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究开题报告15000字】_第1页
【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究开题报告15000字】_第2页
【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究开题报告15000字】_第3页
【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究开题报告15000字】_第4页
【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究开题报告15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立论依据(一)研究问题的提出2015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了《墨西哥城声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在“行动呼吁”部分,号召所有市民要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要投身于学习活动,要在帮助社区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社区形成学习氛围。2016年6月以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重要文件,上海市也在制定出台的《上海终身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上海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跟进转发了教育部的文件,并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习型城市,使之成为支撑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动力引擎;建立设备完备、资源丰富、品质优异、泛在可及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一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但是,如何利用好有利的发展机遇,如何解决社区教育发展中遇见的新问题,如何解决社区教育目前存在的资源共享困惑,促进基层社区教育的新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综观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目前呈现着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一方面,作为主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各级机构(组织),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教育学校等,自身缺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以开展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各社区驻区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家庭中拥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未被充分共享开发用于社区教育活动。因此,如何充分共享开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就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上海市的社区教育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但是各区县在资源共享机制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如共享过程不顺畅、教师队伍不健全、办学网络不完善、相关部门参与程度欠缺、市民参与度不高等,这必将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首先,丰富行政管理理论。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S街道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社区学校教师、校长、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着眼,研究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对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的覆盖面进行拓展。其次,能够对社区教育以及政府行政职能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完善。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引入政府行政职能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这就为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撑,同时还有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2.现实意义(1)发展社区教育,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想达到这样的社会,教育必须先行,市民的素养必须提高。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国家的贫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掌握知识的人,才能发挥创造力,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繁荣。只有通过加快社区教育的发展,大力促进资源共享,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加速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社会的富强,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2)发展社区教育,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社区教育的办学范围最广,几乎覆盖全国的城市和农村;二是社区教育的办学层次最多,几乎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层次,从0-3岁的婴幼儿教育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从下待岗人员职业培训到老年人晚年休闲教育。三是社区教育的办学时间最为灵活,学习的时间既可以白天学,也可以晚上学,或周六日、节假日开学。四是社区教育的空间最广泛,既可以在课堂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和体制的重任。(3)发展社区教育,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融入、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治理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现代文明素质和自我参与能力的社区居民群体。通过发挥社区教育的“组织化”功能,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让兴趣爱好相近的居民找到同伴,让松散的个体成为组织化的群体,通过班级学习、活动体验、文娱体锻、参政议政、调解服务等活动,促使社区成员自发凝聚成为一批骨干的组织化学习力量,形成各类民间性、草根性学习团队,盘活社区的文化资源,增进群众团体的自治能力,为创新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社区教育为居民搭建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感和社区责任心,政府由此可以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的“末梢神经”,使群众的自治活力在基层释放出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为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升社区民居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作用。(三)概念的界定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涵义,在不同的专家、学者那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看法:(1)将社区教育理解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泰特缪斯(1990)在《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一书将“社区教育”定义为是一种为所有年龄的人而组织设立的,由在正规学校系统之外开展社会、娱乐、文化与教育等方面活动的部门所进行的、旨在促进社区生活的活动。把社区教育理解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区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虽然人们在对社区教育进行界定时很少说它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但从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其主要是一种存在于传统的正规学校系统之外的非正规教育形式。(2)将社区教育理解为社会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将“社区教育”理解为社会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知识与技能、个人业余爱好以及自我完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种观点在日本最为突出,在这一国家,“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并不做严格的划分。叶忠海(2011)指出,1949年日本颁布的《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人们对日本社区教育的研究往往是以其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3)将社区教育看作是民众教育丹麦的柯隆威(N·Grundtving)创办的民众学校就是这一新型的教育形式,它旨在通过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富民强国的目标。之后,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通过这种教育形式,使社区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来。(4)将社区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开放过程和结果日本《世界教育事典》认为社区教育的涵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学生对社区有所认识,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感情;二是学校作为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要向社区的所有居民开放,并对其组织开展活动。(杨应菘2000)”弗莱彻(FletcherCF,1985)将“社区教育”概括为:“社区教育就是把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转变为适合一切年龄的人的教育中心和娱乐中心的过程。”