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白纪念馆的一组是①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②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③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④留得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你每天经过浔河,看到浔河在山岭间曲折而行,向西流去。___________,你便习惯了河水西流的情形,以为这是___________的事情。在某个春日,当你看到浔河在马鬐山下形成了天湖,你会恍然醒悟:东去是每条河流的宿命,浔河绕着山岭曲折前行,看似顺从,实际上是在默默地___________势能,它最终冲破山的阻碍,向平原流去,实现了借道向东。A.日久天长天经地义汇聚 B.长此以往天经地义蓄积C.长此以往理所当然汇聚 D.日久天长理所当然蓄积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黄昏之景,但景中使用了暖色调。(2)《离骚》屈原控诉当时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一味投机钻营。对此作者忧愁烦闷,不由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创造游刃有余浑然天成相提并论B.创举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相提并论C.创造游刃有余巧夺天工一概而论D.创举炉火纯青浑然天成一概而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B.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C.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D.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元夕不出姜夔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1.简要分析词人为什么“却怕春寒”?2.赏析词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效果。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4)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C.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B.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兴寄论”。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论证结构。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这一观点。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D.“诗言志”强调“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兴寄论”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B.“诗言志”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过娱论”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亟需发挥“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过娱论”。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欹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劲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B.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C.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D.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B.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C.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D.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B.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C.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D.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1.“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__________。2.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4.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好文学,有气尚。任宋以为员外郎。皇兴中,降北魏。太和中立明大后崩,齐遣其散骑常侍裴昭明等采市,欲以期服行事,主客不许,昭明执志不移高祖敕尚书李冲选一学识者更与论执,冲奏道淹。淹言:“吉凶不同,礼有成数,玄冠不吊,童孺共闻。昔季孙将行,请遭丧之礼,千载之下,犹共称之。卿不能式遵成事,方谓议出何典,行人何其异哉!”既而敕送衣给昭明等,明旦引昭明等入,皆令文武尽哀。高祖以淹清贫,赐绢百匹。十六年,齐遣主书邢宗庆等来朝聘问,高祖敕淹引宗庆。宗庆语淹言:“南北连和既久,而比弃信绝好,为利而动,岂是大国善邻之义?”淹言:“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宗庆及从者皆相顾失色。銮舆行幸,王肃多为扈从,敕淹将引,有古迹,皆知之。肃言:“淹才词便为难有,圣朝宜应叙进。”高祖言:“若因此进淹,恐辱卿转甚。”肃言:“臣屈己达人,正可显臣之美。”时迁都,高祖以淹家无行资,敕给事力,并赐假,日与家累相随。行次灵丘,属齐萧鸾遣使,敕驿马征淹。车驾济淮,淹于路左请见,高祖伫驾而进之。淹曰:“萧鸾悖虐,幽明同弃,陛下俯应人神,按剑江淡,然敌不可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深愿圣明保万全之策。”诏曰:“此前车之辙,得不慎乎!”淹曰:“伏闻发洛已来,诸有谏者,解官夺职,恐非圣明纳下之义,惟宽宥之。”高祖幸徐州,敕淹主舟楫,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军次碥破,淹以黄河峻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峻,人皆难涉。我因此行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知卿至诚,而今者不得相纳。”敕赐骅骝马一匹、衣冠一袭。除羽林监,领主客令,加威远将军。于时宫殿初构,经始务广,兵民运材,日有万计,伊洛流渐①,苦于厉涉,淹遂启求,敕都水造浮航。