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0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题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颁布“________”。(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把地方的财政权、________、兵权收归中央。(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________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3)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知识点二君权与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________、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权进一步削弱。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5.元朝:设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灵犀一点]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作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西汉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归纳比较]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知识点三选官与用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宋元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时期,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_______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图解历史]科举制———————————————·eq\a\vs4\al(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科举制(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北宋“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演进[学术前沿]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思维激活]“官”“职”“差遣”虽然加强了皇权,但给北宋带来诸多问题。[史料实证]汉代到两宋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史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史料二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解读](1)史料一包含两层信息,第一层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第二层信息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史料二反映唐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都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并作简要评价。eq\a\vs4\al([试答])(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两宋时期“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古代监察制度(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3)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探究点二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变化[学术前沿]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维激活]科举制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理念;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史料实证]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史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孝廉”“贵戚书信相命”,由此可判断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2)史料二中“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指中正官品评等级选拔人才。“安得不有陆沉”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弊端。(3)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解读史料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注意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从而可概括出借鉴价值。[探究](1)指出史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并指出其弊端。eq\a\vs4\al([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九品中正制。eq\a\vs4\al([试答])(3)根据史料三中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家国情怀]科举制度影响深远(1)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制度文化资源,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难以分割,对中国社会诸制度亦产生深刻影响,其对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行亦起着调节作用。(2)立足家国情怀,感悟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化规律、地位和影响,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育“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品悟仿真模拟应试集训全通关真题体验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关键点拨:北宋实行的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士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听课笔记]2.命题点:武则天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动[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命题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知识延伸以北宋实行的募兵制,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第2题历史现象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频繁历史认识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悉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第3题转换思维从表格中“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看,官员任免依旧以朝廷任命为主,以此判断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的社会现状4.命题点: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全国卷Ⅲ]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关键点拨:上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曾祖父、祖父或父亲任官人数的减少,反映了两宋科举制的发展对祖辈任官情况的冲击。[听课笔记]5.命题点:汉代的监察体系[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6.命题点:宋代科举制的发展[2020·全国卷Ⅱ,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4题强化比较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家国情怀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第5题情境创设以汉代地方官自行辟召属官为社会情境,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6题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举制,殿试成为常制呼应热点人才选拔体现了社会公平,惩戒营私舞弊7.[新高考借鉴][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8.[新高考借鉴][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9.[新高考借鉴][2021·湖北卷,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10.[新高考借鉴][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11.[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族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12.[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13.[新高考借鉴][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仿真模拟1.[2022·云贵川桂四省区高三联考]从汉代文物资料中可以频繁地看到“国家”这一说法,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大经》中的《五正》《兵容》《三禁》《前道》等篇都说到“国家”,中山怀王墓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国家”一词连续出现5次。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集权政治体制建立B.郡国问题得以解决C.国家意识较为浓厚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2.[2022·安徽省黄山市高三检测]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如果让他们每天处理繁重诉讼,可能连阅读公文都来不及。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仆射之下的左右丞处理。这表明唐太宗()A.意图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B.认识到选贤任能事关国计C.重视官员行政效率的考核D.主张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3.[202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模拟]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A.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B.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C.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D.乡村治理制度的完善4.[2022·湖南益阳市高三一模]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这一变化表明了()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B.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课题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僵化——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2)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2)地位: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________,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知识点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2.措施(1)康熙帝时,设________,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时,设________,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漫画说史丞相与内阁首辅信息提取:丞相是法定的中央官职,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位高而权重”,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专制缺乏制约[知识拓展],,,,清代密折制度(1)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2)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3)密折制度使得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政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eq\a\vs4\al(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3.