(栾精靓2008)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兴起现代社区教育以来,国内学者主要从教育、社区发展、组织管理等范畴,探索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汪大海(2012)等认为,“社区教育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广泛地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育人有势,以德育为重点内容,创造与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形成和增强社区教育的群体凝聚力,切实加强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陈乃林(2006)等认为,“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素质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厉以贤(1999)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黄云龙(2010)认为:“现代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学校(院)为主体(实体)的一种形式化、组织化的教育形态”。综合上述各方观点,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指在特定区域即社区范围内,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社区发展以及提高社区全体成员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和满足其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社区教育涵盖了社区成员从“出生时刻”到“生命终结”的全部历程,社区的学前教育、妇女教育、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方面缺一不可。2.社区教育资源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7],通常泛指“一切对人们有用的事物”(肖安宝2011)。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定义尚未统一。狭义的社区教育资源定义以许芸与巧井仁提出的为代表。学者许芸(2015)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学者龙井仁(2008)认为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社区教育资源,如教育设施、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一种是无形资源,如社区精神面貌、文化传统、思想道德风尚等。广义的社区教育资源定义则以学者李征(2004)为代表,他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了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而需要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总和”。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狭义的定义将社区教育资源局限在社区范围之内,广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不局限于社区内的资源,也包括社区外可以被社区教育利用的各种资源”。笔者较为赞同学者高卫东(2016)的观点: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不局限于社区内可被社区教育利用的资源,也包括社区外可被社区教育利用的资源。从资源共享的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类别:从资源归属的角度划分,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自有资源是指社区教育机构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人、财、物等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非社区教育机构自身所拥有但可以被社区教育机构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从资源开发利用的状态划分,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显性社区教育资源和潜在社区教育资源。显性社区教育资源是指已被社区教育机构整合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潜在社区教育资源是指可被社区教育机构开发利用但尚未被整合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3.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孟子有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义是指独自欣赏音乐不如众人一起欣赏,后引申为鼓励大家一起分享。共享,也作分享,是指对资源或是空间的共同使用,包括两种含义:第一是送出一部分,这是一种慷慨的行为;第二是共同占有。共享是人类互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彼此的社会联系。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和个人的力量,积极发挥社区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单位与社区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其既满足社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又能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扩大社区教育的时空,为把社区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条件上的保障(刘杼2009)。(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1.社区发展理论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于1915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发展”这一概念。随后,美国社会学家J.斯坦纳、桑德森都提出了社区发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社区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人们对社区发展的认识,一开始并不统一,之后逐渐趋同。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社区发展”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二战后,为了解决刚独立的新兴国家所面临的经济落后、贫困失业、疾病蔓延等问题,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倡导开展“社区发展运动”,以促进社区的全面建设与协调发展。这里的社区发展是指“人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有关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同时将社区统合于国家整体生活之内,使其对国家的进步更能有所贡献的历程。(张广斌2005)”在联合国的倡导下,社区发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经验,得出不同的社区发展理论,如系统模式、均衡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等,这些理论的发展为制定社区发展目标和实施区发展计划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5年在泰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社区教育大会通过的《社区教育宣言》曾对此做过强调,“良好的社区教育能够加强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与社区文明、社区管理共同构成未来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动力。其中,社区教育又是发展的关键”。可见,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发展融合在一起开展的,社区发展理论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2.新公共服务理论首先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是亚利桑那州国家大学丹哈特夫妇,2000年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TheNewPublicService:ServingRatherthanSteering”中提到这一理论。随后,罗伯特•B•丹哈特(2002)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的论文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公共服务”的理念,成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开端,开始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形成的一种新模式。丹哈特将“新公共服务”原则概括如下:一、服务,而不是掌舵。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进行角色转型,选择真正的“参与者”,安排和提供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共同的公共部门、私人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一起工作来解决问题。公务员的角色更多体现在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维持社会控制。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一个副产品。政府官员要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体的利益、观点的共同点,目标是创造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公共管理者的概念,必须建立一个集体利益的概念,其目的是建立利益共享的共同责任机制。三、服务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顾客,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价值的共同标准,而不是达成个人利益。注重政府、公民之间的信任,公民、公民之间的合作。由此对公共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即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客户与商户之间的不同关系。四、注重“人”,而不是生产力,公共组织的过程中,如果在合作共同领导的因素,尊重所有的人,更容易成功。五、注重公民身份和公共服务,如果官方和公众都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3.