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试卷(解析)_第1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试卷(解析)_第2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试卷(解析)_第3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试卷(解析)_第4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试卷(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文言文对比阅读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兵革非不坚利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立”。

(选自《论语》)

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足兵(2)民信之矣

4.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5.你认为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故明君制①民之产②,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③妻子;乐岁④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⑤,故民之从之也轻⑥。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⑦,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①制:制定,设置。②产:产业。③畜(xù):饲养,养活。④乐岁:丰年。⑤之善:致善。⑥轻:容易。⑦赡:足够,充足。⑧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委:______

②寡助之至之:______

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事:______

④故民之从之也轻从:______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两文在观点及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结合两文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高祖曰:“列侯①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王陵③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①列侯:古代爵位名。②高起:西汉初年将领。③王陵: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

②委而去之_____

③列侯诸将无敢隐朕_____

④贤者疑之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三里之城”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亲戚畔之

C.以天下之所顺

D.有功者害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4)两文在表述方式和写作思路方面,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委而去之()(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一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有删改)

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直百金()(2)国家亡事()

11.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12.本文汉文帝采取了什么方法治国?成效如何?这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②,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③。然耳目股肱④,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⑤,实为国之大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①弥:更加。②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③虽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⑤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__

(2)亲戚畔之畔:________________

(3)治国亦然然:________________

(4)若便骄逸骄逸:__________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15.文中孟子论述的“得道”,文中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试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在德不在险

C.若君不修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顾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顾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19.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2)亲戚畔之()

(3)扶苏以数谏故()(4)为天下唱()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多助之至甚矣,汝之不惠

C.上使外将兵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今或闻无罪或王命急宣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句式整齐,多用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B.甲文举守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举攻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中“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正好印证了甲文中的“失道者寡助”。

D.乙文中陈胜、吴广顺应天道讨伐暴秦,“宜多应者”,是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最好诠释。

24.结合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现状,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解释:①阿:地名

25.解释甲文中加点的字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26.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

(1)追者反曰()

(2)乃起兵击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中的划线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8.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3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委而去之(2)寡助之至(3)亲戚畔之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②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③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④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领袖。③任章:魏桓子的大臣。④质:攻击对象。

3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弗予

(2)知伯大说

3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34.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的角度加以分析。

3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B.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C.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D.忠之属也忠:忠诚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肉食者谋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云归而岩穴暝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D.战则请从/然则北通巫峡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

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字就凸现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一字就表述出曹刿对权贵的蔑视。

D.甲乙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地利”和“人和”进行比较,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乙文从庄公与曹刿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2)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王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②未备,师保③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④,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⑤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①班彪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官属:官吏。③师保:诸侯王身边负责教育辅佐的官职。④望都长:望都是地名,长是长官之意。⑤敷:铺叙。

3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吏民爱之()

(4)行不逾方()

3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38.孟子在文中指出“______”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39.两文都提到了“道”,文中的“道”是君王之道,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作为“人臣”,班彪做到了哪些?请依据乙文简要概括。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同“叛”,背叛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支持帮助他的人多的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归顺他3.①军备(军队)②信任,信用4.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5.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

(2)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疆界。

(3)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故,所以;胜,胜利。

(2)至,极点;顺,归顺。

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军备充足。兵:武器,指军备。

(2)句意: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这句话是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提出的办法。“足食”与“足兵”“民信之”三句是并列关系,意思完整独立,是孔子给出的三个治理国家的办法,故此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不需断开。可据此断句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接着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地利”重于“天时”,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人和”重于“地利”。然后,用“故曰”二字,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孔子回答子贡有关治理国家的办法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在迫不得已去掉两项后,剩下“信”,进而阐明自身的观点“民无信不立”,要取信于民,强调百姓的信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人和”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取信于民”指主张重民意,取得百姓的信任,这样才能实现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因此,“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6.(1)舍弃,放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侍奉。服从。

(2)①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3)道理论证。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如果引用名言,则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文章论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阐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1)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放弃。

②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意: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事,侍奉。

④句意: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从,服从。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2)欲:想要。之:指仁政。盍:为什么。反:同“返”,回到。本:根本。

(3)考查比较阅读。

论证方法:两文多用道理论证,观点明确,层层深入,令人信服。

观点:甲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在影响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当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条件。乙文中的“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强调了明君治国,一定要先富其民的道理。无论是“人和”还是“治国必先富其民”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因此开明的国君在为百姓设置田地等固定产业时,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丰年里能长年吃饱穿暖,灾年里能不被饿死。然后教导他们学好行善,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7.(1)围离开隐瞒猜疑

(2)A

(3)①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4)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层层论述,最后直接揭示了论点;乙文以描写为主,通过群臣的对话,间接表现了主题。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②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去:离开。

③句意:列侯和各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隐:隐瞒。

④句意:有才能的他猜疑人家。疑:猜疑。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A.助词,可译为“的”;

B.代词,他;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代词,他们;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所重点词:故,所以;必,一定。

②重点词:慢,傲慢;侮,侮辱。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根据(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分析,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根据(乙)“高祖曰”、“高起、王陵对曰”可知,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汉高祖刘邦与大臣高起、王陵的对话,间接表现了主题。

