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摘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材料二: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山水画审美倾向上。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小说《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郭靖于江上“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金色表示神秘威武,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显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玄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臻于以墨造型、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3分)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节操。C.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4.结合材料一梳理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4分)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色彩观。(6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衣着,“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回家探母病时衣着,“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怡红院题词“怡红快绿”,建造之初为蕉棠两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客厅里的爆炸白小易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匆匆进了里屋。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地板上的暖瓶炸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尽管事情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它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拿着一盒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没关系!没关系!”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我离得最近。”爸爸说。“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暖瓶是自己炸的!地板不平。暖瓶被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炸了。爸,你为啥说是你……”“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可以告诉他呀。”“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是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只好这样。”(有删改)文本二:孙少安在白杨树下站了一会儿,又开始往回走。走不多远,他就看见了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那灯光下,有他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都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了。于是,头脑中迷茫的云雾顷刻间消散,滚烫的额头重新又凉了下来。他顿时感到他刚才的情绪充满了危险。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他弯下腰在路边拾起一块石头,抡起胳膊,狠狠地甩向了东拉河对面的山洼,好像要把他的一切烦恼都随着这块石头抛出去。他匆匆把外衣穿上,也没扣纽扣,就向村里走去。临进村子时,他为了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想在什么地方坐一坐。他于是就顺路走进一片高粱地,找了一块空地方坐下来,两只手麻利地卷起一支旱烟卷。他刚抽了两口烟,就听见前面的高粱地传来一片沙沙的声响,接着,一个黑乎乎的人影向他走过来。少安仔细一瞧:竟然是父亲!他父亲走过来,在他面前怔了一下,也没言传,就在他身边坐下来,掏出自己的旱烟锅,在烟布袋里挖来挖去。“你怎到这儿来了?你怎知道我在这里呢?”少安迷惑地望着父亲。孙玉厚半天才咄讷地说:“我就在你后头走着……我让兰香先回去了。我怕你万一想不开……”少安鼻子一酸,竟冲动地趴在高粱地上出声地哭了。在这一刻里,在父亲的面前,他才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个孩子!他需要大人的保护和温情,他也得到了这一切——哎,让他哭一阵吧,痛痛快快地哭一阵!这样,也许他心里会好受一些的……少安听见他父亲的哭泣声,才惊慌地从地上爬起来。父亲也哭了。他就不能再哭了。亲爱的爸爸很少这样在孩子面前抛洒泪水,现在却在他面前如此不掩饰地痛哭流涕,这使他感到无比震惊!他立刻又把自己从孩子的状态变成大人的状态,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难受。我什么事也没!我只是一时心里闷得不行,想一个人消散一会儿。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出边事;我才二十三,怎么可能往绝路上走呢?你想想,我从十三岁开始和你一块撑扶这个家,我怎么能丢下这一群人呢?你不要哭了,爸爸。你放心!我的心一点也没松,我还会像往常一样打起精神来的。我年轻,苦一点也没什么。咱们受苦人,光景日月就这么个过法,一辈子三灾六难总是免不了的。也许世事总会有个转变,要是天年再好一点,咱们的光景会翻起来的。再说,少平和兰香也快大了,咱两个一定把他们的书供到头。你不要灰心,门里门外的大事总有我承担哩……”孙玉厚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就难为情地用手掌把脸上的泪水和鼻涕揩掉,在鞋帮子上擦了擦手,然后沉痛地说:“爸爸对不起你。爸爸一辈子没本事,没把你的书供成,还叫你回来劳了动。受苦不说,你这么大了,爸爸连个媳妇也给你娶不回来。爸爸心里像猫爪子抓一样,死不能死,活不能活啊!”少安重新点着一支旱烟卷,对父亲说:“我的婚事你不要熬煎。我年龄还不算大。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呀。”“你也不小了,得看着给你瞅个媳妇。只要有你合心的,财礼多少不怕,咱们打闹着借,慢慢再还。我现在还能出山哩,少平高中也快念完了,咱父子三个熬上几年,就会把账债还完的。”“我不想掏这些财礼。财礼重的人家我不会娶。咱们不能再欠账债,这样一辈子也翻不起来!”“可是天下没有不要钱的人家啊!”“慢慢碰吧……爸爸,天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家里人一定心焦得不知咱两个出了什么事。”于是,孙少安父子俩就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出了高粱地,在月光下顺着公路回家去了……(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女儿确定自己看到爸爸没有去碰暖瓶埋下了伏笔。B.“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揪”字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听到爆炸声而不得不出来一看究竟的尴尬。C.“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作者一再强调“没碰它”,意在为后文女儿对爸爸的揽责行为感到疑惑提供依据。D.“客厅里的爆炸”交代了文本的主要事件,“爆炸”一词含义丰富,既引人注意,又蕴含对文中爸爸的赞美之情。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篇幅短小,但结构精致,讲究前后照应,如“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与后文“暖瓶是自己炸的”相照应。B.文本一中“绝望的碎裂声”,“绝望”一词生动地写出暖瓶碎裂的无法挽回的情状,突出爸爸当时无奈的心情。C.文本二中“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使用白描手法,写出孙少安面对星星点点的灯火时的触动。D.文本二在描写父子痛哭交谈的场景时运用了细节、神态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安的无助与坚强、孙玉厚的愧疚。8.文本一中,爸爸主动说是自己打碎了暖瓶,并告诉女儿“只好这样”。