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1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2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3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4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各章节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重难点】:反应热与键能,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知识点】

一、反应热、焙变

1.反应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

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般称为反应热。

2.焰与焰变的含义

①炮的意义:焙是一个物理量,用来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符号为H,用

焰的变化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②焰变:表示反应产物的总焰与反应物的总焙之差,符号用AH表示。

a、数学表达式:A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b、单位:kj/mol或(kJ•mol.-"

c、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焰变(AH)来确定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还是放热反应。

③影响焙变的因素

a、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焰变,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

比。

第1页共25页

b、熔变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温度、压强有关。

c、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进行转换时也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焙变

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3、反应热与焰变的关系:是化学反应在恒定压强下且不与外界进行电

能、光能等其他能量的转化时的反应热,即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反应热Q

就是焰变。高中阶段二者通用。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

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⑴从键能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微观角度)

以1mol也与1molCl?反应生成2molHC1时放出kJ的热量为例,从微

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解答此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可表示如下:

A、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的总能量为翦kjo

B、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的总能量为避kJ。

C、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即放出183kJ的能量。显然,

分析结果与实验测得的该反应的反应热kJ-moF1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来表

第2页共25页

示反应热)。

【小结】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微观本质是:化学键的断链和形成时的能量

差别是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由键能求婚变的公式:AH=E(反应物的总键能)-E(产物的总键能)

2、的正负和吸放热反应的关系

①放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王反应物吸收的总

能量。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隆低,故AHVO

或AH为“一”。

②吸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王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

由于反应后吸收环境热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五直,故△冷0或△〃为“十”。

(2)、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宏观角度)

①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由反应物转

化成生成物时能量主要转变成热量形式放出,这是放热反应。反之,如果反应物

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转化为

生成物,这是吸热反应。(如下图)

第3页共25页

放热反应吸热过程

②由物质的能量求熔变的公式:

AH=E(产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特别提醒]

比较△目的大小时,要连同"+”、“一”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

正负数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则只须比较数值大小,与“+”、

“一”无关。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燃烧、中和反应、金属的氧化、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由不

稳定物质转变为稳定物质的反应等。

2.吸热反应:盐类的水解、C与CO2或HQ的反应、CaCO,的分解、Ba(OH)z6乩。

第4页共25页

与NHiCl的反应、由稳定物质转变成不稳定物质的反应等。

[特别提醒]

①化学反应总体遵循“分吸合放”规律,即大多数分解反应吸热,大多数

化合反应放热,且化学反应中吸热反应占少数,所以务必记住常见的吸热反应。

②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必须属于化学变化。如醋酸的电离虽然要吸热,但

不能称为吸热反应,只能称为吸热过程;同样,水蒸气转变成液态水,也不能

称为放热反应。

③不同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不同,有的常温下就可以发生,有的则需要加热。

因此往往容易把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反应认为是吸热反应,而在常温下进行的

反应认为是放热反应。其实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放

热反应,如中和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如NHQL与Ba(0H)2・8H2。的反应。

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如C+C02==2C0;也可能是放热反

应,如C+O2==CO2。两者的区别是放热反应撤去热源后仍能进行,吸热反应必

须持续加热才能继续进行。由上可见,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而

是由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高低决定的。

三、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

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5页共25页

3、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

是整数,既可表示粒子个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表

又可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计量数

状态不要求注明必须在化学式后注明

正负号

无必须注明

及单位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意义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久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①.△〃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空

格”隔开。若为放热反应,△〃为“一”;若为吸热反应,△〃为“+”。△〃

的单位一般为kJ•mol

②.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不同。物质的气、液、

固三态的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如下图,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1、

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标“t”或"J

③.△〃的单位“kJ・moL”的含义。并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反应时伴随

第6页共25页

的能量变化是多少千焦,而是指给定形式的具体反应以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来计

量其物质的量时伴随的能量变化。如2H2(g)+0z(g)=2H20(g)△"=-kJ-mol

7中的反应热是指每摩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kjo因此△〃与化学方程式的写

法有关,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

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例如:已知HL(g)+0Kg)=乩0⑴△"=_kJ•mol则

-1

2H2(g)+02(g)=2H20(l)AZ<=—kJ•mol;

