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之石钟山记苏轼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石钟山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2、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籍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崇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后一类文章的典范。阅读时对这一点要多加关注,反复诵读,细心体会。学习提示石钟山上的古寺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文人骚客和石钟山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遭朝臣嫉恨,以诗歌“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名获罪。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一案件,导致苏轼终身遭贬,他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概括了自己饱经离难的一生。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庭坚苏轼

合称“苏黄”←→苏轼辛弃疾

合称“苏辛”→←唐宋八大家苏辙苏洵苏轼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书法宋四家东坡肉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背

景蠡(

郦()

桴()铿()

莫()

栖鹘()磔磔(

罅()噌吰(

识()窾坎(

无射()镗鞳()

钟磬()正字音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kuǎnkǎntānɡtàxiàzhìwúyìqìng《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苏轼课文朗诵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及感想,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游因——质疑游历——解疑游感——结论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看法——因声命名方法——实地考察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课文分析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第一段鄱阳湖的别称即郦道元激荡,掀动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唐代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腾,传播清越,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函胡,同“含糊”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临:靠近搏:撞击焉:语气助词扣:敲打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译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未完)今湖北黄冈。齐安是黄州所在旧郡名汝州的旧称饶州德兴县的县尉县名,今属江西碎碎地响阴森的样子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夜宿高树鸟鸣声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自:从。舟:用船。名为状。适:到……去使:派。固:仍旧,还是独:单独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译

文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二段内心惊恐形容钟鼓的声音裂缝(波浪)激荡冲击。涵淡,水波动荡江河水流中央中间是空的击物声钟鼓声你知道吗?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魏庄子,魏峰溢“庄”,故名。歌钟,古乐器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无射,钟名

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译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第三段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第三段: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及感想。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译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主

旨1、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2、行文曲折。

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例如引述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本来是枯燥的内容,作者加上两个辨驳,即顿见精彩。此文所记之事、所讨论的问题虽平常,但通篇几句一折,有些地方一句一转,极起伏变化之致,使议论内容富有可读性。3、修饰巧妙。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4、语言灵活。

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山上栖鹘”),再写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才写其叫声(“磔磔云霄间”);写鹳鹤是先写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者用拟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之声”,写的顺序也不同。艺术特点《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异同:相同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是两文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2、议论事理的不同;3、记游的不同;4、文章风格不同;《石钟山记》第一段是质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属议论部分,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游褒禅山记》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动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3、记游的不同4、文章风格不同

《石钟山记》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游褒禅山记》借游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1、风水声如钟。

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

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3、山形如钟。

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基础知识归纳通假字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3、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4、汝识之乎:识=志,记住.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微风鼓浪:

鼓,吹起,名词作动词.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名词作状语.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崆崆焉

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于是”即“到那里”)焉自一词多义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莫搏得鼓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

(才。副词)

(当初。副词)

(这。代词)

(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

始是遗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语

谓语

宾语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鹤也。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地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鸛鹤。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

,________

”的态度是不可取的。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个: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