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节选自《墨子·非攻上》)材料二: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节选自《墨子·兼爱》)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至杀不辜eq\o\ac(□,A)人也eq\o\ac(□,B)拖其衣eq\o\ac(□,C)裘eq\o\ac(□,D)取eq\o\ac(□,E)戈剑者eq\o\ac(□,F)其不义eq\o\ac(□,G)又甚入人eq\o\ac(□,H)栏厩取人马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指“因为”,与《五石之》中“以盛水浆”中的“以”含义不同。B.书,指“书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含义相同。C.重,指“倍”,与《琵琶行并序》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的“重”含义不同。D.“家”“国”在文中分别指“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与今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各种不义行为,从而推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B.材料一认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却不知攻国也是不义的,反而加以称赞。C.材料一以不辨黑白、不分甘苦为例,斥责人们在分辨义与不义方面的认识混乱。D.材料二中,墨子指出当时社会动乱不休的原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2)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1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墨子文章的论证特点。(3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谁人,哪个D.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文中指用刑法奴役百姓。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词义相同。C.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词义不同。D.山东今指山东省,文言文中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在本文中用以代指东方诸国。1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锄樓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16.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2分)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A立B闻河南守吴公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常学事焉F乃征G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已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四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孝文皇帝初A立B闻河南守吴公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常学事焉F乃征G为廷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属,撰写,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B.秀才,古代科举等级考试中的一级。贾谊刚考中秀才就闻名天下。C.正朔,原指一年的第一天。此处指帝王颁行新历法。D.拜,朝廷授予某人官职的术语。使用“拜”字表示隆重、重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廷尉听闻贾谊才华出众,遂将他招置门下,后来又将贾谊推荐给汉文帝。B.贾谊年纪轻轻就能在朝廷上凭答对征服其他博士生,而受到超级提拔。C.东阳侯、冯敬等人常诋毁贾谊,导致贾谊被天子疏远,出为长沙王太傅。D.当长沙王太傅四年多后,贾谊求见文帝,并跟文帝大谈鬼神之事。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4分)(2)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4分)14.司马迁为什么把屈原和贾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写列传?(3分)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节选自《孝经》,有删改)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馆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贵A不离B其身C然D后能保E其社稷F而和G其民人H盖诸侯之I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居”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B.“其政不严而治”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C.“不敢恶于人”与“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中的“恶”字含义不同。D.服除,指守丧期满,脱下丧服,文中指任敬臣为去世的父亲守丧期满而脱下丧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那就是孝。B.孔子认为,孝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C.孔子认为孝道犹如天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D.任敬臣五岁时因丧母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于天性;后丧父时几次昏倒,听从继母不能悲伤过度的劝告而改喝粥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14.材料二中任敬臣是如何践行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的?请简要说明。(3分)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断句并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字母涂黑。(3分)故其子孙A虽有至愚B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词义一样。B.去就,在文中有“取舍”之义,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不一样。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选文一:苏武传(节选)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文二:答苏武书(节选)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选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而妨功害A能之臣B尽为万C户侯D亲戚贪E佞之F类G悉为廊H庙宰。11.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划线句“皆为陛下所成就”是一个判断句,充分体现了陛下的治国成就。B.“今得杀身自效”
中“
效”
为“效力”、“出力”。C.“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中加点字“恨”是“遗憾”的意思,与“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的“恨”含义相同。D.“诚以虚死不如立节”中“诚”意为“实在”、“确实”,与“诚惶诚恐”中“诚”意义相同。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李不仅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而且亲自为苏母送葬。如今又为了劝降苏武而“置酒设乐”。B.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的话既事实清楚又入情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来答复李陵。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不死”是为报恩,但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却遭受刑罚,以致于他面对苍天椎心泣血。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4分)(2)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4分)14.请从选文一内容中概括,李陵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3分)文言文阅读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节选自《墨子·非攻上》)材料二: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节选自《墨子·兼爱》)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至杀不辜eq\o\ac(□,A)人也eq\o\ac(□,B)拖其衣eq\o\ac(□,C)裘eq\o\ac(□,D)取eq\o\ac(□,E)戈剑者eq\o\ac(□,F)其不义eq\o\ac(□,G)又甚入人eq\o\ac(□,H)栏厩取人马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指“因为”,与《五石之》中“以盛水浆”中的“以”含义不同。B.书,指“书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含义相同。C.重,指“倍”,与《琵琶行并序》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的“重”含义不同。D.“家”“国”在文中分别指“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与今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各种不义行为,从而推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B.