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诺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格里高尔都几乎不睡觉。有一个想法老是折磨他: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了;隔了这么久以后,他脑子里又出现了老板、秘书主任、那些旅行推销员和练习生的影子,他仿佛还看见了那个其蠢无比的听差、两三个在别的公司里做事的朋友、一个乡村客栈里的侍女,这是个一闪即逝的甜蜜的回忆——他们都出现了,但是他们非但不帮他和他家庭的忙,却一个个都那么冷冰冰。

他妹妹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再给他打扫房间,她的打扫不能再草率了。

但格里高尔倒也根本不会给忽视,因为现在有个老妈子打扫了。这个老寡妇起先还用自以为亲热的话招呼他,比如:“来呀,嚼,你这只老屎壳郎!”或者是:“瞧这老屎壳郎哪,吓!”对于这样的攀谈格里高尔置之不理,只是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处,这粗老妈子!有一次,是在清晨——急骤的雨点敲打着窗玻璃,这大概是春天快来临的征兆吧——她又来啰嗦了,格里高尔好不恼怒,就向她冲去,仿佛要咬她似的,虽然他的行动既缓慢又软弱无力。可是那个老妈子非但不害怕,反而把刚好放在门旁的一张椅子高高举起,她的嘴张得老大,显然是要等椅子往格里高尔的背上砸去才会闭上。

格里高尔现在简直不吃东西了。他也很快就习惯了房间里的种种变化。家里人已经养成习惯,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都塞到这儿来,因为家里有一个房间租给了三个房客。这些一本正经的先生——他们三个全都蓄着大胡子,这是格里高尔有一次从门缝里看到的——什么都要井井有条,他们无法容忍多余的东西,更不要说脏东西了。因此就有许多东西多了出来,这一切都千流归大海,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间。

由于房客们常常要在家里公用的起坐室里吃晚饭,有许多个夜晚房门都得关上,不过格里高尔很容易也就习惯了,因为晚上即使门开着他也根本不感兴趣,只是躺在自己房间最黑暗的地方,家里人谁也不注意他。不过有一次老妈子把门开了一道缝,门始终微开着,连房客们进来吃饭点亮了灯的时候也是如此。

他们大模大样地坐在桌子的上首,在过去,这是父亲、母亲和格里高尔吃饭时坐的地方,三个人摊开餐巾,拿起了刀叉。立刻,母亲出现在对面的门口,手里端了一盘肉,紧跟着她的是妹妹,拿的是一盘堆得高高的土豆。食物散发着浓密的水蒸气。房客们把头伛在他们前面的盘子上,仿佛在就餐之前要细细察看一番似的,真的,坐在当中像是权威人士的那一位,等肉放到碟子里就割了一块下来,显然是想看看够不够嫩,是否应该退给厨房。他作出满意的样子,焦急地在一旁看着的母亲和妹妹这才舒畅地松了口气,笑了起来。

就在这天晚上,厨房里传来了小提琴的声音——格里高尔蛰居以来,就不记得听到过这种声音。格里高尔的妹妹开始拉琴了;格里高尔受到吸引,也大胆地向前爬了几步,他的头实际上都已探进了起坐室。

显然,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家里人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的音乐声中;房客们呢,他们起先对于原以为是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已经失望,他们已经听够了,只是出于礼貌才让自己的宁静受到打扰。从他们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的模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耐烦。可是格里高尔的妹妹琴拉得真美。她的脸侧向一边,眼睛专注而悲哀地追循着乐谱上的音符。格里高尔又向前爬了几步,而且把头低垂到地板上,希望自己的眼光也许能遇上妹妹的视线。音乐对他有这么大的魔力,难道因为他是动物吗?他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而现在他已经找到这种营养了。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

这时,房客们发现了格里高尔。当场要求退租。父亲用双手摸索着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了几步,跌进了他的椅子;妹妹说话了,一面用手在桌子上拍了拍,“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选自《变形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妹妹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进来,“拨”字写出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妹妹对他的厌烦。

B.因为房客们“无法容忍多余的东西,更不要说脏东西了”,所以格里高尔的家人只能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都塞他房间里来。

C.看到房客们对食物非常满意的样子,母亲和妹妹这才舒畅地松了口气,笑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她们非常善良好客。

