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述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时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保密制度可能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以此来防止泄密。

D.唐代保密要求严格,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来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把一首《晚出左掖》的草稿烧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有人丢失公文,其后即使自己找回仍会被论罪。

C.《卫禁律》规定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边城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戍守者和主管者徒刑,主管者刑罚更重。

D.唐律在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做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A.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

B.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C.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D.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D

2.C

3.A

4.①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与保密有关。②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③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①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②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③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1.D.“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错误,原文有“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述了赞许的看法”,可知举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表述对杜甫谨慎的行为的赞许。

故解析为:D。

2.C.“主管者刑罚更重”错误,根据原文“《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可知,戍守者徒刑一年半,主管者徒刑一年,戍守者刑罚更重。

故解析为:C。

3.A.“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思是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不涉及保密性。

B.“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涉及保密性。

C.“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

D.“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

故解析为:A。

4.运用举例论证。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列举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的例子,都与保密有关。

引用论证。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

正反对比论证。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由原文“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和“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可知,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

由原文“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和“《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可知,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

由原文“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可知,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牙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7.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位牙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然对麦姓牙医治牙镶牙的手艺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候诊室里放的书籍时,感受到他的不俗之处。

B.票友医生身上有江湖气,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他装的假牙让“我”又能正常吃东西了。

C.我的读者小宋虽然对女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但是仍然相信她的医术,推荐她给我治牙。

D.文章对技师小马着墨不多,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他不只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能够替患者着想。

8.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9.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6.B

7.C

8.①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②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9.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项脊轩志》叙写了读书、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看牙的经历。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晰。《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③情感真实。《项脊轩志》抒发了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④语言质朴自然。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选材、结构、情感、语言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A.“乐在其中”不合文意,的描述只是风趣幽默,表现其泰然处之的态度,没有乐在其中;

C.体现不出“幽默风趣”,根据踢门的动作及翻跟头的武戏演员的身份,吃油饼要便宜了应该是他本人的真实理解;

D.“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不准确,文中有“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

故解析为:B。

7.C.“对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错误。结合原文“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分析,小宋是变相夸主任的拔牙技术好。

故解析为:C。

8.“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

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并没有见到戴安道本人但兴尽而返,体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以此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

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张扬个性,追求事实的过程,而并非结果,也反映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文中用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9.《项脊轩志》叙写了在轩中读书、祖母探问、妻子学字等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拔牙、换牙的经历。两篇文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

《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写从大学、到教书,从昆明到北平,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两篇文章都结构紧凑,线索清晰。

《项脊轩志》怀念祖母、母亲、妻子,抒发了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美美地吃了一顿……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情感真实。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语言质朴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及其见利A而争B先C或利尽D而反相E贼害F虽兄弟亲戚G不能H相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的“举”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B.“修笑而辞曰”中的“辞”与《苏武传》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的“辞”意思不同。

C.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人伪朋所指相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在欧阳修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肯定与赞美。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交给朝廷,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应当斥伪朋用真朋,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参与《新唐书》编纂时,尊重参与编写的前辈宋景文公,在二人撰写的文章上,仅让宋景文公一人署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

②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

14.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欧阳修的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CFG

11.A

12.D

13.①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于是那些奸邪之人更加忌恨欧阳修,陷害他。

②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

14.①替范仲淹鸣不平,不为私利;②直言进谏,论事切直;③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④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荣选为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进入朝廷,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件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朋党的议论产生,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其中概要是:“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党。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朝廷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那些奸邪之人更加忌恨欧阳修,陷害他。出欧阳修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材料二: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宋祁所撰写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

10.句意: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

“及其见利而争先”与“或利尽而反相贼害”,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处断开,F处断开。

“虽兄弟亲戚”,提示主语,可以断开表提顿,G处断开。

故解析为:CFG。

11.A.错误。考中、中举。/推举。句意:考中进士。/后来的刺史名荣荐举臣为秀才。B.正确。推辞。/供词、口供。句意:欧阳修笑而谢绝说。/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听取供词。

