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一些黄河流域文化遗存中,已经出现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大量使用彩绘陶器的情况。这些文化遗存()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属于仰韶文化时期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已经形成奴隶制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距今约7000至5000年”“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制作彩绘陶器和栽培作物粟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所以这些文化遗存属于仰韶文化时期,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而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国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这说明礼制的实行()A.强化了文化认同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增强了君主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制突出了对周文化的认同,共同的民族心理,有利于统一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强化了文化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项;“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君主权力”是否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前期“华夷之辨”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到了中后期“华夷之辨”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这种变化()A.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B.消除了华夷之别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剧了华夷隔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范围扩大,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华夷之辨”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华夷之辨”的变化有利于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4.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 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的法律制度虽然推动了秦国迅速强大,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受到东方各地的排斥,反映了秦朝的统治蕴含着危机,C项正确;题干虽然涉及“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但不能说明魏国的法律制度比秦朝的法律制度先进,排除A项;题干中“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可知秦朝百姓欢迎法家思想,排除B项;区域之间文化差异使秦国的法律制度在东方受到排斥,排除D项。故选C项。5.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认为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它,并在自己身边另觅助手,提拔重用身边的机要秘书。以下官职的创设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汉代内朝官员 B.汉代的刺史C.秦代的御史大夫 D.唐代节度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内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于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成为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了执行机构。由此可知,汉代内朝的设置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汉代刺史的职责主要是监察地方诸侯王和高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秦代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集、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代节度使是地方军镇长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太学拥有超过三万名学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汉代()A.儒学的地位上升 B.重视学术研究C.统治者以文治国 D.注重官员选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说明儒学地位上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以文治国的政策,排除C项;注重官员选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北魏在太和改制(孝文帝改革)后不到半个世纪就灭亡了,但是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并未成为随葬品。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实行过均田制。这说明()A.后世统治者因循守旧 B.均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C.制度发展具有延续性 D.北魏制度建设高度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并未成为随葬品。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实行过均田制”信息可知,均田制发展演进过程,从中能体现出制度的发展具有很明显地延续性,C项正确;材料中记述了后世统治者对均田制的继承,根据所学可知后世的均田制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并非一定就是“因循守旧”,排除A项;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比较典型的土地国有制度之一,只是为国家(政权)的税收、兵役等制度推行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中如此多的政权更迭恰恰说明“均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北魏政权开创了一些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制度建设高度成熟”,后世政权对均田制的调整也能证明“高度成熟”的表述不对,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艺术的范式。到了唐代,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当时书法艺术的标志。这说明()A.社会动荡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 B.文学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C.统治者偏好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D.魏晋至隋唐书法艺术不断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晋、南朝时期正统艺术的空灵、平淡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北朝石刻文字天真质朴、雄强大气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唐代书法法度森严的楷体是当时艺术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强盛,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书法艺术受到特定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B项正确;唐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统治者的偏好,排除C项;魏晋、北朝和隋唐时期有不同的特色,不能表述为不断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9.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门下省可以驳回它认为不合礼法和习惯的诏令,所有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的通过,由此可知,当时的行政机构对诏令的施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调节机能,C项正确;最高决策权力是皇帝掌握的,排除A项;这些机构是对皇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严重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都是调节政令,并不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其所设置的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极个别割据的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这说明()A.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 B.设置藩镇强化了唐朝统治C.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唐朝统治 D.安史之乱并未使唐朝衰落[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因此说明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C项正确;题干突出的是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的影响,而不是凸显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排除A项;黄巢起义前设置藩镇虽然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但是也冲击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排除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排D项。故选C项。11.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不断发展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逃亡农民的邻保代缴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为改变这一状况,唐政府()A.