参考译文

(乙)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汉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又)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掠夺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土地)就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妒贤嫉能,有功劳的他妒忌人家,有才能的他猜疑人家,打了胜仗也不给别人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别人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8.围放弃巩固9.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0.价值同“无”,没有11.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12.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固:巩固。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以:凭借;顺:归顺;畔:通“叛”,背叛;胜:胜利。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造价要白银百两。直:同“值”,价值;

(2)句意:国家没有大事发生。亡:同“无”,没有。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这句话是对慎夫人厉行节约的介绍。“慎夫人衣不曳地”与“帷帐无文绣”是对慎夫人做法的描述,故此断开。“以示敦朴”和“为天下先”则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12.本题考查古文阅读的比较分析。

从文“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租税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等句子可见,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是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据文“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可知,其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文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主张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防御没有任何增加。曾经想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白银百两。汉文帝说:“白银百两,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前后七十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13.(1)限制(2)同“叛”,背叛(3)这样(4)骄奢怠惰14.(1)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意思对即可)15.孟子所述的“得道”是“施仁政,行王道”,目的是得到“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打赢战争,统一天下。乙文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是勉励君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同心协力、肝胆相照。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限制;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然:这样;

(4)句意为: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骄逸:骄奢怠惰。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环:围;而:连词表转折;

(2)重点字词:愈:痊愈;弥:更加。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根据“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的重要性,施王道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打赢战争,才能一统天下。

从乙文“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可知,只有君臣齐心协力,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是勉励君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同心协力、肝胆相照。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分别。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更加须要小心谨慎,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一定会丧命失败。现在天下的安危,和我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然而我的耳朵、眼睛、手脚,却委托给你们,从道义上你们和我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倘使君主和臣子相互猜疑,不能坦诚相对,相互信任,这实在是对治理国家的最大害处呀。”

16.D17.D18.(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险固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19.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乙文首先通过吴起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在德不在险”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举出历史上的三个反面事例(三苗氏、夏桀、殷纣)对魏武侯进行劝谏,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最后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甲乙两文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池,护城河/池塘;

B.险,险要/山河的险要;

C.若,如果/你;

D.顾,都是指回头看;

故选D。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划线句句意为: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

故根据句意即可断为: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所以,表述有误;

故选D。

1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2)重点词:美,壮美;哉乎,语气词,“啊”;固,险固;宝,瑰宝。

19.本题考查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点:

甲文: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认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乙文:根据吴起对魏武侯讲的“在德不在险”可以看出,吴起指出“在德不在险”的治国思想。吴起认为,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

由此可知,乙文印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论证思路:

根据“在德不在险”可知,吴起提出论点,即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根据“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可知,吴起通过列举三苗氏部落不修好仁德礼义,被大禹所灭;夏桀治理国政不仁,成汤起兵将他放诼;殷纣王修政不仁,被周武王杀死这三个反面事例论证这种思想;

根据“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这是在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修德行,这小舟中的人都会是敌国的人。”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20.围同“叛”,背叛屡次同“倡”,倡导、发起21.C22.(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怎么样?23.B24.参考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以百姓利益为重,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就会遭到反对。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所以国家和地方推行的防疫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而西方有些国家只考虑个人政治利益,置民众生死于不顾,所以他们的防疫往往得不到国民的理解与支持,甚至举步维艰。

2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

(4)句意为: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唱:同“倡”,倡导、发起。

21.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之:代词,他,指得道之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使:均为动词,派遣;

D.或:名词,有的人/副词,有时;

故选C。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2)句重点词语:亡,逃跑、逃走;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等,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

2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结合甲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选B。

24.考查语言表述能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据此,结合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现状,谈谈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党和政府对抗疫的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充分动员、广泛地参与,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重要力量来源。而西方部分国家,权力部门运作失序严重撕裂社会,大大降低了抗疫政策的实施效率。政治家内斗激烈,常常为了一己私利,把疫情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加剧民众对政府抗疫政策的不信任,阻碍抗疫进程。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25.放弃同“叛”,背叛26.通“返”,返回于是27.(1)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28.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2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追赶的人回来说。反:通“返”,返回;

(2)句意为: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乃:于是。

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2)重点词语:故:所以。有:要么,或者。必:一定。胜:取得胜利。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意思是: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阿人父率子”主谓结构,应在“子”后停顿;“兄率弟”主谓结构,应在“弟”后停顿;“以私兵战”偏正结构,应在“战”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可知,子奇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老人。那么凭借老人的智慧,凭着年轻的人的决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30.(1)放弃(2)极点(3)同“叛”,背叛3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2.(1)给予(2)同“悦”,高兴33.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34.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任章的意见,对知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正确有效的策略;知伯的本身的角度:骄横、轻敌。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放弃并且离开。委:放弃。

(2)句意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3)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所以不给。予:给予。

(2)句意为:知伯很高兴。说:同“悦”,高兴。

3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为: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

故断句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3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题干提示从魏桓子或知伯角度分析。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分析。

“‘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由此分析,魏桓子善于听取劝谏,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由“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懦。懦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分析,知伯无故索地,得到地以后骄横轻敌,贪得无厌,招致邻国反抗,最后灭亡。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放弃并且离开,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知伯)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天下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只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说:“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外围反击,赵氏从内围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35.(1)D

(2)C

(3)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4)A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介词,凭、靠/介词,凭、靠;

D.连词,就/连词,那么;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重点词: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加: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