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认知,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合前提的可靠性,或是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期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看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⑴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⑵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⑶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⑷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解析。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2B)和(3A)中,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他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守旧闭塞。
B.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C.根据材料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故事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如果玩物会丧志,那人就不应该有喜好。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Ⅱ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端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
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
他使竹篱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辈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撤撤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免崽子们捉了沽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老头的讲述中,反复提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鱼鹰,且在结尾,又再一次强调呼应,可见“鱼鹰”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B.老头反复在说"这二年",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转行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写“鱼鹰被杀”事件,不仅由此交待了故事背景,反映普通民众的遭遇,揭示了以老头儿为代表的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
D.小说中大红公鸡颇为重要,不仅引出红衣少女消灭鬼子的故事,使情节自然连贯,而且也侧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描写的"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运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的宽广浩大。
B.文中所描写的敌人冲着苇垛扫射以及苇垛失火的文字,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中,夸张地显现火势之大,又凸显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C.为了成功刻画红衣服姑娘这一形象,运用了动作、细节、白描、侧面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她的光辉形象。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抒情韵味、烘托人物精神境界等作用,这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7.孙犁的作品"塑造人物富有人性美,讲述故事充满诗意美",在革命战争文学中独树一帜。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对这一特色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文言文阅读
卢象昇,宜兴人。少有大志,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盅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象昇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异设伏大砍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异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脸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传》,有删改)
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贼危崖”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谦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危”字含义相同。
B.“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异”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C.“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与“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两句中的“仆”字含义相同。
D.“一军尽覆”与“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覆”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象异作战勇猛,临危不惧。他追击贼寇时虽额头中箭,但是斗志不减,勇往直前,令贼寇闻风丧胆。
B.卢象旱忠于职守,为官勤勉。他勤于政事,日夜操劳,遇有机要之事,披衣起床立即办理,决不懈怠。
C.卢象异一片赤诚,忠心为国。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谈,卢象旱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D.侯弘文散尽家财,追随象异。侯弘文追随象异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旱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异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②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异。
12.卢象异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3.下列对这首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万里无云,明净澄澈;春风轻柔吹拂,送来微微暖意。“扇”字运用通感修辞,写出春风的妙趣。
B.三、四句写出了一位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对春景的陶醉。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C.五、六句的感情走向发生变化。春夜的美好引发了“佳人”的感怀,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指的是良辰美景。
D.七、八两句中,“月”前用“皎皎”修饰,又以云来烘托;“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花月交辉,给人以无限美感。
14.古诗中常有借“美人”抒怀之笔,请比较这首诗所表述情感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是否相同,并简要分析。
15.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不禁发出慨叹“,”,表现出满满的雄心壮志。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仿用《管子》中的话,用“山”“海”作比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诗句是∶,。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陶渊明用互文手法描写房前屋后美丽幽雅环境的诗句是∶,。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与出行工具的两句诗“”和“”引人遐想。
(5)杜甫一生潦倒失意,常常陷入病痛孤苦的境地。《登高》一诗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6)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述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流露出消极情绪的诗句是∶,。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却没能够寻觅到英雄遗迹,用“,”两句表述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9)李煜在《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写出愁思又多又深广,而且绵绵不绝的诗句是∶",。"
(10)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1)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12)《赤壁赋》中“,”两句,用听者的感受来侧面烘托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卒:终究)山不厌高(厌:讨厌)
B.木直中绳(中:合乎)假舆马者(假:借助)
C.圣益圣,愚益愚(益:渐渐)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D.采采苯莒(采采:采摘)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稍微)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佛狸(fólí)祠下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周公吐哺(pǔ)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
C.訇(hōng)然中开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金就砺则利(就:接近)
D.绛皓(jiànghào)驳色越长城之限(限:界限)采之欲遗谁(遗:遗留)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项是()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其皆出于此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纵一苇之所如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蟹六跪而二螯
19.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和“渺渺兮予怀”都是定语后置句。
②"吾师道也"和"顺流而东也"中加点字活用的用法不同。
③“虽有槁暴”和“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④“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相同。
⑤“不拘于时”和“俟我于城隅”的句式并不相同。
⑥“上食埃土”和“及既上,苍山负雪”中的“上”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20.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的侯爵,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他和谢灵运合称为“陶谢”,为后世开辟了山水田园诗的园地。
C.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与之相似的有“歌”“行”。比如《游子吟》《子夜吴歌》《琵琶行》等。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淘、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车站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至今一直耿耿于怀。
②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③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不绝如缕,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④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不容易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⑥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望尘莫及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22.下列组合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