在地方设转运使 B.打击地方豪强C.继续实行均田制 D.进行税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宋代在地方设转运使,排除A项;唐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不是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项;均田制已经被破坏,无法继续实行,排除C项。故选D项。12.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西汉初年与匈奴进行和亲 B.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C.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C项正确;西汉初年,和亲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A项;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B项;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条约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名称年号年代文字和书体人庆宝钱人庆1144—1148西夏文天盛元宝天盛1149—1169汉文(楷书)乾祐元宝乾祐1170—1193汉文(楷书、篆书、隶书)乾祐宝钱乾祐1170—1193西夏文A.契丹民族历史发展状况 B.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C.辽宋夏金元时期楷书盛行 D.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夏钱币上或铸西夏文,或铸汉文,体现了汉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体现民族文化交融,D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楷书是非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行政机构与层级示意图,这一时期是()A.秦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解析]示意图中,呈现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层级,反映该时期推行行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为元朝,D项正确;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道、州、县三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5.南宋时海外贸易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政府改变了以往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厚往薄来”、“示以绥怀”的做法,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这说明当时()A.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 B.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摆脱了政府的控制[答案]A[解析]南宋海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政府在政策方面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这显示了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的特征,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宋代政府的财政结构,因此无法判断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排除B项;宋代实行宽松的抑商政策,不等于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行为无法导出海外贸易脱离政府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元时期,由长短句发展而来的词、用于城市坊间说书的话本、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获得极大的发展,推动这些文学新体裁发展的根源是()A.政府重文轻武 B.城市经济繁荣C.科举制度完善 D.儒学复兴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词、话本、散曲等文学体裁反映了文学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扩大,B项正确;宋代政府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不是推动文学世俗化的根源,排除AC项;儒学复兴运动强化了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是推动文学世俗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宰相籍贯多集中在长江以南,说明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教育水平高又是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结果,据此可推知南方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应该是南宋及以后的历史时期,C项正确;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繁荣,宰相籍贯并没有集中在南方,排除A项;唐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繁荣,宰相籍贯并没有集中在南方,排除B项;明朝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8.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但严禁宦官干政;明成祖设立内阁,任用亲信担任内阁学士并参与决策,后来内阁又取得“票拟”(替皇帝草拟奏章批复意见)之权;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这些变化()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C.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内阁是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及所学知识可知,太监在明朝前中期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掌握批红大权,可以制衡内阁的“票拟”权,所以内阁、太监地位的演变都是明朝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内阁、司礼监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没有实现民主决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这些做法()A.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C.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D.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后来改组西藏地方政府,授权达赖、班禅管理藏族事务,尊崇当地宗教习俗,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B项正确;中央政府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是在元朝时,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对该表相关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1734年553.680.00.5751753年1651.483.11.0121784年3283.289.81.4121820年4799.295.0432A.人均耕地面积增长带来粮食产量提高 B.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米价逐步上升C.中国传统社会面临人口与资源的危机 D.两湖地区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自1734年至1820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高于耕地数的增长速度结合米价的急剧上升可知清代两湖地区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即面临人口与资源的危机,C项正确;根据题干数据人口数除耕地数可知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排除A项;清朝政府滥发纸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除两湖地区之外的经济情况,不能判断两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为刊印于1472年的小说《包龙图断歪乌盆传》书页及其插图,这反映了()A.宋代印刷出版业水平领先世界 B.明清时期文人画凸显个性C.宋代司法审判中渗透儒家伦理 D.明清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图为刊印于1472年的小说《包龙图断歪乌盆传》书页及其插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学发展,如词、小说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刷出版业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而材料中的插图反映的是包龙图断歪乌盆案的场景,与文人画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排除C项。故选D项。2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轮撞倒了堡垒的一壁。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由此可见,他认为鸦片战争()A.加剧了清朝的阶级矛盾 B.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改变了东亚原有的格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论可知,鸦片战争影响了传统东亚国际关系,改变了东亚原有的国际格局,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际关系,而非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B项错在“瓦解,而且题干的空间范围在东亚而非整个亚洲,排除B项;C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3.清朝前中期地方总督、巡抚多由满人或旗人充任。1863年时清廷所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中,由汉族官僚地主组建的湘军集团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据此可知当时()A.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C.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改变 D.