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變質作用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作用的影響因素
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變質作用的基本規律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作用
指原岩基本上在固態下,主要由內動力的作用使其變成另一種新岩石的過程。變質作用的結果,是使一種岩石轉變成另一種新的岩石。新形成的岩石無論是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均可與原岩不同,這種新的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作用與岩漿作用和風化作用的區別為:岩漿作用是高溫、高壓,使原岩從固態轉變成熔融的液態後。風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常溫、常壓下,主要由外動力引起的各種變化。
變質作用的影響因素
變質作用的影響因素溫度是變質作用的基本因素,多數變質作用都是在溫度升高條件下進行的。變質作用的溫度範圍從150~200℃,直到700~900℃。壓力變質壓力可以從上百GPa到上千Gpa。根據壓力的作用特徵分為靜壓力和定向壓力。化學活動性流體流體以H2O與CO2為主,溶解了許多易揮發的物質及SiO2等許多礦物質。變質作用的方式
變質作用的方式重結晶作用指岩石在固態狀態下,同一種礦物經過有限的顆粒溶解、組分遷移,然後又重新結晶成較粗大顆粒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礦物成分不發生變化。例如石灰岩(CaCO3)溫度大理岩(CaCO3)變質結晶作用指在原岩總體化學成分基本不變化的條件下,形成新礦物或新礦物組合的作用。例如高嶺石>350℃葉臘石交代作用指化學活動性強的流體與固體岩石之間發生物質置換與交換作用,產生新礦物,岩石總體化學成分發生變化。例如KAlSi3O8(鉀長石)+Na+NaAlSi3O8(鈉長石)
+K+
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接觸變質作用
在岩漿岩體與圍岩接觸帶上,主要由岩漿活動所帶來的熱量及活動性流體所引起的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動力變質作用
指在構造變形、變位過程中所產生的定向壓力的作用下,使岩石發生變形、破碎以及伴隨的重結晶等作用。這種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相鄰的兩個岩石塊體之間發生相對錯動的接觸面附近。這種接觸面被稱為斷層或斷裂帶。
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區域變質作用
在大區域範圍內發生,並由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很強的流體等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種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影響的範圍可達數千至數萬km2以上,影響深度可達30km以上,溫度在200-800℃之間。岩石圈洋殼大陸殼低溫高壓帶高溫低壓帶高溫高壓帶
變質作用的基本規律
1.變質作用的時間演化規律●古老的岩石(前寒武紀、5億年以前)一般都發生了變質,而且變質較深,常常發生過多次變質,如秦嶺地區的岩石普遍發生過3次變質作用。●古生代的變質作用呈條帶分佈,中新生代變質作用作用發生在板塊結合部位,如海溝—島弧等。●現代變質作用發生在洋脊、海溝地區。一般特徵-概念陸地上的水體分為液體和固體,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總量僅占陸地淡水總量15%,其餘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这些陆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陸地上終年緩慢流動著的冰體為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全球冰川面積共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冰體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南極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全球冰川面積共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冰體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
一般特徵-概念全球冰川面積共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冰體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
一般特徵-概念全球冰川面積共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冰體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
一般特徵-概念全球冰川面積共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冰體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格陵墓蘭島冰蓋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概念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佈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地帶;這部分冰川稱為山嶽冰川。
一般特徵-冰川的形成在兩極或低緯度的高山地區,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長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終年積雪區的雪原,雪原的下部界線稱為雪線。剛降落的雪稱新雪,其形狀多為六角形,充滿空氣,密度非常小,新雪通過圓化後變成圓的、較緻密的顆粒稱粒雪。粒雪在上層雪的重壓下發生緩慢的沉降壓實和重結晶作用,使其粒雪變成粒狀冰。粒雪冰進一步受壓,排出氣泡,就變成淺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壓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運動(冰川)
一般特徵-冰川的運動
冰川冰在常壓下是一種脆性物體,但是冰川下部的冰川冰在上覆冰雪的壓力作用下可變成塑性體。大陸冰川主要受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其從冰層厚的地方(中心部位)向冰層薄的地方(邊緣部分)流動。山嶽冰川受重力作用從冰床高處向低處流動。冰川的運動速度一般極其緩慢,日平均不過幾釐米,快的也不過數米,肉眼很難觀察到。其運動方式分為基面滑動和塑性運動。
一般特徵-冰川的運動由於冰川不同部位的運動速度不同,底部和兩側基岩因摩擦而運動慢;上部和中間運動快,這種差異將導致冰川表面發生冰裂縫
冰川的剝蝕作用冰川在運動過程中,施加於冰床上的強大壓力和剪切力,會對冰床產生巨大的破壞。這種作用稱為刨蝕作用。刨蝕作用是一種機械作用,破壞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式有兩種:拔蝕作用和銼蝕作用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山嶽冰川剝蝕地貌的形成過程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鰭脊冰鬥冰川穀角峰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
冰川穀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冰川穀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鰭脊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角峰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角峰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角峰
冰川的剝蝕作用山嶽冰川剝蝕地貌冰鬥
冰川的剝蝕作用大陸冰川剝蝕地貌由於磨擦形成的擦痕
冰川的剝蝕作用大陸冰川剝蝕地貌
冰川的剝蝕作用大陸冰川剝蝕地貌一萬八千年前的北美洲
冰川的搬運作用
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可將冰川內部及冰川前緣的碎屑物搬運到它處。其搬運特點是:搬運力巨大;機械搬運;搬運過程不損失能量;無分選;無磨圓。搬運的方式:載運和推運
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的載運
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的載運
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的載運
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的推運
冰川的堆積作用
山嶽冰川從高處往雪線以下運動,大陸冰川從高緯度向低緯度運動,由於氣溫逐漸升高,冰川冰逐漸消融,冰川內部的碎屑物就會在冰州的末端或邊緣堆積起來。這些冰川的堆積物稱冰磧物。
冰川的堆積作用冰磧物的特徵:①純碎屑堆積;②分選極差無層理;③磨圓度差;④冰漂礫表面常有冰擦痕;⑤冰磧物中常保存有喜冷的植物胞子花粉及化石。冰磧物冰擦痕
冰川的堆積作用山嶽冰川堆積作用山嶽冰川不斷將其所攜帶的物質搬運到冰川末端,在那裏由於冰川冰消融而堆積下來形成終磧。終磧常呈弧形的壟崗狀地形,稱終終磧壟。山嶽冰川兩側冰運物最多,在冰川後退過程中,兩側大量冰運物不斷地堆積在冰蝕穀的兩測,形成側磧。在複式冰川中,兩冰川匯合處,冰床兩側邊緣搬運的物質被歸併在冰川的中部,冰川後退消融時則堆積下來形成中磧。
冰川的堆積作用山嶽冰川堆積作用山嶽冰川不斷將其所攜帶的物質搬運到冰川末端,在那裏由於冰川冰消融而堆積下來形成終磧。終磧常呈弧形的壟崗狀地形,稱終終磧壟。山嶽冰川兩側冰運物最多,在冰川後退過程中,兩側大量冰運物不斷地堆積在冰蝕穀的兩測,形成側磧。在複式冰川中,兩冰川匯合處,冰床兩側邊緣搬運的物質被歸併在冰川的中部,冰川後退消融時則堆積下來形成中磧。
