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华育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学家期待夏朝文字的出现,但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甲骨文是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环境下,可能早已。同样,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也是。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这似乎是商代晚期礼制构建和等级区分的一系列新尝试之一,可视为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变革现象,而非传承有序的制度或传统。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我们不应以小概率的文字、王陵、都城的性质确定与否,来无视大概率的社会历史发展变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可望而不可即淹没憧憬强人所难B.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憧憬强词夺理C.可遇而不可求湮没期待强人所难D.可望而不可即湮没期待强词夺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低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B.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C.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D.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B.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C.大概率事件的是,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的存在D.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小概率事件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猫腻段锡民余枫开车,妻子坐副驾驶位,儿子余集宁坐后排。一家三口驾车去海棠峰景区游玩。海棠峰是位于草原边缘的一座小山包。尽管山坡上有成片的野花、山脚下有蜿蜒的小河、清澈的水泡子、点缀着红柳的草甸、成群的牛羊,可这里原本并不知名。直到前年,弘缘集团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投资打造,建起蒙古大帐,有了手把肉,篝火……良好的生态再加上民俗的神秘感,使景区火了起来。不过眼下是淡季,天色又早,龙城通往景区的这条公路上车很少,放眼望去,只约两公里的前方有一辆银灰色轿车在跑。这一百多公里的孤道,连个加油站、修理铺都没有,万一……余枫是个汽车修理工。呸!臭嘴,妻子瞪他一眼。没想到嘴还真臭,妻子话音刚落,就出事了。不过不是余枫的车,是前面那辆。银灰轿车扭几扭停在路边,一位老头下车查看左后轮,看来是车胎爆了。备胎人家自己能换,少管闲事:妻子见余枫在减速,忙阻止他。可余枫还是停下了。老人打开后备厢,吃力地挪出备胎,伸脚蹬了一下,脸色变了:备胎是瘪的。余枫见状打开自家车的后备厢,妻子拽拽他的衣袖:干啥,万一咱也爆胎咋办?余枫斜睨她一眼说:把个老人扔半道上,咋好意思?儿子余集宁也下了车,帮忙把轮胎滚到老人车后:换这个,还好车型一样。老人抹把汗,瞄了一眼余枫的车牌:谢谢,谢谢!回城我就还你,费用该咋算就咋算。都出门在外的,说啥费用啊。余枫说着去拿千斤顶。这时车里又钻出位老太太: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阿弥陀佛,幸好遇上了好人哈……见瘪轮已悬起,儿子余集宁忙把十字扳手递给老爸,又到路边寻来两块石头倚住前轮。老太太笑眯眯地对余枫妻子说:你儿子?多好的孩子哈。余枫媳妇叹气:嗐!好啥,大学学个破会计,毕业两年了,还在家耗着,愁死人了。有会计证吗,为啥不应聘呢?老头插嘴问。证早考下了,笔试也都过了,可哪次招聘没猫腻?也是,会计嘛,谁不想用自己人啊,余枫气嘟嘟地说:考一把生回气,看来也是修车命了。车修好,老头要了余枫的电话号码。两车相跟着上路了。妻子瞥了余枫一眼:刚才老头说啥,让儿子建服务站?哼!吹呗,气球啊,吹口气就成,那得多少钱啊!后座上的儿子若有所思地向车窗外看了一会,打开了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余枫从后视镜扫了儿子一眼,摇摇头。儿子也看到了老爸的神情,他苦笑一下,低下头敲起了键盘。两天后,老头开着车来还备胎,还掏出两百块钱,说是修理费。余枫留下了四十元,帮老人把补好的备胎放进后备厢。临上车老人突然说,近日弘缘集团有个招聘会,其中招财会人员一人,让他儿子马上在网上报名。余枫摇头:算了吧,那可是大公司,想进的还不挤破脑袋?老人急了,一把攥住他的胳膊:一定要报名啊,听我的,这公司保证没猫腻……不出所料,应聘财会的呼啦啦地来了四五十人。不过,余集宁还是顺利进入了四人面试名单。三名面试官提了几个常规问题,应聘者都对答如流。主持面试的财务经理不动声色地听着,但最后他总会抛出个应用题:针对本公司业务及现状,规划一个项目,或提一项具体可行的建议。大概都有所准备,前三名答得还不错,虽然空泛,经理仍在心里给了个及格分:回去等公司的通知吧。第四个上场的正是余集宁。听了经理的提问他怔了一下,但紧接着就微笑着答起题来。他的建议正是在景区至龙城间公路上建服务区。经理心里“咯噔”一下:奇了!正是在昨天例会上,董事长建议,拟建景区至龙城公路的服务区,并指示企划、财务部门制定可行性报告和项目概算;可这小子今天就……这也太巧合了?莫非,他跟董事长有什么瓜葛?经理犯了嘀咕,提笔在面试名单上余集宁的名字旁打下一个“?”。可不一会儿功夫,问号就被经理涂成了“!”。因为余集宁的设想比董事长拟议的要周全得多。除加油站、修理店,还有流动修理车,甚至还建议每隔十公里建一处指示牌,标明服务项目、与服务区的距离以及套装公司形象广告。而更让经理惊讶的是,讲完总体设想,接下来余集宁竟还很细致地给出了建设项目的申办程序和财务概算。经理伸手在名字上打了个钩:不管跟董事长有无瓜葛,都没说的。他撂下笔微笑着跟两位同事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站起身说:尽管还要走程序,需董事长签字,但我还是很负责任地通知你,你被录用了。(摘编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枫的助人为乐为儿子在应试中的优秀表现做铺垫:良好的家风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B.余枫的妻子阻止余枫帮助老人,说话时也多带有怨气,从中可以看出她的文化素养不高。C.弘缘集团招聘财会人员,余集宁是否会遭遇招聘的暗箱操作在文中没有体现,却引人深思。D.文章结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样的布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2.小说以《猫腻》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上下先生龙会吟在野月岭,“上下先生”是个贬义词,是指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己见,一切服从别人决定的人。六爷爷就是个上下先生。六爷爷还不到做爷爷的年纪,可村里人都叫他六爷爷,他们家族的人这么叫,别人家族的人也这么叫,也不知是怎么叫起来的。六字还好理解,因为他在堂兄弟们中排行第六。至于为什么要叫他爷爷,就难理解了,他不到五十,没有孙子,离爷爷的资格还差得远。