H2O(l)=H2(g)+O2(g)^H=+kJ-mor*o

四、中和热的测定与计算

1.中和热测定实验的注意事项

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把好两关:①隔热关。如量热计保温层内隔热填充材

料要填满;盖板上的两孔只需要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通过即可;倒入NaOH

溶液要迅速,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②准确关。如配制溶液的浓度

要准确;NaOH溶液要新制;量取溶液体积时读数要准确;对温度计的读数要读

到最高点。

2.中和热的计算

由50mLmol•L-1盐酸与50mLmol•L-1NaOH溶液进行实验,根据

所测结果,计算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

CxArxlO3

△〃=kJ-mol-1。为生成溶液的比热容)

0.025

[特别提醒]

第7页共25页

①中和热的测量中碱稍过量的原因是保证酸能完全反应,计算时应以不

足的酸作为计算标准。

②实验中使用的酸和碱不能是浓酸或浓碱,若用浓酸或浓碱,由于稀释

过程中放出热量,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高。

3.导致测定误差的因素

求算出的中和热是否接近kJ-mor1,取决于溶液的浓度、溶液的体积

及温度的变化。引起中和热测定有较大误差的因素主要有:①溶液浓度不准确;

②溶液量取不准确;③隔热较差;④室温太低;⑤温度未读取到最高点等。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

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Ac/At(V:平均速率,Ac:浓度变化,At:时间)

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条件变化活化分子的量的变化V变

反应物增大单位体积里总效目增多,百分数不变增大

的浓度

成小单住体积里总数目戌少,百分薮不变减小

气体反增大单住体枳里总数目增多,百分数不变增大

应物的

减小单位体积里总数目或少,百分数不变减小

压强

反应物升高百分数增大,单位体积里总数目增多增大

的温度降低百分数减少,单位体积里总数目减少减小

反应物使用百分数剧增,单位体积里总数目剧增剧用

的催化

撤去百分数刷或,单位体积里总数目剧或剧减

其他光,电磁波,超声波,固体反A物颗粒有影

的大小,溶剂等响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

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第8页共25页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一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

质浓度不变一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一体积增大一各反应物浓度减小一反

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

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壬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

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杰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则g)+^(g)T&(g)+则g)

①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蚩的分数一定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各成分的含蚩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乩同时生成mnolA,即

平衡

V(正)=V(逆)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晦司时消耗了pmolC,则

平衡

正、逆反应V(正)=V(逆)

速率的关系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不一定平衡

V(逆)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不一定平衡

指V(逆)

①师中R加,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

压强

②!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①/”一定时,只有当蝮由时平衡

相对分子质量②Mr一定时,1日mgp+q时不一定平衡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

温度平衡

变)

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

其他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

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

第9页共25页

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一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

也一减小V正减小V逆也一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

学平衡向反应方转式市初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

—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一放热反应一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

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

平衡所需的一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

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暴之

积与反应物浓度基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一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

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

衡时一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一立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

行得赖—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一高—o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_105_

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

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一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

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

互称为等效平衡。

第10页共25页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

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

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燧变与反应方向:

(1)端: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单位: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端增加,这叫做蜡增加原理,也是

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端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

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AH-TAS<0反应能自发进行

AH-TA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AH-TA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AH为负,A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AH为正,A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强、弱电解质

(1)概念

全部电离

强电解质

电解质包遒蛔

部分电离

弱电解质

(2)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①强电解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

②弱电解质主要包括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①弱电解质

a.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如H2c电离方程式:

第11页共25页

H2c。3一H++HCO;,HCO]一H++CO厂。

b.多元弱碱电离方程式一步写成,如Fe(0H)3电离方程式:Fe(0H)3^^Fe3++30H

O

②酸式盐

a.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如NaHSO1电离方程式:NaHSO,=Na++H++SOr-

b.弱酸的酸式盐中酸式酸根不能完全电离,如NaHCOs电离方程式:NaHCO3=Na

++HCO;r,HCO]一H++CO厂。

2.电离平衡的建立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

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平衡建立过程如图所示:

应弱电解质分子।

速'、、电离成离子;

、、、一[率,两种速率相等,

扁字结;处于电离平衡状态

/'合成弱电解;

'质分子的速率;