D.当妹妹说要把格里高尔弄走后,父亲“踉踉跄跄”“跌进了他的椅子”,表明父亲对他还是充满了怜惜和不舍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骤的雨点敲打着窗玻璃,这大概是春天快来临的征兆吧”,这里的景物描写,反衬出社会环境的残酷和周围人的冷漠。

B.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通过直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让读者能与格里高尔共情。

C.小说采用极其主观、情绪激昂的语调来描述人变成大甲虫的经历,仿佛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侧面反映出“异化”的普遍性。

D.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通过“人变虫”的构思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压迫这一主题的。

3.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使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选文概括甲虫的象征意义。

4.纳博科夫说过:“格里高尔虽然外表是虫形,但却更像是个人,而他的亲人则像是外表人形的虫。”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识悲哀

[奥]弗兰茨·卡夫卡乔向东译

①荡高秋千,即在各种圆形拱顶的剧院中悬空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最难练就的技艺之一。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最初只是出于想使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愿望,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送上去又拉下来。即使是在别人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仍然呆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掩藏不了,使观众分心。除此之外,这种生活方式对剧团里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便。不过,这个事实也不容否认:尽管在这种时候他尽量不动,但观众仍时不时走神瞥他一眼。经理对此并不在乎,因为他是非凡的无与伦比的演员。而且他们当然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什么恶作剧,只有这样他才能稳定地演出,他的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有时,只有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伙子顺梯子一级级爬上来,他俩就坐在秋千架上,一左一右斜靠着吊绳,喋喋不休地说话;或者,房屋修理工在维修屋顶时,通过敞开的窗户同他交谈几句;或者是消防队员,在剧院的顶层楼座上检查有无危险照明时,尊敬地向他说几句难以听清的话,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偶尔,剧场的职工可能从下午空荡荡的剧场走过,若有所思地抬头凝视极高的几乎超出人的视野的天花板。那儿,秋千艺人正在练习或者休息,根本没有发觉有人在看他。

③如果没有那些免不了的四处搬迁的旅行,秋千艺人本来可以像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当然,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在巡回演出的下一个城市中,早在他到达之前,剧场里的秋千架就已经悬挂好了,所有通向舞台的门豁然洞开,所有的过道畅通无阻——而经理却始终提心吊胆,直到最后秋千艺人的脚踏上绳梯,转瞬登上秋千架,悬吊在高处。

④尽管经理成功的安排了许多次旅行,但是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

⑤有一次他们又一起旅行,秋千艺人躺在行李架上做梦,经理背靠着坐在对面车窗旁的座位上读书。秋千艺人低声叫他的同伴,经理立刻全神贯注地听他讲,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经理非常警觉,再次强调他完全同意这个想法,还说两副秋千比一副好,除了第二根秋千架能带来方便之外,表演也会有许多变化。听到这些,秋千艺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然后他从座位上爬起来,脸贴着脸抚慰他,以致自己的脸也沾上了秋千艺人的泪水。询问抚慰,亲昵了很久,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这样经理就更容易安慰他了。他保证到了下一个车站就拍电报到他们巡回演出的第一个城市去,让他们在剧场里再安装一副秋千,同时责备自己竟然让演员在一副秋千上表演了那么长时间,并且热情地感谢和表扬演员终于使他注意到这个错误。他就这样一点点地使秋千演员放下心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自己却放不下心来了,感到深深不安,时不时偷偷地从书上方瞟演员几眼,有些念头开始折磨他:人们会让他孤独吗?人们不会增加他的紧迫感吗?人们不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吗?经理真的相信,他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理允许高空秋千演员一直呆在秋千上,是为了保证演出的稳定,保证演员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本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

B.演员喜欢一直呆在秋千上,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远离干扰,表现了他醉心于艺术的精神。

C.小说最后部分表现了经理的深深不安,说明经理非常了解演员的内心需求,读懂了演员此时的眼泪,他在此刻与演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D.小说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形象模糊,秋千艺人代表一个有寓意的符号。

E.卡夫卡小说被称为“寓言小说”,常用象征表述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文中的“秋千”是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象征。