湘军垄断了国家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清朝中期地方督抚多有满人担任,但到1863年地方督抚中汉族官僚地主居多,且湘军拥有军事大权、地方政权和财权,由此可知清朝权力结构由满人为主变为汉人为主,A项正确;汉人担任督抚不能反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排除B项;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为小农经济,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湘军掌握了地方财政和政权,但不能说明垄断国家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24.19世纪末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并试图瓜分中国。但不久之后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由于()A.洋务运动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 B.戊戌政变后中外矛盾有所缓和C.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抗争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集中表现为义和团运动,最终使得列强意识到瓜分中国并不可取,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戊戌政变与中外矛盾缓解无明显关系,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排除D项。故选C项。25.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 B.促进社会风俗变革C.颠覆了男女社会地位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民国十年,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说明这一时期男女对于离婚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社会风俗发生变革,B项正确;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时期还没被瓦解,排除A项;这一时期男女的社会地位依然是男子占主导,并没有被颠覆,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与题干内容不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6.长期以来,官方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主流看法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近年来史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方的历史研究可信度最高 B.历史研究需进行史料考证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D.历史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洋政府时期看法的变化,由原来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到这一时期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说明历史研究视角的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方与史学界哪个可信度更高,排除A项;历史研究需进行史料考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常常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主要由于()A.清政府推行新政 B.同盟会宣传革命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的信息可知,这些报刊杂志活跃在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C项正确;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在清政府统治的末期不可能在报刊杂志上出现这么多违背传统的字眼,排除A项;“同盟会宣传革命”也是发生在清政府统治末期,材料中的字眼不可能在报刊杂志上这么多地呈现,排除B项;国民革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不可能成为材料中字眼见诸报刊地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A.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 B.在制定革命纲领时忽视国情C.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陈独秀认为中共二大比中共一大更脚踏实地,结合中国国情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A项正确;“找到了中国的实际”表明结合了中国国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没有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29.###在某次会议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准备了条件 D.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的方针,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1922年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A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是1937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0.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银元外,各地军阀均自行铸造、发行货币,同时市面上还沿用清代的银两,币制紊乱。国民政府于1933年发布《废两改元令》禁用银两,此后又通过币制改革规定全国统一使用法币。这些做法()A.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B.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C.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D.导致了官僚资本膨胀[答案]B[解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政策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对于规范金融秩序、稳定当时的金融体系具有积极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的币制改革规范了金融秩序,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张学良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排除C项;材料中的币制改革不是导致官僚资本膨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变革论》(1)材料一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综合材料一二,谈一谈你对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1)政治变化:贵族政治(士族专权、门阀士族或贵族与君主共享政权)让位于官僚政治(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和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原因:科举制度的实行;门阀士族自身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均田制的实行;两税法的推行;程朱理学的影响。(2)示例1: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有一定合理性。科举制实行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唐代三省六部、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等使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这些变化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存在明显差异。示例2:内藤湖南对唐宋变革的认识有明显局限性。宋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皇权,但君主权力仍受相权、官僚体制、儒家传统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君主并不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独裁专制。因此,内藤湖南对于五代以后君主独裁的观点并不准确。[解析][小问1详析]政治变化:根据“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概括得出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和君主专制。原因:根据“科举普遍化”得出科举制度的实行;根据“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得出门阀士族自身衰落;根据“”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根据“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得出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根据所学,还可从均田制的实行;两税法的推行;程朱理学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总结。[小问2详析]认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有一定合理性。论述:根据“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得出科举制实行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根据“君主独裁的形成”,结合所学,还可从唐代三省六部、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等使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这些变化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存在明显差异等角度进行说明。认识:内藤湖南对唐宋变革的认识有明显局限性。论述:根据所学,课程宋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皇权,但君主权力仍受相权、官僚体制、儒家传统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君主并不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独裁专制等角度,说明内藤湖南对于五代以后君主独裁的观点并不准确。