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教学课件_第1页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教学课件_第2页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教学课件_第3页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教学课件_第4页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学习目标3.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4.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5.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大气被木星吸引,与木星大气混合,人们通过引爆混合气体拯救了地球。混合气体之所以能被引燃,是因为木星的氢气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混合在了一起。那么地球大气中除了含有大量氧气之外,还包含其他哪些物质呢?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组成氮:78%氧:21%氩:0.934%CO2:0.033%水汽、尘埃等:0.033%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组成氮: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供给生命呼吸氩:航空领域广泛应用CO2:光合作用原料,调节地表温度水汽:成云致雨必备条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对流层·厚度:8-16千米·现象:对流显著,天气多变·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热源:地面辐射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平流层·厚度:40千米·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气流稳定·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热源: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高层大气大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直接受太阳活动影响知识拓展高山反应高山反应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一般为8-16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知识小结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距离地面大约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密度极小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大气地面辐射大气吸收散射逸出大气逆辐射逸出反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大气增温后形成向地面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大气增温后形成向地面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保温作用的应用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冬季温室大棚深秋烧秸秆防霜冻果园铺鹅卵石探究活动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知识小结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大气圈垂直分层组成成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大气的受热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他料定司马懿必经葫芦谷,就诱敌深入。待魏军进入,蜀军举火投入谷中,魏军死伤不计其数。司马懿抱着司马师、司马昭大哭道:“我们父子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这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浇灭了熊熊的烈火。司马懿父子带兵奋力冲杀,突破重围。诸葛亮不禁长叹一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真乃天意吗?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冷冷高压低压低压高压高压低压等压面等压面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高压低压低压高压高压低压1、形成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阴雨天气晴朗天气晴朗天气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陆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往城市知识拓展司马懿父子从葫芦谷死里逃生的原因谷底放的熊熊烈火,导致周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了高处遇冷,水汽凝结形成大雨,浇灭了谷底的熊熊烈火。等压面等高面等高面三、大气的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气压/百帕996100410121020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高空的风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气压/百帕996100410121020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高空的风(北半球)气压/百帕996100410121020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摩擦力近地面的风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气压/百帕996100410121020风向的画法约45°北半球近地面的风活动探究为什么台风登陆之后风力会减弱?台风登陆后,由于下垫面摩擦力增大、水汽输送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等不利条件,会导致台风强度急速衰减。知识小结热力环流大气的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风的三种力近地面风高空风谢谢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澜沧江—湄公河的河流地貌,了解流水作用,掌握河流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河流地貌类型。3.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河流地貌类型多样。问题:你知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类型吗?让我们作一次从上游到下游的考察吧!图3-3-1某流域地貌模型示意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南海。它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第三长河。一、澜沧江—湄公河简介源头上游河流出山口中游下游河流入海口请同学们先阅览课本72页-75页澜沧江不同河段的地貌景观图,思考澜沧江不同河段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澜沧江不同河段的地貌,是受流水作用形成的。【知识拓展】1、概念: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流水作用2、流水作用类型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堆积作用【知识拓展】①侵蚀作用(1)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知识拓展】(2)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知识拓展】下蚀流水对河(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使河床加深侧蚀流水对河(沟)谷两坡的侵蚀,使河谷变宽溯源侵蚀流水向源头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变长②搬运作用(1)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2)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3)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知识拓展】③堆积作用(1)概念: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2)特点: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知识拓展】温馨提示: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三种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水力条件下,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不同而已。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知识拓展】1、读图3-3-3,说出澜沧江源头区的地形特点。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扎阿曲,由于位于青藏高原上面上,地形比较平坦。2、澜沧江源头区的地形特点对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有何影响?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侧蚀较强,形成宽浅的河谷。二、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图3-3-3澜沧江源头(位于图3-3-2中的A点附近)读图3-3-4,分析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为什么成“V”字形?澜沧江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及中南半岛高地时,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V”形峡谷。三、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图3-3-4澜沧江“V”形峡谷(位于图3-3-2中的B点附近)思考:“V”形峡谷一般位于河流的什么位置?“V”形峡谷一般位于上游,上游落差大,下蚀、溯源侵蚀强烈1、读图3-3-5,分析冲积扇形成于什么位置?在澜沧江支流汇入的地方(河流的出山口),会形成冲积扇。2、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3、分析冲积扇的土壤特点。由于泥沙堆积,冲积扇土层较厚,且肥沃,很多被开垦为农田。四、冲积扇图3-3-5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位于图3-3-2中的C点附近)【合作探究】冲积扇图3-3-5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位于图3-3-2中的C点附近)1、读图3-3-5,用笔画出冲积扇的大致范围,判别冲积扇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探究结果】范围(如图)坡度差异:冲积扇不同方向的坡度都很平缓,大致方向A坡度较陡,方向B坡度较缓。方向A方向B1、定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2、形成过程:当河流水流出山谷转入平地时,流速骤减,同时流水摆脱侧向束缚在此分散,使单位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因而大减,结果在出山口处形成大量堆积。一般说,冲积扇的大小与河流长度大体呈正比。【知识拓展】冲积扇3、沉积区划分:冲积扇沿着半径方向,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4、堆积物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知识拓展】冲积扇当堂检测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江心洲指的是江河中的沙洲,下图为赣江中某地的江心洲沉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该江心洲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A.河流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B.河流遇海水顶托,流速变慢,泥沙沉积C.河流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D.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5)图中四地中水流速度最慢的是()A.①B.②C.③D.④(6)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