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失灯影张炜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进了小村,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又叫,玩儿捉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大堆摆满了桌子。这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要告诉这个灯影,要不就来不成了。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再迷失,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比如果子、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他。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学,那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不得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去,他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了一趟老家。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村子。村里人摇头,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定一定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天黑,把记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脱口问:灯影在哪儿?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哪?老人说:灯影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与现在的“灯影村”、从前的“灯影”闪烁与现在的灯火辉煌放在一起来写,流露出失落与惆怅。B.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格和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C.“垂头反坐”的看瓜人与后面“坐在荒野里吸烟”的老人都只是次要角色,却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D.《失灯影》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讲述了关于“迷失”的故事,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同,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2.张炜善于把故事讲得曲折有致,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转折。3.《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2、(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②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1.(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前三句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该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B.“宝带”两句使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C.“秦关”六句实写友人北上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山河依旧。D.下阕最后三句意思是:我的相思之情只能靠折的梅花来表达。表现作者对友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E.下阕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冰河月冻”,这阴冷景象与上阕热烈欢快形成鲜明的对照。2.(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窑汉刘泷路大理坐在窑前忙活。土窑从日军打进来开始歇窑,已废弃好几年。昨晚乍一启用,好像贫困潦倒的汉子肩上勒负了一辆重车,不是咳嗽就是喘,弱不禁风。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几缕凄迷。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窑前荒芜的空场,堆满他准备的一垛垛榛柴、一捆捆干草、一摞摞劈柴,还有几堆牛粪,一堆黑褐色的煤炭。窑塘里,烈焰熊熊、烟雾纵横,累累的砖坯高耸至窑口,接受着火舌灼热的烧制。路大理有一千条理由拒绝烧制青砖。因为日军的枪炮声在村外一响,他们猫腰撅腚呼扇着猪耳朵一样的帽子在村里一转,他豢养的两匹雪青马就被粗暴地赶走了。他于是起誓发愿说,过日子,没有青砖不成,但日军来了,还过什么日子呀?这帮小个子不滚蛋,老子是不会烧窑的!但儿子路小虎的一条理由就让他的一千条理由如同纸糊的大厦,在飓风中轰然坍塌。路小虎的理由是,有个姑娘答应当我新娘子,但人家要咱盖新房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就这么一个快四十的儿子,儿子不娶媳妇,就得打光棍儿啦!路大理是铜台沟乃至周围十里八村的窑汉,被誉为“窑把式”。他烧一窑砖,或烧一窑瓦,掐头去尾,满打满算,皆是十天。什么兑沙子,和泥、踹泥、醒泥,扣砖坯子,或上瓦轮盘;什么晒砖坯、瓦坯,码窑、烧窑,歇火、降温,出窑……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然,窑汉的手艺在于烧窑时对火候的把控上。他会根据阴晴、光照、温度、湿度乃至柴禾、炭火的状态,决定屯水与封窑、出窑时间。而且,每每出窑,无论砖瓦,其色泽、形体、软硬度,都是恰好,绝对没有欠火疲沓或过火焦化的现象发生。村里竟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路大理的砖瓦——正好!终于,整整十天,一窑青砖烧制好了,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远远看去,宛如一个个精致的积木,在春天紫蓝色的豌豆花中,肃立。当天傍晚,正当路大理好酒好菜请人准备动工盖新房时,一溜日军的军车闯进铜台沟。日军和伪军荷枪实弹,胁迫着村里百姓,将新出窑的青砖,全部拉走了。此时,偏偏路大理和那些工匠皆醉倒在火炕上,东倒西歪,力不能支。翌日,路大理在土窑前的山坡上,一遍遍转圈。他红着眼睛、跳着脚,高声骂道,你抢我的青砖,去垒坟墓吧!日军真的在铜台沟外的牛头沟门,竖起了一座青砖松木的坚固炮楼。不久,路小虎竟然骑着一匹铁青色的骡子,一身玄色如锅底的军服,带领几个歪戴帽子打着绑腿的伪军,耀武扬威,回到了铜台沟。他笑嘻嘻地对路大理说,爹,你烧的青砖,值!小虎我如今是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啦!路大理坐在木椅上问,这些都是你一手策划的?你把青砖给了日军?路小虎很得意地说,是我!路大理跳了起来,又坐了下去。他卷了一根喇叭口旱烟,用火镰点着,闷闷地说,你……你真是我的好儿子!路小虎走了。路大理对着老伴喊,扫,把屋子、院子都给我扫一遍!路大理的脸色整日阴着,黑云压城。秋天,传来消息,三名从热河潜入锡伯河川的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路大理大病了一场。