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课件_第1页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_第2页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_第3页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_第4页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民經濟統計學第1章導論§1.1國民經濟迴圈及其分析框架一、國民經濟的基本概念“國民經濟”是一個整體概念,它包括兩種涵義:橫向:從事經濟活動的各部門──貨物與服務部門、三大產業、居民等縱向:各部門參與的各種經濟活動──社會再生產過程:生產流通、分配、使用縱橫交錯、有機結合: 國民經濟=經濟活動各部門、各環節及其 內在聯繫的總和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前提條件)各部門比例協調:兩大部類(馬克思)三大產業(庫茲涅茨)部門聯繫平衡(列昂節夫)各環節相互平衡: 生產-分配-使用相互平衡,總供需平衡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宏觀經濟調控:怎樣調控(方式)~國民經濟學調控多少(力度)~國民經濟統計(核算)二、國民經濟的迴圈流程和分析框架(一)國民經濟的兩種運動實物運動:產品生產

市場流通

社會總供給價值運動:價值形成

收入分配

社會總需求兩者既分離、又統一:問題1:社會總供需是否平衡?(二)國民經濟的迴圈框架擴展一:引入金融過程和儲蓄-投資分析問題2:資金餘缺怎樣調節?擴展二:開放經濟系統問題3:國際收支狀況如何?問題4:財富存量與經濟流量關係如何?擴展三:引入經濟存量據此,我們可以全面考察國民經濟迴圈的條件、過程、結果和影響,從數量上深入探究其規模、結構、內部聯繫和對外關係,以及各種經濟存量與流量的動態銜接關係,為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不過,相對於紛繁複雜的國民經濟運動過程而言,這幅圖像也仍然是粗線條的,它所展示的只是國民經濟迴圈的基本脈絡。在國民經濟核算和分析中,往往還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的細節。國民經濟迴圈的主要環節和基本方面已被上圖囊括其中,可以說,它為國民經濟核算和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基礎框架。三、國民經濟管理與國民經濟核算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社會總供需的平衡。實施國民經濟管理:確定發展目標,監測和調控國民經濟的運行,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實的數據資料。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物價穩定充分就業收支平衡國民經濟管理的目標三、國民經濟管理與國民經濟核算(續)只有從國民經濟整體的角度來搜集、整理並科學地組織大量、豐富的數據資料,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歸納和發掘,才能合理制定國民經濟管理的目標,正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態勢,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真正做到目標可行,判斷有據,調控有度。因此,國民經濟核算(國民經濟統計)作為宏觀經濟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礎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構成了當代經濟統計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國民經濟核算的內容體系一、國民經濟統計與國民經濟核算經濟統計學:企業經濟(經營)統計:從微觀角度考察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統計理論和方法,旨在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必要的統計數據和有效的分析工具。國民經濟統計從宏觀角度考察與國民經濟運行有關的統計理論和方法,旨在為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和分析框架。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國民經濟核算是經濟統計的重要構成部分。它起源於早期的國民收入統計。1665年,威廉•配第(W.Petty)運用“政治算術”方法進行國民收入的估算。20世紀中葉,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S.Kuznets)關於國民收入和產出的理論和實證研究(197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瓦西裏•列昂節夫(W.Leontief)的“投入產出表”分析技術(197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莫裏斯•科普蘭(M.Copeland)的“資金流量表”分析技術;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Goldsmith)的“國民資產負債表”分析技術;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Meade)等人的國際收支分析方法(197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斯通(R.Stone)關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198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可見,在國外,“國民經濟核算”就是現代的國民經濟統計(包括國民經濟的生產、收入和支出,以及資產負債等方面的統計核算)在國內,情況有所不同:種類繁多的部門統計→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廣義地理解,國民經濟統計包括:國民經濟核算(SNA)、國際收支統計(BOP)、政府財政統計(GFS)和貨幣金融統計(MFS),等等。一、國民經濟統計與國民經濟核算(續)概括而言,國民經濟核算(或國民經濟統計)就是以國民經濟為整體的統計核算,旨在從宏觀的層面考察國民經濟運動縱橫兩個方面的數量規模、構成和內在聯繫,並為正確研究這些問題提供基本的核算數據、統計方法和分析框架。國民經濟核算(國民經濟統計)構成了經濟統計的主要部分。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企業經濟統計(企業經營統計)。它們兩者之間是宏觀與微觀的關係,前者以後者為基礎,後者又以前者為指導,彼此相輔相成。一、國民經濟統計與國民經濟核算(續)現代的國民經濟核算不同於傳統的國民收入統計之處,主要表現在其內容的系統性、方法的嚴密性和結構的複雜性。如此龐大複雜的工作,已經不是少數幾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所能獨立勝任的,這使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研究從一開始就與各國政府或國際機構的核算標準制定及其實踐緊密聯繫。由此形成了世界範圍內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國民經濟帳戶體系(SNA),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二、兩大國民核算體系及其主要差異1990年代前,世界範圍內曾經存在過兩種極為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模式。我國改革開放前後分別採用過這兩種核算模式。它們既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某些共通之處,同時又各自具有極為不同的結構特徵。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簡稱MPS,因其發源於前蘇聯和東歐經互會等計劃經濟國家,故又稱“東方體系”。二、兩大國民核算體系及其主要差異(續)國民經濟帳戶體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簡稱SNA,它是依據歐美發達國家的核算理論和實踐制定出來的方法體系,故又稱“西方體系”;但實際上除了歐美發達國家以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參照SNA制定本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兩大國民核算體系的主要差異:生產範圍核算內容核算方法SNA綜合性生產比較系統全面帳戶(複式)MPS限制性生產比較簡單片面平衡表(單式)注意區分:國民經濟帳戶與國民經濟核算

NationalAccounts

國民(經濟)帳戶,國民會計NationalAccounting

國民(經濟)核算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即聯合國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

