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觀經濟表現的衡量宏觀經濟學是將整個經濟系統當做一個整體研究的。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同時影響許多家庭和廠商的宏觀經濟變化,如失業現象、通貨膨脹現象、經濟的增長與停滯現象,貿易的順差與逆差現象、匯率與利率的變化等。宏觀經濟學揭示的是宏觀經濟變數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宏觀經濟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第一節對一國經濟活動

規模的衡量■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GDP是宏觀經濟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經濟指標,它衡量的是一個經濟體經濟活動的總規模或總產出量。■GDP被看做是描述一個社會的經濟福利狀況的“最不壞”的指標。GDP的統計■GDP的統計方法有收入流量法和產品流量法。■按照收入流量法,GDP可以被看作是家庭部門通過出售各種生產要素而從企業部門那裏獲得的各種收入的年流量,如工資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利潤等。■按照產品流量法,GDP被定義為一年中一個經濟體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DP的構成■GDP(Y)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和淨出口(NY)。■Y=C+I+G+NX名義GDP和實際GDP■名義GDP可以理解為按當年市場價格或實際市場價格統計出來的GDP,實際GDP代表的則是按照不變價格(基年價格)統計出來的GDP。■名義GDP常常會因平均價格水準波動而誇大或縮小經濟衰退或經濟增長的程度。■實際GDP能夠比名義GDP更好地衡量這個經濟體社會成員的經濟福利水準。■潛在GDP指的是在價格水準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所能夠維持的最大產出量。■實際GDP和潛在GDP通常不是一致的,潛在GDP也不是一個經濟系統所能實現的最高產出。■當潛在GDP與實際GDP不一致時,這種情況稱為“GDP缺口”。GDP的平減指數■GDP的平減指數=名義GDP÷實際GDP■GDP平減指數衡量的是不同年份國內生產的所有物品和服務的總體價格水準相對於基年的相對價格水準。是一個反映GDP所有組成部分的平均價格水準的宏觀經濟指標。GDP的增長率■實際GDP的增長率=(本年度的實際GDP-上年度的實際GDP)÷上年度的實際GDP■在最近幾十年中,世界GDP的變化特點是增長和不穩定。■在考察經濟增長狀況時要注意區分GDP變化的長期趨勢和短期波動。經濟增長、經濟

發展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反映的是經濟規模的變化,是一個含義比較單純的量的概念,衡量的是一個經濟體經濟活動規模量的增長幅度。■經濟發展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綜合性的質的概念,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途徑、效率和代價,體現的是這個經濟體在經濟現代化和人們生活品質改善的演進方向上所取得的進步,即質的提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一種能夠持續下去的經濟發展,這種經濟發展史一種技能滿足當前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又不以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與GDP統計相關的幾個概念■GNP(國民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永久居民在一年內所獲得的總收入,或一國居民在一年內使用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所有最終產品的總值。■NDP(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的GDP減去折舊後的剩餘部分。■NI(國民收入),指的是一國居民在經濟活動中賺取的收入總和。GDP與經濟福利水準■使用實際GDP來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福利水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甚至是有很大缺陷的。■目前尚無一個比人均實際GDP更好的指標來描述一個社會的經濟福利水準和生活品質。GDP崇拜?■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長的情況主要發生在非民主的政治體制下。■GDP只能將那些通過市場交易的東西統計進來,這就意味著GDP會忽略許多東西,這些被忽略的東西並非不重要,但它們難以被量化、難以被計量。■GDP只是對實際經濟活動規模的描述,而不是指導實際經濟活動的準則;GDP所包含的內容是公開的、清晰的、簡單的,而不是一個難以察覺的圈套。■GDP有助於我們得到那些似乎與GDP無關甚至相互衝突的東西。GDP統計中的缺陷■GDP會低估非市場經濟活動的市場價值。■GDP無法反映由於閒暇時間和舒適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好處。■GDP不能夠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水準和生活品質。■GDP只能反映人們的貨幣收入,而無法反映人們的精神收入,從而低估了實際的福利水準。■GDP無法完全反映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改進。■GDP無法反映產出構成的變化,從而也無法反映產出構成的變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GDP無法反映社會的分配問題。■GDP無法反映環境的污染問題。■GDP無法反映地下經濟部門的經濟活動和地上經濟部門的地下經濟活動。■GDP無法反映政治自由和社會公平的改善。■匯率因素也使實行管制匯率的GDP無法用國際貨幣反映出其真實的經濟規模。地下經濟■地下經濟由那些逃避法律限制、政府管制、稅收、攤派和政府部門低效率的經濟活動和由此獲得的收入。■地下經濟很難衡量,卻很容易對其進行描述。■地下經濟活動包括地下經濟部門從事的經濟活動和地上經濟部門從事的地下經濟活動。■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文獻中,有不同的專業術語被用來描述地下經濟,如洞穴經濟、影子經濟、非正式經濟、隱蔽經濟、黑市經濟、秘密經濟、第二經濟、家庭經濟等。GDP與軟實力■GDP是反映一個國家硬實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與一國家的硬實力對應的是軟實力。■軟實力這個概念是約瑟夫·奈提出來的,指的是一種通過吸引力而不是強迫的方式來引導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第二節對價格水準的衡量■價格水準,指的是一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經過加權平均後的平均價格。■價格指數,指的是反映某類商品整體價格水準的一系列經濟指標,最重要的價格指數有消費者價格指數(CPI)、GDP平減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上證綜合指數、道瓊斯指數等。■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最有影響力的價格指數,反映的是個人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整體價格水準。■GDP平減指數,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反映的是一個經濟體中生產的所有商品的整體價格水準,而不是僅僅涉及消費品或投資品。■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反映的是企業在所有生產階段所購買的一攬子商品的整體價格水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專案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是對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綜合匯總計算的結果。■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反映的是城鄉商品零售價格變動趨勢和幅度的相對數。CPI的統計■在計算CPI時,首先要確定一攬子有代表性的樣本商品和服務。■根據消費者在不同商品上的支出在日常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來確定它們在計算CPI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權重。■計算CPI還需要確定某一年份為基年,將基年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根據相應的權重進行加總,二者之間的比率就是CPI。■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採用的是八大類體系。即價格指數的構成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CPI統計中的缺陷第一,CPI是一種固定權重指數,也就是說不同商品的權重在不同的年度中是固定不變的。第二,CPI難以反映出消費品品質的變化情況。第三,CPI難以反映出新產品的引進。CPI和GDP平減指數的差別第一,CPI只反映了消費者購買的物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水準,但包含了進口商品的價格,而GDP平減指數反映了國內生產的所有物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水準,但不包含進口商品的價格,因此就有可能出現GDP平減指數和CPI沒有同步變化的情況。第二,GDP平減指數反映的是國內生產的所有的商品價格水準的變化情況,因此,GDP平減指數會自動隨著GDP實際構成的變化而變化,而CPI反映的是相對固定的一攬子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這一攬子商品的內容往往需要經過5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得到調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一個經濟體整體價格水準或平均價格水準的持續上升,而不是任何具體商品價格的上漲,也不是整體價格水準的偶然上漲。■在通貨膨脹中,並不是所有的商品、服務或資產的價格都能以相同的速度均勻地上升。■通貨膨脹具有一種財富再分配的功能,扮演了一種稅收的角色。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是一個描述整體價格水準變化程度的經濟指標,為百分比形式的數字。■第N年的通貨膨脹率=【第N年的價格指數-第(N-1)年的價格指數】%第N-1年的價格指數通貨緊縮與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指的是一個經濟體整體價格水準的下降。■反通貨膨脹指的是通貨膨脹率的下降。指數化■許多經濟變數能夠根據法律條文或私人契約形式的事先約定,隨著價格指數的變動而自動調整,這種規避通貨膨脹風險的措施就叫做數化措施,這種經濟變數就被稱作數化的經濟變數。■能夠被指數化的經濟變數很多,如收入、課稅標準、房租、利率。第三節對失業水準的衡量■失業是個經濟問題,因為失業意味著寶貴的人力資源和與之相匹配的自然資源、資本得不到利用,意味著這個社會失去了本可以得到的物品和服務,意味著經濟體遠離了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失業是個社會問題,因為失業會給失業者和他們的家庭帶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精神痛苦,使他們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什麼叫失業■就業者:如果一個人在前一周的大部分時間裏從事有薪工作,這個人就會被當做就業者。■失業者:如果一個人正在尋找工作或者等待新工作的開始,他就被看做是失業者。或雖然想工作但已失去信心而放棄找工作的人,按照西方的統計標準是不被看做失業者的。■自願失業: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在現行的競爭性市場均衡工資水準下就業,自願選擇事業,他就是一個自願失業者。■非自願失業者: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準卻無法得到工作機會的失業者。■非勞動力人口:如果一個人既不屬於就業者,又不屬於失業者,他就會被歸入非勞動力人口一類,如學生、家務勞動者、退休者。■失業率為事業人數在勞動力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的是失業現象的嚴重程度。■衡量失業現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平均事業周反映失業者平均的失業時間。■勞動力參加率指勞動力在成年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指的是一個經濟體在正常情況下也會存在的失業水準,是可持續的最低失業率。■當自然失業率和最佳失業率保持一致時,經濟運行就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中國的城鎮登記