他让老伴关闭大门,再不愿意在村里露面。临近年关,路大理居然将土窑打扫一新,还将库存于仓房的砖坯搬运至窑前。别人问他,他说,烧砖,修坟!每个字都像铜豆子,硬邦邦。烧砖的火是在除夕半夜燃起来的。当时,村子的人纷纷出屋烧纸祭祖,蓦地看见路大理的土窑烈焰腾腾,烧红了半边天。正月初一,他竟然将土窑封了。这次,一反常态,他不是屯水,而是用土,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坟头凸起,他老伴的哭声也突兀地响起来。哭声呜呜,喑哑,像黄牛在抵着泥土哀号。从此,村民再也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选自2019年第4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日本侵入中国为背景讲述窑汉的故事,生活在民族危亡时期的路大理路小虎父子二人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对比鲜明。B.小说构思精巧,路大理烧砖的情节安排了明暗两条线:明线是路大理为娶儿媳妇烧砖,砖被掠;暗线则是路小虎与日本侵略者勾结设计,欺骗大理烧砖建炮楼。C.路小虎勾结侵略者,欺骗自己的父亲,抢走父亲烧的砖,出任伪军小队长,还亲手残害了三名抗日武工队队员,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D.路大理这位民族义士,开始采取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态度,侵略者、汉奸的罪恶行径,让他义愤填膺,他最终选择了反抗,做到了大义灭亲。2.小说重视环境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从此,村民再也没见到路小虎”这句话的作用。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伊尹①,禄之以天下,不顾也;赐马千驷,弗受也。天下信之久矣,故事汤事桀,废辟复辟②,不唯天下不以为疑,而桀与太甲亦无一毫疑忌之心。东坡论之曰:“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此论甚当。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聘币③,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虽然,先主、孔明鱼水相得,发此言无难也,此言之发,后主与左右固皆闻之矣。后主非明君也,左右非无谗慝也,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宜付外廷论刑,所以绳束左右者,非不甚严也。而当时曾无一人敢兴单辞④之谤,后主倚信,亦卒无纤芥之疑,何哉?只缘平时心事暴白,足以取信上下故也。自三代而后,可谓绝无而仅有矣。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自少至老,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蜗牛之升壁,青蝇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节,办大事”,其谁能信之?(取材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注:①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②废辟复辟:指伊尹放逐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商汤长孙)又使其复位。③耕莘聘币:指商汤任用伊尹。《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汤使人以币聘之。”④单辞:指单方面言辞。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顾也顾:看重②故事汤事桀故:旧,先前③此论甚当当:允当④薄田十五顷薄:肥沃⑤左右非无谗慝也谗慝:邪恶奸佞之人⑥后主倚信倚:倚重⑦亦卒无纤芥之疑纤芥:细小⑧其谁能信之其:表反问语气A.①⑦ B.⑤⑧ C.③⑥ D.②④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马千驷,弗受也赐给他一千匹马,他也不接受。B.已略相类已经大致相似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另外置办产业,来增加自己丝毫的收入D.只缘平时心事暴白只因平时心里的算计都已经暴露3.下面对本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和苏轼都认为伊尹是有大节、办大事的人,所以不会被人猜疑。B.正因为诸葛亮一生不追求财富,先主刘备临终时才能与他推心置腹。C.作者认为后主刘禅并不是一位明君,后主的周围也有很多奸佞小人。D.诸葛亮的高尚品节,在夏、商、周之后,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的。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②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5.本文在写法上,多用类比或对比,以突出作者的观点。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①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②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注]①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旋即被分别外放至柳州、连州,二人于衡阳分别。②伏波故道:指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经过的路。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古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憔悴”概括饱含辛酸的贬谪生涯,又以“谁料”突出再度被外放的愤懑。B.诗人指出遭受众人指责的原因是懒散粗疏,这实际上是诗人倦于宦海沉浮的表现。C.诗人劝诫友人少写那些讥刺时政而不为朝中权贵所容的诗文,有不平和解嘲意味。D.诗人巧用“濯缨”的典故,既写出别情之浓、失路之悲,更是勉励友人持守高洁。2.诗的颔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默写(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孟子》)(4)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5)太守即遗人随其往,_______________,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6)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老子》)(7)物轻人意重,_______________。(邢俊臣《临江仙》)(8)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北京11月29曰电:总投资12亿余元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的建成并投入运行,将为国内外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再添强劲原动力。