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_第1页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_第2页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_第3页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_第4页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3、过程与方法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开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根底——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根底——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开展、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比照。〔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比照,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拟。〔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开展、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比照。〔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比照,增强知识的系统性。〕5、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全课小结:六、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七、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八、板书: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根底——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根底——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3、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4、稳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预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5、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根底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根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开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开展。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开展资本主义,稳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根底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奉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2、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方案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苏联的"一五"方案和"二五"方案。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方案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根底。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那么是比拟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开展农业。如何使广阔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开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板书〕到1937年,苏联根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公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容。〔看书P9〕五、全课小结:六、版书设计1.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建立苏联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3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建设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2〕政治生活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方案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七、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八、教学后记:比拟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根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拟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根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根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根本内容。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想一想: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那么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议一议: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对德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说一说:凡尔赛体系的含义。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锋利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剧烈。〕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思维提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上下。五、本课小结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稳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开展的不平衡性,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系列侵略扩张,逐渐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这些内容。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六、板书设计1、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2〕巴黎和约: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对奥、保、匈、土和约〔3〕凡尔赛体系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2、华盛顿体系〔1〕华盛顿会议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根底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七、教学后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开展史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开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进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开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进的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教师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一、1929年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动动手:找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爆发国、特点、开始标志、影响。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稳固资产阶级统治,稳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还有比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五、本课小结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开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锋利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开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送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六、板书设计1、经济危机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2、罗斯福新政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防止国有化形式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工业——公布法令,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七、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八、教学后记:第5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国会纵火案,德意的法西斯头目名,政党组织,对内外政策。2、过程与方法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意日法西斯的专制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开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的。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心,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知,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那么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从而导入新课。〔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的严重局面。利用这样的条件,墨索里尼在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制统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墨索里尼加紧了世界范围的武力扩张。说一说: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时间、标志、内外政策。〔二〕、德国纳粹党上台历史背景:指出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开展的革命力量。说一说:简介希特勒。〔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各抒己见:纳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开展势力。具体表现是: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③加紧勾结军队。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局部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议一议:希特勒恐怖专制统治的建立及表现。〔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三〕日本法西斯化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根底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开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专制政权,实行对外扩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拟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动动手:试制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简表:背景、建立标志、建立时间、内外政策、影响等。〔四〕、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在扩张过程中,三国相互勾结,相互成认掠夺的成果,于1937年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课堂讨论: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称霸世界。这是德、意、日三国勾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挂出“世界地图〞或展示地图课件,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五、本课小结六、板书设计1、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意大利:背景、时间、标志、内外政策〔1〕德国: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乱,魏玛政府软弱主观: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政策——政治:建立一党专制;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对外: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2〕日本: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专制政权,实行对外扩张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专制;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军事:对内: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根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3〕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七、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八、教学后记:第6课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2、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开展〞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一、慕尼黑阴谋和大战全面爆发1、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2、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局部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3、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阴谋。〕4、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本课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预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小组活动:介绍德国西进的过程。〔包括战争开始阶段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溃败;英国的不列颠之战。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生生互动式的提问。〕思维提速:德国为什么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二、德国进攻苏联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三、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四、《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参加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动动手:写出《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背景、时间、国家、标志、影响。五、本课小结六、板书设计1、爆发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2、战争酝酿:〔1〕慕尼黑阴谋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情况:1938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2〕苏联自保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初期阶段〔1〕大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2〕西线形势进攻北欧:丹麦、挪威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3〕重要事件:绕过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4、大战扩大〔1〕苏德战争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2〕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运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果影响:重创美国舰队、二战达最大规模、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七、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八、教学后记第7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开罗会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召开情况;诺曼底登陆,德国和日本投降2..过程和方法〔1〕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会议召开对战争的影响。〔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3.情感和态度价值观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攻克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德国和日本投降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法学法引导:图表法五、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导入。一.中途岛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引导学生列表学习: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果意义。二.诺曼底登陆动脑筋: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简介来历〕想一想:诺曼底登陆的作用。〔使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德灭亡。〕引导学生列诺曼底登陆战简表:时间、指挥者、地点、主力、结果、意义。三、雅尔塔会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局部?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局部。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奉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引导学生列表学习重要的国际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重点掌握会议名称、召开时间、地点、与会国、内容、影响。四.大战的结束线索梳理:〔1〕德国战败。〔哪个国家军队最先攻克德国首都;希特勒命运如何;德国何时降;德国的投降标志着什么?〕〔2〕日本投降。〔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中、美、苏等日本法西斯的战败发挥了什么作用;日本何时投降?〕历史法庭: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思维拓展: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战争?〔课后完成〕六、本课小结:编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大事年表。七、板书设计1、战争转折〔1〕转折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二战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2.国际会议开罗会议:中美英对日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对德战后合作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苏美英对德惩罚战犯联合国波茨坦会议:处理德国波茨坦公告3、夺取胜利登陆战:北非、西西里、诺曼底会师:易北河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5年8-9月日本投降4、性质影响〔1〕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3〕影响: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力量开展;客观上推动科技开展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主要特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进,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开展,但是在开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3、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开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和国际经济联系中的有利地位,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新动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根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开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开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法学法引导:图表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把“硅谷〞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开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96年时这里每24小时就产生62个百万富翁,1998年这里的国民生产总值到达2400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1、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开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指名学生读卡通方框的内容。