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江门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本试卷共5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 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可知,西汉后期,形成以“仁”为核心的“九族”伦理风尚,东汉时,“九族同姓”说逐渐兴起,母族、妻族被从九族中剔除,“九族”观念在东汉时期的变化,蕴含士人对家族伦理的重新规划,以此突显父族,彰显皇权,整顿纲纪,影响当局政治,从侧面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D项正确;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3.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琼形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猛将阶段、元明时期的准儒将阶段,以及明末至清代的儒将阶段。在猛将阶段,秦琼形象主要出现在史料记载和与史料有紧密联系的文人笔记中,不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勇悍还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勇力绝人,都体现着对秦琼形象勇武特征的强烈突显;在准儒将阶段,秦琼形象受到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创作规律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其他个性特征,如处事周全、理智谦逊,并借此逐步摆脱了符号化的形象;在第三个阶段,秦琼形象的勇明显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智和德的巨大优势,这些性格元素的形成无疑是对前一阶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秦琼形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均在此期形成,并最终定型为将、侠、儒兼具的完美人格。秦琼形象的转变体现出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人物价值的提升,排除A项;人物评价不同并非是缺乏客观标准,排除B项;秦琼角色的转换并非是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而是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4.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旨在()A.践行儒家仁政理念 B.维护封建纲常礼教C.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D.转变政府主要职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上述机构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惠民性质,旨在践行儒家仁政理念,A项正确;纲常礼教指封建时期的三纲五常和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材料所述措施与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举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C项“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机构的设置目的并非是转变政府主要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这些人成为明朝时期独特的“达官”群体。此外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升少数民族地位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开发边疆落后地区 D.促进民族之间融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可知,明朝时期,对前来归附的少数民族给予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稳定地方的社会秩序,B项正确;给予优厚的待遇不一定是提升少数民族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是否要其他民族开发边疆落后地区,排除C项;材料中是政府行为,可以促进民族之间融合,但与材料描述的主要思想,稳定社会秩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员张佩纶曾指出,“太公、管子所以富齐之法,盖以工商补农事之不足。今置缉织器械末务,国家不相讲求,名曰重农贵粟,而仓储田政亦听之民间,甚可惜也。”由此可知张佩纶()A.主张从传统政策寻求富国出路 B.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应与时俱进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困境所在 D.揭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太公、管子所以富齐之法,盖以工商补农事之不足。今置缉织器械为末务,国家不相讲求,名曰重农贵粟,而仓储田政亦听之民间,甚可惜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当甲午以前中国人尚未从制度层面认知西方时,为了国家富强而“师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方“长技”和传统治国之道存在着异质与紧张,晚清官员张佩纶对《管子》的阐释,代表了他为当时中国筹划的一种理想出路:既国富兵强,保证在列强环伺之下独立自主;又有礼义廉耻,不致因谋求富强而悖理失道,这种阐释反映了张佩纶既借鉴西法又不能明言西方、既回归传统又不能居于正统的自强理论困境,折射出“洋务运动”时期富强模式正当性不足的基本问题,故张佩纶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困境所在,C项正确;张佩纶并非主张从传统政策寻求富国出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张佩纶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应与时俱进,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张佩纶揭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C项。7.1905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C.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D.巩固维新变法成果〖答案〗B〖解析〗1905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而广东地区相对开放,革命思想活跃,《时事画报》发表的内容主要是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其意在宣传民族民主革命,B项正确;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与题干中报刊发表“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显然不符,排除A、C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失败了,排除D项。故选B项。8.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毁党”“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可见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革命党人内部,多认为帝制推翻后,革命亦会随之结束,这反映出大多数民众对革命党、革命军、民主共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民主的认识还有一定局限,即革命并未唤起民众,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军人赢得民心向背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革命并未唤起民众,并非革命目的已经实现,且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9.1919年7-8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开展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巴黎和会的召开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7——8月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可知,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全国各阶层参与进来,宣传新思想,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展是在1915年开始,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 B.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此漫画就是描绘的土改后的场景,C项正确;1952年,中国农业落后局面尚未改变,排除A项;1952年,此时土地性质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5-4世纪中叶,雅典进口货物主要有小麦、铁、锡、铜、造船用的木材、象牙制品、宝石、皮毛,以及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包括亚麻布和莎草纸)等,而它最大的出口物品则是白银。这表明当时雅典()A.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C.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雅典进口货物主要有小麦、铁、锡、铜、造船用的木材、象牙制品、宝石、皮毛,以及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包括亚麻布和莎草纸)等,而它最大的出口物品则是白银。”可知,雅典进口货物以生活物质和日用品为主,而其需要支付大量的白银用于进口,说明当时的雅典可供出口的商品很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D项正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雅典是否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2.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帝国境内主要道路有372条,总长度8.5万公里。公路的每一段有精确的里程碑,主干道每隔五六英里就有一个驿站,常年供养着40匹马。这些举措()A.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B.强化了帝国的对外扩张C.加速了帝国罗马化进程 D.实现了对地方有效控制〖答案〗C〖解析〗罗马帝国境内道路数量众多,配有大量驿站,这对于罗马帝国政令的上传下达、军事行动的快捷等都有很大益处,有助于加速帝国罗马化的进程,C项正确;交通设施的完善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帝国境内的交通道路,其有助于对外扩张,但是并不一定能达到“强化”的效果,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诺曼征服后,英国国王威廉一世派人分赴各地,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编纂成《末日审判书》,以此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此举旨在()A.强化封建王权 B.增加国库收入 C.扩大对外侵略 D.完善户籍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诺曼征服后,英国国王威廉一世派人分赴各地,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编纂成《末日审判书》,以此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继续分封,逐层建立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威廉一世还极力摆脱教皇对英国教会的干涉,把英国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诺曼征服后,在英国出现了封建庄园,封建领主是庄园最高统治者,大部分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这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封建王权,A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增加国库收入只是影响之一,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并非为了扩大对外侵略,排除B项;完善户籍制度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为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的重要科技成果。