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城鎮打呢國際失業人員,指的是持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且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

■城鎮登記失業率=

×100%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就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第四節對一國國際經濟

聯繫的衡量■隨著運輸和通信成本的下降,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不同國家之間基於互惠、自願的商業利益的經濟分工與協作已經取代了軍事征服和建立帝國的歷史傳統,成為一個國家利用外部世界追求本國生活水準的高水準和高增長的主要途徑,甚至唯一途徑。■出口就是將國內生產的物品和服務銷售到國外。■進口就是在國內銷售由國外生產的物品和服務。■淨出口是一個經濟體的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剩餘額。■淨出口是正數還是負數能夠表明一個經濟體在總體上是世界商品市場上的賣者還是買者。■衡量一個經濟體開放程度的一個很有用的指標是改過的出口額或進口額占其GDP比重。■一國的對外淨投資指的是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減去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的餘額。■對外淨投資額衡量了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數量與外國居民購買的本國資產數量之間的不平衡程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套記錄一國對外經濟活動情況的帳戶,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都記錄在這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裏。■在國際收支平衡表裏,每筆交易都記入貸方專案或借方專案。■國際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兩個帳戶:經常專案帳戶和資本專案帳戶。■經常專案帳戶記錄的是因商品和服務的交易而發生的收支、單方面的轉移支付以及投資收益,如利潤、利息和分紅。■資本專案帳戶記錄的是因為金融資產、實物資產和負債的購入與售出而發生的收支,與實際資產和金融資產的所有權變動直接聯繫在一起。■如果一國的政府或中央銀行要對本國貨幣的匯率進行管理,就需要保有外匯儲備並通過買賣這些外匯儲備來調整匯率這類交易就體現在資本專案下個官方儲備一欄。■國際收支方面的統計也存在著錯誤和遺漏,這些錯誤和遺漏反映在資本專案下的統計誤差專案下。■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經常專案帳戶餘額、資本專案帳戶餘額、官方儲備帳戶餘額和統計誤差之和必須等於零。第一節經濟週期

何為經濟週期經濟學家通常將經濟的短期波動稱為經濟週期或商業週期。經濟週期可劃分為衰退和擴張兩個階段。當經濟規模的減少和失業的擴張還不太嚴重時,可以認為發生的是經濟衰退;當實際GDP的下降和失業的增加較為嚴重且持續的時間較長時,我們就稱發生了經濟蕭條。

經濟週期發生的原因

外生論:認為是經濟系統以外的某些因素發生波動引起了經濟系統的短期波動。

內生輪:認為經濟擴張的本身就孕育著新的經濟衰退,而經濟衰退內部也蘊藏著經濟的復蘇和擴張。

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經濟週期的新特點

從世界範圍看,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週期目前顯示出明顯的趨於緩和的態勢。其一,是由於服務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其二,發達國家失業保險和其他轉移支付系統的日趨完善其三,政府積極的經濟穩定政策和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對經濟週期的預測經濟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一種能夠預測衰退何時開始和何時結束的方法。衰退很難預測,因為導致衰退的原因很多。經濟學家預定了一些先行指標,如失業人數、大型資本品的訂單數量、鋼產量、股票指數、貨幣供應量等等。這些指標有一定的預示功能,但很不精確。

一些“非常規”的同步經濟景氣指標

■女性模特的腰臀比

■口紅銷售額

■女性裙子的長度

■年輕女性頭髮的平均長度這些指標有娛樂性和局限性,但也不是毫無道理。第二節總需求曲線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它由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構成,如圖2-1所示。總需求曲線表示了在各種可能的平均價格水準上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人想要購買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量,包括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四個部分。總供給曲線表示的則是在給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平均價格水準上所有企業選擇生產並出售的物品和服務的總量。平均物價水準和產量的調整使總供給和總需求保持平衡。

