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阅历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相识,有了肯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新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爱好,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赐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激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同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索的,决不示意。本节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问水平创设肯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觉问题、分析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留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视察相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视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以及主动参加学习、勇于探究的实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相识量角器,并正确运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运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合作沟通,视察探讨;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长;5、归纳小结,升华相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觉了什么?学生通过视察发觉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老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学问?简洁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学问,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打算,也为实力较弱的学生供应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依据小学生喜爱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顺当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沟通,视察探讨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视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细致视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觉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表达实力,并使学生体会到胜利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相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视察1度角的大小,视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相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相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别的角,在此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当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依据学生已驾驭的学问: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别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简单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打算。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起先,老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方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探讨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起先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刚好订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当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当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学问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学问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终,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学问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赐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驾驭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长
练习是学生驾驭学问,发展智力,培育实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刚好了解学生驾驭新知的状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觉,去创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让学生经验了数学学问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相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学问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驾驭状况,又能培育学生的概括实力。老师刚好赐予评价,让学生体验胜利,增加学习的信念。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相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试验试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其次课时内容。是在学生驾驭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相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终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非常亲密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意使学生通过视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相识简洁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态、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意通过视察物体、相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相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相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驾驭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肯定的学问、技能打算。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只是很难精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驾驭梯形的本质特征,相识几种特别的梯形及其属性;培育学生视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实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肯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视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让学生体验胜利,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
教学重点:驾驭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驾驭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问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老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阅历,激发学生学习热忱,让学生在经验、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老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纳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实行“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沟通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比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相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嬉戏活动,拓展新知—→沟通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分类比较,初步相识梯形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相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PHOTOSTORY演示)
引导视察比较,激发探究动机,培育发觉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从学生已有阅历动身,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阅历,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育发觉实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觉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沟通和探讨,从中相识梯形,发觉梯形的基本特征,相识梯形的高,相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白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多数条。更清楚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学问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建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探讨沟通、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别形式。引导主体参加,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觉实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相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视察思索,合作沟通,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育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建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育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嬉戏活动,拓展新知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识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爱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学问体系
1、通过活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相识,增加了学生的参加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沟通评价,总结升华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完善学问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觉实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沟通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六、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阅历,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欢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平行和相交是在学生相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和相交在我们声说中运用广泛,因此让学生把对平行和相交的相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推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能利用不同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过程性目标:学生能在亲身经验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平行线的画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正确推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并能发觉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能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充分感知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平行的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相互平行的理解,联系设计有层次,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情境图,老师说出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没,到处都有数学现象,在这些现象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学问。从图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学问?学生依据阅历会说出有线段和角,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关学问,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合作沟通,探求新知
1.相识相交、平行
老师引导学生依据图意画出三组直线,引导学生视察,三组直线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学生能够很顺当的推断出蓝色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红色的直线不相交,而在绿色直线上产生冲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探讨中,学生依据旧知,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从而得出绿色直线也是相交的结论。老师适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然后老师让学会僧用自己的方式说说对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理解。生活中有许多相互平行的离子,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依据生活阅历会说出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秋千架的两根吊绳也是相互平行的,跑道直道上的线也是相互平行的,五线谱的横线也是相互平行的,门的对边相互平行,数学作业本上的线也是相互平行的……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老师随即提问:假如他们中的线没有平行关系,将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会说出,黑板就是不规则的,不美观;音乐家也无法谱曲;运动员跑步的时候将乱作一团等等。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平行现象,而且我们生活中也离不开平行。
2.画平行线
师: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平行线,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创建出一组平行线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各自的方法创建出平行线,有的说可以在方格纸上画,有的说可以利用直尺的两条对边来画,有的说可以借助数学书的对边来画,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创建出一组组平行线,而这些方法都是借助某些物体中的平行现象来画的,有的时候借助这些工具来画会有肯定的误差,不够规范,由此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三角板和直尺来画平行线的方法。先让学生仿照画,在仿照的过程中完成“试一试”,在不断的仿照中体会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假如干脆让老师教给学生怎么画,学生对于画的方法理解不深,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采纳由学生仿照到练习的方法,由练习然后总结出方法,这样学生驾驭的更坚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这一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形象直观,难度不大,学生很简单推断。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学国的图形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线段,学会是呢感能更深地理解对边平行的涵义,随即老师可以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指一指图中有哪几组线段相互平行,学生会找出有两组,“你能在这张纸上再创建出一组平行线吗?”学生通过合作沟通发觉能用折的方法创建出平行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这一题是让学生依据要求画平行线,对于学生的要求又有所提高,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沟通画法。