该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生物大数据与超级计算、冷冻电镜等尖端技术平台,为深度解析蛋白质组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类、重要动植物与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等相关分子机制,提供高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高复杂度覆盖、大数据解析、智能化知识发现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该设施将为通量发现与重大疑难病症的诊断、预防、治疗紧密相关的功能蛋白质和药物靶标提供独到的强大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该设施调试运行3年多来,已直接支撑了近400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产出了300余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的高水平科学论文、10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和王志新院士表示,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将努力把该设施建设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平台。(摘编自《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人民日报》2018.11.29)材料二:和以往走进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相比,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没能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强大冲击。“我们这里主要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生命科学研究的仪器集群,以至于在立项之初,是否将上海设施列入大科学工程都存在争议。”雷鸣说道。可别小瞧这里的“仪器集群”。上海设施自2014年5月试运行以来,前来参观的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国际知名专家对设备的先进性纷纷“点赞”。雷鸣回忆道,十多年前,我国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虽然已取得一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蛋白质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于2008年被批准立项,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大科学工程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分为上海和北京两部分,上海设施以建设蛋白质结构解析能力为主。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上海设施构建了由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系统、核磁分析系统、集成化电镜分析系统、蛋白质动态分析系统、质谱分析系统、复合激光显微成像系统、分子影像系统和教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组成的9大技术系统,具备规模化蛋白质制备、多尺度结构分析、多层次动态研究、修饰与相互作用分析以及数据库与计算分析5大能力。(摘编自《探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科技日报》)材料三: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蛋白质研究取得的众多成果也将是新药创制、传染病防诊治、农作物改良、生物能源转化、工业生物催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源泉。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引领了我国蛋白质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解析了一批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空间结构,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人类正常肝组织、肝病和肝癌系列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图;发现200余种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潜在药物象标或诊断标志物等。但是,与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蛋白质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点需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关注蛋白质研究的原创性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摘编自《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等尖端技术平台,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高通量分析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B.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我国蛋白质科学发展,经过科学家们不懈努力,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级基础设施项目在2008年被批准立项。C.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主要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由9大技术系统组成,具备5大能力。D.对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助于重大疑难病症诊断、防治,新药创制以及工业、农业、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创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海和北京两部分都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工程项目,北京设施落成较晚,从2008年立项到落成,经过了十年的建设。B.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仪器集群,明显落后于北京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C.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没有形成等方面。D.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建设上海和北京两个设施是国家抢占生命科技前沿的战略部署。3.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A①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制砚的石料必须坚硬、细腻,既易出墨又不吸水,最有名的是端砚和歙砚。砚台表面平滑,亦有微凹者,一般凿有小池蓄水或墨。实用的砚台一般朴实无华,但有的制砚工匠根据石料的形状花纹加以雕琢装饰,创意新奇,制作巧妙者成为收藏之物。