大概是他性情随和,好说话,别人说上,他就上;别人说下,他就下,上也上得,下也下得,从不与人争什么高低,脾性好得像个白胡子老爷爷,所以老老少少就叫他六爷爷了。年初,村民小组调整土地,有块差地谁也不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组长没办法,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那块地分给你家,怎么样?”六爷爷点头,说:“要得,你说分给我家就分给我家,没意见。”土地调整只差一步扫尾了,县里修水泥路,恰好从那块差地旁经过,差地变成了黄金地,商业价值一下子翻了几十倍。于是家家户户都争着要了,又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组长焦头烂额地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你把那块地让出来,好不好?”六爷爷连说:“好好好,谁想要就分给谁。”为此,老婆孩子骂他傻,没得到那块地的人怪他傻,就连争到那块地的人乐得喘不过气来时,也笑他傻。村主任老松知道了,却一个劲地赞扬他,说六爷爷不是傻,六爷爷是风格高尚,这样高风格的人应该进入村委领导班子。老松提拔六爷爷当了村委会的秘书,把村委会的公章交给了他。老松是个老资格村主任,村主任这一职务叫村长时,他当了十来年。后来村长改称村主任了,他又当了十来年。他在村委会的最高位置上一直没挪窝,手下的村秘书却换了好几个,村民群众都戏称他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换秘书的主要原因是几任秘书都和他合不来,闹得他很烦心。现在发现了六爷爷这么一个上下先生,不重用就是浪费人才。六爷爷掌管村里的公章一个月后,村主任老松拿来几份低保户申报表,要六爷爷盖上村委会的公章。六爷爷的视线在低保户名单上久久地停驻着,一直没把公章盖上去。老松不耐烦了,催他:“快盖章,我马上要报到乡政府去。”六爷爷好像没听见村主任的催促,用种疑惑的口气说:“这些人怎么会是困难户?”老松怔了一下,他没想到六爷爷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他定的这些低保户名单,的确没有一户困难的,之所以作为低保户报上去,是因为这些人不是他的本家兄弟,就是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亲戚。见六爷爷还在犹豫,他有点儿生气了,说:“这章你是盖还是不盖?”六爷爷说:“这章我不能盖。”“为什么?”老松气急地问。六爷爷平静地回答:“因为这些人不是困难户,不能享受低保待遇。”老松吃惊地看着六爷爷,他不相信这话是从六爷爷嘴里说出来的。六爷爷是个上下先生啊,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从来没有违拗过别人的意志,今天怎么连他村主任的话都不听了?真是人一阔,脸就变,当上了村秘书,就不是上下先生了。老松两眼冒火,说:“那你说,哪些人才能吃低保?”六爷爷说:“我们一家一家去摸底,集体研究决定低保户名单,再报上去。”“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老松生气地说。“好,坚决照你的指示办。”六爷爷爽快地答应,好像根本不懂得老松说的是气话。他和村委会其他成员,到各组走访调查,定下名单,张榜公布。村民群众非常满意,说多少年来,村委会办事从来没有这么公平公正过。老松一肚子火,又想撤换秘书。他对乡长说:“六爷爷不适合当秘书,还是换一个人好。”乡长连声答应,说:“你这个建议很好,村里的群众也都有这样的反映。”老松高兴了,急切地问:“群众是怎么反映的?”乡长看着老松急切的样子,笑了笑,说:“村委班子马上要换届了,你们村的群众都推荐六爷爷当村主任。”老松的脸色突然灰了,说:“他是个上下先生,怎么能当村主任?”乡长说:“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这样的上下先生群众欢迎,怪不得你们村老老少少都尊称他六爷爷。”(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上下先生”为标题,既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又巧妙地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可谓新颖别致,颇具吸引力。B.从村主任老松“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可以看出,这几位秘书和六爷爷一样,也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干部。C.当老松生气地说“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时,六爷爷装作听不懂他说的是气话,爽快地答应了。这正体现出他的机智。D.小说描写生动传神,如写老松找六爷爷盖章,从“怔”“生气”到“气急”“两眼冒火”,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他的情绪变化。2.小说在塑造六爷爷形象时,除刻画其言行举止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取两种简要分析。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个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________,分别为瑶山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城址片区。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________的系列玉器,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________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距今1300—4300年,()。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________,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构造象征起源独一无二B.构成标志根源无可比拟C.构成象征起源独一无二D.构造标志根源无可比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曾出现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B.曾有一个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出现。C.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出现过。D.出现过一个曾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重要的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良渚时代B.这是可以称为良渚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C.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为良渚时代D.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朝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碛(qì):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2.诗歌三、四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文本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B.