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
1.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到了生命以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活下去,竭尽全力,是生命变得灿烂辉煌。
B.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精典的传承。
C.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练的意味,精神的修行带来的将是“尘世中的幸福”.
D.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的告诉他:是天真无邪的童话,是意蕴深远的诗歌。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xie)便往往型(chii)他之怒。
B.我已对(jian)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zhii)县的广大地区。
C.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zhan)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si)绿色大理石桌面上要驶向远方。
D.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道(zhD,考证出这些“龙骨”是股(yin)商时代传下来的。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行走在诗意的江南,醇厚的文化味儿让你陶醉。迷人的田野着四千年蚕桑的浓厚气息,宁静的乡村着耕
读传家的人文精神,热闹的古镇着中华商业文明的辉煌。在这里,自然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互动,处处展
现出水乡独特的神韵和魅力。
A.隐含彰显散发B.散发隐含彰显
C.隐含散发彰显D.散发彰显隐含
4.《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一一败走荆州
B.曹操——割须弃袍
C.诸葛亮——六出祁山
D.吕蒙——白衣渡江
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足蒸暑士气,
o(白居易《观刈麦》),千丈贼。游鱼细石,o(吴均《与朱元思
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T_________”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
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默写完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诗赞日: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山门醉打金身坏,俺是人间真菩提。请问此诗称赞的是《水浒传》中
的哪个人物?“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赞颂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概述其一故事情节加以印证。
二、阅读
7.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困,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院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
八九,但微领。康肃问口:“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热尔。”康肃忿然目:“尔安敢轻
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目: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甫笑而遣之。
1.上文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我酌油知之
3.该文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亦”字,对表现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现陈尧咨
的个性特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体现卖油翁______的个性特点。
8.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日:“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日:“无故索
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愉久愉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
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
下图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日:“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
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
牖,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而理以吾国为知氏质乎()⑵以那知伯()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3.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
9.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日:“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苦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
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
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
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
所笑。”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6):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若主纳忠谏(—)⑵寻亦诛死(一)⑶无为后所嗤(一)⑷以匹夫比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⑵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10.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回答各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梁衡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
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
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
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
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
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
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
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
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
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
诗也会“偷”。背得美文二百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
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
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
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
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
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
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
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
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
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③一⑥段从哪三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
4.你如何理解“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这句话的含义?
11.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
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
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
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
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
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
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
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
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
微信,晒晒与朋友、软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
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
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
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
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
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
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1400多年前,
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顺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薇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
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
2.文章介绍了朋友圈“前世”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和()o
3.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孝祖耒,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三、应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教育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够早,但是人们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我们从小就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开始从
传统文化中接受家庭教育的智慧了,而真正对家庭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和关注,还只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当前,部分家
长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存在巨大的
不足。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2)说说你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得出什么结论?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在“,让生活更美好”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
歌除外)。
题目二: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为了减少资源消耗,人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体积极小的“微人”。假如
有一天,你变成了“微人”群体中的一员,只有金龟子或蚂蚁那么大,会有怎样新奇的感受?也许你具有了某种特异
功能?也许你会和会和宏人(正常人)发生矛盾...
