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全套课件_第1页
经济法全套课件_第2页
经济法全套课件_第3页
经济法全套课件_第4页
经济法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代理法律制度

代理法律制度,是指代理人依照法定或约定的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代理法律制度是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它不仅扩充了经济参与主体的行为能力,同时也保障了行为人意思自治的有效实现,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一节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代理是指代理人依照法定或约定的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从本质上而言,代理是代理人、被代理人与相对第三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代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理包括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狭义的仅指直接代理。所谓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直接归被代理人的行为。一、代理的概念(一)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人进行代理行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非代理人自身的名义,这是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归被代理人承担的基本依据。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代理人自己承担。二、代理的特征(二)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实施代理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是该代理行为产生法律效果的基本前提,代理人超越代理权实施代理行为,被代理人不在无条件承担法律后果。但是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具有在法定权限内独立自主意思表达的权利,代理人根据需要选择代理方式,以更好地完成代理行为。(三)代理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能构成代理行为,只有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行为才能构成代理行为。诸如代为他人传递口信这类行为,不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不属于代理行为范畴。(四)代理行为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制度是为保障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设立的,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该代理行为产生的相应法律后果应当由被代理人承担。

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该种分类以代理的产生原因为分类标准,是对代理的基本分类。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实施的代理行为。法定代理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行为。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第二节代理的分类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以代理范围的不同为标准,代理可以分为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一般代理又称为概括代理、全权代理。是指代理权限不受限制,代理权及于全部代理事项的代理。特别代理相对于一般代理而言,又称为部分代理、特定代理或限定代理,是指代理权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事项上的代理。在实践过程中,若未明确约定为特别代理,则视为一般代理。二、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

根据代理人人数的不同,将代理分为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单独代理,又称为独立代理,是指代理权仅有一人行使的代理形式。共同代理是指代理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使的代理形式。共同代理中的任何一个代理人在法定权限内的代理行为,其法律后果均由被代理人承担。三、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以代理权是由被代理人直接授予,还是由代理人转托为标准,将代理分为本代理与复代理。本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被代理人的直接委托或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将代理权转托他人而产生的代理。四、本代理与复代理

以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的名义为标准,将代理分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直接归被代理人的代理行为。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而法律后果间接归被代理人的代理行为。五、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以代理人是否处于主动地位为标准,将代理分为积极代理与消极代理。积极代理是指以代理人为意思表示的代理。消极代理是指代理人受领意思表示的代理。六、积极代理与消极代理(一)无权代理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无权代理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既没有被授予的代理权,也没有可以让相对方相信其具有代理权的形式特征,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为的代理行为。此处的无权代理是狭义的无权代理,仅指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广义的无权代理还包括表见代理。第三节无权代理一、无权代理一般而言,构成狭义的无权代理,需满足一定的法律要件。无权代理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行为人既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代理权,也没有令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第二,行为人以他们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第三,行为人与第三人进行的行为非违法行为,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二)无权代理的法律特征

狭义的无权代理具有以下显著的法律特征:无权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行为符合代理行为的形式特征。无权代理人已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相对人进行独立的意思表示,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这与有权代理并无区别。

