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课件_第1页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课件_第2页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课件_第3页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课件_第4页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特殊土地基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第一节湿陷性黄土一、黄土及其分布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份以粉粒为主,颜色一般呈黄色或褐黄色。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

,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分布面积大约有63万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湿陷性的约为27万平方公里。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理的为原生黄土。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第一节湿陷性黄土我国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将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为七区(其中又细分为十二个亚区),这七个区是:Ⅰ—陇西地区,Ⅱ—陇东-陕北-晋西地区,Ⅲ—关中地区,Ⅳ—山西-冀北地区,Ⅴ—河南地区,Ⅵ—冀鲁地区,Ⅶ—边缘地区,规范并同时列出了各区和亚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特征描述(见所附的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及附表)。第一节湿陷性黄土二、黄土地层的划分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年代黄土名称成因备注全新世Q4近期—新黄土新近堆积黄土次生黄土以水成为主一般有湿陷性,常具有高压缩性早期—一般湿陷性黄土一般具有湿陷性晚更新世Q3马兰黄土老黄土原生黄土风成为主中更新世Q2离石黄土非湿陷性黄土一般无湿陷性早更新世Q1午城黄土第一节湿陷性黄土三、湿陷性黄土组成及结构构造1.颗粒组成及矿物成分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粉土颗粒为主,一般占总质量的60%以上。而粉土中又以0.01~0.05mm的粗粉粒为多,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较少,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含量在5%以内,大于0.25mm的中砂以上的颗粒则很少见到。此外黄土中还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第一节湿陷性黄土黄土中粗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和长石,粘土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中等亲水性的伊里石,以及一些水溶性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呈固态或半固态分布在各种颗粒的表面。粒径地区砂粒>0.05粉粒0.05~0.005粘粒<0.005陇西陕北关中山西豫西20~2916~2711~2517~2511~1858~7259~7452~6455~6553~668~1412~2219~2418~2019~26总体11~2952~748~26第一节湿陷性黄土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大孔隙结构第一节湿陷性黄土黄土结构示意图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第一节湿陷性黄土年复一年的淋滤使地表的土体因失去大量碳酸钙类可溶盐物质而逐渐变红(不溶性的铁、铝等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的结果),并使以碳酸钙为主的可溶性盐类物质在下渗线不断富集并形成钙质结核。淋滤时间更长时就会在黄土中形成钙质结核层。结核构造是黄土的一个重要构造特征第一节湿陷性黄土四、黄土的湿陷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发生湿陷的内在原因是黄土的结构特征和其物质成分,外在的条件为水的浸湿。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结力逐渐加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在自重压密,从而形成以粗颗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由于胶结物的凝聚和结晶作用、共用结合水的联结作用以及毛细作用、负孔隙水压力作用等,使黄土地基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当黄土受水浸湿或在一定外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并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联系减弱,盐类溶于水中,各种胶结物软化,结构强度降低或失效,黄土的骨架强度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大孔隙塌陷,导致黄土地基附加的湿陷变形。这就是黄土产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第一节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前者是指在上覆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后者是指只有在大于上覆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后才会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第一节湿陷性黄土五、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多用室内浸水侧限压缩试验。1、湿陷系数:湿陷系数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时,定为湿陷性黄土。《黄土规范》规定,计算时压力p从基础底面(初堪时从地面下1.5米)算起。到其下10米内土层为200KPa,10米以下至非失陷性土层顶面应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大于300用300)。第一节湿陷性黄土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黄土的失陷性。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力。曲线上取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最低含水量。第一节湿陷性黄土3、湿陷类型和失陷等级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公式为:当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当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第一节湿陷性黄土--表示第I层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系数,--加压至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时,下沉稳定后的试样高度。--浸水饱和后土样下沉后的高度。n--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从天然地面算起(挖、填方较大时从设计地面算起),其中的土层不计。第一节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的大小来确定。总湿陷量可按下式计算:---考虑黄土地基侧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无浸水几率取0,有浸水几率,基底下5米深度以内可取1.5,基底下5~10m深度内,取β=1,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按。第一节湿陷性黄土--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和厚度。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的土层不计。例题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湿陷类型

计算自重湿陷量△zs(mm)总湿陷量△s(mm)非自重湿陷性场地自重湿陷性场地△zs≤7070<△zs≤350△zs>350

△s≤300Ⅰ(轻微)Ⅱ(中等)—300<△s≤700Ⅱ(中等)*Ⅱ(中等)或Ⅲ(严重)Ⅲ(严重)△s>700Ⅱ(中等)Ⅲ(严重)Ⅳ(很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第一节湿陷性黄土六.失陷性黄土地基的勘察和工程措施(一)失陷性黄土地基的勘察1)查明黄土层的厚度和分布,测定各种物理指标。2)研究地形起伏与降水的积累和排泻情况。3)划分不同的地貌单元,查明不良地质现象。4)调查访问,了解情况。5)调查邻近已有建筑物的现状、开裂及损坏情况。第一节湿陷性黄土(二)地基处理针对湿陷性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地基处理、防水与结构措施三类。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它又可分为全部消除和部分消除两种。防水措施是为了防止雨水和其它来源的水渗入地基中。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有一定的适应变性的能力,在建筑物因地基浸水出现附加的不均匀沉降时能减轻对结构的损害。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以部分或全部消除建筑物地基的湿陷性,并达到减小地基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并考虑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材料来源和当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第一节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区采用桩基础也相当普遍,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入、静压等)或灌注桩(钻孔、挖孔、挤土成孔等)。(三)防水措施湿陷性黄土产生湿陷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是地基土浸水,因此做好建筑物建设期间的防排水工作并考虑其在使用期间的防水措施无疑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