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_第1页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_第2页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_第3页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_第4页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1精选2021版课件脾病一、中医脏腑干与脾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关系。2精选2021版课件(一)、肝与脾关系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3精选2021版课件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人肠道,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所以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医碥·五脏生克说》)。“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总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所以说:“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程杏轩医案辑录》)。4精选2021版课件肝与脾关系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5精选2021版课件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持,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脾气健运,血液的化源充足,则生血统血机能旺盛。脾能生血统血,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来调节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调畅,使气血运行无阻。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6精选2021版课件黄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等。此外,脾气虚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则动风,称之为脾虚生风。如脾虚久泻的患儿,可发展成“慢脾风”,临床上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此为脾虚肝乘,与肝木乘脾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当疏肝理脾,土中达木;后者应补脾舒肝,培土抑木,②血液方面: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等。7精选2021版课件肝与脾关系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8精选2021版课件3、消化吸收方面:肝脾关系失调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和土壅木郁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调和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赖肝之疏泄调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谓之肝脾不调。临床上,既有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条达的表现,又有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肝失疏泄,横逆克胃,导致胃失和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机上逆,称之为肝胃不和,临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现外,又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等症状。9精选2021版课件这种关系往往通过肝与脾之间的病理传变反映出来。或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而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或为脾病传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液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二)、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10精选2021版课件(二)、临床表现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经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见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上生土而致。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若脾阳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水;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见女子白带清稀量多。阳虚温煦失职,故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证。

11精选2021版课件(一)、含义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二、辨脾不统血证12精选2021版课件(四)、辨证要点

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13精选2021版课件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两个方面: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14精选2021版课件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两个方面:15精选2021版课件(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脾气虚常见于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及消化不良等病时。

(2)、脾阳虚衰(脾胃虚寒):多因饮食不节,久病脾虚,脾阳不振,运化不力所致。病情较脾气虚弱重,证候可见有胃腹胀痛,喜热敷、喜按压、食欲不好,肠鸣医学教育网原创嗳气,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或浮肿尿短;有的可面色苍白无光泽、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脉沉濡弱。此类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的虚弱证候,可见于溃疡病,慢性肠胃炎、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肿等病时。16精选2021版课件(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4)寒湿困脾:多因脾气素虚,或饮食生冷,或淋雨、久卧湿地、湿困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所致。证候多有饮食减少、胃腹满闷、恶心欲呕、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暗晦而黄、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迟或缓。本证可见于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某些水肿病脾居中焦,属土,与胃相连,并与之相表里,喜湿恶燥,能消化饮食,并运送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还能统血主肌肉。其为病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也有脾病为主而涉及它脏者。治法各别,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滞脾,其证临床常见腹胀腹痛,纳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应温化寒湿。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藿香、茯苓、白蔻治之,甚验。

17精选2021版课件

寒湿滞脾,久而不解,化生湿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恣心湿热,蕴结于脾,即成脾脏湿热之候。其证常见大便溏而不爽,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黄,口苦心烦,口渴饮少,甚则身热起伏,不为汗解,或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当清利湿热。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黄连;下痢赤白者,用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加木香、枳壳、白芍;身目发黄者,用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化裁治之,均可收到满意之效

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而成湿,湿聚成痰犯肺,则成痰湿阻肺。痰湿阻肺,其证常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咳出,胸闷,或气喘痰鸣,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等。应燥湿化痰。笔者治此病,常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白术、厚朴、杏仁作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18精选2021版课件劳倦太过,或吐下后,伤及脾气,即成脾气虚弱之证。此证在临床上,每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缓无力等。宜补益脾气。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化裁治之,数剂即效。上证若失治、误治,就会导致病情加重而出现脘腹重坠,便意频频,或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之证。其治当补中益气,升举阳气。用补中益气丸常服之可效。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脉管之外,即可发生各种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大便下血、月经过多、崩漏等。此乃脾气虚弱之重证,应益气摄血。宜随证选用归脾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桂圆肉、大枣、炙甘草)或参芪汤(人参、黄芪)加减以治。

19精选2021版课件饮食不调,或忧思太过,就会损伤脾气。脾气不足,化生血液减少,则心血必亏,并成心脾气血亏损证。此证临床常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应补益心脾,宜归脾汤化裁。脾阳虚弱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也可因过食生冷或误用攻下所致。临床表现除脾气虚弱,运化无权,纳减腹胀,大便稀溏外,由于阳虚则生内寒,故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当温补脾阳。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木香、砂仁治之,收效甚捷。脾病