据此推知,这一时期()人物贡献时间安东尼.拉瓦锡(法国人)提出物质守恒定律18世纪70年代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德国人)制成化学肥料19世纪40-50年代W.H.珀金(英国人)制成合成染料19世纪50年代路易.巴斯德(法国人)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19世纪50-60年代A.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 B.公共卫生观念受到关注C.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D.工业革命仅局限于欧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70年代“提出物质守恒定律”,19世纪40-50年代“制成化学肥料”,19世纪50年代“制成合成染料”,19世纪50-60年代“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起,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排除A项;材料与“公共卫生观念”的被关注程度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不仅仅局限于欧洲,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18年1月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应该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B.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C.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 D.农村的基层政权尚未建立起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可知在过渡时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因此苏俄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B项正确;材料中列宁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比较困难漫长,但没有强调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业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为不结盟运动几次重要首脑会议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召开时间国家数量文件1961年25《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1962年42《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1970年54《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卡萨宣言》1973年75《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宣言》A.扩大和深化了国际合作领域 B.打破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C.捍卫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实现了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1961年不结盟运动成立后,从关注战争、呼吁和平、争取和平合作到提出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和发表经济宣言等,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合作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经济,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扩大和深化了国际合作领域,A项正确;仅有不结盟运动发表的部分文件,无法得出打破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且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不结盟运动推动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未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内容,排除C项;“实现了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此表述过于绝对,且各国政治经济并非能实现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经世济民思想体现知识分子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二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据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答案〗(1)富而不骄: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打击大商人。贫而不忧:西汉、唐朝初年都实行轻徭薄赋、唐代推行均田制、唐末推行两税法,均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者关注民生。(2)经世致用。民本思想或君主和官员为民而立的思想,君臣平等思想。价值:有助于引导学术关注现实的需要;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三年的经济恢复,明显改善了民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解析〗(1)富而不骄举措:根据材料“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打击大商人。贫而不忧举措:根据材料“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初年都实行轻徭薄赋、唐代推行均田制、唐末推行两税法,均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者关注民生。(2)思想:根据材料“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知,经世致用;根据材料“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可知,民本思想或君主和官员为民而立的思想,君臣平等思想。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引导学术关注现实的需要;根据材料“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成就:根据材料“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年的经济恢复,明显改善了民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颁发者内容〖英〗不列特尔市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英〗亨利一世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英〗亨利二世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英〗理查德一世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法〗威廉·克里托伯爵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法〗特尔瓦伯爵亨利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答案〗(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2)作用: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根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可知,保障人身安全;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根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根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根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根据材料“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可知,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可知,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2)作用: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材料1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汉)《史记·殷本纪》材料2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战国)《竹书纪年》材料3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商)甲骨卜辞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答*案█▇▅▃▁1: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参*考*答*案█▇▅▃▁2: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参*考*答*案█▇▅▃▁3: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解析〗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明确。首先,提炼观点(结论)信息,根据材料“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可提炼观点: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可以提炼观点: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根据材料“《史记·殷本纪》(战国)《竹书纪年》(商)甲骨卜辞”可以提炼观点: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其次,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释,如: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或者,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或者,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最后,对观点(结论)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如: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者,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或者,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住房制度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海外华侨来广州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民和劳工的居住问题。