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早在2016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加来道雄,1947年1月24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州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著名的科学畅销书作家,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作品]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构想未来》。其著作《超越时空》把现代物理最艰深的理论——超空间理论讲述得普通人也能理解,把“高维空间”这一极其难懂的前沿课题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评价]他秉持着爱因斯坦的精神,探寻“所有事物的原理”。2.文题解读本文属于人物简介类说明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的“历程”指经历的过程,如“成长的历程”“辉煌的历程”等。在本文不仅指“教育历程”,也包括“教育内容”。3.背景探寻在当代物理学中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能为公众所了解。加来道雄不畏艰难,在《超越时空》一书中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的来龙去脉。超空间指通过多维度空间,快速地到达宇宙的另一端。加来道雄从小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看魔法、幻想和科幻小说,被时间旅行、力场、平行宇宙等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所深深吸引。爱因斯坦去世时,加来道雄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记得人们低声谈论爱因斯坦的生平与死亡。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爱因斯坦书桌的照片,上面摆着爱因斯坦最伟大、未完成的研究成果的书稿。加来道雄就一直在琢磨着这个耗费爱因斯坦最后30年而未完成的梦想究竟是什么。从此,他就希望能够为完成爱因斯坦的工作尽一份力,将一切物理定律统一到一个理论中。最终,他也有所成就,成了超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夯|实|基|础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zhuànyānchàxuànqídànhuánxǐ(2)辨明字形览缆涌桶崇祟祟刨袍2.词语辨析引导·指导

释义不同点相同点引导带领;指引,诱导侧重于暗示、提醒、启发,让他人自己去感悟都作动词,表示对人的导向指导指示教导侧重于明确的指向性,应该往哪个方向,应该怎么操作,都一一指明,甚至给予现场示范

3.成语识记细枝末节:细小的树枝,不大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4.即时练习(1)从句子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先后赴沈阳、大连进行现场调研和_______,并与居民群众、医务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等进行交流,看望战斗在一线的防控人员。(引导·指导)(2)判断句中词语运用正误,错误的说明原因。指导√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1.科普文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2)科学小品文,多用文学笔法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文笔生动。科普文的语言特点:(1)准确、简洁、平实是科普文语言的主要特点。(2)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①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②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的事物栩栩如生。2.统一场论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3.高维空间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如十维或更高)空间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的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起来神秘莫测的风暴就被看得一清二楚,人们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这四种力的统一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思考:阅读全文,概括内容,绘制结构图。明确:任务活动二披文入情,沿波探源思考1:《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件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事例?明确: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的故事建立原子对撞机思考2:如何理解“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的含意?明确:这句话说明了两层含意。一是理论物理学家工作的艰苦。作者认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二是作者对爱因斯坦的研究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强烈的执着的兴趣,并为此树立了自己的终生志向。思考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明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他多年潜心研究的,但在他死之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这也就促使了作者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爱上了科学。思考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儿时观察水池中的鲤鱼,进而想象水池中鲤鱼“科学家”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事情,这是典型的想象手法,作者是怎样想象的?使用想象有何好处?明确:①作者摇身一变,以鲤鱼的眼光来审视鲤鱼世界,对鲤鱼世界以外的看不见的世界持否定态度;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鲤鱼“科学家”的愚昧、无知,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在认识上有根深蒂固的偏见。②作者用这一生动的想象说明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鲤鱼“科学家”对水池的理解是一样的,这样就将不太好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任务活动三探究技巧,学以致用思考:《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造实验仪器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任务活动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哲学的意义与想象的魅力