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细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发一言,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沉重负担。B.小说的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契诃夫没有直接描写约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C.小说在写约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出现了约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对应,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约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D.当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约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约纳是多么孤寂,只要有人和他说话,就是骂他他也觉得舒服。3.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语言文字”转型为“图像”或者“视觉”。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就指出,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而以概念性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则逐渐式微,这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的一种转变。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相机、手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中生动的声音和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蒸蒸日上。有人认为这就是技术异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在此我们姑且不对此论断进行评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以继承和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就,探究隐藏在可见的现象背后的不可见的事物本质。这些所谓的事物本质被近代以来的哲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实体性领域之中,它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语言来编码的。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于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原因在于,人类对于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行为,概念思维会有一个自身概念,或者说概念思维会反思自身,但视觉的感知却不可能反思自身。视觉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概念性认知模式。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视觉素养指人们通过“看”的方式来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一种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视觉素养,首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无疑会具有持续而稳定的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也正因为接受了系统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们才能如其所是地审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还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眼见为实”不再是颠扑不破的正确观点。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因此,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地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摘编自张今杰《视觉文化的兴起及其挑战》,《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中心、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在当下呈蓬勃发展的趋势。B.与视觉文化相对应的认知模式是视觉感知,它其实并不如依靠语言文字进行的概念性认知来得深刻。C.视觉素养是通过“看”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看”是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信息接收方式。D.视觉信息生动、形象的特点使人们迷惑于它的表象而难以辨其真伪,因此急需提高人们的视觉素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引述美国学者观点的基础之上,列举了技术异化的典型表现。B.出于对技术异化的隐忧,文章讨论了视觉文化对人类认知模式的影响。C.文章对视觉素养作出了清晰的定义,并论证了培养视觉素养的重要性。D.针对视觉信息的庞杂和良莠不齐,文章指明了视觉素养的培养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壮大,以概念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的地位将被视觉文化取代。B.如果人类只通过“图像”或“视觉”获取信息,将难以传承文明成果,揭示事物本质。C.视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曾非常显著,视觉感知是当时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模式。D.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责任与理性的保证,是形成良好视觉素养的前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①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④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⑤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⑦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注:①“礼”的繁体字为“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依靠传统而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B.