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_第1页
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_第2页
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_第3页
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_第4页
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行业2023年投资策略新技术—新周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代川、孙柏阳、朱宇航)

一、行稳致远:放射状需求下,传统与新兴共同复苏

2022年机械行业回顾:能源投资不分新旧。新能源与传

统能源设备景气度共同上行。根据我们的统计,收入增速方

面,锂电设备、光伏设备、油气设备、半导体设备居前,单

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101%/62%/60%/58%;从利润增速看,

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油气设备、光伏设备增速

居前,单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117%/82%/70%/65%。

景气下行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风电设备、铁路设备,

这类标的对应着基建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需求较差。

2023年展望:自上而下的看机械行业景气度切换。在上

一轮周期中,我们经历了2020-2021年的景气周期上行,除了

传统能源投资较弱之外,其他赛道景气度上行;2022年逐渐

进入景气下行周期,传统能源体现出逆周期属性,而大部分领

域景气度较差。

展望2023年,新能源赛道的景气度维持在高点。受益近

期的一系列调控,基建实物工作量、“第三支箭”稳定地产、

扩大制造业实体需求等措施多管齐下,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

资加速,有望带来机械行业的需求拐点。传统能源景气度有望

继续上行。

图1:机桢行业景气度运行图

按照机械装备行业的逻辑:产业链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1)核心零部件;(2)主机制造;(3)下游需求。每

个环节都可以由国内和海外来提供。过去我们的核心零部件

主要依靠进口,虽然国产化持续进行,但进展缓慢,本轮疫情,

给了国产替代最大的外部动力;出口方面,本轮依靠强大的

本土供应链,大量的装备公司开始加速出口替代。进口替代

链:主要集中于核心零部件和主机制造环节,过去主要依靠大

量进口,由于疫情,海外供应能力减弱,国内本土自给率提

升。比较典型的领域是液压件、减速机等环节。出口替代链:

主要集中于非技术壁垒型产品领域,本土设备厂商依靠本土的

零部件优势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为海外持续提供高性价比的

产品,加速替代。典型的领域包括手工具、线性驱动和电踏

车等。

自主可控的政策要求下,机械行业的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核

心领域大有可为。我们将国产替代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

阶段: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工业控制、示波器、质谱仪等领

域;(2)加速阶段:主要是液压件、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

激光、通用减速机领域;(3)全面替代阶段:主要包括锂电

设备、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工程机械、轨交装备等领域。

二、逐光而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一)锂电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复合集流体是重要

产业方向

当前时段,锂电设备正处于三要素同步上行阶段,推动

利润端实现倍增。(1)收入持续高增:从锂电设备扩产元年

开启以来,锂电设备行业收入规模在持续高增长,行业上市

公司单季度收入规模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

22Q3锂电设备行业单季度收入继续保持74%的高增长;(2)

订单逐季攀升:我们采用预收账款与存货代表锂电设备公司

订单的情况,订单规模逐季度持续攀升,2022Q3末,锂电设

备预收账款同比增长90%,存货同比增长55%;(3)利润率

上行,带来业绩端倍增效应:22Q3锂电设备毛利率与净利率

皆实现环比、同比的提升,其中,净利率创下20Q4以来的新

高,表明当前锂电设备随着收入端的规模效应,利润率走向恢

复,实现净利润端增长的扩大效应。为何估值持续坍缩:我

们用wind长江指数做了拟合,锂电设备板块的PE估值水平

和板块收入增速水平显著正相关。今年以来,估值持续坍缩,

从2021年年底的均值100x以上,坍缩至50-60x区域。从趋

势上看,估值基本反应了增速下行和持续的预期下行过程。

2022年锂电设备板块整体跌幅较大,主要也是来自于估值层

面的坍缩。我们认为,市场主要担心:(1)锂电池产业链景

气度持续向下;(2)锂电设备工艺技术迭代比较慢,新技术

和新工艺影响较弱。

图4:从存货和预收麻款看锂电设备板块订单恢复(百

万元)

锂电设备增长驱动:(1)需求刺激电池厂持续扩产,下

游新势力进入提供扩产增量;(2)储能电池开始步入快速增

长期,提供电池设备需求增量;(3)国内锂电设备厂商筑起

全球竞争力,出海开启新空间;(4)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趋势

明确,推动锂电设备新变革。

1.电池厂持续扩产,下游新势力进入提供扩产增量

除龙头企业的加码扩产外,切入锂电行业的新势力玩家

扩产量级更为可观。本文将锂电新玩家定义为:2022-2025年

起有明确扩产规划的锂电产业新入行企业。根据公开资料整

理,新势力企业扩产计划投资总额2537亿元,规划总年产能

高达659GWh,是未来锂电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全新助推力。

2.储能电池步入快速增长期,提供电池设备需求增量

储能发展指导意见正式出台,需求拐点渐行渐近。2021

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

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

(抽水蓄能以外的电化学储能及其它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

30GW以上,未来五年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

化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截至2021

年末,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功率43.44GW,位居全球第一,

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5117.1M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

技术装机规模4658.9MW,功率规模占比91.0%。

图7: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

3.国内锂电设备厂商筑起全球竞争力,出海开启新空间

国内锂电设备厂商已实现产品力追赶。国内锂电设备基

本已实现在效率和精度方面不弱于海外设备,并已建立起整

线设备的生产能力。目前,国内厂商的涂布机产品在连续涂

布速度上已追赶上日韩厂商,最大涂布宽度领先日韩,精度控

制也更优。国内厂商产能碾压,具备更强接单能力,全球扩

产浪潮下将占据更强优势。国内锂电设备厂商持续大幅扩产,

人员规模在近5年实现增长较高,龙头企业人员规模皆达到

数千甚至上万,而海外锂电设备厂商人员仅有数百人规模,且

近些年并未扩产,薪酬支出规模同比增速保持平缓的增速。

4.新技术新工艺: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趋势明确,推动锂

电设备新变革

2022年是复合铜箔的元年,2023年是复合铝箔的元年。多家

复合铜箔材料厂商从试验线阶段走向量产。一年内行业扩产

量达到数十GWh,产业化趋势明确。根据宝明科技关于在赣

州投资建设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基地的公告披露,宝明一期复

合铜箔生产基地投资11.5亿元。根据宝明科技公告的投资者

关系记录表,宝明一期计划2023年二季度量产,全部达产后

年产复合铜箔1.5亿平米左右,配套的电池为14〜15GWh左右。

根据胜利精密关于对外投资暨签署项目投资协议的公告,胜利

精密项目一期投资额约8.5亿,拟投资建设15条高性能复合

铜箔生产线、2条3A光学膜生产线。复合集流体设备的增长

逻辑:(1)下游需求从。到1,弹性大;(2)工艺革新快,

一步法、两步法、三步法持续迭代;(3)工艺掌握在设备公

司手里。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负极极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锂

