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解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解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解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踪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历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大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解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解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解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解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解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解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解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对照材料二分析“议论的针对性”。

5.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人物

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

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

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选自《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当时认为,作家创作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是“我”后来被偷窃的直接原因。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她在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而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在我和中年妇女闲谈时,警察听到妇女的谈话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轨、身份可疑,于是逮捕了她,造成了情节上的高潮。

D.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前文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7.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文言文阅读

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之弥贼之。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君,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故不为轼也”与“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B.“公爱之”与“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两句话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

D.“辱君亏地”与“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岳阳楼记》)两句话中的“辱”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以礼仪致敬。

B.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

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之弥感动于赵宣子对朝廷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

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国君赦免了他,但子囊认为自己的行为未来会给楚国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选择伏剑自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

②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

13.(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频酌淮河水[注]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形成宋、金划淮而治的局面。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

B.“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C.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

D.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述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

14.(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名篇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杜牧《阿房宫赋》以“,”两句作结,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警醒后人不要重蹈秦人灭亡的覆辙。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4)《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

(7)古人常因登高望远而惹恨添悲。杜甫《登高》中“,”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述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片对赤壁雄奇激荡的场景进行描写,既写了怪石的奇异,也用“,”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滔滔的江水的力量。

(9)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10)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5分)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语言文字运用I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

、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述,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资源经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述和传播,提升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

B.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述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

C.文化资源经数字技术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述,文化产品类型丰富了,服务质量提升了,产业规模也扩大了。

D.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传播和表述,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使之扩大了产业规模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次在珠峰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每一秒获取的实测数据都是填补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的空白,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贡献,,是科学上的一大创举。”丁明虎表示,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其气候和生态问题都极具特殊性,一直以来,不仅在中国,极高海拔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也十分匮乏。

“没有任何人有经验。”丁明虎解释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在珠峰或类似的高海拔区域进行过气象科学考察,仅2019年在珠峰南坡8400米区域开展过气象观测,其观测设备寿命只维持了几个月。对于中国科考队队员而言,不仅要克服登山挑战,,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

“除了科学家总体的科学目标引领,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丁明虎表示,,也体现了我国科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

对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后续使用,丁明虎表示,气象站刚刚安装成功,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它的使用周期和寿命都需要在具体的架设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提升,它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对高原气象预报、特别是复杂地形山地气象预报的水平。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地球第三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B.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C.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19.(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许多事陷入困局,但却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别开“新局”。比如,随时语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复听,对高三学子来说,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号“试水”菜品,制作直播线上外卖,反而找到了老餐饮的“新生意”;靠品牌赞助的“线上演唱会”,赢得了上千万人“隔屏互动”,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材料二:《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于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C

2.D

3.D

4.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也体现了时代意义。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因此表述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

5.①材料一里汤一介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②材料二里汤一介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解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中国解释学”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③同: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

社会科学类;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错,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研究意义不大”错,依据材料,确有认为“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错,依据材料,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其叙述解释也更为精准”错,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解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毛诗序》对《诗经》的解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C.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D.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目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知识链接,为学生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支架,即“为时而著”与“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现实针对性”与“读者意识”。

结合材料二“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知,材料二评价自己以前的说法太消极,说要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为时而著”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可知,本文表述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虽然……但”“如果……那么”“大体可以看到”“主要部分”等语言表述严谨,用语准确。结合本文的出自《中国社会科学》,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体现了读者意识,即“目中有人”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题审题重点为“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尤其是“探索”一词,结合两篇文章的题目《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及具体内容,可知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由材料一“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解释的方法。例如……”“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材料一主要是对能否创建的思考。

材料二“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作一分析”“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解释学三种解释形式的思考归纳,逐步形式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

两篇文章都是汤一介,一篇是发表于1998年的《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另一篇是发表于2000年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实则是对同一个学科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的共同呈现。

6.D

7.①第一次写狗“很讨人爱”,引出了“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②第二次写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③第三次写狗,通过我“夹”狗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述了“我”对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的愤慨之情。