②在砚上磨墨的时候,摩擦声最初有点尖利,渐渐地成为轻柔的滑行声,说明墨汁越来越浓稠,接下来还要继续磨多久,全在你自己了。书法要求墨色较浓,颜色效果才会好。但涉及绘画则另有规矩和要求。③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近处要深色,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到最后.,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④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竹叶的颜色渐深,制造一种亲近感。⑤砚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很早就变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许多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如米芾、欧阳修还为此做过文章。而在那些皇家的藏品中,砚则有其独特的地位。那些优美的浮雕、刻文、别具一格的形状、考究的硬木砚盒至今为古董家们所青睐的,来自亚洲各地的赏鉴家们排着长队,翘首等待着珍品出现在市场上。⑥记得在北京荣宝斋的入口处,有块几平方米大的古砚,大得像张双人床,砚的周边雕着龙,标价十八万人民币,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仅四千元。B①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②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③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石材平均硬度下墨发墨端砚2.9弱于洮、歙强于洮、歙洮砚3.1强于端,弱于歙强于歙,弱于端歙砚4强于端、洮弱于端、洮1.请对A文中第①段中的三个加点词进行简析。2.A文中的第③和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绘画用墨比书法用墨要求更高。B.强调中国绘画特别注重意境的渲染。C.说明绘画当遵循一定的层次和规律。D.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3.B文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是()A.开放性 B.清晰性 C.直观性 D.客观性4.请把B文的表格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5.请从语言特色方面对上面文本中画线的两段文字进行辨析。6.比较A和B两文不同的使用场所。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文:(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①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乙文:(勃)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瞿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新唐书·文艺上》、《唐才子传》)(注)①三珠树,传说中的仙树,后喻指俊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勃六岁解属文(______________)(2)会赦除名(______________)(3)乃瞿然曰(______________)(4)勃属文,初不精思(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交构之渐/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C.而浮躁浅露/早缫而绪 D.召为沛府修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4.阅读两篇短文,概括王勃这一人物的特点。5.乙文中都督阎公开始时为什么“怒”,到后来又为什么又“极欢罢”?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魏公讳昌朝,字子明,姓贾氏。公少则庄重谨密,治经章解句达。老师宿学,誉叹以为贤已。真宗天禧元年,献文章,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景祜元年,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乃始置崇政殿说书,以公为之。公于传注、训话,不为曲释。至先王治心、守身、经理天下之意,指物譬事,析毫解缕,言则感心。自仁宗即位,大臣或操法令断天下事,稽古不至秦汉以上,以儒术为疏阔。然上常独意乡尧、舜、三代,得公以经开说,则慨然皆以为善,而公由此显矣。未几,遂以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又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公之为铨也,河北虫旱,以公安抚,公举能诎奸,于利害多所兴除。其在御史,刘平为赵元昊所得,边吏以降敌告,议收其族。公言:“汉杀李陵母、妻、子,陵不归而汉悔;真宗抚王继忠家,后赖其力。且平事固未可知。”乃不果收。仁宗庆历二年,契丹来求地请婚,公主其使,责以信义,客绌服不能发口。执政议利契丹使攻元昊,公曰:“契丹许我而有功,则必骄以弱我,而责报无穷已。”乃言所以待契丹者凡六事,上皆行其策。皇祐二年,母燕国太夫人薨,命以故官,不起,赐书宠慰。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與士太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今皇帝即位,改节度风翔,加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英宗治平元年求还,使侍中守许州,辞凡六七,终不许。二年,乃授许州,入见又辞,所辞不许,使使抚谕,须秋乃发。六月,告疾。七月戊寅,薨于第,享年六十八。上亲临哭,发涕,为不视朝二日。魏公,谥文元。既薨之明年,皇帝篆其墓碑之首,曰“大儒元老之碑”。(节选自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B.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C.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D.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试”是宋代一种特殊面试,遇有急需人才的情况,皇帝就会下令将社会上一些优异的人才特别召来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不需要“出身”。B.赐书,指皇帝给臣下写信,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号称天子,是最尊贵的人,如果大臣获得赏物、书信等抚慰,那么他的地位将大大的提高。C.戊寅,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指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通常可用于纪年,纪日,少有纪月的。D.告疾即告病,指因病请求退休;古代官员常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告疾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公年少有学问,思维严谨缜密。魏公年轻时尤其致力于经书典章的学习,解句通达,在学识方面超过了自己的老师,皇帝直接赐以同进士出身。B.魏公历职三朝,均深受朝廷器重。魏公自人朝,不断担任朝廷要职,曾官拜尚书都官员外郎、知制诰、节度使等,最后进封魏国公,身名显望。C.