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8700字(论文)】_第1页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8700字(论文)】_第2页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8700字(论文)】_第3页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8700字(论文)】_第4页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8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目录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23、幼小衔接的概述 33.1幼小衔接的概念 33.2幼小衔接工作的介绍 33.3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征 44、幼小衔接的现状问题分析 44.1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 54.2学校幼小衔接意识淡薄 54.3教师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 64.4家长不重视幼小衔接 65、幼小衔接工作的对策 75.1教师与家长做好入学前沟通 75.2学校改革幼小衔接方式 75.3完善教师教学方法 85.4家长加强幼小衔接意识 8结论 8参考文献 10摘要近二十年,在我国幼小衔接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目的是促使儿童对小学形成良好的学校适应。目前,学界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单方面偏向幼儿园阶段,对小学阶段的衔接工作则关注较少幼小衔接是幼小机构双方的工作,“一头热”必然造成教育的脱节。从幼儿园阶段步入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儿童能否适应正规的、有系统的学校教育生活。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避免其入小学后可能产生的适应不良现象。其中,学习适应性是幼小衔接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总结幼小衔接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对策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尽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针对如何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但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部分家长所担心的,目前小学择校和禁而不止的入学考试将持续强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尤其表现在教学评价上以成绩为评价标准,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相较之下,家长理念似乎已不再是“小学化”的主要推动力,很多家长已认识到过早教授小学知识对孩子的发展得不偿失,并有意识地选择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机构。再者,通过调研发现,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一部分父母不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有些父母单纯的把有效衔接教育理解为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父母、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关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小学教育作为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将影响到个人一生的发展[1]。1.2研究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否实现幼小顺利衔接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被很多幼教机构所认同,甚至各种幼小衔接班应运而生。但从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来看,忽视幼儿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交往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衔接,只重视知识上片面的衔接的现象比比皆是。首先,儿童从幼儿园迈入小学,面临学习时间、教学形式、生活作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是儿童所面临的一次重大人生转折,幼小衔接是否顺畅影响儿童的后续发展。其次,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不仅影响儿童小学阶段的表现,而且能影响其他人生阶段的过渡与衔接。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不同时代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上大同但也有小异,社会条件和独生子女带来了更多的问题[2]。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学制差异,不同国家对幼小衔接的界定不同。在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通常把幼儿园直至小学三年级的教育称为早期儿童教育。它们常常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之中,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整合为一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儿童教育的最早执行者,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3]。McIntyre等人调查了132名父母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经历与投入,结果表明所有父母都愿意了解幼小衔接的知识,而且愿意投入精力与财力帮助顺利过渡幼小衔接阶段。但是研究同时也表明父母并不完全了解学校教育的期望。同时给出结论,如果儿童父母与幼儿园教师对入学准备能力观点一致,则幼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可得到全面发展,反之,会导致父母被动地参与儿童的入学准备活动,而造成儿童入学准备不充分。Pelletie:与Brent在多伦多地区进行的一项学前干预项目实验中发现,自我效能比较好的父母,越能积极参与儿童学前教育。马来西亚一项关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证明,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与父母的参与程度正相关:父母参与的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高于父母未参与的,父母参与的时间越多,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就越高。部分研究认为父母的行为模式与学习理念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关键因素,但Joe与Davis调查研究表明,对于非裔美国男童,父母的行为模式与学习理念并不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关键因素[4]。2.2国内研究现状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儿童本身所组织或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心理、生理、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其达到小学学校适应的良好状态。幼小衔接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地的《美国联邦政府促进幼小衔接发展的政策研究》、洪秀敏和崔方方的《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提出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的各种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适应由游戏化教学转化为传授式教学这一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而引起的[5]。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具有促进儿童,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前教育生活,步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校教育生活,在这一过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问题,进而影响其以后的身心发展。因此,为促成儿童的顺利过渡,幼儿园与小学应将相互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好,以降低入学坡度,我们习惯上称这些衔接工作为幼小衔接。形成良好学校适应状态的积极作用[6]。