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小说示例与补漏特练考点:1.[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现代艺术展》——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的表达效果2.萧红《呼兰河传》——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特点3.曹雪芹《栊翠庵品茶》——限知视角叙事的好处4.罗烽《第七个坑》——心理变化【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限知视角叙事的好处2.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的表达效果3.心理变化4.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特点【考点示例】一、[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现代艺术展》——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的表达效果【考点解读】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的表达效果2.动词的表现力3.标题修改的表达效果4.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文本现代艺术展[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1)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2)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3)“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4)“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5)“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6)“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7)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8)“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9)“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10)“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11)“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12)“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13)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智者的呐喊”。(14)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15)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16)“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17)“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18)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19)“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20)“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21)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22)“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23)“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24)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25)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26)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27)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赞助的。“赞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28)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29)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30)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31)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32)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0卢布。”问题1第(1)段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叙事,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对话形式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②两种人称的使用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叙事人称的能力。小说第(1)段以“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开篇使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两种人称叙事,也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问题2第(14)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答案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赏《智者的呐喊》——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不懂装懂,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赏《智者的呐喊》——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人们“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看似非常欣赏这幅现代艺术展品,觉得自己就是现代艺术的内行,殊不知这竟然是一堆无用的垃圾,作者用人们这一连串是动作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问题3小说的标题若改成“垃圾展”,与原题相比如何?答案①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也奠定了文章的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就写实了,失去了一语双关的效果,幽默讽刺的意味也将大大减弱;②原题《现代艺术展》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题目中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其实质都是一堆垃圾的展览,强烈批判了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嘲讽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若改成“垃圾展”,对以上主题的批判就会削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被冠以高大上的名称,实际上就是一堆垃圾的展览。所以,小说命名为《现代艺术展》,既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也奠定了文章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没有了现代艺术展这一层意思,太过写实,一堆垃圾的展览就缺乏幽默讽刺的意味;(2)小说题目为《现代艺术展》,所用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现代艺术展”而展开,以现代艺术展为纽带,写一个想偷懒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将垃圾送入现代艺术展览会,却意外地将垃圾命名为“智者的呐喊”参加展览,接受观众的欣赏称赞,导致最终全城人都将垃圾破烂送进展览馆,垃圾与艺术无法分辨,以一场闹剧告终,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强烈讽刺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若把标题改为《垃圾展》,对主题的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会大大削弱。问题4小说中“别佳”这一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答案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他侃侃而谈,用自己名为“智者的呐喊”的一堆垃圾,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和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对主题作用的能力。“披头散发“醉醺醺“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是别佳的外貌,“理直气壮“虚张声势”“干净利落”“侃侃而谈”“开怀畅饮“左拥右抱”是别佳的动作神态,这些词语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个俨然艺术家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形象。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别佳面对质疑他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把一堆破烂垃圾取名叫“智者的呐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度气质宛如一个艺术家,受到所有人的追捧与崇拜。