乡土社会里人口流动很小,土地也很少变动,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人的经验。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③段根据“礼”的字形来解释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进而论证了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B.第⑤段用孔子多用“克”字和“约”字的论据,论证了礼治不是自动形成的秩序,而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C.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所以人都会逃避法网。B.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这就为礼治的推行提供了可能。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D.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黄宗羲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常之无锡人。父学,四子,先生次三,其季允成也。从张原洛读书,讲《孟子》至“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生曰:“寡欲莫善于养心。”原洛曰:“举子业不足以竟子之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乎?”举乡试第一,庚辰登进士第。时江陵当国,先生与魏允中、刘廷兰上书吴县,言时政得失,无所隐避。江陵谓吴县曰:“闻有三元会,皆贵门生,公知之乎?”江陵病,百官为之斋醮,同官署先生名,先生闻之,驰往削去。先生上疏,分别君子小人,刺及执政,谪桂阳州判官。柳子厚、苏子瞻曾谪桂阳,先生以前贤过化之地,扁.所居曰愧轩。娄江欲用罗万化为吏部冢宰,先生不可;会推阁员,娄江复欲用罗万化,先生又不可,遂削先生籍。戊戌,始会吴中同志于二泉。东林书院成,大会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规》。其他闻风而起者,有经正堂、志矩堂、明道书院、文学书院,皆请先生莅焉。先生论学,与世为体,尝言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先生卒,而东林独为天下大忌讳矣。小人作《东林点将录》,凡海内君子,不论有无干涉,一切指为东林党人。先生于阳明无善无恶一语,辨难不遗余力,以为坏天下教法。钱启新曰:“无善无恶之说,近时为顾叔时、顾季时明白排决不已,不至蔓延为害。”当时之议阳明者,以此为大节目,岂知与阳明绝无干涉,其所谓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今错会阳明之立论,呜呼!(节选自《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有删节)(注)江陵:指张居正。后文吴县指申时行,娄江指王锡爵。这是以籍贯称呼入阁大臣。三元:顾宪成、魏允中、刘廷兰三人都是解元。斋醮(jiào):僧、道做法事祈福。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及执政刺:指责 B.扁所居曰愧轩扁:题字C.尝言官辇毂辇毂:乘车 D.以此为大节目节目:关键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宪成和魏允中、刘延兰上书谈论时政得失,张居正高度赞赏,誉之为“三元会”。B.顾宪成听到同僚替他署名为病中的张居正祈福,就快速前去删除自己的名字。C.顾宪成被革职后创办的东林书院,在读书人中产生很大影响,使朝廷大为忌惮。D.顾宪成和钱启新认为王阳明无善无恶之说于世有害,作者认为他们错解了该说之意。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子业不足以竟子之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乎?(2)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4.简要概括顾宪成“治学”的特点。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益:更加。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按:按照。D.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一:全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偏将屡为贼败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B.青以指使见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溃于昆仑关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B.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C.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D.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5.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2020年,新冠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D3.B【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因机缘而得,无法强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第一空,语境中的“甲骨文”的出土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是靠机缘而得,故应选择“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第二空,语境指夏时期的文字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可能早已被历史所湮灭,故选“湮没”;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期待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主导是他人想的;是为理想的事物或境界所吸引而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对象多是美好的尚未实现的事物或境界,是书面用语。第三空,应该选择“期待”。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强词夺理:把没理硬说成有理。第四空,根据语境,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是指具体的事件,故应该选择“强人所难”。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C项,搭配不当,“区分”与“社会等级高”不搭配;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故选D。