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此证临床常见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当补脾肺之气。治此病,笔用常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车前子治之,其效颇佳。

20精选2021版课件上证久而不解

进而可伤及肾阳,并形成脾肾阳虚之证。此病之特点是除见上述脾阳虚弱之证外,尚有腰膝冷痛,或五更泄泻,或浮肿而小便不利等肾阳虚弱之候。应温补脾肾。泄泻为主者,用附子理中汤;水肿为主者,治以真武汤化裁,均验。上证久而不解会怎样?该怎么办?21精选2021版课件

热在气分已解而证见口干咽燥,不饥不食,或大便微结,舌红苔少,脉虚细者,为脾之津液亏损。应甘寒生津,用益胃汤(沙参、冰糖、麦冬、生地、玉竹)加元参、石斛治之,于证甚切。

患者素体阴虚,并已累及脾,脾阴亏损,脾阳亢进,就会出现大便干结,腹无所苦,唇燥口干,脉缓弱等。脾阴虚弱引起的大便干结,最好不要使用下法,应补益脾阴。笔者治此病,常用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缓缓图之,屡用屡效。22精选2021版课件胃病一、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养,慢性胃肠疾病尤如是。

天气凉,喝点生姜红糖茶;人较瘦,胃张力低,胃排空差,属脾虚,要健脾,煮点八宝粥喝,把黄芪、砂仁、神曲与乌鸡煮汤饮用,西医叫“优质蛋白易消化”。23精选2021版课件

产后大便艰难,多由脾之血津亏损,不能濡润肠道使然。其证除大便干结难解外,往往伴有唇舌淡白,头晕目花,脉细弱等。当养血润肠。笔者治此病,喜用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火麻仁、柏子仁、首乌、枸杞,并坚持守方治之,多收效。

总之,脾病多,治脾病之治法与方药亦多。关键是认病识证要准,不然,治法与方药亦无用。

疟疾引起的脾肿大,中医称为“疟母”,并认为此病乃由疟邪假血依痰结为癥瘕范畴。其治均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鳖甲煎丸治之,有较好疗效。

24精选2021版课件中医理论,听起来古奥,其实很多都与现代医学相通。如董建华教授是中医界第一批院士,他讲脾胃通降理论,认为胃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这跟胃肠动力学的胃肠道移行性复合运动是一个道理。中医理论

25精选2021版课件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

戒咽戒酒

合理饮食

适度运动

心理平衡

26精选2021版课件实际上,在养生方面,中医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黄帝内经》讲“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运动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27精选2021版课件中医的养生之道,归纳为四句话:顺其自然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审因施养

28精选2021版课件

中医养生方法有很多,如神养、行养(打太极拳等)、气养(健身气功)、形养;食养、药养、术养等。养生还要因人而异,补药不能乱用,不是张三吃红参你就吃,李四吃虫草你也吃,而要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类型调补。中医进补,类似木桶原理,一块板低了,水面就低了,桶里的水就少了。所以,进补不应什么都补,而是缺什么补什么。

29精选2021版课件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不要轻易进补,中老年后由于身体不合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补。养生首先重休闲、锻炼。中药进补要缓补,一般都以丸药或膏滋方缓慢进步。要按季节补,因人而异,冬令主收藏,缓补之后,来年春夏能有一个很好的机体功能;不要随便大剂量进补,以免化火、伤阴等,导致副作用。

为官、为商者的养生,重在修心,要点是一个“静”字,沉下心来。人到中年,见闻广博,阅历渐丰,欲望也多,所以修心养德、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很重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世事是身心健康之本。30精选2021版课件中医治疗慢性病就是一个状态的把握与调整,即辨证论治,各种症状组合到一块就是证候,判断为某种状态就是辨证,有单纯的证也有复合的证。如,某甲说我经常餐前胃痛,容易饿,嘴里特别苦,中医诊断是胃热;某乙说胃胀、嗳气,认为是气滞;还有人表现为手脚凉,腹部受凉就痛,虚寒。中医就是针对不同的状况采用对应的中成药或汤药治疗,强调个体化。养生也如是。总结:31精选2021版课件脾胃病中医基础知识—总结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32精选2021版课件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33精选2021版课件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调理脾胃

