中,无法摆脱的状况。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自发性渐渐萎缩,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了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c.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d.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②单向度理论单向度是指平面化、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不去把现存制度同应该存在的真实世界相对照,也就丧失了理性、自由、美和生活的欢乐的习惯。人变成“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单向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哲学和日常思维都是单面的,即只有承认和接受现实的一面,而无否定和批判的一面。人们在这种异化环境中得到的不过是虚假的精神满足。③机械复制主义机械复制主义,德国本雅明用语,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他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对艺术生产和接受产生巨大影响,复制技术的扩张导致艺术作品中的“灵韵”的丧失,但它同时具有进步意义,打破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在技术复制时代,艺术从个别文化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但与此同
时,大众所欣赏的已不是同一种艺术。④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遭到了政治领域和商品经济领域的双重侵蚀。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答:(1)第三人效果理论概述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2)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①从关注传播者到关注受众的转变以往的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立场来研究大众传播效果问题,
第三人效果则是以受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揭示个体相互作用对大众传播效果影响的复杂性。②扭转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路无论是有限效果论还是强效果论,以往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都直接考查媒介讯息对受众态度的影响,虽然第三人效果也承认大众传媒讯息的确对人们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但它扭转了传统效果研究的思路,并不把重点放在媒介对人们的影响,而主要考查的是人们对媒介效果的看法,即受众先判断他人是否收到媒介讯息的影响,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即间接影响模式。③为后来研究者研究传播效果问题开辟了新的方向传播具有二重性,即传播不仅具有其社会取向的层面,也有其文化向度。于是在传播研究层面它们分别构成两个重要方面社会取向的传播研究和文化取向的传播研究。第三人效果对于主流传播学中以社会向度的视角和因果关系的解释方法来分析传播效果问题的惯例提出新的挑战。即传播中的很多问题是非因果关系的。因而为心理学等学科开辟了解释空间,后来的研究者们纷纷从归因理论、乐观性偏见等心理层面对第三人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3)第三人效果的现实意义①从个人层面而言,第三人效果有助于个人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传播现象,如“抢盐潮”“人肉搜索”等。个人可以在群体行为发生时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断与行动。②从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在积极应对的同时需要切实把握不良信息的危害程度,避免非理性的公关活动。③从政府层面而言,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应在以民意调
查的基础上科学地研究信息的危害程度,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在进行舆情危机公关时,防止第三人效果造成的反应过度,如一些地方政府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给予封口费等行为就是第三人效果的表征。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谈谈你的看法。答:对于这样一种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证实这种观点所需要的合理的论据,需要从广播诞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找寻广播在大众传播史中的地理坐标,在勾勒出的广播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影响大众传播的进程的完整图景中寻找。(1)广播开启与重构大众传播①从无线电到广播:功能的重构1901年,马可尼首次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大洋彼岸,推动着人们对无线电应用的热情,在无线电技术尚不成熟时,一群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成为最热忱的无线电发烧友。这些发烧友们将无线电打造成社交工具,类似于微信和微博正在发展的社会功能。1920年,美国西屋公司收购了一个无线电发烧友的音乐电台,将之改造为功率强大的商业电台,即后来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第一家专业电台——KDKA电台。在这以后,各类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在商业的推动下,广播与收听人之间的活动逐渐制度化,广播找到商业资助模式,发展出一整套成熟的节目系统。在成为赞助商兜售商品的工具后,广播的大众传播特征便愈发显著,“广播进入千家万户”,收听广播逐渐成为个人行为,广播技术特性中的大众传播特性被充分发挥,逐渐取代其最初的社交功能,广播正式
成为大众传播工具。②从娱乐到政治动员:角色的重构1926年,美国库格林神父开始使用广播布道,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首次“炉边谈话”。二战以后,广播更是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推行霸权的工具。广播被广泛用于宣传,美国人的民族热情与民族认同空前高涨,这种舆论共识将美国表达成功的社会,并为其拥有的实力和进步感到自豪。在大两洋的另一端,广播被希特勒团队用作宣传纳粹思想的有力武器。③从社会交流到大众传播:社会信息获取方式的重构广播从最初诞生时仅仅作为社交工具到成为大众传播工具,其功能的改变伴随着社会信息获取方式的重构。由于世纪之交城市化与工业化兴起,人类出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社会形态的断裂,传统的个体生活方式无法与步入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陌生人社会来临,人们不得不选择广播这样一种遵从大众传播技术机制的工具来实现对社会信息的掌握,广播成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个体现代生活方式的选择。(2)广播是大众传播学诞生的诱因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催生了美国大众传播学学术共同体。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就曾经为罗斯福撰写过广播稿;以拉扎斯菲尔德、默顿为主要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更是通过研究广播效果极大丰富了美国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他们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广播宣传模式,使得传播效果窄化为宣传并进而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起点。综上所述,广播不仅开启大众传播时代,在客观上促进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当前,在大众传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的这样一种语境下,对照广播的发展史,有利于我们拜托大众传播的思维定式,从而更