為什麼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意味著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物價總水準的下降會增加對物品和服務的需求量。

■當價格總水準下降時,消費者所擁有的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了,會產生一種財富效應,消費者就會增加在消費方面的支出。■當物價總水準下降時,家庭會把自己的一些現金換為有利息的資產,這種行為會使可貸資金市場上的利率水準下降,產生一種利率效應,從而增加對投資品的需求。■物價總水準的下降還會產生匯率效應,這種實際匯率的變動會增加本國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減少對外國產品和服務的進口,從而使淨出口增加,增加了對本國生產的物品和服務的需求量。■這三種效應在物價水準下降時會同時發生,增加對物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在物價水準上升時也會同時發生作用,減少對物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哪些因素會引起總需求曲線的移動■除了總體價格水準以外,任何一個能夠影響在一個既定價格水準下對物品和服務的需求量的因素都能夠引起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非價格因素引起的消費需求的變化會引起總需求曲線的移動。當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普遍惡化時,就會增加儲蓄,減少現期消費,總需求曲線就會向左方移動。另外,股市、稅收、利率、匯率的變化都會引起人們消費量的改變,進而引起需求曲線的移動。第三節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曲線表明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平均價格水準上企業生產並銷售的物品和服務的數量。在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在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為什麼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

在長期,經濟系統中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自然資源和把這些投入變為產品的生產技術決定了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而價格因素在長期並不能夠影響這些因素,所以,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如圖2-2所示。

為什麼長期總供給曲線會移動■勞動投入的變化所引起的移動。勞動投入的增加,會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相反勞動投入的減少會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經濟系統中資本存量的變化所引起的移動。經濟系統中資本存量的變化能夠影響到勞動的生產率,從而影響到潛在產出水準的變化,使長期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經濟系統中自然資源投入的變化所引起的移動。如惡劣的天氣會因農業部門所遭受的損失而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新礦產的發現能夠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技術的腳步所引起的移動。生產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用同樣多的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為什麼總供給曲線在短期中是向右上方傾斜的雖然總供給曲線在長期中是一條垂線,但在短期中,如在一兩年的時期裏,卻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如圖2-3所示。經濟中價格總水準的上升能夠增加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價格總水準的下降則會引起經濟系統產出規模的減少。

經濟學家對價格總水準和產出規模之間的這種正相關關係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加以解釋。■錯覺理論:當物品價格上升時,供給者錯誤地認為該物品的相對價格發生了變化,從而會增加生產;反之,會做出減少生產的決定。這種短期的錯覺會引起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粘性工資理論:如果實際的物價水準下降到預期之下,而名義工資人停留在原來的水準,企業對此的反應就是雇傭更少的勞動,生產更少的物品和服務。反之,則生產更多■粘性價格理論:許多物品和服務的價格在短期內對總體價格水準變化的反應也是緩慢的,這種價格粘性會對總供給產生影響。如果經濟遭遇通貨緊縮,一些企業會降低產品的價格,而有的企業在短期內不急於調整價格,這時,過高的價格會引起他們生產和銷售的下降。

在短期內為什麼總供給曲線會移動■能夠引起長期總供給曲線移動的變數同樣而能夠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勞動投入的變化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或向右移動;物資或人力資本存量的變化也會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或向右移動;技術的進步會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另外,經濟管制、社會管制、對未來價格水準的預期等也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移動。第四節經濟波動

■總供給和總需求曲線的變化均可能引起經濟的短期波動,表現為經濟系統中物品和服務的總產量和總體物價水準的波動。■在短期,總需求的變化能夠引起實際GDP的波動,但在長期,總需求的變化只能影響到價格總水準,而不會影響實際GDP。■經濟發生短期波動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總供給水準的變動,或總供給曲線的移動。當總供給減少或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時,其短期的後果就是產量的減少和價格水準上升,經濟體的這種狀態被稱作“滯漲”。■美國1929年的經濟衰退是如何演變為一場世界性的大蕭條的?第五節貨幣政策與總需求

貨幣政策與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貨幣政策能夠使總需求曲線移動。當中央銀行增加了貨幣的供給時,利率必然下降,因此而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在開放經濟中,利率也會影響到匯率變化,結果是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果因為匯率變化的因素而增強了;緊縮性貨幣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更大,能夠有效地降低經濟的增長。

貨幣政策應該按固定規則行事還是進行相機抉擇■應該按照預先規定的固定規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主張使用固定規則去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法律允許貨幣政策的決策者們不受約束地進行相機抉擇的話,經濟系統就有可能因為決策者的無能而蒙受損失,社會公眾也很難保證決策者們不去濫用他們所擁有的決策權。因此,避免決策者按照相機抉擇原則進行政策選擇所帶來的不利後果的一個辦法就是要求決策者遵循一定的固定規則來管理總需求,為貨幣政策裝上“自動駕駛儀”。■反對按照事先公佈的固定規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主張實行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家認為,雖然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的確存在上述缺點,但它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靈活性。他們針對固定規則的質疑主要有:是否存在一個能夠適應任何情況的、相對固定的政策規則呢?人們能夠就“什麼是好的固定規則”達成共識呢?改變規則的權利應該放在哪里呢?如何保持固定規則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之間的平衡?

這樣銀行應該把零通貨膨脹率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嗎■那些主張中央銀行應該以零通貨膨脹率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經濟學家認為,即使是溫和的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的成本也相當大,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公眾對即使是溫和的通貨膨脹也不會喜歡的原因。■那些反對將零通貨膨脹率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的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當然不喜歡通貨膨脹,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願意為消除通貨膨脹承擔無限的代價。“兩害相權取其輕”,追求零通貨膨脹並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

第六節財政政策與總需求

政府不僅可以用貨幣政策來影響總需求,還可以用財政政策來影響總需求。財政政策就是政府改變財政收入水準或政府購買水準的政策。當政府改變稅收水準時,財政政策通過影響企業和家庭的支出決策而使總需求曲線移動,當政府改變購買水準時,政府的財政政策就能夠直接改變總需求。

乘數效應

政府增加一個貨幣單位的購買時,所帶來的總需求變化量會大於一個貨幣單位,政府購買對社會總需求能夠產生一種“乘數效應”。

乘數是一個係數,用這個係數乘以政府購買的變化量,就可以得到政府購買的變化量所引起的總需求或總產出的變化量。乘數總是大於1的。支出乘數=1/(1-MPC)MPC代表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擠出效應當政府增加政府購買的規模時,除了對總需求會產生乘數效應以外,還會產生一種效應在相反的方向上發揮作用,阻止總需求的增加,這種效應被稱作“擠出效應”,因為政府支出規模的增加會“擠出”私人投資。這種因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而使利率上升,從而減少了投資支出和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所引起的總需求減少就是“擠出效應”。