冰川的堆積作用大陸冰川堆積作用在氣候穩定的時候,大陸冰川也能在冰川的邊緣地帶形成終磧物。冰川在後退過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層厚度不等的底磧,在底磧常呈平滑的圓狀隆起,我們稱為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出現,外表卵形,主要由冰磧所組成。
冰川的堆積作用大陸冰川堆積作用在氣候穩定的時候,大陸冰川也能在冰川的邊緣地帶形成終磧物。冰川在後退過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層厚度不等的底磧,在底磧常呈平滑的圓狀隆起,我們稱為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出現,外表卵形,主要由冰磧所組成。
一、面流的洗刷作用洗刷作用:面流在斜坡上流動過程中,可沖走細粒物質,並將這些物質帶到斜坡下部。面流的水動力微弱,僅能沖走顆粒較小的粉沙及泥土。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組成的山坡還能產生溶蝕作用,形成溶勾、石芽地貌。在山坡下部,無數細小股流水還具有一定的線狀侵蝕能力。坡面在小股流水沖刷作用下,出現無數小溝。山坡上裸露的土壤常受到面流的洗刷,產生大量的土壤流失。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洪(流)水特點洪(流)水發生具有突然性,水量猛增,水位暴漲,上下游落差突然增大,平時溫馴的河流,顯出排山倒海之勢,也真有雷霍萬鉤之力。洪水所過,田園廬舍成墟,這時水對地面的破壞作用,表現得非常明顯。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沖刷作用:洪流以巨大的機械衝擊力猛烈沖刷溝底及溝壁岩石的過程。
洪流的沖刷作用形成的溝穀地貌稱:沖溝。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洪積扇:洪流攜帶大量泥沙、石塊到溝口,由於坡度減小,洪流無側壁約束,水流分散,動能迅速減弱,所搬運的碎屑物在溝口大量沉積,形成扇形堆積地貌。洪積扇洪積裙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由水充分浸潤飽和的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沿著沖溝向下流動的特殊洪流。這種洪流突然爆發,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具有強大破壞力。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泥石流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泥石流的危害二、洪流的地質作用及泥石流泥石流的危害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空間形態河流在縱向的特徵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空間形態河流在橫向的特徵(河谷要素)河谷河流侵蝕出的槽形凹地。穀底河谷底部較平坦的部分。河床河水佔據的溝槽。穀坡穀底至分水嶺的斜坡。階地穀坡上的階梯狀平臺。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
河流在從高處向低處流動過程中,以自身的化學動力(溶解力)和機械動力(水力),並以攜帶的泥沙和礫石作工具,不斷地破壞河床的過程。按侵蝕作用的方向分為兩種類型:河流的下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底部岩石破壞,使河谷加深的過程。河流的側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岩石破壞,使河谷拓寬的過程。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下蝕作用下蝕作用的過程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下蝕作用下蝕作用的結果——峽谷地貌虎跳峽三峽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側蝕作用河水對河岸的侵蝕凸岸沉積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側蝕作用
由於河水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使河水沖向彎曲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被侵蝕。而凸岸水流減緩,在凸岸河水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河床不斷加寬,河曲的曲度變大,形成蛇曲河。蛇曲河最後會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稱為牛軛湖凸岸沉積凹岸侵蝕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側蝕作用
由於河水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使河水沖向彎曲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被侵蝕。而凸岸水流減緩,在凸岸河水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河床不斷加寬,河曲的曲度變大,形成蛇曲河。蛇曲河最後會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稱為牛軛湖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側蝕作用
由於河水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使河水沖向彎曲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被侵蝕。而凸岸水流減緩,在凸岸河水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河床不斷加寬,河曲的曲度變大,形成蛇曲河。蛇曲河最後會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稱為牛軛湖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側蝕作用
由於河水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使河水沖向彎曲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被侵蝕。而凸岸水流減緩,在凸岸河水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河床不斷加寬,河曲的曲度變大,形成蛇曲河。蛇曲河最後會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稱為牛軛湖牛軛湖的形成過程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側蝕作用
由於河水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使河水沖向彎曲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被侵蝕。而凸岸水流減緩,在凸岸河水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河床不斷加寬,河曲的曲度變大,形成蛇曲河。蛇曲河最後會裁彎取直。廢棄的彎曲河道稱為牛軛湖牛軛湖的形成過程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下蝕作用與側蝕作用的關係時間上河流發育的早期以下蝕作用為主,隨著坡度減小,逐漸轉為以側蝕作用為主。空間上河流的上游以下蝕作用為主,河流的下游以側蝕作用為主。三、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河流搬運物從河水中沉積下來的過程稱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機械沉積作用。引起河流機械沉積作用主要原因是河水流速的降低,導致機械動能的減小,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而發生沉積。根據沉積的部位分為:山口沉積作用穀底沉積作用河口沉積作用山口沉積作用山口沉積作用河口沉積作用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沉積作用
山口沉積作用山口沉積作用河口沉積作用山口沉積作用來自山區的河流,攜帶著大量機械搬運物到山口開闊的平地上,由於河床坡降明顯減小,水流又無地形約束而散開,河水動力突然大大減小,機械搬運能力迅速降低,搬運物就會山口沉積下來。山口沉積物常形成扇狀地貌:沖積扇。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沉積作用
穀底沉積作用穀底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河水所覆蓋的河床,在河床上產生的沉積作用稱河床沉積;另一部分是平水位時穀底未被河水所淹沒的平坦地形——河漫灘。
河漫灘沉積心灘地貌邊灘地貌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的沉積作用河口沉積作用河口是河流最主要的沉積場所。當河流入湖泊、海洋時受湖水或海水的頂托,流速迅速減小,使河水搬運能力減弱甚至消失,大量機械搬運物質在河口沉積下來。另一方面由於湖水、海水中富含有電解質,當河流中以膠體搬運的溶運物與湖水、海水相混合後,海水中的電解質破壞了膠體的穩定性,致使膠體凝聚,而沉積在河口。在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的地方,河流沉積物常形成錐形的沉積地貌(其外形象三角形)稱為三角洲。三、河流的地質作用河流沉積物(沖積物)的特徵上游下游
從上游到下游沉積物逐漸變細
沉積物分選性好
以機械碎屑為主
礫石的磨圓好
發育二元結構