C.正确。

D.正确

故解析为:A。

12.D.“仅让宋景文公一人署名”错误,根据原文“遂于所撰各书之”可知,他们在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

故解析为:D。

13.得分点:

(1)“第”,只管,只;“间”,差别,不同;“忌”,忌恨;“谮”,说人坏话,诬陷别人。

(2)“故事”,按照旧例;“书”,写。

14.由“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可知,替范仲淹鸣不平,不为私利;

由“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可知,直言进谏,论事切直;

由“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可知,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赠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①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②。

[注]①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州: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轮蹄”比作“水流”,体现了“迎送”频繁。

B.颔联与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运用的表现手法相似。

C.颈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述了诗人对友人出仕为官的劝阻之意。

D.尾联以回忆与友人的耕钓生活作结,表述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6.这首诗的颈联表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C

16.①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述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既有对友人仕途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友人仕途艰难的担心。②友人就像潘越一样已经生出了白发,表述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解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述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C.“含蓄地表述了诗人对友人出仕为官的劝阻之意”错误,诗句有对友人仕途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友人仕途艰难的担心,表述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没有劝阻执之意。

故解析为:C。

16.“苏秦六印”指在苏秦的游说下,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让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理事长,兼任六国的丞相。诗人用“苏秦六印”的典故,暗含了对友人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祝愿。

“苏秦六印归何日”意思是就像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样新官去上任,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写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用“归何日”三字表述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又暗含对友人仕途之路的担忧。

“潘岳双毛去值秋”中的“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潘岳32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岳鬓”谓中年鬓发初白。美貌盖世的潘岳头发白了依然需要离开,表述了对友人怀才不遇、早生华发,未老先衰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17.(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1)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用“,”两句,从文辞和意旨等角度对《离骚》进行了评价。

(2)李白在《蜀道难》用“,”两句写出了蜀道蜿蜒曲折的特点。

(3)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也是诗人们争相吟诵的对象,如“,”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由衷的赞叹。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见义、萦、峦、频烦、济、名、堪、伯仲。

故解析为:(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粮食保管需要对粮仓的温度、湿度以及粮食品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监测粮温,因为温度是反映粮情的“晴雨表”。智慧粮仓在粮食入仓后,会根据粮仓廒间大小将电子测温电缆均匀铺设在粮堆中间,____。这样就可以在电脑上实时监测温度变化,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

①为保证粮情稳定,②必须要根据温度和天气变化给粮堆通风,③智能通风系统可以根据预设温度值远程自动通风,④相比传统机械通风,⑤不仅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⑥还明显提高通风效率。⑦另外智能机器人在粮仓作业中应用广泛,⑧将使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进粮、平仓、出粮等脏重累、机械重复的工作。⑨如粮食智能入仓集成设备、平仓机器人、移动式吸尘器等,⑩改变了粮仓传统作业模式。

智慧粮仓的建设,相当于给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全仓粮情一目了然,粮食进出仓全程监管,可将储存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尽可能让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在这一过程中,还真正做到了粮食数量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____,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形成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大大提升了粮食管理效率

19.⑤将“不仅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改为“不仅明显提高通风效率”,⑥将“还明显提高通风效率”改为“还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⑦将“在粮仓作业中应用广泛”改为“在粮仓作业中的广泛应用”。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将电子测温电缆均匀铺设在粮堆中间”可知对粮仓的温度检测覆盖广;由下文“在电脑上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可知检测手段是网络。根据上下文的要求,该处应该表述检测网络覆盖广的内容,可填:形成全覆盖的检测网络。

第二处根据“全程监管”“储存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让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粮食数量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等信息推断,该处应该表述有关“管理效率高”的语句,根据上下文句式特点组织语句,可填:大大提升了粮食管理效率。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⑤⑥语序不当,二者构成递进关系,应调整为“不仅明显提高通风效率,还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