电池二次电池由电芯和电解液组成,电芯包括正极极片、隔

离膜和负极极片,负极极片由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

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在锂电

池的成本中,负极材料约占10%。

目前复合铜箔主要采用磁控溅射(一种真空镀膜的方式)

+水电镀(离子置换)的两步法进行生产。以重庆金美的方案

为例,首先采用4.5mPET原膜作为基材,然后通过真空蒸储/

磁控溅射设备在高分子材料PET膜(或PP膜)上下表面进行

金属化处理,形成15-60nm的金属层,并通过电镀设备在金

属化后的PET膜上下表面镀铜,使金属层增厚至1m,最终

形成6.5m导电薄膜。与电解铜箔相比,复合铜箔的工艺流程

缩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形成膜面作为阴极,可直接在离子

置换设备中反应。电解铜箔的工艺流程包括溶铜、生箔、后处

理和分切工序,其中溶铜和生箔技术门槛较高,溶铜的核心

在于电解液的配方,生箔的核心在于技术和工艺,生箔机是

价值量最高的设备(核心部件为阴极悔)。

复合铜箔产业化趋势明确,头部厂商共同推进,多家复合铜箔

材料厂商从试验线阶段走向量产。目前,国内PET铜箔的主

要厂商包括:(1)传统电解铜箔厂商:诺德股份、嘉元科技

等;(2)铝箔厂商:万顺新材;(3)膜材料厂商:重庆金美、

双星新材等;(4)电池厂:宁德时代、厦门海辰等;(5)

跨界厂商:宝明科技。诺德股份、万顺新材产品已送往下游

企业验证;宁德时代、海辰新能源等电池厂商已积累较多相

关专利;重庆金美按照《一种导电薄膜、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及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方案生产复合铜箔;双星新材PET铜

箔处于客户评价认证阶段;宝明科技拟投资建设锂电复合铜

箔生产基地,总投资达60亿元,其中一期为11.5亿元。

终局空间:我们预计未来25年之前复合铜箔累计设备需

求空间有望超百亿元。若2025年复合铜箔渗透率达到10%,

则在25年,复合铜箔的年产能需达到198.9GWh,对应至25

年的设备空间约99.45亿元,我们认为若在25年实现投产,

应在25年之前完成采购,因此设备主要在22-24年间采购,

对应年均设备需求空间约33.15亿元。乐观假设下,若2025

年,复合铜箔渗透率能够达到50%,复合铜箔年产能需要达

到994.5GWh,对应25年之前完成的设备采购累计需求空间

为497.25亿元,年均设备需求空间约165.75亿元。

表6:复合病笛设备市场空间测算

复合♦笫2025年应用*透率10%20%30%40%50%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米(GWhi19891989198919891969