常發育層理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一、相對年代的確定方法1.地層學方法: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疊置起來的,它們存在著下伏沉積一定早於上覆沉積的相對新老關係。新老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一、相對年代的確定方法2.古生物學方法:生物演化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生物種屬由少到多,而且這種演化和發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質時期所具有的生物種屬、類別是不相同的。時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少,生物越低級,構造越簡單;時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多,生物越高級,構造越複雜。因此,在時代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低級,構造較簡單;而在時代較新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高級,構造較複雜。植物化石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菊石類化石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5億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4億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3億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2億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1億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2-3百萬年前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地球生物的演化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一、相對年代的確定方法3.構造地質學方法: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的結果,使不同時代的岩層、岩體和構造出現彼此切割穿插關係,利用這些關係也可以確定岩層、岩體和構造的形成先後的順序。地質剖面圖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
地球的年齡現今測得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為42億年。測得的隕石年齡為45.5億年。推斷原始地球形成的年齡為46億年。地質紀年方法-地質年代確定
地質年代單位
在地質學研究中,把地質歷史按不同的級別劃分了不同的時間單位。由大到小分別是:宙、代、紀、世。而在這些時間單位內形成的地層稱為:宇、界、系、統級別地質年代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大宙宇代界紀系小世統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圈層的形成塵埃向中心聚集的過程中,由於引力的作用,體積收縮,壓力加大,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放射性元素的蛻變和隕石的撞擊,也都要放出熱能。地球物質處於熱的熔融狀態。地球內部圈層的形成: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圈層的形成重力的作用與高溫的影響,地球裏面的物質發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輕者上浮,出現了大規模的物質分異和遷移,形成了從裏向外,物質密度從大到小的圈層結構。鐵和鎳比較重,向中心聚集-地核。較輕的矽酸鹽物質形成地幔和地幔之上的地殼。地球內部圈層的形成:內部圈層的形成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圈層的形成最初大氣圈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還有一些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和氯化氫等。直到距今3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仍是缺氧和呈酸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上的溫度逐漸降低(低於100°C),大氣中的水蒸汽陸續凝結出來,形成廣闊的海洋(水圈)。地球外部圈層的形成: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圈層的形成最初大氣圈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還有一些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和氯化氫等。直到距今3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仍是缺氧和呈酸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上的溫度逐漸降低(低於100°C),大氣中的水蒸汽陸續凝結出來,形成廣闊的海洋(水圈)。地球外部圈層的形成: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圈層的形成
大約到27億年前,游離氧在海洋中出現。綠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氣和海洋環境的變化,使其有利於高等喜氧生物的發展。到27億年前生命加速發展,海洋中的生物迅速繁榮起來(化石證據較多)。地球外部圈層的形成:地質發展簡史
地球內外各圈層形成之後,也就進入了地球的地質發展時期。地殼演化歷史也就是地質發展史。地殼的構造運動,生物發生和演變的特徵,都會記錄在不同時期的岩石之中,運用現代地質學知識,通過比較和推理;我們就可恢復地球的,特別是地殼的演化歷史過程。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前寒武紀(42-6億年前)
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有了生命的活動。從出現最原始的原核細胞生物--藍綠藻。大約到27億年前,游離氧在海洋中出現。綠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氣和海洋環境的變化,使其有利於高等喜氧生物的發展。海洋裏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前寒武紀晚期生物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陸地殼不斷增大。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前寒武紀(42-6億年前)
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有了生命的活動。從出現最原始的原核細胞生物--藍綠藻。大約到27億年前,游離氧在海洋中出現。綠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氣和海洋環境的變化,使其有利於高等喜氧生物的發展。海洋裏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前寒武紀晚期生物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陸地殼不斷增大。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前寒武紀(42-6億年前)
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有了生命的活動。從出現最原始的原核細胞生物--藍綠藻。大約到27億年前,游離氧在海洋中出現。綠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氣和海洋環境的變化,使其有利於高等喜氧生物的發展。海洋裏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前寒武紀晚期生物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陸地殼不斷增大。前寒武紀古地理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古生代(6-2.5億年前)
古生代可以再進一步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成經歷了約3億多年時間。這是地球上生物大規模發育的時期,又是生物種屬發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時期,也是地球歷史上生物大量出現的時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詞來概括其時代名稱。。大陸地殼大幅度增加。古生代早期的生物面貌無脊椎動物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古生代(6-2.5億年前)
古生代可以再進一步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成經歷了約3億多年時間。這是地球上生物大規模發育的時期,又是生物種屬發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時期,也是地球歷史上生物大量出現的時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詞來概括其時代名稱。。大陸地殼大幅度增加。古生代中期的生物面貌脊椎動物——魚類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古生代(6-2.5億年前)
古生代可以再進一步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成經歷了約3億多年時間。這是地球上生物大規模發育的時期,又是生物種屬發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時期,也是地球歷史上生物大量出現的時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詞來概括其時代名稱。。大陸地殼大幅度增加。古生代晚期的生物面貌兩栖類、蕨類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古生代(6-2.5億年前)