好地理解媒体时代。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答:(1)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①全球化有利于建构民族身份认同发展传播学中主导范式的代表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体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他提出大众媒体应该被用来“塑造一种国家情感”,即民族身份认同。因此在他看来,全球化所带来的大众媒体的跨境流通有利于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施拉姆于1964年撰写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中指出,传播媒介能够在发展中国家传播现代化科技知识,使其能够跟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潮流。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广,辐射层次多,连续性、持续性极强,在构建现代人格基础方面十分关键,既可以有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又可以当众示范,促进民众的参与性,使受众感受到群体和组织意识,建立民族身份认同。②全球化可能消解欠发达地区的身份认同a.文化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席勒在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率先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他将文化帝国主义定义为: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的过程中。在外部作用的压力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全球化的本质是在经济和文化上居于霸权地位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上的扩张,是后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渗透的重要表征。即政治经济学派认为,全球化
裹挟着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外衣,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意识形态,其结果是加速了欠发达地区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b.民族国家的存在意义当代著名左派理论学者ColinSparks在其著作《全球化、发展和大众传播》中提出,我们不能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否认民族国家依旧可能具有的作用。无论全球市场多么自由和强大,它都不是一个自行调节的机构。相反,全球市场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则来保证有效运行,可以提供这些规则和法律的国际组织却依旧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并以国家体系为基本支撑。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媒体产品的跨境流动并不能作为民族国家衰落的例证,因为媒体产品的跨境流动与国家对媒体和传播的权力在本质上受到削弱乃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些现象只能作为国家未使用其全部拥有的资源的例证,但是国家的权力依旧存在。ColinSparks的观点是对文化帝国主义范式的一次反驳,他强调了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复杂的关系,并不简单地认为全球化加速或消解身份认同,这其中包括国家权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2)全球化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全球化与媒介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①媒介在构建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当代全球社会中,大众传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介承载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复杂因素,它是体现全球化、超越空间限制这一特征的工具。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世界村”这一词由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
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在交往方式上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②全球化也是加速媒介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发达国家的传媒、科技巨头公司受经济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加速媒介的迅速普及,全球资本、技术、文化的流动使得媒介这一重要载体获得迅猛的发展。媒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已经超越技术上的意义,如何在发达国家主宰的媒介系统中不受他们建构的文化图景的宰制与侵袭,是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议题。全球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了。全球化现象的产生改变人们的新闻观念和宣传观念,迫使新闻传播媒介更多地关注受传者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真实性。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答:(1)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霍尔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促进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术转型,这一转型被称为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和方法分别是“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结构主义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为了满足大
批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俗套的、操纵性的、商业的文化,一种由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所强加、为利润和意识形态控制和服务的文化,一种已经或正在麻木、被动消费的文化。②在20世纪80年代,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被引入文化研究中,引发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重新思考。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过度强调了“结构”或“能动性”,仅仅叙述了大众文化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如果要把全部故事讲完,就必须引入思考大众文化的第三种方式或视野,即对结构和大众的能动性的“双重聚焦”。③葛兰西认为,现代西方国家已经具有了二重本质:在保持传统国家暴力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契约和社会同意的特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尝试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自主性问题。这一理论对文化研究路径的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伯明翰学派所做的某些工作,在其社会理论、文化研究方法以及政治视角与政治策略方面,仍然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经典立场。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这种文化研究发生“葛兰西转向”,以这种方式看待大众文化的理论架构,常常被一些学者称为“新葛兰西主义”。(2)对这一转型的理解①葛兰西式文化研究感兴趣的,是这些文化商品在消费行为中被挪用和理解的方式,这种挪用和理解经常是以它们的生产者并未打算或甚至是没有料想到的方式进行的。葛兰西式文化研究,从未真正对一个文化文本的本义即作为某种本质性的、被嵌入和被保证的东西感兴趣过。文化研究通常更多地关注文化文本的社会意义,它们如何被挪用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被使用,意义从来就不是明确的,而通常是地方性的,取决于语境。