4.依据要求画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房图向左平移3格,然后指一指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的平行线。这一题是开放的,有的学生会用到平移的学问来画,从中复习平移的相关学问,还有的学生会利用今日所学的平行学问来画,不仅巩固了新学问,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索空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理念
老师的教学方案必需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学问阅历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特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验数学学问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相识”和“小数的初步相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学问的延长,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起先。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留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验数学学问的探究与发觉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学问、驾驭方法,学会思索、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相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相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相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相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非常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合作沟通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学问的状况和学生的接受实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嬉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当老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冲突,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老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假如用米作单位,须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爱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的欲望。
其次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变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主动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与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索,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视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加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终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胜利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改变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干脆告知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才智关的嬉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觉、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以练习的形式探究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老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加以梳理总结,最终老师出示大独创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老师:“这是大独创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需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化》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视察所熟识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相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削减了相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相识,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相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实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相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详细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究竟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老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及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究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相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终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老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和已有的学问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索等多种感观参加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老师刚好捕获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其次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需有统一的标准,老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视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老师依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激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老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嬉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冲突,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缘由,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老师奇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知学生今日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主动探究之中,培育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相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其次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详细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推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供应创建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支配了这样一个思索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纳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加学问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实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志向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其次节,教科书第81、82页的内容。
2.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支配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娴熟的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顺当驾驭本节课内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原教材进行敏捷的处理:用选拔配音员的情景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把枯燥的计算学的爱好盎然!。
3.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驾驭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的接受实力较低,而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试商方法的驾驭会上存在一些困难.
4.综合各种实际状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学问自主探究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确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实力。
(4)通过本课学习,培育学生书写整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5.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驾驭笔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格式,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确定。
6.为了顺当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具,此外,我还为学生打算了小棒和方格纸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来说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上述的教化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中到处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此外,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在思维实力、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本环节,我首先要对学生说:同学
们,你们喜爱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今日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请看(播放)。播放动画片的同时,我会说:怎么没有声音呢?你们能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吗?那老师就要进行一个小小的面试,看哪些同学能当上这个动画片的配音员。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爱好,起到了课未始,趣已生的效果。这时,我再出示条件,让学生依据信息提出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视察四周世界的良好习惯。这时,学生的学习进入了其次个环节。
其次环节: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1、.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重点研讨、反馈练习来体会试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把探究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
这时,我要对学生说:为了尽快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目的?当学生说出是第一个问题时,我就让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可以联系旧知、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巡察,当我发觉学生能能够采纳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要刚好给以激励,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欢乐!之后,我再让学生沟通自己的思索过程和解决方法。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问储备,之后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变更自己认知上的单一性。这时,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告知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笔算除法,并且板书课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本题中来。学生列竖式的过程中,我进行巡察,驾驭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学生知
识迁移的水平。我发觉学生能正确列示时,就刚好赐予激励,并请他将自己的算式进行板书。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商应当写在什么位置上?商不为0时,余数怎么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在集体研讨时,将竖式与学生的口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3必需写在各位上的道理。这时,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订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位置。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彻底了。
2.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在本层次的教学中,我首先要对学生刚才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赐予激励,增加学生接着学习的自信念和决心。
这个层次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学问迁移、重点研讨、算式对比、回来生活来达到教学目的。我会对学生说:假如要求当配音员的同学增加到了140人,每天还只是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你能列出竖式来计算一下吗?这样设计,是放手让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进行迁移。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我进行巡察,对于书写正确的学生,我首先要赐予激励,并让他板书自己的算式。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说说自己是如何试商的?并说明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我还要依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对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利用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除法算式进行对比,找出两个算式的异同,并且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当怎么办?用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再引导学生思索: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使学生明白:须要5天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还须要一天。这样的设计,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
3.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刚好赐予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个环节:内化应用,形成实力。