高祖赏纳之。(选自《魏书·成淹传》,有删改)(注)①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B.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C.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D.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玄冠,以黑色帛为冠衣,是华夏衣冠中首服的一种,文中指大臣上朝时戴的帽子。B.聘问,是指古代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聘请对方官员担任职务的一种人才交流的制度。C.扈从,是指古代天子巡视地方时跟从护卫的人员,后也指官员出行时跟随的人员。D.羽林,是中国古代侍卫皇帝的禁军,从汉代开始建立。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淹学识渊博,受人称赞。齐派来的使者想穿朝服吊唁文明太后,成淹用季孙的典故将其说服;王肃认为成淹有文才,应该给他升官。B.成淹家境贫寒,皇上顾念。迁都时,皇帝念及成淹家贫,缺少搬家的费用,赏赐他一些劳力,并给他假期陪伴家人。C.成淹为国分忧,敢于直谏。皇帝准备渡淮征战之时,成淹劝他不要轻视敌人,并劝皇帝不要渡过泗水,防止翻船。D.成淹体恤民情,为民减负。皇帝建造宫殿运送材料,伊、洛两河解冻时流动冰块,运夫十分艰难,他就上奏请建浮桥,减轻运夫负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北连和既久,而比弃信绝好,为利而动,岂是大国善邻之义?(2)而黄河急峻,人皆难涉。我因此行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12、请看下面的两幅漫画及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两则漫画材料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规定》显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篇文章来论述你的观点。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给指定人物匹配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识记指定人物的特点;然后理解对联的内容,找好切入点,与题干人物进行比对;最后选出答案。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白纪念馆的一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抓住②句中的“酒和诗”,③句中的“盛唐诗酒”“青莲文苑”,即可确定答案。故选C。2、D【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第一组,日久天长:是时间长,日子久。长此以往:是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语境是时间长了,你便习惯了河水西流的情形。故选“日久天长”。第二组,天经地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语境是以为河水西流按道理就应该这样,故选“理所当然”。第三组,汇聚:聚集;会聚。蓄积:积聚;储存;指积聚储存的财物;蕴蓄;蕴藏。语境是它在默默地储存势能,故选“蓄积”。故选D。【题目点拨】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暮雪、辕门、掣、忳、郁邑余、侘傺、常作客。4、1.D2.C3.D【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根据句意,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前所未有过的举动,所以应该用“创举”。第二空,“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语境是指“对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应用“炉火纯青”。第三空,“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根据语境不是在说人工雕塑技艺,而是说国画中的颜色完整不可分割。应用“浑然天成”。第四空,“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指“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对待,应用“一概而论”。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救”,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演变成为”与“作用”不搭配,可将“演变成为”改为“具有了”,据此排除D项。故选C。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反而”与“非但”搭配,衔接更流畅,据此排除BC两项;“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的程度比“不能增加画面的美”或“破坏了画面的美”的程度更深应放在后面,据此排除A项。故选D。【题目点拨】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又逢元宵灯节,词人害怕触景而伤情,旧情难忘。2.以景结情,“芙蓉影暗”含蓄地表明词人内心的愁苦凄凉;以乐衬哀,用三更卧听隔壁孩子逛完花灯回来的欢声笑语反衬词人辗转难眠的孤独伤感。【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词人为什么“却怕春寒”?整句是“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本身是元宵佳节,却不愿外出游玩,以“春寒”为借口,独自掩着门扉,任由思绪翩飞,从词中“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旧情惟有绛都词”等句看出诗人是担心外出游玩时,物是人非,触景生情,徒增更多的惆怅和伤感,所以用“怕春寒”来掩饰内心的孤独、伤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赏析词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效果。“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这两句的手法可以从情景的角度,反衬的手法,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芙蓉影暗三更后”,意思是三更后还看见芙蓉朦胧、昏暗的影子,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作者的所见;“卧听邻娃笑语归”是自己躺卧床上听着邻家孩子元夕出游归来的欢声笑语,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诗人所闻。不管是所见还是所闻,都说明诗人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所以,这一联用“芙蓉影”“邻娃声”反衬了作者的孤独,以景衬情,以乐写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落寞的情怀。