同欧美国家的学制不同,我国教育体系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定为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杨敏和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说个体在幼儿园与小学接受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幼儿园,个体主要接受以游戏为主体的教育模式,通过游戏训练自己的认知与语言能力。任文静和谷忠玉《当代日本幼小衔接的措施及启示》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的幼小衔接动态、扩展我们的视野。在小学阶段,个体则接受系统的课堂教育,游戏教育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由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模式不同,这便给个体的学习适应带来一定的问题,这也便衍生出幼小衔接问题。为此,本研究将幼小衔接定义为教育者为学生适应从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而采取的教育措施[7]。3、幼小衔接的概述 3.1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过渡的衔接。因为小学和幼儿园在管理体制、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教学形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儿童在两个教育阶段之间过渡时才会出现脱节、陡坡和不适应等衔接问题。关于幼小衔接的定义,学界没有统一的表述。将幼小衔接定义为实现儿童健康成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儿童、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适应过程。其目的是使小学一年级学生获得良好学校适应状态。由于不同的目的与内容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发展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互相交叉。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幼儿园大班幼儿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来适应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教师应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更适应步入一年级的学生,使他们以最快速度适应小学生活[8]。3.2幼小衔接工作的介绍 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儿童本身所组织或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心理、生理、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其达到小学学校适应的良好状态。幼小衔接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的各种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适应由游戏化教学转化为传授式教学这一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而引起的。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具有促进儿童,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前教育生活,步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校教育生活,在这一过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问题,进而影响其以后的身心发展。因此,为促成儿童的顺利过渡,幼儿园与小学应将相互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好,以降低入学坡度,我们习惯上称这些衔接工作为幼小衔接。形成良好学校适应状态的积极作用[9]。3.3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征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任性、自私、依赖的性格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幼儿身心发育中不断社会化发展,他们对亲人依恋是也随之发生变化,幼儿进入幼儿园可以说是从需要依赖成人生存到可以自己独立的过程。但在家长们的眼中,他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了,觉得孩子年龄还小,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才是善待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在长辈们的溺爱下,他们很多事情做不好,事事等待大人帮助,事事依赖大人,明显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等现象。孩子倍受长辈们的疼爱,甚至达到溺爱程度,他们的无理要求也常常得到长辈们的满足,以至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的心理。因此在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懂得谦让,或者言语行为并不得当从而发生冲突。进入小学,孩子社交能力明显提高了,人际交往的需求大增,也很主动和友好的大人孩子一起玩。性格又开朗了些,懂得了要和别人分享。在老师的教导下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口头表达词汇的丰富,语气的多样。掌握的知识增多,语言表达更加细致[10]。4、幼小衔接的现状问题分析幼小衔接教育既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幼小衔接课程改革也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由于研究者本人观察、访谈的地点主要是在幼儿园,因此,以下评价结论是在综合前述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园方面提出的。评价的结论可能更适合于样本幼儿园。对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必须改革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11]。4.1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许多幼儿教师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不知道小学一年级的个体教学要求,有的盲目拔高,有的不做等准备。幼儿升小学阶段年龄比较小,身体和心理的各项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因此他们的感知和成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幼儿上学前都是在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对自由的环境和家长的关爱有了依赖性,进入小学后,他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这时幼儿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学,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有些学前班、幼儿园不顾政策规定,不经教育行政批准,盲目进引拼音、识字教学。幼儿园教学方法又与小学不一致,使儿童感受到无所适从。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不懂得使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12]。4.2学校幼小衔接意识淡薄幼小衔接工作往往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背书。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许多良好的品行都需要学校教育进行指引和培育。但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小学新生的特殊性。教师更多的只是不断的对小学新生提出各种要求,教学的重也、任务也不在于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仅仅是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班主任不断提髙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却很少为班主任的专业性发展提供帮助。小学新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阶段,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孩子沟通、合作,进而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但是,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的对幼幼小衔接阶段新生采取家长式的教育模式,进而遏制了孩子行为发展的主动作用。有的小学甚至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学校对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学校为班主任提供的专业性支持非常单薄,这也是造成幼小衔接培养诸多问题的关键。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和偏差[14]。4.3教师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某些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法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不适应。