魏公劝谏有方,善于借鉴历史旧事。刘平被元昊抓获,有人说刘平投降了敌人,要收押刘平的亲族,魏公借李陵、王继忠之事,阐明利害缘由。D.魏公终生奉国,离世之后深享哀荣。魏公一生谋国,为君解忧,为民解困,解决与契丹的外交难题,死后得皇帝亲写碑铭,称他为“大儒元老”。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北虫旱,以公安抚,公举能诎奸,于利害多所兴除。(2)公主其使,责以信义,客绌服不能发口。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1、1.C2.(1)传说灯影下老狼吃人,少年却平安无事。(2)少年找到灯影村,却因求学而被迫离开。(3)少年回过灯影村,做官后却打听不到了。(4)他按记住的路径找,却始终找不到村子。(5)他失望而归,却发现前面出现一点光亮。(6)老人说灯影村仍在,他却再也找不见了。3.“厚实”体现在:(1)作者把故事放在历史、民俗的氛围中,使小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灯影村的失落寓示着人们失去纯真的天性,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3)天真勇敢的少年变成庸俗功利的大人,这一角色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4)对灯影村的描写反映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轻灵”体现在(1)小说描写的灯影村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是轻灵飘逸的精神世界。(2)小说语言平易流畅,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错误,少年人与看瓜人对话一幕,属情节的“摇摆”,是作者故意荡开的一笔,起到减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增强其曲折性的作用,所以,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张炜善于把故事讲得曲折有致,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转折”,然后梳理小说情节,找到转折之处。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少年与灯影村的故事,从少年找灯影村到找到灯影村,后来求学离开灯影村,为官后回来再找灯影村,在荒野遇到老人,这些情节构成全文;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到如下转折,如第二段传说“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而第三段少年“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如行文中间写少年找到灯影村并与村中相处甚欢,但因求学却被迫离开灯影村;如少年求学中间回来还能找到灯影村,但为官后却打听不到灯影村;少年为官回村后按照记忆找灯影村却如何也找不到,却“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少年从老人口中得知灯影村还在,但少年却再也找不到。这些都是情节的转折,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答题。3.本题考查小说的创作风格。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然后理解“厚实”和“轻灵”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所谓“厚实”是指(学问等)深厚扎实,丰富,富裕,从文中来看,小说在讲述灯影村的故事时,涉及到历史和民俗,如“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这就让小说有了历史文化的氛围,变得厚重;如少年可以找到灯影村,为官后的他却找不到灯影村,“灯影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成长中丢失了当初的纯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少年在年少时是勇敢的,是天真的,如“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但长大为官后的少年失却了当初的天真勇敢,变得庸俗功利,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如书中对于灯影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这些都是厚实的表现。所谓“轻灵”,轻快灵巧,轻细空灵,轻松飘逸,就本文来看,灯影村并非现实所有,而灯影村的奇遇也非现实所有,这就让作品又了奇幻的色彩,展现的是轻灵的精神境界;小说的情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这些都是轻灵的表现。2、1.2.CD【小题2】【小题2】①表达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通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从“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等处都能看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含蓄表达对友人仕元的不满。从词作上片最后三句可以看出,词人担心友人到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记友人,忘怀故国。③词作“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解题分析】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实写友人北上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错,“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意思是“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章”,由“想”可知,这应该是想象,也就是虚写。D项,“我的相思之情只能靠折的梅花来表达”错,“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意思是“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可见应该是“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故选CD。【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由标题可知,“送陈君衡被召”,“送”说明这是送别诗,故可以从送别诗情感的角度作答。由注释“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和上片最后三句“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以及“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可知则隐含对陈氏屈仕元朝的不满;下阕开头三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就送别意替对方设想那边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结尾三句“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写对君衡的怀念。此词对君衡“被召”的态度肯昧隐晦,既有关切,又有婉讽,表现了前朝文人的复杂心态。