②伴随着文化研究的转型,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多新观点:a.强调大众的主动性以及文化辨识力、生产力和创造力;b.肯定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特别是其在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流通中的作用;c.纠正理论家抬高“先锋文本”并极力贬低“大众文本”的做法,给予大众文本的“生产者式特征”积极的评价;d.与那种仅仅注重道德与审美的文本分析框架以及学院批评家所推崇的那种批判的、审美的辨识力不同,提出了大众的文本辨识标准,即相关性标准;e.与一些理论家仅仅把文本作为理性化、逻辑化结构来思考形成对照,充分地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快感功能。(3)促使这一转型的理论①社会学转向文化研究产生于二战后的英国。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理查德·霍加特任第一任主任,出版《识字的用途》一书,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观的形成,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其特点是强调研究“鲜活的文化”,联系文化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②结构主义转向进入70年代,文化研究受到法国学者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影响,开始走向“结构主义”。与早期文化主义不同,阿尔都塞不从经验出发,而是整体、抽象地对不同的社会实践展开讨论。阿尔都塞的理论使得文
化研究从早期纯粹的对文化经验的研究转向对政治权力的运作和文化再现关系的考查。③葛兰西转向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过分注重抽象的理论,而缺乏具体的历史语境,也缺少经验层面的考查,此外,意识形态理论中的个人的能动性几乎未体现。最后,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未在该理论体系中给出合理的阐释。结构主义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文化研究学者愈发对此感到不满,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转型。斯图亚特·霍尔正是在这样一种知识生态中吸收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从而出现了文化研究的第二次转型。“霸权”,即“文化领导权”,是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道德、文化等领域相互淡判、协商,因而否定了阿尔都塞的绝对式的意识形态理论。此外,葛兰西理论更加吸引文化研究学者的是,他的理论是“经验性”的,强调与历史的具体经验相“接合”,而非阿尔都塞那样抽象而宏大的理论,这与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相契合。(4)这一转型的意义英国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使得文化研究放弃“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对立的问题,转而走向研究微观层面的文化研究,霍尔沿着这个路径,提出受众的“编码与解码”理论,由早期文化研究使用的“文本解读”过渡到“语境分析”,他认为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含义,他将受众的解码方式分为主导霸权式的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强调受众对霸权机构的微观反抗作用,开辟了受众分析的学术道路。
第二部分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2013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清议报》2.曾格案件3.内容分析法4.报刊的四种理论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工业革命对欧美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中央通讯社在1932年是怎样改组和扩展业务的?3.什么是“童年的消逝”?4.“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黄色新闻”有哪些特征,你对“黄色新闻”是如何评价的。2.结合中国当下媒体实践,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实现方式与保障条件。3.试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ZF规制的异同,着重阐述相互间的差异性及其根源。四、综合应用题(每题30分,共30分)使用图示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要你用图示的方式来说明过去、现在及未来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关系,你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示。真题及详解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622新闻传播史论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清议报》答:《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旬刊。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清议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其后,横滨新民社曾汇出《清议报全编》26卷,内容多有增删,编次也有变动。
2.曾格案件答:曾格案件是指美国新闻史上关于争取新闻自由的著名案件,影响深远。曾格是一个穷人出身的出版商,因在其创立的《新闻周刊》上批评殖民当局,而受到总督的起诉。后经过律师汉密尔顿的抗诉,被无罪释放。美国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开始于此。曾格案件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的斗争。1733年,纽约发生着一场温和的革命,北美本土势力派主张要对致殖民地事务享有更大的控制权,11月5日,曾格的《纽约新闻周报》创刊。风格犀利的《新闻周报》使得当局越发不满,总督一方面指控曾格“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另一方面命令其一手提拔的首席法官德兰西对曾格提出起诉,曾格以“煽动闹事”罪名被捕。3.内容分析法答: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4.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1956年出版《报刊的四种理论》。这本著作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编辑出版后,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作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工业革命对欧美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①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②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进,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各国相继迎来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廉价报纸时期。
