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课件】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可以编辑】_第1页
新课标学习【课件】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可以编辑】_第2页
新课标学习【课件】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可以编辑】_第3页
新课标学习【课件】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可以编辑】_第4页
新课标学习【课件】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可以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前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科学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标准,科学教育应着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小学科学“四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目录Contents01小学科学的四个方面培养目标的概述06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六要素”02030405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建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第一部分(一)关于科学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将科学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分支。科学为技术和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增强,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2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1(二)关于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六大”核心理念第二部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01020304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05科学课程核心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

科学课程充分发挥科学课程育人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了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一些常见基础知识,并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为基础,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清晰和精准的科学课程目标。(二)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系列学习活动,做到适合年龄特征、突出重点、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在学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跨学科概念,并应用于真实情境。(三)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课程结构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一是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二是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四)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课程实施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五)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评价应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一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小学科学“四大”核心素养理念解读第三部分(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二)“四大”核心素养01科学观念02科学思维03探究实践04态度责任核心素养解读—①科学观念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内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②科学思维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内涵: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②科学思维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表现: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内涵: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③探究实践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体现在: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用自制的简单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和设想。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③探究实践科学态度体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内涵: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④态度责任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④态度责任核心素养的学段分项特征-以1-2年级为例核心素养的学段分项特征-以1-2年级为例小学科学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第四部分总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01020304科学观念学段目标—以第一学段(1-2年级)为例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能描述太阳升落、季节变化和月亮形状变化等自然现象,说出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知道自然物和人造物存在区别;知道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知道简单的制作问题需要定义和界定。01020304科学思维学段目标—以第一学段(1-3年级)为例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01020304探究实践学段目标—以第一学段(1-3年级)为例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01020304态度责任学段目标—以第一学段(1-2年级)为例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0102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第五部分课程内容总体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01020304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05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0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07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08091011技术、工程与社会12工程设计与物化13课程内容总体设置——4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01020304科学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内涵: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目的: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2)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描述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3)引导学生依据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4)引入科技史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学习活动建议:(1)观察(2)测量(3)实验探究(4)调查(5)项目研究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伴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内涵: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有新物质生成。目的: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2)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物质的学习,形成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3)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计算的比例关系模型,增强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价值。(5)结合具体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活动建议:(1)观察(2)实验探究(3)调查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内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目的: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教学策略:(1)(1)引导学生用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物体运动的概念。(2)让学生从相互作用的效果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3)指导学生从实验入手,认识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4)指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波的产生及传播规律。学习活动建议:(1)观察(2)实验探究(3)制作课程实施建议第六部分(一)教学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01020304(二)评价建议过程性评价原则以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01以评价改进和优化教学02评价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03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04(二)评价建议过程性评价主要环节课堂评价01作业评价02单元与期末评价03(二)评价建议过程性评价主要环节课堂评价01重视学生学习方法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二)评价建议过程性评价主要环节作业评价02作业难度要体现适切性作业形式要体现多样性(二)评价建议过程性评价主要环节单元与期末评价03评价问题的基础性评价方式的实践性评价容量的适切性构建高效课堂展现课堂魅力教师教学方法培训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教育改革的重心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1.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准”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理念不是一个时髦的叫法,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学生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2.高效课堂要保证三个”量”训练量思维量信息量3.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1.课前充分的备课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把握每一节的课堂结构,它总体构想、分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学习、时间如何分配、思考问题和训练题的设置等。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设置“脚手架”,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把握每一节的课堂结构1.课前充分的备课2.教师的准确定位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知识是学生“学”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但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的“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3.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小组的建立针对多数学生的胆怯、怕说话的现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形式可以是同座二人、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方法,分组中还可以按学习水平层次,同层分组或搭配分组,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这样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敏捷性、多端性。在经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形成小组意见,教师选取几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让他们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研讨结果,对结论修改、补充、完善后,取得共识。通过这样的自行研讨、自行分析及广泛交流,不仅能使学生从研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高。3.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图表、数学公式、模型等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小结总之: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型新授课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或设置悬念、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趣导入新课,或承上启下复习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材安排的内容,可用可不用,也可采用不同方式使用.1、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型新授课2、猜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巧妙地对教学情境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根据生活中的事例或实验,大胆去猜想,但一定注意不要毫无根据的猜想,一定要让学生回答“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时,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很多猜想:“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重力、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多少)、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液体的压强等因素有关。”学生猜想不到的可能有(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列举一些事例让学生思考,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猜想.但要注意,对学生的各种猜想做出归纳,要做到收发自若。探究型新授课3、实验设计过程(学生自主设计、讨论交流)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累积法、假设法、类比法、等效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给出明确的讨论内容如:设计原理、采用的方法、需要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