6.小明同学在研读小说时,觉得题目“初识悲哀”值得玩味,尝试对它的意蕴进行探究,但只想到了一点,请你再补充两点。

(1)经理“初识悲哀”:经理初次意识到人们的目光与期望会给秋千艺人带来负担,他开始为秋千艺人担忧。

(2)

(3)

7.班级组织卡夫卡作品研讨会,你们小组选定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这篇小说进行对比研读,讨论后找到两篇小说的三个相同点,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你作为小组发言人需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根据示例,在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苦涩的幽默——《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独特的讽刺手法赏析

(2)结合两篇小说,围绕本小组拟写的标题进行简析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四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这并没有使他吃惊,相反,他依靠这些又细又弱的腿爬了这么多路,这倒真是不可思议。其它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了。的确,他整个身子都觉得酸疼,不过也好像正在减轻,以后一定会完全不疼的。他背上的烂苹果和周围发炎的地方都蒙上了柔软的尘土,早就不太难过了。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打响了半夜三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地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

清晨,老妈子来了——一半因为力气大,一半因为性子急躁,她总把所有的门都弄得乒乒乓乓,也不管别人怎么经常求她声音轻些,别让整个屋子的人在她一来以后就睡不成觉——她照例向格里高尔的房间张望一下,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她以为他故意一动不动地躺着装模作样;她对他作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她手里正好有一把长柄扫帚,所以就从门口用它来拨撩格里高尔。这还不起作用,她恼火了,就更使劲地捅,但是只能把他从地板上推开去,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到了这时她才起了疑窦。很快她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睁大眼睛,吹了一下口哨,她不多逗留,马上就去拉开萨姆沙夫妇卧室的门,用足气力向黑暗中嚷道:“你们快去瞧,它死了;它躺在那踹腿了。一点气儿也没有了!”

萨姆沙先生和太太从双人床上坐起身体,呆若木鸡,直到弄清楚老妈子的消息到底是什么意思,才慢慢地镇定下来。接着他们很快就爬下了床,一个人爬一边,萨姆沙先生拉过一条毯子往肩膀上一披,萨姆沙太太光穿着睡衣;他们就这么打扮着进入了格里高尔的房间。同时,起坐室的房门也打开了,自从收了房客以后葛蕾特就睡在这里;她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仿佛根本没有上过床,她那苍白的脸色更是证明了这点。“死了吗?”萨姆沙太太说,怀疑地望着老妈子,其实她满可以自己去看个明白的,但是这件事即使不看也是明摆着的。“当然是死了。”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柄把格里高尔的尸体远远地拔到一边去,以此证明自己的话没错。萨姆沙太太动了一动,仿佛要阻止她,可是又忍住了。“那么,”萨姆沙先生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他在身上画了个十字,那三个女人也照样做了。葛蕾特的眼睛始终没离开那个尸体,她说:“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东西放进去,出来还是原封不动。”的确,格里高尔的身体已经完全干瘪了,现在他的身体再也不由那些腿脚支撑着,所以可以不受妨碍地看得一清二楚了。

“葛蕾特,到我们房里来一下。”萨姆沙太太带着忧伤的笑容说道,于是葛蕾特回过头来看看尸体,就跟着父母到他们的卧室里去了。老妈子关上门,把窗户大大地打开。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毕竟已经是三月底了。

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他们干活干得这么辛苦,本来就应该有些调剂,再说他们现在也完全有这样的需要。于是他们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写三封请假信,萨姆沙先生写给银行的管理处,萨姆沙太太给她的东家,葛蕾特给她公司的老板。

“今天晚上就告诉她以后不用来了。”萨姆沙先生说,可是妻子和女儿都没有理他,因为那个老妈子似乎重新驱走了她们刚刚获得的安宁。她们站起身来,走到窗户前,站在那儿,紧紧地抱在一起。萨姆沙先生坐在椅子里转过身来瞧着她们,静静地把她们观察了好一会儿。接着他嚷道:“来吧,喂,让过去的都过去吧,你们也想想我好不好。”两个女人马上答应了,她们赶紧走到他跟前,安慰他,而且很快就写完了信。