行为人实施代理行为不具有代理权。这一特征是无权代理最显著的特征,行为人的代理行为仅在表面上具有代理的形式特征,但是行为人在实质上并不享有代理权。无权代理并非绝对不产生代理法律效果。无权代理行为在特定时候也能够产生代理的法律效果,为维护交易安全、保障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效益,法律规定当无权代理行为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后,其能够产生与有权代理同等的法律效果。(三)无权代理的类型无权代理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情形是行为人自始没有代理权。行为人自代理行为之初就没有代理权,其既未通过约定取得他人的授权,也未根据法律规定获得法定代理权,同时亦未被有权机关指定为代理人,行为人完全不具备代理权而已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第二种情形是行为人超越代理权限范围从事代理行为,又称越权代理。第三种情形是代理权终止而为代理行为。(四)无权代理的效力1.被代理人的追认权无权代理并非绝对地不产生法律效果,被代理人的追认权可直接影响无权代理的法律效力与承担主体。无权代理未被被代理人追认的,由无权代理人承担无权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与被代理人无关。无权代理被被代理人追认的。产生与有权代理同等的法律效力,相应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2.相对人的催告权与撤销权为平衡被代理人与相对人的利益关系,法律在赋予被代理人追认权的同时,赋予了善意相对人催告权与撤销权。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仅有善意相对人享有撤销权,恶意相对人不具有此项权利。无权代理中的善意相对人,是指在无权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时,事前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代理人为无权代理人,否则该相对人为恶意相对人。(一)表见代理的概念理解表见代理,必须将表见代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进行区分。就相同点而言,二者均属于无权代理范畴,行为人的代理权均存在瑕疵。就二者的不同点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二、表见代理第一,形式特征不同。表见代理中代理人的代理权虽然存在权利瑕疵,但在表面上具有相对人相信其具有以代理权的理由;而狭义的无权代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没有理由令人相信其享有代理权。第二,法律后果不同。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确定,法律明确规定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律责任;而狭义的无权代理产生的法律效力待定,被代理人追认权与相对人撤销权的行使都可以影响无权代理行为的法律效力。(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首先,行为人为无权代理人。这是表见代理成立的主体要件。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是构成表见代理的前提条件,具有代理权的行为人所作行为为有权代理,不发生表见代理的问题。其次,行为人具有使相对人相信其具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这是表见代理成立的客观要件。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某种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联系,足以让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备被代理人的合法授权。再次,相对人需持有善意立场。这是表见代理成立的主观要件。法律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将恶意相对人剔除在保护范围之外,是为了防止相对人滥用权利,损害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最后,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要件。这要求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行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具有权利义务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或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生效要件。(三)表见代理的类型1.明示的表见代理明示的表见代理即表见授权的表见代理,是指被代理人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明确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权,但事实上并未授予的表见代理形式。明示的表见代理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授权,在实践中,具体包括:一是代理证书;二是单位印章;三是单位介绍信;四是空白合同。2.默示的表见代理默示的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实施无权代理行为,被代理人明确知道而未作相反的意思表示,或者为合同的履行作了必要的准备的,构成默示的表见代理。3.特殊关系的表见代理在一定条件下,因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某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使得相对人确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例如,无权代理人曾长期作为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与相对人进行交易活动。(四)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对于表见代理的被代理人而言,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即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受到该行为法律后果的约束,而不能以无权代理、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自己没有过失等为由进行抗辩,拒绝承担后果。表见代理成立后,被代理人因承受该法律效果而导致损失的,有权向表见代理人主张损害赔偿。

表见代理的相对人享有选择权。相对人既可以选择主张表见代理成立,要求被代理人承担法定义务,也可以选择主张狭义的无权代理而不履行任何义务。若相对人选择主张表见代理,则可以依照《合同法》所规定催告全;若相对人主张无权代理,则可以行使撤销权。选择权的设立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平衡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代理权的滥用是指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权时,违背代理权授予的设定宗旨和代理行为的基本准则,损害被代理人合法利益的行为。滥用代理权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第四节代理权的滥用一、代理权滥用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构成代理权的滥用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法定要件:第一,代理人要有代理权,这是代理权滥用的前提条件。若行为人不享有代理权,则无滥用的存在。第二,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权时违背了代理权授予的基本宗旨和代理行为的基本准则,与诚实信用原则背道而驰,使代理权的行使陷入瑕疵。第三,代理人的代理行为使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是代理权滥用的要件。(一)自己代理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被代理人授权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法律活动,行是代理权。通常而言,作为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其与自己进行交易活动,必然会存在利己的倾向。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难以兼顾被代理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以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满足自身的利益。二、代理权滥用的主要类型(二)双方代理