材料一认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却不知攻国也是不义的,反而加以称赞。C.材料一以不辨黑白、不分甘苦为例,斥责人们在分辨义与不义方面的认识混乱。D.材料二中,墨子指出当时社会动乱不休的原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2)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1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墨子文章的论证特点。(3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11.B【解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指“书信”,与文中的“书”含义不同。12.C【解析】“斥责人们在分辨义与不义方面的认识混乱”错,原文为“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由此可知是“天下之君子”,而非“人们”。13.(1)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园圃”“非”“得(之)”省略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2)劫夺财物的人只知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第二个“贼”“利”和判断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14.①语言浅显②逻辑严谨③结构清晰④反复论说(答对1点得1分,答出任意3点得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假如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义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最不道义的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义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呢?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最大的不义是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材料二: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使自己家获利;劫夺财物的人只知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获利;诸侯各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国获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谁人,哪个D.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文中指用刑法奴役百姓。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词义相同。C.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词义不同。D.山东今指山东省,文言文中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在本文中用以代指东方诸国。1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锄樓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16.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2分)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9.【参考答案】C(3分)【试题解析】谁何应为“盘诘查问”,C项错误。10.【参考答案】C(3分)【试题解析】C,词义相同。11.【参考答案】A(3分)【试题解析】文中波浪线句子为判断句。A为判断句,B为省略句,C为状语后置,D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故选A。12.【参考答案】(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4分。主语1分,“揭”1分,“景”名词作状语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13.【参考答案】BDF(3分)修笑而辞曰B昔者之举D岂以为己利哉F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试题解析】本句意为“欧阳修笑着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14.【参考答案】B(3分)【试题解析】原文“若讷上其书”并非是“高若讷上书给皇帝”,而是“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故选B。15.【参考答案】即使是台谏的官员议论政事,他也必定以是非对错责问,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3分。诘1分,益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16.【参考答案】①因为与《丧服记》的规定不符,所以不能称濮王为皇伯;②因为于礼不合,所以不能进封大国爵位。[2分。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科举中进士,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获罪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执政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台谏的官员议论政事,他也必定以是非对错责问,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英宗想要崇奉生父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官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的爵位。欧阳修援引《丧服记》的有关规定认为“:‘过继给人当嗣子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服丧。’如果将亲生父亲改称皇伯,这样做,考查以前历朝各代,都是无典可依的。进封大国爵位,则又于礼不合。所以中书的意见与大家不一样。”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多次遭到污蔑后,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退休更加迫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A立B闻河南守吴公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常学事焉F乃征G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已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四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孝文皇帝初A立B闻河南守吴公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常学事焉F乃征G为廷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属,撰写,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B.秀才,古代科举等级考试中的一级。贾谊刚考中秀才就闻名天下。C.正朔,原指一年的第一天。此处指帝王颁行新历法。D.拜,朝廷授予某人官职的术语。使用“拜”字表示隆重、重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廷尉听闻贾谊才华出众,遂将他招置门下,后来又将贾谊推荐给汉文帝。B.贾谊年纪轻轻就能在朝廷上凭答对征服其他博士生,而受到超级提拔。C.东阳侯、冯敬等人常诋毁贾谊,导致贾谊被天子疏远,出为长沙王太傅。D.当长沙王太傅四年多后,贾谊求见文帝,并跟文帝大谈鬼神之事。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4分)(2)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4分)14.司马迁为什么把屈原和贾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写列传?(3分)10.(3分)答案:BDF11.(3分)答案:B12.(3分)答案:D13.(8分)参考答案:(1)(4分)各项法令更改、确定的内容,以及诸侯都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这些都是贾谊的主张。(“更”,更改,1分;“就”,到……去,1分;大意2分)(2)(4分)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补主语“我”1分,“过”,超过,1分;大意2分)14.(3分)参考答案:①都在长沙生活过;②贾谊写过一篇辞赋祭吊屈原;③都是极有才华却遭人谗言而疏远。(任选两点。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兴盛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更改并确定的内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这些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节选自《孝经》,有删改)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馆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贵A不离B其身C然D后能保E其社稷F而和G其民人H盖诸侯之I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居”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B.“其政不严而治”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C.“不敢恶于人”与“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中的“恶”字含义不同。D.服除,指守丧期满,脱下丧服,文中指任敬臣为去世的父亲守丧期满而脱下丧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那就是孝。B.孔子认为,孝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C.孔子认为孝道犹如天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D.