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_第1页
【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_第2页
【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_第3页
【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_第4页
【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期末模拟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劳模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劳模精神以特定的时代内涵与形象表征回应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底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这一时期的劳模选树也因此集中于工农业生产领域,并与组织劳动竞赛、完成生产任务紧密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生产、人人争当劳动模范的氛围。如耿长锁、王治俭等农业领域劳模,王进喜、时传祥等工业领域劳模,焦裕禄、雷锋等先进模范代表,均以其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励各地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纪录,并最终凝练成具有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特质的劳模精神。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迅速提升,劳动形态日益多元,社会生产亦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代基调下,人们对劳动内涵的认知变化直接扩展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凡是通过合法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者都被纳入劳动者范畴。劳模群体也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私营企业家、体育明星等类型的劳模不断涌现。如孔祥瑞、包起帆等生产劳模,袁隆平、吴大观等科技工作者,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王顺友、吴登云等服务业劳模,不仅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还以锐意进取、巧干实干的精神风貌继承并发展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的精神品质,刻画出具有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内涵特质的新时期劳模精神。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劳动内涵进一步更新和拓展,不仅需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还需要创造性劳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大会评选出包括一线工人、企业技术人员、农民工、科教等专业技术人员、科级以下干部等多个群体,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劳模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由“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特定劳模群体凝塑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为表征的新时代劳模精神,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劳动内涵的认识逐渐深入,劳动形态日益多元,劳模精神的具体内涵也在新的历史主题下被赋予相应的时代元素,但其基本内涵与精神所指却始终如一。(摘编自崔延强、孟亚男《劳模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当代高校劳动教育路径创新》)材料二:“5月是结婚旺季,各位小姐姐们一定要在最美的时节做最美丽的新娘……”4月16日,一场名为“星婚庆星耀眼”的直播在进行,这次“带货”的两位主播均是劳模。在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劳模直播已不是新鲜事,镜头中的他们服务贴心、带货可靠,被网友们称为“劳模天团”。从80年代的“劳模服务”到如今的“劳模带货”,在南京新百,老典型群星璀璨,新劳模层出不穷,唯一不变的是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守正笃实、锐意创新。“劳模天团”的带头人正是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吕雪瑾。“我能成为劳模,都是向商场里的劳模师傅们学习的。”吕雪瑾笑着传授经验。南京新百善“出”劳模。1983年,陶佩芬被评为全国劳模。柜台里有300多种小商品,白天忙,她就把商品的价格、品名、产地、用途等抄下来带回家背,业余时间到牙膏厂、肥皂厂和口腔医院向专业人士请教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陶佩芬成了洗化用品行家,蒙住眼睛的她随便拿块香皂一闻,就能准确地报出其品牌、产地、价格和特征。陶佩芬时常将自己的服务秘诀讲述给同事听。在她的传帮带下,大批从业人员懂得了什么是“匠心”。陶佩芬还组织编写《新百劳模服务艺术》手册,帮助青年员工找到通往劳模舞台的“钥匙”。2018年7月,吕雪瑾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6位一线劳模共同探索新零售时代变化下的创新服务营销方式。经过一年的摸索,逐步探索出“老字号商业信誉+劳模品牌资源+场景化购物体验”的新型服务模式。确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劳模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陶佩芬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初,没人在意服务态度,她自己买东西时遭过“白眼”。当上营业员后,她温暖的笑容、处处为顾客考虑的态度让顾客如沐春风。迈入新时代,一批年轻劳模脱颖而出,劳模精神也被赋予更多内容,一方面要将专业化做到极致,另一方面还要能把握时代脉搏。吕雪瑾深知光靠之前的“两把刷子”在当下已行不通。她开始带着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试水“直播带货”。如今,“劳模带货”已发展成“全员直播”,在劳模的垂范作用下,南京新百的每一位营业员都拥有了直播带货的能力。“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劳模已经过时了,我不这么认为。”吕雪瑾说。劳模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摘编自苏雁、王菲《南京新百的“劳模天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在工农业生产领域选树劳模,有利于组织劳动竞赛,有利于形成积极生产、人人争当劳动模范的氛围。B.随着社会生产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劳动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外延也随之扩大。C.劳模精神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形象表征,要么以著名个体的名称,要么以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来进行形象表征。D.南京新百频频出现新劳模,主要是因为南京新百提供了有老字号信誉的平台,以及老一辈劳模的垂范指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形态日益多元,劳模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物质生产领域劳模的比重保持不变。B.“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是中国人民面对不同挑战凝练出来的精神标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奋勇前行。C.在新零售时代变化形势下对新型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南京新百的劳模们对“守正笃实、锐意创新”精神的践行与诠释。D.南京新百的劳模们青蓝相接、薪火相传,在他们之间代代传接的财富不但有服务秘诀,更有永远不会过时的劳模精神。3.下列与人物通讯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以网友的赞美之词“劳模天团”构成的标题,和《“探界者”钟扬》这一标题一样,都具有标题醒目、简洁的特征,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材料二的开头叙写“星婚庆星耀眼”直播的场景,与《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开头一样都采用了“亲历者”的视角,使文章具有“在场”感。C.和《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泥巴一边对我说”一样,材料二也用访谈中得到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如“吕雪瑾笑着传授经验”。D.人物通讯虽时效性不及消息,但其注重多角度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能更全面具体地展现,材料二通过多渠道的采访来再现人物就体现了这个特点。4.陶佩芬的“匠心”和《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的“一团火”的含义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5.新中国成立至今,劳模精神分别以哪些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品质回应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D.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B.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C.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D.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10.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赋(节选)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式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5.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6.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芣莒》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芣莒》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芣莒》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芣莒》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17.《芣莒》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19.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四、情景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3)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

