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史记??资治通鉴?分别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鉴于往
事,有资于治道",是现代文学家对它们不同的评价。
B.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中"致词”的老妇,?卖炭翁?中烟尘满面、
十指熏黑的老翁,在他们笔下成为叙事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分别称对方的父亲和自己的
父亲;与此相似,"令堂"和"家慈"是尊称和谦称母亲的用语。
D.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剧本的主体般是台词,也就是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尽剧情、刻画人
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舞台说明也是剧本的组成局部。
二、根底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最重要的不是儿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奉献、为
人民效劳,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亲历同一场_纵的战争,见证举国
上下的②。很多人、很多事,从前素底()平生,之后却绝不遗忘。不管是历次攻力前()克难的斗
争,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战,我们青年一代一定是闯关夺窿(卜攻城拔zh训)的先锋力量.
(1).根据以下给词,为文中横线处选填两个最适宜的成语,并用正楷或行楷书写。
罄竹难书固假设金汤众志成城波澜不惊刻骨铭心
①
②
(2).依次给文中括号处注拼音或填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wei坚yi斋
B.mei坚讥寨
C.mei艰ai寨
D.wei艰yi斋
三、情景默写
3.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3).同游美景,文字记录过相遇的惊喜,更承载了志同道合的愉悦。舟至湖心亭,张岱偶遇赏雪之人,
对方感慨:;夜游承天寺,苏轼与友人赏月思索,终得彻悟:。
(4).思乡、思亲是游子心中化不开的一缕情愫。她可以是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件,"_?(王湾?次北
固山下?);她还可以是一片期盼团圆的祝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四、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曾说:"谁能管教李逵?张顺的水,戴宗的腿,罗真人的云里鬼。”请结合
阅读?水浒?的经验,简述戴宗管教李逵的故事情节。
(2).童年时的亲人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小说?简•爱?中相关的故事情节,从下面
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他(她)对简•爱的影响。
①约翰•里德②海伦・彭斯
五、语言表达
5.联系图中信息,在下面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并不是防晒的重点,紫外线对生命威胁严重,如常用的发出短波紫外线(UVC)的杀
菌灯,使用时一定要远离。中波紫外线(UVB)、长波紫外线(UVA)可以—。小孩子日晒后损伤并不明显,但
紫外线的辐射影响具有累计效应,如果将来不想出现各种皮肤问题,那在小时候最好别做太阳下的“野孩
子”哦!防晒防什么?你知道了吧!
六、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21年全世界抗疫期间中国援外物资附赠寄语查源表
&
捐赠物品上的寄语内容寄语出处
号捐地
*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谯子•齐交?(三国)谯周
国
人心齐,泰山移?增广贤文?(明清)
洲
E唐代佛经理论家玄奘巡礼印度菩提道场时所作?题尼莲河
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
度七言?中的诗句
卓韩国古代诗人许筠赠明朝文人吴明济所作?送参军吴子鱼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国大兄还大朝?中的诗句
团结就是力量比利时国徽上所刻的民族格言
利时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
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歌词
大利们将获胜!