2、先指导学生看书,以图来概括本目主要内容: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的表现: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储藏、成立关贸总协定。3、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的影响:成为经济超级大国,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确立。二、美元危机原因:经济开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表现: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经济速度高于美国,美国贸易逆差扩大;战后经济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军事扩张政策,使财政赤字扩大;石油危机的冲击。影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解体;进入“滞胀〞阶段;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出现美、欧盟、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复苏原因:里根改革社会经济时间:1982年措施:引导学生读文中小字。表现:引导学生读文中小字找出答案。克林顿调整经济的措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文中图片说明的问题:“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兴旺、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开展的主要推动力等。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主要原因〞或“根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开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开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开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开展出现曲折,但美国经济的开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兴旺国家经济开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开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开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开展的科技含量高。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开展科学技术,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根底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六、本课小结:用图示法表述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七、板书设计时期表现(特点)原因五六十年代持续开展,西部和南部繁荣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开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开展环境七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开展受限经济开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八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开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开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开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0课欧洲联盟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欧洲联盟;2.过程与方法:知道欧洲联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进,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开展,但是在开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开展变化的根本状况。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拟》,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开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开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开展1、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去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2、课堂讨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开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师及时引导: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开展奠定了较好根底。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开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开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根底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3、看图学史:《马歇尔方案的受援国》〔教师启发式提问:欧盟包括哪些国家?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特色论坛: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平安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开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2、思维拓展: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三〕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根底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平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六、本课小结1、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欧洲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开展2、欧洲走向联合的两个阶段: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由经济合作—→经济政治一体化3、影响:见P56影响七、板书设计〔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开展科技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原因:经济开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时间:1967年成立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开展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三〕欧洲联盟的建立时间:1993年成员:到2004年25个成员国总部:布鲁塞尔简介: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平安方面步调一致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1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开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开展,但是在开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波动。3、过程与方法: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开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开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开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难点: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长崎。由此导入。(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1、大战对日本的破坏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一段,讨论文中问题。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开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开展的根底动力。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开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根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开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开展保证了人才资源。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开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根底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开展1、日本经济高速开展的原因议一议:战后日本经济开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导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及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等。客观:美国的扶植。〕经济高速开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到达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兴旺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表现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到达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军费逐年增加,向海外派遣军队,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史,修改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经济严重对外依赖,原料依靠进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群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开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根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六、本课小结七、板书设计开展原因: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开展科教、利用战争经济成就: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政治状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不满情绪社会危机: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极右势力:军国主义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与方法: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乱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翻开局面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表达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导入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一、赫鲁晓夫改革人物介绍:赫鲁晓夫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经济、政治方面〕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二、匈牙利的改革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局部,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线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历史小沙龙: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学生自学中国改革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那么,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六、本课小结从结果上看:共同之处是都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结果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七、板书设计〔一〕、赫鲁晓夫改革〔1〕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2〕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二〕、匈牙利改革背景、内容、结果。〔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展;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讲授新课:〔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短短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思考与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小组活动: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二〕、苏联的解体知识回忆:戈氏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那么,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教师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小组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乱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六、本课小结以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作为本课小结。七、板书设计〔一〕、东欧剧变时间:80年代后期起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二〕苏联解体〔1〕经过:“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翻开局面动乱: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别离,党内斗争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2〕原因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正确理解以印度为代表的大局部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的原因。认识东亚是目前世界经济开展最活泼的地区之一。认识和总结各国、各地区开展经济的共同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广阔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开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开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无视的国际力量。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开展经济,推进社会开展,增强综合国力。为此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开展的道路。教学重点应从阐述独立前的解放斗争转到独立后的民族振兴上来。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开展。难点:印巴分治。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由此导入。讲授新课:〔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开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开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开展情况如何?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开展的以下线索:〔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屡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开展经济,建立起比拟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根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开展,超过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然后教师强调:中国、朝鲜、越南等国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你对目前新加坡和韩国的印象怎样?南了解市场上有哪些韩国产品?目前新加坡和韩国以是工业化国家,教材讲了它们哪些方面的成就?新加坡和韩国开展经济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措施有哪些不同之处?对我国有何借鉴作用?〔三〕、西亚经济的开展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你了解西亚国家经济开展的情况吗?海湾周边有哪些国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储藏情况怎样?海湾地区国家在独立后为了开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四〕、中国经济的腾飞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1、中国内地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在哪个时期,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根底?中国内地经济起飞是在什么时期?起飞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香港地区经济的繁荣香港何时回到祖国怀抱?香港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出现和保持经济的繁荣?3、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开展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台湾地区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是指哪四个国家和地区?六、本课小结:讨论作结: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开展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你能否结合历史说明这个观点?七、板书设计:按以上逐条板书。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5课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保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开展所进行的斗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开展史的回忆,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拟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开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开展迅速,到90年代初,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结束。战后,拉丁美洲的古巴、巴拿马等国为保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下,亚非拉的一些民族和国家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并发生了地区性战争。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教学重点应从阐述独立前的解放斗争转到独立后的民族振兴上来。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前一课的内容,然后指出本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由此导入。讲授新课:〔一〕、非洲的独立运动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奉献。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4)纳赛尔的主要奉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专制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问“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第二,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六、本课小结提问:1、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重要经过、结果、意义。2、简述战后拉美工业化的政策、成就、问题。七、板书设计:按以上逐条板书。八、布置作业:完本钱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九、教学后记:第16课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奉献的历史人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乱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开展的最大特点。通过对中东地区动乱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相关图片.讲授新课:〔一〕、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乱的中东地区。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