一般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涵蓋SNA、MPS和形態各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制)附注:MPS的演變過程(蘇東國家)1920年,出現“物資產品平衡表”和“財政收支平衡表”1957年,制訂完整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1971年,由聯合國頒佈《MPS》,與SNA並行1984年,修訂、頒佈“新MPS”1990年代後,蘇聯解體,經互會解散,MPS消亡或曰:MPS是計劃經濟國家的國民核算體系, 而SNA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民核算體系。三、聯合國的國民帳戶體系(SNA)(一)SNA的產生和發展192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193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力圖通過宏觀管理振興美國經濟。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問世,他斷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主張政府積極干預國家經濟生活,通過財政與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刺激需求,從而減輕失業,恢復經濟。(一)SNA的產生和發展(續)1947年,舊國聯發佈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寫的研究報告《國民收入估算與社會帳戶編制》。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後發佈了《一個簡化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和《標準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兩份報告,提出了以帳戶形式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構想。1953年,聯合國正式頒佈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和輔助表》(舊SNA),該報告提出一套包括6個帳戶和12個輔助表的體系,用來描述國民經濟的生產、消費、積累和對外經濟等流量,這標誌著SNA基本核算框架的初步形成。(一)SNA的產生和發展(續)1968年《SNA》完善了基本概念的定義、國民經濟的部門分類以及帳戶體系的邏輯結構與表達方式,引入了投入產出、資金流量、資產負債以及不變價格核算的有關內容,基本形成了一套內容比較完備、方法比較科學的核算體系。1993年《SNA》篇幅龐大,內容豐富,結構複雜,方法規範,同時,還擴展到了人力資源統計以及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等新領域,顯示出高度的成熟性。該標準體系推行十餘年來,對各國的國民核算方法和實踐以及宏觀經濟理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二)SNA的核算內容SNA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帳戶體系,結合具體分析領域,可以歸納簡化為“國民經濟五大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考察關鍵總量(如產出、消耗、消費、投資等)投入產出核算:考察部門間技術經濟聯繫(相互提供、消耗產品)資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門間經濟收支關係(分配、轉移、金融)資產負債核算:考察資產負債存量(總量和結構)國際收支核算:考察對外經濟往來和對外資產負債五大核算的內在聯繫:流量(ABCE)~存量(D)國內(ABCD)~對外(E)總量(ADE)~部門結構和關係(BCD)五大核算與帳戶體系的關係:圖1-5SNA的帳戶設置與分析框架(後詳)四、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發展概況:80年代以前──採用MPS1984年起,改革舊核算體系1992年形成新核算體系《試行方案》(參照SNA)1995年核算體制全面轉軌2002年修訂《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基本框架 兩大部分,三個分支,二元結構(見圖)1992年《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2002年《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參閱:《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的回顧與思考》,統計研究,2001(11)《中國國民核算體系建設的新進展和新問題探析》,中國經濟問題,2003(6)五、本教材內容的結構和安排(一)幾種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結構*1.以國民經濟迴圈或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為主線的理論結構。主要內容包括:再生產條件核算、生產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使用核算,等等。2.以國民經濟帳戶為基礎的理論結構。主要借助於帳戶形式來展開其核算內容,包括:產品生產帳戶、收入分配帳戶、收入支配帳戶、積累帳戶、國外帳戶和資產負債帳戶等。——“以方法帶問題”3.以國民經濟五大核算為主體的理論結構。其主要內容包括: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或國內生產與國民收入核算)、投入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資產負債核算和國際收支核算等。——“以問題帶方法”4.以國民經濟運行的主要模組為基礎的理論結構。這裏將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內容劃分為六大模組,即:資源統計(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產負債等);總量統計(主要涉及GDP、GNI、EDP、NEW等指標);過程統計(包括財政稅收、貨幣金融、價格通脹、資金流量統計等);動態統計(涉及經濟增長和週期,經濟預測和預警等);結構統計(涉及產業、市場、區域、投入產出等方面);國際統計(涉及外貿、國際投資、外債和匯率,國際經濟對比、綜合國力對比等方面)。以上種種,各有優劣。相對而言,第2、3兩種較為可取。本教材兼取兩者之長,採用“國民經濟五大核算與帳戶體系有機結合”的結構。五、本教材內容的結構和安排(續)(二)本書採用的理論結構和內容安排第一部分(第1~2章):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方法,包括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概念、框架、模式和原則,主要分類和賬表方法,等等。這些旨在為學習後續章節的具體核算內容打下基礎。第二部分(第3~7章):國民經濟五大核算的理論與方法,即國內生產與國民收入核算、投入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資產負債核算,以及國際收支與國際頭寸核算。五大核算並不是國民經濟核算的全部,但它們無疑構成了以宏觀經濟分析為導向的國民核算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第8章):國民經濟帳戶體系,該部分以帳戶形式系統地組織國民經濟五大核算和其他方面的基礎核算資料,通過複式記賬方法使相關數據之間形成緻密的銜接對應與合理的邏輯結構,旨在提高國民核算方法的科學性,藉以保證國民核算數據的品質。與五大核算相比,國民經濟帳戶體系是一個更為基礎、完備、嚴謹的核算資料庫。第四部分(第9~10章):國民經濟核算的其他領域,包括國民經濟價格核算、經濟動態對比和國際經濟對比分析、人口數量和人力資源統計、可持續發展統計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以及社會總供需的統計測算與平衡分析等。這些既是五大核算在研究領域上的擴展,也是對國民經濟核算資料的進一步開發應用。§1.3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原則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系統原則二、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兩層涵義)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一)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的界定(二)國民經濟總體與國外的界定(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四、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原則(一)記錄時間原則──權責發生制(二)計價原則──現行市場價格(三)數據匯總原則:1.加總與合併;2.取總額與取淨額(軋差)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系統原則(一)整體性: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國民核算體系應該全面反映經濟迴圈的主要數量方面;在制定具體核算方法時,也應充分運用“宏觀思維”,從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保證核算體系的科學性和內部一致性。(二)層次性:國民經濟是一個多部門、多環節、多層次的有序整體。國民核算必須對其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為此,需要充分運用各種部門分類、交易分類和統計指標方法,形成不同層次的核算子系統,在此基礎上,構造出完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三)關聯性:國民經濟是一個內部聯繫錯綜複雜的整體。國民核算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聯繫,通過具體的核算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各要素、各方面的數量關係;同時,還要適當反映出國民經濟作為一個開放系統與社會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資源生態等外部環境系統的交叉關係和相互影響。二、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一)生產範圍劃分的理論依據1.三要素理論(西方經濟學)2.生產勞動理論(亞當·斯密-馬克思)3.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社會勞動價值論(錢伯海)分析表明:在國民經濟核算中,依據“綜合性生產”觀念確定生產範圍是合理的。這不僅是因為它具有充實的理論依據,更為重要的是,由此確定的生產範圍具有內容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更為符合國民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二、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續)(二)生產範圍對國民核算的制約關係1.生產範圍對經濟總量的制約關係生產範圍→產出→收入→消費、投資……生產總量=收入總量=使用總量(三方等價原則)注意:(1)產品積壓的統計衡量→存貨增加(使用)(2)封閉經濟與開放經濟(二)生產範圍對國民核算的制約關係(續)2.生產範圍對核算結構的制約關係(1)生產範圍決定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原始收入與派生收入的劃分界限初次分配:產出價值在其生產領域內部按所投入的有關生產要素進行的直接分配(如生產企業發放工薪、上繳生產稅、提取折舊和分配利潤等),初分配形成有關單位或部門的“原始收入”。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礎上繼續發生的收入流程,如政府對工薪等收入徵收的個人所得稅、對企業利潤徵收的企業所得稅、對居民發放的困難補助和救濟金,企業或勞動者個人的社會保險繳款、政府的社會保險付款,以及常住居民與非常住居民之間的僑匯等;再分配形成有關單位或部門的“派生收入”。與初分配不同,再分配可以發生在生產領域內部,也可以發生在生產領域與非生產領域之間,但是,即使發生在生產領域內部,它也不是對生產過程所投入的有關生產要素直接進行的分配。(二)生產範圍對國民核算的制約關係(續)2.生產範圍對核算結構的制約關係(2)生產範圍還決定著產品的中間使用與最終使用的劃分界限中間使用(中間產品):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又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被進一步加工或被一次性地消耗掉,如各種原材料、燃料動力、辦公耗用品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最終使用(最終產品):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在核算期內不再被繼續加工,它們或者是完全脫離生產領域作為消費品來使用,或者是留在社會生產領域內部繼續周轉,但不是作為勞動對象被一次性地消耗掉,而是作為勞動手段(固定資產)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持續地發揮作用、作為補充的存貨滿足後續時期生產上的有關需求、作為貴重物品(珍貴物品)滿足保值增值或鑒賞的需要,或者是被出口到國外(無論具體用途如何,都脫離了本國的生產系統)。以上兩種區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範圍的劃分。例:3.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1)平衡原則的表述為了保證核算體系的邏輯一致性,必須遵循“國民核算平衡原則”:

生產範圍劃在哪里,產出指標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標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原始收入與派生收入、中間消耗與最終使用就在哪里分界。這是貫穿於國民核算全過程的重要方法論原則。(2)平衡原則的兩層涵義

①要求國民經濟諸環節的核算總量保持平衡,並與生產範圍的劃分相一致;②要求國民經濟諸環節的核算結構協調對應,避免矛盾。(3)平衡原則的歷史由來和現實意義

①“三方等價原則”在國外早就存在(1917,J.熊彼特)。②錢伯海教授首先完整提出“平衡原則”(1982),廣為流傳,並被載入我國的新國民核算體系方案(1992)。③SNA與MPS兩大核算模式存在諸多差異,但都遵循國民核算平衡原則,有著共同的平衡核算方法論基礎。④學習國民經濟核算,必須理解和掌握平衡原則,用科學的“宏觀思維”統領具體方法和枝節問題,以簡馭繁。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一)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的界定(二)國民經濟總體與國外的界定(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一)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的界定常住(經濟)單位:在一國經濟領土上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機構單位。 空間規定時間規定①經濟領土=地理領土±“領土飛地” 領土飛地:一國駐外的使領館、新聞移民機構、科考站、軍事基地等②經濟利益中心:在何處擁有固定場所(廠房、住宅等)並長期(一年以上)從事生產或消費等經濟活動。討論:下列生產單位是否屬於“常住經濟單位”“常住(經濟)單位”是一個重要的核算和分析概念,由此可以決定其他重要概念:常住單位:在一國的經濟領土上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機構單位。非常住單位:與常住單位相反。國民經濟總體:一國常住經濟單位的總和。國外:與本國發生經濟往來或關係的非常住單位的集合。(二)國民經濟總體與國外的界定國外包括處於一國地理領土範圍之內的外國使領館、新聞和移民機構等非常住單位,它是一個經濟核算概念,而不是一個地理、政治或主權範圍的概念。國外並非泛指所有的非常住單位,而是僅僅包含與本國發生經濟交易或存在資產負債關係的那部分非常住單位。核算中,通常將“國外”視同為一個部門,與“總體”內的各部門相並列,借此可以驗證相關核算數據之間的平衡關係。但嚴格說,國外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國民經濟部門,因而,當我們從特定經濟總體(或國民經濟各部門)的角度計算諸如“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總收入”等宏觀經濟指標時,國外是不能包含在內的。國民核算中的“國外”

國民經濟核算以“常住單位”為基本主體,著重考察其全部經濟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據以進行的各種資源條件。一國的全體常住單位構成“經濟總體”;非常住單位只有在與所論經濟總體發生經濟交易或資產負債等關係時,才被納入核算範圍,並構成相應的“國外部門”。該核算原則是依據SNA等國際標準核算文獻以及世界各國長期的國民核算實踐經驗加以歸納、提煉和概括的結果。(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體原則四、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原則(一)記錄時間原則──權責發生制(應計制)以權益的形成或責任的發生為准,依據應收應付的原則記錄核算資料。這是保證國民核算內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重要原則。一種經濟價值(或權益)一旦被創造出來,或者被轉換、轉移、交換、消耗以致發生了變化,就應該對其進行核算,並在經濟價值(或權益)實際發生變化的時刻記錄有關的資料。權責發生制所要求的記錄時間與實際經濟活動或交易發生的時間相一致;依據權責發生制還可對各種非貨幣流量進行適當核算。國民核算中的權責發生制對於生產活動:貨物的產出應在其被創造出來時加以核算,且不僅包括期內已經生產出的產成品,還包括半成品和在製品的期末庫存增加(個別行業例外),而不論這些產品是否出售和取得收入;服務的產出則應在服務實際提供時加以核算,而不論是否出收取了服務費用;中間投入的核算不能按購入消耗品的時間、而要按實際投入消耗品的時間記錄有關資料。國民核算中的權責發生制(續)對於收支專案,應按其收入權益或支付責任的實際形成時間記錄資料,例如:在核算產出的同時,就要相應地依照應計制標準記錄應得(或應付)的利潤、稅金和工資等;由企業代扣代繳的社會保險金,必須同時記錄為員工的勞動報酬收入。國民核算在利用企業會計和政府財政統計等資料時,往往需要根據權責發生制規則進行必要的調整或校正。正確地運用權責發生制規則,有助於維護生產、分配與使用以及收入與支出在核算關係上的一致性,體現國民經濟核算平衡原則的基本要求。四、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原則(續)(二)計價原則──現行市場價格按核算期的“現行市場價格”對有關的經濟流量和經濟存量進行一致的估價。市場價格:產品銷售價格,市場服務價格(服務費),消耗品、機器設備、庫存物資和消費品的購買價格,以及股票和債券的發行或交易價格等。各種計價標準和方式(後詳):

“生產者價格”與“購買者價格”

“離岸價格”和“到岸價格”

“原始價格”、“重置價格”與“可比價格”(二)計價原則──現行市場價格(續)生產出來但尚未出售的產品,應比照相應商品的現行市場價格進行適當估價。易貨貿易、實物報酬、實物轉移等非貨幣交易也應作類似方式的處理。一些內部交易,如企業自製固定資產以及自給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等,若沒有可資比照的市場價格,也可按照生產它們所需的成本費用估價。政府等非營利部門提供的非市場服務,通常並未直接收取相應的費用,且沒有可資參照的市場價格,通常只能以其活動過程的實際費用作為估價標準。(二)計價原則──現行市場價格(續)由於國民核算中的流量和存量都是基於現期市場價格的測度,為了保證“期初存量→期內流量→期末存量”的銜接關係,需要將有關資產負債專案的期內價格變動作為“持有損益”引入核算框架(非交易流量)。除了市場價格,在國民核算中,還要適當運用“基本價格”或“要素價格”等計價標準。這些屬於基本計價規則之外的特殊情況和靈活處理。在具體核算中到底採用何種價格,應考慮核算對象的性質特點,以及分析的目的和要求,同時,還應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平衡原則的要求,從整體角度加以考慮。四、國民經濟核算的計量原則(續)(三)數據匯總原則

1.加總與合併(以金融流量數據為例)合併:對於同一組機構單位(可以分別是機構部門、子部門或國民經濟總體),將它們彼此之間的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流量相互抵銷,只反映它們與系統(或子系統)外部的金融流量。合併的作用:忽略給定的一組機構單位內部的金融流量、凸現對外部的金融流量。不同層次上的合併可以說明不同的問題:在國民經濟總體層次上的合併,旨在強調本國與國外的金融往來;在機構部門層次上的合併,可以突出資金剩餘部門與資金短缺部門之間的融資關係,並強調金融部門的仲介作用;此外,在金融機構子部門層次上的合併,還可以進一步反映各金融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1.加總與合併(續)加總:將同一組機構單位彼此之間的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流量(或存量)保留下來,不予抵銷,藉以完整地反映系統內、外部的金融流量(或存量)。加總的作用:如果要系統地反映整個國民經濟中金融市場的規模或結構,數據匯總就不宜採用合併的方式(那樣將會損失部分有用資訊),而應採用加總的方式。加總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對於收入分配等流量、金融資產與負債(存量)也可考慮類似的合併或加總處理。在分析層面上,適當的合併可以簡化核算數據、突出中心問題。但作為基礎資料庫的國民核算體系,仍然應該強調加總的方式。(三)數據匯總原則(續)