材料二
寄语,指传话,转告;也指所传的话语。“寄语文化"除"赠物附诗”这一个分支外,另摘两类如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一一(南宋)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一一(清)纳兰性德?鹏力鸟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一一(1916年8月15日)李大钊寄语?晨钟报?创刊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似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一一(1957年11月17日卜毛泽东主席寄语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实习生
6.阅读材料一,分析表中所列的"赠物附语"有哪三个主要来源。
7.阅读以上材料,谈谈“寄语文化"有哪些特点。
8.毕业前夕,老师要给同学们送一份纪念品并附寄语。请你从以下两个物品中任选一个,帮老师拟写适宜
的寄语。要求:模仿材料二中任一条寄语的形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①赠?钢铁是怎祥炼成的?书籍一本
②赠老师与同学们校园生活的相册一簿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响了
①周末,女儿和儿子从外地回来,俩孩子一个比一个忙,不时有找,刚接完一个,就又响
了。
②她插不上话,满是艳羡地说:"看你们忙的,我的从来都没有响过呢。"儿子笑:"妈,你一退休
老太太,谁会找你呢?再说我们给你打又都是打座机,那个接听方便,还没有辐射。"可我的一次也
没有响过。"她好似在为委屈。
③儿子和女儿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有时真思念他们小时候。那时孩子像
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
飞走了。但现在,她的就像窗台上的盆花,只是装饰,她多想让响一次呢。
一④那天,她去超市买菜,出了小区才想起没带,急急忙忙赶回家拿,老伴说:"你那又没人打,
不拿还碍什么事吗?”"万一呢,万一孩子找。"她把放进口袋,又捏捏袋口,这才放心出门。
⑤她在超市挑选青菜的时候,突然响了。她急忙拿出来接听。超市人声嘈杂,她听见那边说:
“妈,我中午晚点回来,可能十二点多才能到家。"原来是女儿啊,她嘴边露出温馨的甜笑:"好好好,我
正买莱……那中午咱就吃香菇肉馅饺子,你最喜欢吃的。"挂了,她乐滋滋地想,今天真是拿对了,
要不,这多耽误事。
⑥她匆匆忙忙买了菜,匆匆忙忙赶回家,开始和面、调馅,还不忘数落老伴差一点造成大失误。中午12
点,白胖胖的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她打问女儿:"快到家了吧?”
⑦女儿说:"妈,这两天我在北京开会呢,这刚散会。正要去吃饭呢。""嗯?"她一愣,"那你上午打
说中午回来.…”女儿笑了:"我没有呀,那肯定是有人打错了。"是有人打错了吗?她狐疑地拿出
翻看,果然是个陌生号码。
⑧"女儿什么时候到,现在下饺子吗?"老伴还不明白事情原委。"唉。”她摇摇头,看着轻轻地叹
了口气.…
(邓迎雪。有删改)
[乙]等
①日己西沉,归家的人步履匆匆,可老周依然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他手里紧紧地握着一部老人,
眼睛盯着屏幕出神。
②"晚了,赶紧回去整吃的吧!"路过的老刘催道。老周咯咯咯地笑,却不言语。“还在等儿子啊?"老
刘问道。老周点点头,可眼睛一刻也没离开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都过这么久了,他一次都
没打过,你就别瞎等了,他不会打给你的!"老周不信:"他说了会打的,一定是这里信号有问题。”
老刘摇摇头走了。
③过年时,老周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给老周买了部老人机。老周拿着新左看右看,不停地抚摸
着。儿子一边教他怎么使用,一边说:"爸,咱们家位置太偏,信号不好,为信号好。"好。是打不
进来的,我们也打不出去。得到村口那打,那里比拟开阔,
④出年节,儿子要返城了,临走时说:"爸,以后每周六我给您打,您到村口的凉亭那里接听就可
以了。“老周听了,连忙点头。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邻居们见了,都很惊讶:"老
周,这么早就出来了呀?”老周满脸笑容:"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
周的儿子懂事、孝顺。
⑥然而,老周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接到任何一个,心想:可能这周儿子太忙了,等下周再
看看。这样想着,他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可是,第二周,老周依然没有接到。他又想:是不是自己
去得太晚了,以至于错过了儿子的?第三周,天刚蒙蒙亮老周就来到凉亭里等了。然而,一直等到
晚上还是没有一个。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起,老周就干脆每天都来到凉亭那里等。渐渐地,邻居
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
⑦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采艾草,可老周的家里依然冷清清的,他依然守在村口的凉
亭里。
⑧黄昏,老周眉头紧锁,握着失望地迈出凉亭。就在此时,突然背后传来一声“爸〃,老周转过
身,一个身影正奔他而来,定睛一看,是儿子!儿子来到老周面前,脸露不悦:"爸,您怎么老关机呀?”