工合包必需求立(GWh»198.9397.8596.7795.6994.5

支合铜%华GWh设备投货*<亿元)0.50.50.50.50.5

22・24年累计被各市场空间1亿元)99.45198.9298.35397.8497.25

22-24隼隼均说各市结叟何(亿元)33.1566.399.45132.6165.75

M我来A.:东或科拉收货■青关系活动记录.Marklines.中汽的.EVVolumes,广发证条发展"咒中7

从0到1,优先选择龙头设备公司。新产业趋势下,设备为最

先受益环节。产业化从0到1的过程中,首先缺少的要素为

设备产能,生产设备领先于材料,为整个产业链中最先量产

的环节。复合铜箔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明确,设备龙头已被市

场选出。当前东威科技后道夹边镀设备产业链一致评价较高,

国内暂无夹边镀设备东威科技已经实现技术领先;前道设备

厂商多样化程度较高,但广东腾胜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

(二)光伏设备:重视工艺革新,供给创造需求

重视主链TOPCon,关注电镀铜、鸽丝金刚线新工艺。光伏设

备和锂电设备不同,供给端的变化较快,工艺技术革新更快。

TOPCon和HJT,甚至未来的钙钛矿,都在推动工艺革新。这

是供给在创造需求。2023年,光伏设备领域两条思路:围绕

TOPCON产业链,寻找有业绩弹性品种(捷佳伟创等);围

绕新工艺(电镀铜、鸽丝金刚线等),寻找业绩有新增量品

种。光伏装机需求确定性高。全球减碳大趋势下,光伏需求

的确定性较高。根据CPIA,预计23年光伏装机为220-

275GW(保守220GW,乐观275GW)。23年硅料释放较多,

带动组件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刺激需求。23年底,硅料产能

预计将达到200万吨以上,可以满足600GW以上装机需求,

硅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转变,将带动终端价格下

降,有望进一步刺激需求,设备将因此受益。

1.新技术:电镀铜“去银化”终极技术,产业化已启动

HJT电镀铜工艺包括四个大环节,设备已经逐步成熟,

重点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使得该技术具备性价比,主要着力点

就在于图形化与电镀两个部分。(1)沉积种子层。由于铜在

透明导电层(TCO)上的附着性较差,容易造成电极脱落,因此

一般需要在镀铜前在TCO上引入种子层,改善电极的附着性

能。(2)图形化。通过选择性光照,使得不需要镀铜的位置

感光材料发生改性反应,而需要镀铜的位置感光材料不变,

显影去除不变的改性材料。(3)电镀。浸泡在电镀设备的硫

酸铜溶液中,通电进行电解,铜离子(Cu2+)被还原,在需

要镀铜的电池表面沉积成铜,形成铜电极。(4)后处理。洗

去剩余的感光油墨,刻蚀掉剩余的种子层,电镀锡抗铜氧化。

图14:HJT电池电镀铜工艺•流程

电镀铜技术目前图形化为主要分歧点。电镀铜图形化环节流程

分为:(1)涂覆感光材料;(2)曝光固化;(3)清洗显影。

(1)涂覆感光材料:要求厚度均匀适中,湿膜采用浸没(浸

涂机)、滚刷(滚涂机)、喷涂(喷墨)、等方法;干膜采

用卷对卷贴膜机进行贴膜。(2)曝光固化:选择性照射固化

部分感光材料。方案选项:光学投影光刻、普通掩膜光刻、

直写光刻、以及较为独特的喷墨蚀刻,此处各家分歧较大。

光学投影掩膜光刻:采用光刻机设备,使得特定波长的光通过

复杂光路,把掩膜上的图案缩小展示,照射到光刻胶上。普

通掩膜光刻:由光源发出的光束,经掩膜版在感光材料上成像。

直写光刻:直写光刻技术相对主流。指计算机控制的高精度光

束聚焦投影至涂覆有感光材料的基材表面上,无需掩膜直接

进行扫描曝光。直写光刻最高精度5m,满足铜电镀的精度要

求。直写光刻成像不需要使用底片,可节约底片的物料成本和

相关人力成本。国内厂商芯基微装,捷德宝,太阳井等正在研

发铜电镀用激光直写光刻(LaserDirectImaging,LDI)设备。

铝膜喷墨打印:(1)PVD沉积一层铝(铝在空气中会自动氧

化绝缘);(2)印刷低浓度碱性墨,选择性蚀刻部分A1-

A12O3,完成图形化。(3)清洗显影:光刻后,在显影机中

可洗去未变性的感光材料,暴露出来等待电镀的部分,而已

经变性的感光材料继续覆盖住不需要电镀的部分。

光伏电镀铜产业化进展加速。2022年8月,迈为联合

SunDrive取得低锢无银异质结电池效率突破,转换效率高达

25.94%,宝馨科技重点推进电镀铜设备在HJT领域的应用,

海源复材首条电镀铜产线预计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进行调试。2022年7月,东威科技光伏电镀铜设备速度已达

6000片/h。

2.新技术:鸽丝金刚线有效降低硅耗,渗透空间大

鸽丝金刚线:降低硅耗是推进金刚线细线化的主要逻辑。

(1)降低硅耗的短期迫切性:光伏的高景气导致硅料产能供

需错配,叠加全球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带来硅料价格高企,

光伏产业链上任何硅材料的节省技术和环节都会带来巨大的利

润空间;(2)降低硅成本的长期必要性:切片环节的非硅成

本降低已经十分有限,隆基2021年报中披露其硅片非硅成本

的同比降低幅度仅为7%,任何有助于降低硅成本的手段势必

成为未来更重要的降本手段;(3)使用越细的金刚线,单kg

硅棒能切出来的硅片数量越多,金刚线的细线化能够有效地

降低硅耗成本。

图18:多晶硅致密料价格(元/kg)

无惧硅料降价,看好鸨丝金刚线未来的渗透空间。考虑

未来每年硅料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形,在鸽丝降价降本、鸽丝

线径细化的驱动下,鸨丝金刚线仍将保持经济性,且经济性

将不断递增。在鸽丝金刚线具备性价比的前提下,渗透节奏或

超出预期:参考金刚线替代砂浆切割的历史,我们给出乐观

的渗透率预测。

金刚线厂商的产业链延伸能力,决定了三类布局路线。

(1)第一类厂商:做金刚线的同时,向上游母线环节延伸的

厂商。其中美畅、原轼和恒星向碳钢母线环节延伸,而东尼

向鸨丝母线环节延伸。(2)第二类厂商:做金刚线的同时,

向下游切片环节延伸的厂商。如高测、宇晶。(3)第三类厂

商:专注做金刚线的厂商,如岱勒、三超。

3.新工艺:重视TOPCon主链,PE-Poly或成主流

TOPCon多路线并行,PE-Poly或成为主流。LPCVD、

PECVD目前为市场主流。LPCVD方式较为成熟,但是存在

绕镀、石英件损耗等问题,主要玩家为晶科、钧达;PECVD

逐步迈向成熟,但也存在爆膜等问题,主要玩家是通威、天合、

沐邦等,新玩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PE-Poly路线。PECVD的

成本预计将低于LPCVD镀膜方式。根据沈文忠教授的数据,

采用PE-Poly的方式,成本约为0.533元/片,采用LP的方式,

成本约为0.543元/片,1GW一年差125万元/年,随着

PECVD技术的逐步成熟,有望成为TOPCon电池技术的主流

技术路线。

4.HJT降本提效继续,头部玩家为最大变量

HJT降本路线明确,静待兑现。通过薄片化、半棒半片、银

包铜等降本技术以及双面微晶、UV转光膜等提效技术,HJT

电池技术有望在23年和PERC电池技术打平,如果进展顺利,

HJT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有力竞争者。目前,龙头玩家中

隆基、通威、阿特斯、东方日升等已经拥有不同量级的HJT

产线,随着提效降本的持续进行,其他的头部玩家包括现有

的HJT玩家,极有可能性参与或者再次加码HJT电池技术。

图21:隆基硅异质结电池(HJT)多次刷新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6.50%,

右,26.81%,左)

隆厚,不唯太阳能电i也效率世界纪录

创造中国光伏产业历史

26al

敕据泉源:窿枭绿能公众号,隆基绿能官网,广发证券发网研究中心

5.钙钛矿崛起,叠层技术打开光伏效率天花板

随着TOPCon、HJT、IBC等技术逐步成熟,逼近其光电转换

效率理论极限,业界开始寻找新一代太阳能技术。硅基光伏

电池技术发展历经多代更迭,物理上逐渐逼近了其光电转换

效率的理论极限,技术上已经进入大范围成熟商用的阶段。晶

硅电池极限效率<30%,引入钙钛矿电池技术突破效率天花板。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持续提升,高速刷新。13年来,