古生代可以再進一步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成經歷了約3億多年時間。這是地球上生物大規模發育的時期,又是生物種屬發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時期,也是地球歷史上生物大量出現的時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詞來概括其時代名稱。。大陸地殼大幅度增加。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中生代(2.5-0.7億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時期,三葉蟲、腕足、筆石、四射珊瑚等大量無脊椎動物都滅絕,產生了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類動物,並繁盛直到衰亡。陸生植物蘇鐵、銀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統治地位。大陸面積進一步增大,各大陸的雛形已形成。
中生代早期的生物面貌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中生代(2.5-0.7億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時期,三葉蟲、腕足、筆石、四射珊瑚等大量無脊椎動物都滅絕,產生了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類動物,並繁盛直到衰亡。陸生植物蘇鐵、銀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統治地位。大陸面積進一步增大,各大陸的雛形已形成。
中生代中期的生物面貌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中生代(2.5-0.7億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時期,三葉蟲、腕足、筆石、四射珊瑚等大量無脊椎動物都滅絕,產生了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類動物,並繁盛直到衰亡。陸生植物蘇鐵、銀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統治地位。大陸面積進一步增大,各大陸的雛形已形成。
中生代晚期的古地理地質發展簡史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新生代(0.7-0億年前)
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是最新的地質時期。生物發展逐漸接近現代生物特徵,所以取名新生代。陸生動物以大量出現哺乳類為特徵。植物以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第三紀之後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造就了世界上最年輕最雄偉的喜馬拉雅山系和美州西海岸的海岸山脈及安底斯山脈等年輕而高大的山脈,形成了現今的海洋和大陸分佈格局。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剝蝕作用
人類的剝觸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地殼岩石和土壤的機械破壞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是農業生產中的挖掘和耕犁,礦山開採中的採掘。
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剝蝕作用
人類的剝觸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地殼岩石和土壤的機械破壞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是農業生產中的挖掘和耕犁,礦山開採中的採掘。
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搬運作用
人類在工程和生產活動中,對地殼物質的大規模搬動是大規模。對有機物質和礦物資源的搬運至於比自然動力更多更遠。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搬運作用
人類在工程和生產活動中,對地殼物質的大規模搬動是大規模。對有機物質和礦物資源的搬運至於比自然動力更多更遠。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堆積作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就是把現存的各種物質轉變成可供人類享用的各種有用物品。它們大都有個用盡變廢的過程,而這些廢棄物質(垃圾)主要是通過掩埋或直接堆放於露天處理,這就是人類的堆積作用。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堆積作用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就是把現存的各種物質轉變成可供人類享用的各種有用物品。它們大都有個用盡變廢的過程,而這些廢棄物質(垃圾)主要是通過掩埋或直接堆放於露天處理,這就是人類的堆積作用。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堆積作用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就是把現存的各種物質轉變成可供人類享用的各種有用物品。它們大都有個用盡變廢的過程,而這些廢棄物質(垃圾)主要是通過掩埋或直接堆放於露天處理,這就是人類的堆積作用。地球與人類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堆積作用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就是把現存的各種物質轉變成可供人類享用的各種有用物品。它們大都有個用盡變廢的過程,而這些廢棄物質(垃圾)主要是通過掩埋或直接堆放於露天處理,這就是人類的堆積作用。地球與人類人工挖掘地貌——運河、水渠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挖掘地貌——礦坑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建築地貌——水壩、水庫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建築地貌——水壩、水庫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建築地貌——金字塔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建築地貌——長城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建築地貌——公路人工地貌地球與人類人工地貌梯田地球與人類人工地貌圍海造田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它不僅水量多,且分佈較普遍,埋藏於地表以下1km內的地下水占全球淡水的12.1%,為地表淡水的30倍。隨著地表水污染的日益嚴重,地下水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地下水是指貯存於地面以下岩石和鬆散堆積物空隙中的水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來源
滲透水埋藏水凝結水原生水大氣降水冰雪溶水地表水滲入地下聚集的水水蒸氣凝結後滲入地下的水地史時期沉積物空隙中被封閉保存下來的水,又稱古水岩漿中析出的結晶水和水汽又稱岩漿水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賦存狀態
靠靜電和分子引力吸附於岩土顆粒表面,不受重力影響吸著水薄膜水毛細水重力水受重力影響可自由流動。是地下水的主要賦存狀態和水源受表面張力作用保存於毛細管中的水,易被植物吸收吸著水錶面厚度超過幾百個水分子直徑的薄層狀水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化學特徵
地下水長期在地下運動,可從岩石中獲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質成分,使之成為成分複雜的溶液地下水中含大量的離子(SO4=、Cl-、
HCO3-、
Na+、
K+、
Ca++、Mg++)
以及分子和化合物,其礦化度高。地下水中常見的氣體成分:O2、N2、CO2及H2S.地下水中還含有大量的膠體物質:Fe(OH)3、Al(OH)3、SiO2及以膠體形式存在的有機質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空隙
鬆散沉積物中的孔隙空隙度一定體積岩石中空隙體積所占的比例以n表示空隙度,VP表示空隙體積,V表示岩石體積,則n=VP/V
。毛細水空隙類型堅硬岩石中的裂隙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溶洞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空隙-孔隙
孔隙:鬆散沉積物是由大小不等的顆粒組成的,顆粒間普遍存在著孔隙岩土孔隙率的大小,主要與顆粒的形狀、排列情況及顆粒的分選性和壓密、膠結情況有關。鬆散沉積物的孔隙率一般很大,可達20%~60%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空隙-孔隙
沉積物孔隙率(%)分選好的砂或礫25~50砂礫混合物20~35粉砂35~50粘土35~60沉積物的孔隙率範圍礫>2mm砂2-0.05mm粉砂0.05-0.005mm粘土<0.005mm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空隙-裂隙
裂隙:存在於堅硬岩石中的裂縫狀空隙稱裂隙裂隙主要是地殼運動對岩石造成破壞而形成的,岩石成岩時及在地表遭受風化也會形成裂隙。岩石的裂隙率一般比鬆散泥積物的孔隙率小得多。裂隙率常小於3%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空隙-溶隙
溶隙:溶隙是可溶岩(如石灰岩)在地下水流長期溶蝕下形成的空隙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運動條件-岩石透水性
含水層飽含重力水而又能給出水(透水)的岩層
透水性
岩石被水透過的性能。透水性取決於空隙度、空隙大小、空隙連通性空隙較大,且相互連通的岩石,地下水可以在岩石中流動。有些岩石雖有很高空隙度,但空隙不連通的岩石和空隙過小,且連通性不好的粘土和泥岩,地下水也很難在其中流動透水性類型隔水層可以透水,滲透係數較大的地層。但(目前)不一定含水透水層相對不透水的岩層。它可以是飽水的粘土層,也可以是緻密完整的基岩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