②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③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就在于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的原因。
④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⑤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凸显了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台长大卫·雷茨说:“在银河系内发现的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天文学家将被迫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过程。"
A.①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③⑥
23.下列选项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据调查,尼泊尔有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C.沟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解你的人不需要沟通,不理解你的人不愿意沟通。
D.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24.下列语段中存在两处逻辑错误,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①狭义的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简称“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③男性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④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⑤所有感冒均可自愈,患病者不需要过于紧张。
错误句序号∶,应改为
错误句序号∶,应改为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让钱伟长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放弃了进入央企工作的机会,投身基层扶贫第一线,"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她将生命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代人有一人的使命。马克思等人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命题有怎样的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D
2.C
3.B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②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方面举例论证。③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原文只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说“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是为了说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
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误。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悖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
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这是程颢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这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C.“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
第一段总写,“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可概括出: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中间几段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概括出: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方面举例论证。
结尾“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可概括出: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C
6.B
7.①觉醒成长之美。老头儿父子由普通渔民成长为抗日力量,他们质朴普良、勇敢自信,闪烁范人性美的光辉。②智慧刚毅之美。以红衣服姑娘为代表的白洋淀女性智斗鬼子,不再任由敌人欺凌侮辱,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③去恶避丑的诗戏美。没有直接刻画硝烟滚滚、抢杀掳掠的血腥场面,在人物闲谈之间展开了一幅时代画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鱼鹰’是……线索”错误,鱼鹰不是线索,比如后文的大公鸡和少女就与鱼鹰无关,文章是围绕老人的讲述展开的。
B.“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转行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错误,“这二年”主要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的成长,抗日形式的转变。
D.“而且也侧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错误,侧面表现理解不准确,大红公鸡引出红衣少女消灭鬼子的故事,该故事正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故解析为:C。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凸显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错误,原文“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应该是为了凸显鬼子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的成长。
故解析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小说中刻画了慈祥的撑船老头的形象,勇敢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拥有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可概括出:觉醒成长之美。老头儿父子由普通渔民成长为抗日力量,他们质朴普良、勇敢自信,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小说中刻画了美丽的红衣姑娘的形象,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和自信刚毅的精神,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可概括出:智慧刚毅之美。以红衣服姑娘为代表的白洋淀女性智斗鬼子,不再任由敌人欺凌侮辱,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文章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而是以老人讲故事的方式表现战争,且结局不是悲剧,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可概括出:去恶避丑的诗意美。没有直接刻画硝烟滚滚、抢杀掳掠的血腥场面,在人物闲谈之间展开了一幅时代画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8.C
9.A
10.D
11.①象异熟恐用兵的谋略,山西的贼寇流窜到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异击退了他们。
②弘文最终被追送戍边,天下的人因此惋惜弘文而称赞象异。
12.①受到主和派的阻挠;②兵力不足;③得不到友军的配合,孤军奋战;敌军势大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年轻时有大志,他做官比手下人勤一倍,夜间点烛工作,天亮之前就起床洗梳,每想到一件紧要事,就披衣而起,马上去干。象昇熟悉用兵的谋略,山西的贼寇流窜到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贼子逃跑回到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赐给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从三条路分别向南方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余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在到达蒿水桥的时候,遭遇清军。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遣送戍边,天下的人因此惋惜弘文而称赞象昇。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前后断开,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排除AD;
“人实为之”中,“人”是主语,“为”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其前后断开,排除B。
故解析为: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高;危险。两句中的“危”字含义不同。句意: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不考虑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B.正确。归属;劝酒。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句意: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归属卢象昇指挥。/举起酒杯向朋友劝酒。
C.正确。都是“倒地,扑倒”的意思。句意: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樊哙侧举着他的盾并用它一撞,卫兵们便倒在地上了。
D.正确。覆灭;倒出,倒。句意: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故解析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D.“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由原文为“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可知,是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
故解析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娴”,熟悉;“畿辅”,京师郊区;“却”,使……退却。
(2)“卒”,最终;“惜”,惋惜;“多”,称赞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可知,受到主和派的阻挠;
②由原文“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可知,兵力不足;
③由原文“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可知,得不到友军的配合,孤军奋战;
④由原文“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可知,敌军势大。
13.A
14.不同。①陶诗借助佳人之口,表述了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感慨与悲哀。②苏文抒发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扇’字运用通感修辞,写出春风的妙趣”错误。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没用通感。
故解析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拟古·日暮天无云》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借助佳人之口,表述了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感慨与悲哀。
《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意思是: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诗句抒发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
15.(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学不可以已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繁妇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寥廓、荫、檐、霓、瑟、鸾、常、作、尊、酹、榭、幽壑、嫠妇。
故解析为:(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学不可以已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6.B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厌”,满足。句意:就像那山一样不嫌高度过高。