【题目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6、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渭流涨腻烟斜雾横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呕哑嘲哳”“猱”“度”“萦”“腻”“悱”“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D2.A3.B【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错误,缩小范围。由原文“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不同伦理学流”,并不是“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A错误。B项,“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可知,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不只是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还有“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B错误。C项,“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错误,由原文“《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可知,“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没有“社会整体性幸福”。C错误。D项,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错误,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A错误。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故选B。【题目点拨】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8、1.D2.A3.C【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提出“教化”说的只有《毛诗序》。B项,表述绝对,将原文的“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表述为“只要……就”的充分条件关系。C项,张冠李戴,应为“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并列式,但文章整体上的论证结构应为“递进式”。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强加因果,“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与“过娱论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表述绝对,与原文“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相比,少说了“差不多”二字。故选C。9、1.A2.D3.C【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黄庭坚学习书法”张冠李戴,据原文“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应该是“学习黄庭坚书法”。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因为……,所以……”因果倒置,“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是“达到本我之境”的原因。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错在“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据文意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艺术;B项错在“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达本我之境还须经过“有我”磨练、追求“自成一家”等过程;D项错在“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忽略“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条件。故答案为C。【题目点拨】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10、1.臣向君陈请谢贺。2.C3.A4.参考:本文先从张释之劝阻孝文帝的例子引入,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要“为无穷计”的道理,接着引用《易经》的话,列举文、武、周公、秦穆公等薄葬的正面例子和始皇厚葬失国的反例,正反对比得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结论。第三段联系实际,当前迁陵,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深受其难,所以希望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也可从论证方法、论据的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论述。【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疏”“奏”,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吏向帝王上书言事,表达陈请谢贺。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外被项籍之灾”的含义,再判断所给选项是否与本句相符,还要判断句子的出处。“外被项籍之灾”意思是,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阿房宫)的灾难。A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不是《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表述错误。与所给句子不符。B项,“《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说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与所给句子不符。C项,“《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的是项羽火烧阿房宫,与所给句子相符。D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是《过秦论》中的句子,表述错误。与所给句子不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项,“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错误。根据原文“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是孝文帝自己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不是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A错误。