地下水補給含水層從外界獲得水大氣降水地表水滲入地下水排泄含水層失去水蒸發泉泉1.地下水的一般特徵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
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地下岩土含水情況可分為兩個帶
包氣帶包水帶固體顆粒+水+氣,3相固體顆粒+水,2相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按埋藏條件劃分
包氣帶水潛水承壓水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按埋藏條件劃分-包氣帶水
包氣帶水
貼近地表的氣態水、土壤顆粒水吸附毛細水分子。這些水雖可連結起来成为液体,但因是充填在细微的孔隙中而不能自由运动土壤水土壤中未飽和的水;上層滯水存在於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之上的重力水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按埋藏條件劃分-潛水
潛水
位於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的含在透水層中的能在重力作用下流動的地下水。此水層的水面稱為潛水面。潛水面與地表面的形態具有相似性。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按埋藏條件劃分-地形與潛水面
2.地下水的基本類型按埋藏條件劃分-承壓水
承壓水(层间水)
是指埋藏在兩個隔水層之間的透水層中的地下水。它的運動受到上下隔水层的约束和水压的作用
。打井穿過上面的隔水层时,承压水就可向上涌出来。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
地下水的剝蝕作用是在地下進行的,稱為潛蝕作用。潛蝕作用包括機械沖蝕和化學溶蝕兩種方式,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
沖蝕作用是地下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岩石進行沖刷破壞的作用,除了岩洞或較大裂隙中的地下水在局部區段可具有較強大的機械沖蝕能力外,絕大部分地下水由於水體分散,流速緩慢,動能很小,機械沖刷能力極弱,只能將鬆散的細小粉沙、泥土物質沖走,因此,只有在鬆散堆積物或膠結較差的沉積物分佈區其作用才較明顯。例如在黃土分佈地區,由於地下水的作用可導致地滑等現象。
溶蝕作用是地下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岩石進行化學溶解和分離的破壞作用。岩溶事宜地下水為主,地表水為輔,二者共同與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發生的以溶蝕為主的地質作用及其結果的總稱,又稱喀斯特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作用的條件
基本條件:
喀斯特發育首先應具備具有溶蝕性水和具有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包括鹵化物類岩石(食鹽、鉀鹽、鎂鹽等),硫酸鹽類岩石(石膏、芒硝等)及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等)。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作用的機理
溶蝕作用是地下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岩石進行化學溶解和分離的破壞作用。地下水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當含CO2、O2、有機酸時,溶解能力更為強大。因此,在濕熱氣候帶,可溶性岩石(如碳酸岩鹽)分佈區,溶蝕作用非常顯著,成為影響地表景觀的重要因素,其化學反應為:
H2CO3+CaCO3=Ca(HCO3)2
碳酸方解石重碳酸鈣石灰岩在可溶性岩石中分布最廣,主要有方解石組成,當地下水含有CO2時可形成碳酸。碳酸與方解石發生反應,生成易溶於水的重碳酸鈣。若地下水源源不斷的補給而又有良好的排泄條件,溶於水的重碳酸鈣就不斷被帶出,而不宜達到過飽和,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就可持續進行。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
地下水的溶蝕作用通常從地表水的溶蝕作用開始,由於地表水沿著岩石裂隙和空隙向下滲透轉變為地下水,在滲透過程中就可對可溶性岩石進行不斷的溶蝕,從而改變地表的面貌,形成特殊的地形,統稱為岩溶地形,又稱作喀斯特。常見的岩溶地形有溶溝和牙石,溶柱和石林、落水洞、溶鬥和溶窪、溶洞和地下暗河、溶蝕穀、溶盆和溶原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石芽
石芽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石林
石林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雲南石林
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溶溝
溶溝(瑞士)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石柱
石柱(法國)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草堆狀溶丘
溶丘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溶原
溶原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溶蝕漏斗、窪地、盆地
溶蝕漏斗溶蝕窪地溶蝕盆地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暗河、盲穀
暗河(伏流)盲穀3.地下水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溶洞
溶洞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剝蝕作用岩溶地形-溶洞形成過程
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搬運作用
地下水可將其剝蝕產物沿垂直或水準方向搬運,其機械搬運能力很小,只在地下暗河中搬運能力稍強,其搬運情況與河流類似。地下水主要以化學溶雲方式搬運著大量鹽類和膠體溶液物質。其搬運物質成分與地下水徑流地區的岩石性質和遭受風化能力有關。例如在岩石遭受風化分解不徹底的乾旱地區,地下水溶運物中Cl-、SO32-、Na+、K+等離子較多;在岩石遭受風化分解較徹底的濕熱地區,可溶運呈膠體狀的SiO2、Al(OH)3以及有機酸類;在硫酸岩分佈地區可溶運大量HCO3-、CO32-、Ca2+、Mg2+等離子;在有金屬礦產的地區,地下水的溶運物可含有某些金屬離子,離子濃度隨離礦體的遠近而變化。地下水溶運物能力的大小和溫度有關,當水溫較高,壓力較大時其溶運能力就大,故可搬運的品質增加;當水溫低,壓力小,溶運能力就小,搬運的品質較少,甚至發生沉澱。
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
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包括機械沉積和化學沉積,以化學沉積為主,含溶解物質濃度高的地下水,由於溫度、壓力和運動空間的變化,可發生化學沉積作用。岩石或鬆散堆積物的空隙特別是溶洞,使地下水沉積及沉積物貯存的空間;泉水出露的地方也是地下水沉積的重要場所。在不同沉積場所形成的產物具有不同特點:空隙沉積:常見的沉積物有泥質、鈣質和矽質等。可溶鬆散物沉積物膠結起來成為堅實的沉積岩,自身成為膠結物,當沉積物質在孔隙中繞某些顆粒沉積,可形成緻密的團塊,稱為結核,如黃土中的鈣質結核。在較大的孔洞中由於地下水中某些物質濃度較高可生長出完好的晶簇,形成晶洞。裂隙沉積:地下水沿裂隙滲透,可在其中沉積,形成方解石脈、石英脈、矽質細脈等。溶洞沉積:地下水沿裂隙、孔隙滲入溶洞,由於運動空間改變,壓力降低,水分蒸發,CO2逸出等條件改變,導致中硫酸鈣的沉積,形成各種形態的石鐘、石筍、石柱等鐘乳石,以及石幔。溫泉區沉積:當溫度較高,含溶質較多的地下水成為溫泉流出地面時,由於水溫和壓力的降低,溶於其中的重碳酸鈣和二氧化矽會沉澱在溫泉附近,形成一種多孔的沉積物,稱為泉華,例如鈣質的石灰華和矽質的矽華等。
石鐘乳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沉積方式-溶洞化學沉積
在地下水攜帶著被溶解的碳酸鹽物質滲流到開闊的溶洞、泉口以及擴大了的節理時,由於壓力減小,導致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氫鈣被分解成碳酸鈣而產生沉澱。石鐘乳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沉積方式-溶洞化學沉積
在地下水攜帶著被溶解的碳酸鹽物質滲流到開闊的溶洞、泉口以及擴大了的節理時,由於壓力減小,導致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氫鈣被分解成碳酸鈣而產生沉澱。石鐘乳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沉積方式-溶洞化學沉積-鐘乳石、石柱
在地下水攜帶著被溶解的碳酸鹽物質滲流到開闊的溶洞、泉口以及擴大了的節理時,由於壓力減小,導致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氫鈣被分解成碳酸鈣而產生沉澱。石鐘乳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沉積方式-溶洞化學沉積-鐘乳石、石筍
石鐘乳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沉積方式-溶洞化學沉積-石柱
3.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沉積作用雲南九鄉溶洞和溶蝕峽谷
二.地震作用-地震概念
地震(earthquake)
是岩石圈的快速顫動。它是由構造運動引起岩石圈內某些地區的應力集中而使岩石變形,當應力達到或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產生破裂或位移,同時將其能量突然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於是產生地震。
地震作用
.