兼以宣通肺气

原因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34精选2021版课件四、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胃主受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35精选2021版课件燥湿不济

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燥湿不济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36精选2021版课件五、相同症

食后尤甚

腹胀纳少

便溏肢倦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37精选2021版课件①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38精选2021版课件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39精选2021版课件六、临床以脾胃、脾肺、脾肾、心脾、肝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响及胃,使胃气呆滞,进而宿食、水湿内聚,而见纳化、呆滞、脘闷,或食后腹胀等症。

脾病则后天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血亏,久必导致肾虚,可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腰膝痠痛,便溏泄泻等症。脾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运化水湿功能职,则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腠,而为水肿。脾病,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痰饮,痰浊上犯阻肺,肺失宣肃,则可见咳嗽痰多、脘腹胀闷。脾虚及肺,脾肺两虚,则可见气短、喘促、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等症。脾病则中焦失运,肝气疏泄受碍,肝脾不和,则可见胁胀脘闷、腹胀纳呆。中焦湿热壅盛,阻遏胆汁排泄,胆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

心脾血虚,见前。

40精选2021版课件七、治疗经验

1、脾湿外感:风为百病之长,常挟诸邪袭人。风邪挟湿之外感,症见发热恶寒,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头晕头胀,头重如裹,项背拘急不适,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之品,既祛表之风邪,又散胃中之湿浊,适用于胃肠型感冒。

2、寒湿困脾:寒湿同属阴邪,易困脾阳,阻遏气机,症见背寒怕冷、脘腹满闷、纳呆便溏、恶心欲吐等诸症,可用五苓散和平胃散、杏仁、麻黄、藿香、草蔻仁、生姜,既增强除湿之力,亦能助脾之功。若寒重于湿者,草蔻仁改为砂仁,加桂枝、高良姜等温胃散寒之品;湿重于寒者,加用苍术。41精选2021版课件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42精选2021版课件3、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4、肝郁脾湿:脾胃之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若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则横犯脾胃,使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湿从内生,阻滞中焦而出现脘腹胀满,两胁胀疼,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溏泄,不思饮食,四肢困重,每遇情志不舒而加重等症状。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燥湿。偏于胃气不降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偏于脾虚者多用逍遥散与平胃散合方;对于肝脾不调之腹痛泄泻者则以痛泻要方为主方,可酌加茵陈、香附、青皮、藿香、草蔻仁等开郁化湿之品,使肝得疏泄,脾湿得运,升降调和,湿浊祛除。

43精选2021版课件5、脾胃虚弱:素体虚弱,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无力可见气短乏力、面色淡白、纳呆便溏等气虚之症;若伴有阳虚者可出现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四肢困倦,神疲纳呆,遇寒加重,遇热则减,下利清谷等;脾气虚日久不愈可出现中气下陷,出院久泻、脱肛、崩漏等。对于气虚者可用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方中陈皮、半夏使得补而不壅;若偏于脾胃虚寒者则温中散寒,方用良附丸、理中汤或黄芪健中汤加减;若中气下陷则应益气升提,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4精选2021版课件6、脾虚挟湿:脾虚挟湿之症,属本虚标实,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多用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草蔻仁、厚朴、枳壳、杏仁、麻黄组成的方剂为基础方药。党参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具补中益气等功效;白术甘苦微温,专入脾胃二经,具有健脾和胃,燥湿利水之功效,且偏于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和胃安神,与白术相伍,可助其健脾燥湿之力,以扶正祛邪;藿香味辛微温,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与草蔻仁同用,祛邪扶正;杏仁、麻黄性味均苦温,同入肺经可开上焦肺气,使肺气宣通,湿阻得运;厚朴、枳壳可理气化痰,升清降浊。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燥湿、宣肺化痰之功效,用于各种脾湿之水肿、泄泻、咳喘等症。凡属于脾虚挟湿者,无论寒热均可加减运用。

45精选2021版课件八、病案举例

(一)、胃脘痛案:

胃脘痛常因情志不遂、劳累、饥饱、寒凉无常,导致脾胃气机不畅,病因虽多,但病机则是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据胃脘胀痛,每遇情志不遂而发作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