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3.8%提升到28%,晶硅类电池

完成这一进程花了40年以上。钙钛矿单结电池效率纪录25.7%

(2021EPFL/UNIST);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纪录

28.0%(2022NJU);钙钛矿/硅叠层效率纪录31.3%(2022

EPFL/CESM)o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潜力巨大。单

结电池,理论极限效率33%,双结叠层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

是45%,三结叠层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9%。

国产钙钛矿设备多技术路线,全产业链布局。我国企业在钙钛

矿电池稳定性提升,组件面积放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技术

攻关,目前走在前列的公司有杭州纤纳光电,苏州协鑫纳米

等。天合光能,华能集团等企业也有所布局。日前,杭州纤纳

科技采用独立开发的溶液打印技术,率先投产了百兆瓦级别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alpha组件产线。alpha组件最高功率130W,

尺寸全球领先,为12456356.4mm,预计寿命10-25年。苏协

鑫光电于20光年在苏州建成一条10MW级45cm65cm钙钛矿

光优组件中试产线,目前该产品的效率已超过15%,协鑫现

已启动100MW钙钛矿电池量产线开始试生产,提前布局异

质结以及钙钛矿叠层电池生产设备。2022年6月7日,Im2m

组件顺利通过冰雹测试,进行了双85、湿热、LeTID等测试,

并开展了前期的千瓦级户外应用测试。钙钛矿电池原料用量

少,不稀缺,其关键技术壁垒将建立在设备端。国产设备厂商

德沪涂膜、捷佳伟创、晟成光电、迈为股份、众能光电等积极

布局钙钛矿电池设备研发。

图26:钙钛矿电池设备企业技术布局

第一电荷

传输展

潮关谈务

蒸锹设等蒸做设务

磕把贰忖利转

热蒸发镀我尤&性

陕鳗涂布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众号,各公司公告,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迈为股份:HJT持续领先,带领行业降本增效。迈为股份是

HJT设备龙头,持续发力泛半导体领域。PERC环节,迈为股

份是丝印环节龙头,该环节市占率领先。迈为股份前瞻布局

HJT设备,目前已形成“制绒清洗、非晶硅薄膜沉积、TCO制

备、电极制备“4大工艺环节的整线设备,是国内HJT设备龙

头公司。光伏之外,横向拓展显示、半导体行业应用,已实

现OLED柔性屏激光切割设备、Mini/MicroLED晶圆设备、

半导体晶圆封装设备等泛半导体领域的设备布局。

捷佳伟创:光伏电池片设备龙头,TOPCon全面开花,HJT迎

头赶上。捷佳伟创是光优设备龙头,全面布局新一代电池技

术。捷佳伟创致力于光伏设备的研发,作为光伏设备龙头,

已建立起转换效率23%-24%-25%的梯队化产品。在PERC电

池设备技术上已建立明显领先优势,具备PERC前后道整线

供应能力。PE-Poly优势明显,累计订单已经超过100GW。

新增扩产超预期,捷佳伟创具备整线设备能力,湿法设备已

实现放量,核心PECVD设备已在头部客户实现订单放量,

PE路线解决绕度问题,效率高产能大成本低,有望成为

TOPCon主流主流;在高效HJT环节,包括RPD系列和先进

PECVD在内已具备电池设备整线交付能力。布局半导体设备,

效果已现。在光伏设备基础上,横向延展半导体设备领域,定

增项目6.5亿元用于先进半导体清洗设备和炉管类设备研发,

目前在清洗设备领域已经取得客户批量订单,半导体设备有

望打开捷佳伟创新增长空间。

奥特维:光伏串焊机龙头,立足光伏组件串焊机设备,发力硅

片设备、半导体设备,电池片设备已经箭在弦上,平台型企

业已渐成形。奥特维子公司无锡松瓷获得了宇泽半导体约3

亿元的单晶炉订单,有望充分享受下游硅片扩产的进程。此外,

奥特维获得通富微电子的批量铝线键合机订单,打破进口垄

断。奥特维21年推出定增项目,拟研发硼扩散设备、LPCVD

设备等光优电池片核心设备,金铜线键合机、倒装芯片键合机

等半导体设备,以及叠片机等锂电设备。奥特维已经逐渐成为

横跨光伏组件、硅片、电池片设备以及半导体设备、锂电设

备的平台型公司。受益于N型扩产,业绩有望继续高增。光

注入退火炉奥特维市场地位领先,为TOPCon标配,有望贡

献可观业绩增量;TOPCon新建产线多配新建组件线,因此公

司串焊机受益明显。

(三)半导体设备:2.0时代设备穿越周期,零部件国产

化异军突起

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均进入增长期,是能够穿越周期

的品种。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增长,来自下游晶圆厂的扩产,

跟随下游芯片需求的波动,呈现显著的周期性。但国产半导

体设备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还处于持续提升渗透率的阶段,

具有明显的成长属性。同时,国产设备相对成熟后,会逐渐

增加对于国产零部件的采购,因此我们观察到半导体2.0时代

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国产设备增长穿越周期,以及零部件异

军突起。

图30:半导体设备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更化

1,。“我2.06代

4«1找8;

0*过&

CCPICP

今属捧、正修运系此

半导体设备1.0时代,国产化率从12%提升至20%。

2018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入1。时代。四年中半导体设备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化率从12%提升至20%。重要原因

在于2019年美国BIS对于华为的限制增加了国内半导体公司

的危机感,从而给予半导体设备以验证的机会,率加速。伴

随着设备公司营收的增长,资本市场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半导体设备2.0时代需重点关注这些中低国产化率的设备。

关注2018-2021年的数据变化:前三类设备国产化率已较高,

超过20%;涂布显影、沉积、刻蚀设备国产化率在15%-20%

之间;剩下五类设备国产化率依然较低。

半导体设备2。时代国产化提升关键在于高端工艺的突破。

评判设备主要看两个要素:工艺和制程。在制程上,大部分

设备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已不是约束国产化率提升

的主要因素。工艺角度,国产化率低的领域中,有大量高端工

艺仍存在国产空白,因此2.0时代提升的关键在于高端工艺的

突破。表面上看研发进展,而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能力。

半导体零部件:国产设备逐渐成熟后,增加对国产零部件的采

购。以华海清科为例:过去毛利率上升主要由产品高端化推

动,2021年产品高端化基本完成后,引入国产供应商富创精

密。2019年起,华海清科产品销量快速增长,且向高端化发

展,毛利率不断提高。2020年,富创精密进入华海清科供应

链,主要提供托盘轴、定子冷却套等机械件;2021年富创精

密供应金额增加十余倍,在华海清科机械件渗透率达到16%

左右,是当前渗透率最高的客户。

零部件国产化:成熟零部件率先受益。半导体设备零部

件空间广阔,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35亿美元。高国产化

率设备为零部件国产化带来机遇,成熟零部件将率先受益,

包括金属结构件和金属工艺件,模组,以及气体输送系统。

图37:平导体设备市场空间及国产化空间

用牛

含”;4M8JIA.