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英国船长认为“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为此大为光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救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别结合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开展的救亡运动,分析它们在“加速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上的意义。[答案](1)变化:从称呼为“夷”变为称呼为“洋”。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看待西方国家;列强强制要求中国改变对其称呼(或侵略加剧,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2)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民族危机加深;改良派: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革命派: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开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在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析][小问1详析]变化:据材料“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可知,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为“夷”;据材料“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从称呼为‘夷’变为称呼为‘洋’”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即从称呼为“夷”变为称呼为“洋”。变化原因:据材料“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看待西方国家;据材料“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从称呼为‘夷’变为称呼为‘洋’”可知,列强强制要求中国改变对其称呼(或侵略加剧,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小问2详析]历史背景:据材料“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民族危机加深;改良派:据材料“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革命派:据材料“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开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在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一些黄河流域文化遗存中,已经出现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大量使用彩绘陶器的情况。这些文化遗存()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属于仰韶文化时期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已经形成奴隶制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距今约7000至5000年”“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制作彩绘陶器和栽培作物粟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所以这些文化遗存属于仰韶文化时期,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而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国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这说明礼制的实行()A.强化了文化认同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增强了君主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制突出了对周文化的认同,共同的民族心理,有利于统一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强化了文化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项;“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君主权力”是否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前期“华夷之辨”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到了中后期“华夷之辨”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这种变化()A.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B.消除了华夷之别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剧了华夷隔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范围扩大,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华夷之辨”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华夷之辨”的变化有利于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4.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 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的法律制度虽然推动了秦国迅速强大,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受到东方各地的排斥,反映了秦朝的统治蕴含着危机,C项正确;题干虽然涉及“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但不能说明魏国的法律制度比秦朝的法律制度先进,排除A项;题干中“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可知秦朝百姓欢迎法家思想,排除B项;区域之间文化差异使秦国的法律制度在东方受到排斥,排除D项。故选C项。5.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认为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它,并在自己身边另觅助手,提拔重用身边的机要秘书。以下官职的创设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汉代内朝官员 B.汉代的刺史C.秦代的御史大夫 D.唐代节度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内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于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成为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了执行机构。由此可知,汉代内朝的设置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汉代刺史的职责主要是监察地方诸侯王和高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秦代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集、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代节度使是地方军镇长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太学拥有超过三万名学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汉代()A.儒学的地位上升 B.重视学术研究C.统治者以文治国 D.注重官员选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说明儒学地位上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以文治国的政策,排除C项;注重官员选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北魏在太和改制(孝文帝改革)后不到半个世纪就灭亡了,但是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并未成为随葬品。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实行过均田制。这说明()A.后世统治者因循守旧 B.均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C.制度发展具有延续性 D.北魏制度建设高度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并未成为随葬品。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实行过均田制”信息可知,均田制发展演进过程,从中能体现出制度的发展具有很明显地延续性,C项正确;材料中记述了后世统治者对均田制的继承,根据所学可知后世的均田制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并非一定就是“因循守旧”,排除A项;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比较典型的土地国有制度之一,只是为国家(政权)的税收、兵役等制度推行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中如此多的政权更迭恰恰说明“均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北魏政权开创了一些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制度建设高度成熟”,后世政权对均田制的调整也能证明“高度成熟”的表述不对,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艺术的范式。到了唐代,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当时书法艺术的标志。这说明()A.社会动荡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 B.文学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C.统治者偏好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D.魏晋至隋唐书法艺术不断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晋、南朝时期正统艺术的空灵、平淡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北朝石刻文字天真质朴、雄强大气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唐代书法法度森严的楷体是当时艺术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强盛,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书法艺术受到特定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B项正确;唐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统治者的偏好,排除C项;魏晋、北朝和隋唐时期有不同的特色,不能表述为不断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9.