双方代理是指代理人同时担任民事法律活动双方的代理人从事代理活动的代理形式。在实践中,双方代理的代理人需同时兼顾双方被代理人的利益,难以实现周全平衡,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双方代理作为代理权的滥用形式被法律禁止。(三)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该类代理权的滥用,是指代理人为谋取私利,与相对人恶意串通进行民事法律活动,损害被代理人合法利益的行为。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其代理行为的后果被代理人不予承受。所谓恶意串通就是代理人和第三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达成同谋;所谓损害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是指对被代理人的财产权利造成了实际损失。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造成被代理人合法利益损害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行纪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萌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商业交往中,我国历史上的牙行、货栈在本质上也即行纪。行纪是指一方当事人(行纪人)接受他方当事人(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方利益,从事代购、代销、寄售等活动并获得相应报酬的行为。第五节代理的衍生形式一、行纪行纪是代理的重要衍生形式之一,其与代理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种类/区别行为名义行为后果行为性质行为代价代理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直接归属于独立行为不以有偿为被代理人必要行纪以行纪人自己的名义直接归属债的组成部分有偿于行纪人

行纪人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行纪人享有介入权,即行纪人无需委托人的授权,而享有以买受人或出卖人的身份买进或卖出委托物并直接与委托人成立买卖合同的权利。同时,行纪人以应当承担以委托人指示从事交易活动、负担交易费用、保管及合理处分委托物、报告和移交交易所得等义务。

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依据委托的内容,可以将居间分为指示居间和媒介居间。指示居间又称为报告居间,是指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提供订约机会的居间。媒介居间是指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提供订约媒介服务的居间形式。居间与行纪、代理的区别如下图所示:二、居间种类/区别行为内容报酬报告义务居间提供订约机会或订约媒介可从双方获取报酬无行纪依据委托与他人成立法律关系仅从一方获得报酬有代理依据授权与他人成立法律关系不以有偿为要件有

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代理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代理、居间、行纪是经纪活动最主要的方式。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发展经济、促进流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显著地积极作用。三、经纪

根据经纪行为客体的不同,经纪分为一般经纪和特殊行业经纪。一般经纪是指从事国家允许公开交易,又不属于特殊行业的商品交易的中间商经纪行为;特殊行业经纪是指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科技、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经纪行为。特殊行业经纪人必须通过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获得专业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相较于一般经纪要求更为严格。自然人法律制度

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而享有法律人格的人。即基于自然规律而产生的、相对于法人的、享有法律人格的一类民事主体。第一节自然人的概念一、自然人的内涵自然人的外延很宽泛,既包括本国国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公民仅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其范围显然小于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概念二、自然人的外延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的是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于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是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仅指可以享有民事权利,好包括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具有不可分离性,而民事权利则不然。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一)普遍性自然人作为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取得民事权利能力的唯一条件是作为有生命的人存在,任何自然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排除在民事权利能力主体的范围之外。(二)平等性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意味着每一个自然人都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平等的承担民事义务。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三)不可转让与不可抛却性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从事各项民事法律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自然人生存与发展所必要的条件,也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而非客体的标志。民事权利与自然人须臾不可分离,抛弃或转让自己的民事权利能力,无异于抛弃自己的生命权,法律也并不承认其效力。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民事权利能力又是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条件。对于尚存于母体内的胎儿,因其尚未出生发,故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了保护胎儿的利益,继承法规定在进行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若胎儿出生时死体,所保留的份额则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自然人死亡之后,其民事主体资格即归于消灭,不再享受民事权利,亦不再承担民事义务。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生理死亡:生理死亡又称自然死亡或绝对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结束。只要自然人的生命终结,即发生其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后果。宣告死亡:又称为推定死亡和相对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推定长期失踪的自然人已经死亡。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同样归于消灭,但是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自然人死亡之后,其民事权利能力终止,民事主体资格消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第一,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其意思能力为前提,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进行判断的能力。有意思能力即有行为能力。第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予以确认的,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被限制或者取消。第三,并非每一个自然人都能够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要有正常的智力状态。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可以称之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仅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独立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从事的法律行为包括以下的四类:第一,纯获利益的行为。纯或利益的行为不需要获益人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就无需对其民事行为能力作出要求。第二,日常生活必须的行为。对于日常生活必须的民事法律行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精神将康状况相适应,宜承认其效力。第三,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第四,依法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劳动权,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具有劳动报酬请求权。(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完全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须有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宣告自然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备的条件:第一,被宣告人必须为精神病人。第二,经利害关系人申请。这里的利害关系主要是指的被告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以及其他亲属。第三,经法定程序。认定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须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由人民法院进行宣告。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是指其不可能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获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财产律制度(一)物权与物权法物权是指合法权利人依法对待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此处的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质权和担保物权三种。