B.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C.“益”:更加。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D.“稍”:渐渐,逐渐,一会。句意:一会儿就看见了,云海之中隐约浮现出来的十几个像是樗蒲一样的东西。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7.C
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和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A.“佛狸”中的“佛”应读作“bì”;
堪:可以,能。句意:如今还有什么可采摘的呢。
B.“周公吐哺”中的“哺”应读作“bǔ”。
D.遗:赠送。句意: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和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18.D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指琵琶女;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我询问她的来历,原来是长安的乐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B.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对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句意:天上的神仙纷纷下来/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D.都为连词,表并列。句意: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故解析为:D。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19.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能力。
①错误。“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渺渺兮予怀”是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句意:我的心怀悠远。
②错误。加点字活用的用法相同。“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
③错误。“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渠”,代词,他,不是通假字。句意: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
④正确。
⑤正确。
⑥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0.D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唐代的韩愈、白居易”错误,“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没有“白居易”。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1.B
成语的使用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语境强调的是我第一次对朋友失约在心里难以排解。“耿耿于怀”符合语境。
②“拾人牙慧”,比喻抄袭、套用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当作自己的话。语境强调的是露卡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只被动接受。“拾人牙慧”不合语境。
③“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语境强调的是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的多,络绎不绝。“不绝如缕”不合语境。
④“薪火相传”,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精神不灭。“薪火相传”符合语境。
⑤“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语境强调的是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只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纸上谈兵”符合语境。
⑥“望尘莫及”:形容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不能追上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语境强调的是太空餐难吃,让人望而却步。“望尘莫及”不合语境。
①④⑤正确。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2.A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生态乡”后加“构想”。
③结构混乱,“……的原因”和“就在于……”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⑥中途易辙,双语争锋,两个主语,“黑洞”和“天文学家”。“天文学家将被迫”改成“将迫使天文学家”。
①④⑤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3.A
逻辑推断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B.举的例子是“尼泊尔有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强调了百分比,这是在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结论却是“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这里偷换了论题,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C.“理解你的人不需要沟通,不理解你的人不愿意沟通”假两难推理,因为除了“不需要沟通”和“不愿意沟通”的人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人,例如“需要沟通而且愿意沟通”的人。
D.“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前面说“没有过问”,后面又说“侧面了解”“提点意见”,前后矛盾,因此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逻辑推理的能力。逻辑推断尤其要注意依据已有的示例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事件的结论,进行推导。
24.③;应改为“成人”;⑤;应改为“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
逻辑推断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③“男性”里面包括“男性”儿童,概念有交叉,所以“男性”不能跟“儿童”并列,应改为“成人”;
⑤“所有感冒均可自愈”表述绝对,并不是所有“感冒”可自愈,有不能自愈的,需要去医院治疗,但是“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所以应改为“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
故解析为:③;应改为“成人”;⑤;应改为“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逻辑推理的能力。逻辑推断尤其要注意依据已有的示例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事件的结论,进行推导。
25.略
命题作文
材料以时间顺序为纲,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榜样主动承担起自己使命的例子。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钱伟长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勇敢承担起自己科技强国的使命;黄文秀放弃个人的优渥生活,选择了帮助贫困家乡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由此可见,材料的主旨是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写作时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可以指出使命的意义,从而说明人不能只顾小我,也应该勇敢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对此,除了材料中所展现的时代榜样之外,还可以列举其他自己的熟悉的勇敢承担使命的榜样示例。最后,则应当结合自身及所处时代,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做维护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者。写作时,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新时代需要新的使命。
2.为国家谋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使命。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认知,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合前提的可靠性,或是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期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看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⑴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⑵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⑶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⑷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解析。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2B)和(3A)中,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他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守旧闭塞。
B.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C.根据材料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故事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如果玩物会丧志,那人就不应该有喜好。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D
2.C
3.B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②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方面举例论证。③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原文只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说“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是为了说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
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误。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悖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
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这是程颢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这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C.“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
第一段总写,“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可概括出: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学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考核试卷
- 海水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考核试卷
- 影视设备云计算咨询服务批发考核试卷
- 白酒产地的特色与影响考核试卷
- 森林生态学与保护管理考核试卷
- DB11T 790-2011 兽用药品贮存管理规范
- DB11∕T 1512-2018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
- 直播技巧培训
- 淮阴工学院《工程测量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R ABC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上海计算机一级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无人机目标自动识别系统集成
-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 血浆吸附护理课件
-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课件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
- 注塑车间规划方案
- 营养不良五阶梯治疗
- 【课件】铁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 《茶叶销售技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