为了让学生增长智力,形成技能,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下几组练习题。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课,沟通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学问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本节课驾驭了多少学问进行了解,也是对自己的情感看法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随想
最终,我来说说教学随想.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老师应当是一个精彩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为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仔细思索、主动探究、主动探讨,而老师,只在关键处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艺术的点拨,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欢乐和胜利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才会出现出思维的火花,焕发诞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供应丰富的资源。
2.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培育学生迁移类推实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主动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洁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时候往往只须要估算就行了,不肯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特地支配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详细编排
1.主题图。
供应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供应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激励学生采纳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留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改变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依据详细的状况实行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打算多少钱的问题时,供应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索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状况下应当估大,什么状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依据实际状况敏捷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
《乘法安排律》是学生已经学习驾驭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相识理解和驾驭乘法安排律,会应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计算。培育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实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实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安排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安排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致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溢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相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主动的带着自己的学问背景、活动阅历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事实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当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验、体验学问获得的过程,主动参加探究,从而发觉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其次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安排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视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安排律的含义,让乘法安排律的相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育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实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终归不是生活阅历的“照片”,而是对生活阅历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当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依据所学学问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刚好反馈了学生的驾驭状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探讨: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当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推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安排律,培育学生的审题实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驾驭乘法安排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长
规律发觉后,为了让学生娴熟驾驭乘法安排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好玩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激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学问,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阅历和详细运算,在视察、揣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驾驭所学学问,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说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究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洁规律,并进行简洁应用。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验间隔现象中简洁规律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教法与学法是: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3、面对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学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依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嬉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其次部分在好玩的童话情境中,探究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相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找寻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相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终是总结评价,延长规律。
一、嬉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起先,我和学生玩一个简洁的“跟我学”的小嬉戏。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依据学生回答,指出嬉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师板书:规律)
然后顺势说明:就是我们再熟识不过的双手中,也存在着规律呢。不信?就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沟通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学生喜爱的嬉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从简洁的嬉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新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告知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视察沟通:自己从图中获得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此时学生的视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视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视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仔细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沟通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紧接着师提出:是不是有这种排列现象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就肯定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来找一找规律。(将板书补充完整:找规律)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化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究活动,在学生随意视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视察、发觉、沟通,使每一位学生都经验了不同的探究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觉的规律,增加他们探究、探讨问题的爱好和实力。]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随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并视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进行集体沟通,引导学生沟通与例题中发觉规律的联系。思索: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当于上面例题中的哪些物体?圆呢?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觉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觉的规律一样吗?能把发觉的规律总结出来吗?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经验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视察、比较、分析,再次经验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沟通与例题中发觉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详细的、感性的相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索,初步感受有关的简洁数学模型。]
四、联系实际,找寻规律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育学生用数学眼光视察四周事物的意识和实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谛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观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干脆视察,依据发觉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索、解决“想想做做”其次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现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嬉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想一想应当有几个小蘑菇?
假如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嬉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当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应引导他们争辩。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圆形排列的物体的规律,我采纳多媒体来进行模拟试验:把12只小兔分别用12个数字来表示/article/,假如每两个数字之间出现一个蘑菇,有多少个蘑菇呢?细致瞧,数字们要变魔术了!课件演示12个数字围成一圈,形成一个钟面(钟面是学生比较熟识的,通过以前的学习,都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12个间隔)。然后师再提问:现在蘑菇的个数有改变吗?为什么?这样的排列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分,体会规律的发展改变,启发学生依据实际状况正确解决问题。]
六、总结评价,延长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视察、数数、画图、摆学具等方式发觉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假如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假如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终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漂亮的图案装扮自己的卧房,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嬉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学问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分析教材。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学学问,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而本节课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是其次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起始教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驾驭了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简洁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依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洁的问题,初步经验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相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决策,为以后学习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一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打下基础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相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生活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产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能独立补充完整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图例的作用;2、培育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识图、分析实力。学生尝试依据实际须要收集整理相应数据并进行描述的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验相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育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问题的意识,并能依据统计的结果作出简洁的分析、推断和预料。4、通过统计意识的培育,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其中,将相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依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体会图例的作用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介绍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沟通完善——联系生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同时运用“情境教学、引导沟通、相互评价、拓展生活”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贴近生活而极具时代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拔和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老师细心预设下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有价值。而“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运用“视察、比较、迁移、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等方法来帮助学习,使学生在驾驭本节课学问要点的同时,了解统计学问的本质性,初步学会肯定的学习方法。