2.中央通讯社在1932年是怎样改组和扩展业务的?答:中央通讯社是指中国国民党创办的旧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AN,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由隶属国民党中宣部改为独立经营。此时,它已在全国各地设分社及发稿电台,并陆续取得外国在华通讯社的独占发稿权。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7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3条办社方针。至1936年,“中央社”在全国建立了11个分社,另有22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闻通讯网。3.什么是“童年的消逝”?答:《童年的消逝》是指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写的一本书。该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人民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书中没有讨论人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的问题。理由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作者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作者以前写的书里,他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他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该书认为,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4.“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培养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以美国批判学者格布纳为代表。“培养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信念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距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即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记录和传播活动,潜移默化地提供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共识。“培养”理论特别强调“描述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所产生的“培养效果”。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黄色新闻”有哪些特征,你对“黄色新闻”是如何评价的。答:(1)黄色新闻的定义黄色新闻,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也被称之为黄色报纸。(2)黄色新闻的特征①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②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③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④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⑤报道内容流于肤浅;⑥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⑦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3)我对黄色新闻的评价①黄色新闻的积极意义a.“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b.其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c.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d.“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为现代报纸所承袭。②黄色新闻的消极影响a.“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b.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c.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
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2.结合中国当下媒体实践,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实现方式与保障条件。答:(1)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义新闻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2)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新闻舆论监督的实现方式新闻舆论的监督有多种监督方式,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4)新闻舆论监督的保障条件从强化和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和维护广大新闻工作者正当权益来说,要尽快制定与出台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具体制度和保障机制,应将有关采访编辑以及审核的一些工作具体流程都规定清楚,以保障这类稿
件不在某一环节卡壳。3.试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规制的异同,着重阐述相互间的差异性及其根源。答:(1)传媒规制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在中国,报道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工作、欢乐和疾苦的新闻享有新闻自由;而在美国媒上,这类新闻很少。西方媒体老板认为没有价值,常常不予道。美国媒体热衷于报道政客们的相互抹黑、政党攻击,这是多党政治的必然反映。而中国,没有政党纷争,任何揭露性报道要拿出事实,有事实说话,没有骂人的理由。(2)发达国家的媒体由于不是政府直接控制,所以在言论上有更大的空间西方传媒也不是绝对自由。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还是会有所分别。发达国家控制言论是通过无形的价值观来控制而不是有形的行政手段。比如,你可以在美国的国家电视台宣传共产主义的好处,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美国人对此丝毫不感到紧张,而且会觉得你很好笑,因为他们相信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且美国的强大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一切。(3)中国严格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愿意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对于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制度信仰相对脆弱,大部分人会怀疑国家制度的合理性,因此执政者也就更加害怕被颠覆其统治,自然对言论就管理的更加严格,甚至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手段简单粗暴,但是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而是发达与落后的物质带来的必然结果。
(4)在中国现有的主流媒体都属国家所有,它们的报道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论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如何衍变,媒体始终应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并将这一宗旨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的新闻自由主要被两种力量所控制。一种力量是大财团。西方媒体大都属于私有,被财团、企业所操纵。这些巨头创办媒体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新闻自由不能不服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另一种力量是政府。西方政府并不直接控制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而是通过政策倾斜、利益交换、政治压力等影响媒体及其老板。四、综合应用题(每题30分,共30分)使用图示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要你用图示的方式来说明过去、现在及未来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关系,你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示。答:(略)