”。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很多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传统社会的大百科全书:饮食、风俗、建筑、服饰、诗词歌赋、医药、园林、谚语、灯谜、酒令,还有绘画和诗评。

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从贾府到社会,从大观园里到大观园外,从主子到奴仆,从官宦到侠客……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进入《红楼梦》的路径和角度,解读《红楼梦》的文字,也

。《红楼梦》这本书,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果我们只读出了八卦,读出了阴谋,岂不

?《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

。它写尽人性,也回答了一个亘古的追问:“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形形色色

不可胜数

暴殄天物

浩瀚无边B.惟妙惟肖

俯拾皆是

暴殄天物

川流不息C.形形色色

俯拾皆是

南辕北辙

浩瀚无边D.惟妙惟肖

不可胜数

南辕北辙

川流不息22.下列选项中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乡土中国》的“横暴权力”。B.贾府鼎盛时期,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以及宝琴、岫烟等远亲都入住大观园,而贾家破败时,这些人便“树倒猢狲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C.探春为了开源,把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出租给嬷嬷们,靠的是与嬷嬷们之间的人情。这体现了“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D.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六、语言表达23.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抓住典型景物,刻画了故都北平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也对比分析了南国之秋“慢、润、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特点。文末又总结道:(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请根据文意,仿照这个句子,使用相同的修辞,选取三组对象阐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句子字数可以不一致)(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七、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慨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A

3.D

4.①接待顾客时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服务真诚友善贴心可靠;②都爱岗敬业、勤劳肯干,认真执着、精益求精,具有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③都乐于助人、做好传帮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④都在平凡岗位上守正笃实、锐意创新,不满现状、积极进取,不断探索。