稅收變動與總需求政府增加稅收會減少消費支出,使總需求減少,政府減少稅收會增加消費支出,使總需求增加。稅收政策的改變在短期內主要對總需求產生影響,在長期則會對總供給水準產生顯著的影響。稅收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變動的幅度也受到乘數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影響,還與家庭對稅率變化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判斷有關。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

在開放經濟中,一方面,政府購買的增加直接增加總需求,減稅也能增加總需求。同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也能提高利率水準,產生擠出效應,減少國內的投資支出和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另一方面,高利率又會增加對本國貨幣對的需求,使本國貨幣升值,使淨出口減少。因此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由於擠出效應而變得不那麼有效。

財政政策與總供給決策者主要運用財政政策來影響總需求,但財政政策也能夠潛在地影響總供給。例如,稅率的變化就能夠對總供給產生影響。與改變稅率一樣,政府購買規模的變化也會影響總供給,政府購買對總供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長期而不是短期。

供給政策總供給管理政策強調的是提高經濟系統的生產能力,而不是增加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強調的是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不是單純地應付暫時性的經濟短期波動,強調的是恢復市場的活力而不是彌補市場的缺陷,強調的是培育市場而不是取代或限制市場,強調的是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單純地強調運行結果,強調的是治本而不是治標。

第七節時滯與自動穩定器

積極的經濟學家

積極的經濟學家同意政府運用財政政策,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來對經濟的短期波動做出反應,穩定總需求,穩定生產和就業。當總需求過大,積極過熱時,中央銀行可以減少貨幣供給、提高利率來抑制總需求,政府也可以通過提高稅率、削減政府支出的方法來減少總需求。反之則相反。

謹慎的經濟學家

他們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服務於長期目標,如經濟的長期增長、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經濟系統的短期波動應該讓市場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調節。政府應該做的是為市場的發育,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自動穩定器某些經濟制度不需要決策者採取任何有意的行動就能夠自動地發揮作用,影響總需求,如累進制的稅收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這種經濟制度被稱為經濟系統的自動穩定器。自動穩定器避免了經濟政策所面臨的時滯問題。但自動穩定器的作用還沒有大到可以完全防止經濟衰退和經濟過熱發生的程度,它只是使產出和就業的波動較為平緩而已。■知識的發展史告訴我們,當舊的理論明顯地被認為是不適用時,各種新理論總是容易讓人相信,就猶如一個快要溺死的人會死死抓住一根稻草一樣。■生產率不等於一切,但在長期,它卻幾乎意味著一切。■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在生活水準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暫時忽略掉國家內部不同家庭之間在生活水準方面的差異的話,我們一般使用一個國家的人均實際GDP水準來描述這個國家的平均生活水準。

■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均實際GDP上的差異反映的是不同國家人民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的不同。■經濟增長率衡量的是一個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在一年當中的增長速度。第一節勞動生產率的決定因素

■從前面的學習我們得知,人均實際GDP的差異反映的是不同經濟體人民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的不同。■勞動生產率代表的是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可以用GDP除以總勞動時間來獲得。一個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或一個人的勞動效率與他所擁有的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自然資源的投入量和技術知識密切相關。

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這種生產要素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物質資本既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是過去生產過程的產出,也是(現在)生產過程的一種投入。

資本深化

人均物質資本量不斷增加的過程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本深化的過程。在資本深化的過程中,在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作為常量而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在技術水準為既定和充分就業的前提下,在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用下,資本的收益率將會不斷下降,最有價值的投資專案總是最早得到投資。而勞動的工資率則是會隨資本深化的過程而不斷提高。■如果沒有技術進步的話,在長期,資本深化的過程會最終終結,資本—勞動比率會停止升高,邊際產出和實際工資率也會隨之停止進一步增長,資本收益率和實際利息率也將保持穩定,這時經濟系統就進入了一種長期均衡狀態。■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資本存量比發達國家的水準要少得多。

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指的是通過對教育、培訓、保健等形式的人力資源開發活動進行投資,以及通過工作實踐而形成的知識和技能的存量,如通過接受學校教育、在職培訓、自學、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等方式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人力資本的市場價值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未來所獲得的勞動收入的現值。

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兩方面非常不同:一是我們能夠把物質資本和它的所有者——人分開,但無法把人和人力資本分開。二是人力資本不能夠買賣。■雖然人力資本不像物質資本那樣可以直觀地觀察到,二者還存在上述的不同,但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共同點。■人力資本能夠提高一個人的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也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最基本源泉,能夠直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人力資本也是新技術產生的源泉。■發展中國家一個共同特徵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水準很低。■人力資本缺乏既是經濟增長緩慢的結果,也是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與環境氣候

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連同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多寡對一個人或經濟體的生產效率影響很大。自然資源是自然界所提供的生產性投入,如土地、河流、森林、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兩種形式,前者如樹木,後者如各種礦藏。

自然資源的差別在一些情況下引起了世界各國生活水準的一些差別。但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並不是一個經濟高效率地生產物品和服務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條件。只不過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發生經濟增長的概率相對更大一些。■如果自然資源構成勞動生產率提高或經濟增長的一個障礙的話,那將是一個嚴重障礙,因為物質資本可以積累,人力資本也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來來增加其存量,而自然資源的基礎是不可更改的。■國際貿易的廣泛開展使得那些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也可以通過大量進口所需的自然資源來克服這一障礙。■產業的多樣化也使資源匱乏的國家能夠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實現經濟的增長也繁榮。

技術知識技術知識是指用於生產物品和提供服務的手段和方法。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情況下,技術進步能夠使產出增加,因此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和生活水準提高的關鍵因素。技術進步通常反映在資本品質量的改善和生產要素投入組合效率的提高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技術進步是以不引人注目的形式、以大量小的改進來推進的。

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切相關,但又存在重要區別:人力資本指的是被人所掌握的技術知識,通常用把技術知識傳遞給勞動力所耗費的時間資源和物質資源來衡量,即直接成本加間接成本。而技術知識指的則是社會對於如何生產物品和提供服務的理解。■在考慮了技術進步因素後,在短期內人均產出水準增長率與資源投入量、對教育的投入、儲蓄率、外部投資和技術進步率有關,而在長期,人均產出水準的增長率只與技術進步率相關。■經濟學家常用總生產函數來描述用於生產的投入品(生產要素)數量和生產活動的產出量之間的關係。Y=AF(L,K,H,N)