【题目点拨】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篇,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意思是说: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3、1.C2.(1)渲染环境氛围,暗示社会背景。“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等,渲染压抑沉闷的环境氛围,暗示日军侵扰社会。(2)映衬人物心理,引出相关情节。“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映衬路大理烧砖成功的兴奋心理,引出下文醉酒、砖被日军的掠去等情节。(3)象征人物情感,暗示情节发展。“土窑烈焰腾腾,烧红了半边天”,这熊熊烈焰象征路大理对日、伪残害抗日武工队员的愤怒情感,也暗示将有不同寻常的事件发生。3.(1)释除前文悬念。照应上文路大理“烧砖,修坟,老伴哀号”等情节,读者明白,路小虎已经伴着土窑的烈焰命归西天。(2)彰显人物性格。路小虎的死,表现了路大理大义灭亲、赤诚厚实的民族情怀。(3)表达作者爱憎。“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与“路大理再没烧过砖”,一死一生,表达作者对父子二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亲手残害了三名抗日武工队队员”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三名从热河潜入锡伯河川的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但不能说明是路小虎亲手残害的。故选C。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主人公出场作铺垫,烘托主人公形象,深化主旨等。第一处环境描写是烧窑前的景象,“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几缕凄迷。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乌鸦”“暮色”“浓烟”“污浊的气息”,渲染出一种萧瑟、压抑的气氛,暗示铜台沟遭受到日军侵扰后的沉闷;第二处环境描写在砖烧好后,“一窑青砖烧制好了,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对整齐青砖的描写,既展现出路大理高超的烧砖技术,也透露出路大理内心对自己烧出好砖的兴奋喜悦之情,正因为他烧出了一窑好砖,才引出下文盖新房请工人喝醉酒,以至于砖被日本人拉走的情节;第三处环境描写是他最后一次烧窑,“烧砖的火是在除夕半夜燃起来的。当时,村子的人纷纷出屋烧纸祭祖,蓦地看见路大理的土窑烈焰腾腾,烧红了半边天”,这是烘托出他“烧砖,修坟”时愤怒而痛苦的心情,为儿子投靠日本人和抗日队员被害而而愤怒,也有自己不得不亲手杀死儿子的痛苦。这不同寻常的火光同时也反映出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暗示故事结局。3.本题考查赏析情节安排和分析文本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尾部分的常见结构作用有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文中某些内容)和层层深入,总结全文等。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和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从此,村民再也没见到路小虎”一句,暗示了路小虎已经被路大理大义灭亲,亲手杀死的结局,与前文“他说,烧砖,修坟”“用土,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相照应,让读者明白,路小虎已经被永远埋葬在砖窑之中;这句话不但揭示了路小虎的结局,同时也衬托出路大理的人物形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为此强忍痛苦,大义灭亲;这句话与最后一句“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相照应,写出作者对路小虎的憎恨,对路大理的崇敬赞美之情。【题目点拨】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展示世态或民俗风情;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5.奠定情感基调;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7.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4、1.D2.D3.B4.①能树立像天下那样高大品节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②后来的所谓君子,为争一点儿官位,即使杀人也干得出来。5.①作者把诸葛亮和伊尹作比,称“诸葛武侯有伊尹风味”,伊尹不以天下为禄,不受千驷;诸葛亮“不别治生,以长尺寸”,都是突出强调他们志向远大,有“大节”“办大事”,不以私利为重,所以能取信于人。②把诸葛亮和后世“君子”作对比。诸葛亮志向高远,不贪慕富贵荣华,心地坦荡,所以能取信于君臣;后世君子,表面追求“立大节,办大事”,实际却追求官阶、富贵,如飞蛾扑火、蜗牛升壁、青蝇逐臭一般,甚至“杀人亦为之”,因而也就难以获得信任。【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②“故事汤事桀”的“故”,应译为“所以”,标结果,而不是“旧,先前”。④“薄田十五顷”的“薄”,应译为“贫瘠,不肥沃”。综合以上分析: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题干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心事”,不能解释为“心里的算计”,可译为“心事”。暴白:暴通“曝”,读作(pù),译为“公开”;“白”,动词,表白,说出。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因果分析错误。从原文“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虽然,先主、孔明鱼水相得,发此言无难也,此言之发,后主与左右固皆闻之矣”等句可知:刘备对诸葛亮推心置腹的原因主要是诸葛亮和刘备肝胆相照,诸葛亮的高尚的情操和对刘备的忠心。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1)句采分点:“者……也”表判断;“大节”,高尚的气节;“狭”,形容词作意动,“把……看作狭小”。第(2)句采分点:“君子”反讽,并不是真正的君子;“阶”“级”,均指官阶官衔;“虽”,即使。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在写法上,多用类比或对比,以突出作者的观点的手法运用。做这种题关键是回归到文本找出对比或类比的语句。从类比的角度来看,作者将“伊尹”和“诸葛亮”进行类比,都说明他们勤心事主,忠心耿耿,而且不贪慕钱财福禄。从原文“伊尹,禄之以天下,不顾也;赐马千驷,弗受也”“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等语句可知。与此同时,作者将诸葛亮通后世的所谓的君子进行对比,从“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可看出这些人格局太小,贪慕私立,中饱私囊,无不用其极,这和诸葛亮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形成鲜明对比。总之,结合文本,进行筛选提炼归纳即可。【题目点拨】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伊尹这个人,即使用天下的俸禄来给予他,也丝毫不在意;赏赐他一千匹马拉车,也不会接受。