154*.

e%6S4C4A

f«.fMCMX

M,1・尸七上£箕f,li,(«*t.>f1OO%C

2A1SS*ttS»iOSAtARS*SKF

32%2*\ir%10%iHi

2CU24、22%11%21%

1CMP|

I2I1.虫1121■,…I11

纶a亿K4.♦4.3CK44.*琳・17MLAA.W.1941C.AA.

+0.10忆氏余个9.51他从氟t«.«•*.人才.

*

aItA%12%17.VW13%M%19.6%

-4

-11M1T.f%•K

-124U.S%

1T«A4.

半导体中,需关注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和技术实力。因

此我们需要关注各设备厂的研发项目以及在客户处的验证进

展。同时,半导体零部件的放量也需要常年的技术积淀、工

艺打磨,需要关注过去有较为成熟的工艺经验、或者有客户基

础的国产零部件厂商。

长川科技:内生外延拓宽测试品类,SoC测试机增添发展动能。

2019年起,长川科技借助品类扩张实现营收高增长,在研的

多款产品有望延续该趋势。2021年起,国内第一款量产SoC

测试机D9000带动高毛利的测试机占比提升,对收入和利润

贡献良好,与H客户的签约则增强盈利确定性。

富创精密:平台化发展,零部件国产化之光。富创精密成立于

2006年,作为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专用供应商,目前可提供工

艺零部件、结构零部件、模组产品和气体管路四大类产品,

在各类设备中均有市场。富创精密不断打磨更先进制程设备的

零部件,部分已量产应用于7nm制程。2018年至2021年,

富创精密营业收入从2.25亿元增长至8.43亿元,CAGR达

55%o借助海外客户积累技术经验,开拓国内市场顺利。不

少零部件供应商在发展初期会首先进入海外市场,通过供应

给大客户来快速积累技术经验。2011年,富创精密向国际半

导体设备龙头客户A交付产品,并成为其合格供应商,2019-

2021年客户A贡献营收均超50%,但呈降低趋势。除了客户

A,富创精密还陆续进入TEL、ASMI等海外设备商供应链。

2020年起,富创精密重点开拓国内市场,国内收入占比从

2019年的17%增加至2021年的40%,客户包括北方华创、华

海清科、拓荆科技等主流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

(四)风电设备:高招标量下高景气度指日可待

“大型化”进程加速降本。20年陆风“退补”之后,产业链

通过快速的“大型化”实现了风电的平价上网,从月度数据来

看,进入22年下半年,5MW以上的机型逐渐成为投标主流,

而6MW以上的机型占比也在逐步上升,在下游装机不给力的

条件下,产业链出现了负增长情况,因此风机产业链近两年

的增长并不好。风机招标价格持续下降。"大型化''加速的背

景下,风机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最新的陆风招标

价格在1600元/KW左右,相比抢装时的4000元/KW,下降幅

度达60%,降本的背后就是大型化对成本的“摊薄”,主流机型

已经从20年2-3MW跃升至22年的5MW以上,实现了前所

未有的降本速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风电技术进步的迅

速和风电产业链的韧性。风机招标量持续上升。与招标下降

大幅下降的相对应的是招标量的大幅度上升,截止22年Q3

末,22年我国风电招标已经达到76.3GW,已经超过了“退补”

前的2019年(65.2GW),22年全年招标量有望达到100GW

级别,为未来几年的风电装机打下坚实基础。

图47:近年风电公开招标价格(元元W)

2MW2.5MW-------3S4S

50oo

45oo

40oo

35oo

30oo

25oo

20oo

15oo

10oo

5oo

o

W9g99zg66RR

LL7L

covTvv7

,,,_n,,

UuUnuU一U_

wEeWErEnEn

cp「

「「「「「

陆上风机方面,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的代差已经急剧缩小。从

各家厂商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2020年之前,国产厂商与

海外厂商的代差基本维持在1MW左右,Vestas于2019年才

推出6MW机型,西门子-歌美飒2022年才推出6.6MW机型,

GE是2020年推出6MW机型,国内主要厂商诸如金风科技、

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均在2020年左右推出6.X机型,在大型

化方面已经与国外巨头相当接近。"大型化'’之后,陆上风电

项目的回报率已经具有相当吸引力,运营商降本的动力有所

弱化。根据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发布

的《吉林省新能源发展趋势与经济性分析》,参照近期吉林

省近期的工程投资和收益情况,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约

5500元/KW,按上网电价0.3731元/kWh进行财务评价,3000

小时的风电利用小时数就能达到36.32%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

如果按照资本金内部收益率8%,反算利用小时数仅为

1932.01ho

风机"大型化''明显加速,驱动海上风电性价比不断提升。以广

东省为例,今年招标的项目主流机型基本已经到10MW以上,

海上风电有望复制陆上风电的降本路径,在“平价”后将通过

快速的“大型化”来降本,增强海上风力发电的性价比。各省

密集推出海上风电规划。除去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传统

的海上风电大省之外,山东、海南、广西、河北(唐山)、

辽宁(大连)等各省市也推出了各自的海上风电规划,各省

推出的海上风电规划已经超过80GW,在“碳达峰”“碳中和”的

大背景下,海上风电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明阳智能、远景

能源、电气风电、金风科技占据海上风电主要份额。根据我们

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2年11月底,22年海上风电招标约为

13.7GW,全年有望超过15GW;其中,根据已经开标的情况,

占据海上风电主要份额的分别是明阳智能(28.7%)、远景能

源(22.9%)、电气风电(13.7%)、金风科技(13.0%)等,

海上风电整机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陆上风机,相关厂商值得

重点关注。

图53:我国22年海上风电整机中标份额

运达股份57%金风科技」3。%

东方电气,7.0%

明阳智

能,28.7%

中国海装89%

电气风电.13.7%

风电整机出口渐有收获。随着我国风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以及国内厂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我国风机出海的