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部族、商王朝、周代与上文“社会发展的阶段”衔接紧密,“是大概率事件”与下文“我们不应以小概率……”衔接紧密;“是小概率事件”与后文内容“无视大概率的社会历史发展变革”不符。故选B。【题目点拨】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1.B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批判一些单位招聘时暗箱操作的现象。③“猫腻”在文中具有反话正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3.①余集宁靠实力被当场录用,这个结尾出人意料,但前文巧设伏笔,如余集宁低头敲键盘的细节、老人的保证等为下文做了铺垫,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让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实力比关系更重要。【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看出她的文化素养不高”错误,文章写余枫妻子阻止余枫帮助老人,说话时也多带有怨气,但态度并不强烈,只是由于儿子屡遭不公待遇而心中不满,所以作者对这一形象并无讽刺之意,只是以此人引出“猫腻”,并衬托“父子俩”的助人为乐精神。且“精神品质”与“文化素质”更无必然联系。故选B。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标题的常见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手法效果方面:“猫腻”一词是敏感词语,以此为题目,设置悬念,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主旨方面:(1)与文中“证早考下了,笔试也都过了,可哪次招聘没猫腻?也是,会计嘛,谁不想用自己人啊,余枫气嘟嘟地说:考一把生回气,看来也是修车命了”相照应,批判一些单位招聘时暗箱操作的现象。(2)结合“他跟董事长有什么瓜葛?经理犯了嘀咕,提笔在面试名单上余集宁的名字旁打下一个‘?’”“因为余集宁的设想比董事长拟议的要周全得多……而更让经理惊讶的是,讲完总体设想,接下来余集宁竟还很细致地给出了建设项目的申办程序和财务概算”“尽管还要走程序,需董事长签字,但我还是很负责任地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内容可知,此次招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猫腻”,但是真正让余集宁被录取的原因还是他的才华。所以在这里,“猫腻”有反话正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实力比关系更重要。3.本题考查赏析情节安排和分析文本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尾部分的常见结构作用有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文中某些内容)和层层深入,总结全文等。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和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结尾最大的特点就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赏析这中结尾类型的效果主要把握三个方面:1.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2.分析前文的伏笔。3.分析其对人物塑造及文章主题的作用。“尽管还要走程序,需董事长签字,但我还是很负责任地通知你,你被录用了”与前文“证早考下了,笔试也都过了,可哪次招聘没猫腻?”“算了吧,那可是大公司,想进的还不挤破脑袋?”“不出所料,应聘财会的呼啦啦地来了四五十人”等内容相对照,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伏笔方面,前文“证早考下了,笔试也都过了”“后座上的儿子若有所思地向车窗外看了一会,打开了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等内容说明余集宁是有实力和准备的,所以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主旨方面,“因为余集宁的设想比董事长拟议的要周全得多……而更让经理惊讶的是,讲完总体设想,接下来余集宁竟还很细致地给出了建设项目的申办程序和财务概算”“尽管还要走程序,需董事长签字,但我还是很负责任地通知你,你被录用了”等内容充分说明,真正让余集宁被录取的原因还是他的才华与实力。从而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3、1.B2.①欲扬先抑:先写六爷爷是凡事无己见、一切听别人的“上下先生”,后写他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先抑后扬,更能突出六爷爷形象。②反衬:以其他村民为分地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衬托六爷爷谦让大度,以老松的虚伪狡诈、以权谋私衬托六爷爷的坚持原则、办事公道。3.①借乡长之口,揭示出六爷爷的可贵品质,使六爷爷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交代村里老少称六爷爷为“六爷爷”的原因,照应前文,使小说结构严谨;③揭示了只有“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的干部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题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这几位秘书和六爷爷一样,也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干部”不正确。原文中说“几任秘书都和他合不来,闹得他很烦心”,但并不足以说明他们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知道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都有哪些,比如,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塑造人物,可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衬托来塑造人物,还要考虑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等。本题要求“除刻画其言行举止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就规定了不是答正面描写,而要考虑其他的表现手法。小说开头写“‘上下先生’是个贬义词,是指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己见,一切服从别人决定的人。六爷爷就是个上下先生”,接着用“分地”的事表现他的下上先生的特点,这是欲扬先抑;“村民小组调整土地,有块差地谁也不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六爷爷点头,说:‘要得,你说分给我家就分给我家,没意见。’”“差地变成了黄金地,商业价值一下子翻了几十倍。于是家家户户都争着要了,又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组长焦头烂额地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你把那块地让出来,好不好?’