故选A。4.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的类型,然后再根据要求答题。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本文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以“孝文皇帝居霸陵”张释之进谏劝阻成功的例子,来证明“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第二段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接着举例“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是正面例子;“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是反面例子,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观点。第三段由古到今,联系现实,“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指出危害,“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以孝文帝与秦始皇进行对比,劝告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题目点拨】掌握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分类记忆是一种好方法。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样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11、1.D2.B3.C4.(1)南北双方关系和睦已经很久,但近来你们却背弃信用,断绝友好关系,被利益所驱动,这难道是大国友善对待邻国的做法吗?(2)而黄河水流湍急迅猛,任何人都难以渡过。我趁着这次出行渡过激流,用这种做法来开导百姓的想法。【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大凡作为王者,不必拘于小节。中原有豆花,善于采摘的人收获便多,哪能痴痴地守尾生那样的信用。况且齐朝先主历来侍奉宋朝,享受的恩德积累了好几代,难道应当这样被欺骗掠夺吗?”“夫为王者”“夫”,发语词,引领“为王者”,之后断开,排除AB;“菽”是有的宾语,“工采者”是“擅长采摘的人”做下一小句的主语,所以在“工”之前断开,排除AC。故选D。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B项,“聘问,是指古代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聘请对方官员担任职务……”错误,应该是国与国或各个方面之间遣使访问。故选B。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并劝皇帝不要渡过泗水,防止翻船”错误,原文中有“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军次碥破,淹以黄河峻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可见皇帝要从泗水进入黄河,因此成淹建议皇帝不要通过黄河逆流而上,不是泗水。而且此事与劝皇上不能轻视敌人非同一时期的事。故选C。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连和:关系和睦;比:近来;善:友善。(2)因:趁着;所以:用来……的办法;开:开导。【题目点拨】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成淹,字季文,是上谷居庸人。成淹喜欢文学,有气度和志向。在宋做官,为员外郎。皇兴年间,投降北魏。太和年间,文明太后去世,齐国派遣他的散骑常侍裴昭明等来吊唁,他们想穿朝服来进行吊唁,主管宾客礼仪的官员不许,昭明执意不改。高祖命令尚书李冲选择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再与他论执,李冲启奏报派成淹。成淹说:“吉事凶事不同,礼节上有固定的要求,大臣上朝戴的黑色帽子不适合吊唁,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当初季孙将要出行,请求依照遭丧之礼,千年以下,人们还在赞美。你们不能遵照规定行事,还问这种做法出自什么典籍,你们做使节的何等的不同啊!”于是皇帝下令送丧服丧帽给昭明等人,第二天早上,引昭明等人入丧堂,命令全体文武官员尽哀。高祖因为成淹清贫,赐绢一百匹。十六年,齐朝派遣主书邢宗庆等人前来朝贡,高祖命令成淹接待宗庆。宗庆对成淹说:“南北双方关系和睦已经很久,但近来你们却背弃信用,断绝友好关系,被利益所驱动,这难道是大国友善对待邻国的做法吗?”成淹说:“大凡作为王者,不必拘于小节。中原有豆花,善于采摘的人收获便多,哪能痴痴地守尾生那样的信用。况且齐朝先主历来侍奉宋朝,享受的恩德积累了好几代,难道应当这样被欺骗掠夺吗?”宗庆以及跟从的人都相互看着大惊失色。皇帝到地方巡视,王肃大多作为随从,皇帝让成淹当向导,一路上遇到的古迹,他都知道。王肃说:“成淹的才能言词世上难得,朝廷应该加以提拔。”高祖说:“如果因这提拔成淹,朕担心更加有辱于卿了。”王肃说:“为臣委屈自己达进他人,这正可以显出为臣品德之美。”当时朝廷迁都,因为成淹家里没有搬家的资金,高祖就赐给劳力,并赐予假日,让他与家人一起行进。行至灵丘,正逢齐萧鸾派的使者来了,高祖派驿马征召成淹。帝车驾渡淮河,成淹在路旁请见,高祖停驾召见他。成淹说:“萧鸾乖戾凶残,智愚之人都抛弃了他,陛下顺应上天和百姓的意愿,按剑江边,但敌人不可小看,蜂虿依然有毒(能致人死伤),何况一个敌国呢?臣殷切希望圣明君主有保万全之策。”帝下诏说:“这是前车之辙,能不谨慎吗!”成淹说:“臣听说向洛阳出发以来,诸多进谏的人,都被陛下解官夺职,这恐怕不是圣明君主接纳臣言的好方法,希望陛下宽恕他们。”高祖幸临徐州,命令成淹主办舟船之事,准备经泗水入黄河,逆流而上,还归洛阳。军队驻扎在碥礅,成淹看到黄河水流深急,担心有危险,于是上疏陈谏。高祖下达命令给成淹说:“朕因恒、代没有运漕之路,所以京邑百姓贫困。现在移都伊、洛,为的是道航四方,而黄河水流湍急迅猛,任何人都难以渡过。我趁着这次出行渡过激流,用这种做法来开导百姓的想法。朕知道你一片忠心,但今天朕不准备接纳你的意见。”于是下诏赏赐骅骝马一匹,衣帽一套。授予羽林军监管的职务,掌管主客令,加威远将军。当时宫殿初构,建造务求广大,军队百姓运输木材,每天都有万计,但是伊、洛漂浮着流动的冰块,兵民苦于涉渡,成淹于是请求,在都水上建造浮桥。高祖很赞赏,接纳了他的意见。12、范文明辨是非,勿舆论绑架在新媒体,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给现代人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让人难以预料的弊端——舆论绑架。人们在尚未了解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肆意对当事人进行谩骂等语言暴力,于是,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如漫画中所反映的现象发生。这时候,须切记:明辨是非,勿舆论绑架。虚拟的网络世界,给许多生活压力无处发现的“键盘侠”高举他们的“武器”,在未实名制的保护膜下肆意宣泄,令原本争端不断的新闻事件,增添了一股暗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