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导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内容说明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单元探究活动建议

单元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国家和产生和社会变革

单元内容说明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单元探究活动建议

单元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单元内容说明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单元探究活动建议

单元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单元内容说明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单元探究活动建议

单元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二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二十五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半期检测题

综合练习

2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单元内容说明

本单元共分四课。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涉及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生活

在氏族组织之前的远古人类,那时人们过着群居生活,群居是人类

社会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时间跨度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一距今约1万8千年的山顶洞人。这一时期人类主要使用以木料、

石块作原料制作的劳动工具。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讲述了我国广袤土地上以黄河

流域的陕西半坡母系氏族、山东大汶口父系氏族晚期和长江流域的

河姆渡母系氏族为代表的过着氏族生活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时

间跨度为距今约六、七千年一距今约四、五千年。人们已经能够

制造各种陶器,但仍然使用以木料、石块作原料制作的劳动工具。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以炎帝、黄帝、尧、舜为代表

的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处于人

类社会即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的前夜。我们的祖先经过这

一时期后,创造了可以考证的文明成就。

第四课属于探究实践活动。课文中介绍了了解观察这一探究性

学习的方法。同时还反映了“历史就是过去的人类活动”的观点,

即我们现在的活动正在创造着历史,我们个人的活动在书写着自己

的人生历史。

第四课的设置,让我们知道了学习历史并不只是记诵死的史实,

我们学习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我们今天生活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之中。中华文明的

历史源远流长。那么我们怎样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今天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现象、社会道德现象?中华文明

是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源头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

3

学习历史应该思考和应该知道的内容。

(二)中华文明的源头距今已经约有170万年了,我们不可能

像物理、化学学科那样通过实验来重现一些人类经历的

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现象)。因此,在学习远古历史的

时候,观察、想像、比较等方法是重要的方法。比如通

过观察祖先留下的一些实物(或实物图片)、想象一定生

活条件下人们一天的活动、对不同生产劳动工具的效率

的比较等都能让我们对某些历史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三)识读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

个技能。历史地图上也包含了许多潜在的历史知识。同

一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地图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四)我们常说“读懂历史”不仅仅知道一些史实,还包含了

对当时文明、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现象的产生等的理解。

这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思考,整合

我们了解到的各方面的材料来感知、感悟。

(五)远古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农耕和

游牧,被后人分别称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华夏民族

主要源于农耕文化。我国北方如蒙古高原上生活的人类

一般属于游牧文化。

三、单元探究活动及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1、主编一份关于调查当地远古人类内容的历史小报,结合课本

相关文字和远古人类分布地图,分析出远古人类的分布有何

特点。

2、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本中关于远古人类生活的条件,以北京人

或元谋人为例想象他们一天的生活。

3、试试动手以泥土为原料制作一些简单的生活器具。

4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历史的起点是距今约有

170万年的元谋人;北京人我国境内是继元谋人之后重要

远古人类。

2、能力要求: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的主要遗址分布图》,从中

体会历史地图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具有最基本的读图

能力。

(2)通过观察课本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比较

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试分析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培养

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自己所知道的远古人类的材料,按流域分类,把握远

古人类一般都生活在大江大河边的特点。

2、与同伴(或学习小组)一起讨论人类要不断地发展、进步

条件。

3、与同伴(或学习小组)一起讲述自己想象的原始人一天生

活的情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远古人类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我国对北京人骨化石的鉴

定表明,北京人一般只能活到十四岁左右。这是当时人类生活

的条件限制的。但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放弃自

己的发展。

我国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相对于我们本课谈到的远

5

古人类,我们今天的各方面的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我

们的父母、亲友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呢?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有什么困难能阻挠得了我们呢?

二、学习指导

1、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首先发

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的化石,后又发现了一些石器、炭屑、

烧骨等。这说明了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可能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

2、与元谋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巨大的进步。显然,我们的祖

先发展到北京人阶段是漫长而又缓慢的。我们可以推测

至IJ,北京人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上肢的发展,其次是下

肢的发展,在上下肢发展的同时,大脑也在缓慢地进化着。

在北京人的发展历程中,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

为如果,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

3、北京人的最大进步是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为北京人的加

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远古人类使用火至少有以下作

用:⑴照明,使人们的生活境况得到了改善,使人们活动

的领域得到了扩展;⑵御寒,远古人类还没有发明纺织方

法,至多能够使用兽皮和干草御寒,火的使用改变了这种

局面;⑶熟食,这样有利于人们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促进

人类体质特别是大脑的进一步发展;⑷驱兽,在夜晚,火

可以帮助远古人类驱赶野兽,提高人类的自卫能力。

4、群居是北京人生产、生活的方式,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

织。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省县发现了我

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生活的遗存,这些远古人类被称为

6

2、北京人的体质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在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北京人已经会和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根

本的区别。

4、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提高了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北京人过着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

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结合《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

讨论我国远古人类的分布有何特点?

