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等_第1页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等_第2页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等_第3页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等_第4页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丸上》教案

北镇高中张宏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萧军和东北作家群,梳理课

文的主体结构,鉴赏课文主要艺术表现手法,鉴赏课

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鉴赏、品味艺

术技巧。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鉴赏多种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4教学时长:2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及东北作家群简介: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

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

(今属凌海市)。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

报纸上投稿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

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

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

到了青岛和上海。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

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

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

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

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

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

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

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

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

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藤良等,代表

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

村》等。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复

杂情感。特别是从整体上把握敌人的细致盘问、寻找

破绽的伎俩,把握“我”的机智镇定、沉着无畏。同

时明确如下问题:

1.梳理课文结构:

共分三部分:

盘问一一即日寇的汉奸走狗对“我”的“问讯”。

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一步。

搜查一一即汉奸对“我”携带物品的逐件搜查。

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二步。

期冀和喜悦一一写紧张过后的期冀和脱离沦陷区

以后的喜悦。

2.筛选课文经典的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①“怎么是‘大概'呢"他的眼睛一向是细着的,

现在圆起来了。脸上的肉一向是皱折着的,现在是铅

一般地平展开;他身后的人们也同样睁好他们不同形

的眼睛一一我还看到挂着枪的,用手去抚摸他们的枪;

手里有棍棒的,也颤动了两颤动……

简析:肖像描写、行动描写。流露出“我”对走

狗的憎恨与厌恶的思想感情。

②他的手伸在我的眼前了。一一那是一只肥厚的、

有点凶残意味的手。

简析:外貌描写,突出“我”的厌恶之情。

③末春的阳光和着风,愉快地从舷板上的圆孔投

到舱内的席子上。

简析:环境描写,衬托出当时“我”的机智镇定。

④记得当时我什么已经全绝望了,只要他把我带

到“水上警察署”,只要橡皮鞭子抽到我的身上,只

要那煤油或辣椒水一注入我的鼻孔……便什么全完

了!

简析:心理描写,与当时“我”的爽快、平静、

勇敢形成反衬,同时也暗中刻画了敌人的残忍与刻毒。

⑤矮胖胖的人,检视我每件衬衫和袜子,他相同

一个买故衣者,又相同一个典当业的店员那样仔细。

不相同的只是我们没在论着价钱。

把一页页雪白的信纸,全是面了阳光看了又看。

简析:行动描写,传神地描写出汉奸的丑恶嘴脸,

——他们简直就是一条忠实而仔细的狗。

⑥什么全检查完了,他看我吃起苹果来了。他们

说:“你倒很开心哪!”

简析:行动描写,侧面写出“我”对敌人的轻蔑

之情。

⑦他们在频频回着头,好像迷恋着我一般地说:

“我总看他不像好人一一”

简析:细节描写,刻画出敌人急于发现破绽的心

有不甘。

研读下面语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不,我是‘满洲‘人一一”我又开始平静。

①读出逻辑重音。

②体会单引号的作用。

思考:本文蕴涵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对

祖国深挚热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的?

明确: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

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表现出镇静有骨气。

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

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

③直接抒情:到达“祖国”后,将压抑的情感,

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

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文中对话多,这些对话由于是对立双方的意志、

性格与心理的交锋,因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2、语言情感色彩鲜明。

对汉奸走狗的极端憎恨、厌恶、轻蔑,以及心灵

的痛苦压抑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都在语言的运用过

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

在对峙过程中,表明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

无忌,似乎是“强者”;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

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

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

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

总结课文主题。

《大连丸上》作于1935年,属于记叙抒情性散文

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

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

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

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

对祖国的强烈热爱的感情。

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精彩之处。

一.导入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

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

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

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

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

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

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

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

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

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

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

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

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

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

《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

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

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

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

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

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

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

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

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

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

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

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

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

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

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

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

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

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

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

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

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设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在

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哪一个?这样写

有什么意义?