2.取總額與取淨額(軋[gá]差)“加總”與“合併”是就系統內各單位(部門)之間的相對關係而言的;“取總額”與“取淨額”則是就某個單位(部門)自身的情況,或者,任意兩個單位(部門)之間的情況而言的。此外,兩者在具體匯總操作方面也存在差異。2.取總額與取淨額(續)仍以國民核算中的金融數據為例:取總額:某個單位(或部門)同一項金融工具的資產方與負債方是被分別記錄的,並且,同一項資產(或負債)的增加與減少也被分別記錄、不予抵銷。取淨額(軋差)有兩種方式:(1)將同一項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增加與減少相抵後記錄為淨增加(只適用於流量);(2)將同一項金融工具的資產方與負債方相抵後記錄為淨資產或淨負債(適用於流量和存量)。2.取總額與取淨額(續)從經濟分析角度看,後一種取淨額的方式會損失許多有用的金融交易資訊,而取總額的方式則能夠提供更為詳盡、完備的核算數據。由於國民核算通常是從宏觀層面來搜集和組織各種數據資料的,有些金融流量往往還需要利用資產負債存量來加以推算,因此,某種程度的取淨額不可避免。折衷的方法:對於部分金融交易或其他經濟交易流量,採用第一種取淨額的方式記錄有關數據,儘量避免採用第二種取淨額方式;在給出取淨額結果的同時,列示被“軋差”的原數據。例如,在“淨出口”之下列出“出口”和“進口”,等等。(三)數據匯總原則(小結)加總與合併、取總額與取淨額(軋差)都是國民核算中匯總數據的備選方式。原則上,國民核算應適當保留加總和取總額的數據;即便需要採用合併或取淨額的方式,也應該控制在一定的範圍或層面上。例如: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對於各部門內部的金融交易流量和資產負債關係採用合併的方式匯總數據,而對於各部門之間的類似數據則採用加總的方式匯總數據;特別地,對於金融部門內部涉及到央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金融交易,也採用加總的方式匯總數據。這是遵循數據匯總原則的具體表現。【本章要點】國民經濟的兩種運動與核算框架國民經濟核算的形成與發展SNA與MPS兩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民經濟五大核算的內容及其相互聯繫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結構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原則國民經濟統計學第2章國民經濟的分類與核算方法§2.1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方法§2.2產業部門分類與機構部門分類§2.3經濟流量分類與資產負債分類§2.4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小結:本章要點

本章要目§2.1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方法一、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問題國民經濟核算需要對其核算“主體”和“客體”分別進行科學的分類。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問題:分類標誌:經濟類型、隸屬關係、產品用途、產業級次、投入產出性質、財務決策特徵等分類對象:國民經濟及其組成要素(主體和客體)分類單位:基層型單位、機構型單位、產品等二、國民經濟的一般理論分類(一)兩大生產部類的劃分分類標誌:產品的基本經濟用途第Ⅰ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經濟部門第Ⅱ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經濟部門在我國通常利用農、輕、重結構近似反映第Ⅰ部類:重工業(建築業類似)第Ⅱ部類:輕工業和農業霍夫曼(W.Hoffmann)比例據經驗研究結果,在20多個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呈現出以下階段性特徵:第一階段,霍夫曼比例=5±1,消費品工業占主導地位;第二階段,霍夫曼比例=2.5±1,資本品工業發展迅速;第三階段,霍夫曼比例=1±0.5,消費品工業與資本品工業比例相當;第四階段,霍夫曼比例<1,資本品工業(尤其基礎工業)超前發展。(二)兩大生產領域的劃分1.“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分類標誌:產品形態及其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物質生產部門:農、工、建築、商、運輸郵電業非物質生產部門:其他各種服務行業2.“貨物生產”與“服務生產”分類標誌:產品形態及其使用特點貨物(Goods):具有外在物質形態的產品(農、工、建築業產品)。可貯存,其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可分離。(貨物≠商品[Commodities])服務(Services):其他一切只能以活動形式提供的產品(生產活動與生產成果合而為一)。不可貯存,其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同步進行,同時完成,生產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③兩種生產領域劃分的關係:(三)經濟類型的劃分分類標誌:經濟類型(成份)或資產歸屬(所有制形式)SNA推薦的分類(1993):本國公營經濟、國內私營經濟、外國控制的經濟中國的分類(1992,1998):公有經濟(國有、集體經濟);非公有經濟(私有、港澳臺、外商經濟)三、國民經濟的產業級次分類分類標誌:產業形成時序、勞動對象特點,等等分類結果:表2-1產業級次分類對照表我國的三次產業分類(1985,2003):*

各種分類的差別:採掘業(Ⅰ或Ⅱ),建築業、流通部門(Ⅱ或Ⅲ)等【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三次產業劃分是考察“經濟增長”問題的產物。大量經驗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生產力水準的不斷提高,將會出現勞動力轉移:第Ⅰ產業→第Ⅱ產業→第Ⅲ產業(克拉克法則)產值轉移:第Ⅰ產業→第Ⅱ產業→第Ⅲ產業(庫茲涅茨法則)據此還可以劃分產業結構類型和經濟時代(以60%為界限): 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服務業主導型→知識產業主導型(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後工業時代)(知識經濟時代)§2.2產業部門分類與機構部門分類一、基層型單位與產業部門分類(一)生產活動的類型國民經濟產業的分類對象: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體常住經濟單位,其分類標誌則是有關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性質(簡稱“生產活動性質”)。“生產活動性質”:(1)產品的性質;(2)投入結構和生產工藝等方面的主要特徵。“生產活動性質”舉例:①生產何種產品?──產品的性質和種類汽車:貨車、客車、工程車、消防車酒精:食用酒精、醫用酒精、工業酒精②怎樣生產產品?──生產工藝和消耗結構電力:火電、水電、核電、油電、風電食鹽:海鹽、礦鹽、井鹽、湖鹽食糖:甘蔗制糖、甜菜制糖主要活動、次要活動和輔助活動:主要活動生產主要產品,同時還可能伴生出一些副產品。主要生產活動的特徵是,其產品的增加值份額高於其他任何一種生產活動。次要活動生產其他的一般次要產品,這些產品的增加值份額應明顯低於主要生產活動。主要活動產品:主要產品+副產品=聯產品副產品+次要活動的產品=次要產品輔助活動不單獨計量產出,其投入計入相應主要活動或次要活動的投入之中。(二)基層型單位的定義分類單位:基層(型)單位,即具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生產活動性質相對單純的經濟單位。(在我國也稱作“產業活動單位”)基層型單位的主要判據:(1)具有一定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生產經營活動;(2)具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相對獨立地組織生產、經營和業務活動;(3)具備一定的生產經營或財務會計等核算資料(基本的投入-產出資料,不要求完整的財務核算)。以上條件應同時具備。例:①某企業集團~汽車製造廠~汽車部件分廠、飛機零件分廠