——庄子和加来道雄材料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节选自《庄子·秋水》)材料二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亲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于睡莲之间的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下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用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节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思考1:同是观鱼而思,加来道雄与庄、惠二人思考的侧重点有何区别?明确:加来道雄:侧重于理性的猜想,借鱼与人的世界,思考存在更多维世界的可能性,视野是向外延伸的。庄、惠:侧重于感性的哲思,鱼是人类内在情志的投射,视野是向内观照的。思考2:无论是加来道雄对鲤鱼世界、多维世界的猜想,还是庄子、惠子对鱼的心情的猜测与争执,现在都无法得到验证,既然如此,这样的思考有意义吗?如果有,又有何意义?请就此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悟。明确:有意义。①现在无法得到验证,不代表永远无法得到验证;②思想使人伟大,我的身体和头脑确乎像鲤鱼一样,受着“池子”的限制,但是思考能让我们不断打破现有的“池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③对思考的成果而言,能否最后得以证明很重要,但有时候,思考本身以及不断验证和求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付出科研路上没有坦途。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脱不开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屠呦呦团队便专注于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和研究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亦造福无数人。然而,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尽管屠呦呦本人已近90岁高龄,尽管她已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但她和她的团队没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他们身上读懂科学家精神,也就懂得了科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适用话题】付出专注永远在路上探索科学精神2.课外素材素材1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女,资深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30年出生的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50岁成为硕士生导师,71岁才成为博士生导师,在2011年获得了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解决了疟疾耐药性的问题。因为拉斯克奖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也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她提取出的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适用话题】科学素材2曾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是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付出,这种精神对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作为几十年投身科研的老科学家,屠呦呦曾经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或许正是这种远离浮躁、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身,也是她能够取得突破摘取诺奖桂冠的一大原因,而且这种精神可以真正推动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更多突破。【适用话题】不为名利科学求真人|物|速|写以自信,以自省余建斌北京时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这位85岁的女性获得了这项世界公认的卓越学术荣誉。她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正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寻找青蒿素的艰难跋涉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诺奖的肯定,是对屠呦呦最好的回音。对这位药学家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发现直到今天才获得诺奖,或许是姗姗来迟。而对一项科学发现来说,40多年来人们所目睹的其对于人类巨大的贡献,恰恰更证明了这项科学成果的牢固,因而对屠呦呦本人和她的科研伙伴们来说,并不嫌迟。更何况,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惊喜和满足,应该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永恒一些。在2011年拿到号称“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时,屠呦呦和屠呦呦现象就已引人瞩目。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之时,人们仍然感觉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来不及品味。有人开玩笑说,以后万能心灵鸡汤句式“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科学奖”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这个“幸福”的确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可以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在40多年前相对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和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的科研人员就能够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交流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创新的热爱程度,都在不断水涨船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电中所言,屠呦呦获奖,正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中国科学界水平在许多领域已经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同时,屠呦呦在青蒿素工作上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青睐,也会帮助人们意识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看着高大上的国际刊物,也都只是评价手段而已,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有足够信心坚持自己的方向,没必要妄自菲薄。有些人还在坚持“诺贝尔科学奖这次有没有照顾中国人”的疑问,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并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的诺贝尔奖首破纪录,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科学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人为屠呦呦抱不平,这位诺奖得主居然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第二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可能不会“三无”,但也很难说一定就是院士。我们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也并不合适通过这样一个标签来透视整个学术界。但“三无”之于屠呦呦因为诺奖而再次放大后,倒是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让科学回归科学,让热爱科学的人更容易碰触到科学的进口。科学的通途可能有很多走法,无论有什么样的头衔和身份,无论是在哪里,只要是做科学的人,就是一位科学家,无关其他。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并不想着拿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惊艳的成果,他们只是用毕生精力,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很多获奖者,都属于来自民间机构和企业的科学家。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都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实际上,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认识是在不断刷新和提高的。最近刚刚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政策和导向落实落地的迹象:“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的举措将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人坐下来,让被浮躁之风侵染的学术界静下来。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先生,诺奖的这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无论是中国人没能力拿诺贝尔科学奖,还是没能拿,都已经不再是一桩心魔。【点评】这是一则新闻时评,文章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针对科学界的现状,提出自信、自省两点,极具现实针对性,是热点事件中的冷思考。学|以|致|用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是写作者小时候大胆想象的心理更是细致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来了一场暴雨,作者用了两段文字写自己的遐想,一是写水中鲤鱼的反应是困惑的:睡莲怎么会自己动起来呢?二是写“鲤鱼‘科学家’”的杜撰,简直引人发笑。发笑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小时候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运用想象的手法要注意:1.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既要大胆,也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2.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想要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出发点要另辟蹊径,新颖别致。再者,同一出发点,也有很多不同的过程和结果。结果要尽可能出人意料。3.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请开动你的脑筋,选取一个事物或一种情景,就像加来道雄看着池中的游鱼一样,驰骋你的想象,把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记录下来,看看会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答案:【示例】雨的诉说天上黑云翻滚,狂风在天地之间蹿来蹿去。伴着狂风,我欣喜地扑向了大地,用雨滴在大地上敲出了美妙的音乐。“咦?什么东西这么臭?”我吃了一惊,一股奇臭无比的黑烟狞笑着向我冲来。黑烟中所含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竟然与我的雨滴拥吻,并生成了硫酸和硝酸两种强酸物质。糟了,难道我变成酸雨了吗?我从天空中落下,姿势是何等的优美,植物们原本张开双臂迎接我的到来,可是现在,由于我的雨滴中含有强酸,它们被活活烧死。历经千年而无残缺的古建筑也因强酸的腐蚀而面目全非……人类开始抱怨,开始诅咒,用一切恶毒的语言骂我。但是,人类啊,你们可知道,造成这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你们自己呀!本来,我一直都是纯洁无瑕、晶莹剔透的,也是你们人类所说的水循环的一个主要成员。如果不是我,被蒸发的水分就无法回到地面上。但是,自从什么“工业革命”之后,你们就开始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工厂每日制造排出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中的硫和氮等元素与我的雨滴发生反应后,便成了你们所说的酸雨。其实,这些都是你们人类自食其果罢了。唉,人类啊,你们何时才能醒悟呢?聚|焦|高|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知识类读物,把握其主要内容,需要从文本中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学习本课两篇文章,要理解如“屠呦呦和同事们是如何打开‘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的”“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等问题,就要准确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概括转换。题干要求审题重点(2023·新高考Ⅰ卷)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题干中有“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要求题干要求审题重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题干中有“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要求(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