5.①新中国成立后,劳动精神为团结苦干、无私奉献。②改革开放后,表现为锐意进取、巧干实干。③党的十八大以后,强调创造性劳动,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有利于组织劳动竞赛”错误。原文信息是“这一时期的劳模选树也因此集中于工农业生产领域,并与组织劳动竞赛、完成生产任务紧密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生产、人人争当劳动模范的氛围”,可见并未说有利于组织劳动竞赛,而是与之紧密结合,选项曲解文意。B.“随着社会生产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劳动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错误。原文信息是“社会生产亦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代基调下,人们对劳动内涵的认知变化直接扩展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可见选项强加逻辑关系,劳动内涵发生变化并非随着社会生产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而来。而是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代基调下,人们对劳动内涵的认知发生了变化。C.“劳模精神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形象表征……”错误。原文有“由‘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特定劳模群体凝塑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为表征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可见形象表征并非著名个体的名称、具有代表性的地名两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但物质生产领域劳模的比重保持不变”错误。原文信息是“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大会评选出包括一线工人、企业技术人员、农民工、科教等专业技术人员、科级以下干部等多个群体,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劳模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可见文中并没有说物质生产领域劳模的比重保持不变,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体裁特征和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D.“人物通讯虽时效性不及消息”错误。表述绝对,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但不绝对,人物通讯也可以做到如消息一样第一时间面世。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材料二“陶佩芬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初,没人在意服务态度,她自己买东西时遭过‘白眼’。当上营业员后,她温暖的笑容、处处为顾客考虑的态度让顾客如沐春风”接待顾客时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真诚友善贴心;“在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劳模直播已不是新鲜事,镜头中的他们服务贴心、带货可靠”,可见都服务贴心、带货可靠,具有劳模精神。材料二“在南京新百,老典型群星璀璨,新劳模层出不穷,唯一不变的是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守正笃实、锐意创新”,都在平凡岗位上守正笃实、锐意创新,都有不满现状、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材料二中“1983年,陶佩芬被评为全国劳模。柜台里有300多种小商品,白天忙,她就把商品的价格、品名、产地、用途等抄下来带回家背,业余时间到牙膏厂、肥皂厂和口腔医院向专业人士请教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陶佩芬成了洗化用品行家,蒙住眼睛的她随便拿块香皂一闻,就能准确地报出其品牌、产地、价格和特征”,都爱岗敬业、勤劳肯干,认真执着、精益求精、公而忘私,具有奉献牺牲精神;“陶佩芬时常将自己的服务秘诀讲述给同事听。在她的传帮带下,大批从业人员懂得了什么是‘匠心’。陶佩芬还组织编写《新百劳模服务艺术》手册,帮助青年员工找到通往劳模舞台的‘钥匙’”“确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劳模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都乐于助人、做好传帮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这一时期的劳模选树也因此集中于工农业生产领域,并与组织劳动竞赛、完成生产任务紧密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生产、人人争当劳动模范的氛围。如耿长锁、王治俭等农业领域劳模,王进喜、时传祥等工业领域劳模,焦裕禄、雷锋等先进模范代表,均以其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励各地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纪录,并最终凝练成具有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特质的劳模精神”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劳动精神为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由“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迅速提升,劳动形态日益多元,社会生产亦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不仅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还以锐意进取、巧干实干的精神风貌继承并发展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的精神品质,刻画出具有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内涵特质的新时期劳模精神”得出:改革开放后,表现为锐意进取、巧干实干。由“党的十八大以后……不仅需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还需要创造性劳动……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劳模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由‘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特定劳模群体凝塑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为表征的新时代劳模精神,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得出:党的十八大以后,强调创造性劳动,精益求精、创新创造。6.A7.B

8.D

9.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道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道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0.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曲解了文意,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是错误的。C.“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错。由材料二“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是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错。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D.“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后具体写道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最后第三段写道“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10.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②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③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11.C12.B

13.B

14.(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劝酒。(2)返回岸边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15.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这样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江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时日啊,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便再也认不出来了!“江流有声”和“断岸干尺”结构一致,前后断开,排除AB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谓天空”错误,文中就是指“斗宿”“牛宿”之间。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错误,“山高月小”是静态,“水落石出”是动态,“清风徐来”是动态,“水彼不兴”是静态,两句话都是动静结合。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渔樵”,捕鱼砍柴;“侣”,以……为伴;“友”,以……为友;“属”,劝酒。(2)“反”,同“返”,返回;“乎”,于,到;“中流”,江心;“休”,歇息。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意思是“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故看到的风景有: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参考译文:赤壁赋(节选)苏轼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劝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后赤壁赋苏轼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人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环顾周围,心里十分快乐,于是边走边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不觉)叹惜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这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办法。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的不时之需。”就这样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江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时日啊,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便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到高高的鹘鸟栖宿的高巢,向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高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返回岸边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非常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戛然长鸣一声,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沉沉)睡去。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在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16.A17.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18.C

19.《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莒,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莒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