物权法即是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一、概述(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物权保护上的平等原则不管是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还是其他权利人的物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的侵犯。2.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依照合意创设。这与合同不同,后者可以依照当事人的合意进行创设。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一、概述3.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统称物权变动,物权变动必须依据一定的方法向社会公示以取得公信力,即使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也应当承认其具有真实的法律效果,善意第三人因为信赖此种公示而作出的法律行为受法律保护。物权的公示方法依照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则包含以下几种:(1)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但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2)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除外。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虽然同样是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其他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因合法建设、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受遗赠开始时发生的效力。(一)一般原理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由于所有权是对物履行完全支配的最为完全的物权,所以又被称为“完全物权”。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力,不的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二、所有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正因如此,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又被称为“限制物权”,期通常并不享有完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全能。例如作为用益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处分上就受到诸多限制,而所有权则通常没有这种限制:

所有权四项全能

权能内涵占有所有人对物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适用所有人依照物的用途和性能加以利用收益物所产生的臬息归所有人处分所有人对物进行处置,如出售、毁损(二)所有权的分类1.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所有权

这是依据所有权客体性质的不同所做的分类,动产所有权是以动产为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则是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的所有权,土地、土地上的建筑或其他附着物都是不动产。二、所有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2.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这是依据所有权主体性质的不同所做的分类,《物权法》对不同所有制的所有权规定了不同的客体范围。国家所有权的内涵是法律规定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集体所有权的内涵是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财产享有的所有权。私人所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国家、集体组织的其他组织对财产享有的所有权。3.单独所有的所有权与共有的所有权这是依据一个所有权的主体数量所做的分类,所有人仅为一人的所有权为单独所有的所有权,而所有人为两人以上的所有权则为共有的所有权。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我国《物权法》对共有物的处分规定了一系列规则,详情如下:

共有物的处分规则:共有物的管理和修缮——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共有物的分割和转让——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维持共有关系的,应当按照约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请求分割;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

共有物之债的继承: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

共有性质与份额的推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额,视为等额享有。(三)不动产所有权的特殊规则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物区分为所有权是指在属于不同所有人的建筑物中,业主对建筑物内在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一方面,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但业主行使权力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二、所有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三)不动产所有权的特殊规则2.相邻关系物权法上的相邻关系是指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使用人之间,在行使对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全时,相互之间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法律关系。我国《物权法》为这种相邻关系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十六字原则”,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二、所有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我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三、用益物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一)土地承包经营权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与期限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期限限制,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三、用益物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2.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力与义务(1)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批准的,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2)承包期内发包人不得调整承包地。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需要适当调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的,应当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办理。(二)建设用地使用权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物权法》规定建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工业、商业、旅游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建立建设用地使用权。三、用益物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2.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这种处分权利受到如下规则的限制:第一,使用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剩余期限。第二,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第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处分时采用“房地一体主义”,即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建物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一并处分。(三)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并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使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对失去宅基地的居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三、用益物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四)地役权地役权是指权利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不不动产效益的权利。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供役地权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允许地役权人利用其土地,不得妨害地役权人行使权利。地役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三、用益物权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1.地役权的设立与解除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地役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间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2.地役权的处分规则地役权是在他人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动产之上新设的用益物权,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因此,地役权通常不能单独处分,而是伴随着原权利一并转让。具体规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二,地役权不得单独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时,地役权一并转让。第三,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第四,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商标是指能把特定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同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可视性标志,它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一、商标(一)商标的分类按照使用对象分,可以分为商品商标与服务商标,商品商标是指用来标志商品的商标;服务商标是指用来标志服务的商标。按照外在特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平面商标和立体商标,平面商标是指以二维标志为构成要素的商标,包括文字商标、图形商标、组合商标等。立体商标是指以三维标志未构成要素的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一、商标