有人认为爸爸的做法深蕴生活的智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两则文本中的父亲在文中的地位不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他们在文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节选自《大学》)材料二: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诨,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摘编自《北史》)[注]①辟:情绪偏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旷又告少卿赵绰A滥免B徒囚C帝使D信臣E推验F初无G阿曲H帝怒I命J斩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矜,指怜悯、同情,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词义相同。B.固,指坚决、坚持,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词义不同,用法相同。C.妄言,随意、胡乱地说,与上文“绰矫言”即诈称、假托他事以求面君相对应。D.厌蛊,指厌恶蛊术。蛊术,古人以言语诅咒或法术等方式使仇敌受到祸害的巫术。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谚语意为人总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庄稼比别家壮硕,因为人对自己所亲近喜爱之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家之物总嫌少。B.大理寺掌固来旷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释放了,被文帝怒判斩刑,赵绰却向文帝力争来旷法不当死,最后来旷被免死罪,流徙广州。C.在刑部侍郎辛亶穿绯辉这件事上隋文帝量刑过重,赵绰宁死也要依法而行;大理卿薛胄处理案件合情合理,两人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十分称职。D.赵绰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又执法平允、谦逊谨慎,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后,先授其为大理丞,后又迁大理少卿,文帝对其从不吝惜官爵,赵绰后来官居极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4分)(2)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4分)14.材料一列举了人易偏颇的五种表现,而赵绰处事公允平正,请结合文本,说说赵绰的言行与哪几种“偏颇表现”不相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暮春一首刘克庄谢馆王亭安在哉,荒村亦自有池台。苦嫌野蔓萦纡竹,甚爱残花点缀苔。老送病来推不得,欢随春去挽难回。未应寂寞无心赏,墙下葵榴次第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谢馆王亭”引出“荒村”,以表达远离繁华的无限落寞之情。B.颔联紧紧承接上联,描绘出池台周围野蔓萦竹、残花缀苔的暮春之景。C.颈联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欢乐会随春天而去与老来生病一样无法改变。D.本诗将景、情、理巧妙地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理趣盎然、耐人寻味。16.写暮春之景,易生伤春之情,诗人却作旷达语。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3)在诗歌中,有很多句子以雪为喻,来描摹汹涌澎湃的波涛,意境壮美,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依依不舍。环顾周围,曾郁郁葱葱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绚丽多彩,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出修改。(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就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时候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一个字,“悟”,“悟”又要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

A

,自述不可信;我也无意认为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也都可以参考,更好。中国语言中,

B

,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以交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了针,通了,病就好了。那么,“通”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解释,“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果你站在天山的高处嘹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B.放心吧,你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对待她。C.现在请第五组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你说一个,他说一个,轮流来。D.屈原啊,你这个楚国大夫所受的委屈我能深深地理解,我内心很同情你。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身体某器官发生病灶,就是该部位不通畅,通过吃药扎针等手段使其通畅,病灶方可祛除,疾病方能痊愈”,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中提到“‘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化境”是指通过融会贯通,达到自然精妙的境界。不仅指艺术,也可指向个体发展,时代进步。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世界之间,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都需要畅通,才能达到化境。作为一名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关键节点的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A(“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错误,偷换概念。比西方早是就“形成色彩体系”而言,并非就“五色体系”而言。)2.(3分)D(A项“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错误。文中(色彩)“斑斓绚烂”并非指色彩混合,而是指各种原色(“纯粹”色)配合适宜。B项“五色(黄、红、紫、白、黑)”错误,选项中“紫”应该为“青”。C项因果倒置。)3.(3分)C(材料二末段“《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色彩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色彩观。)4.(4分)①西周时期:形成了五色体系,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五原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红色为五色之首。②春秋时期:色彩与政治紧密联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公然挑战五色礼制;孔子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③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阴阳五行”与色彩对应配属。④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⑤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⑥宋朝以后:黄色象征皇权,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到4点即给满分)5.(6分)①体现了儒家“正色论”色彩观,以五原色(正色)为尊贵色。宝玉着大红,体现尊贵地位;袭人着桃红,符合她一等丫鬟的身份。②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配合适宜”的色彩观。怡红院以红绿互补互衬呈现出斑斓绚烂的“纯粹”美。