2012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法兰克福报和商报2.报纸印行条例3.埃尔桑报团4.新闻纵横5.实话实说二、简答题1.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特点。2.1998~1999年我国广播电视在舆论监督上的突出表现。3.90年代后,我国广播电视对外交流活动及成就。三、评述题1.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当时的主要作用,试评述这一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以红色中央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四、综合题1.以美国四大网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的发展。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经历的发展变化及主要新闻活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法兰克福报和商报《法兰克福报和商报》是德国出现的一份商业报纸,创办于1856年,为出版商列奥波特·宗内曼所有,最初主要报道当时颇受关注的商业活动和经济信息,50年代末,逐渐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内容。由于该报同情工人运动,经常刊登工运消息,并且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因而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报纸印行条例答:《报纸印行条例》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1869年初,为了加强对报业的控制与管理,明治新政府参照外国报纸法制定。主要内容为:(1)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2)凡官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3)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4)一切天变、地异、物价、商法、政治、火灾、军事、生死、文学艺术、服装、饮食、各种官方公报、洋书译文、海外杂话以及与世无害的事项均可登载。(5)刊登赠答文书、个人著作、杂谈等,应加注姓名。(6)不许对宗教妄加评说。新政策颁布后,一些人开始办报,这一时期的报纸具有近代报纸的特性。
3.埃尔桑报团答:埃尔桑报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法国新兴报团。创始人罗贝尔·埃尔桑先后创办了《汽车报》、《瓦兹省晨报》和《中部新闻报》。60年代,已经拥有二十多家地方报纸。70年代,开始收购全国大报。先后收购了《巴黎—诺曼底报》、《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震旦报》,从而成为法国最大的报团。该报团还拥有新闻通讯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企业,并向电视业进军。尔桑在新闻界的兼并活动招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非议。1984年9月,议会通过了反报业托拉斯法,规定兼营巴黎和地方的报团,其全国报纸和地方报纸的发行量均不得超过同类报纸发行总量的10%。4.新闻纵横答:《新闻纵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新闻播报节目。节目诞生于1994年,周一至周日每天早7点至9点黄金高峰时间直播播出,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新闻纵横》追求高度、角度、深度、广度、速度。用独特视角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用采访当事人和相关利益方接近事件核心,用昨夜今晨的最快报道把握最新变化,从而提供大量独家原创报道,领先其它媒体,凸现与众不同。《新闻纵横》每期还通过放送昨日个性声音,来梳理昨日生动新闻;通过今日交通出行提示和今日预知新闻事件提示,贴近听众,实用生活。5.实话实说
答:《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个新栏目,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实话实说》和《艺术人生》被并称为央视所推出的最成功的谈话类节目。许多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和信函,对《实话实说》表示了热情支持,并积极提供选题建议,提出改进意见,踊跃报名到现场当观众,甚至希望购买某些节目的录像带。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使《实话实说》全体工作人员倍受鼓舞。节目由于收视率不理想于2009年9月底停播。二、简答题1.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特点。答:自从1923年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上海建立之后,上海的广播迅速发展起来,电台如雨后春笋,收听的观众也日见其多,当其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远在南方的国民党人开始意识到利用广播作政治宣传的好处。民国时期广播事业有以下特点:(1)商业性广播电台播放娱乐节目与广告为主,规模较小。(2)教育性电台由民间学馆或教育机构兴办,受众范围较狭窄,节目内容较为单。(3)宗教性电台与海外宗教势力以及官方维持着密切的联系,经营资本较为充裕,听众范围较为有限。(4)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是中央政府的代表。(5)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依靠商业广告收入维持,规模小。(6)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代表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7)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软性娱乐节目为主,靡靡之音<5>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强占原有的广播电台。(8)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外国建立的广播电台,影响力相对较小。
2.1998~1999年我国广播电视在舆论监督上的突出表现。答:3.90年代后,我国广播电视对外交流活动及成就。答:三、评述题1.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当时的主要作用,试评述这一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答:(1)《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主要作用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但仍坚持办报宣传保皇,1899年7月他们还在加拿大组建了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康、梁办的许多报刊都成了它的机关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日本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①《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梁启超频繁地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在思想上受其影响,因而在《清议报》上梁启超、欧榘甲发表了一些主张民权、自由和论述破坏、革命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欢迎。②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这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该报一创刊就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要读者关心国家,希望改变人们“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观念。有的封面在地图上方还绘有雄狮,象征中国将