三、阐述教学过程。
1、在熟识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注意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而考虑到教材中供应的素材是某地区1985年至2000年城乡人口统计状况离城市孩子的实际生活较远,不便于学生理解他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课的开场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创设了“学校一日评比活动状况统计”这一素材中,让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找寻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多媒体播放完“一日评活动”的录像,设问:假如你是这位小干部,准备用什么方式向老师汇报评比状况?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出用条形统计图来汇报评价结果直观清晰。老师马上通过直观地、按依次呈现四(1)班三月份和四月份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视察获得“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内容”及其他发觉的信息,凸现探讨问题须要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后进行分析这一最终目的。同时,通过现时情境的呈现,不仅复习已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学问,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新问题,“比一比一日评活动中某一项三、四两个月的改变状况”,使学生感受到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两个月数据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太便利,帮助学生产生“合二为一”的想法,萌生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的需求,任务的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的统计图的主动性,达到进一步学习的目的,渗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在自主探究、沟通完善的数学活动中相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沟通、辨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因此,我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沟通方法,再独立尝试绘制统计图。接下来的反馈过程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要达到在沟通中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目的。而这个环节特别关注学生思维实力水平的不同,考虑学生自主探究绘制的统计图会有很大的区分,因此教学过程在反馈成果时设计了分层递进处理学生自主探究绘制的统计图资源。学生反馈过程一共分为4个层次:(1)用一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2)用两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3)用两种颜色并配以文字说明的方法绘制;(4)用两种颜色加图例的绘制状况。依据学生反馈的这些丰富资源,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在四幅图中选一个最佳的,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沟通、辨析中经验相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分,并明确用两种不同颜色并配以体例说明的是最简洁、清晰地表示两个月各项分的统计图。
(2)反思、完善。
接下来,我还设计一个反思、完善的活动,让学生反思最初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在哪方面不够完善,不够简洁,逐步完善自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识。
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清楚的相识时,马上揭示统计图的名称,“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随即对这张复式条形统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收获信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最终,围绕设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分?”绽开探讨,通过比较,进一步丰富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识,使生成资源转变为学习的资源。
3、在层次清楚的课堂练习中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本课在练习环节共支配两个练习一个观赏,练习内容设计是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体育赛场”中的统计图,属于基本练习,通过呈现姚明、奥尼尔在2023年近四场竞赛中得分状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干脆获得信息,但在呈现时老师有意只出示统计图,不出示图例,让学生产生冲突,“没方法回答下面问题”,因为没有图例,不知道哪种颜色的直条表示谁。设计统计图的“图例”后出的过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识,进一点使学生相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例的作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分,巩固识图的基本技能。其次个层次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主题图的素材,依据复式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经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这是综合练习的过程。
另外,教学设计时还留意到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生活中看到的素材不够丰富,所以,老师利用课的尾声,展示一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赏,如:近三年江西主要景点十一期间游客人数量统计图;南昌四季度空气质量一级、二级天数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到当三个项目、四个项目……须要进行比较时都可以选择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生活与数学的亲密联系。最终一张横向复式条统计图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了伏笔。
一粒水珠当它凝固时,我们能观赏到它的晶莹剔透;而当它流淌时,我们更能感受到它滑润过的轨道所留下的痕迹。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流淌的轨迹,生成的才智,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正在倾心追求而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其次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珍贵看法。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学问后,来相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干脆视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相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简单,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相识图形供应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相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详细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相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好玩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验“详细、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相识的眼光来视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推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相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验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相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看法:感受数学活动充溢了探究性与创建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相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相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相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支配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供应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相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找寻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简单,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特别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支配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相识“平行线”
2、推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建平行线
4、找平行线、观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细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当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当留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学问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建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相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观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相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学问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相互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老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加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学问转化为实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是上海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数的初步相识在三年级时已有接触过,已知道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一比”、“分数的加减法”和“小探究——分数墙”三个部分,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洁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驾驭了分数意义、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状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洁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洁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4、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前,学过了同分母、同分子的分数比大小,会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直观进行大小比较,对分数的相识也上升到能用比较抽象概括的语言进行推算,这些都是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二、说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驾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沟通、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觉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探究实力抽象概括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好玩的情景激发数学学习爱好;通过“因为……所以……”推理过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动身,以嬉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留意是学问的门户”,“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留意和爱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赐予刚好的指导。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确定在教学中实行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视察,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视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沟通,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增加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学问的记忆,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拼图嬉戏”环节,激励学生主动参加,集中他们的留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让学生干脆依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知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分数的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教学分数加法时,我确定实行让学生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索方法告知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肯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究学习的优越性。
4、新课标指出,必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详细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胜利的欢乐,因此在有1的分数加法教学中,由于有前面的基础,我让学生干脆算出结果以后,再特殊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干脆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确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探究、推理,利用小组沟通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让学生主动思索,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缘由。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打算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老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激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肯定具有极强的课堂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金融数据收益分享视角下央行数字货币的新计息设计
- 森林改培的首都生态与城市绿心考核试卷
- 农业科学中的农村社会良性互动考核试卷
- 物业门岗用工合同模板
- 图解现场安全教育知识考核试卷
- 大型酒店装修合同范例
- 任命委托合同范例
- 手工加工厂劳动合同范例
- 漂流施工合同模板
- 混凝土劳动合同范例
- 通信技术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2024至2030年中国节流孔板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加强财务人才梯队建设的计划
- 4.3《课间》 (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2年浙江温州中考满分作文《打破思维定势》
- 《无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19)
- 福建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7篇(含答案)(2003-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