低年级小学生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他们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幼儿教师来说,一边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先进理念的急切要求,一边是幼儿园“小学化”课程任务的重压,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改变,进而面临着教学任务、态度、行为、理念不协调的困境。这既反映了教育大背景对于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大制约,也反映了实践者对“小学化”内涵仍存在误解。,教师在教学进度的把握上没有关注到一部分学习不适应学生课堂提问也往往忽视他们,几次回答不出问题后,有些老师甚至不提问这些老师眼中的“笨学生”,还在班上给出一些不太恰当的评价。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对刚入学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己经习惯了幼儿园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小学的课程,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讲课方法等还比较陌生。小学教师虽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但是在方法上相对单一,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某些特殊表现。4.4家长不重视幼小衔接家长的言行对儿童有较大的影响,儿童由于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家长仍然有较大的依赖性,家长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其次,儿童和家长相处的时间依然较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更是如此,所以受家长的影响更显著还有,家里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例如学习空间是否舒适、学习安排是否规律、学习材料、信息是否丰富等这些家庭环境因素都会对儿童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家长普遍对小学新生持有溺爱现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并且总是尽可能代替孩子完成各种需要,从衣食起居到交友、学习,家长总是积极地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独立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独立性的发展对于儿童的个性、认知、情绪、情感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孩子出现错误行为也总是尽为包容、祖护,不会指引孩子如何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是,送种保育式的教养模式恰恰是与小学新生的发展要求相违背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指导和合作,而非所的亲力亲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也指导。简单粗暴的管教会让孩子养成诸多的恶习,溺爱放任的管教会让孩子形成各种不良的品行。5、幼小衔接工作的对策5.1教师与家长做好入学前沟通教师入园前可以首先进行家访,来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幼儿,一方面让幼儿熟悉教师,另一方面了解家长怎样为孩子入学作准备、儿童的个性特点与生活特点等。然后,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及其意义,和家长沟通。入学后,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分离焦虑幼儿。对于暴躁型幼儿,等待他们宣泄过后,可以玩具来吸引他、用音乐稳定情绪,或者带他们到户外荡秋千、玩滑梯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波动型幼儿,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以教他们学会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哭没有用的。一些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也常常提醒家长,与其逼着孩子多背诗、多算题,还不如早早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段。有了好习惯做基础,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都大有裨益。父母应主动与孩子所在的学校和班级的班主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获得教师的客观评价和积极建议,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学会学习”是终身教育的一大主张,幼儿园和教师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利用学校的资源吸引小学生,转移小学生注意力,小学也应该配合父母教育,通过父母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更加准确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7]5.2学校改革幼小衔接方式进入小学系统的学习后,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一下子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生生活,学生的智能遇到了极大挑战,有可能产生学习适应不良。其实,儿童并不害怕学习上的困难,但因为种种因素,致使他们学习的愿望渐渐消失了,牢牢抓住孩子的兴奋点与兴趣点,进而促使幼儿增加同伴交往的频率与深度,把开放性的任务和封闭性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激发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条件。此外,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学具一般是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山家长制作。其实如果有条件,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制作的话,学习效果会更好。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与小学教师的联系,了解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产生明显的不适应状况,从而针对性地改进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儿童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能力。5.3完善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少、精、活的原则,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建立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能扩大知识面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可以有意识地延长孩子的活动的时间。对孩子借口不感兴趣而频繁变换活动内容的现象,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并陪着玩入手,逐步提高时间要求,直到孩子一个活动二十五分钟不觉疲。教师要注每个幼儿能保持安静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听;对老师的话要听清楚、准确;听话后还要让幼儿复述内容和回答问题并鼓励幼儿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地说出来。孩子们在仔细看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逐步学会一页一页认真地看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刚来上学的儿童具有很大的意义。5.4家长加强幼小衔接意识家长应帮孩子做好入学心理准备。家长要向孩子强调教育的重要价值,采用良好的心理暗示,传达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信心,让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向往和美好的憧憬,尽量减少其对新环境的紧张心理,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今后的学习。其次,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入小学前,家长就要提前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计划地培养其按时起床、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独立整理自己的活动用品、遵守纪律等良好习惯入小学后,要求孩子早起早睡,家长也要按时作息。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学习的行动,所以家长首先应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对他们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