地震概念
震發生的機制
彈性回跳震源岩石圈內發生震動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震中距地震能量的量度地震烈度地震對地面及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地震作用-地震概念震源震中等震線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造成的災害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面波),使建築物受到破壞。在自然災害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1950年以来,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已达2000多亿美元。1976年的唐山的地震,使整個唐山毀於一旦,24萬人死亡。地震常引起次生災害:火災、斷水、斷電、煤氣管道破裂爆炸、交通設施毀壞;在海洋中地震產生可以波及很遠的海嘯,造成的災害常超過地震本身。地質災害—地震地震的危害地質災害—地震地震的危害地質災害—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嘯地震活动的规律-空間上的帶狀分佈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印尼地震帶洋脊地震帶地震帶
地震活动的规律-時間上的週期性造成在同一地區,破壞性大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定的週期性(數百年至數千年),例如華北地區7級左右破壞性大地震的週期為300年(近一千年來已有四次重複的歷史記錄資料,最後一次為1966-1976年的地震高潮期)。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小震活動(前震)有的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或幾小時,會發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達幾十至幾百次,地質學家稱它們為前震。一般來說在強震發生前數月或數日存在前震現象。因此通過觀察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預報大震,並設法預防大震。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地形變大地震前都有地形變活動。如:邢臺地震前高程發生了大的變化。1996年3月15日高程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發生了地震。1968年山東郯城8.5級大震之前,在震中區東面海上有個小島,由於地面慢慢隆起,小島不斷上升,後來居然同大陸連成一片。美國的聖安德烈斯大斷層帶是世界上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聖安德烈斯斷層的突出特點在於水準方向錯動。1906年地震時,一次斷層兩側錯動了6.4米。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地磁場異常
由於地應力變化,在大地震發生前也會引起地磁場異常變化。1855年,日本的商人,用一個馬蹄形磁鐵粘滿鐵釘,招引顧客。在1855年江戶大地震發生的當天,吸到磁鐵上的鐵釘突然掉落在地,使他大為驚愕。時過兩小時,一次破壞性大地震發生了,震撼了整個市區。1970年1月5日,在雲南通海發生7.8級大地震。震前,震中區有些人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忽然發現收音機音量減小,聲音嘈雜不清,特別是在震前幾分鐘,播音乾脆中斷。地震前的异常表现震聲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習慣稱之為“地聲”。據調查,距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震中100公里範圍內,在臨震前尚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震前的地聲。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地下水異常1966年3月河北邢臺地震前許多水井突然冒氣泡、翻油花,井水突然變苦。這些變化之後不久,邢臺就發生了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後發現467口井水位發生升降變化其原因是震區範圍的地下含水岩石在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佈,出現水位的升降和各種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使水變味、變色、混濁、浮油花、出氣泡等。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大氣異常
地震前往往會出現多種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怪風、暴雨、大雪、大旱、大澇、驟然增溫或酷熱蒸騰、異常閃光等。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大地震之前,雖已是嚴冬季節,天氣卻特別暖和,有時能聽到雷聲;個別陰坡沒有凍土,長青草,有的地方還發現蝴蝶和昆蟲。2月3日上午3時至10時,震區氣溫突然上升,形成一個以海城為中心的急劇升溫區,兩個小時內海城增溫12度。地震前的异常表现動物活動反常動物反常表現大體有三類: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抑制型異常:如行動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癡,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地震的预报地震是嚴重的自然災害,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與安全,影響國計民生。預報地震是地質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按距離地震發生時間,預報分為中長期預報、短期預報和震前預報。中長期預報:主要通過地震和地質情況的調查研究來實施。短期預報:既要靠地震和地質情況的調查研究,還要靠運用各種監測手段。震前預報:主要靠各種監測手段。地震監測主要是利用各種儀器設備去研究岩石中正在發生的各種物理變化。地震儀對微弱震能進行連續記錄,分析研究記錄,可以推斷地震的發震趨勢。地震的预报地動儀地震的预报地震的预报地震預報的各種檢測手段地震的预报地震的预防
地震的預防主要在於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在設計與施工中應根據地震區劃的資料作出相應的抗震措施,特別是大型礦山、水庫、重大工程設施以及工業建設等要嚴格符合抗震要求。抗震建築的實質在於加強建築物的整體性、結構的牢固程度及地基的穩固性。有許多現代的大都市都是位於地震帶上。想要減少地震造成大浩劫的方法之一,就是設計一些足以承受大地震的建築物。風的地質作用內容提要風的剝蝕作用風的搬運作用風的沉積作用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風的剝蝕作用:風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挾帶的砂石對地表進行衝擊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壞的地質作用。風蝕作用的方式可以包括吹揚和磨蝕。吹揚是一種單純風力作用,在風的作用下,一些鬆散堆積中的細小顆粒被風吹走,礫石將留在原地。磨蝕是風所挾帶的砂石對於地表岩石的強烈衝擊、磨損。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
由於風砂流挾帶砂石的數量在近地表處最多,所以風蝕作用在近地表處也最強烈。因此不少地區可以見到近地表處磨蝕強而上大下小的地形現象,這就是的蘑菇石成因。在風的剝蝕作用下,可形成各種風蝕地貌:風蝕磨菇石、風蝕穀、風蝕城、風蝕穴、風蝕柱。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蘑菇石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蘑菇石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風蝕穀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風蝕城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蜂窩牆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風蝕柱風的地質作用1、風的剝蝕作用風棱石在風蝕盆地和戈壁灘上的礫石經長期風蝕作用,形成由幾個磨光面組成的棱角明顯,表面光滑的風棱石。風棱石的形成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風是一種變幻無窮的流體,又是一種紊流,可挾帶大量的砂石向下風方向運動。風力把各種碎屑物攜帶至他處的過程稱風的搬運作用。風的搬運力取決於風力的大小(即風速的大小),風速大於4m/s時,風能搬運0.25㎜以下的碎屑;風速大於33.5m/s(12級)時,風能搬運巨大的礫石。