。力时间

3.电离平衡的特征

管一可逆过程

一M电离回(结合)至o

第一条件一定,平衡体系中分子与离子的浓度一定

褛)一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二、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2.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电离程度减小。

4.加入能与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考点2电离平衡常数

1.表达式

c()•/?(A-)

(1)对于一元弱酸HA:HA-H++A,电离平衡常数K=…--一右八…一。

c(HA)

⑵对于一元弱碱BOH:BOH-B++OH,电离平衡常数仁c(B),•一c:(0H)。

c(BOH)

2.特点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因电离是吸热过程,所以升温,/值增大。

第12页共25页

(2)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是《»心》9»…,故其酸性取决于

第二步。

3.意义

小值越大,说明弱电解质越易电离,其酸(碱)性越强。

4.影响因素

I—内因(决定因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影响因素

1-外因一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考点3强、弱电解质的比较与判断

一、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以一元强酸(HA)与一元弱酸(HB)的比较为例-

浓度均为0.01mol•L-1

pH均为2的

强酸HA与弱酸HB

强酸HA与弱酸HB

0.01mol•L-'=

pH或物质的量浓度2—PHIIA^PHIIB

c(HA)<c(HB)

开始与金属反应的速率HA>HBHA=HB

体积相同时与过量的碱

HA=HBHA<HB

反应消耗碱的量

体积相同时与过量活泼

HA=HBHA<HB

金属反应产生H2的量

c(A-)与c(B「)大小c(A-)>c(B-)c(A-)=c(B-)

分别加入固体NaA、NaBHA:不变HA:不变

后pH的变化HB:变大HB:变大

加水稀释10倍后3=PHHA^PHHB3=PHHA>PHHB>2

溶液的导电性HA>HBHA=HB

水的电离程度HA<HBHA=HB

二、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以HA为例)

1.从是否完全电离的角度判断

方法测定一定浓度的HA溶液的若测得0.1mol/L的HA溶液的pH=l,则

1pHHA为强酸;若pH>L则HA为弱酸

方法若导电性和盐酸相同,则为强酸;若比盐

跟同浓度的盐酸比较导电性

2酸弱,则为弱酸

方法跟同浓度的盐酸比较和锌反若反应速率相同,则为强酸;若比盐酸慢,

3应的快慢则为弱酸

2.从是否存在电离平衡的角度判断

第13页共25页

⑴从一定pH的HA溶液稀释前后pH的变化判断

如将pH=3的HA溶液稀释100倍后,再测其pH,若pH=5,则为强酸,若pH<5,

则为弱酸。

⑵从升高温度后pH的变化判断

若升高温度,溶液的pH明显减小,则是弱酸。因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

度时,电离程度增大,c(M)增大。而强酸不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时,只有

水的电离程度增大,pH变化幅度小。

3.从酸根离子是否能发生水解的角度判断

可直接测定NaA溶液的pH:若pH=7,则HA是强酸;若pH>7,则HA是弱酸。

第二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考点1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2H2。-HQ++OIT或HQ-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⑴表达式:A=c(H+)•c(OH-)o室温下,X=lX10"1'o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增大。

(3)适用范围:片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在任何水溶液

中均存在『和0H,只要温度不变,《不变。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1)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增大。

(2)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程度减小,(不变。

⑶加入可水解的盐(如FeCL、Na2C0:i),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不变。

4.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体系变化平衡移动方水的电离程

c(0H-)cW)

条件向度

酸逆不变减小减小增大

碱逆不变减小增大减小

可水解的Na2C03正不变增大增大减小

盐NH,C1正不变增大减小增大

升温正增大增大增大增大

温度

降温逆减小减小减小减小

其它,如加入Na正不变增大增大减小

考点2溶液的酸碱性与pH

一、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用“>”“=”或

第14页共25页

填空)

酸性溶液中中性溶液中碱性溶液中

c(H+)>c(0H-)c(H+)=c(0H-)c(H+)<c(0H")

二、溶液的pH

1.定义式:pH=—lgc(H+)o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室温下:

c(OH-)(mol/L)10-1410-71

c(H*)(mol/L)[1尸1,“

pH0714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3.测量

(l)pH试纸法:取一小块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洁净干燥的

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的中央,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确定溶液