⑦是主谓搭配不当,将“应用广泛”改为“的广泛应用”,这样就使得整个句子由主谓短语改为偏正式名词短语,主谓搭配就得当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连接、漫展、隐没”,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21.善于将常见的词翻出新意,请从文中加点的“构成”“诞生”两词中任选一词,加以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20.①原文以“枝枝叉叉”“曲曲弯弯”修饰胡同延展的形态,更具体形象;且反复使用“怎样”,拉长了“看”的过程,更符合神游的状态。②原文结构有紧有松,张弛有度,节奏舒缓而略有变化,和整个文段深沉的风格更和谐。

21.示例一:“构成”一词,常用于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事物,这里说“胡同构成了我”,凸显胡同于我之意义:胡同构筑了我的精神世界,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表述有陌生化效果,给人庄重的感受。示例二:不说是“我”诞生,而说因“我”而胡同“诞生”,赋予胡同以生命的色彩,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而获得一个全新的意义,这是对胡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充满哲思意蕴,具有庄重色彩。

22.示例一:①回环叙述,将个人成长和故乡胡同密不可分的关系凸显出来。②反复设问,强化了追问与思索的意味。③“漫展”一词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心灵世界的延展。以动写静,由实入虚,拓展了意蕴空间。④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写得含蓄委婉,情感表述厚重深沉。示例二:特点:①“我不断长大”与“胡同不断地漫展”回环叙述,并与反复设问结合。②“漫展”一词以动写静,由实入虚,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心灵世界的延展。效果: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表现了对个人成长与故乡胡同的关系的追问与思索,含蓄地写出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情感表述厚重深沉。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述效果的对比、鉴赏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述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词语的表述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特点以及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句子的表述效果,应先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从用词的角度分析:

原文中“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用“枝枝叉叉”“曲曲弯弯”来修饰胡同延展的形态,使得胡同的形象更具体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胡同当中,看到了胡同的样子。“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每句话中都用了“怎样”,反复使用“怎样”,拉长了“看”的过程,这些“看”的过程,是的心神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胡同,所以这样写更符合神游的状态。

从句式角度分析:

整个文段是一个抒情性语段,回忆的是北京的胡同,表述一种深沉的热爱之情。原文三句话中都采用了“怎样……”,但是又富有不同的变化,所以从结构上看有紧有松,张弛有度,节奏舒缓而略有变化,和整个文段深沉的风格更和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示例一:“构成”一词:

“构成”是形成、组成的意思,常用于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事物。“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这句话中,主语是“胡同”,宾语是“我”,即胡同构成了我,说明胡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再结合上文“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可知,它构筑了我的精神世界,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表述不同于我们习惯性地表述,从而让人有陌生的感觉,更让人感觉到庄重。

示例二:“诞生”一词:

“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中“诞生”的主语是“胡同”,所以这里面不是说“我”诞生,而是说胡同诞生,当“我”这个男孩越过一道大门槛,四下张望的时候,对“我”来说胡同就诞生了,所以胡同的“诞生”是因为“我”,“诞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胡同以生命的色彩,胡同本来是早就存在的,但因为“我”的缘故,胡同有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体现了对胡同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充满哲思意蕴,具有庄重色彩。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特点以及表述效果的把握能力。“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将“我不断长大”与“胡同不断地漫展”回环叙述,并且“是……呢”“还是……”运用了两个设问句,所以回环叙述和反复设问结合使用,既突出了个人成长和故乡的胡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运用设问强化追问和思索的意味。

“漫展”本指现实生活中故乡胡同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这里将故乡胡同的漫展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漫展”就有了深层含义,暗示了随着个人的不断长大,故乡的胡同在心灵深处不断地延展。故乡胡同的不断延伸本来是一种动态描写,但这里暗示它在心灵深处的延展,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并且由实入虚,具有了更深的含义,拓展了意蕴空间。