节奏开始加快,除去传统的中东、东南亚、非洲市场以外,

22年明阳智能进入了欧洲市场(英国、意大利),说明我国

风电技术逐步获得了风电发达国家的认可。远景、金风、明

阳等出海走在前列。国内三巨头同样是出海的三巨头,随着中

国风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性价比的不断上升,中国风电产

业将有望重走中国光伏出海的道路。

海力风电:海上塔筒&单桩龙头。海力风电成立于2009年8

月,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

产品包括风电塔筒、桩基及导管架等,产品涵盖2MW至

5MW等市场主流规格产品以及6.45MW、8MW、10MW、

12MW以上等大功率等级产品。多点布局,看好持续拿单能

力。上半年海力风电规划新增启东吕四港基地、盐城滨海基

地、山东东营基地等,各基地分布于如东、通州、启东、滨海、

东营等沿海地区,近期布局山东乳山、海南僮州等基地,看

好海力风电在江苏、山东、海南、浙江、广东等海上风电大

省的市场份额;公司大MW产能领先优势明显,随着各省海

上风电的逐步推进,预计海力风电的产能布局将持续优化,在

全国主要海上风电大省的布局将逐步落定,进一步增强海力

风电的订单获取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看好海力在海上风电基

础领域的龙头地位。

恒润股份:法兰起家,切入轴承领域开启第二成长曲线。国内

海上风电法兰龙头。恒润股份长期致力于环锻件行业,已经

与德国西门子、美国GE、美国艾默生、丹麦维斯塔斯以及上

海电气、烟台万华、中广核、中石化等世界行业巨头展开了深

度合作,并先后获得了西门子、GE、艾默生、中核二三建设

等众多公司“优秀供应商”的荣誉称号,恒润股份产品涵盖风

电法兰、风电轴承、燃气轮机部件、核电部件、半导体设备、

压力容器、海上油气装备等。切入风电轴承领域,打开第二

成长曲线。恒润股份基于环锻件行业的积累,向下延伸进入

轴承行业,独立变桨已经和下游客户签订大批量供应协议,并

开始供货,来年有望贡献可观业绩;随着无软带淬火等关键

设备的到位,恒润股份将切入风电主轴轴承,打开新的增长

曲线。

三、短周期资产复苏:制造业投资和消费性资产

(-)制造业迎来复苏改善:来自宏观与微观的证据

从宏观维度看,前瞻指标在好转,且延续到2023年。企

业中长期信贷增速是最重要的观测指标,基本代表了制造业

投资的宏观环境。与地产和基建需求不同,制造业投资最不

容易受到政策的直接刺激,是无数企业主体基于自身生产情况

作出的理性决策,而且一旦作出了新一轮资本开支计划,会

持续1-2年,而非短时间内就能停止的。因此,制造业投资

具备趋势性和一致性。而企业中长期信贷直接表明了下游扩

产意愿,对于需求端是最贴合的前瞻指引。宏观上,信贷数

据自21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出现收紧的趋势,基本下降幅度

保持在30%-40%之间;22年6月以来,企业信贷数据单月同

比增速大幅波动,后续的核心观测点在于其持续性。22年10

月,三月滚动同比增速77%。

图57:非金融性公司中长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三月滚动同比增速)

-----非金融性公司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三月潦动)

200%

-100%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转型:200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

三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粗放式发展、转型期和新产业发展

时期,核心的产业从低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技

术含量的新兴制造业切换。信贷刺激政策着力点,从地产转变

为新兴制造业,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速中枢在抬升。复盘每个

周期,我们都能观察到与核心产业相关的大公司的崛起。具体

来看:2010年之前重工业制造发展,2010-2018年以消费品制

造业为主,家电汽车主导产业,2018年以后,高新技术制造

业,或者先进制造业增速高。中长期视角下,机械领域内一

批优质的通用装备公司有望放量,在各个细分赛道承担进口

替代的重任。沿着主机+零部件的逻辑,我们筛选出了在产业

链内具有相当地位、成长潜力较大的国产设备龙头公司。

与5-6年前相比,国产通用装备的产品性能在工程师红利的带

动下取得长足进步。在下游需求高增长、外资龙头扩产不足

的背景下,会在短期内迎来国产化率的提升,过往的例子可

见于工程机械液压件、风电轴承、谐波减速机等赛道。根据我

们的测算,恒立液压21年挖机专用油缸的市占率突破60%。

本轮周期在景气复苏的同时会伴随着强烈的进口替代,契机

就在于欧洲受到地缘冲突导致的供应能力下降,我们会看到

机器人、工控等领域国产份额的提升。利润率显著改善,制

造业竞争力迎来系统性提升。过去的5年中,我们看到通用设

备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17年-22年前三季度,纽

威数控、国茂股份、怡合达、海天精工等公司的净利率分别

提升了10.78、5.20、5.79.8.37pct,规模和份额也在同步提

升。利润率改善的核心在于:产品力升级、规模效应带来的成

本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叠加国家给予的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

红利,制造业竞争力迎来了系统性的提升。

(二)工业控制: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工控是制造业的核心,整体国产化率45%,国产化提升阶段。

工控产品壁垒适中,且具有非标品属性、下游空间足够大。

在自主可控的要求下,国内供应链的优势凸显,是未来5年

国产化替代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按照国产化率由低到高,依

次分别为机器人、控制层、驱动层、感知层,其核心产品包

括伺服、变频器和PLC。

伺服系统以新兴产业为主,在迭代中改进。伺服电机通过实时

的负反馈信号来实现更精密的控制,在精度方面优于步进电

机,在工业机器人、锂电和光优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伺服的核心零部件是驱动器、电机、编码器,产业链完整的公