規模收益(規模報酬)遞減(或不變)規律有多種生產要素投入時,在所有投入生產要素成比例地一起增加時,如果產出量也以相同的比例增加,那麼我們就說該生產活動存在“規模收益或規模報酬不變”的規律,反之,則說存在規模收益遞增或遞減的規律。

經濟增長核算的基本公式經濟增長率=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勞動的經濟增長率貢獻權數(3/4)+資本存量的增長率×資本存量的經濟增長率貢獻權數(1/4)+T.CT.C表示技術進步率。

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是有極限的嗎除個別情況外,幾乎所有自然資源的實際價格都是穩定的或下降的,反映稀缺程度的市場價格的變化趨勢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自然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尚不構成對經濟增長的限制。今天真正應該擔憂的是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對氣候的影響。第二節貧困的惡性循環

與後發優勢

鼓勵儲蓄與投資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就被認為與這些東亞國家的高儲蓄率直接相關。

可用於投資的儲蓄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家庭部門的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就是未分配的利潤,政府的儲蓄就是政府的財政盈餘。鼓勵儲蓄和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生活水準的一種方法。

黃金率水準儲蓄率根據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資本存量的某一點上,資本投入的邊際產出會衰減為零。這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系統的總產出達到了最高水準,這個能夠使消費水準達到最大的資本存量在經濟學文獻中被稱為“黃金率水準的資本存量”,與黃金率水準資本存量對應的儲蓄率被稱為“黃金率水準儲蓄率”。■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和資本存量的黃金率說明,如果不考慮技術進步的話,低於黃金率水準的高儲蓄率意味著高資本存量、高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和高生活水準,但並不一定意味著高經濟增長率。■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黃金率水準的儲蓄率大約為50%

貧困的惡性循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停滯和貧困有一種自我延續的趨勢。極端貧困國家只有爭取到大量的經濟援助和低息貸款才能打破這種迴圈。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現代發展經濟學的主要錯誤之一,成為強調政府應該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管制和外援對於經濟落後國家至關重要的理論基礎。追趕效益與後發優勢在技術水準不變的條件下,在長期,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低發展起點的經濟體更容易獲得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這種經濟增長的初始狀況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有時被稱作“追趕效應”。後發展國家可以直接利用先發展國家的成熟技術、自由開放的世界貿易秩序和全球貿易體系、全球資本市場等,這就是所謂發展中國家因為其後發展而能夠享受到的一種“後發優勢”。但這並不是說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這取決於發展中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後發劣勢後發展國家對後發優勢的利用也可能會給它帶來不利的影響,即後發劣勢。所謂的後發劣勢指的是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通過技術的模仿和引進獲得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率的話,它也許就會因此而缺乏進行制度層面變革的動力。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其長期的增長源泉都在於制度因素,在於是否有一個好的“遊戲規則”和好的制度結構。第三節外來投資與經濟增長

鼓勵來自國外的投資國內儲蓄並不是一國資本增加的唯一來源,來自國外的投資和經濟援助同樣可以形成新資本,增加本國的資本存量。來自國外的投資可以採取直接投資的方式,也可以採取間接投資的方式。■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都經歷過殖民地時期來自其殖民統治者的掠奪與壓迫,這是這些國家反市場、反開放、反外國資本和更加下信任“自給自足”和“國家主導”的歷史根源。■這些國家實際上是在實施經濟上的“自我流放”和“自我懲罰”,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經濟世界的“偏遠邊疆”和經濟世界中的“隱士”。金融危機對於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新興市場而言,如果在短時間內外國資本大量湧入也可能會造成這些國家金融系統的不穩定甚至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新興國家的“新”金融體系非常不成熟,非常年輕,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和金融活動的規模和複雜程度還沒有協調起來。

資本外逃和人才流失一樣,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著資本外逃的現象。資本外逃指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私人儲蓄向其他國家,一般是發達國家的帳戶進行轉移的現象。

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落後國家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在20世紀50-70年代在理論上促進了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對貧困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包括長期貸款、技術援助等。許多研究表明,經濟援助在一些情況下有可能會減弱落後國家進行制度變革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援助反而增強了阻礙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落後制度的生命力。此外,外國援助通常被給予了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而非私人企業和居民,這樣,經濟援助常助長了官僚主義、集權政府和政府的腐敗行為。最為關鍵的是,貨幣具有替代性。

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由政府主導的國外貸款其使用效率一般不高,在嚴重時甚至會形成債務危機。債務危機不僅對債務國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不利影響,對債權人尤其是對大的國際商業銀行的威脅也很大,正如凱恩斯曾說過的,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你有麻煩,如果你欠銀行100萬美元,銀行有麻煩。

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與70年代有兩個不同的特點:一是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大多數私人資本流向了中國、墨西哥、東南亞國家和東歐國家,而不是非洲;二是直接投資而不是外國商業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成為了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的主要形式。■我們還需要提到的一個獨特現象是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問題恐怕與經濟自由度、外匯管制、社會保障系統的完善程度、中國的投資環境狀況的關係最為密切。第四節教育與人口政策

促進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因為人力資本主要是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形成的,所以那些鼓勵人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政府公共政策就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和促進經濟的增長。控制疾病、提高健康水準和營養水準的努力也能夠提高勞動力的生產能力,對這些活動的投資也是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形式。■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和對物質資本進行投資一樣也存在機會成本。■發展中國家在教育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一個問題是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結果往往是初等教育都無法得到普及。一個問題是本來就非常有限的教育投入的利用效率也比較低。此外,發展中國家還面臨人力資本外流的問題。

控制人口過快的增長一個經濟體人口的多少與其經濟活動的規模密切相關,這很好理解。當人口增長非常迅速時,人均物質資本擁有量就會降低,勞動的生產率就會降低,這意味著人均GDP就會相應減少。同樣,高人口增長率也會使一國的教育系統負擔沉重,使教育水準和人均人力資本擁有量趨於下降。

就一個經濟體的人口存量(或人口密度)而言,人口存量既不應該對該經濟體的低生活水準負責,也不應該對低經濟增長率負責。在一個經濟體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停滯以後,就會積累起大量過剩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適度降低人口增長率是有利於經濟增長和生活水準提高的。之所以強調適度是因為人口增長率過快地下降會在若干年後引發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政治家特別喜歡強調人口負擔對一國經濟增長和生活水準提高的阻礙,人口因素在許多情況下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停滯的替罪羊。對人口負擔的強調在很多情況下是政治家為了將人民的注意力從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的首要因素—經濟和政治制度,特別是基礎性制度的因素上引開。