派2、收集本地的远古人类的有关材料。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山;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7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和

黄河流域半坡聚落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特征。了解黄河流

域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存的概况。

2、能力要求: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特征,对结合史实材料进

行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课文的描述,能想象这一时期人们主要的生产生

活活动。

2、与学习伙伴(或学习小组)一起讨论、分析、归纳农耕文

化的特征,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述。

3、观察课本中的有关图片,说说这些器具的用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约在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

培粟和稻,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在今天,我国用约占全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人

口四分之一的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你对我们过去祖

先的聪明才智和今天的成就能不感到自豪吗?你不想了解我

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是怎么生产、生活的吗?

二、学习指导

1、远古人类创造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源

头,她的构成主要是农耕文化,也包含有游牧文化。本课

所讲的均是农耕文化;我国蒙古高原上生活的远古人类是

我国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

2、农耕文化是指远古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的

定居生活,它包含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状况(主要是原始农

8

业生产活动、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会制造原始的农业生产

工具等)和生活状况(人们已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定规

模的聚居地,已经会修建简陋的房屋,会制造各种原始的

日常生活用具)。

3、聚落是指大约出现在距今7000—9000年前的人类固定

居住的地点,大多位于山坡或水边,往往呈现为洞穴遗址

(山坡)或贝丘遗址(水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聚落出现了分化,有中心聚落、从

属聚落,甚至出现了类似经济中心或宗教中心的聚落,这

些聚落是城市的雏形。

4、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在距今约六、七年前,我

国出现了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和黄河流域半坡聚落为

典型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他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能够

建造起圆形、方形或干栏式的房屋,饲养着猪、狗、水牛

等原始家畜,能够用石器磨制各种简陋的生产、生活工具,

用耒、相等工具种植粟和水稻。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距今约六、千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村,那时人们

已经会建造或的小房屋。他们饲养着、

_______等家畜。

2、渡聚落位于村,他们会建造房屋。饲

养着、、等家畜。

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石

器。

4、半坡聚落种植,河姆渡聚落种植,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国家之一。

5、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中出现了

,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9

(二)合作探究学习

1.试一试:看谁找出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不

同点多。

2.想一想、做一做:本图是半坡人用来取水的陶制尖底瓶。仔

细观察它的形状,想想半坡人设计这样一个取水瓶的原理是什么?

你能设计做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吗?

(三)活动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原始人类制造的各种器具的图片,比

一比谁编排得最好。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O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10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

的人文始祖,尧、舜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这一时期

是我国历史即将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夜。

2、能力要求:通过讨论“大禹治水的启示”,能具有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讲讲黄帝、炎

帝和尧、舜的有关故事。

2、讨论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区别,并以本课内容为例,说说传

说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我们在哪里,黄帝和炎帝都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我们

都是炎黄子孙。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那“三过家门而不

入”的无私、忘我的精神始终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在今天,你想过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学习大禹的这种精神

吗?

二、学习指导

1、关于“传说”和“史实”。在我国古代,“传说”和“史实”

没有严格的区别。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把考

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的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各种

文献称为“历史资料•”,把这些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

“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

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作“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

的事迹叫做“传说”。(朱汉国、王斯德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

11

程标准解读》)

2、在历史学中,文明是指人类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人类的分工逐步明确并日益细致化,产生

了文字并出现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以及各类艺术等,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确的分工。”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即

是我国在经历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后,我国社会中

即将产生阶级和国家,并逐渐出现比较成熟的文字。

三、练习题

(-)自主学习

1、相传炎帝是中华原始和的创始人,号称

;黄帝造出了宫室等,还让下属官员发明了;

黄帝的妻子嫖祖发明了技术。

2、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在“”展开大战后走向联合,

形成了后来的主体。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3、传说尧、舜时期,人们不再通过战争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

式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

4、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和相结合。

(二)合作探究学习

1.试与同伴讲讲你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想到了此什么?