像猛狮一样崛起于世界。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包括在内,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确实是中国报界前所未有的。(2)梁启超办报思想①报刊舆论观。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②报刊功能观。“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③报刊自律观。对报人素养的要求,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④报刊编辑观。编辑理论思想,编辑业务思想。⑤报刊文体观。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以红色中央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答:(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宣传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宣传,从1931年起,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的三年中,中央苏区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a.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根据地和红军初创时期,《时事简报》是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时事简报》是红军各军及纵队创办的壁报,主要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
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1931年3月,毛泽东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这些指令的贯彻,使《时事简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底到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油印、石印、铅印大小报刊约有160种。其中,中央一级报刊有66种。在这些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铅印大报,也有传单式的油印小报,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中主要机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红色中华》报(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和《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等。此外,还有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苏区工人》,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机关刊物《少年先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儿童局机关报《时刻准备着》等。②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933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先后在14个省的边界地区开辟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各根据地都建立了人民政权,出版了当地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报刊。a.湘赣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报《湘赣红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湘赣》和《红色湘赣副刊》;省军区政治部的《湘赣红星》;共青团省委机关报《列宁青年》等。
b.闽浙赣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省委机关报《突击》;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报》和《红色东北》;省军区的《红星报》和《前线》;省工会的《工人特刊》;共青团省委的《列宁青年》和《青年实话》;省互济会的《互济生活》等。c.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湘鄂西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共青团省委机关报《列宁青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旗日报》和《工农日报》。d.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鄂豫皖省委机关报《列宁报》;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鄂豫皖苏维埃报》;中共鄂豫皖分局主办机关报《红旗》;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报《少年先锋》及儿童局的《赤色儿童》等。e.川陕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央川陕省委机关报《共产党》;川陕苏维埃政府机关报《苏维埃》;川陕省总工会机关报《斧头》等。f.琼崖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琼崖红旗》;琼崖苏维埃政府和乐会县苏维埃政府的《工农兵报》;共青团琼崖特委宣传部主办的《团的生活》;少年先锋队琼崖总队部的《赤光报》(1931年创刊)等。③红军各部队的新闻事业红军各部队也出版了一批报刊,主要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部主办的《红色战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军画报》;红三军团的《红军日报》;红三军团政治部主办的《火线》;红二军团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红四军的《红旗》;红五军的《工农兵》报,红七军的《右江日报》;红八军的《工农兵》报;红九军的《不战不休》;
红三十军的《赤化全川》;红三十一军的《红星》;红军西北军区政治部的《战场日报》;湘赣省军区的《湘赣红星》;闽浙赣省军区的《红星报》;鄂豫皖省军区的《红色战士》等。总之,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的创办和发展开创了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为新闻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为革命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①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中央根据地和各根据地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巩固革命政权,扩大根据地,关键是打赢革命战争。因此,“一切为了前线”成为所有新闻传媒的报道与宣传中心。各种报刊都着眼于指导当前的实际工作,但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各有视角。②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根据地的新闻机构,工作人员都很少,依靠群众办报(社),成为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是大力发展通讯员;其次,广泛听取读者意见,采纳读者建议;再次,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③开展批评与表扬。《红色中华》有批评专栏《黑报》,也有表扬专栏《红匾》,还有进行社会监督的专栏《突击队》。《青年实话》也有专栏《轻骑队》,该报表扬与批评并重。④文字通俗,形式活泼。根据地所有的新闻宣传都是用白话文写作,力求工农兵读者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许多报刊还设有山歌、谜语、游戏、科学知识等
专栏。四、综合题1.以美国四大网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的发展。答:美国的四大商业网是指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福克斯广播公司(FBC),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如下:(1)全国广播公司(NBC)是1926年11月建立的,几十年来依靠它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财政实力和技术设备的优势,一直在广播电视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业务扩展到出版、唱片等领域。198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合并,更增强了它的经济后盾,1996年同微软公司联手创办24小时播出的新闻频道,同时在网上播出。1995年有直属电视台6座,附属208座,直属电台8座,和少量附属电台,该公司还通过卫星传送新闻节目,积极发展国外业务。(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年2月建立,素以高收视率的新闻节目和出色的节目主持人著称美国电视界。几十年来实力不断壮大,1995年被西屋电气公司收购,当时有直属电视台7座,附属电视台200座,直属电台4座,和少数附属电台。目前兼营广播电视、唱片和出版业务。(3)美国广播公司(ABC)是在NBC分出来的蓝色广播网的基础上建立的,1945年6月采用现名。1953年同联合派拉蒙剧院合并,增加了节目制作能力,1995年7月被迪斯尼公司买下。当时有直属电视台8座,附属电视台220座,直属电台13座,以及少数附属台。(4)福克斯广播公司(FBC)是1986年10月,国际传播巨头默多克
