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

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

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

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

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

单地复原全部历史一一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

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

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

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

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

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一一无论是建构新的历

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

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

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

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

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

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

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

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

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

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

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

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

“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

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

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

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

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

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

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

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

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

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

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

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

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

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

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

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

“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

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

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

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

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

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

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

“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

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

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

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

真实。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

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

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

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

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

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小题3】

1.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

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

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小题4】

1.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小题5】

1.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

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

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

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

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小题5】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

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错,材料一中

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

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

“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

B.“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

现。

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故选B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的“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求真是史学的标

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

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和材料二的“当前主流的历史

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

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

'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可知,两则

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2)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点

根据材料一的“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

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一一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

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如果历史学不强调

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

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

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科学、规范地

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分析,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

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

根据材料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

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

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

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

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

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

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

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一一无论是建构新的

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从

‘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可知,从

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

(2)根据“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

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

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

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

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可知,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

响未来。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节选)①

路遥

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

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

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

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

人。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他只有在

寒暑假才重新领略一下其中的情趣。正当他和城市分不开的时候,城市却毫不留

情地把他遣送了出来。高中毕业了,大学又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

生的土地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也

是可以理解的。好在现在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

此刻,高加林高兴得如狂似醉,他认识到,这次进县城,他再不是一个匆匆

过客了,他已经成了县城的一员。当然,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

生都待在这里。不过,眼下他能在这个城市占据一个位置,已经心满意足了。何

况,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瞩目啊!通讯干事,就是县上的“记者”,

到处采访,又写文章又照相,名字还可以上报纸。县上开个大会,他照相机一挎,

就敢在庄严神圣的主席台上进进出出!

高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这种心

情也是真实的。他有时还把他的变化归到了党的关怀上,下决心努力为党工作一

一并且还庄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

他的领导叫景若虹。老景比他大十几岁,瘦高个,戴一副白框眼镜,省里师

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高加林来之前,老景是县上唯一的通讯干事。

初次见面,老景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表面上不多言语•,但一开口,就显示

他学问很大,内涵也很深。高加林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称他景老师。老景虽然没

任命什么官,但不用说当然是他的领导。

上班后的头一两天,老景不让他工作,让他先整顿一下自己的行装和办公室,

没事了出去玩一玩。

他和老景的办公室在县委的客房院里,四面围墙,单独开门。他和老景一人

占一孔造价标准很高的窑洞。其余五孔窑洞是本县最高级的“宾馆”,只有省上

和地委领导偶尔来住几天。把通讯干事安排在这里办公,显示了县委领导对舆论

宣传工作的重视。这里条件好,又安静,适合写文章。

高加林在外面晾晒完铺盖,放好了箱子。老景带他去县委办公室领了一套办

公用具。桌椅板凳和公文柜在他来的前一天都已经摆好了。

所有这些弄好以后,高加林独个儿在窑里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忍不住嘴里哼起了他所喜爱的一首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还在镜子里

照一会儿自己生气勃勃的脸。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

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

照。

全部安排好了。在县委的大灶上吃完下午饭,他就悠然自得地出去散步一一

先到他的母校县立中学。

正在假期,校园里没什么人。他徜徉在这亲切熟悉的地方,过去生活的全部

事情都浮现在眼前了。手风琴的醉心的声音,学校运动会上的笑语喧哗,也在耳

边喧响起来。当年同学们的脸庞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最后,他回忆的风帆在黄亚

萍的身边停下来,他和她在哪一块地方讨论过什么问题,说过什么话,现在想起

来都一清二楚。

他在他经常去的几个地方分别按当年的姿势坐了坐,或躺一躺,忍不住热泪

盈眶。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

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

从学校里出来,他又去了县体育场一一他是体育爱好者,是学校许多项运动

队的队员。尤其是篮球,他和克南都是校队的主力。他曾在这里度过许多个激动

人心的傍晚!