(三)活动实践

在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了一次百年难遇的大洪水。请你收

集相关的资料,想一想,造成这次大洪水的原因是什么?它提醒了

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要注意彳卜么问题?

12

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支;你觉

四、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O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13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

一学习与探究之一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学习和探究实践活动,掌握观察法含义。

2、能力要求:通过实践,能基本运用观察法对图片、事物等

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动手使用各种原材料制作一些简单

的器物。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陶器图片,分组观察、讨论、

分析图片中包含的各种历史信息。

2、动手制作以泥土为原材料的器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历史知识,不是仅能从书本

上获得,也能从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墨辩》

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

得来的,就是人'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

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

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

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

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

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

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

方能发生效力

你能从这段话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你能说说从我们生

活的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历史知识吗?

二、学习指导

14

1、关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多种多

样的。按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标准,远古人类可以分为“旧石器

时代”(人们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

石器)、“金石并用时代”(人们使用金属工具(以铜为主)和

磨制石器);以人类学成果为标准则分为“猿人”、“古人”(直

立人)、“新人”(智人)时代;按社会学标准分则有“原始群”、

“氏族公社”(又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等时

期。

2、陶器是远古(新石器时代)人类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原始的审美意识。我们今天发现

的各种陶器往往造型多样,具有绚丽的色彩和美观的图案。我

们了解陶器,其实就是在解读远古人们生活的情况。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半坡聚落制造的陶器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这

种陶器被称为“

2、观察是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时.,要、

。传统的观察手段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录象、摄影、摄像等现代化视听

工具都成为观察的手段。

3、文物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包

括地面上的建筑、碑刻、工具、、、

等,还包括埋藏在地下的陵墓、人类活动遗址和等。

(二)合作探究学习

试与同伴交流你观察时想到了些什么?

15

(三)活动实践

1、用泥土制作或创作几件器具,与有同样兴趣的同学在班上

组织一次小小的制作展览。

2、你见过什么文物或到过历史博物馆吗?请描述你看到的器

物,谈谈你在观察(参观)时的想法。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支;你

觉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请用。圈上。可

以附加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16

第二单元国家和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单元内容说明

本单元共八课,讲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建立之初的夏朝(公元前

21世纪)至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前(公元前3世纪中期)

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情况。

从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至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讲述了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的政治发展史。第

八课讲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第九课谈到了我国形成国家之初

的文化艺术情况;第十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第十一课谈到了中华先

民在这一时期的科学创造;第十二课是学习探究课,让我们知道了

历史知识不仅可以从书本上习得,观察、了解、记录身边发生的事

情也可以获得历史知识。

二、单元自主学习指导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聚落到春秋战

国,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们不断地通过和平交往和各

种战争的方式,不断融合。到秦汉朝时:以华夏族为主的

汉族逐步形成。

(二)目前能够释读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其反映了我

国商周特别是商朝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情

况。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夏的确

定依据主要依靠传说资料,我国考古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

代的遗址包含有夏文化的痕迹,但夏朝的确定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考古发现。

(三)由于在国家形成的时候氏族观念还很强,因此,在夏、商、

西周时期以血缘为纽带联合的痕迹还很明显。西周的宗法

制和分封制在国家意志上肯定了这种血缘联合。这一时期

的国家在名义上是统一的,而在实质上是分裂、割据的。

血缘的意识在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反映为家族制

的形式。

17

(四)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诸侯争霸的时期,也是生活在中华大

地上各族(各部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更是各种思想争

鸣、文化繁荣的时期。春秋与战国的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诸侯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兴灭国、

继绝世,重礼仪,表现了宗法社会的贵族风尚;而战国时

期的主要特点是蔑视周天子,消灭敌国,铲除宗族,无视

礼仪,惟利是图,养士成风,布衣卿相,平民进入政治领

域,来去任便,自由择主,客卿政治,表现了官僚制度和

平民社会的活力和新鲜气象。"(朱汉国、王斯德主编《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五)在人类社会的变革中,思想文化的斗争和变革总是走在社

会现实变革之前,这在历史上称为“文化先行”。春秋战国

的百家争鸣正是如此。到秦王朝统一,一种不同于过去的

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在我国确立。

三、单元探究活动历史实践活动建议

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我国夏商周(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工