六爷爷连说:‘好好好,谁想要就分给谁。’”,这是用其他村民来反衬六爷爷;“他有点儿生气了,说:‘这章你是盖还是不盖?’六爷爷说:‘这章我不能盖。’”这是用村主任来反衬六爷爷。故选取的两种主要手法是“欲扬先抑”和“反衬”。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结尾段本身的特色和效果,几个方面思考。本题对人物、主旨的作用:“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借乡长之口赞颂六爷爷的品质;揭示并深化主题。对情节的作用:“这样的上下先生群众欢迎,怪不得你们村老老少少都尊称他六爷爷”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使结构严谨。【题目点拨】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4、1.C2.A3.D【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构成”,形成、组成;“构造”,事物的组织。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由4个遗产区组成,用“构成”合适。第二处,“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语句的意思是挖掘出的玉器有其特殊含义,用“象征”合适。第三处,“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源”,使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可以研究中华文明的根源,用“起源”合适。第四处,“独一无二”,只此一个,别无其他,比喻最突出或极少见,没有可比或相同的;“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含褒义。文中是说良渚古城遗址价值和意义的突出,如使用“无可比拟”,则与后面“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矛盾,故用“独一无二”比较合适。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横线语句的语病有两个:一是状语位置错误,即“曾”是状语,应该放到动词“出现”“有”等的前面;二是语序不当,从递进的角度分析,应该先说粮食种植特点,然后说国家层面的特点。考生思考选项病句的修改时还要关注这句话的中心谓语“揭示”,与之搭配的是“出现(有)……区域性国家”。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由括号前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这句话表述的主体是具体的年代,即“距今1300—4300年”,所以对应的宾语应该是“时代”“时期”等;从前后句的衔接来分析,前文点明年代,后面紧随的应该是对“良渚时代”的定位;最后解说“良渚时代”体现的意义,即“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题目点拨】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B2.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冷露”“青海月”“黄河冰”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丈夫”不畏艰险。【解题分析】
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分析错误,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故选B项。2.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要先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如果是赏析,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三、四句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分析是如何塑造的。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夺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冷露”“青海月”“黄河冰”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题目点拨】解答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能力题,涉及到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6、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垂”“沐”“霜”“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B2.A3.①冷静的笔调;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方法;去展现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遭遇,笔调客观冷静,引人深思。②表现主题深刻。作者通过表现马车夫姚纳不断想向人倾诉丧子之痛,却屡屡受挫。来表现底层人民的无声悲哀和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4.①与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他尝试对军人,三个乘客,大车店的青年人进行倾诉,却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只有陪伴他的老马似乎可以让他倾吐苦恼。凸显了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深化主题,平平淡淡却意味深长。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③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通过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B项,“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错误,《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故本文和《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不一致。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A项,“小说开篇用细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和“他内心的沉重负担”错误,刻画人物约纳时,除了细描,还有“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的白描手法;同时,车夫的一动不动,让读者感到他内心的苦闷压抑。故选A。3.本题考查鉴赏叙事特色和情感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叙事技巧和的相关内容,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情节、结构脉络、行文顺序和风格基调等,准确鉴赏叙事特色和主题主旨,准确答题。