说着便把老周的拿过来,一看,是黑屏的。
⑨原来,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充过电……
(林金石。有删改)
9.(甲)(乙)两文都围绕“"讲故事。请你以"XX拿的......”开头,分别概括两文的情节。
10.请赏析(甲)文中画线句,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人物心理的。
11.从(乙)文中找一处"邻居”们的表现,分析其对行文的作用。
12.比拟阅读(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它们是怎样通过不同的选材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独"与"乐群"
①儒家“乐群",道家"善独"。?庄子•在宥?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
之人,是谓至贵。""独",代表着道家的崇高理想。
②道家的"独",有一种清贵之气,有一缕清远自在,更有一种清新超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醉我独醒”,屈原从骨子里漫溢出来的这份大气,昂然天地的人格追求,必然以"独"为基石。"相看两不
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上的李白,将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鄙弃功名的他"独"得精神
自由。苏东坡被贬黄州却写出?赤壁赋?开篇的自在无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中的精神气概端的离不开"独"字。历史前行时,在多少名人志士身上可以
看出道家乃至道教"善独”的影子,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共同显现出"独"的魅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
心胸豁达。
③道家的"善独"还能让我们想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家的"独"确实存在着自身的
偏颇之处。我们知道的陶渊明,不愿因为做官而丧失自己人格之"真",所安然舍弃官场,营造着自己梦
想中的“桃花源"。"遗世独立"固然可以保持人格的高超,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也可能有避世之嫌。一
个人保持了“小我"的清高,却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未免不是一种怯试。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儒家的“乐
群“,可以救道家的一偏。
④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有一篇教育论文?学记?,因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先秦时期的教育
经验而著名。该文有言:"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话明确了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师生关
系以及同学关系,"乐群”就言出于此。
⑤儒家强调的"乐群”不止存在于学业有成的阶段,更要贯穿到整个社会。"乐群"的前提是爱,是对
这个世界的"爱"。众人的"爱"像一个个同心圆,由内向外扩展,于是有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儒家的"乐群"。
⑥孟子见梁惠王时,问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不得不成认:"不假设
与人。与民同乐”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又大大发扬了一番,成了为官者的座右铭。这也是儒家
的“乐群"。
⑦“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是国君,如果不能顺应民意,人民也可以"诛独夫"。
所以,人人本着恻隐之心,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温情、和谐的整体,正是儒家“乐群"思
想穿越千载直达当代的现实价值。
⑧如果说道家追求的"善独"是"独善其身",那么儒家追求的"乐群"就是"兼济天下"。对当代人来
说,既要"善独",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又要"乐群",心中有爱,心系社会,
把民众的利益视为无上,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时代。
⑨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独立的我们,还要不忘时时记挂着远方
和天下!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们又能从另一个方面倍感自信,用一种思想纠正另一种思想的偏颇,有多种
可能供我们选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叶春雷。有删改)
1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三个层次进行论证的?
14.请简析文中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15.为第③段横线处加段论据,你觉得下面三那么材料中哪个更适宜?为什么?
材料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一一庄子
材料二: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一孔子
材料三:
"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这那么出自?世说新语?的小故
事,记载“车后趋下"的范公"一生不入公门”,不肯出仕做官。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选自?孟子?
16.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富贵不能容容雨霏霏(?岳阳楼记?
B.公孙行、张仪岂不钛大丈夫哉臣胡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C.得志,与民由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行天下之大造余故造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8.景春问话和孟子答话时所用的"反问",对文章展开论述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简析。
19.结合上文孟子的观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述"文天祥"身上"大丈夫"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匡山,使为书招张世
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隹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日:"国亡,丞相忠孝尽
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
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隹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说说该词三问三答的作用。
21.该词末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作文
22.阅读写作任务,按要求作文。
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城辛苦耕作,炎黄子孙由此绵延繁衍,生生不息;中华复兴的大路上,
一代代劳动者用双手开启一个个新纪元。