根据特殊功能分,可以分为一般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一般商标是指不具有特殊功能的商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证明商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按照是否注册可以分为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是指在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的商标,其所有人享有商标专有权;未注册商标是指未在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的商标,其所有人不享有商标专有权,无权阻止他人就同一商标提出注册申请。按照知名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驰名商标和普通商标。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且相关公众知晓的商标,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普通商标是非驰名商标。(二)商标的构成规则1.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1)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2)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一、商标(3)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4)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5)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6)带有民族歧视的。(7)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8)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2.注册商标的特殊构成规则注册商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特殊保护,权利人因此而享有商标专有权,因此立法为注册商标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构成规则,要求注册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注册商标除了不得使用前述禁止是用的商标外,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或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但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一)商标注册的申请1.申请方式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商品注册申请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申请注册同一商标的,应当按商品分类表提出注册申请。注册商标需要在同一类其它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二、注册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2.商标注册申请人的优先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享有优先权;在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享有优先权,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但在下属这两种情况下,则对注册申请人适用特殊的优先权规则:(1)商标注册是申请人自其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2)商标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该商品展出之日起六个月内,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人可以享有优先权。(二)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1.初步审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凡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的,由商标局初步审定,予以公告;凡是不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不予公告。二、注册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2.核准注册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以公告。对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的,商标局应当听取异议人和被异议人陈述事实和理由,经调查核实后,作出裁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核,有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裁定,并书面通知异议人和被异议人。3.复审对驳回申请、不与公告的商标,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自受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三)注册商标的期限和续展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六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展期。续展注册经核准后,予以公告。二、注册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四)注册商标的转让和使用许可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有权。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二、注册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五)注册商标的撤销注册商标的撤销分为依职权撤销和依申请撤销。依职权撤销注册商标是指由于使用了法律所禁止注册的标志或以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获得商标注册的情况下,商标局主动依职权进行的撤销。依申请撤销注册商标是指商标的注册侵害了其他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有权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依商标所有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商标局撤销注册商标的行为。二、注册商标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一)侵权注册商标专有权的表现(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有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志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有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有权造成其他损害的。三、商标侵权行为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二)商标侵权行为的纠纷解决与法律责任对于侵犯注册商标专有权的行为引起的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售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志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三、商标侵权行为第二节商标法律制度

侵犯商标专有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前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一)发明创造1.发明创造的类型专利权的客体是发明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该法所称的发明创造主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10年,均自提起专利申请之日起计算。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一、专利权(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2.不可申请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根据法律规定,下列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1)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2)科学发现。(3)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4)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5)动物和植物品种,但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授予专利权。(6)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7)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志作用的设计。(二)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是专利权的主体,即有权提出专利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人。一般来说,专利权的主体为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但也存在如下情形:1.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力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一、专利权2.共同接受委托发明创造的专利人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批准以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3.受让专利权的人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转让后受让人为专利权人。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

授予专利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为申请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实体要件;其二为专利局依法对申请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进行审查与授予,此为程序要件。二、专利权的授予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一)实体要件1.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实体要件第一,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示的专利文件中。二、专利权的授予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第二,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地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第三,实用性。是指该发明创造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2.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实体要件(1)新颖性,即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2)与现有设计或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3)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二)程序要件1.申请申请专利权时提交的文件: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以及对该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等文件。二、专利权的授予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申请日的确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起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但申请人自发明或者使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可以享有优先权。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2.审查与批准发明专利的审批:初步审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专利法》的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

实质审查。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要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

陈述意见与修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对其申请进行修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授予专利权。发明专利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决定,发给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与公告。发明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只有初步审查,没有实质审查。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与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一)专利权的保护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原意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依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三、专利权的保护和限制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二)专利权的限制1.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1)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作、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三、专利权的保护和限制第三节专利法律制度(3)临时通过中国领路、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的有关专利的;(5)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2.视为侵权但无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仍然应当停止侵害行为。3.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我国《专利法》主要规定如下几类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情形:第一,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四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权利,且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强制许可申请的;第二,专利权人形式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且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强制许可申请的;第三,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第四,为了公共健康的目的,对取得专利权的药品,国务院专利部门可以给予制造并将其出口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强制许可;第五,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使用新型的实施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后一专利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概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在中外合资经营的股东中,外方合营者包括了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中方合营者则为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即中国公民个人不能成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和股东。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特征:(1)中外合营者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有来自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者个人,也有来自中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2)由合营者各方共同出资,其中外国投资者的比例不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征(3)合营各方共同个管理。合资企业不舍股东会,其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由合营各方按投资比例协商分配,即在于合营企业的合同和章程。(4)各方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合资企业一般按照各方的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回收投资。(一)合营企业的设立、审批