人口紅利期一個經濟體在某個時期內由於出生率的迅速下降,會導致少兒撫養比和老人撫養比也隨之迅速下降,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的比重將相應上升,從而形成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人口年齡結構,在這種人口年齡結構中,社會負擔較輕,儲蓄率較高,從而在人口老齡化來臨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供給比較充足、儲蓄率比較高、投資和消費增長均比較迅速的一個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時期。這個時期就被稱為人口紅利期。第五節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

促進研發活動一些偉大的基礎性創新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蒸汽機技術、電力、無線電技術、汽車技術、晶片技術的發明。技術進步的背後是制度的創新。

技術政策首先,政府能夠在促進對技術的需求方面有所作為。其次,在促進技術的供給方面,政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對基礎性研究活動進行資助■建立強大的專利制度■鼓勵外國的投資■運用稅收手段來對私人部門的研發活動進行鼓勵

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由於基礎性研究對於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性,所以,世界各國對基礎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都不給予專利保護,基礎性研究的成果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

對於應用性研究活動,在現代經濟系統中,雖然有一部分的技術進步是由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和偶然性因素促成的,但絕大部分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是發生在商業性公司由有計畫的研發活動帶來的。政府的財政補貼措施主要是針對企業的應用型研發活動的,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補貼是政府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法律保護技術進步率與技術進步成果所受到的法律保護程度有關。創新成果豐富的國家都是對知識產權能夠實施有效保護的國家,無一例外,這還被認為是工業革命能夠在英國爆發的主要原因。

技術進步和失業率對技術進步的擔心主要來源於技術進步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以美國1890-1998年間每十年的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和平均失業率為例,自然失業率和技術進步率之間僅僅存在著非常微弱的相關關係。

對發達國家生產率的增長率下降的解釋:一種假說認為是由於技術進步的減速。一種假說認為是由於儲蓄率的下降。還有一種假說認為,實際的生產率的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根本就沒有減慢,只是測量出來生產力的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減慢而已。還有一種假說把觀察的重點放在研發費用上,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研發費用的相對降低導致了技術進步率的下降。還有經濟學家認為,生產率的增長率下降與我們面臨的越來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有關,也與發達國家越來越嚴厲的環境保護措施有關。第六節制度性基礎設施

提高制度性基礎設施的品質市場機制能夠正常發生作用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前提條件是擁有一個開放的、民主的、自由的、法制的和競爭型的政治體制,擁有一個獨立、透明、高效的司法系統,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促進經濟系統的自由度中國和世界上所有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近30年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和20世紀50-70年代發展中國家實行內向型“趕超”戰略的經驗和教訓均告訴我們,即使是最為貧窮的國家,也同樣能夠從經濟自由、經濟競爭、經濟開放中獲益,比起經濟發達國家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更能夠通過提高本國的經濟系統的自由度、開放程度來獲益。第七節產業政策、區域發展

政策與中小企業政策

產業的劃分產業指的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企業所構成的集合,所以,產業的劃分具有非常明顯的問題指向性,依據所研究問題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標準。根據不同產業在所使用的生產要素方面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進行如下類型的產業劃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土地密集型產業根據不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作用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產業進行如下類型的劃分: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瓶頸產業

根據一個產業在其生命週期曲線中所處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對不同產業進行如下類型的劃分:新興產業幼稚產業朝陽產業夕陽產業衰退產業根據工藝技術生產流程的先後順序,我們可以對不同的產業進行如下類型的劃分:

上游產業下游產業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簡而言之就是有明確的產業指向性的、並非應急性的產業結構政策,如有差別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貿易管制政策、投資政策等。產業政策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比其在實踐中的存在要晚很多年。

在制定指令性或指導性經濟計畫的國家,產業政策和各類經濟計畫或規劃往往是融為一體的,經濟計畫就是產業政策,而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可以真正被看作是產業政策的幾乎都是短期的、應急性的政策。

市場競爭與合理的產業結構政府和官員是不可能先於市場找到所謂“合理的產業結構”的。所謂合理的產業結構就是能夠在競爭中保持下來的產業結構,只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會是理論家邏輯推理的結果,更不可能是官員開會研究的結果。這個合理的產業結構只有通過市場或市場競爭才能夠發現它,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動態地調整,並不存在一個靜態意義上的永遠合理的產業結構。政府應該從市場環境的建設上間接地去促進整個經濟體的增長,而不應該直接地去干預市場的運行,直接進行經濟微調。

區域發展政策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一樣,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重視,但似乎同樣和發展經濟學一樣,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主流經濟學家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市場重新獲得了人們的信賴。世界各國的政府曾經採取過各種各樣的區域發展政策來開發經濟不發達地區,主要有下列幾類形式:公共投資轉移支付經濟激勵政府採購■在對待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將思維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框架裏,對政府的作用估計過高。■政府對消除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最有效的政策就是加大對落後地區教育的投入、改善經濟落後地區的行政效率方面的政策。

中小企業政策對中小企業在不破壞公平競爭原則和市場效率的基礎上給予特別的照顧,被認為從長遠來說是有利於增強市場的競爭性和市場配置資源有效性的。由於技術特點方面的原因,並不是在所有的市場中都需要維持較多的企業數量才能夠保持足夠的競爭壓力。

各國保護中小企業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幫助中小企業尋找管理者,提供創立中小企業的程式諮詢,幫助中小企業進行人員招聘與培訓,簡化行政程式,實行稅收優惠,政府投資建立技術資訊傳播網路,為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或貸款擔保等。

農業政策農業方面的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農產品價格支持計畫;水土保持專案;農業研究專案;農業信貸優惠;農產品出口補貼。農產品的價格支持計畫使農產品的價格大大高於沒有政府干預條件下的市場價格,這項政府計畫最明顯的後果就是供給過剩。第八節小結■一國政府應該在直接促進經濟的增長方面扮演一個消極和被動的角色,在促進市場的發育和成熟方面應該扮演一個積極和主動的角色。■政府應該致力於為市場能夠正常運轉創造條件而不是替代或限制市場;政府應該對市場進行監管而不是直接管制;政府應該致力於維持市場的穩定,而不是主動對市場進行調控;政府應該消除那些過於劇烈的經濟波動,而不應該試圖去主動地引導市場;政府應該致力於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製造市場失靈。

西方世界在近500年中所取得的經濟增長以及人類社會在更加漫長的歷史時期所經歷的經濟停滯與人類在為經濟增長提供一個適宜的制度框架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密切相關。第一節制度結構、意識