(每个要点各3分,色彩观1分,解释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D(D项“又蕴含对文中爸爸的赞美之情”错,“爆炸”照应文章主要内容,词语本身没有赞美爸爸之意,选项过度解读。)7.(3分)C(C项“使用白描手法”错,通过“漫”字,可知这里使用了细节描写,而非白描。)8.(4分)①对于不关原则的事情,在不能自证清白的情况下,较真,只会互相伤害。爸爸的解释只会适得其反,而主动揽责,双方都不尴尬;如果爸爸像女儿想的那样分辩出一个是非对错,和李叔叔的友谊可能就不复存在了。②退让不是懦弱,适当的示弱或许能更好地求全。爸爸的做法,既避免了在孩子面前和人争辩,又能起到教育女儿的作用,两全其美。(每个要点各2分,阐释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9.(6分)①文本一中的爸爸是主角,他引导故事的发展。文本二中的父亲是配角,他和主角形成互动,丰富了文本的内容。②文本一中的爸爸睿智,他的行为发人深省,作者通过他的作为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文本二中的父亲担心儿子,作者通过父子俩的互相扶持,突出了主题。③两则文本中的父亲的行为都诠释了父爱,父爱的展现形式不同,给读者的思考也不相同。(每个要点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FH(句意: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11.(3分)D(D项“厌恶蛊术”错误,根据上下文,“厌恶蛊术“不合逻辑。厌蛊:厌胜和巫蛊的总称,以巫术致灾。)12.(3分)D(D项“赵绰后来官居极品”错误,原文有“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可知文帝因赵绰骨相不该富贵并未授予高官。)13.(8分)(1)(赵绰)渐渐因为明智能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稍”,渐渐,1分;“明干”,明智能干,1分;“见”,被,1分;句意1分。)(2)适逢独孤皇后在座,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会”,适逢,1分;“后”,皇后,1分;“并杯”,连着金杯一起,1分;句意1分。)14.(3分)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犯事之人甚至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恶而厌弃。②“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文帝不因敬畏而亦步亦趋、盲目照做,执法一心,不惜其死。(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A(A.“表达远离繁华的无限落寞之情”错误,首联用六朝王导和谢安豪华的楼馆亭台一去不复返引出“荒村”。虽然在荒凉的村落,但也有可观的水池亭台之景,表现了诗人的旷达。并未表现出“无限的落寞”。)16.(6分)①偏远的荒村,野蔓萦竹、残花凋谢的暮春景色显得凄凉,容易让人伤感。②但是诗人眼里却有可观的水池亭台,心中有“甚爱”的残花和翠竹,从中可见诗人的旷达。③诗人意识到欢随春去是无法改变的,但又想到墙边的葵花和石榴不久会接连开放,于是释怀,显得旷达。(每个要点各给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2)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18.(3分)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改对1处给2分,2处给3分)19.(6分)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红枫”“落下”搭配不当;“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每改对1处给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20.(4分)A我无意认为档案不重要;B除了“悟”字以外(每点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1.(3分)A(文中加点的“你”泛指任何人。A项泛指任何人。B项指谈话的对方。C项指第五组中的某人。D项特指屈原。)22.(4分)①原句比较口语化,如“有病了”“哪里哪里”“不通了”,通俗易懂,表达亲切,与上下文语境色彩相协调;改句中“发生病灶”“方可祛除”等属于书面化表达,不符合整体语境。②原句语句短促有力,表达简洁,如“吃了药,扎了针,通了”,更能体现“通”的重要;改句较长,表达缺乏力度,不能很好体现通的重要性。(每个要点各2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中提到“‘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化境”是指通过融会贯通,达到自然精妙的境界。不仅指艺术,也可指向个体发展,时代进步。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世界之间,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都需要畅通,才能达到化境。作为一名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关键节点的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1.理论与实践互通,知行合一助力国家发展。2.读书明理,立远大志,与国同梦。3.融会贯通,臻于化境,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评分标准按高考要求执行。破壁通境,化阻为通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关键节点的时代青年,我深感“通”之重要,也深知“化境”之不易。此刻,我想谈谈对“通”与“化境”的理解与思考。首先,我认为“通”是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体现。这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也是个体与世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正如古人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打开心扉,拥抱多元文化,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我们也要摒弃狭隘的偏见与傲慢,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进步。其次,“通”是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体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只会被时代淘汰。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智慧与创意融入日常生活。正如古人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和求知欲望,努力成为时代的先锋。而要达到“化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打通隔阂,消除障碍。这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障碍,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也包括心理层面的障碍,如偏见、歧视等。我们要努力打破这些障碍,让世界变得更加畅通无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需求与关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实现共赢。为了实现“化境”,我们还需要注重全面发展、内外兼修。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人格魅力。内外兼修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最后,“化境”还需要我们具备担当精神、责任意识。面对世界性的挑战与问题,我们要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关心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总之,“通”与“化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评分标准】1.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扣住中心题意。起评分47分。立意只是评分标准之一,可根据作文的立意、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综合考虑,酌情加减分。具体标准略。2.关于字数(1)75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