司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根据MIR的数据,2021年国内交流伺

服市场空间233亿元,同比增长35%。伺服的下游以新兴制

造业居多,这些行业的资本开支增长较快、产品迭代快、不看

重案例、对价格敏感,推动了2021年国产伺服市占率的大幅

度提升,2021年汇川技术在交流伺服的市占率达到16%,禾

川科技、无锡信捷、埃斯顿的市占率分别为3%、2%、2%o

图60:交流伺服的国内市场空间(亿元)

制造业企业在12-22年的十年间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工控产品

特别是伺服系统从各个维度看已经全面对标外资品牌,在外

资产能不足的背景下,国产替代加速。汇川技术:从执行层

向软件层拓展。汇川产品以变频器、伺服为主,正在由驱动执

行层向控制层(PLC)、软件层拓展,PLC已经初具成果,正

在拓展工业软件标杆客户,例如冶金行业的样板点。中控技

术:从控制向执行层拓展。业务主要在软件层(MES)和控

制层(DCS、PLC),正在拓展执行层的仪表和阀门。其余

玩家:信捷电气和雷赛智能从控制层的PLC/PC向执行层的伺

服拓展,PLC搭配伺服进行销售;英威腾的主要产品集中在

执行层。

汇川技术:工控王者,平台化发展助力再次腾飞。汇川技术所

涉及的工控产品种类较多,但梳理一下能看到明显的脉络一

—都是对于电机的控制,所以都是从变流技术发展出来的。

所以两方面具备规模优势:采购/制造:采购量大,向芯片供

应商签订了采购协议;销售:生产线上工控产品会配套使用,

销售多产品很方便。借助平台化的优势,汇川的市场份额持

续突破。根据MIR的数据2022Q3汇川技术在国内交流伺服

的市占率达到23.8%。在伺服几个常见的评价参数编码器分辨

率、最高响应频率、最高转速和过载能力方面,汇川技术已

经实现了对于外资的全面对标,技术可达性约为90-95%。

(三)机床刀具:国之重器,制造业升级与进口替代共

同推动

国内刀具市场规模约400亿元,作为耗材受周期影响较小。

根据欧科亿招股书数据,2005年至2011年,国内刀具市场与

金属切削机床市场共同经历了快速增长,刀具市场规模由137

亿元增至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2011年后,国内

金属切削机床经历产业调整,产量由2011年的86万台下降

为2019年的42万台,刀具作为耗材,受周期影响较小,消

费额维持在400亿元的规模。

国内领先机床厂产品覆盖全面,五轴产品成为大趋势。根据公

开资料整理,国内领先机床厂中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主营业务

的公司产品覆盖全面,大型龙门机床、通用型立式机床、卧

式机床均有涉及。并且大部分公司在五轴产品(高端系列)均

有覆盖,国产五轴机床替代趋势明显。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

业年鉴、市场规模总量数据以及各公司披露具体产品销售额测

算,海天精工在龙门、卧式加工中心产品具有明显优势;创世

纪在立式加工中心占据领先。

数控化率提升、消费占比提升带来增长契机。根据华锐精密招

股书披露,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机床数控化率

在60%以上,刀具消费规模为机床消费的50%。2019年,中

国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38%,刀具消费额占机床消费的

25%,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广阔的提升空间为国内机床数控企业带来增长契机。

图67: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万台)

金属切削机床■数投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数控刀片首先受益。在我国刀具产品消费结构中,由于我国机

械加工的机床数控化水平较低,数控刀片占比较低。预计国

内数控刀片消费将首先受益于制造业升级,增长空间广阔。

进口刀具金额保持稳定,占比逐渐下降。根据华锐精密招股说

明书披露,中国刀具进口规模保持在130亿元左右,2015年

前,进口占比有所上升,反映了下游制造业升级,对高端产

品需求增加。随着国内包括华锐精密、欧科亿在内的新兴企业

涌现,国产替代启动,进口占比由2015年的37.2%逐步下降

至2019年的34.6%。

华锐精密与欧科亿依靠技术先进性成为我国机床龙头。华锐精

密专注于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基体材料、槽型结构、精密成型

和表面涂层四大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其整体材料性能与进口

产品基本一致,整体切削性能已接近或达到日韩产品水平,个

别型号产品性能开始接近欧美刀具企业同类产品的水平。欧

科亿拥有数控刀具、硬质合金锯齿刀片等产品,刀具产品在

切削性能方面与日韩刀具相当,重点金属陶瓷产品性能对标

进口高端金属陶瓷品牌。

(四)减速机:专用与通用的机遇并存,23年景气度同

步向上

减速机下游应用广泛,属于典型的顺周期赛道。我国减

速机主要应用于起重运输、水泥建材、采矿、冶金、电力等

多个行业,其中起重运输、水泥建材、采矿等行业占比较高,

分别达25%、15%、10%。减速机可分为通用减速机和专用减

速机两大类。其中通用减速机按照产品形态可以分为齿轮减

速机、摆线针轮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后两者注重经济

性),比较典型的产品包括模块化减速机,通过不同模块的

排列组合满足通用行业需求。专用减速机则根据不同的行业

应用进行分类,一般包括船用、冶金、风电、航空航天和机

器人专用减速机(RV&谐波减速机)