機構型單位基層型單位(生產不同產品)②煉焦廠:煉焦的同時產出煤氣(兩者難以剝離,作為同一基層型單位處理)具體確定“基層型單位”時應注意:(1)基層型單位可以是一個企業或企業的一部分;(2)一個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的次要產品規模如果接近於主要產品,原則上應考慮對其進一步劃分;(3)經過劃分得到的基層型單位應該能夠掌握和提供基本的投入產出資料;(4)任何輔助性的生產活動都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基層型單位。(三)聯合國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產業部門:由許多從事相同或相近的主要生產活動的基層型單位(產業活動單位)所組成的部門。它是依據主要生產活動性質對基層型單位(產業活動單位)進行分類的結果。產業部門分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國民經濟分類。與產業級次分類相比,國民經濟產業部門分類更為系統、完備;產業部門分類構成了產業級次分類和其他重要國民經濟部門分類的基礎。(三)聯合國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llEconomicActivities)》,簡稱《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1948年提出;1958年、1968年和1989年形成標準化方案(ISICRev.1,2&3)。現行標準為2002年頒佈的修訂第三版(ISICRev.3.1)。該標準採用四級分類法,首先將國民經濟劃分為17個門類(Section,見表2-2),再依次劃分為60個大類(Division)、173個中類(Group)和306個小類(Class)。(三)聯合國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最新的修訂草案(ISICRev.4,2005)已擴充到21個門類:A.農業(含畜牧、狩獵業)、林業和漁業;B.採礦和採石業;C.製造業;D.電力、煤氣、蒸汽和空調(冷暖氣)供應業;E.供水,污水處理、廢物管理和環保活動;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貿易,機動車輛和摩托車的修理;H.運輸和倉儲業;I.住宿和餐飲服務業;J.資訊和通訊業;K.金融和保險業;L.房地產業;M.專業、科學和技術活動;N.行政和援助服務活動;O.公共管理和國防,強制性社會保障;P.教育;Q.人類健康和社會工作活動;R.藝術、文娛和休閒服務;S.其他服務活動;T.家庭作為雇主的活動,家庭自用、未加區分的生產貨物及服務的活動;U.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活動。(四)中國的《國家標準行業分類》中國的習慣用語:產業部門分類=“行業分類”產業級次分類=“產業分類”行業分類採用四級分類。門類數目:50年代(9個);1982年(15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GB/T4754-84),13個;GB/T4754-94,16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20個門類,再依次劃分為95個大類、396個中類和913個小類。(四)中國的《國家標準行業分類》ISIC中的“國際組織和機構”門類,以及GB/T4754-2002中的“國際組織”,對於一個特定的國家而言,都是“非常住單位”。請考慮以下問題:“非常住單位”是否需要納入一國的產業部門分類範圍?“非常住單位”是否需要作為一國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組成部分加以統計?第三產業=服務業?(本章思考題2-25)(四)中國的《國家標準行業分類》產業部門的作用和特點:主要用於同生產技術、產業結構和部門間產品流量等分析有關的領域(實物運動),這些分析領域對部門分類的同質性要求較高。由於基層型單位在投入和產出兩方面還不是完全同質的,因而,產業部門也不是完全同質的“純部門”。在國民經濟核算的其他領域內(價值運動),應用更為廣泛的是“機構部門”分類。二、機構型單位與機構部門分類(一)機構單位的定義和類型分類對象:所有常住經濟單位分類標誌:財務決策的性質,即怎樣取得和支配收入、籌集和運用資金。分類單位:機構(型)單位,能夠獨立地擁有資產、承擔債務,從事經濟活動並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易的經濟單位。機構單位的兩種類型:法人或准法人經濟實體(單獨編制完整的資產負債表);住戶(居民戶)。(二)SNA的機構部門劃分機構部門:由一組從事相同或相近的經濟活動、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財務決策特徵的機構型單位所組成的部門。它是依據經濟活動種類和財務收支性質,對機構型單位進行分類的結果。財務決策特徵:生產與非生產、金融與非金融、政府與非政府、營利與非營利等屬性,在財務收支上的重要差別;兼及活動職能、行為方式、經濟類型等方面的狀況。SNA的機構部門分類結果及其特徵(見教材,圖2-5)市場性和非市場性的生產活動:市場生產活動通過出售產品或收取服務費用來彌補開支、獲取利益;非市場性生產活動一般既不出售產品,也不收取服務費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生產活動:營利性的生產活動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的(但不一定都盈利);非營利性生產活動則不以創造和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但也可能獲利)。問題:兩者之間是何種關係?請注意:營利生產∈市場生產,非營利生產≠非市場生產兩類非營利機構的區分:市場性非營利機構:以有經濟意義(能夠適當平衡供需)的價格提供服務或出售產品;或通過企業、政府和居民的捐贈來籌集部分資金,並適當運用資金獲得財產收入,彌補由於價格偏低而造成的收費不足。其盈利不能分配給資助者,只能用於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品質的提高。典型實例:為居民服務的收費學校、醫院,為工商企業服務的商會、同業公會或聯合會、實驗室或研究所等。在SNA中,劃歸非金融公司部門。非市場性非營利機構:以免費方式或無經濟意義的價格提供服務或產品,所需活動資金基本上來源於各種捐贈和其他資助。其中,一類主要受政府資助並受政府控制,在SNA中劃歸一般政府部門;另一類則廣泛獲得社會各界的資助,並相對獨立於政府和企業部門,它們單獨形成“為居民服務的非營利機構部門”。兩組分類的相互關係:營利性-市場生產非營利性-市場生產(非金融公司)非營利性-非市場生產受政府資助和控制的(一般政府)民間資助的(非營利機構部門)為自己的非市場生產(非金融公司)(三)中國國民核算體系的機構部門劃分SNA的機構部門分類

中國的機構部門分類①非金融公司①非金融企業②金融公司②金融機構③一般政府(含公辦非營利機構)③政府④住戶(含私人非公司非法人企業)