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因为他们过去从未真正谈过彼此的工作,现在一看,工作都满不错,而且还很有发展前途。目前最能改变他们情况的当然是搬一个家,他们想找一所小一些、便宜一些、地址更适中也更易于收拾的公寓,要比格里高尔选的目前这所更加实用。正当他们这样聊着,萨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渐注意到女儿的心情越来越快活以后,老两口几乎同时突然发现,虽然最近女儿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脸色苍白,但是她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他们变得沉默起来,而且不自然地交换了个互相会意的眼光,他们心里打定主意,快该给她找个好女婿了。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里高尔“头无力地颓然垂下……呼出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在伤痛中孤独地死去,凸显出人在冷酷社会现实面前的软弱和渺小。

B.老妈子“就更使劲的捅”,一个“捅”字表明即使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更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C.葛雷特说“瞧他多瘦呀”,表明作为与格里高尔感情最深厚的妹妹,对哥哥的不幸遭遇痛苦不已,可见她对格里高尔始终是关心爱护的。

D.在格里高尔死后,其家人如释重负,决定去郊游开始新的生活,揭示出在生存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亲情被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建立自己的阅读态度,对主人公格里高尔,人们可以同情,可以肯定,也可以批判。

B.格里高尔最后的死亡象征小人物要想在艰难时代求得生存,就必须蜷缩成顺从、服帖的姿态,这是格里高尔主动选择的幸福归宿。

C.选文笔墨细腻,但没有浪漫主义常用的浮华语句,很少用富有感彩的修饰语,也回避了专门的艺术描写手段,语言平淡无华。

D.《变形记》和《促织》都运用想象手法,通过人变虫的故事来表现人的异化的悲哀,控诉了黑暗的现实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0.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选文综合分析。

11.有人评价:“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荒诞与真实的绝妙结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12.做人应讲求诚信,为什么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

13.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14.请分析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老实忠厚,单纯幼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D.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

17.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18.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纳:使进入

B.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顷刻

C.力叮不释释:消失

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靡:倒下

20.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庞然修伟项王默然不应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大行不顾细谨

C.乃赏成,献诸抚军良乃入,具告沛公

D.则应节而舞项王按剑而跽曰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

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

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

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前,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隔绝别开生面纷纷默默无闻

B.隔离别有天地一致悄无声息

C.隔绝别开生面纷纷悄无声息

D.隔离别有天地一致默默无闻

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让他感到陌生、孤独与恐惧,这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B.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C.他开始了主题创作,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D.他开始了永恒的主题创作,这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

四、小阅读-课内

2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五、非选择类

26.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主义——英国TS艾略特:《荒原》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主义——瑞典作家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小说——法国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主义——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

主义——法国加缪《局外人》《鼠疫》

戏剧——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主义——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杰克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参考解析:

1.A2.C3.甲虫,象征着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

甲虫的大身躯、小足象征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

甲虫行动缓慢,象征格里高尔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

甲虫有“甲”,象征人际关系的冷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

甲虫的弱小和任人宰割的,象征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4.格里高尔虽变为了虫形,但他的人性依旧如故,并且以甲虫的第一视角去观察外界,各人的表现统统被格里高尔看在眼里;变成甲虫让格里高尔失去了在家庭中的经济价值,失去了金钱这个维系他与家人关系的纽带,他的家人对他或惧或厌,让格里高尔感受到的是更加深切的独孤与悲哀。所以“格里高尔虽然外表是虫形,但却更像是个人,而他的亲人则像是外表人形的虫。”

5.AD6.(2)秋千艺人“初识悲哀”:他开始隐隐觉得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

(3)“初识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秋千艺人的“悲哀”,人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悲哀”在于秋千艺人封闭自我,无法与社会融通,是理解不了世界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7.(1)议题设计示例:

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议题2:人的“异化”表述——《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议题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2)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①“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表现。比如《变》里的“人”变“甲虫”,《初》里的秋千艺人常年生活在秋千上。②卡夫卡是以“荒诞”表述“真实”。比如《变》通过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荒诞遭遇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金钱已作为异已和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并把人当成了奴隶,使人沦落为非人。《初》里秋千艺人反常的生活状态指向的是一个无法与社会对话融通的孤独者的真实。

议题2:人的“异化”表述——《变形记》《初识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