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600—800字。(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D
【解析】
A.以经一一已经,是生命变得灿烂辉煌一一使生命变得灿烂辉煌。B.精典一一经典。C.修练一一修炼。D.正确。
2、D
【解析】
D项,造诣----yio
3、B
【解析】
“隐含”的意思是“隐约含有;暗含“,"散发'’的意思是发出。“彰显”的意思是鲜明地显示。据此确定第一空应填“散
发”,第二空应填“隐含”,第三空应填“彰显”。故选B。
4、A
【解析】
A项有误。《三国演义》中吕蒙智取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
5、(1)窈窕淑女(2)背灼炎天光(3)水皆缥碧直视无碍(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
别字。此题要注意“窈窕”“灼”“缥碧”“圃”等字的书写。
6、(1)鲁智深(鲁达)
(2)第一问:赞颂了鲁智深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特点。第二问:示例: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弃官而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解析】
(1)由“禅杖”想到出家当和尚的鲁智深,手拿禅杖。“山门醉打金身坏”鲁智深因为杀了镇关西,被迫上了五台山,
做了和尚躲避官府,但他不守清规,喝了酒,将寺门前的俩座哼哈二将的像打破,被赶下山,去了大国寺。
(2)赞颂了鲁智深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的性格特点。如,鲁智深途经瓦罐寺,与史进打死了捣
毁寺院、赶走僧人、养女吃酒的恶人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了瓦罐寺。
二、阅读
7、1宋欧阳修
2.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3.自大谦虚
【解析】
1.要求学生牢记《卖油翁》的相关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
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
道理。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
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以”,凭借;“之”,这个道理。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翻译为“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
术难道不精湛吗?",从中体现了陈尧咨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翻译为“我也没有别的(奥
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体现了卖油翁谦虚的性格特点。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
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
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
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
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
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
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
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8^1.仅,只使...骄傲
2.(1)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
(2)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
3.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意见,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知伯的角度:骄傲轻敌;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
今异义词,独:仅,只。词类活用词,骄:使……骄傲。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
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
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索:索取。厌:满足。姑:暂且。辅:帮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
括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题干要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解答,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
伯。知伯因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众怨,引起众怒。多行不义必自毙。
【点睛】
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
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
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
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
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
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
皋狼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9、1.⑴接受⑵杀⑶后人⑷凭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⑴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⑵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
选自:《贞观政要》)作者:吴兢年代:唐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
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
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
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
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
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
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
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
好,被人耻笑。”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
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
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纳:接受。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
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
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
词语。重点词语:全:保全。耻:羞愧。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从文中“太宗谓侍
臣日:“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以看出治国
必须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从文中“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
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可以看出治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
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0.1.阅读是为了健康自己的精神生命
2.阅读可以丰富自我:阅读有益于写作;从事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
3.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4.阅读经典作品,学习(模仿)人家的作品,创造自己的作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概括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
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
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仔细阅读文章,分析本文最后两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精神生活,
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可概括中心论点为:阅读是为了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文章③一⑥段,可由重点语句“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比如
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
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是比喻论证,“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
寂……”举了美国的例子,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可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
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
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理解,自己阅读经典作品,学习并模仿别人的作品,然后创造出自己的
作品,这就是“螺旋式前进”.
1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亲切自然,既是说明的对象,也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
2.纸书、题诗刻字
3.“老祖宗”原意为祖先,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朋友书”是今天各种社交媒体的最早表现形式,突出其
历史之久。
4.举例子、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为“朋友圈”点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并非今人的创造。
【解析】
1.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揭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修辞手法的运
用。此文标题中的“前世今生”点明了说明对象“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梳理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如“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
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提取两种形式“纸
书、题诗刻字”。
3.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解释该词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
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老祖宗”本义指祖先,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说明了“朋友书”的历史悠久。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
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
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引用传说,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顾题写赞语的例子,
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和引资料,结合整个句子来看,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第⑥段的中心句: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
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
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应用
12、(1)a.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但系统研究时间尚短b.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
是理念和方法存在巨大不足。(2)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进行许多其他的活动,使陪伴流于形式。
【解析】
(D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通读材料,可以找到“家庭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重要概念总结题及答案
- 如何上架直播课件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户外步行安全教育
- 重点传染病防控课件模板
- 宠物营养学科目复习试题及答案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师的行业规范与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考试职业技能与知识运用试题及答案
- 语言能力与文学鉴赏的关系自考试题及答案
- 废蓄电池回收管理制度
-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 DL∕T 5344-2018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 洗煤厂洗煤技术人员题库
- 开展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三篇
- 【公司招聘与选拔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探析2500字(论文)】
-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鲁迅小说专练(解析版)
- SL 288-2014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5WHY分析法培训课件
- (高清版)TDT 1031.6-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6部分:建设项目
- 国企素质测评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