④住戶(居民)⑤為居民服務的(私人)非營利機構機構部門的進一步細分:職能分工,經濟類型、產業差異,等等(以“金融部門”為例,見教材)。國外≠機構部門,對應於“經濟總體”,無須劃分部門。三、產業部門與機構部門分類的比較注意:基層單位與機構單位的差異;由此導致的產業部門與機構部門分類結果的差異(三種情況,參閱教材)。§2.3經濟流量分類與資產負債分類一、經濟流量和經濟交易的分類經濟流量:反映經濟價值的產生或消失、獲得或處置、轉移或交換等,它涉及有關經濟主體(單位、部門或總體)的物量或價值的總量或構成的變化。影響經濟流量的因素:經濟交易因素,形成“交易流量”,非交易因素,形成“其他(非交易)經濟流量”;大多數經濟流量都屬於交易流量,如產出、消耗、工薪、稅收、利息、購進、出售、消費、投資、存款、貸款,以及出口和進口,等等。(一)經濟交易流量及其分類經濟交易:實際發生在機構單位之間或機構單位內部的各種經濟活動。一般是按機構單位間的協議或某種程式進行的。交易者:從事各種交易的經濟主體(機構單位)。這與機構單位所具有的三個屬性是分不開的。機構部門或基層單位,也可以構成核算上的或事實上的交易者。交易和交易者都是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基本概念。(一)經濟交易流量及其分類發生在機構單位之間的兩種經濟交易:存在對等支付基礎的交易。如購買貨物或服務需要支付費用,使用勞動力必須支付報酬,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必須承擔債務等。不存在對等支付基礎的交易。如所得稅的繳納、社會福利和救濟的提供、僑匯的收入與資本的轉移等。根據國民核算的有關規則,不同的交易有時需要作不同的核算處理。經濟交易的幾種主要類型:1.有償貨幣交易與易貨交易。存在對等的貨幣或實物支付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前者佔有較大比重。2.實物報酬與其他實物支付。其他實物支付是指實物報酬以外的各種以貨物或服務形式代替貨幣形式所做出的支付,如土地承租者可以其部分實物收成向土地管理者支付土地租金,某些國家還允許住戶通過捐贈名畫或其他貴重物品的方式繳納遺產稅等。經濟交易的幾種主要類型(續):3.現金轉移,包括經常性現金轉移與積累(資本)性現金轉移。經常轉移屬於收入再分配,資本轉移則不屬於收入分配。4.實物轉移。它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貨物、服務或非金融資產等而不獲得對應物作為回報的交易。包括實物贈與、慈善捐贈、實物社會轉移、投資補助和債務撤銷等。實物轉移也可區分為經常性實物轉移和資本性實物轉移。經濟交易的系統分類:依交易是否以貨幣為媒介,有“貨幣交易”與“非貨幣交易”之分;依交易雙方是否有對等支付,有“非轉移交易”與“無償轉移”之分;依交易是否直接影響到交易者的資產或負債的變化,有“積累交易”與“經常交易”之分;依交易是否通過金融市場、運用金融工具,是否直接影響到交易者的金融資產或負債的變化,有“金融交易”與“非金融交易”之分;在積累交易中還有“資本交易”與“金融交易”之分。(二)其他經濟流量及其分類非交易因素都會直接引起資產或負債的變動,因而,“其他經濟流量(非交易流量)”屬於“其他積累流量”。通常可歸納為兩類:1.外生物量變動(其他物量變動)。這裏假定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因素保持不變。例如:可利用資產或資源的經濟出現與消失,戰爭和災害引起的資產損失,政府等機構對資產的無償沒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一國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或撤銷,黃金的貨幣化或非貨幣化,分類引起的結構變動等。2.持有損益。即在資產或負債數量並未變化的情況下,價格、利率和匯率等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資產或負債實際價值量的增減。由此引起的資產或負債的全部帳面價值的變化稱作“名義持有損益”,又可分解為“實際持有損益”和“中性持有損益”。SNA的經濟流量分類(表2-3和圖2-6)交易流量與其他經濟流量(非交易流量)構成國民經濟核算所研究的全部經濟流量,它們共同描述了從期初到期末的相應經濟存量的變化情況。1993年SNA將全部經濟交易和非交易流量劃分為四大類:產品(貨物和服務)交易流量;分配性交易(含資本轉移)流量;金融交易流量;其他積累性的交易和非交易流量。其中,各種交易流量經過適當組合,還可適當體現出經常交易與積累交易、金融交易與非金融交易,以及金融交易與資本交易的區分。二、經濟存量和資產負債的分類(一)經濟存量與經濟資產的概念經濟存量:機構單位或經濟總體在某一時點持有的資產、負債以及其他經濟資源的狀況,即人、財、物力資源狀況。經濟資產: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某種經濟收益的資源或權益。兩個基本特徵:(1)必須具有明確的所有者,尚未明確所有權的資源不是經濟資產;(2)必須具有經濟利用價值,也即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沒有經濟利用價值的資源也不是經濟資產。(二)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分類金融資產:以貨幣信用的形式產生和存在的各種資產。非金融資產:以其他實物或非實物的形態存在的資產。金融資產按金融工具(手段)分類: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流通貨幣,存款和貸款,債券、股票和其他權益,保險專門準備金,以及其他應收、應付賬款等。有時還可粗略地劃分為短期金融資產和長期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包括:債權,單方面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債務):金融債權的對應體。(三)非金融資產的分類1.生產資產與非生產資產(產生或形成方式)非生產資產:自然資源,專利權和商標權等2.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存在形態)無形資產:電腦軟體、資本化的礦藏勘探費用(生產資產),專利權、商標權、商譽和可轉讓合同(非生產資產)3.固定資產與非固定資產(價值周轉特性)固定資產:有形,無形(軟體、資本化的礦藏勘探費)非固定資產:存貨、貴重物品SNA的固定資產定義:在生產過程中被重複或連續使用一年以上的生產資產。這裏應強調三點:(1)固定資產必須是生產資產,它不包括各種非生產資產(如土地等)。(2)固定資產必須是為生產目的而持有的資產,非生產者持有的任何資源都不能成其為固定資產。譬如,同樣的汽車或傢俱等,由企業持有時是固定資產,而由居民持有時就是消費品。(3)固定資產還必須是能夠在生產過程中反復使用的資產。其使用價值一次性投入生產過程,而其價值則逐漸損耗、逐期轉移、逐步得到補償;而生產資產的中存貨和貴重物品則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本章思考題2-19:試判斷,下列專案中哪些是固定資產,哪些不是?為什麼?(1)土地和耕地,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2)果樹、葡萄園、橡膠園和為砍伐而栽種的樹木,役畜、奶牛、產毛綿羊和為宰殺而飼養的牲畜;(3)企業用車和居民私車,廠房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4)企業購置並使用的財務軟體和設計軟體,企業的專利權和購買的商譽兩個特殊情況:土地改良形成的資產是否固定資產?居民住宅是否固定資產?(四)全部經濟資產的分類體系1.非金融資產與金融資產2.非金融資產:生產資產與非生產資產、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3.生產資產:固定資產、存貨、貴重物品4.金融資產:各種金融工具詳見表2-4:SNA的全部經濟資產分類§2.4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國民核算基本方法:分類法、指標法和平衡法。一、經濟指標法指標的概念、特點(可量性、綜合性、操作性),指標體系二、平衡法與平衡表(一)統計平衡法及其特點和種類統計平衡法:研究客觀現象之間數量對等或制約關係(即平衡關係)的方法。三個基本特點:數量性、關聯性、平衡性種類:靜態與動態平衡;整體與局部、收入與支出、生產與使用、來源與運用、資產與負債,以及條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數量平衡;自身平衡與定義平衡。(二)統計平衡表及其種類平衡表:反映相關現象或過程的總量平衡關係的專門統計表。將反映現象或過程的數量對等關係的兩組(或多組)統計指標按一定順序和結構排列成表格,藉以反映現象或過程的數量平衡關係。平衡關係的內容:(1)性質相似、方向相反而又互有聯繫的兩類交易流量(或資產負債存量)的整體平衡關係;(2)局部與整體的靜態平衡關係;(3)流量與存量相互銜接轉化的動態平衡關係。表式結構:收付式、並列式和矩陣式(棋盤式)平衡方式:單式平衡與複式平衡(分別適用的表式結構,見表2-5)(三)收付式(或單一式)平衡表反映單一對象的數量平衡關係,最基本的平衡表。1.左右排列式:左收右支,總計平衡2.上下排列式(可以不設合計欄)上下、左右混合排列式(第3章)收付式平衡表的主要優點:(1)表式簡潔靈活,編制相對容易;(2)平衡關係單一且直觀易懂。此外,若適當引入複式記賬規則,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收付式平衡表描述帳戶體系的數據內容。(四)並列式(或一覽式)平衡表同時反映多種對象的數量平衡關係,是多個收付式平衡表的並列。便於觀察、對比、匯總資料。在國民核算中廣泛應用。(例見表2-8)(五)矩陣式(或棋盤式)平衡表同時表現多個對象的數量平衡關係,不是簡單並列,而是縱橫交錯。特點:行列對應,形式對稱;行、列方向具有不同的涵義;表記憶體在縱橫交錯的平衡關係。例:考察若干個地區之間的貨物流量關係棋盤式平衡表的雛形,最早見之於前蘇聯中央統計局20年代編制的“國民經濟平衡表”。此後,瓦西裏·列昂節夫對其加以改造和完善,編制出國民經濟的“投入產出表”,並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建模分析,大大擴展了矩陣表的應用領域,提高了經濟分析的科學水準。三、複式記賬法與帳戶體系(一)收付式帳戶(平衡帳戶)──收付式平衡表與複式記賬法的有機結合1.依據國民經濟運行過程設置帳戶:生產帳戶、分配帳戶、支配帳戶、積累帳戶、國外帳戶等2.運用複式記賬方法記錄資料: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3.表內總量平衡,表外借貸對應,形成帳戶體系例:給出國民經濟迴圈過程的有關資料(見第1章圖)。據此,可以編制五個簡明國民經濟帳戶,每個帳戶描述國民經濟迴圈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開放經濟系統的核算流程:舉例以上構成一個小型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國民經濟帳戶不僅具備收付式平衡表的一般特點,還具有下麵的優點:表內總計平衡,表外借貸對應,數據相互驗證,便於觀察分析。(二)並列式和矩陣式帳戶──帳戶體系與並列式、棋盤式平衡表的有機結合普通收付式帳戶的問題:當帳戶、專案較多時,運用複式記賬規則記錄資料很繁瑣;帳戶之間的結構關係不易完整把握。1.利用並列式平衡表的特點,通過兩列(或兩行)代表一個帳戶(一般是部門帳戶),並將不同帳戶平行排列,以便系統地反映整個帳戶體系的內容和結構。這種帳戶形式即“綜合經濟賬戶(經濟賬戶總表)”,它在1993年SNA中被作為整個帳戶體系的主要描述形式。有關內容詳見第8章。2.利用矩陣表的特點,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矩陣(社會核算矩陣,社會會計矩陣)。基本規定:(1)每一對行列代表一個帳戶;(2)橫行表示帳戶貸方,縱列表示帳戶借方(行貸列借);(3)表中任一非零元素既是一個帳戶的借方專案(所在列),又是另一相關帳戶的貸方專案(所在行),具體經濟涵義由其所處的位置決定。矩陣中各個位置的經濟涵義相對固定。國民核算矩陣的主要特點和優點:(1)簡化帳戶資料的記錄過程(化複式記賬為單式記賬);(2)反映帳戶專案之間的借貸對應關係和帳戶體系的邏輯結構;(3)便於對帳戶體系和核算結構進行分解、歸併和其他變換處理;(4)便於核算資料的開發運用和數學處理。國民經濟帳戶不僅強調表內的平衡,同時還兼顧表外的銜接,因而具有更為嚴謹的核算結構,這對於提高核算資料的準確性和內部一致性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但限於現有的核算基礎和數據來源,國民經濟帳戶在中國的實際應用還存在若干問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除了上述各種基本方法之外,還經常運用經濟模型法(如投入產出模型、資金流量模型等)、經濟指數法以及其他許多方法(後詳)。【本章要點】國民經濟的一般分類:兩大部類或兩大生產領域的劃分、產業級次的劃分,以及經濟類型的劃分等產業部門和機構部門分類:分類對象、分類單位、分類標誌、分類結果和分析功能經濟流量、經濟資產:概念和分類各種平衡表、平衡帳戶、矩陣式帳戶國民經濟統計學第3章國內生產與國民收入核算§3.1國內總產出核算§3.2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淨值核算§3.3國民收入與可支配收入核算§3.4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的分析應用*小結:本章要點

