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不完整)

2013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10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5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5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03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

2015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新闻与传播史论

科目代码:636

适用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编辑

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

第一部分(共75分,所有专业都做):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舆论监督

2.“四不主义”

3.公民新闻

4.意见领袖

5.史量才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媒介机构的新闻把关过程之影响因素。

2.论述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的“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的

论断。

第二部分(共75分,请按专业做题)

(一)仅新闻学专业考生做(75分)

1.简要回答“新闻是一面镜子”和“新闻是一扇窗户”这两种说法之

间的差异。(15分)

2.简要回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办报活动。(15分)

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新闻业的产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困境

与出路。(45分)

(二)仅传播专业考生做(75分)

1.视觉影像(5分)

2.公共舆论(5分)

3.把关人(5分)

4.传播政策(5分)

5.电视批评的基本观点。(10分)

6.焦点小组访谈的起源、方法和特点。(10分)

7.文本索引的基本方法与作用。(10分)

8.杜威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你如何理解这个表述

的,并结合中国的传播生态来谈谈你的看法。(25分)

(三)仅广播电视专业考生做(75分)

1.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功能。(5分)

2.简析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征。(10分)

3.简述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10分)

4.在十八全面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

体”未来发展大格局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更加全面地理解广

播电视作为媒介的属性内涵?(25分)

5.广播电视新闻是公共物品还是商品?请给出您的全面分析意

见。(2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共75分,所有专业都做):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舆论监督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

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

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

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

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舆

论监督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手段是新闻媒介及其传播系统。

2.“四不主义”

答:“四不主义”是指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四不主

义”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

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

主义”方针。“四不主义”的宗旨是报社不支持任何党派,不接受一切资

助,不作私用,不盲从于任何势力,为全国人民说话,成为社会公器。

新记《大公报》在新闻实践中严格遵守“四不主义”,报道和评论尽可能

客观公正。新记《大公报》凭借着“四不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

在客观公正上所坚持的职业操守和成功的运作模式值得现代的中国报业

借鉴,使之更具公信力和影响力。

3.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

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

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

道”。“公民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

来而兴盛。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

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中心向受众中心转

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

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

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4.意见领袖

答:意见领袖是指那些经常接触媒介,从媒介获取各种信息并活跃

在人际圈中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并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人。这

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见领

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

点包括: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

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

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史量才

答:史量才是一位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他早年曾任

《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厉行改革,更新设备,发展广告

业务,增出《自由谈》副刊等,使《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

量最多的大报。“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骤变的形势使《申报》1931年

9月开始的纪念活动中断了,这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认清蒋介石对日

妥协的本质。于是开展起《申报》纪念六十周年的革新活动。史量才的

变化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意味着脱离其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

况下,国民党特务于1934年11月13日下午将史量才枪杀。史量才遇刺充

分暴露国民党对新闻控制的黑暗和残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

用极端手段维护新闻统治的又一案例。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媒介机构的新闻把关过程之影响因素。

答:把关是指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的人,对

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把关是勒温在《群众生活的渠道》中提

出的概念,后来怀特将此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新闻把关指大众传

播机构以新闻价值等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提纯之后,再将

其传递给广大受众。

(1)媒介机构对新闻进行把关活动

①记者对新闻的把关:记者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及职业素养,从众

多社会事件中选择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文字、画面等的加工,

使其符合新闻传播的规范准则。

②编辑对新闻的把关:在记者对新闻进行第一次加工后,编辑还要

进行审稿,以检查新闻稿件中是否有记者忽略掉的错误,还要从报社立

场和社会传播效果等方面权衡新闻稿的取舍和措辞,进行修改。

(2)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①政治因素

在我国,媒介机构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

喉舌。因此,新闻媒介机构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也要反映民情以便党和政府更好地决策。这就要求媒介机

构要选择那些真正代表民意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还要以正面报道为

主,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具备党性原则。

②经济因素

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媒介机构也要自负盈亏,因此其不

得不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只有抓住受众才能进行二次售卖获得广告利

润。这就使其在选择新闻事件及使用新闻语言方面要符合受众的兴趣和

口味,抓住受众眼球。

③文化因素

新闻把关的权利始终落实到“把关人”身上,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文化背景,同时整个新闻生产发生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

潮无论是作用于人还是作用于社会事件,都将对新闻把关过程产生影

响。

④新闻属性因素

由于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具备真实性不仅不能成为新闻,一旦

播出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新闻还具有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时新性等特征,这些是衡量新闻能否成为新闻的标准,是新闻把关过程