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材料二197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广州“东湖新村”获得政府批准并开始动工;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987年12月1日,轰动全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响起“惊天一锤”;2016年7月24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开展住房租赁试点。摘编自陈杰郭晓欣《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影响广州房地产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广东房地产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因素: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政府政策;投资主体等。(2)趋势: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市场与保障并重意义: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解析〗(1)角度:根据材料“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可知,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可知,政府政策;根据材料“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可知,投资主体等。(2)趋势:根据材料“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可知,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根据材料“2016年7月24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可知,市场与保障并重。意义: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改革开放后的房地产改革对于改善民生、利于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等角度去做答。广东省江门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本试卷共5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 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可知,西汉后期,形成以“仁”为核心的“九族”伦理风尚,东汉时,“九族同姓”说逐渐兴起,母族、妻族被从九族中剔除,“九族”观念在东汉时期的变化,蕴含士人对家族伦理的重新规划,以此突显父族,彰显皇权,整顿纲纪,影响当局政治,从侧面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D项正确;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3.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琼形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猛将阶段、元明时期的准儒将阶段,以及明末至清代的儒将阶段。在猛将阶段,秦琼形象主要出现在史料记载和与史料有紧密联系的文人笔记中,不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勇悍还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勇力绝人,都体现着对秦琼形象勇武特征的强烈突显;在准儒将阶段,秦琼形象受到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创作规律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其他个性特征,如处事周全、理智谦逊,并借此逐步摆脱了符号化的形象;在第三个阶段,秦琼形象的勇明显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智和德的巨大优势,这些性格元素的形成无疑是对前一阶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秦琼形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均在此期形成,并最终定型为将、侠、儒兼具的完美人格。秦琼形象的转变体现出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人物价值的提升,排除A项;人物评价不同并非是缺乏客观标准,排除B项;秦琼角色的转换并非是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而是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4.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旨在()A.践行儒家仁政理念 B.维护封建纲常礼教C.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D.转变政府主要职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上述机构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惠民性质,旨在践行儒家仁政理念,A项正确;纲常礼教指封建时期的三纲五常和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材料所述措施与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举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C项“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机构的设置目的并非是转变政府主要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这些人成为明朝时期独特的“达官”群体。此外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升少数民族地位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开发边疆落后地区 D.促进民族之间融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可知,明朝时期,对前来归附的少数民族给予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稳定地方的社会秩序,B项正确;给予优厚的待遇不一定是提升少数民族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是否要其他民族开发边疆落后地区,排除C项;材料中是政府行为,可以促进民族之间融合,但与材料描述的主要思想,稳定社会秩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员张佩纶曾指出,“太公、管子所以富齐之法,盖以工商补农事之不足。今置缉织器械末务,国家不相讲求,名曰重农贵粟,而仓储田政亦听之民间,甚可惜也。”由此可知张佩纶()A.主张从传统政策寻求富国出路 B.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应与时俱进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困境所在 D.揭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太公、管子所以富齐之法,盖以工商补农事之不足。今置缉织器械为末务,国家不相讲求,名曰重农贵粟,而仓储田政亦听之民间,甚可惜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当甲午以前中国人尚未从制度层面认知西方时,为了国家富强而“师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方“长技”和传统治国之道存在着异质与紧张,晚清官员张佩纶对《管子》的阐释,代表了他为当时中国筹划的一种理想出路:既国富兵强,保证在列强环伺之下独立自主;又有礼义廉耻,不致因谋求富强而悖理失道,这种阐释反映了张佩纶既借鉴西法又不能明言西方、既回归传统又不能居于正统的自强理论困境,折射出“洋务运动”时期富强模式正当性不足的基本问题,故张佩纶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困境所在,C项正确;张佩纶并非主张从传统政策寻求富国出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张佩纶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应与时俱进,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张佩纶揭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C项。7.1905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C.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D.巩固维新变法成果〖答案〗B〖解析〗1905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而广东地区相对开放,革命思想活跃,《时事画报》发表的内容主要是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其意在宣传民族民主革命,B项正确;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与题干中报刊发表“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显然不符,排除A、C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失败了,排除D项。故选B项。8.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毁党”“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可见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革命党人内部,多认为帝制推翻后,革命亦会随之结束,这反映出大多数民众对革命党、革命军、民主共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民主的认识还有一定局限,即革命并未唤起民众,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军人赢得民心向背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革命并未唤起民众,并非革命目的已经实现,且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9.1919年7-8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开展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巴黎和会的召开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7——8月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可知,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全国各阶层参与进来,宣传新思想,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展是在1915年开始,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 B.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此漫画就是描绘的土改后的场景,C项正确;1952年,中国农业落后局面尚未改变,排除A项;1952年,此时土地性质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5-4世纪中叶,雅典进口货物主要有小麦、铁、锡、铜、造船用的木材、象牙制品、宝石、皮毛,以及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包括亚麻布和莎草纸)等,而它最大的出口物品则是白银。这表明当时雅典()A.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C.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雅典进口货物主要有小麦、铁、锡、铜、造船用的木材、象牙制品、宝石、皮毛,以及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包括亚麻布和莎草纸)等,而它最大的出口物品则是白银。”可知,雅典进口货物以生活物质和日用品为主,而其需要支付大量的白银用于进口,说明当时的雅典可供出口的商品很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D项正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雅典是否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2.