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未庄茶峒为镜照丑美不同人性比较阅读系列学习目标01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与意义,能够自主选题探究。02比较《阿Q正传》与《边城》中的典型环境。03探究比较《阿Q正传》与《边城》的人性与价值。比较阅读“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概念:一般是将内容、形式等相近或相对的两种或多种材料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比较阅读的

步骤确定比较对象,找出对比点。根据对比点认真分析文本,按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把握比较对象的异同点。认真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深入理解比较对象的对比意义。异中求同探规律,同中求异看个性一、确定比较对象,找出对比点一般来说,名著的人物、情节、表现手法、主题等都可以作为对比点。具有相关性是确定比较对象、找出对比点的基本原则。鲁智深、李逵、武松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宋江与刘备梁山聚义与桃园结义性格粗鲁但各具特点

情节相似但手法不同

同为领袖但性格迥异

情节相似但意义相异二、把握比较对象的特点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廝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通过以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对比可以发现,两人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别:林冲害怕上司,处处隐忍,过于忍辱负重,甚至有些怯懦:鲁智深与林冲的“忍”刚好相反,藐视封建权贵,对朋友忠诚、慷慨,愿为朋友两肋插刀。二、把握比较对象的特点描写武松打虎时,运用了很多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对武松打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动作做了详细刻画。作者详细叙述武松打虎的经过,对老虎的“扑”“掀”等,武松都躲过了,将武松的“揪”“按”“打”等动作一一呈现;同时详写武松的心理活动,再加上之前酒家的劝说等侧面描写,更加突出了武松的艺高人胆大、沉着冷静、英勇神武的特点。在李逵杀虎中,尽管作者也运用了动作、语言等描写,但他是为了给母亲报仇,又使用了腰刀、朴刀,整个杀虎过程较快,没有太多的技巧。通过这一番对比,可以看出武松英勇神武、李逵行事鲁莽简单的特点。三、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林冲的百般忍让跟他受高俅管辖有关,鲁智深的洒脱跟他的平民身份有一定关系。往纵向延伸,性格“同中有异”的二人都被逼上梁山,能深刻体会到作品“官逼民反”的主题。理解了两人性格中的“异”,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人不同的命运结局,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鞭挞,对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好汉的赞扬,对被逼上梁山的好汉的同情,对封建式愚忠的委婉批判等深刻的主题。通过对比较对象的对比、分析、鉴赏,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是比较阅读的目的。

求同比较

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诗的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松柏梧桐,枝交叶接,鸳鸯相向,夜夜和鸣,象征刘、焦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这一情节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的结尾有相似之处。窦娥临刑前对天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楚州亢旱”三桩誓愿都应验。

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结局,如牛郎织女的“鹊桥”,屈原的“白衣白马而去”,梁祝的“化蝶”等,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决不可能出现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出现了,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我们读了以后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写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求异比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别是千百年来诗人描写的内容之一,同是送别,然而风格迥异。相比较,王勃一洗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情调,以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无伤感、凄怆之情,感情格调高昂,是送别诗中璀璨的明珠。以未庄茶峒为镜照丑美不同人性比较阅读系列学习任务1.未庄茶峒之环境2.国民性之美丑3.两面镜子之价值未庄茶峒之环境

鲁迅和沈从文各自描绘了小说主要人物的生长生存环境——“未庄”与“茶峒”,研读文中与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的段落或语句,分析两个环境的不同之处。乡土世界《边城》中的茶峒: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执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国民性之美丑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未庄/茶峒的人们,你会用哪一个词?用速写和文字来呈现两地百姓形象。鲁迅在他的乡土世界里,集中展现了旧式乡村破败萧条、陈腐闭塞、凝脂沉闷的社会面貌,揭示了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宗法观念。乡土与人物、情节都是写实的。沈从文的乡土世界则充满了田园牧歌情调所具有的一切内容,散文的抒情笔墨、绚丽多姿的色彩、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等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乡土,“是被艺术化了,象征化了,心灵化了”的写意世界。

解构与建构(乡土小说两种不同的视角)未庄人

茶峒人

统治阶级:赵太爷钱太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钱少爷白举人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吴妈以及闲人们被压迫阶层:未庄人

翠翠傩送爷爷茶峒人

国民性之美丑

善良真诚、热情淳朴生活惬意、豪放豁达……麻木愚昧、情感淡漠吝啬贪婪、欺软怕硬……人性之美人性之丑未庄人茶峒人

《阿Q正传》写于1921年,《边城》成书于1934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国民性之美丑两面镜子之价值面对着冷漠、愚昧而又麻木的大众,是像鲁迅一般刻画现实,还是如沈从文一样勾勒理想?“未庄”“茶峒”这两面揭示国民性美丑的镜子有何社会价值?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相关资料

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汪曾祺鲁迅自己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沈从文自己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探究比较《阿Q正传》《边城》的国民性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国民奴隶根性的解剖,对人性“恶”的揭露,在审美上,把读者带入了现实的“真”。阿Q的性格是“几千年封建的儒教的环境所造成的‘中国民族性的提要’”,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阿Q的性格是兼具主人与奴才之双重对立人格于一身的心理劣根性。所以,鲁迅就希望通过对这种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进而使国人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边城》中,沈从文则通过对翠翠、老船夫等健康人性的展示,对人性“善”的颂扬,把读者带入了理想的“美”。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一个作者心向往之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尽管在温暖、柔情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但他毕竟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自足的理想世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出沈从文的思想倾向,即以爱与美的理想为镜,照出旧时代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严酷现实,从而提出以人性的爱与美改造社会、重塑人性的理想。鲁迅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而沈从文却在寻找文化的根,肯定那些业已消失的传统美德和原始古朴民风。在《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图景,展示了他们的愚昧与麻木,但作者要求我们要正视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的黑暗,致力于现实社会与人的改造。在《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一个作者心向往之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作者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其目的就是揭示生命本人的文化内涵,让人类以一种顺其自然合乎天性的生命形式进入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阿Q正传》和《边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形象的代表,揭示出中国国民性“丑”“美”的一体两面,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为我们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小结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