[任务一]作为学生代表你要在五一劳动节庆祝集会上为老师们演讲,请你为此创作一篇演讲稿。
[任务二]靠劳动养家的那位亲人每天早出晚归,请你写一篇记叙文,为他(她)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任务三]春节以来,医生(护士)阿姨连续加班,六一儿童节时终于得到一天假期,请你以她的孩子的身份
为她写一封信。
[任务四]抚今追昔,有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例和道理不胜枚举,请你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劳动的
认识。
要求:从以上四个写作任务中,任选其一,结合情境,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自命题目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局部
一、选择题
L【解析】【分析】A.有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
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
误。
二、根底知识综合
2.【解析】【分析】(1)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固假设金汤:指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
河。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巩固。众志成城: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波澜不惊:意思是微风吹
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刻骨铭心:是铭刻在心灵深
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结合第一空后的"战争",应填"众志成城";结合第二空的“举国上
下",应填"众志成城"。汉字书写要工整美观。(2)味:读作m赳,不要误读做"味"的读音;攻坚克
难:攻占巩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
任务。坚:主要指硬或硬的东西。艰:那么是指困难。隘,读作曲。本意是狭窄,引申指险要处。不要误
读做"yi";攻城拔寨:字面意思是指夺取对方城市和攻下对方营寨。在战争、游戏以及足球比赛中,那
么用来形容千军所指、势如破竹的形势。"寨"读作zh”,"斋"读作zh§i。
故答案为:⑴①刻骨铭心;②众志成城⑵B
【点评】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进
行判断选择。
⑵此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近字、形声字、
多音字等的辨析。
三、情景默写
3.【解析】【分析】古诗词默写一般分为直接型默写题和理解型默写题。直接型默写题给出诗文的上半句
或下半句,要求默写出下半句或上半句。理解型默写那么是给出了内容方面的提示,根据提示默写出符
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无论是哪种题型的默写,都需要学生不仅要背诵准确,而且要通晓其意。此题易错
字有"竦、峙、锁、焉、雁、婵"。
故答案为:⑴山岛竦峙
⑵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
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
应不是难事。
四、名著阅读
4.【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可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概述故事情节。宋江攻打山寨不下,
因有人作起妖法,而公孙胜此时在家修道奉母,要攻下山庄只有靠他,宋江就叫他去请公孙胜一起攻打
山寨。李逵非要跟戴院长一同前去,无奈之下戴院长只好从了,结果李逵路上不听戴院长的劝告偷吃酒
肉(院长的神行之法不能吃荤),戴宗便做法捉弄了李逵。
(2)结合小说?简•爱?中相关的故事情节,谈人物对简•爱的影响。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看书被约翰发现遭
到羞辱,简•爱与其发生争吵,被舅母送进教会学校(罗沃德)。简•爱在罗沃德学校遇到正在读?拉塞拉斯?
的海伦•彭斯,便上前与她搭话,并交谈学校相关情况。海伦・彭斯品德高尚,对朋友真诚体贴。当简•爱被
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校长)当众诋毁,站上耻辱台示众时,是海伦•彭斯给简•爱投来了亲切的微笑,并
劝慰简•爱,使她获得平静。海伦坚忍乐观平和地面对苦难的态度深刻影响了简•爱,让她从一个充满复仇
心理的孩子逐渐受海伦的影响转变成长为一个宽容仁爱、坚忍乐观的人。
故答案为:⑴例如:戴宗和李逵去往蓟州请公孙胜,戴宗因为作神行法,途中必须要吃素,李逵受不了
素食,偷着吃肉,被戴宗发现。第二天戴宗就用神行法把李逵整得死去活来。
⑵①例如:约翰•里德是收养简•爱的里德太太的儿子。约翰•里德经常欺负简・爱,因为不让简•爱看书而
打简•爱,简•爱对抗导致被送进罗沃德学校(孤儿院),从此无家可归。②例如:海伦・彭斯是简•爱在罗沃
德学校的好朋友,她温顺、宽容的性格一直影响着简•爱,使简•爱懂得了爱和忠诚,面对困难时不再屈服
抱怨。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经典情节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熟读名著,反复阅读,对名著的根本内
容了然于胸,结合题干的要求,写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的故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熟读名著,了解名
著的根本内容。
五、语言表达
5.【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情境补写。根据图表中信息"重点要防这波段""紫外线"及上下文语境"太阳
光中的可见光并不是防晒的重点”"紫外线对生命威胁严重”分析,句子应表达转折之意,即“紫外线才是
防晒的关键”;根据图标右下角的"UVB到达表皮层,让皮肤晒红、晒伤”"UVA到达真皮层,让皮肤老
化”可知,第二空应填写“到达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使皮肤晒红、晒伤和老化”。
故答案为:而不可见的紫外线才是防晒的关键;到达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使皮肤晒红、晒伤和老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情景补写的能力。要求学生注意对图表信息的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
上下文的内容进行作答,注意语句的通顺,内容的承接。
六、综合性学习
6.【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考生要仔细审读题旨,了解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
注意对细节(如表注)的认真审读。结合观察所得,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
东西,最后准确归纳表述。
(2)此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那么: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
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
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要读懂要求,紧扣题意,语言要简洁,流畅、优美,富有诗意。
6.6.考查读图表能力。首先要仔细审读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
也要认真审读。再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是准