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帝国境内主要道路有372条,总长度8.5万公里。公路的每一段有精确的里程碑,主干道每隔五六英里就有一个驿站,常年供养着40匹马。这些举措()A.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B.强化了帝国的对外扩张C.加速了帝国罗马化进程 D.实现了对地方有效控制〖答案〗C〖解析〗罗马帝国境内道路数量众多,配有大量驿站,这对于罗马帝国政令的上传下达、军事行动的快捷等都有很大益处,有助于加速帝国罗马化的进程,C项正确;交通设施的完善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帝国境内的交通道路,其有助于对外扩张,但是并不一定能达到“强化”的效果,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诺曼征服后,英国国王威廉一世派人分赴各地,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编纂成《末日审判书》,以此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此举旨在()A.强化封建王权 B.增加国库收入 C.扩大对外侵略 D.完善户籍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诺曼征服后,英国国王威廉一世派人分赴各地,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编纂成《末日审判书》,以此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继续分封,逐层建立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威廉一世还极力摆脱教皇对英国教会的干涉,把英国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诺曼征服后,在英国出现了封建庄园,封建领主是庄园最高统治者,大部分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这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封建王权,A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增加国库收入只是影响之一,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并非为了扩大对外侵略,排除B项;完善户籍制度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为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的重要科技成果。据此推知,这一时期()人物贡献时间安东尼.拉瓦锡(法国人)提出物质守恒定律18世纪70年代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德国人)制成化学肥料19世纪40-50年代W.H.珀金(英国人)制成合成染料19世纪50年代路易.巴斯德(法国人)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19世纪50-60年代A.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 B.公共卫生观念受到关注C.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D.工业革命仅局限于欧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70年代“提出物质守恒定律”,19世纪40-50年代“制成化学肥料”,19世纪50年代“制成合成染料”,19世纪50-60年代“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起,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排除A项;材料与“公共卫生观念”的被关注程度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不仅仅局限于欧洲,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18年1月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应该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B.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C.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 D.农村的基层政权尚未建立起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可知在过渡时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因此苏俄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B项正确;材料中列宁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比较困难漫长,但没有强调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业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为不结盟运动几次重要首脑会议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召开时间国家数量文件1961年25《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1962年42《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1970年54《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卡萨宣言》1973年75《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宣言》A.扩大和深化了国际合作领域 B.打破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C.捍卫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实现了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1961年不结盟运动成立后,从关注战争、呼吁和平、争取和平合作到提出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和发表经济宣言等,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合作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经济,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扩大和深化了国际合作领域,A项正确;仅有不结盟运动发表的部分文件,无法得出打破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且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不结盟运动推动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未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内容,排除C项;“实现了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此表述过于绝对,且各国政治经济并非能实现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经世济民思想体现知识分子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二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据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答案〗(1)富而不骄: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打击大商人。贫而不忧:西汉、唐朝初年都实行轻徭薄赋、唐代推行均田制、唐末推行两税法,均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者关注民生。(2)经世致用。民本思想或君主和官员为民而立的思想,君臣平等思想。价值:有助于引导学术关注现实的需要;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三年的经济恢复,明显改善了民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解析〗(1)富而不骄举措:根据材料“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打击大商人。贫而不忧举措:根据材料“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初年都实行轻徭薄赋、唐代推行均田制、唐末推行两税法,均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者关注民生。(2)思想:根据材料“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知,经世致用;根据材料“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可知,民本思想或君主和官员为民而立的思想,君臣平等思想。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引导学术关注现实的需要;根据材料“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成就:根据材料“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年的经济恢复,明显改善了民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颁发者内容〖英〗不列特尔市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英〗亨利一世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英〗亨利二世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英〗理查德一世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法〗威廉·克里托伯爵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法〗特尔瓦伯爵亨利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答案〗(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2)作用: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根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可知,保障人身安全;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根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根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根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根据材料“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可知,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可知,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2)作用: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材料1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汉)《史记·殷本纪》材料2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战国)《竹书纪年》材料3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商)甲骨卜辞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答*案█▇▅▃▁1: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参*考*答*案█▇▅▃▁2: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参*考*答*案█▇▅▃▁3: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