具发展变化情况的材料,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与人们改造自

然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表现。

2、询问自己的亲人,编制一份自己以上三代的家谱。

3、从本校发展的建筑、规模、师资、人才培养等角度,取其一

进行调查,编写一份本校发展的简历。

18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3、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夏朝建立为例,知道禅让

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能通过掌握夏朝建立、商汤

灭夏、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灭亡等重要

史实,说出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顺序。

4、能力要求:能通过分析,归纳出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

原因和相似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4、通过阅读自学课本内容,把握基本史识的掌握主要从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类似于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

的了解主要从原因、事件过程、影响(作用、意义)的学

科学习特点。

5、通过讨论“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和“夏、商、西周灭

亡的共同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在本课中三个朝代

的相继灭亡的最大的共同原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

句俗语说得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生活的过

程中,你自己是怎样做的呢?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夏、商、西周留下的

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说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无愧于这一称

号,而保护我们先民留给我们的各种文物既是我们的自豪,也

是我们的责任。

二、学习指导

5、关于公元纪年法的推算。⑴由确实的纪年转为世纪,在确

实的纪年数的百位加“1”,“公元前”或“公元后”不变。

19

如“公元前651年”换为世纪计则“6+1=7",即“公元前

7世纪7“公元1949年”换为世纪计则“19+1=20”,即

“公元20世纪”。⑵确实的纪年转为年代计,除“世纪”

计法有变外,十位不变。如“公元前2070年”换为年代

计是“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公元1840年”换为年

代计是“公元19世纪40年代”。(3浑代的第几年的换算,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046年”

是'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第4年”,即满足个位“6+4=10”;

而“公元383年”是“公元4世纪80年代第4年”,即“个

位加1”。⑷时间长短的计算。公元前到公元后的长短计算

为两个纪年数相加减1(因为没有公元0年,公元元年即

是公元1年),如公元前25年到公元17年,其间是

“25+17-1=41”即41年;其余均由具体纪年数相减的结

果数,如公元前651年到公元前356年相距为

“651-356=295年”,公元1840年到公元1992年相距

“1992-1840=152年”。

6、关于国家的形成。显然,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演化的进

程。比如尧、舜的禅让是通过推举的形式进行的,那么,

推举时必然有一定的组织制度、组织形式等,实质上存在

着推举机构,只是这种机构可能还不够完善。我们往往把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作为国家的形成标志,其实质

是“家天下”的合法化。由于统治基础的变化,强化各种

机构和个人权力成为必然,国家这种统治工具也就最终产

生并愈趋完善。

7、在各种历史演义和传说中,往往把妇女看作是“红颜祸

水”,夏、商、周三代中就有妹喜、妲己、褒姒等。其实,

通过历史知识的掌握,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朝代灭亡往

往是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导致社会生活一定的混乱,最

终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所有矛盾激化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

20

讲,朝代的更迭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促成的。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5、禹把全国划为“",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

6、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一

一夏朝;他死后,由儿子继承父位,开始了“

从此,“”代替了禅让制。

7、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前期屡

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把都城迁到殷,

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称为殷。

8、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

公元前,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

(-)合作探究学习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①i青你试试将上述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上述这段文字说明了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与夏、商、西周时期

有什么样的区别?

2.试将本课中出现的各种器具与第一单元各课中出现的各种

器具进行比较。这些区别说明了什么?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21

五、教师评价:

22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

制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周王通过这种方式是怎样加强自己的统

治的;了解奴隶主阶级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的两面手段来

统治人民的。

2、能力要求: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进一步巩固识读历

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描述周初分封情景或组织表演反映西周时期不同社会地位

角色的小品,增强自己的历史想像力。

2、认真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了解部

分省市略称的历史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今天扩展为尊老爱幼的美德。请想想自己在家里、社会、学校

里是怎样做的?给同学讲讲你尊老爱幼的行为。

二、学习指导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是国家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一个缩影。这二

者如下图(王斯德主编《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七年级)

(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分封制使西周“家天下”的编织更为严密,构成了一个管

理、控制网络。同时,各封国在拓展疆土的过程中,扩大

了西周疆域,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推动了边

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3、一直以来,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都是两面的,简而言之是

23

“大棒在手,温言在口”,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并用;一方

面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伦理道德。

当被统治阶级无视统治阶级的教化,必然会受到武力镇压。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

侯,称为“",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2、通过分封制,西周把和结合起来,依据血缘