确归纳表述。审表发现:本表考证“赠物附语”的来源。赠语来源有"?谯子•齐交?(三国)谯周”"增广贤
文?(明清)",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有玄奘巡礼印度菩提道场时所作诗句(赠印度),韩国诗人赠中
国明朝文人的诗句(赠韩国),这是捐与受捐两国的关联诗词;还有比利时国徽上所刻的民族格言(赠比
利时),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歌词(赠意大利),这是受捐国家的名言或文学作品中句子。由此得出
“赠物附语"的三个来源:本国作品,捐与受捐两国友好交往作品,受赠国作品。
故答案为:①从援赠国家(中国)本国的文学作品中摘选。②从(捐与受捐)两国有关联的诗词中摘选。
③从受捐国家的名言或文学作品中摘选。
6.7.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由材料中的"泰山移""黎明时我们将获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句子可以
看出寄语的特点之一:寄托美好祝愿;材料二摘录的寄语有出自南宋的,材料一摘录的寄语是2021年
的,可以看出寄语的特点之一:从古到今,历史悠久,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局部;以“千里同好,坚于金
石”为例,这一句用比"金石〃坚来形象化地写出情谊之深不可摧。以"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
还〃为例,这一句用"加餐"具体化自己对友人的牵挂,用"桂花时节"形象化重阳节。可以看出材料中所
摘录的句子都很简练生动,或长或短,形式富于变化。
故答案为:语言简练生动,形式富于变化;从古到今,历史悠久;寄托美好祝愿等。
6.8.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选择一个物品,然后根据物品特点和毕业寄语主
题写寄语,注意用上修辞。例如一:磨难是上天送给人的礼物,它助你成长为家国脊梁,愿你有保尔的
钢铁意志!例如二:记情意,记理想,记奋斗,好好书写你的人生!
故答案为:例如一:相册记过往,来日更辉煌。例如二:你的未来,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愿你
经受磨难而一生无悔。
七、现代文阅读
7.【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理清层次,理
解文意,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模式,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⑵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考生需读懂要求,按照要求进行作答,仔细阅读语句,把握语句的
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剖析人物心理。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考生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侧面描写、衬托、以小
见大等,结合语句,联系文本的内容,情节的开展、表现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此题材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通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选择的材料的特
点,结合文本的主旨进行分析。
7.9.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以给定的开头来概括文章的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
知,甲文的主要人物是妈妈,主要事件是妈妈去超市买菜,接到女儿,说要回家吃饭,她赶忙和面、
调馅,结果是女儿不回来吃饭,是有人打错了。乙文的主要人物是老周,主要事件是老周天晚了,还
拿着等儿子来,一直没等来儿子的,原来是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充过电。概括
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故答案为:妈妈拿的终于响了,她听说女儿回家吃饭冲动不己,可忙到最后才得知是打错了。
老周拿的始终没响,他天天在村口凉亭等儿子的,最后发现没充电。
7.10.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
度来分析即可。"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孩子比作小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童年
时孩子对“她"的依恋;"她的就像窗台上的盆花”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比作盆花,只是
个,从没有响过,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的寂寞孤独;"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
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与"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形成鲜明的比照,生动
刻画"她”在孩子们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的失落;“她多想让响一次呢"是对"她"的心理描写,刻画出
"她"对子女回家陪伴的渴望和期盼,衬托出"她"的孤独寂寞。
故答案为:例如一:运用心理描写直接刻画"她“想让孩子们经常回来的心理。"真思念""但现在多想
让响一次呢"等语句,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白,语言朴实,情感真诚。例如二: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地刻画"她“思念孩子们依赖她的时光,和现在无人拨打的失落。"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但现在,
她的就像窗台上的盆花",把童年的孩子比成小鸟,那是她最珍爱的时光;把现在无人问津的比
作窗台上装饰的盆花,只是寂寞的象征。例如三:作者运用比照刻画"她"在孩子们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
落差。"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与"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进行比照;
孩子们童年时"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与现在的"只是装饰,她多想让响一次呢"进行比照,
生动表现"她"的失落。
7.11.考查对"邻居”在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题目让找出一处写邻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如乙文第②
段,天晚了老周还在等儿子,老刘劝他回家整吃的,但老周不听执意要等,老刘摇摇头走了。邻
居老刘的劝告,突出老周等待儿子时间之长;第⑤段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老周回复
邻居的话“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老周因
邻居夸耀他儿子懂事、孝顺而自豪快乐,话语里带有炫耀的意味。为后文等不来儿子的的失落伤感埋
下伏笔,使情节有波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第⑥段“渐渐地,邻居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
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邻居们起初的询问到不再询问,是因为邻居们知道老周等不来儿子