将他当年购买的6家电视台联合组建而成的。几年间发展迅速,1993年已有直属电视台8座,附属电视台128座。1996年6月同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经营商美国电信公司合办24小时播出的有线电视新闻节目,1997年1月购买了新世纪通信集团的全部股权;1997年9月又部分控制了另一家拥有大量电影和电视剧资料的公司,实力不断增大。它也是四大商业广播网中唯一一个不经营电台的公司。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经历的发展变化及主要新闻活动。答:解放区新闻事业经历了发展、收缩、再发展的过程,有如下主要新闻活动。(1)初期,解放区的地盘迅速扩大,新闻事业也随着敌我双方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原有报刊力量得到加强。包括《大众日报》改为日刊。《晋察冀日报》迁张家口出版,并成为晋察冀解放区的第一张城市大报。晋绥解放区的《抗战日报》改为《晋绥日报》,扩大了发行地区等等。①新报刊的出现。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恢复出版《冀南日报》,新出版《新华日报》太岳版,太行版等。收复分线解放区,联结成大区,并创办大区的报刊。如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根据华中局、华中军区的决定,创刊《新华日报》华中版。后成为华中解放区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1946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邯郸创刊。此外,各省市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办。这样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县、市、地区、中央这样的多层结构的报刊网。②新华社的进步。新华社的新闻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也有了提高,总社和分社的联系加强。同时在解放区各地先后设立了若干分社,从而
强化了新华社的整体力量。到1946年4月,新华社在全国已建立了9个总分社、40多个分社,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新闻通讯网。1945年9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重新正式开始播音,在技术上有了较大改进,由于党和军队的威信空前提高,广播的宣传效果也比试播期间大得多。1946年2月,江苏淮阴创办解放区第一个较正规的新闻学校,由范长江任校长。(2)二收缩时期一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对解放区发动全面的进攻,解放区范围缩小,新闻事业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突围、撤退和转战过程中,解放区包括《解放日报》在内的大批党报停刊或缩小规模,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这个时期损失惨重。②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充分运用新华社这个强大的武器。新华社承担起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除播发新闻外,还发表社论、时评、读者问答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③1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总社分两队撤离:一队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河北涉县太行山一代转移。一队由范长江率领,跟随中共中央行动,负责收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外国通讯社电讯,为中共中央提供国内外情报;抄收新华社总社的文字广播等。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蒋介石军队尚未占领延安时,已经秘密转移。1947年3月19日,蒋介石军队占领延安,2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及开始进行广播,21日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报道毛泽东指挥作战的消息。(3)恢复时期
①1947年7月,解放军开始反攻,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解放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解放区新闻事业又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阶段。许多被迫停刊的报纸,逐渐恢复出版,许多城市报纸纷纷创办。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此时期,新华社发展迅速。②1948年4月,新华社两部汇合于河北平山。为加强对新华社的领导,中共中央任命胡乔木任新华社总编辑,廖承志任新华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下设编辑部和广播管理部。此时新华社不仅“一身三任”:集报纸、广播、通讯社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正当新闻机构的强大作用,而且自身的规模和业务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2.哈瓦斯社3.霍夫兰4.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简述黄远生通讯的特点。2.简述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三、论述题1.试述梁启超的新闻观及对现在的影响。2.试述世界上的广播电视体制。3.举例说明中国广播电视的经营业态和产业链的变化。4.举例说明为什么在中国媒体和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州的报业仍然能占据“舆论领袖”的位置。四、评论题《非诚勿扰》婚恋类节目。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答:新生事件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1934年2月10日,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其中有一段涉及天皇的文字。此文刊后的第二天,上海的日文报纸马上做出反应,称《新生》侮辱了天皇,在上海的日本浪人和日侨马上上街游行,表示不满。紧接着,日本驻上海领事向国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向日本谢罪,严惩有关责任人,停止一切形式的反日宣传。在日本国内,更是一片甚嚣尘上的“惩戒支那”的声音。迫于局势压力,国民政府开庭审判,查封《新生》,逮捕并判处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2.哈瓦斯社答:哈瓦斯通讯社是指法新社的前身,是全球最早的通讯社,创始人是法国人哈瓦斯。哈瓦斯社正式挂牌成立于1835年,后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之一,从这里也走出了另外两个通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的创始人路透和沃尔夫。
1835年法国人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七年级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2
- 肩袖损伤中医治疗
- 智慧消防解决方案
- 2022家乡的春节4年级作文
- 课文桥教育课件
- 酒店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 车间班组工作总结
- 美术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范文(13篇)
- 上消化道出血(PPT课件)
- 201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模拟数学
- 上汽-最详细的整车开发流程(CPMP)
- 论文岩棉用酚醛树脂体系
- 设计开发记录总表
- 通风填写范例
- 盲人无障碍出行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0220215150515)
- 财务审批权限管理办法
- 许昌特产介绍
- 欧姆龙AD081、DA08C输入输出模块的使用手册
- 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张学友)原版五线谱钢琴谱正谱乐谱.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