8.示例一:以“人物”为题更合适。①“人物”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小说讲述的就是“我”对人物的寻找探索过程,同时也是那位妇女把“我”当成她的“人物”(实际是“猎物”)的逐步捕获的过程。可以说,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②以“人物”为题内涵丰富,为人物形象制造出一种绝妙的讽刺效果。“我”怪警察掠走了“我”的“人物”,而警察却帮“我”追回了钱包,以“我”所标榜的来源于生活的“人物”为题,恰能很好地突出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幼稚无知,进而深化了主题。③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来看,以“人物”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通过以上比较看出,“人物”做标题更好,“偷”就过于浅白平淡了。示例二:以“偷”为题更合适。以“偷”为题能够更准确直接地概括小说要表述的真正内容,“我”设法在中年妇女那里“偷”素材,她设法在“我”这里偷钱包。小说展示的就是这样同时发生的“偷”的过程。②便于揭示小说要表述的这一层内涵:我们用大量心力求取的事情往往会偷走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关注。③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以“偷”为题,设置了悬念,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种认识是‘我’后来被偷窃的直接原因”错误。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错误。“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她要与“我”讨论有关“幸福”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想要偷我的钱。

C.“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错误。文中关于警察带走妇女的原因没有说明,选项无中生有。

故解析为:D。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物象作用的能力。

先在文中找出三次写“狗”的句子,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从“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中,可分析出其作用是引出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从“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中,可得知第二次写狗是为了突出“我”此时的心理,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

从“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可知,第三次写狗时,一个“夹”字体现了“我”的愤慨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这类题目可以从文章的人物,情节,主题和艺术效果的角度来分析。

如观点一:以“人物”为题目更合适。

从情节的角度来说,整篇都是在说自己为作品寻找人物,并且那位妇女也把“我”当成她偷盗的“人物”,可以说作品是围绕“人物”来写,并且“人物”贯穿文章的始终,是小说的线索,所以以“人物”为题更合适。

从主旨的角度来说,文章的开头说到“我”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自己从生活中得来的。本文写到自己在生活中挖掘“人物”时,怪警察掠走了自己的“人物”,而警察却帮自己找到了被这个妇女偷走的钱包,从而可以看出“我”的幼稚无知,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从读者接受角度看,以“人物”为题,更能吸引读者,表意含蓄,耐人寻味,让人忍俊不禁。

通过以上比较看出,“人物”做标题更好,“偷”就过于浅白平淡了。

观点二:以“偷”为题目更合适。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本文表面上是在写自己寻找作品中的“人物”,实际上是自己在对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自己在从对方“偷”素材。而那位妇女名义上是在和自己讨论有关幸福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偷”“我”的钱包,全文都在围绕“偷”来展开,“偷”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小说主旨的角度来说,我为了从那位妇女那获得素材,而没有注意到她“偷”了自己的钱包,直到警察打来电话才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可以说小说揭示了当我们费劲心力去获取事物时我们往往会放弃对其他事物的关注,这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内容。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偷”作为标题能够制造悬念,直到最后谜题揭晓,读者都能保持很强的探求欲望。通过以上比较看出,“偷”做标题更好,“人物”就显得晦涩难解了。

9.B

10.A

11.B

12.①(兹父)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

②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

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家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实行其中一条,所以我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

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喜爱他。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之弥去杀害他。之弥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之弥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

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不向国君报告,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之所以撤离,是为了对国家有利。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临阵撤离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撤离。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为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兹父”做“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公”做“复立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所以/原来的,已有的。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句意:所以我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已有的基业。

B.两句话中的“爱”都是“喜欢、喜爱”的意思。句意:桓公喜爱他。/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C.假的/借助。两句中的“假”字含义不同。句意:便坐在那里打盹。/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使……受辱/耻辱。两句话中的“辱”字含义不同。句意: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光荣和耻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

故解析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错误。由原文“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可知,兹父推辞太子之位,除了不肯“绝迹于卫”、不肯“背母”的“义”之外,还有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居于目夷之上。

故解析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立”,立为嗣君;“为”,做;“佐”,辅助。

(2)“是”,这样;“为”成为;“弱”,名词,弱国;

13.C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分析错误,“郁郁”此处意为“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应是借淮河的美景来委婉传达出对北方抗金军民的崇敬之情。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4.(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鉴”“譬”“跬”“受”的书写。