的,问了怕老周伤心难过,与结尾老周等不来儿子的原因"一直都没有给充过电"形成反差,
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例如一:邻居"老刘摇摇头走了",说明老周不听劝告,非常执着地等待孩子打,也间
接证明老周等已经很久了。例如二:邻居们听说老周的儿子送他,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
顺",表现老周幸福又有意炫耀的心理,为后文老周接不到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更有波澜。例如
三:邻居们"起初,还会询问一下""后来渐渐地・・・・・・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这恰恰衬托老周心中的失
落,与文末儿子发现没有充电形成反差,使故事更生动有趣。
7.12.考查对文章选材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理解。甲文写的是一位妈妈想听到来自女儿和儿子
的,想和儿女聊聊天说说话,可是儿女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多想让
响一次,以至于听错,而忙碌半天,空欢喜一场,一方面反映了城市里空巢老人盼望孩子回家,另一
方面反映了儿女忙于工作而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乙文写的是一位父亲老周,长久地苦等儿子的,
却一次次失望,原来是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充过电,反映了农村的老人不熟悉新鲜事物,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脱节,儿子虽给父亲买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不在家没给父亲打
问候,缺少关心,不能慰藉父亲渴望亲情的心。
故答案为:例如一:【甲】文写儿女忽略父母,没有意识到父母情感的需求,从一个误打的选材来
反映主题;【乙】文中的儿子虽关心父亲,但因谋生而离家,从老年人渴望亲情,却不会使用,与时
代脱节的角度选材。例如二:【甲】文取材城市,空巢老人期盼充实的社会生活,盼望儿女回家;【乙】
文取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不在家,老年人不了解外界社会,非常期盼亲情的温暖。
8.【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
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那么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
有的论点那么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根底上,结合
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读文段,理清层次,结合文段的内
容、段落之间的留心进行阐述。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学生要仔细阅读论据,把握论据的内容,思考路径与论点
之间的联系,选择恰当的选项进行作答。
8.13.此题考查论点与论证思路。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
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结合第
八段"对当代人来说,既要‘善独’,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又要‘乐群’,心中有
爱,心系社会,把民众的利益视为无上,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时代。”可提取概
括为:融汇中国文化的多源思想,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论述层次可结合第三段"‘遗世独立’固然
可以保持人格的高超,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也可能有避世之嫌。""儒家的‘乐群’,可以救道家的一
偏"第八段"心中有爱,心系社会,把民众的利益视为无上,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
时代”分条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论点:融汇中国文化的多源思想,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论述层次:道家"善独”
的思想,人格独立,但有避世之嫌;儒家"乐群〃的思想,能补充“善独”的缺乏;做一个融合两种思想的
人格独立又心系社会的人。
8.14.此题考查论证思路。第④段",乐群,就言出于此"指出"乐群"的出处,"这话明确了教育过程中应有
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介绍它原本在教育理论中的含义;然后在第⑤和⑥段"儒家强调的‘乐群’不止
存在于学业有成的阶段,更要贯穿到整个社会"论述"乐群”对他人、对为官、对社会的意义,明确“乐
群”的前提和表现;第⑦段"即使是国君,如果不能顺应民意,人民也可以‘诛独夫”从反面论证,指
出如果不顺应民意会引起的危害,"人人本着恻隐之心,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温情、和谐
的整体,正是儒家‘乐群’思想穿越千载直达当代的现实价值",强调"乐群”的现实价值。
故答案为:第④段指出"乐群"的出处,介绍它原本在教育理论中的含义;然后在第⑤和⑥段论述"乐
群”对他人、对为官、对社会的意义,明确"乐群〃的前提和表现;第⑦段从反面论证,指出如果不顺应
民意会引起的危害,进而强调“乐群"的现实价值。
8.15.此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
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那么
就不能证明论点。材料一庄子的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文中第②③两段分别列举了“屈原、李白、苏
轼、陶渊明"四位历史名人遗世独立的事实论据,再加上庄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引用庄子的话还能与开头"?庄子•在宥?言"相照应,所以选材料一更适宜。材料三的事实论据更适
宜。因为文中第②段肯定了三位"善独"的文人,第③段要从反面论证"善独"的弊端。材料三范公"一
生不入公门〃,不肯出仕做官的事实论据也可,与下文写陶渊明,衔接恰当。
故答案为:例如一:选材料一的道理论据更适宜。文中第②③两段分别列举了“屈原、李白、苏轼、
陶渊明"四位历史名人遗世独立的事实论据,还缺少道理论据来支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名言更有说
服力;引用庄子的话还能与开头第①段相照应,所以选材料一更适宜。例如二:选材料三的事实论据更
适宜。因为文中第②段肯定了三位“善独”的文人,第③段要从反面论证"善独"的弊端。材料三引用文
人不为官的事实论据正好引出消极避世的陶渊明作为例子,使上下文意的连接最恰当。
八、课内阅读
9.【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
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⑵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
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
题干的要求,找准相关的语句进行作答。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的根底上,结合链接的材料,对文
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
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
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那么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