形態與經濟增長■制度在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政治學關注的領域,直到制度本身在經濟增長方面的含義受到人們的關注時,制度問題才真正進入經濟學家的視野。■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種制度結構中,人類自身的福利狀況依賴於這個經濟體所能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即這個經濟體的規模。而經濟規模不僅取決於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還取決於這套制度結構本身。■不同的制度結構之所以會導致不同的交易成本,是因為不同的制度結構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開展活動的一個激勵結構,這個激勵結構決定了人們採取不同行為的預期回報率。■也就是說,制度結構決定了人們的行為特點,決定了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到激勵,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到抑制,從而決定了經濟的規模與增長速度。■從經濟史的角度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經濟增長的實現並不主要產生於制度的品質與改革、創新,這是因為在工業革命以前漫長的歷史時期裏,人類社會只擁有少量的制度安排,非制度性因素,如自然資源、天氣、地質、水文和其他地理條件對經濟發展水準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資源稟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模式。

而到了經濟發展的後期,伴隨著工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眾多的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構成的制度結構的品質就逐漸成為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首要長期因素。■

思考:為什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制度結構會逐漸趨於一致呢?

這是因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可以歸結為制度的競爭,國際競爭力會帶來強大的動力,促使各個國家調整它們各自的制度結構,以便為經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動力。

這樣,低效率的制度模式就必將讓位與高效率的制度模式,這是一個各種制度結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是經濟成功的必要條件和自然結果,發達國家的民主思想會通過投資、貿易活動逐漸融入發展中國家並削弱其專制統治的合法性,集權專制政府就會逐漸演變為分權制衡的現代民主政府,正如在韓國、智利已經發生的情況所顯示的那樣。■意識形態不僅在政治選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因素,否則就無法解釋政治家、雇主願意花費鉅資讓人們相信法律或合同的公平性或不公平性。

但是,雖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狀態、宗教信仰和工作倫理對一國經濟的增長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們本身就是歷史上不同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產物。第二節制度品質與制度變遷

國際風險指標

國際風險指標(ICRG)常被用來描述一個經濟體的制度結構的品質。該指標對一國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財產被剝奪的風險、政府違約的可能性、政府的腐敗程度以及官僚機構的品質---進行測度。研究發現,ICRG指數與經濟增長率之間是高度相關的。

經濟自由度■經濟自由度也常常被看做是描述制度結構品質的一個指標。經濟自由的本質就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權利沒有受到政府的廣泛限制,經濟學家將經濟自由度指數作為衡量一個經濟體經濟自由程度的量化指標。■經濟自由指數從11個方面衡量了私人部門的投資者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度:貿易政策、稅收政策、政府購買、貨幣政策、外國投資、銀行政策、工資、價格控制、產權、管制及其黑市活動。

每個方面的指數從1到5,然後計算出這個經濟體的總分,1代表最自由,5代表最不自由。■經濟學家對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和經濟自由指數的國際數據的研究表明,和按照經濟學理論的邏輯進行推理的結論相一致,市場化程度高、擁有最低稅率、最少的貿易障礙和最強有力的產權保護的國家享有了經濟上最大的繁榮。

經濟自由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個顯著的相關關係。基本結論是:想要擺脫貧困的國家必須給與人民從事經濟活動最大的自由度,並且給予產權和契約以最好的保護。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利益集團的影響力也可被看做是衡量制度結構品質的一個指標。在《國家的興衰》一書中,奧爾森建立了一個關於利益集團的分析框架,並用它解釋了為什麼不同的經濟體在經濟增長率方面會存在差異。

奧爾森關注的是那些尋求再分配目標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的大部分活動致力於創造或者保護壟斷地位。經濟利益導向的利益集團,其大多數活動都可以歸為尋租活動。而對經濟活動的廣泛限制和尋租活動的開展會減緩經濟的增長速度。制度變遷■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個制度從制度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環往復的制度過程。制度變遷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制度進化和制度變革。第一節日本的經驗

日本政府戰後初期的經濟管制

日本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中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國家。20世紀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由於戰爭使日本的經濟和市場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由軍事佔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直接進行資源的配置。日本政府在戰後初期實行的經濟管制和經濟干預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不得已選擇,只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進行的干預與正常情況下市場的選擇取得了一致,所以沒有對日後日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發展造成什麼損害。從這個角度看,還為日本後來的經濟增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3-4節寫作日本政府的這種直接干預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不具有普遍性,更不值得刻意模仿,也不是日本經濟獲得持續增長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強國的主要原因。日本在戰後所獲得的經濟成功得益於經濟的自由化改革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隨著日本戰後恢復階段的結束和日本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推進,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日本20世紀60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後,市場機制就已經取代政府的指令性計畫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機制。進入70年代以後,日本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總的來說,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奇跡不是少數政治精英精心策劃和日本政府積極干預的結果,而是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獲得經濟成功的。日本的產業政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還以它的產業政策聞名於世。一方面日本政府在特殊利益集團的壓力下的確採取了一些貿易限制措施;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使日本的這些貿易限制措施的作用被大大地誇大,美國等人為日本的許多產業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認為正是日本的這種產業政策使美國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日本的確實行了許多貿易限制政策,但還沒有多到使日本退化為一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地步。也就是說,日本產業政策的作用被競爭對手誇大了,日本即使在最熱衷於制定產業政策的時期裏也仍然是一個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家。貿易限制政策不會是日本出口部門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二節美國和法國的經驗美國的經驗

在美國,不論是在學術界、政界還是在一般民眾的思想中,一直信守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念,反對政府的經濟管制和產業政策。除非在經濟大蕭條這樣的特殊時期和在20世紀30年代那個對市場感到非常失望的年代裏,美國政府會採取一些任何一個國家在那種情況下都會採取的應急性經濟拯救措施以外,在美國很難觀察到政府對經濟活動廣泛而顯著的具體干預。

在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著嚴重的外部效應。正是由於這種外部性的存在,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而且一直在灌溉設施等需要多個經營單位或地方政府協同行動的大專案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部門的這種介入恰好與彌補市場失靈的理論相吻合。

在貿易政策方面,美國政府在鋼鐵、服裝、紡織、汽車產業等夕陽產業領域設立過一些應急性的貿易限制措施,但這僅僅是應急性的,是應付國內政治壓力的迫不得已的妥協行為,不是因為美國的領導人真的認為這些保護主義政策會對恢復經濟增長、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幫助。法國的產業保護政策