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门下省可以驳回它认为不合礼法和习惯的诏令,所有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的通过,由此可知,当时的行政机构对诏令的施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调节机能,C项正确;最高决策权力是皇帝掌握的,排除A项;这些机构是对皇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严重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都是调节政令,并不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其所设置的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极个别割据的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这说明()A.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 B.设置藩镇强化了唐朝统治C.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唐朝统治 D.安史之乱并未使唐朝衰落[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因此说明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C项正确;题干突出的是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的影响,而不是凸显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排除A项;黄巢起义前设置藩镇虽然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但是也冲击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排除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排D项。故选C项。11.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不断发展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逃亡农民的邻保代缴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为改变这一状况,唐政府()A.在地方设转运使 B.打击地方豪强C.继续实行均田制 D.进行税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宋代在地方设转运使,排除A项;唐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不是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项;均田制已经被破坏,无法继续实行,排除C项。故选D项。12.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西汉初年与匈奴进行和亲 B.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C.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C项正确;西汉初年,和亲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A项;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B项;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条约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名称年号年代文字和书体人庆宝钱人庆1144—1148西夏文天盛元宝天盛1149—1169汉文(楷书)乾祐元宝乾祐1170—1193汉文(楷书、篆书、隶书)乾祐宝钱乾祐1170—1193西夏文A.契丹民族历史发展状况 B.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C.辽宋夏金元时期楷书盛行 D.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夏钱币上或铸西夏文,或铸汉文,体现了汉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体现民族文化交融,D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楷书是非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行政机构与层级示意图,这一时期是()A.秦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解析]示意图中,呈现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层级,反映该时期推行行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为元朝,D项正确;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道、州、县三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5.南宋时海外贸易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政府改变了以往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厚往薄来”、“示以绥怀”的做法,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这说明当时()A.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 B.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摆脱了政府的控制[答案]A[解析]南宋海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政府在政策方面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这显示了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的特征,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宋代政府的财政结构,因此无法判断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排除B项;宋代实行宽松的抑商政策,不等于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行为无法导出海外贸易脱离政府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元时期,由长短句发展而来的词、用于城市坊间说书的话本、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获得极大的发展,推动这些文学新体裁发展的根源是()A.政府重文轻武 B.城市经济繁荣C.科举制度完善 D.儒学复兴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词、话本、散曲等文学体裁反映了文学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扩大,B项正确;宋代政府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不是推动文学世俗化的根源,排除AC项;儒学复兴运动强化了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是推动文学世俗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宰相籍贯多集中在长江以南,说明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教育水平高又是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结果,据此可推知南方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应该是南宋及以后的历史时期,C项正确;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繁荣,宰相籍贯并没有集中在南方,排除A项;唐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繁荣,宰相籍贯并没有集中在南方,排除B项;明朝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8.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但严禁宦官干政;明成祖设立内阁,任用亲信担任内阁学士并参与决策,后来内阁又取得“票拟”(替皇帝草拟奏章批复意见)之权;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这些变化()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C.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内阁是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及所学知识可知,太监在明朝前中期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掌握批红大权,可以制衡内阁的“票拟”权,所以内阁、太监地位的演变都是明朝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内阁、司礼监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没有实现民主决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这些做法()A.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C.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D.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后来改组西藏地方政府,授权达赖、班禅管理藏族事务,尊崇当地宗教习俗,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B项正确;中央政府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是在元朝时,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对该表相关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1734年553.680.00.5751753年1651.483.11.0121784年3283.289.81.4121820年4799.295.0432A.人均耕地面积增长带来粮食产量提高 B.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米价逐步上升C.中国传统社会面临人口与资源的危机 D.