的pHo

(2)pH计测量法。

三、常见溶液的pH计算

1.单一溶液的pH计算

强酸溶液,如H„A,设浓度为cmol/L,c(H')=ncmol/L,pH=-1gc(H")=一

lg(z?c)o

io-14

强碱溶液(25℃),如B(OH).,设浓度为cmol/L,c(H+)=——mol/L,pH=-

nc

+

lgc(H)=14+lg(nc)o

2.混合溶液的pH计算

⑴两种强酸混合:直接求出c(H+)混,再据此求pHo。田+)盥=

C(仁)匕+◎(心玄

匕+:°

⑵两种强碱混合:先求出。(0『)混,再据人求出c(H+)混,最后求pH。

--

(0H)匕+Q(OH)V

c(0H);g=C12

匕+七

(3)强酸、强碱混合: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再由下式求出溶液中H+或0H一的浓

度,最后求pH。

川+、个小厂、K(酎)殿七一。(OFT)碱嗫|

c(H)混或c(0H)混=----------l+/---------o

考点3酸碱中和滴定

一、实验原理

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第15页共25页

二、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

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

8.2〜10.0粉(浅)红

酚献<8.2无色>10.0红色

。特别提醒酸碱中和滴定中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因为其变色范围大,颜色

变化不明显。

三、实验用品

1.仪器:酸式滴定管(如图A)、碱式滴定管(如图B)、滴定管夹、铁架台、筵彪

瓶。

"

1

=一

=

=

z自

V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储水。

3.滴定管的选择

试剂性质滴定管原因

酸性、强氧化性酸式滴定管酸性和强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

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

碱性碱式滴定管

打开

四、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检漏一检查滴定管活塞是否漏水

洗涤一先用蒸储水“洗”,再用待装液“润洗”滴定管

装、排一滴定管中“装”液至0刻度以上,并“排”气泡

I调、读I一调整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并读数

第16页共25页

I注、力口I一将一定体积的碱液注入锥形瓶,并加指示剂

©特别提醒酸式滴定管的查漏:向滴定管中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固定在滴定管

夹上直立静置两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滴下,然后将活塞旋转180°,再静置两分

钟,观察有无水滴滴下,若均不漏水,滴定管即可使用。

2.滴定

彳一眼睛注视锥

左手控制滴

'形瓶内溶液

定管活塞一

颜色变化

右手摇动

锥形麻一

3.终点判断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酚献作指示剂),且在半分钟内丕

恢复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特别提醒滴定终点是指示剂颜色的突变点,不是恰好中和的点,也不是pH

等于7的点。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

c(HC1)•P(HC1)、

V(NaOH)计算。

五、误差分析

1.原理

依据原理c(标准)•,(标准)=c(待测)•/(待测),所以c(待测)=

色(叫:篇"隹)-,因。(标准)与,(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

的操作引起,(标准)的变化,即分析出结果。,(标准)变大,则。(待测)俯置;/(标

准)变小,则C(待测)偏低。

2.常见误差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溶液(酚岷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

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操作,(标准)C(待测)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溶液润洗变大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变小偏低

洗涤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变大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储水不变无影响

取液取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读数时气泡消失变小偏低

第17页共25页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

变大偏高

滴定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变小偏低

部分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变大偏高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

变小偏低

(或前仰后俯)

读数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

变大偏高

(或前俯后仰)

六、常用量器的读数方法

1.平视读数(如图1):实验室中用量筒、移液管或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视线与刻度的交点即为读数

(即“凹液面定视线,视线定读数”)0

平视

4—

2.俯视读数(如图2):当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由于俯视视线向下倾斜,

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凹液面的上侧,读数高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即读数偏大。

3.仰视读数(如图3):读数时,由于视线向上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液面的

下侧,因滴定管刻度标法与量筒不同,这样仰视读数偏大。

第三讲盐类的水解

考点1盐类的水解及其规律

实质

弱酸的阴离子一结合叱'