公共产品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前,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政府展开,常仅限于认为政府是唯一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社会资源在私人产品供给和公共产品供给之间达到分配均衡,如何实现政府对公共产品有效率地供给。60年代,由于现实中政府不仅提供公共产品不足,在提供效率上还表现低效。公共产品理论的内涵开始突破政府单一提供主体的狭隘,开始将私人纳入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范畴。70年代后,除政府供给理论外,公共产品的志愿供给、市场供给、社区供给等理论先后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当代公共产品理论通常涉及公共产品的内涵、类型、供给主体。公共产品的内涵是公共产品理论的核心。公共产品理论中所言"产品",既可以是实体的产品,如道路、景观照明系统,也可以是服务,如国防、教育等。公共产品的内涵涉及消费属性、受益范围和供给方式三方面。在消费属性上,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某些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与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之间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获得效用(彭蕾蕾2011)。非排他性是某些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与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互相排斥。非竞争与非排他的特性可能在于技术上的不可行和成本的高昂,使得排除其他人消费变得没有意义。在受益范围上,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和广泛性。外部性是公共产品对其他人产生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影响,但这些人对此既不需要支付报酬也不需进行成本补偿的活动,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类型。外部经济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给他人带来收益,但其他人不用进行支付费用;外部不经济是公共产品的生产或消费给其他人带来了损失,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成本补偿(王健康2011)。广泛性是公共产品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功用与效益(王健康2011)。在供给方式上,公共产品表现为集体提供与非营利性。集体提供是公共产品以政府或者公私合营为提供主体,非营利性是提供公共产品以公益性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为首要目标。按照消费属性划分,公共产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公共产品,另一种是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能够满足消费上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如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作为法律规定政府向适龄儿童无偿免费提供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会因他人接受教育而影响自身接受教育的权益。准公共物品则是某种程度上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高等教育,一人上大学不会影响别人上大学,但如果学校招生名额超过报考人数,则必然有学生会落榜。按照受益范围,公共产品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国性公共产品,另一种是地方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是可供全国公民共同享用和消费的公巧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是仅被地方居民享用和消费的公共产品,特定区域的居民为受益范围。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主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主要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樊勇明,杜莉2013)。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有政府、市场及非营利组织三种,分别对应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自愿供给三种形式。政府供给是政府以公益为目的,通过公共财政供给公共物品,供国内居民享用的供给方式;市场供给是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采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采取收费的方式供给公共物品的方式;自愿供给是社会第三部分,基于自愿的原则,采取免费或部分收费的形式,供给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冷功业2011)。(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社区教育现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外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各国根据本国实际,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本论文选取其中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相关学者所做的研究进行梳理。(1)北欧社区教育的理念最早始于20世纪初杜威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社区教育最早出现于北欧,第一所民众中学于1844年诞生于丹麦,继北欧丹麦国家的民众学校诞生之后,以民众教育为基本形式的社区教育相继在芬兰、瑞典、挪威等国家得以继续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发展潮流,逐渐影响到其它国家,如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而且还远远影响到了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北欧的社区教育是以民众学校为基本载体,以成人为其主要教育对象,由各种民众组织来组织、操办和负责的。社区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社区内成人的文化素质,改善社区成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状况,提高社区成人的生活质量。对北欧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进行了研究,其所总结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给予民众教育以支持、社区教育注重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有保障等方面。Vighnarajah(2009)在一项通过交互式电子学习社区(iELC)创建信息化平台旨在解决定性研究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中指出,一个活跃的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是任何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统学习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措施挑战它。社区教育建设也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有力条件,让社区学习变得更加可行,为我们的不分老幼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GeorgMueller-Christ,StephenSterling(2014)提出,在德国,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做的非常好,举行了大学可持续发展贡献的领域的“校园”、“课程”和“社区”。创建圆桌会议(RT)是由在该领域领先的专家主持。校园RT突出,例如,沟通的作用,与大学的所有成员同时还包括高级政府官员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对周边社区的价值;课程大讨论,在其他方面,机会窗口关联,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因;而社区大学的RT突出意义的会议场所,与真实世界和质量标准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参与质量保证。正如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特指出:“我们看到学校正被变成用于终身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变成了健康和家长教育中心。优秀的多功能社区资源中心是未来浪潮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的环境。这一切正在变为现实。”(2)美国在政府推动下发展形势非常好的美国社区学院在综合办学方面极大地整合利用了社区教育资源。美国社区学院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于一校,开设了数以万计民众需求课程,设计了多种教学计划,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依据个人需求选学相关课程并达到自己学习目标和要求。不仅仅学院的课程、教学和教师等软资源是为各类教育所通用,而且学院的各种场地等硬件类教育资源也是打破局限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所通用。这样学院既整合了各类软、硬资源,使软、硬实力建设达到一种非常高的标准,又取得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创造出了各类资源高效开发整合模式,使学校处于良性循环发展,这充分表明社区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PGallagher(2015)等学者指出,一些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导向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EFS)作为一种手段来创造更多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前提是,社会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和挑战是直接和本地根。这就要求教育干预,促进当地社区参与行动,认识到在这些社区,成人需要从事的行动和改变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实践和探索,要不断创新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针对教育资源和共享解决的问题要确保科学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Matzat(2013)通过研究混合式虚拟学习社区是否比单纯的虚拟社区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规模实证比较。