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和财产的,建立起

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

3、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

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

的和o

4、西周时,周王以下的、、是享有各

种特权的贵族;、、和等以及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都属于平民阶层;国王和大小贵

族拥有很多奴隶,这些奴隶主要来源于和触犯刑法

的,他们毫无人身自由。

5、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起着、的作用。

6、祭祖的礼仪和活动,发挥着、和

______________的重要功能。

(二)合作探究学习

1、请你描述周王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

的。

2.请以图表的形式体现西周社会各阶层的情况。

24

(三)活动实践

1、咱们今天把山西省简称为“晋”是因为西周在这儿分封了

一个叫“晋”的诸侯国,你还能举出一些同类的例子吗?

2、咱们今天的一些姓氏也与西周的一些封国有关,你能通过

查找资料举出一些实例吗?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25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战国的分期和各自

的起止时间;掌握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和晋楚争雄的史实;

掌握战国时期晋分三家的史实,能举例说明合纵和边横的

历史史实。

2、能力要求:巩固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收集、阅

读、讲述与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了解春秋五霸

与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具体的地理位置,比较两图的变化并

根据课文内容作出适当的解释;

2、收集、讲述成语故事,进一步理解把握春秋战国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比如“退避三舍”反映了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卧薪尝胆”

反映了立志、勤奋、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等等。你能从自己的

学习、生活的事例中感受到自己具有的这些品质吗?

二、学习指导

1、春秋和战国虽然只是东周的两个阶段,但具有明显的区

另I」。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兴灭国,重

礼仪,如齐桓公“尊王攘夷”,同时北方的中山国被少数民

族灭亡,齐桓公率诸侯国击退少数民族后重建了中山国等。

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国尊崇周天子,

秦国甚至在公元前256年灭掉了东周;在战争中强大的诸

侯国惟利是图,不断灭掉小国,如秦灭掉西北20多个小国;

这一时期有权势的大臣养士成风,如孟尝君、信陵君等养

26

士上千人;在战国后期,平民百姓也进入政治领域,如张

仪、苏秦等做到了卿相。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发生巨

大的变革成为必然。

2、合纵抗秦之所以不会成功,原因就在于诸侯各国惟利是

图,西周时的宗族礼仪荡然无存,政客背信弃义的行动司

空见惯,社会的动荡涤荡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

因此,各国被秦国各个击破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都惟利是图。

3、西周号称封国八百,经过春秋争霸特别是战国争雄的战

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归于一统,这一历史发

展历程也体现了我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

秦国的最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东周(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分为两个阶段,其中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口寸期;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时期。

2、“春秋五霸”是指、、、

3、齐桓公任用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提

出了"”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

在举行诸侯会盟,正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4、是南方的一个大国,在向北方扩张的时候遇到了

强有力的抵抗。后来,在打败了

,楚庄王成为霸主。

5、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三个国家,

与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为“

6、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西部,其他六国分布在东部,东

部诸侯国与秦联合,是东西联合,东西为横,所以称为

“";六国之间相互联合,是南北联合,南北为纵,

27

所以称为“”。

(二)合作探究学习

你能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和战国秦国称雄的原因中找出春

秋、战国两个时期的哪些不同点?

(三)活动实践

收集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成语故事,编辑一份故事小报。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28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生产

工具的使用情况和新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掌握商鞅变

法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要求:能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发明推动社会发展

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并举例说

明;通过分析、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初步理解

并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从元谋人、北京人使用的石制生产工具开始,到春秋

战国人们使用的金属生产工具的发展的线索,加深对人类

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

2、体会牛耕、犁锌的出现在人们生产中作用;

3、创设情景(或编排历史短剧),深刻认识和体会商鞅变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

中华文化主要源于农耕文化,我国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社会的发展烙下了深深的“重农抑商”的印痕,也在耕作技术

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创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

如本课中提到的牛耕技术、犁锌的发明等就是我国历史上农业

生产方面发明创造之一粟。

商鞅变法实质上也是一种创造、创新。他的变法改变、调

整了以前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劳动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踏步发展。

其实,创新、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

创新、创造的能力。一个中学从铅笔芯易断的现象发明了一种

29

新式的铅笔,某同学因一些同学的自行车常常被盗发明了新式

自行车防盗锁等等。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了身边的创新、创

造了吗?如果没有,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二、学习指导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和发展的重