盐电离一,一生成弱电解质一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f水

弱碱的阳离子一结合2Hl

的电离程度增大fc(H+)#c(OI「)f溶液呈碱性或酸性。

二、特点

感>一水解反应是旦逆反应

懑1水解反应是蛆史却反应的逆反应,反应吸热

磁1水解反应程度很微弱

三、规律

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

实例

NaCl、KNO3NHC1、CU(NO3)2OLCOONa、Na2cO3

第18页共25页

是否水解否是是

2+

水解的离子NH;、CuCH3C00~.cot

溶液的酸碱性中性酸性碱性

溶液的pH(25℃)pH=7pH<7pH>7

四、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一般要求

气体或沉淀不标“2”或“(”•易分解

一般盐类水、水解产、

*|=>产物(如NH•H?()等)不写其分

解程度很小物很少3

解产物的形式

例如:NH.C1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NH丰+HQ=NH:,・上0+白。

2.三种类型的盐的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多元弱酸盐的水解:分步进行,以第一步为主,一般只写第一步水解。

例如:血段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0分+Hq-HCOF+0H,

(2)多元弱碱盐水解:方程式一步写完。

例如:FeCh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Fe:"+3Ha-Fe(0叽+3心

(3)有些阴、阳离子相互促进的水解:水解相互促进进行到底时,书写时要用“=”

“f“I”等。

i+

例如:NaHC03与A1CL混合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r+3HCO?=A1(0H)31+

3C02to

考点2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1.内因

弱酸阴离子、弱碱阳离子对应的酸、碱越弱,就越易发生水解。

决定

例如:酸性:CH:iCOOH>H2CO:!——►相同条件下相同浓度的NaHCO:;、CHCOONa溶液

的pH大小关系为NaHCODCH3coONa。

2.外因

影响因素水解平衡水解程度水解产生离子的浓度

温度升高右移增大增大

增大右移减小增大

浓度

减小(即稀释)右移增大减小

外加酸酸弱碱阳离子水解程度减小

碱碱弱酸阴离子水解程度减小

考点3盐类水解的应用

1.盐类水解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19页共25页

判断溶液

FeCL溶液显酸性,原因是Fe3++3H0-Fe(0H)+3H+

的酸碱性23

判断酸性强

NaX,NaY、NaZ三种盐pH分别为8、9、10,则酸性:HX>HY>HZ

配制或贮存

易配制CuSOa溶液时,加入少量H2s0”防止C/+水解;配制FeCL溶液,加

水解的盐溶入少量盐酸;贮存NazCO:,溶液、NazSi。;溶液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胶体的制取3++

制取Fe(0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Fe+3H20Fe(OH):i(胶体)+3H

物质的提纯除去MgCL溶液中的Fe'+,可加入MgO、镁粉、Mg(OH)?或MgCO3

3+

泡沫灭火成分为NaHCOs与Ab(SO)3,发生反应为Al+3HC0r=Al(0H)31+3C02

器的原理t

作净水剂明矶可作净水剂,原理为AJ/++3H20一人1(0力3(胶体)+311+

化肥的使用核态氮肥与草木灰不得混用

除锈剂NH,C1与ZnCb溶液可作焊接时的除锈剂

2.盐溶液蒸干时所得产物的判断

(1)盐溶液水解生成难挥发性酸时,酸根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蒸干后一般得原

物质,如CuSO„(aq)蒸干得CuSO,(s);Na2C0:i(aq)蒸干得Na2C0:i(s)。

(2)盐溶液水解生成易挥发性酸时,蒸干灼烧后一般得对应的氧化物,如AlCL(aq)

蒸干得Al(OH)3,灼烧得ALO,。

(3)考虑盐受热时是否分解,如Ca(HCO3)2>NaHCOs、KMnO,>NHtCl固体受热易分

解,因止匕蒸干灼烧后分另U为Ca(HC03)2一CaCOKCaO);NaHCO:,-Na2co:,;KMnO-

fKM1O4和Mn02;NH.C1―*NH31+HC1t。

⑷还原性盐在蒸干时会被0z氧化,如Na2s(Vaq)蒸干得Na2S0.(s)0

(5)弱酸的镂盐蒸干后无固体,如NHHCOs、(NH)2co3。

考点4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1.注意两大理论,构建思维模型

(1)电离理论

①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微粒都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水的电离,

如氨水溶液中:c(NH3•H20)>c(0H­)>c(NHr)o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级电离。如在H?S溶液中:cGLS)

⑵水解理论

①弱离子的水解损失是微量的(水解相互促进的除外),但由于水的电离,故水解

第20页共25页

后酸性溶液中c(H+)或碱性溶液中c(Oir)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