从工作层面看,社区工作者的高素质化和专业化智能化,是科学高效地搞好社区的基本保障。早期的研究表明,混合社区往往面临更少的信任和搭便车的问题。通过检查是否混合社区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利益,特别是认为改进他们的教学能力方面。从而体现了组建社区工作者专门的职业团体及其网络全球信息化的优势战略。NtombizodwaS.B.Linda(2013)通过研究调查社区关于其参与社区护理学院提供的教育计划用一个释意设计方法用于提取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个人访谈从非政府组织与学校教师和协调人,同时为学龄儿童使用焦点小组和社区卫生工作者。从而得出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教育人员在情感沟通、传递信息、整体性上表现的更为出色。南非研究社区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社区参与是一个关键原则实现成功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项目。然而,差距继续存在的修辞原则和现实之间的涉及或参与社区教育卫生专业人员。学者王晓波(2009)对美国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融合的典型策略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高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公共支持体系、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资金支持体系、高校和社区融合的互动计划以及学校师生和管理层全而参与社区教育的体系四个方面。(3)日本在日木,社会教育基木上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相关研究者对日木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情况如下。学者蛭田道春(2009)认为,日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在资源共享方面经历了由学社联合向学社融合的过程。学社联合是指“学校和社区教育相互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各自发挥其独立的教育功能,处理相应的教育问题,并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而进行联合与合作,或者是指两者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状态。”而学社融合主要是指“学校和社会机构不仅要在完成各白任务的基础上力求相互联合,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当以相互重合、相互融合的形式来进一步发展、促进终身教育事业。”学者吴遵民(2014)则深入探讨了日本在实现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法制建设情况,对《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生涯学习振兴法》等法律条例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这些法律的相关条例,不仅阐述了上述机构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对于这些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都做了相关规定,从法律上理顺了这些机构在行政隶属上的关系,有力地保证了这些机构在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方面有法可依。小林文人、末本诚等(2003)学者认为,日本的公民馆在实现社区教育场地资源开发整合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就是公民馆。它属于群众自治、自由经营管理的机构;是社区教育的中心机关。目前日本大约有3000多个公民馆,遍布日本各市、街,公民馆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文化机构,也是情感、学习、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场所机构,在这里,大家既可以交流感情,加深友情,又可以进行文化学术方面的探讨。公民馆内还设有学校、图书馆,定期开办研讨会,讲学会,学习之余还可以进行体育健身,参加娱乐活动。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2000以后,国内学术界对于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归纳起来,可以从宏观、中观、专题研究三个层面对其进行阐述。(1)宏观层面研究者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角度,对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进行了剖析,进一步突出强调资源共享的意义,指出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社区不同教育单位之间共享意识淡薄、沟通渠道不畅、财力投入不足以及现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高卫东(2016)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资源整合的动力角度,社区教育整合机制可概括为三种典型机制:行政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志愿整合机制。应从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健全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等方面强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建设。郑淮、邱玉婷(2014)研究,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之一是具备充分学习资源和机会的教育体系,整合社会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就成为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的关键问题。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整合的战略重点是以系统论为依据,通过政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全面开发和合理配置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和学习资源。落实资源整合实践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持续性、灵活性、开放性等原则,而资源整合的战略对策,需要从突出政府的统筹角色、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库、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依托各种学习型组织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着力,构建方便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立体化资源网络。(2)中观层面研究者大多数是基于某个地区对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实践与思考,研究的范围更加聚焦。张宏、陆英(2016)在对昆山市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加强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并向学校开放;根据社会需求,学校丰富成人学历教育类型与层次;学校富余成人教育资源向社区成人教育开放;建立成人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并向所有市民免费开放;理顺社区教育领导体系,加强成人教育资源宏观调控。蒋玲玲(2015)研究指出,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具备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但现阶段,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暴露出了缺乏认识、投入不足、渠道不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深化认识、加大投入、完善体制、依托网络、加强培训、挖掘隐性资源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程度,最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展。(3)专题研究层面研究者对中小幼、地方院校与社区教育之间在资源共享方面的情况论述。学校可以开发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设施、人力、财力、文献、组织资源等四方面,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社区教育资源,即把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加大学校办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校的社区服务制度化、组织服务社区化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团体以及组织各种校区联合组织等方式来实现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志强(2016)认为,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契合;电大系统应该以机构整合为先导,形成开放式的“电大—社区”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以在线学习平台为突破口,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系统;以统筹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为重点,加强软硬件教育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协调;以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为契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本土化发展。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导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促进整合的顺利进行。徐贻友(2015)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从街道社区教育的层面,阐述了对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介绍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在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共建互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国内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多是从教育学的视野开展研究,忽略了社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二、理论研究或脱离实际或缺少深度,很难为创建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提升,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富于开创性的结合实际的深入探讨,研究成果缺少普遍推广价值;三是国外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或引进多转化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有真正促进我国公共服务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参考文献1.