他从体育场转出来,从街道上走了过去,像巡礼似地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

悠了一遍,最后才爬上东岗。

东岗长满了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有的树还是当年他们在清明节栽下的。山顶

上是烈士陵国,埋葬着一百多名解放这座县城牺牲了的战士。那已经有些班驳的

石碑告诉人们,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

这是县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般的市民兴趣都在剧院和体育场上。经常来

这里的大部分是中学教师、医院里的大夫这样一些本城的知识分子。山冈很大,

没几个人来,显得幽静极了。高加林坐在一棵大槐树下。透过树林子的缝隙,可

以看见县城的全貌。一切都和三年前他离开时差不多,只是街面上新添了几座三

四层的楼房,显得“洋气”了一些。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

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

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

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

当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城里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起来,下了东岗。一路

上,他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

不能离开你了……”

【注】①《人生》是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

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

生变化过程。

(选自《人生•第十四章》,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站在故事之外,叙述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行踪,自

由灵活地表现出了高加林的形象特征。B.高加林虽然高考落榜,但他富有才

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并给他安排县委最好的办公场所,高加林对此

感到非常满意。C.景若虹是一个为人和蔼、富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让高加

林先整顿好行装和办公室、再出去玩一玩的安排,体现他对高加林的体

贴。D.高加林唱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的情节和作者对东岗上三十

多个年头的烈士石碑的描写,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小题2】

1.下列选项对高加林心理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认为自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

抱负。B.高加林来到母校中学转悠时,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心中充满激动和

甜蜜,令他怀念。C.高加林巡礼烈士陵园,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无畏牺

牲,还有人生目标需要实现。D.高加林爬上东岗俯瞰县城全貌,感到心潮澎

湃,下了东岗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

【小题3】

1.选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请选取三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

1.《人生》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评论认为《人生》存

在着较为强烈的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请结合选文对此加以分析。

[知识点]

路遥(1949-1992)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

一片明光灿烂”,用明光灿烂的阳光烘托出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喜悦心情。

②“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

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这里用通向县体育场的道路寓意高

加林由农村再次走向城市,实现身份转变。③“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

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用城外起伏的山岭营造出开

阔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

【小题4】①《人生》中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表现在高加林身上,

是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热情和欲望,即追求更完美的社会实现和个人实现。

②在自我追求上,高加林对事业有很高的向往,在政治上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想好好工作,搞出成绩,计划明年写入党申请。③在主体地位追求上,高加林

主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都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从小时候面

对城市胆怯而惶恐,到毕业后渴望在县城立足,努力成为县城的一员。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但他富有才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理解不准确,高加林的才华

如何文中没有具体体现,他能重回县城是因为“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C.“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无畏牺牲”于文无据。高加林巡礼烈士陵园,主

要是寻找人生目标。

故选C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

这是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成了县城中的一员,“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表现

出他此时喜悦的心情,而此处景物的描写就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一片明

光灿烂”用明光灿烂的阳光烘托出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喜悦心情。

②“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

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这是高加林从体育场转出来,像巡

礼似地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悠了一遍,爬上东岗时看到的景象,“一头连

起……另一头直接伸到……”具有象征性,这里用通向县体育场的道路寓意高

加林由农村再次走向城市,实现身份转变。

③“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

线……”,这是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此时的高加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

抱负,用城外起伏的山岭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主体地位

追求意识是一种把自我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人生》中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

位追求意识表现在高加林身上,是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热情和欲望,即追求

更完美的社会实现和个人实现。

②在自我追求上,“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高

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并且还庄

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高加林对事业有很高的向往,在政治

上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想好好工作,搞出成绩,计划明年写入党申请。

③在主体地位追求上,“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

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

人”高加林主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都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小时候面对城市胆怯而惶恐,到毕业后渴望在县城立足,努力成为县城的一

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日:

“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日重

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汆粟槁,以空其邦;四日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

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日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

谏臣,使之自杀;八日邦家富而备器;九日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

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楣②,婴

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

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

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

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

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

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湾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

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

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

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

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绍,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

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

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

豁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楣: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

子胥,名贪(yu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上打“J。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0是P人Q

不R死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

法相同。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

“说”字意思相同。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

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

愿。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

成效显著。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

谏言、崇贤尚能。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

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豁与其妻子。

【小题5】

1.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知识点]

史传文,欧阳修(1007-1072)

[答案]

【小题1】JL0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2)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懿和他的妻子儿女。

【小题5】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②勾践辛劳为民,

自然灭吴雪耻。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

个人不死。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

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停顿,即J处、L处和0处;

由上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0处。

J、L、0处需加句读。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两个词用

法相同。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B.正确。都是通假字,高兴。句意:吴王非常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

识,不也很高兴吗?