故解析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5.源远流长;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层出不穷(或层见迭出)

16.B

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②处,语境指文化样式差别大,可填“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二者都可以形容差别很大。

③处,语境指新业态不断出现,可填“层出不穷(或层见迭出)”。“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层见迭出”,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述”,按照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产生作用的先后顺序,应改为“开发、利用、存储、表述和传播”;

搭配不当,“丰富了……服务质量”动宾不搭配,改为“丰富了……服务种类”;

不连贯,“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中途换主语,导致前后文脉不连贯,改为“扩大了产业规模”。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解析为:B。

17.C

18.更是对全球的贡献;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中“地球第三极”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否定、讽刺。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解析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关联词“不仅仅”和语境来看,需要对前文有语意的递进,可以搭配关联词“更”,语意从“中国”递进到“全球”,所以可以填入“更是对全球的贡献”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前文“不仅”提示关联词,后文“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呼应下文“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那么“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正是第二处空格的内容,所以可以填入“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由后文“也体现了我国科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可知,空格处需要填体现了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一直在强调相互配合、共同支持,所以可以填入“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之类的内容。

19.略

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

材料关键词——变,创新,新局。材料一提到一些疫情下的“新局”:线上的作文随时留言让高三学生疫情下的学习得以柳暗花明;老字号不墨守成规,转换了思路,积极创新,才有了老餐饮的“新生意”;以品牌赞助为推手,歌手演唱会执著探索,从线下到线上,万人互动,破茧成蝶……它们都是从线下的“困局”中出走,以困局为挑战,不退缩、不消沉。材料二中,“不法古”是因为古代的方法措施再好,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而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不修今”是因为拘泥于现状,则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效法古代”,可理解为把握当下特点,矢志创新;“不拘守现状”,可理解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所以,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均指向不拘守于现状、困局,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对困局或者新局面时都要勇于创新思维,寻求新的发展。个人、团体、家国、事业、社会、人类等,在前进与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局,只有积极乐观应对,执着坚毅进取,不畏惧、不叹息,转换思路,以困局为挑战和契机,这样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文可先确定“转换思路,勇于创新”这一立意,从疫情常态化大背景入手,举例材料中一些人或行业将疫情“困局”转变为发展“新局”的相关内容,来阐述转换思路、勇于创新对于个人学习生活、时代发展等的重要性。对此,还可列举毛相林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及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的实例,再结合一些在困局或顺境中墨守成规毫无出路,甚至转胜为败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论证发展需要于困局中寻出路,于变革中求发展的观点。最后,还可从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战力的力量。

立意:

1.以困局为挑战,在创新中发展。

2.不惧新挑战,求新迎变局。

3.困局中从容乐观,自有新局柳暗花明。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调研(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解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解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解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踪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历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大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解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解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解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解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解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解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解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对照材料二分析“议论的针对性”。

5.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1.C

2.D

3.D

4.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也体现了时代意义。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因此表述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

5.①材料一里汤一介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②材料二里汤一介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解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中国解释学”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③同: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

社会科学类;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错,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研究意义不大”错,依据材料,确有认为“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解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错,依据材料,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其叙述解释也更为精准”错,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解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毛诗序》对《诗经》的解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C.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D.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目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知识链接,为学生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支架,即“为时而著”与“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现实针对性”与“读者意识”。

结合材料二“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知,材料二评价自己以前的说法太消极,说要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为时而著”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可知,本文表述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虽然……但”“如果……那么”“大体可以看到”“主要部分”等语言表述严谨,用语准确。结合本文的出自《中国社会科学》,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体现了读者意识,即“目中有人”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题审题重点为“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尤其是“探索”一词,结合两篇文章的题目《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及具体内容,可知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由材料一“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解释的方法。例如……”“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材料一主要是对能否创建的思考。

材料二“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作一分析”“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解释学三种解释形式的思考归纳,逐步形式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

两篇文章都是汤一介,一篇是发表于1998年的《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另一篇是发表于2000年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实则是对同一个学科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的共同呈现。

(2022高三上·佳木斯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人物

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