著作类[1]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519.[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研究[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20.[3]杨应菘.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85.[4]汪大海,魏娜等.社区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9.[5]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6]黄云龙.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9.[7]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01.[8]肖安宝.资源创造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9]罗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7.[10]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0.[11](日)蛭田道春著,牛黎涛译.终身学习与规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46-49.[12](日)小林文人,(日)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杜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期刊类[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3.[2]许尝.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本.2005,(1):22.[3]龙井仁.浅析社区教育发展中教育资资源的共享[J].中国成人育.2008,(5):7.[4]高卫东.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简析[J].社区教育.2016,(3):58-59.[5]刘杼.创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8):73-74.[6]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1):22.[7]彭蕾蕾.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综述[J].中国市场.2011,2:22-23.[8]王晓波.美国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融合的典型策略分析[J].教育探索.2009,(2):20.[9]吴遵民,黄健.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启示—基于美、日、韩法规文本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8-29.[10]郑淮,邱玉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源整合实践战略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27(1):36-40.[11]张宏,陆英.苏南地区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现状调查与整合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成人教育.2016,36(10):25-27.[12]蒋玲玲.盘活整合共享——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82):47-48.[13]王志强.依托电大系统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路径选择与机制构建--以老年教育为例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1):24-28.[14]徐贻友.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35):30-31.3.学位论文类[1]栾精靓.美、德、日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08:3.[3]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9.[4]王健康.中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6.[5]冷功业.中国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44.4.外文文献类[1]Vighnarajah,WongSuLuan,KamariahAbuBakaretal.Qualitativefindingsofstudents'perceptiononpracticeofself-regulatedstrategiesinonlinecommunitydiscussion[J].Computers&education,2009,53(1):94-103.[2]PGallagher,SPullon,MSkinner,PMchugh,EMckinlay[J].JournalofInterprofessionalCare,

2015(5):1-3[3]AmirHPakpour,IsaMohammadiZeidi,MohammadMahdiEmamjomelr.HouseholdwastebehavioursamongacommunitysampleinIran:Anapplicationof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ur[J].WasteManagement,2014,6.[4]GeorgMueller-Christ,StephenSterling,RietjevanDam-Mieras,MaikAdomssent,DanielFischer,MarcoRieckman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4Jan.1[5]Matzat.Doblendedvirtuallearningcommunitiesenhanc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morethanpurelyvirtualones?AlargescaleempiricalcomparisonU[J].Matzat-Computers&education,20131[6]NtombizodwaS.B.Linda,NtombifikileG.Mtshal,CharlotteEngelbrecht[J].Curationis,20131二、研究方案(一)总体设想:1.研究目标本论文研究拟以社区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上海市普陀区S街道社区教育的发展进行实例研究,分析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终提出解决途径。2.研究内容(1)了解国外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做法及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状况。(2)对上海市普陀区S街道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现状进行实例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关对策,最终提出解决途径。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把研究普陀区S街道社区教育放在全国社区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论述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来反思S街道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终提出解决途径,以缩小S街道与其他地方社区教育的差距,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参考依据,为解决S街道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良方,从而促进普陀区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二)研究方法设计:1.研究思路近来来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很多,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把研究普陀区S街道社区教育放在全国社区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论述S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和访谈法来了解S街道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情况,并通过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来反思S街道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终提出解决途径,以缩小S街道与其他地方社区教育的差距,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参考依据,为解决S街道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良方,从而促进普陀区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的资料具有间接性,但它可以突破研究者的观察范围,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总体情况。通过阅读书籍、专著、会议文件、期刊、学位论文等相关文献,运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论文搜索工具,了解国内外关于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并通过普陀区、S街道及政府网站收集相关报告及资料,了解S街道社区教育实施的基本情况、特点和成功经验,形成文献综述和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设置的各种与本文有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收集的方法。根据需要,本研究自行设计了问卷内容形式,并找到部分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核实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本文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依据。(3)访谈法访谈法是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依据本文需要,制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