C.正确。句意:夜晚还诵述到天亮/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D.错误。用法不同。“利害”为偏义复词,只有“害”起作用;“存亡”虽也

与“利害”均为反义合成词,然“存”“亡”都有实际意义,而非偏义复词。

句意: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勾践一一实行”错,文种所献九术,由原文“于是作为荣楣……乃使大夫

种献之于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可知,仅用“四

术”起宫室、“五术”送美女。

故选A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婴”,装饰;“镂”,镶嵌;“类”,像。

(2)“禽”,捉拿;“戮”,杀死;“妻子”,妻子儿女。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台”“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可

知,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由原文“忧劳可以兴国”“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胥闻越王

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绍”可知,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

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

“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

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

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

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

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

一一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

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

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

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

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

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

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

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

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

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

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

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

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

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

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

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

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

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

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

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

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

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

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

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

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

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豁和他的妻子儿女。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

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断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

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疆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

意。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

一起。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

生机。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

结的内心。

【小题2】

1.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知识点]

苏轼(1037T101),写景抒情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

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

声悦耳。

③运用比喻,以月色为“琼瑶”,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

④以动衬静,由杜鹃之啼作者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的能力。

C.“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理解错误,“杜鹃春晓”作者抓住杜鹃在黎

明的一声啼叫,使他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

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所以作者是借“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

俱寂。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序文“顷在黄州”可知,作者这首词写的是黄州的景物,解答此题时分析词

中的表达技巧即可。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春夜,词人在新

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

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

月色之佳。这两句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月像波浪涌起,空中云朵稀疏的

场景,极其形象鲜明的烘托出月色美好。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用“弥弥”形容“浅浪”,就

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

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隐隐”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

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运用叠词“弥弥”

“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

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

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以月色为“琼瑶”,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

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

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

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

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

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隐后与亲友交谈相乐、以弹琴读

书解愁的句子是“①,②

(2)李白《蜀道难》中“③,④"

两句以蜀山向上阻太阳神出行,向下挡河流激荡,衬托出山势之高耸险峻。

(3)《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吟》中“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两句以泪洒花枝抒发自己的悲伤,这种以“泪”抒怀的写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

如“⑤,⑥”。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戚”“溅”“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

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

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

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

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

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

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解放

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

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小题1]

1.文中加点叠音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具体说明。

【小题2】

1.文中引用了保尔的名言,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

1.文中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使用,请分析其使用效果。

[知识点]

一般词语,修辞手法,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

【小题1】①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

特征,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②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

取得了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美的效果

【小题2】①在文章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由实到虚,由景及理。②引出后

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暗示主旨。

【小题3】①第三、五句是整句,整齐、匀称,“体贴自然”“感情充实”

之意表达得鲜明集中;其他各字句字数不一,结构不同,几乎全是散句,但能

曲折尽意。整句、散句兼用,既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

果。②长句庄重、舒徐,能够产生精确、严密细致的效果;短句轻捷有力、简

洁明快。开头句和结尾句式较短,互相映衬,中间部分则是结合使用长句和短

句,配合得恰到好处,在参差错落中显现出整齐之美。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灼灼”写出了春花鲜明的特点,“萋萋”写出草茂盛的样子,“依依”写出

柳树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形态,这些词语是使用写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

融情于景。

叠音词使描绘的景色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

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文章结构上,“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

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起到过渡作用,由前文四时景色的描

绘转入哲理的思考,由实到虚,由景及理。

在内容上,引出后文“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

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对人生意义的

思考。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芳草

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

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

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是整句,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我想,不管是少年、

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

怎样去创造人生”等是散句,句子长短不一,结构灵活多变。整句、散句的作

用是集合整齐美,变化美,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

然一样的充实”以长句为主,句子形式长,内容丰富,表达准确严密;“四时

不同,爱者各异”“草萋萋,杨柳依依”“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

欢乐”等以短句为主,句子简短,灵活多变。长句、短句结合,使文章错落有

致,语言变化多姿,在参差错落中显现出整齐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说气候逐渐变暖,使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

化,©,真的是这样的

吗?实际上,海平面上升主要不是因为冰川融化,因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增幅有限,

现在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受热后体积膨胀。由于气候变暖,从海水表层

一直到大概两千米深

度,©,导致海水体积膨

胀。这个原因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大概占了三分之二,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平面上升

是来自冰雪融化。不过,随着未来冰雪融化的增多,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

响会越来越大。

现在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大概是一年3毫米左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估计

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大概会上升接近1

米。®,因为海平面上升

1米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台风、天文大潮,海平面会升高很多,水量会急剧增大,

影响非常严重。并且它会慢慢侵蚀海岸线,这个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对海平面上

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所以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面,

许多低洼地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海平面上升1米,差

不多就是灭国了。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知识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情境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