1.合资经营协议、章程和合同的签订合资经营企业的协议是指合营各方对设立合营企业的某些要点和原则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合营企业合同是指合营各方为设立合营企业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而订立的文件。合营企业的章程是指按照合营企业的合营确定的原则,经合营各方同意,规定合营企业的宗旨、组织原则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事项的文件。

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2.合资经营协议、章程和合同的报批

合营各方签订的合营协议、合同和章程,应报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机构应在三个月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合营企业的协议、章程和合同经批准后,合营企业应当向国家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二)合营企业的出资与份额转让1.注册资本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资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合营各方按照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2.资本的转让

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决定了合营者的资本份额转让必须经和营者其他各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后向登记管理机构变更登记手续。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方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其他方转让的条件有优惠。违反此规定者,转让行为无效。(二)合营企业的出资与份额转让3.出资方式合营企业各方可以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等进行投资。若外国合营者以技术和设备投资,该技术和设备必须是符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如果故意已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欺骗,导致损失的,应赔偿损失。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以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若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者企业应当向中国政府缴纳场地使用费。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一)合营企业的组织机构1.董事会

合营企业设董事会,其人数组成由合营各方协商,在合同、章程中确定,并由合营各方委派和撤换。合资企业的董事会是合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合营的一切重大问题。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合营各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合营企业事务的管理与运作

中外合营者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董事会的职权是按合营企业章程的规定讨论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包括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方案、收支预算、利润分配、劳动工资计划、停业,以及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审计师的任命或聘请及其职权和待遇等。正副总经理由合营各方分别担任。(一)合营企业的组织机构2.工会组织

合营企业的职工有权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合营企业应当为本企业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合营企业职工的录用、辞退、报酬、福利、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事项,应当依法通过订立合同加以规定,并且不得违反我国《劳动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合营企业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二)合营企业利润分配和税收优惠

合营企业获得的净利润,按税法规定缴纳合营企业所得税后,扣除合营企业章程规定的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净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合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待遇。同时,外国合营者将分得的净利润用于在中国境内再投资时,可申请退还已缴纳的部分所得税。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合营企业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三)合营企业的内外部管理

1.合营企业的外汇管理与保险

合营企业应凭营业执照在国家外汇管理机关允许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外汇账户。合营企业的有关外汇事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合营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可直接向外国银行筹措资金。同时,合营企业的各项保险应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资。

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合营企业事务的管理与运作2.合营企业的营业活动管理

合营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资,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可以在国内市场或者在国际市场购买。我国鼓励合营企业向中国境外销售产品。出口产品可由合营企业直接或与其有关的委托机构向国外市场出售,也可通过中国的外贸机构出售。(三)合营企业的内外部管理3.合营企业利润和工资的汇出

外国合营者在履行法律和协议、合同规定的义务后分得的净利润,在合营企业期满或者中止时所分得的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可依合营企业合同规定的货币,遵守《外汇管理条例》的规定汇往国外。同时,鼓励外国合营者将可汇出的外汇存入中国银行。对于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的工资的收入和其他正当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汇往国外。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合营企业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一)合营企业的解散合营企业的解散情况:

(1)合营期限届满;(2)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无力继续经营;(3)合营一方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4)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遭受严重损失,无法继续经营;(5)合营企业未达到其经营目的,同时又无发展前途;(6)合营企业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解散原因已经出现。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四、合营企业的解散与终止(二)合营企业的清算合营企业宣告解散时,应当进行清算。清算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应当在合营企业的董事中选任。董事不能担任或者不适合担任清算委员会成员时,合营企业可以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担任。审批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派人进行监督。清算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合营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目录,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四、合营企业的解散与终止