任敬臣五岁时因丧母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于天性;后丧父时几次昏倒,听从继母不能悲伤过度的劝告而改喝粥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14.材料二中任敬臣是如何践行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的?请简要说明。(3分)10.CFH11.C12.B13.(1)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庶人”,百姓;“无”,无论,不论;“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各1分,共4分)(2)能够约束自我,让言行归复到先王之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克”,克制;“一日”,一旦;“归”,称颂,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①任敬臣为父亲守孝期间,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始。②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终。(答对1点2分,2点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国家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是诸侯的孝道。“不离其身”中“离”可以理解成“使……离开”,“其身”是其宾语,故二者不宜断开,其后C处断开。“然后”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保其社稷”与上文“离其身”结构一致,故中间不应断开,其后F处断开。“而”表顺承,和下文联系紧密,“和其民人”与上文“保其社稷”句式一致,故中间不宜断开,其后H处断开。故选CFH。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仲尼居”中,“居”是闲居。句意:孔子在家里闲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居”是居住。句意: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乐。B.正确。“治”是治理得好,天下太平。句意: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天下太平。C.错误。“不敢恶于人”中,“恶”是厌恶。含义相同。句意: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两者意思相同。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错误。文中写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为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由此可知,孝的中间阶段是事奉君主,最后阶段是建立功业,成就功名。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庶人”,百姓;“无”,无论,不论;“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2)“克”,克制;“一日”,一旦;“归”,称颂。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主要包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孝的最初体现和孝的最终体现。由文中“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馆粥”可知,在父亲去世时,他因哀伤昏倒了好几次,继母劝他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不能说是孝顺,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可以和材料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相联系,总结出其为父亲守孝期间,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始。由文中“迁秘书郎”“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考核优秀,建立功绩,成就名声,使父母得以显赫荣耀。可以和材料一中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相联系。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终。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是诸侯的孝道。利用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充分分辨土地的好坏,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赡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犹如大地利益万物,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人应该效法它。仿效上天光明普照,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用来治理天下万民。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愿意效法;先行礼敬谦让,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再以礼乐来引导,让百姓和睦相处;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诗经》上说:‘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真是民众仰望的好模范。’”(节选自《孝经》)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是棣州人。五岁时死了母亲,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自天性。七岁时,任敬臣问父亲任英说:“怎样才可以报答母亲之恩?”任英说:“扬名使父母显贵就行了。”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他的文章,吃惊地说:“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的确是自己比不上他。”十六岁时,刺史崔枢想推荐他应试秀才科,他自认为学业不够广博,就避开了。又过了三年完成学业,考中孝廉,授任著作局正字。父亲去世,他昏倒了好几次,继母说:“你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能说是孝顺吗?”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守丧期满,迁任秘书郎。休假时,闭门读书。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他的人品,年终考核,给他定为上考,他坚持辞谢不接受。召入担任弘文馆学士,不久被授任越王府西阁祭酒。等到替换时,越王两次上表请求挽留,晋升他为朝请郎。考中制科,升任许王文学。又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官职为太子舍人。(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断句并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字母涂黑。(3分)故其子孙A虽有至愚B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词义一样。B.去就,在文中有“取舍”之义,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不一样。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0.ADF【解析】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成才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可在其后A处断开;“足以亡国”语意联系紧密,“而”表转折,用于句首,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是主谓句,主语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F处断句。11.B【解析】A.正确。句意:统一天下。/天下统一。B.错误。取舍;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句意:做到取舍有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C.正确。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12.B【解析】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13.(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出人”,超出常人;“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大意1分)(2)(张仪)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如”,到;“因”,趁机;“设诡辩”,说假话;大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租房屋租赁合同的注意事项
- 医务室运营承包合同范本
- 绿色植物对的有机物利用课件
- 课件-客户电能计量装置拆除作业指导书(试行)
- 湖心亭看雪课件-
-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材料成形方法选择教学课件
- 《干眼临床诊疗规范》课件
- 【大学课件】员工训练与能力发展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名校中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双城区六校联考2025届十校联考最后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考英语语法感叹句100题精练
- 《海洋与人类》导学案
- 挑战杯红色赛道计划书
- 重整投资保密承诺函(范本)
- 2024年民航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核心题)
- 抑郁症病例分享
- MOOC 汉字文化解密-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问题解决过程PSP-完整版
- 电动葫芦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培训
- 淋巴回流障碍护理查房
- 初一英语作文范文3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