要因素是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改进以

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2、“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实质上生产关系改变后生产效率

提高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劳动者往往没有人身

自由,被强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也不属于自己,因此,

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分地”后劳动者有了一定的人身自

由,能够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能够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劳

动成果,因此生产积极性等到了提高。其实这反映了封建

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这一时期的生产力。

3、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革风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决定

的。由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要想保存自己,要想摆脱灭

国的厄运,就只有发展经济,使国家国富民强。因此,战

国时期各国纷纷探索富国强兵的方法。这样,各国的变法

运动势在必行。

4、商鞅在颁布新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派人在国都的南门

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宣布:谁将木杆搬到北门,

可得十金奖赏。起初,人们并不相信,后来,商鞅又把奖

赏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将木杆搬到了北门,

得到了五十赏金。从此,秦国人知道商鞅言而有信,言出

必行,为商鞅实施变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5、商鞅变法前后共十几年,其中最主要集中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变成了县制(以

30

前是采邑),二是土地私有制。后来,商鞅被杀,但他在秦

国建立的各种制度保存了下来,秦国走向了国富兵强、吞

并六国之路。

6、在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最先变法,另外还有楚、韩、齐、

秦等国进行了变法,而变法最成功、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

鞅变法。从各国的变法推行者本人的遭遇来看,最终要么

受到排挤,要么脑袋搬家,这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

展、变革都是很复杂而且要付出代价,也说明了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与反复、成功与失败交替的规律,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不是直线式的。

三、练习题

(一)自主学习

1、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

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2、春秋时期,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地位。

3、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牵引的—进行耕作。

可以加强刺土功能,这是技术的一大进

Zp*o

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了取代大规模强制

性的,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

位。

5、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二)合作探究学习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商鞅变法后秦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31

(三)活动实践

收集材料,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内容。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请用O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32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金文;

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掌握我国商代著

名青铜器的名称。

2、能力要求:通过观察甲骨文和金文,能发现其共同点和不

同点,能摹写5个以上的甲骨文字。

(二)过程与方法

1、仔细辩认和摹写甲骨文,认识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渊源,

达到对•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的进一步了解;

2、观察课本中的青铜器图片一,初步认识和了解青铜器。

3、把上述两个方面了解的心得与同学交流,加深对商代文化

的两个典型代表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能够释读的最古老文字,今天的汉字就

是从甲骨文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仍在使用的

最古老的文字的前身。而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

突出的成就之一”,而对中华民族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创造的

文化奇迹,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你不感到自豪吗?你不想为中

华文明的复兴作出一点贡献吗?那就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吧!

二、学习指导

1、本课是我们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以来第一次接触的我国古代

文化史内容,整课讲述了我国商代文化中的两个最为突出的方

面即甲骨文和青铜器。我国商文化是当时世界文化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之一。

2、在商代,占卜的风气很盛行,占卜的结果(卜辞)往往刻

33

在龟甲或兽骨上,我国文字学家把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的

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字,我

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演变为今天的楷、行、草等多种书法艺术字体的。甲骨文

是我国目前能够释读的最古老的文字。

3、青铜器是商代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就。其制作

工艺十分精湛,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制作时的铜、锡、铅的含量

中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礼器、饮食器、工

具、兵器等。不同用途的青铜器上一般都铸有不同的花纹以示

区别。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种文

字被称为金文。我国商周的青铜器极具特色,是世界著名的文

物。我国复制的司母戊鼎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后作为中国

人民珍贵礼物,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4、甲骨文(和金文)中记录、反映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情况

和一些重要的活动,为我们了解商代的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

文字资料,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我国有

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5、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课文中“今天的汉字

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和“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

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

辉煌的文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练习题

(-)自主学习

1、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或上,成为一

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O这种文字叫做O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3、制造青铜的主要金属原料是—、—、o

4、殷墟出土的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西周时期的

鼎上铸了近五百个文字。

34

(二)合作探究学习

1.“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

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①i青你试试将上述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上述这段文字说明了商周时期制作青铜器的什么问题?

(三)活动实践

把你摹写得最好的甲骨文写在下面(最少写五个)。

四、自我评价(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最好可以得5个玄;你觉

得自己本课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多少个支,请用O圈上。可以附加自

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

五、教师评价:

35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

教育上的成就;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能力要求:通过收集、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学习的语句,

并把这些学习方法等运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知识

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孔子言行的故事和关于学习的言论,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