运用了回环叙述和设问的表述方式,含蓄委婉地表现出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故乡的胡同在心里不断地漫展,也就是对故乡胡同以及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奶奶的怀恋逐渐地加深,使情感表述更加地厚重深沉。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要敢想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

青年人又要善作善成,“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讨苦吃”,多受一些“热锅”上的煎熬,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的心理挑战,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壮筋骨、练胆魄、增智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敢想善为,做时代的跋涉者

“敢为天下先。”勇敢的生命,总能够向着一个目标努力,以坚定的勇气与毅力面对任何挑战;善谋天下事,强大的执行力,能够打开通向梦想的大门,整个世界会为我们让路。敢想善为,做一个时代长河中的跋涉者,生命无悔!

“勇者不惧。”勇毅笃行,便没有什么做不到,即使经受风雨,也能够踏歌而行。《诗经》中记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麦浪滚滚中,许穆夫人孤身一人驾车去救亡国,一介女子却有如此风骨,不知要羞煞多少文武廷臣!许穆夫人以瘦弱之躯支撑着一个民族的信念,留名青史。生活的风雨能压弯一个人的脊梁,却也可以成就一代英雄。生活之难难在人,难在战胜人性中的怯懦。红军飞夺泸定桥,腹背受敌,身下更是湍急的江水,然而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信仰终使之用血肉之躯为祖国开拓出了一条生路。勇毅前行,无畏无惧。

“智者无惑。”善为善行,激发生命智慧,追求人生梦想,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如果没有烛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弃医从文,以笔为利剑直击敌人心脏。在那个睡在黑暗中的社会环境中,先生善为善行,点亮了时代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时如是说,他倡导大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把实验与之结合,首次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观念。他的善为善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人生之路有时会洒满阳光,有时也会布满荆棘。每一个起点,都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一个终点,都是我们收获成功的摇篮。“福祸由天不由我,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们看到一个勇毅前行、善为善行的哪吒形象,他逆天改命,奋力抗争的精神,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能成就最美的人生。生命的航船只有在经历一次次挑战后,才会更加平稳,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为新时代年青人,我们更应有理想有担当,自立自强,勇毅敢为,善为善行,在最好的时光里,成就最好的自己。

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青年、敢想敢为、善作善成,青年人应该无所畏惧,无论条件多么简陋,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能阻挡青年人前进的脚步。百年前的中国青年,之所以能够给我们打下江山,凭的就是敢想敢为的劲头儿和精神。当今社会,一些青年人继承了老一辈的这种精神传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总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让我们的社会持续高速的发展。当然,有一些青年人应该反思,“佛系”、“摆烂”思想要不得,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己进步,更不能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进步。

除了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外,想要成功还要讲究方法。因为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只凭无所畏惧的精神是不够的,现实是复杂的,无论干什么事情必须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在不断的锻炼中让自己成长成熟起来。也许过程是坎坷曲折的,但是,必须坚持下去,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壮大起来。

写作时,不能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写,因为这两个方面涉及到想与做的问题,在文章中重点论述如何想与如何做。

立意:

1.敢想敢为,善做善成。

2.既要敢想,又要善做。

3.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做事还要进求方法。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述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时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保密制度可能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以此来防止泄密。

D.唐代保密要求严格,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来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把一首《晚出左掖》的草稿烧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有人丢失公文,其后即使自己找回仍会被论罪。

C.《卫禁律》规定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边城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戍守者和主管者徒刑,主管者刑罚更重。

D.唐律在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做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A.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

B.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C.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D.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牙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7.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位牙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然对麦姓牙医治牙镶牙的手艺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候诊室里放的书籍时,感受到他的不俗之处。

B.票友医生身上有江湖气,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他装的假牙让“我”又能正常吃东西了。

C.我的读者小宋虽然对女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但是仍然相信她的医术,推荐她给我治牙。

D.文章对技师小马着墨不多,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他不只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能够替患者着想。

8.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9.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恩施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