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单独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
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链接材料: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
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厘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
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屋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
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假设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
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
范认为他的话符合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9.16.A.惑乱,迷惑。使动用法/连绵不断。B.确实、确实;C.志向/做标记;D.道义/说;
故答案选:B。
9.17.此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惧:害怕。安居:安
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故答案为:(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9.18.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
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
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
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景春的反问引发后文孟子的答复,引出本文论述的内容。针对景春的"论
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首先,孟子针锋
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
认。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答复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的两个反问,引
出后文对"大丈夫"标准的论述。
故答案为:景春的反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发孟子的答复,引起本文论述的内容。孟子的两个反问,
对景春的看法进行反驳,引出后文类举生活事例,正面论述"大丈夫〃标准。
9.19.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②无
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那么;③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文天祥被
捕之后,在元营屡次劝降,还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辱名节,他"守礼法、合道义"。他没有接
受"宰相的位置",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表现"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他死前沉着坦荡,死后仍面
不改色,文天祥的身上充分表达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故答案为:例如一: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有原那么。材料中表现为,文天祥不拜敌
将,不辱名节,不劝降同伴等的“守礼有原那么〃。例如二: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
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宋亡元胜时,文天祥仍对许诺他的"宰相"一职不生二心,表现“富贵
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
九、诗歌鉴赏
10.【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
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度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审读和判断。
⑵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
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10.20.考查对三处设问作用的分析理解。此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
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
的地方。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
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词人接着
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
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
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竭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
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铝合金铸造行业政策研究与解读承包合同
- 矿场合同范本
- 科技公司中的社区文化活动实践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4.3IT新城:班加罗尔教学设计
- 社会现象中的创新文化看微博微信的差异竞争发展之路
- 蛋壳公寓合同范本
- 学徒培训就业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环烷酸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设备包工合同范本
- 品牌代言合同范本
-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NB-T31056-2014风力发电机组接地技术规范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重点总结
- DL5190.5-2019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 农信银支付系统文档
- 华为认证HCIA-Security安全H12-711考试题库及答案
- 建筑工地春节前安全教育
- (正式版)YST 1682-2024 镁冶炼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 DL-T 5148-202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条件-PDF解密
- JGJ6-2011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 人工智能复习题(答案)及人工智能复习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