本章要目§3.1國內總產出核算一、生產核算的範圍與國內總產出(一)生產核算及其相關範疇生產過程:投入-產出投入: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各種形態的資本等)產出:各種形態(貨物和服務)、各種來源(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不同服務行業)、各種用途(消費、消耗、積累和出口)的產品。生產、流通、分配和使用的關係:流通∈生產,生產←→使用(消耗、消費)生產≠分配,分配≠使用(嚴格區分,銜接平衡)(二)國內生產範圍的確定國內生產:全體常住單位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其生產成果屬於“國內產出”。國內生產的範圍:MPS及我國舊核算體系:五大物質生產部門SNA及我國新核算體系:第一、二、三產業在具體計量社會生產活動總量時,還須考慮兩個規則:1.“市場性”規則──國民經濟生產核算應對全部市場性生產活動的有效成果計量產出。據此,居民家庭內部的自我服務(如烹飪食品、縫紉服裝、製作家俱、擦洗地板、修理汽車等)不能計入國內產出;但飲食業、縫紉業、修理業或有酬家庭服務業的活動,則必須計算產出。2.“社會性”規則──國民經濟生產核算還應對各種社會性生產活動的有效成果計量社會產品。(如非市場、非營利服務)討論幾種典型情況: 當今各國的國民核算都適當體現了市場性或社會性要求。但並非絕對嚴格,有時還鬚根據實際分析要求作出變通處理。在進行國際對比時,必須注意資料的“可比性”。(三)國內總產出及其構成國內總產出: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體(或國民經濟各部門、所有常住單位)的全部產出之和。國內總產出的實物構成:產品形態——貨物與服務實現方式——商品與非商品經濟用途——生產資料與消費品,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國內總產出的價值構成生產資料轉移價值c,包括勞動手段轉移價值c1(即固定資本消耗)和勞動對象轉移價值c2(即中間消耗);活勞動新創價值,包括必要勞動價值v和剩餘勞動價值m