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風的搬運方式躍移懸移滾動推移粒徑小而輕的砂粒,在其他砂粒的撞擊和氣流紊流的上舉力作用下長期懸浮在空中,並被風搬運至遠方的過程砂粒被風刮起後,風力可以把砂粒加速至接近風速,並可使其躍入空中,在重力作用下,砂粒以拋物線方式落到地面,與地面撞擊後又跳到空中,這種反復跳躍前進的方式稱躍移沙層表面的近球形砂粒和礫石,在風力作用下,以滾動方式向前移動的過程沙層表面的的砂粒和細礫,在風力和跳躍砂粒的衝擊下,部分被推動方式緩慢向前移動的過程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滾動推移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準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天氣現象;當水準能見度小於500米時,為沙塵暴。沙漠地區的沙塵為沙塵暴的主要來源,單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即占了全球大氣中25%的懸浮微粒量。我國西北地區位於中亞沙漠區中,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區的第二位(依序為中非、中亞、北美及澳大利亞),因此中國西北區沙塵對東亞的氣候的影響不容忽視。沙塵暴發生的條件地表性質:土質鬆軟、乾燥、無植被或草木生長及沒有積雪。
氣象條件:強烈而持久的地面風、降雨降雪少。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
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
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在中國北方的黃土高原、戈壁、沙漠地區,風的搬運作用十分強烈,常常造成沙塵暴沙塵暴衛星監測圖片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中國的主要沙塵暴源區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呼和浩特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據新疆的沙漠實測資料,沙漠中風速為4m/s時,可使細砂移動,5.6m/s時,可使中砂移動,風速達15m/s時,能使大於2㎜的礫石移動。蘭州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中國西部沙漠中堆積的砂粒大多是細砂,因此,只要風速達到和超過4m/s,就能造成“平砂莽莽黃入天,隨風滿地石亂走”的沙塵暴現象烏魯木齊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2、風的搬運作用北京沙塵暴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沉積的原因風速減小——風在前進中遇到障礙物(樹叢、草叢或地形突出等)遇阻堆積——受阻後,風運物在迎風坡、背風坡均有沉積。降塵——風運物中的懸浮物,當遇到冷氣團或降雨時,粉塵與水滴結合在一起降到地面。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積作用的分帶性由於風的搬運作用具有分選性,所以,風積物的平面分佈具有分帶性。若一個地區風向穩定,則從風源區沿風的前進方向,風積物的粒度從粗逐漸變細。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風積物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戈壁、沙漠、黃土塬等,並有從風源區至週邊,地貌從岩漠→礫漠→沙漠→黃土塬
風源區週邊岩漠→礫漠(戈壁)→沙漠(沙丘)→黃土塬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各種類型的沙丘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形成:是一種平面上呈彎月形,沙丘兩側有順風向延伸且向內彎曲的翼角的沙丘,沙丘迎風面較緩,背風面較陡並呈向內彎曲的凹面。新月形沙丘多發育於地勢較平坦,風向較穩定的沙漠邊緣地區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新月形沙丘錐形沙丘的形成:
由於風砂遇到大山的阻擋,在山前形成旋轉軸豎直的巨大渦流,在渦流四周風向複雜,各種方向的風彙聚在渦流周圍,形成棱面明顯,形態不規則的錐形沙丘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沙漠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戈壁灘風的地質作用3、風的沉積作用風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黃土塬一、風化作用的概念和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在原地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物理風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條件下,岩石、礦物在原地產生的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的過程。★化學風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條件下,岩石、礦物在原地發生化學變化而分解並產生新物質的過程。★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對岩石、礦物產生的破壞作用。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地表岩石時時刻刻都在與大氣、水和生物接觸,不斷地進行著各種方式的風化作用。歸納起來,風化作用的方式可分為物理的方式:包括岩石的釋荷,岩石的熱脹冷縮,水的凍融;化學的方式: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此外就是生物的作用。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在地下深處的岩石承受巨大靜壓力,其潛在膨脹力是十分驚人。岩石從地下深處變到地表條件時由於上覆靜壓力減小而產生張應力形成一系列與地表平行的宏觀和微觀的內部破裂面。形成這種裂隙構造的作用稱為剝離作用。岩石的釋荷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岩石的熱脹冷縮
溫差大的地區,在白天當太陽光直射時,岩石表層增溫而膨脹,而內部膨脹小甚至未發生變化。到了夜晚氣溫驟降,岩石表面收縮。這樣使其岩石表面與內部產生應力差。這種生應力差就會使岩石破裂。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水的凍融
貯藏在地表岩石空隙中的液態水,當溫度下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結冰,結冰後的體積體積增大1/11左右空隙中產生巨大的,這種壓力就會岩石裂開。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氧化作用
大氣圈中氧含量為20.1%。當岩石和礦物暴露於地表或位於地表層時,與氧充分接觸,發生一系列氧的反應化學。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的實質是水的電離產物(H+及OH-)進入礦物晶格,分別取代陽離子和陰離子,從而使礦物解體形成新的含水礦物的過程。二、風化作用的方式
生物的作用生物的機械風化作用主要發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中。生長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隨著根系不斷地長大,對裂隙壁產生擠壓,使岩石裂隙擴大,從而引起岩石破壞,這種作用稱根劈作用。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是通過生物的新陳代謝及生物死亡後的遺體腐爛分解來進行的。植物和細菌在陳代謝中常常析出有機酸及CO2。這些物質一方面酸化土壤,另一方面腐蝕岩石。三、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岩石類型氣候地形花崗岩石灰岩海洋地質作用海洋地質作用
內容提要3.海洋的沉積作用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
1.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物理性質海水的化學性質海洋生物海水的運動海洋的分帶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化學性質特徵最主要的元素:
氯、鈉、鎂、鈣、硫、鉀等。最主要的鹽類:
氯化鈉、碳酸鈣、硫酸鎂等.鹽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鹽類物質。海洋的平均鹽度為35‰。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間.海水中的氣體: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物理性質特徵海水的溫度:海水的溫度是海洋熱能的一種表現形式海水的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所以海洋表層的溫度較高,並且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溫度差是大洋環流的主要驅動力。海水的密度:單位體積中海水的質量稱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與鹽度有關。鹽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密度隨著緯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是大洋環流的主要驅動力。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洋生物浮游生物
游泳生物
底棲生物
固著:珊瑚爬行:螃蟹鑽孔:蠕蟲各種魚類筆石藻類放射蟲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海水的運動
海浪
潮汐
洋流
濁流
海水的波狀運動。
全球性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漲落的現象。大洋中沿相對固定的方向運動水體。在海水中流動的一種被泥沙攪和的高密度水團。
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
破浪區
不對稱浪區
對稱浪區大於1/2波長區海浪破浪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海浪海嘯:由地震、火山等引發的巨大海浪。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潮汐潮汐是由日月引力和地-月系統旋轉的離心力造成。日月落潮漲潮落潮漲潮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潮汐的形成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洋流日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濁流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水的運動濁流濁流體海洋環境的基本特徵
海洋的分帶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剝蝕作用
海水通過自身的動力和所攜帶的碎屑對海岸和海底的破壞。海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濱岸帶,按其性質可分為機械剝蝕、化學溶蝕和生物剝蝕作用。它們共同對海岸地帶進行改造,但以機械剝蝕作用為主。海蝕作用的主要動力是海浪和潮汐。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剝蝕作用海蝕崖海蝕凹槽波切臺海蝕崖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
海水在運動過程中,將攜帶的物質移至它處的作用。海水搬運作用的類型有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兩種。機械搬運物質呈推運、躍運和懸運三種形式,它們受水動力條件的支配而不斷地轉換。海水中的化學搬運受多種因素支配,進行著複雜的化學過程,與海水的化學動力關係密切。海水的搬運作用以機械搬運為主,搬運的動力有:海浪、潮汐、洋流和濁流。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主要發生在濱海帶和淺海帶。在這兩帶中海浪的動力巨大,具有強大的搬運力。被海浪剝蝕下來的海岸物質和河流帶到海洋中的物質在海浪的作用下大部分向海水深處搬運。在海浪垂直於海岸作用時,搬運物被海浪推向海灘或移向海裏稱為橫向搬運。當海浪斜著沖向海灘後,產生沿岸流帶著碎屑沿岸移動稱為縱向搬運。海浪的搬運作用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海水的縱向搬運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
潮汐的搬運
潮流的搬運作用僅在近岸和海灣區較顯著。大潮時,海峽中潮流流速可達6-7m/s,動力幾乎與山區河流相當,具有巨大的搬運力。對某一個地區來說,潮流是固定的、週期性的水準流動的海水,具有較大動能,因而有很大的搬運力。潮流引起的紊流可使大量的碎屑物處於懸浮狀態,在退潮時的急流把它們搬向海中。
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潮汐的搬運作用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
洋流的搬運
洋流流速較小,搬運能力弱,僅能搬運細小的懸浮狀態的碎屑。但是,由於洋流的流程遠,被搬運的碎屑能達到深海區,甚至進行越洋搬運。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
濁流的搬運
濁流的密度大,在流動過程中,紊流強烈,具有極強的搬運力,可以將其大量的礫石和沙級碎屑搬到半深海、深海區產生沉積。2.海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海水的搬運作用濁流的搬運作用3.海水的沉積作用沉積作用分類1、濱海帶的沉積作用
2、淺海帶的沉積作用
3、半深海和深海帶的沉積作用3.海水的沉積作用濱海帶的沉積作用濱海帶處於海浪和潮汐的作用地帶,具有十分強烈的水動力條件。除在個別特殊的環境下,因動力較弱,由化學作用引起化學沉積而外,濱海帶幾乎均為機械沉積作用。濱岸沙灘瀉湖沙壩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淺海是最重要的沉積區,絕大多數沉積岩都屬於淺海沉積。淺海帶水深小於200m,海底平坦,水動力適中,海水中氧氣豐富,鹽度較穩定,加之陽光充足,從大陸或上升洋流帶來的營養物質豐富,因而淺海帶成為生物繁殖的理想地帶,來自大陸和海水剝蝕海岸的物質絕大部分帶到淺海帶,所以淺海帶機械沉積作用、化學沉積作用及生物沉積作用。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
機械沉積作用
被帶到淺海的碎屑物質,由於海水深度增大,動能減小,碎屑顆粒按大小、重輕先後依次沉積下來,淺海的機械沉積物主要以沙、粉沙和泥組成。沉積物顯示出良好的分選性,碎屑顆粒磨圓好,具有明顯的層理。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化學沉積作用
淺海帶的化學沉積作用極為發育。化學沉積物主要為碳酸鈣沉積,矽質沉積,鋁、鐵、錳沉積。引起化學沉積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化學組分的含量、溶解度,水中氧和二氧化碳所引起海水的PH值和Eh值的變化,海水電解質作用等。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生物沉積作用
淺海是生物最繁盛的區域,生物的沉積作用十分明顯。當淺海中大量的生物死亡後,屍體的硬質部分可直接堆積在海底,形成生物堆積。最常見的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
生物沉積作用3.海水的沉積作用淺海帶的沉積作用
生物沉積作用珊瑚礁堤3.海水的沉積作用半深海和深海帶的沉積作用
這兩帶為水深大於200米的廣闊水域,距離大陸較遠,受陸地因素的影響小,水深壓力大,海底黑暗,底棲生物極少,海水動力微弱,陸源物質一般只有粒徑小於0.005mm的懸浮物在此帶沉積。僅在局部地帶有濁流的機械作用。濁流可將淺海堆積的粗粒沉積物帶往深海溝沉積。除此之外,海底火山噴出物、宇宙物質和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打井工程地质勘探数据处理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化妆品电商平台入驻与运营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租赁与驾驶员休息保障合同3篇
- 个人住宅租赁简明合同样本(2024版)
- 二零二五版美容院美容院美容项目营销策划与推广合同4篇
- 2025年度厂房场地租赁合同绿色建筑推广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境领队团队管理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储煤场租赁合同(含煤炭价格波动风险管理)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保险附加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版个人委托代缴社保与生育保险代缴合同模板4篇
-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培训课件
- 2024届高考英语词汇3500左右
- 三兄弟分田地宅基地协议书范文
- 第八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
- 企业新春茶话会PPT模板
- GB/T 19185-2008交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计算方法
- DIC诊治新进展课件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