两湖地区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自1734年至1820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高于耕地数的增长速度结合米价的急剧上升可知清代两湖地区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即面临人口与资源的危机,C项正确;根据题干数据人口数除耕地数可知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排除A项;清朝政府滥发纸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除两湖地区之外的经济情况,不能判断两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为刊印于1472年的小说《包龙图断歪乌盆传》书页及其插图,这反映了()A.宋代印刷出版业水平领先世界 B.明清时期文人画凸显个性C.宋代司法审判中渗透儒家伦理 D.明清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图为刊印于1472年的小说《包龙图断歪乌盆传》书页及其插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学发展,如词、小说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刷出版业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而材料中的插图反映的是包龙图断歪乌盆案的场景,与文人画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排除C项。故选D项。2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轮撞倒了堡垒的一壁。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由此可见,他认为鸦片战争()A.加剧了清朝的阶级矛盾 B.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改变了东亚原有的格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论可知,鸦片战争影响了传统东亚国际关系,改变了东亚原有的国际格局,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际关系,而非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B项错在“瓦解,而且题干的空间范围在东亚而非整个亚洲,排除B项;C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3.清朝前中期地方总督、巡抚多由满人或旗人充任。1863年时清廷所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中,由汉族官僚地主组建的湘军集团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据此可知当时()A.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C.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改变 D.湘军垄断了国家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清朝中期地方督抚多有满人担任,但到1863年地方督抚中汉族官僚地主居多,且湘军拥有军事大权、地方政权和财权,由此可知清朝权力结构由满人为主变为汉人为主,A项正确;汉人担任督抚不能反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排除B项;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为小农经济,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湘军掌握了地方财政和政权,但不能说明垄断国家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24.19世纪末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并试图瓜分中国。但不久之后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由于()A.洋务运动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 B.戊戌政变后中外矛盾有所缓和C.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抗争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集中表现为义和团运动,最终使得列强意识到瓜分中国并不可取,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戊戌政变与中外矛盾缓解无明显关系,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排除D项。故选C项。25.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 B.促进社会风俗变革C.颠覆了男女社会地位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民国十年,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说明这一时期男女对于离婚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社会风俗发生变革,B项正确;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时期还没被瓦解,排除A项;这一时期男女的社会地位依然是男子占主导,并没有被颠覆,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与题干内容不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6.长期以来,官方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主流看法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近年来史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方的历史研究可信度最高 B.历史研究需进行史料考证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D.历史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洋政府时期看法的变化,由原来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到这一时期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说明历史研究视角的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方与史学界哪个可信度更高,排除A项;历史研究需进行史料考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常常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主要由于()A.清政府推行新政 B.同盟会宣传革命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的信息可知,这些报刊杂志活跃在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C项正确;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在清政府统治的末期不可能在报刊杂志上出现这么多违背传统的字眼,排除A项;“同盟会宣传革命”也是发生在清政府统治末期,材料中的字眼不可能在报刊杂志上这么多地呈现,排除B项;国民革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不可能成为材料中字眼见诸报刊地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A.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 B.在制定革命纲领时忽视国情C.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陈独秀认为中共二大比中共一大更脚踏实地,结合中国国情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A项正确;“找到了中国的实际”表明结合了中国国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没有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29.###在某次会议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准备了条件 D.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的方针,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1922年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A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是1937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0.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银元外,各地军阀均自行铸造、发行货币,同时市面上还沿用清代的银两,币制紊乱。国民政府于1933年发布《废两改元令》禁用银两,此后又通过币制改革规定全国统一使用法币。这些做法()A.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B.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C.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D.导致了官僚资本膨胀[答案]B[解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政策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对于规范金融秩序、稳定当时的金融体系具有积极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的币制改革规范了金融秩序,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张学良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排除C项;材料中的币制改革不是导致官僚资本膨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绿化工程合同
- 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工业大学《财务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城市学院《智能产品造型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股权转让合同股份比例及支付方式
- 2024版新能源车辆租赁与管理合同
- 代加工厂2024年度原材料供应与采购合同
- 防火布材料2024年销售合同
- 室内设计委托协议书
- 2024版股权激励合同的行权条件
- 采购订单英文模板适合外企 purchase order
- 中医操作流程图.
- 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产品技术要求
- 第一章体能训练概述PPT
- 工程移交单表格1页
-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SOP文件
- 《建筑力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优秀记叙文范文《突围》
- 临时用电申请表.doc
-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版)
- 缠师心法荟萃(摘自悟多整理的缠中说禅博客回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