。二、貨物總產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一)企業法和產品法的基本原理企業法(工廠法):以單個企業作為基本統計單位,按其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同一企業內部不能重複計算被消耗品的轉移價值,但在不同企業之間則允許重複計算。產品法:以具體產品為統計對象,凡是某一生產過程的預期有效成果(通常就是統計目錄中規定的產品),無論是否屬於有關經濟單位的最終生產活動成果,均應計入該單位的總產出。(一)企業法和產品法的基本原理(續)企業法與產品法的主要區別:企業法:一個經濟單位(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是準備出售,就要作為該企業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而如果作為消耗品自用(自製設備除外),就不是企業的最終成果,也不能計入其總產出;產品法:一個經濟單位(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要被列為統計對象,則無論出售還是自用,都要計入該單位的總產出。(二)企業法和產品法的應用領域1.農業總產出的核算──“產品法”,即“產量×價格”之和2.建築業總產出的核算──“產品法”3.工業總產出的核算──“企業(工廠)法”比較:農業:產品種類相對較少,生產週期較長,季節性和連續性很強,產品數量較易確定。建築業:與農業相似,但生產週期更長,且具有流動施工、產品固定、單位產品價值量較大等特點。工業:產品種類繁多,生產週期長短不一,半成品、在製品的加工程度各不相同,很難確定所有產品的數量。【思考題】用“企業法”核算總產出存在重複計算;用“產品法”核算總產出是否也存在重複計算?(三)企業法和產品法的核算案例案例資料:棉農種植棉花(總價值100單位),紡織工將其紡成棉紗(200單位)、織成坯布(350單位),印染工再將其染成色布(450單位),最後縫紉工將其縫製成服裝(950單位)。兩種假設:(1)所有生產環節都由一個生產企業完成;(2)各個生產環節分別由不同的生產企業完成。分別採用“企業法”和“產品法”核算所有環節的總產出。(三)企業法和產品法的核算案例(表3-1)企業法(一個企業完成所有工序環節):工農業總產出950單位,不存在任何重複計算。企業法(不同企業完成各個工序環節):工農業總產出1850單位,存在著被消耗品的大量重複計算(共計重複900單位,見表3-2)。產品法:兩種假設條件下得到的總產出結果完全相同,表明產品法不受生產過程社會分工的影響(但受計算產品種類多少的影響)。用企業法核算的總產出用產品法核算的總產出假設(1):一個企業完成所有工序環節總產出=服裝產出=950總產出=棉花產出+棉紗產出+坯布產出+色布產出+服裝產出=2050假設(2):不同企業完成各個工序環節總產出=棉花產出+坯布產出+色布產出+服裝產出=1850總產出=棉花產出+棉紗產出+坯布產出+色布產出+服裝產出=2050可見:總產出不論採用何種方法核算,從全社會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轉移價值的重複計算問題。企業法有不同企業間的重複計算,產品法則有企業內外不同產品之間、甚至同一產品之間的重複計算(例如,發電廠的廠用電消耗)。產品法的重複計算程度取決於作為產出統計對象的“產品”種類的多寡。若種類多到同一企業中有兩種以上產品被列為統計對象時,其重複計算程度就會超過“企業法”(表3-3)。若將“產品法”中的“產品”規定為各基本生產單位的最終活動成果,則兩種總產出核算方法之間的差異就隨之消失。三、服務總產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一)追加價值法(主要用於計算商業和貨物運輸業的服務總產出)(二)營業收入法(用於各種營業性服務企業的服務總產出核算,如旅館業、旅遊業、生活服務業、資訊諮詢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的文化教育、衛生和科技服務等行業)(三)服務費用法(各種形式的傭金、手續費、交易費和其他服務費)(四)成本費用法(政府服務,其他非營利、非市場服務)(五)虛擬推算和抽樣推斷方法四、金融和保險服務產出的核算方法*金融業的主要活動:融通社會資金,以吸收存款或發行債券等方式吸納社會資金,再以發放貸款或購買債券等方式提供給需要資金的部門,即“金融仲介服務”。金融機構的“輔助服務活動”:貨幣匯兌和銀行結算、金融租賃和外匯交易、投資和稅收諮詢或監督,股票和其他證券的經紀,等等。金融業的收入來源:各種金融資產的利息收入與金融負債的利息支出兩者之差(淨利息收入);通過從事輔助服務所收取的費用(手續費或傭金等)。前者佔有絕大比重。傳統的理解:金融業從事金融仲介活動並未向存款者或貸款者收取任何服務費用;銀行的利息收支在性質上完全屬於“財產收支”,不宜直接作為金融業的產出計量;一個悖論:金融業總產出=輔助活動的服務收費金融業總產出-全部金融活動的日常消耗和其他費用開支=金融業增加值<0,金融業營業盈餘<<0但金融業並不是非市場、非營利部門,它必須通過市場營利活動來維持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問題:怎樣適當計量金融業的總產出?金融服務總產出核算:“利息差額法”和“服務費用法”金融服務的內容包括:①金融仲介服務:吸收存款、發放貸款;②輔助金融服務:匯兌結算、外匯交易、投資諮詢、證券經紀、保險箱業務等。金融業總產出=仲介服務總產出+輔助服務總產出其中:金融仲介服務總產出

=存款服務費+貸款服務費 ≈(金融業利息收入-金融業利息支出)

-自有資金利息收入 輔助金融服務總產出=手續費、交易費、傭金等服

務費之和〖討論〗金融仲介服務總產出的計算方法問題:①居民存款、企業貸款有沒有向銀行繳納服務費用? ②如果沒有,為何存款利率總是低於貸款利率?分析(參看圖):因此有:存款服務費=應付財產收入-實付存款利息貸款服務費=實收貸款利息-應收財產收入金融仲介服務總產出=存款服務費+貸款服務費

=實收貸款利息-實付存款利息

+(應付財產收入-應收財產收入)其中:應付財產收入-應收財產收入 =(存款總額-貸款總額)×參考利率≈零

全社會:基本平衡不含服務費從而得到:金融仲介服務總產出=實收貸款利息-實付存款利息

=淨利息收入問題甲銀行: 存款總額2000億元,貸款總額1667億元 存款利息支付160億元,貸款利息收入200億元

金融仲介服務產出=200-160=40億元乙銀行: 存款總額250億元,貸款總額500億元 存款利息支付20億元,貸款利息收入60億元

金融仲介服務產出=60-20=40億元 疑點:兩者經營規模差距懸殊,何以產出相同?是方法本身有誤,還是誤用了方法?在實際核算中,考慮到銀行自有資金的利息,以及金融業從事其他服務活動的產出成果,就得到完整的金融服務產出計算式(3-6):金融業總產出=(金融業淨利息收入-利用自有資金獲得的利息收入)+其他金融服務收入補充思考題: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的融資活動是否生產活動,由此獲得的利息收入是否需要從“金融仲介服務產出”中扣除?(二)保險服務總產出的核算(略)§3.2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淨值核算一、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正確區分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應注意三個問題:(一)從全社會或經濟總體的角度區分

——“社會最終產品”有別於“企業最終產品”(二)與生產範圍的劃分方式相結合

——適當貫徹國民經濟核算平衡原則(三)關於最終產品與增加值的概念區分

——產品使用與價值形成(P.97舉例)二、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本國全體常住生產者所創造的社會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量。它等於國內總產出扣除全部中間消耗之後的餘額。社會最終產品的完全價值(C+V+M)國內總產出的部分價值(C1+V+M)它可以分別從兩個角度,用三種方法計算:(一)生產法基本原理:首先計算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再從中扣除相應的中間消耗,求得各部門增加值;最後,匯總所有部門的增加值,即得“國內生產總值”

GDP=∑(各部門的總產出-該部門的中間消耗) =∑各部門的增加值在總產出確定之後,生產法的關鍵就是如何依據“平衡原則”正確計算各部門中間消耗。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中間消耗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必須一致。否則,就會引起使用額與生產額不平衡。例如:工業企業自產自用的原材料不能計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