谐波减速机目前的应用集中于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

根据MIR的数据,21年我国各类机器人合计销量25.6万台,

同比增长49.5%;22Q1-3销量20.4万台,同比增长7.2%,其

中协作机器人1.4万台,增长25.7%。协作机器人对于谐波减

速机的单机需求数量明显高于工业机器人,有望带动谐波减

速机的需求放量。

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属于小赛道、高增长。根据GGII的数据,

21年我国谐波减速机市场哈默纳科的市场份额为35.5%,而

国产龙头绿的谐波份额为24.7%,相比前一年提升3.7pct。

自从绿的谐波突破日本HD垄断以来,国内技术呈现扩散趋势,

陆续有一些国产品牌开始量产、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包括来

福、大族等厂商。

图73:2021年中国谐波减速机竞争格局

来福,7.69%波,24.72%

绿的谐波:参与全球竞争,应用横向拓展。绿的谐波产能持续

扩张。根据我们的统计,截止2021年底,国产谐波减速机公

司合计产能140万台,其中绿的谐波作为国产谐波减速器龙

头,未来有可能承接更多人形机器人订单,未来产能建设是很

大的挑战。绿的谐波当前的产能是30万台,是全球龙头HD

的30%。随着未来持续扩产,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机市占率

有望持续扩张。谐波减速机的突出特征是小体积、低负载能

力和高精密度,因此在非机器人领域的高端市场有望得到应

用。绿的谐波开发出了E系列和Y系列产品,其中Y系列用

于机床领域,E系列用于医疗、半导体等赛道,有望打开谐

波减速机的应用边界。

减速机全面应用于工业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市场格局大而分

散,主要厂商包括德国的SEW、Flender和伦茨,意大利的布

雷维尼、邦飞利,日本住友等,整体集中度较低。国内厂商

以国茂股份、宁波东力、杭齿前进、杭州杰牌为主。各行业

对于减速机的需求特性不同,导致减速机的产品定制化属性较

高,产品SKU数量较多,更加考验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销

售渠道。根据Wind数据,2021年国茂股份人均产值120万

元/人,宁波东力92万元/人,中大力德仅54万元/人;2021年

公司综合毛利率27%,其他同行均值为23%。国茂股份:全

能型王者,向专用和高端市场延伸。国茂股份的产品包括通用、

专用减速机两大系列,其中通用减速机在国茂股份收入占比

较高。国茂股份以“国茂”品牌减速机为基本牌,以“GNORD”

为商标面向高端市场,与SEW、弗兰德等外资厂商正面竞争,

继续保持在锂电浆料搅拌减速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拓展锂电

辎压设备减速机的客户。同时,国茂股份积极开拓专用减速

机市场,向工程机械、光伏、风电、谐波减速机等领域延伸

局,子公司国茂精密目前具备谐波减速器月产约2500台的生

产能力。国茂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经销商网络,有82

家A类经销商独家代理,与公司共同成长;另外,国茂股份

实施模块化设计体系,“集中生产、离散组装”的生产模式,

生产组织能力突出。

(五)消费类资产:疫后复苏特征显著,盈利能力迎来

改善

1.工具产品:美国地产受加息有所影响,工具需求无需

过度悲观

从需求端来看,美国房贷拖欠率和违约率在历史最低水

平3.64%,比2019年年底还要低。基于这两个指标,美国这

一轮加息并不会带来房地产的大风险,房地产最风险性的两

个指标都处在历史最低水平。(1)存量住房的需求:包括

DIY,修理以及其他现有住宅改善需求;(2)新建住房的需

求,包括住宅与非住宅。尽管近期房屋市场指数和新屋销售

增速有所边际下行,但绝对量还在较高位置。工具需求波动性

会小于房屋波动性,由DIY产品效应、维护需求上升,工具

产品需求韧性无需担心。从房屋建造支出来看,疫后美国房

屋建造支出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位。2022年Q3,房屋建造

支出及私人建造支出增速有所边际下行,但仍然保持月度10%

以上的增速。对于明年的建造支出,我们认为不必悲观。手

工具主要是维修、维护的用途,与新屋销售相关性不大,主要

看成屋。电动工具:建筑用途为主。电动工具与新屋销售相

关性更大。箱柜对运费和原材料的反应更明显,因成本中钢

材占比超70%o

2.数码印花:景气度有待改善,静待下游需求修复

数码印花下游主要是纺织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属于后复苏

周期的消费品,当前纺织业PPI还在快速下行中,缝纫机龙

头杰克股份的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速维持低位,因而纺织行业

资本开支意愿弱。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疫情对于下业需求

影响较大,宏华数科在行业低谷期积极扩张产能,并以数码

印花技术为依托,积极向产业链横纵向延伸。

(1)产能扩张:宏华数科IPO募投产能2000套,22年定增

计划扩产3520套,预计2027年完全达产。(2)应用领域横

向延伸:纺织行业对数码喷印技术的综合要求是最高的(比

如印花布较软,不易控制),因此宏华数科凭借技术优势在多

个细分领域布局,如建材、包装及书刊印刷的喷印设备,扩

大下游市场。(3)产业链纵向延伸:宏华数科投资天津晶丽

和南平艺扬两家墨水生产企业,提高染料墨水和涂料墨水的

自产率;在下游整合方面,参股了宏华百锦,进军家纺市场;

收购德国缝制装备企业TEXPA,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图83:宏华数科扩产计划(台)

四、王者归来:长周期资产需求复苏

(一)海工装备:高景气、低估值,行业景气度底部复

苏趋势明显

2022年海洋油气投资增速超陆地,率先超过疫情前水平。

根据RYSTADENERGY统计与预测,2022年以来,海洋投

资增速达到30%左右,远超陆地14%的增长复苏。从油气投

资的绝对规模来看,2022年预计海洋投资规模达到1700亿美

金,超过2017-2019年均值。而陆地投资规模为3200亿美金,

较2017-2019年均值仍有较大差距。展望2023年,海洋油气

资本开支将继续加速,陆地油气资本开支增幅略有回落。从

石油巨头上游油气开发资本开支角度,2023年巴西石油、挪

威石油明年仍有望保持加速增长趋势,整体增长较为强劲。

全球深海油气开发桶油成本持续改善,具备开发经济性

的项目数量提升。深海是过去三年盈亏线改善幅度较大的细

分行业之一。2019年相比,绝大部分油气供给的盈亏线有所

优化(除中东与俄罗斯陆地外),降幅区间10-15%。全球海

洋和陆地油气开发投资结构来看,全球海洋油气资本开支结构

相对均衡。全球海洋资本开支较为均匀,大多数地区投资开

支占比处于10-20%之间。其中,亚太地区投资最多共计302

亿美元,占比23.87%;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海油气投资金额最

少,在24亿美元,占比1.9%。

上游投资显著加速,全球LNG产能将在2024年后迎来

一轮大规模释放。根据Clarksons统计当前在建LNG液化场项

目,全球将在2027年底前累计投放164.8百万吨处理量能力,

预计对应增加LNG船舶配套共214艘。全球LNG产能建设周

期在2022年已经开启,2023-2024年有望进一步加速,驱动

海工装备行业订单高景气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