清朝疆域的奠定(1)“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2)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第二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3)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学术前沿]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这一制度的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史料实证]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的变革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白寿彝《中国通史》[解读](1)史料一从“私人办公厅”“真正领袖”等信息理解内阁的性质和作用。(2)史料二从“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理解军机处的职能。[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eq\a\vs4\al([试答])(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明清君主专制走向僵化的表现(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并达到顶峰;政治机构的专制主义色彩空前浓厚,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2)经济: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使文化失去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了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工业文明发展机遇。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品悟仿真模拟应试集训全通关真题体验1.命题点:明朝后期内阁权势强大[2020·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关键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驳,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听课笔记]2.命题点:明代科考功名现象[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3.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由表及里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是一个现象,实际上反映明代内阁权势强大第2题传统考点以明代科举功名不同影响官员等级地位为切入点,考查明代科举制度考出新意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来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不同的地方官员等级不同,受到的待遇差别明显,表明科举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第3题能力立意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4.[新高考借鉴][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5.[新高考借鉴][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6.[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仿真模拟1.[2022·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由此可见当时()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2.[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慕华·优策高三联考]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司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朝票拟批红制度()A.使内阁和宦官能独立处理政务B.使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C.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D.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3.[2022·陕西省汉中市高三模拟考试]清朝时期很多贡院内都有至公堂这一建筑。至公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促进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B.提醒考生诚信考试不能有作弊行为C.警示考官公正执法不能徇私舞弊D.宣传“天下为公”的理念4.[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高三模拟]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大到1200余人。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清代统治者实行密折制度意在()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扩大低级官吏职权C.削弱军机处的实权D.强化君主专制集权eq\x(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作业(二))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题三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1.(2)推恩令2.(1)藩镇割据(2)行政权3.(1)山东省制(3)宣慰司知识点二1.(1)司法(2)尚书令3.三省六部制4.中书门下5.中书省知识点三2.门第3.(1)进士科(3)中央集权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史料实证][提示](1)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探究点二[史料实证][提示](1)制度:察举制。弊端:权贵干涉和控制人才选拔。(2)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选拔不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弊端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封建统治。(3)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体验1.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募兵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答案:A2.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3.解析: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看,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但不能说明藩镇控制朝廷财政,A项错误。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战争(攻伐)情况,B项错误。从表格中的藩镇情况来看,大部分藩镇有财权,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C项错误。答案:D4.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C项错误。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D项错误。答案:B5.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答案:B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答案:C7.解析:东汉光武帝时,提高尚书台地位,协助皇帝决策,“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从材料信息看,魏晋时期,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权力变大,而传统的三公权力下降,这说明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令、尚书仆射权力扩大不等于兵权旁落,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地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尚书令、尚书仆射权力扩大,没有提及行政效率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答案:B9.解析:据材料“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可知,郡县长官听命于皇帝,即地方服从中央,故选B项;皇帝问责,地方官府立即送樊英至东城,说明君权增强,而非削弱,排除A项;吏治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涉及吏治如何,排除C项;樊英为知名隐士,而不是豪强(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12.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以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顺承前制,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武宗顺承前制,“反对改制创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丧失决策大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仿真模拟1.解析:据材料“汉代文物资料中可以频繁看到‘国家’这一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已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说明集权政治体制建立,故选A项;推恩令使郡国问题得以解决,材料未提及郡国问题,排除B项;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希望寻求贤能之人处理国家大事,故选B项;材料提到唐太宗只是把一些细碎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并不是分割相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吏考核,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求访贤能之人,并没有提到科举制,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据材料“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三省制从唐到宋的变化,表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B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课题四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1.(2)丞相2.(1)殿阁大学士(2)内侍机构知识点二2.(1)南书房(2)军机处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史料实证][提示](1)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2)职权: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体验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常州市2024届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小班清明节课件
- 儿童发育过程常见下肢关节异常
- 小学二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 中学综合发展三年规划(2024.9-2027.8)
- (统考版)2023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印刷制品运输协议模板
- 亲子活动中心装修合作协议
- 大宗商品运输安全协议合同
- 产业园装修清包工合同样本
- 工商管理大类的课程设计
- 2024年高考数学试卷(北京)(空白卷)
- 2024年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校赛)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课件)
- TLFPA 004-2024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 2布达拉宫解析
- 节假日期间医疗管理规定
- 石油钻机常识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至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 2024年秋)
- 2024年4月自考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农产品质量保证金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