天下的人都对他信任很久了,所以他能侍奉商汤夏桀,他曾放逐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商汤长孙)又使其复位。不仅仅是天下的人不以此怀疑,就连夏桀与太甲也对他无一丝一毫疑忌之心。苏东坡谈论他:“是办天下之大事的人,是有天下有伟岸人格和气节的人。注重人格伟岸的人,把天下的其他名利视作狭小的东西。”这个说法十分精当。后世的人认为只有诸葛亮有伊尹的风采和气度。他居于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这和商汤任用伊尹,情况颇为相似。诸葛亮曾经告诉后主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有十五顷薄田,我自己的子弟衣食,自然会有盈余和富足。我操劳于外,没有其他的开支调度,也不打算置办家业,使他们有多余的费用。假如我死了,不要让库里有多余的布帛,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辜负陛下的隆恩。”看他说的这句话,诸葛亮把富贵看成了什么东西呢!因此,先主刘备临终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值得)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他能力不够,你可以取而代之。”如果不是刘备和孔明孔明肝胆,怎么会说出这番话?虽然这样,先主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如鱼得水,说这句话完全是可信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后主刘禅与左右应该都听说了。后主并非圣明的国君,左右大臣并不是没有奸臣小人,孔明所说的那些有作奸犯科情况的人,应当交由外廷论刑,所以约束管理左右的人,并不是不严。而当时竟然无一人敢兴单方面的言辞来中伤诋毁,后主倚重信任,也最终没有丝毫的怀疑,为什么呢?只因为他(孔明)平时心事公正坦白诚挚,完全能够使上下的人信服。他的这种情况自三代而后,可以说绝无仅有了。后世的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为了一官半职,即使杀人放火也敢做。从年轻到老迈,贪图荣华富贵,犹如飞蛾扑火,蜗牛升壁,苍蝇逐臭一般,却洋洋自得地说:“我能确立高尚的志向,为国家办大事”,这样的话有谁能信?5、1.B2.“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意思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经过的路上,风云雾蔼如今依旧飘荡,路旁古墓森森,草与树齐,十分荒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马援威风盛名的追慕,对自己与友人远谪蛮荒的愤懑,以及对于朝政衰微的慨叹。【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慵疏”“休将”均为反语。“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物议”,众人的议论。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题干问的是“诗的颔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题目点拨】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献愁供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故患有所不辟也想佳人妆楼颙望寻向所志福兮祸之所伏千里送鹅毛野旷天低树【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阙、辟、颙、旷。【题目点拨】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A2.D3.材料一侧重报道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材料二侧重报道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需求。【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高通量分析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以偏概全,原文是“为深度解析蛋白质组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类、重要动植物与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等相关分子机制,提供髙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高复杂度覆盖、大数据解析、智能化知识发现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可见不只是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也为其他方面提供。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经过了十年的建设”数字表述错误,原文说“该设施调试运行3年多来”,可见到2018年北京设施已运行3年多了,2018年是验收。B项“明显落后于北京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无中生有。C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没有形成”曲解文意,原文说“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有一定的合力,只是需要提升。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由材料的出处、文章题目以及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一是选自《人民日报》,文章题目为《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可见侧重报道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材料二选自《科技日报》,文章题目为《探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可见重点侧重报道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材料三是选自百度百科的《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文章题目和内容可以发现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需求。【题目点拨】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8、1.D2.(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3.(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2.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题目点拨】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模式: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步骤: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9、1.“最”表示顶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