提出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清算方案,提请董事会会议通过后执行。合营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合营企业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合营各方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另有规定除外。合营企业解散时,其资产净额或者剩余财产减除企业未分配利润、各项基金和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为清算所得,应当依法缴纳所得税。(三)合营各方争议的解决

合营各方在解释或者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时发生争议的,应当尽量通过友好协商或者调解解决。经过协商或调解无效的,提请仲裁或者司法解决。合营各方根据有关仲裁的书面协议,可以在中国的仲裁机构,也可以在其他仲裁机构仲裁。合营各方没有有关仲裁的书面协议的,发生争议的任何一发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解决争议期间,除争议事项外,合营各方应当继续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各项条款。第一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四、合营企业的解散与终止概念: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一种契约式的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中外合作经营各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规定,通过在合营合同中约定投资或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法以及合作企业中止时财产的归属而设立的一种企业形式。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特征:一,以合作经营合同为企业成立的基础。在合作经营合同中,合作经营的各方约定投资或者合作的条件、收益或者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中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二,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设立不同的组织机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三,按照合同的约定分享收益,承担风险。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外方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一)设立程序申请设立合作企业,应当将中外合作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45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

设立合作企业的申请经批准后,应当自接到批准书之日起30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令其营业执照。合作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该企业的成立日期。合作企业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天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二)合作企业的出资及转让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中外合作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如其履行缴足投资、提供合作条件的义务。逾期不履行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履行,限期届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

满仍未履行的,有审查批准机关和工商局行政官理机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由中国注册会计师或者有关机构验证并出具证明。合作企业具有人合性,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和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一)企业的组织机构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依法按照批准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合作企业应当设立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依照合作企业合同或者规章的规定,决定合作企业的重大问题。合作企业成立后改为委托中外合作者以外的他人经营管理的,必须经董事会或者联合机构一致同意,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管理与运行(二)企业的内外管理

1.工会组织和劳动管理

合作企业的职工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合作企业应当为本企业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合作企业职工的录用、辞退、报酬、福利、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事项,应当依法通过订立合同加以约定,并符合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管理和运行2.会计账簿管理

合作企业必须在中国境内设立会计账簿,依照规定报送会计报表,并接受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合作企业违反前款规定,不在中国境内设置会计账簿的,财政税务机关可以处以罚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二)企业的内外管理3.外汇管理合作企业应当凭营业执照在国家外汇管理机关允许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外汇账户。合作企业外汇事宜,依照国家有关外汇管理的规定办理。外国合作者在履行法律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的义务后分得的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合作企业终止时分得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往国外。合作企业的外籍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汇往国外。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管理与运行(二)企业的内外管理4.借款与保险管理合作企业可以向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借款,中外合作者用作投资或者合作条件的借款及其担保,由各方自行解决。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管理与运行5.物资采购与产品销售

合作企业可以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进口本企业需要的物资,出口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合作企业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资,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可以在国内市场或者国际市场购买。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分担中外合作者依照合作企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一)合作经营的期限

合作企业的合作期限有中外合作者协商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予以约定。但经合作各方协商可以修改合作企业合同,延长合作期限。中外合作者同意延长合作期限的,应当在合作期满180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五、合作企业的期限、解散与争议解决(二)合作企业的解散和清算1.解散

合作企业解散的情形:(1)合作期限届满;(2)合作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或者因不可抗力遭受严重亏损,无力继续经营;(3)合作一方或数方不履行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4)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5)企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五、合作企业的期限、解散与争议解决2.清算和注销

合作企业的解散应予以清算。清算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对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同时中外合作者应当依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确定合作企业财产的归属。合作企业期满或者提前终止,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二)合作企业的解散和清算3.争议的解决中外合作者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发生争议时,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中外合作者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作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中外合作者没有在合作企业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中国法院起诉。第二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四、合作企业的期限与解散概念: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第三节外资企业法律制度一、外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特征:

第一,是中国境内的中国企业。外资企业是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发》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