中不可忽略的要素。

(3)辩证看待媒介机构的新闻把关行为

由于媒介属性等各种原因,媒介机构进行新闻把关具有必要性。一

方面,它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求真、求快等需求,也能缓和媒介本身

容量有限的矛盾,通过把关过后的新闻更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有利于社

会的良好运行。另一方面,新闻把关也容易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受到威胁,尤其是把关行为的不当。因此,这就需要媒介机构自身的自

律、社会监督、法律规范三方的有机联动,优化媒介机构的新闻把关行

为。

2.论述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的“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的

论断。

答:保罗·莱文森是美国当代技术哲学界的主流人物、媒介理论

家。他师从麦克卢汉,被认为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主义

第一人——即认为人类有驾驭技术的能力。他提出“一切技术都是刀子

的翻版”其来源是“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既可以用于好的目的,也

可以用于坏的目的。”

(1)这一论断的根源理论在于,莱文森认为技术以一种“补救性”的

方式发展。

莱文森认为“补救性技术”——抵消技术引起的问题的技术。“整个

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作是补救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作是补救性

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等媒介的改

进。”

而之所技术是以“补救性”的方式在发展,在于技术的中立性和应用

后果的不可预测性。莱文森认为,寻找一种固有好的或坏的属性的技术

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枪的好处是可以作为打猎的工具而使人们免于饥

饿,但坏处是可以杀人。所以,“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既可以用

于好的目的,也可以用于坏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切技术的应用潜力

和后果都是不可预测的,这是一切技术的属性。

(2)保岁·莱文森提出的“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也说明了技术

的两面性,即技术既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同时也会附带某些消极意

义。他的这个观点比较中肯,符合当下媒介环境中技术带来的影响,应

辩证看待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

①技术对媒介环境的积极作用

a.技术使得媒介种类更丰富。无论是在印刷媒体时代,还是在电

子广播媒体时代,或是现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正是由于

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才能拓展媒介的功能,丰富媒介的样式。

b.技术使得传播内容更多彩。由于技术的飞跃,传播的内容不再

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让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都得到扩展,网络的平等性也决定了网上传播的内容更具有亲和力和感

染力。

c.技术使得传播模式更多样。传统媒体语境下,传播模式以单向

传播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互动模式使得受众的地位得

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传受双方地位趋于平等。比如社交可以基于共同兴

趣形成社区,对某些话题进行充分交流,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信息共享的

平台,这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d.技术使得传媒产业更繁荣。各种技术的支持使得传媒产业的经

营领域得到扩展,产业链也得到延伸。就社会化媒体而言,借助于大数

据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受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营销。

②技术对媒介环境的消极作用

a.过于强调技术,缺少人文关怀。过于看重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

高效性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文关怀,也会降低人参与社会

实践的热情以及使情感变得麻木。对于传统监管的冲击。由于技术的突

飞猛进,传播的信息可以跨越国界和个人之间,这将会给信息安全和隐

私保护带来挑战。同时由于信息的爆炸,各种同质化、低俗化的信息不

断冲击我们的眼球,造成视觉污染。

b.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我们应

该意识到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法律法规也该日趋完善,这

样才能让技术继续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共75分,请按专业做题)

(一)仅新闻学专业考生做(75分)

1.简要回答“新闻是一面镜子”和“新闻是一扇窗户”这两种说法之

间的差异。(15分)

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具有真实、新鲜、准

确、时效等特点。新闻在社会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它的

功能和影响有着不同的解读。

(1)“新闻是一面镜子”和“新闻是一扇窗户”的差异

①呈现方式不同

“新闻是一面镜子”强调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是

一扇窗户”则主要说明新闻是受众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受众只是通

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不是直接的视觉体验,因此这个比喻具有李普

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意味。

②呈现的程度不同

“新闻是一面镜子”这个比喻由于强调新闻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反

映,因此这里的新闻呈现在受众眼前时,其质和量都更接近于客观世

界。“新闻是一扇窗户”这个比喻认为客观事件通过新闻呈现在受众眼

前,会因为新闻把关而使其质和量跟客观事件存在差异。

③接受方式上的差异

从新闻生产到新闻接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受

众并不完全排除在外,而是充分参与其中,将接收到的新闻进行积极能

动的加工,因此新闻的呈现不仅和媒介机构有关,也和受众密不可分。

由于镜子和窗户这两种喻体本身的特性不同,前者只是反映客观事件而

忽略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行为,并不能深刻体现出新闻中的意识形态等及

受众的,后者由于突出新闻的过滤行为,却忽视受众本身对新闻的解读

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一部分。

(2)对这两个比喻的评价

这两个比喻粗略地反映了新闻的特征、新闻的社会功能,对于了解

新闻本身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片面将新闻等同于镜子、窗

户或其他的一些事物,则不能全面了解新闻的意义及其与其他社会因素

的互动意义。

2.简要回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办报活动。(15分)