题干中“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可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考生要分析小说写约纳时除了一部分心理描写,大部分是“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这样的第三人称叙事,冷静客观地展现他的遭际。二是“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这一主题,考生可从“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里,分析出约纳作为小人物,连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这就显出环境的冷漠和主人公命运的苦楚悲凉。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要求,多思考该段在文中的位置,该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性,进而思考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约纳一致找不到诉苦的人,在最后却以马为倾诉苦恼的对象,这就与之前碰到的几个人,比如“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的军官、比如“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的驼背年轻人、比如“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的大车店青年,构成鲜明对比,说明人还不如马温情,说明周围人的冷漠麻木。约纳一遇到可诉苦的对象,“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表现了约纳的苦闷之深之浓,联系到“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可看出约纳经济困顿、孩子死去、无人诉苦等苦闷,深化了人物悲剧命运,既突出主题,又意味深长,引发读者的思考感叹。【题目点拨】小说结尾段的分类类型: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8、1.B2.A3.A【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中心”错误,缩小范围,第一段“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是以形象为中心。C项,“而‘看’是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信息接收方式”错误,信息遗漏,由最后一段“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可知,除了兴趣和本能,还有“习惯”。D项,“视觉信息生动、形象的特点使人们迷惑于它的表象而难以辨其真”错误,说法绝对,生动形象不一定使人们被迷惑。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列举了技术异化的典型表现”错误,无中生有,没有列举典型表现。故选A。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以概念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的地位将被视觉文化取代”错误,由原文“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可知,作者认为米歇尔观点有些武断,可知“将被取代”也太武断。故选A。【题目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9、1.D2.C3.B【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⑤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原文是说“表面看去好像是”,其实不是,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还是受规律约束,且原文还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D项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错误。文章采用了破立结合,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比如开头段便体现了破立结合,“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且全文论证的观点也不是“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原文信息说“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主体部分主要是说乡土社会的特点为“礼治”。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人都会逃避法网”曲解原文,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④段第三、四句,原文表述为“人可以逃避法网”,可见选项表述绝对。C项,“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⑥段“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见”只有……才”说法绝对化,只是说传统效力无法保证。D项,“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⑦段第一、二句,原文表述为“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题目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10、1.C2.A3.(1)科举考试不足以成就你的学问,为什么不去向薛方山先生请教道理呢?(2)所以集会时也常常评价人物,批评国家政事,也是希望主管政事的人能够把这些当作良药。4.①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②讲求实用;③维护儒学正统。【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辇毂”,曾经说那些做到了在京高官的,应该译为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故选C。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疆农信社校园招聘沟通方案【招聘】
- 2024-2025年学生会外联部个人总结范文(28篇)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就业协议书
- 非全就业协议书
- 合同书面设置标准规范
- 合同审签工作总结
- 篮球教学课件
- 短跑 (体育本科专业)课件
- 《种子商品与市场》课件
- 《人事助理自我介绍》课件
- 物流配送合作协议书范本
- 《巴以冲突》课件
- 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每天100道)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12月抽测数学试题
- 信息技术课件-认识WOR
- 护士正畸知识培训课件
-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 树莓派应用开发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