[明确]:

几座僧人圆寂塔:坍弛、木桩、黄泥、青砖一一贫苦

王道士的塔: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一一富裕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

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

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

含讽刺意味。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除了王道士

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

对他们(包括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愚昧无知)

痛恨、无奈

〈这里有张王道士的照片,大家看看,他给你的第一感

觉是什么?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平民。在课文提到他

是湖北麻城人,早年因家乡闹饥荒,逃往他乡谋生,

在肃州当过兵,退任后做了道士,最后辗转到了敦煌。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住持。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他的罪行就是把洞窟中的壁画刷白了,毁掉了雕像塑

天师灵官像,把经卷随意送给官员,以极低的价格出

卖经卷。>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箱,席子乱捆

(腐败无能)愤恨无奈一一根本原因

外国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当(狡诈欺

骗的本质)讽刺、批判、谴责

〈这里也有几幅外国掠夺者的照片。这就是课文里提到

的斯坦因,根据资料记载,经他手运出中国的敦煌文

献不计其数。这个就是伯希和,他从王道士手中也拿

走了不少的敦煌文献。〉

敦煌研究专家:积极研究敦煌文献(忍受屈辱、对祖

国挚诚的爱)寄予希望

六.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课文有两

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

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

中错步上前的小丑。(P53)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

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

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

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

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

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

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

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P54)

[明确]: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

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

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

的前提。(P56)

[明确]: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

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

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

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

彩。

好,再来看第二个语言特色:

(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

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

放在伦敦博物馆里!(P57)

[明确]: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

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

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

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

(2)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

在中国。(P58)

[明确]: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

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

的信念。

(3)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

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P58)

[明确]:“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

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

“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

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课文里还有好些个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课上没有

那么多时间一一去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感受

一下。

七.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

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

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

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

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

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

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

国家主权。

现在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石窟的照片: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八.作业

“王道士,外国掠夺者,中国官员,专家研究者”以

上四个角色,给你选择的话,你会充当谁,怎么做?

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

写作背景

一.时代特征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

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

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

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

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

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

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

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

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

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

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

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

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

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

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

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

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

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

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

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

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

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

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

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鲁迅在作品中写道,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

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

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

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翻开中国

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二.背景资料

资料一: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1912

年4月至1916年6月,袁世凯任大总统(有83天称

皇帝)。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至1917年7月

张勋复辟。1917年8月至1918年由冯国璋任总统。

1918年9月至1922年6月徐世昌任总统。1922年6

月至1923年6月黎元洪任总统。1923年10月至1924

年11月曹馄任总统。1924年11月至1926年4月段

琪瑞任临时政府执政。段琪棋瑞下台后,北洋政府处

于混乱状态。1926年12月,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

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称中华民国政府

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张与蒋介石作战失败,

退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资料二:善后大借款:1913年袁世凯为取得帝国主义

的支持,消灭国民党控制的南方各省势力,以办理“善

后”为名,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为全权代表,向英、法、

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4月26日,未经国会同

意,与银行团代表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

2500万英镑,八四实交,年息5厘;以盐税、海关税

等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万英镑。合同

规定盐税的征收要聘外国人协助管理,从此盐税被外

国人控制。

资料三:蔡铐:(1882—1916),中国军事家,原名艮

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

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

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

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极负时誉。1911年升云

南新军三十七协统,与同盟会革命党人多作联络。武

昌起义爆发后,于10月30日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

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并派

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继尧任贵州都督。1913年被袁

世凯调到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与梁启超暗中策划

反对袁世凯称帝,以赴津治病为名,化装逃出北京,

转道日本,径达昆明。12月25日,与唐继尧、李烈

钧等组织护国军讨袁,任第一军司令,率军入川,与

袁军

曹银、张敬尧等部在泸州、纳溪一带激战累月,屡获

胜利。倒袁后,任四川督军兼军长。因艰苦转战,积

劳成疾,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灵柩运回上海疆,

“执绊万人,举国摧痛以国葬葬于岳麓山。孙中山

致送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他

比作东汉的班超和马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蔡

铐集》、《蔡松坡集》。

在护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四川、贵州、广西、广东、

云南等省纷纷宣告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3

月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