答:梁启超是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1895年参加“公

车上书”,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

戊戌变法失败后,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

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办报生涯27年,亲自主持和参加的报刊有17家。

梁启超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他积累了

丰富的办报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人们称其为“舆论界的

骄子”。

(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①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a.论述报纸的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

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

b.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

深刻认识,同时还很重视报纸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c.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从而使报

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d.创造了报章新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这种新

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

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②梁启超后期的新闻思想

a.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b.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

而当”;“报事确而速”。

c.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刊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

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道;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d.提出了办刊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

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①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

是一份每期30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

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

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

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对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

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不仅是这份刊物的主编,还亲自

担负了编辑、编务、撰稿、校对等工作,集编、撰、校于一身。由于梁

启超的出色工作,《时务报》出版后即受到广泛欢迎,“一时风靡海

内”,成了对全国发生巨大影响的维新派刊物。

②主编《清议报》,为维新派在海外开展宣传活动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

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

超。梁启超《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

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

后因失火停刊。该刊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到

一定作用。

③主编《新民丛报》,与革命派论战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的一份

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刊。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

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

括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民主革命的《民报》与主张保皇和君主立宪的

《新民丛报》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新闻业的产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困境

与出路。(45分)

答:新闻业的产业生态环境是指新闻媒介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构成。现今,

新媒体强势发展,传统媒体极剧衰落。

据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

网普及率达46.9%,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

使用率。由此观之,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可见一斑。

(1)我国的新闻业产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①从政治上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得到政策支持,该趋势不

可逆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借两者融合的方式来抢

占互联网舆论主导权。

②从经济上看,跨媒介、跨地域、跨产业经营出现并不断发展。当

下的新闻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并不能仅仅依附于原来单一的产业,而要

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扩展产业链。

③从文化上看,后现代文化、亚文化、大众文化等开始冲击精英文

化和主流文化,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建构

者,他们借助于平台优势可以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表达质疑或者进行解

构。

④从技术上看,媒介技术的发展进程和更新速度加快,新媒体借助

新技术使自己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对传统媒体产生极大冲击。

(2)当下新闻业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困境

①用户流失严重

传统新闻媒体用户在大量流失,移动互联网下的各种新闻客户端、

微博、微信等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获取各种信息,且更加注重用户的

细分,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并注重用户体验,这极大地满足了时下

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分流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大量用户,削弱了传统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使得传统媒体阵地在,用户不在。

②广告收入急剧下降

移动互联网下媒体不再稀缺,多种投放渠道给了广告商多种选择,

通过新媒体,广告商能够直接和用户交流,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和进

行精确的用户评估,这些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因而传统媒体流行

的“二次售卖模式”不再流行,传统媒体的入口价值降低。

③受众赋权冲击传统新闻人的垄断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下受众的话语权得到极大的解放,通过各种移动终端,

受众可以随时发布所见所闻,传播速度更快,因此网上信息量剧增,信

息种类更丰富,信息资源不再是稀缺资源,传统新闻人的存在价值受到

质疑。

(3)当下新闻业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出路

尽管移动互联网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

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传统媒体依然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借助新的产业生

态环境下的有利因素来巩固自身地位。

①打造移动新闻客户端,提高自身竞争力

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时效性不足是一大硬伤,因此创办

新闻客户端能够弥补这项缺陷,使得传统新闻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占领舆

论高地,还能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为自己的内容做宣传,改善自身品

牌。

②发展多项业务,延伸产业链

传统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公信力、成熟的采编团队和内容

生产机制。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打造新闻客户端,借助其内容集聚人气

形成社区效应,吸引广告投放,从而提高广告收入。

③提高传统新闻人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尽管受众赋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新闻人的地位,但是网络上的虚假

信息、非理性因素比比皆是,这也更突显了专业新闻媒体人的价值。因

此面对新的传播环境,传统新闻人必须具备移动互联网下的多媒体传播

能力,懂得网络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力。

在移动互联网繁荣的背景下,传统新闻人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转变

观念,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稳固自身

的地位。

201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36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不完整)

一、名词解释

1.普利策奖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3.媒介公信力

4.新闻体制

5.北大新闻研究学会

6.定性访谈

二、简答题

1.简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