雖然法國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表現良好,但那些政府重點扶持部門的發展卻一直不盡人意,法國的電腦工業仍然依賴於受保護的國內市場,航空製造業雖然從技術的角度看獲得了成功,但卻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沒有得到任何商業利益。所以,很少有人把法國政府的貿易限制政策和其他產業扶持政策看作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三節發展經濟學家

的傳統智慧

對於那些獲得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國家而言,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準不一樣,經濟成功的路徑也不一樣。但這些經濟體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機制都是一致的,經濟增長必須依賴於勞動力投入的增加、資本存量的增加、自然資源投入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但這四個因素之間並不存在一個最佳的組合方式,所以,不同國家經濟成功的道路是不同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受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在二戰結束後有一大批發達國家的殖民地獲得了政治上獨立,這些國家的經濟都十分落後,其政治領袖和民眾都有非常強烈的願望擺脫貧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發展中國家發現,先進富裕的發達國家都有一個強大的工業部門,特別是製造業部門,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被稱作“工業化國家”的原因。工業部門的發展是以重工業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的,因此,經濟落後的國家要成為富裕的先進國家,就必須優先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走工業化、重工業化的道路。

這樣的理解顯然搞錯了因果關係的方向,是經濟增長、實際收入水準的提高引起了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不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經濟的增長和收入的提高。產業結構向工業化進而向第三產業化方向的轉變是產業結構的自然演進方向,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用來描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上的一種普遍特點,即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同時存在著一個新興的、現代化的、資本密集型的、高工資水準的現代工業部門和龐大的、低工資的傳統農業部門,是一個兩極化的經濟結構。在二元經濟結構下,城市和鄉村的收入水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二元經濟的理想發展模式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大力發展現代化的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工業部門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準的提高。進而在經濟工業化的基礎上發展第三產業來吸收農業部門中過剩的勞動力,最終消除工農業之間的結構失衡,實現城市化。進口替代型發展戰略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口替代戰略在拉丁美洲國家非常盛行。

主張實行進口替代型發展戰略的經濟學家認為,對進口、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貿易活動進行管制對於落後國家來說是必須的,至少在趕超階段。這是因為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會使落後國家在經濟上產生對發達國家的依賴。

為了改變中心-週邊的關係,發展中國家不能僅僅被動地依靠市場的力量,而應該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該應該對本國經濟做出某種程度上的計畫安排,實行貿易管制和強制儲蓄,甚至推行大規模的國有化,以進行強制的工業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提高人均收入水準,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和自主。

在貿易限制政策的保護下,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國家的製造業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如果把這些國家的經濟系統看做一個整體的話,這些國家的生活水準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提高,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生活水準方面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

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立足於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積極降低關稅壁壘和開拓國際市場,努力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來尋求本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在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一國或地區的政府有意識地運用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將投資引向出口部門,在事實上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干預,儘管它們無一例外實行的都是市場經濟體制。■我們應該關心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而不是貨幣的數量。■通貨膨脹比經濟衰退還要可怕,經濟衰退只是搶走你在未來可能擁有的東西,而通貨膨脹搶走的卻是你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儲蓄。第一節貨幣

貨幣與財富■

貨幣可以理解為能夠向其他人購買物品和服務或償還債務的少數幾種形式的財富,如現金、貴金屬等。■財富不等同於貨幣,指的是所有那些儲備了價值的東西的總和,財富除了包含貨幣資產以外,還包非貨幣資產,如房產、土地、股票、債券、傢俱或油畫等。■如果貨幣採取了具有內在價值的商品形式,這種形式的貨幣就被稱作商品貨幣。貨幣的演變■從遠古到數百年前,出原始社會,幾乎所有的社會中貴金屬都長期充當著貨幣,這種貨幣被經濟學家稱為商品貨幣。■後來在政府取得人們的信任且印刷術發展到足使偽造紙幣極為困難後,紙幣取代了商品貨幣。■隨著現代銀行的發展,支票取代了現金;伴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電子貨幣廣泛的應用開來。

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也不能向發行銀行按照固定的比率隨時兌換成貴金屬的貨幣被稱為法定貨幣。

貨幣的功能■交換媒介■計量單位■價值儲備貨幣需求人們持有貨幣主要有三個動機:■滿足交易性需求■滿足預防性需求■滿足投機性需求流動性

經濟學家用流動性來衡量一種資產轉換為交換媒介的容易程度。貨幣供給■貨幣供給也可以說是貨幣存量,指的是在經濟系統中流通的貨幣數量。■有三種最重要也是最廣泛使用的衡量貨幣存量的標準:M0、M1、M2。第二節現代貨幣制度和貨幣政策

基礎貨幣

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系統的儲備之和就是基礎貨幣,由中央銀行供應,是商業銀行體系製造貨幣的基礎。它的變化能引起數倍的貨幣供給量的變化,所以基礎貨幣也被稱為高能貨幣。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監督銀行體系並調節經濟中的貨幣存量的機構。■中央銀行承擔的主要職能有發行貨幣、確定準備金的要求和保管準備金、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提供商業銀行之間的清算業務、監督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控制貨幣的供給量。■中央銀行是制定和實施一國貨幣政策的機構。美國的聯邦儲備制度和公開市場業務■美國的聯邦儲備體系由設在華盛頓的聯邦儲備理事會和位於美國一些主要城市的12個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公開市場業務具有很多優點使它成為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最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銀行準備金制度與貨幣的製造■準備金是銀行以庫存現金或中央準備金帳戶中的存款的形式而持有的資產。■只有實行部分準備金制度,銀行才可以具有創造貨幣的能力。■存款準備金率決定了銀行系統創造貨幣的能力,所以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的途徑間接改變經濟系統中的貨幣供給量。貼現率■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借出準備金時收取的利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改變貼現率而影響貨幣的供給。提高貼現利率可以抑制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反之能鼓勵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入準備金。■中央銀行發放的貼現貸款不僅用作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還能幫助遭遇困境的金融機構。

理想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是多少?■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雖然我們不應對通貨膨脹率刻板的設立一個叫精確的目標,但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通貨膨脹就是不需要擔心和治療的通貨膨脹,如2%~4%的通貨膨脹率。■零通貨膨脹率也許在理論上是一個理想狀態,但不應成為現實經濟世界的理想狀態,因為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經濟增長和就業方面做出巨大的犧牲。第三節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貨幣數量理論■核心內容: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貨幣供給量的增長率決定了通貨膨脹率,總體價格水準的變化能使貨幣的供求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中。■用公式描述為

M×V=P×Y或M=(P×Y)/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