别佳与举办方的一本正经,显得既专业又机智的语言,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了现代艺术展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的现象,深刻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二、萧红《呼兰河传》——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特点【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2.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特点文本呼兰河传萧红冯歪嘴子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想去看看。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辫子垂在背后,面朝里,坐在一堆草上不知在干什么,她一听门响,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大姐看是我,就先向我一笑,她有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时,她的鼻梁上就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褶。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见之下,她问别人:“你吃饭了吗?”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莱,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头上。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画画地说她的好处。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母亲说她:“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就娶她,这姑娘真响亮。”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二十了。”“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现在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许多。她怀里抱着小孩。我看一看她,她也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好意思了。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站了一会,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小炕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有二伯说:“好好的一个姑娘,自己看上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老厨子说: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工似的。”有二伯也就接着说:“对呀!老爷像老爷,娘娘像娘娘,你没四月十八去逛过庙吗?那老爷庙上的老爷,威风八面,娘娘庙上的娘娘,温柔典雅。”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有一天她竟拿着烧火的叉子把她的表弟给打伤了。又是一天她在河沟子里边采菱角,她自己采的少,她就把别人的菱角倒在她的筐里了,就说是她釆的,说她强横得不得了……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七月的晚霞,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一到了八月,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乡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没有风,就都一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昴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灯似的了。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有删改)[注]《呼兰河传》写作于20世纪40年代。呼兰河是一个北方小城。小说中的“我”是个孩子。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王大姐的笑容没有改变,王大姐淳朴善良的本性没有变,但清瘦发白的脸影射出底层人的生活状况。B.小说多从侧面描写王大姐年轻漂亮、淳朴善良、健壮能干,或借用乡人的言语夸赞,或通过“我”的见闻叙说,很少从正面着墨刻画。C.小说前半部分写人们对王大姑娘的夸赞,后半部分写大家对她的揶揄讽刺,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了寂静凄清的氛围,而王大姐敢于抗争,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像“大昴星”一样出来照亮整座死寂的呼兰河城。答案C解析C项,“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错,属于小说主题不明朗,小说对于呼兰河城的人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所以说乡人“爱憎分明、立场鲜明”很明显错误,这也不符合萧红作品要表达的对国民团体盲目、愚味、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问题2这篇小说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散文化语言,小说中有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写,如文章结尾对七月晚霞的描写,“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色彩斑斓,形状奇异,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②儿童叙述视角。小说采用儿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解析①从语言方面分析,如文章结尾对七月晚霞的描写,“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色彩斑斓,形状奇异,小说中有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写,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②从叙述视角方面分析,小说采用儿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如“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褶。”“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考题对接】一、曹雪芹《栊翠庵品茶》——限知视角叙事的好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栊翠庵品茶曹雪芹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的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妙玉拉宝钗、黛玉二人单独去喝“体己茶”,是因为觉得她二人品味高雅,不同流俗,结果黛玉品错茶水,招致妙玉讽刺。B.栊翠庵这个相对独立的所在,既是事件的发生地,又是妙玉的心灵庇护所,妙玉“回身便将门闭了”有隔绝人世的意味。C.妙玉给钗黛二人泡茶的水,取自五年前梅花上收的雪,口味轻浮无比。用物如此讲究,展现了妙玉品味不凡、高雅脱俗的个性。D.宝玉建议妙玉将杯子送给刘姥姥,是因为他见妙玉那上好的杯子被刘姥姥这个没见识的乡野村妇用脏了,不忍妙玉沾染不洁。2.妙玉判词的前两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点明了她的矛盾:她追求“洁”“空”,但实际上却是“何曾洁”“未必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两个方面。3.《红楼梦》一书交替使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进行叙事。在选文中,作者选择透过宝玉的眼睛来写妙玉的一些言行,以限知视角进行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一、曹雪芹《栊翠庵品茶》【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错,文中宝玉心地善良,看到妙玉想把杯子扔掉时,便要下来给刘姥姥换钱花。结合“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等句子分析可知,宝玉建议妙玉将杯子送给刘姥姥,是因为他考虑到刘姥姥生计艰难。故选D。2.追求“洁”“空”:①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不干净,命人丢弃;②客人走后,要打水洗地;③不让抬水的人进山门,只让他们将水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④对用物的讲究超乎寻常,用旧年雨水、五年雪水等“无根之水”泡茶。实际上“何曾洁”“未必空”:①凡心尚存,喜欢宝玉。如极度洁癖的她却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②偏爱珍玩,标榜清高。偏爱收藏了大量古董珍玩,如晋代富豪王恺的杯子等,一是物欲难平,二是标榜清高,想借此显示其出身高贵。③贵贱高低,区分对待。对贾母、钗黛、宝玉、刘姥姥和众人的态度各不相同,有违“世法平等”。④天性怪癖,尖酸刻薄。稍不如意,就对宝玉说“狂话”,对黛玉“冷笑道”,有违修行之人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追求“洁”“空”:结合第三段结尾“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和倒数第二段“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分析,可见答案①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不干净,命人丢弃;甚至洁癖到有砸碎了也不给刘姥姥的想法。结合结尾段“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分析,可见答案②客人走后,要打水洗地;③不让抬水的人进山门,只让他们将水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结合第六段“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分析,得出答案④对用物的讲究超乎寻常,用旧年雨水、五年雪水等“无根之水”泡茶。(2)实际上“何曾洁”“未必空”:结合第四段结尾“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分析,得出答案①凡心尚存,喜欢宝玉。如极度洁癖的她却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结合第四、五两段“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分析,可见②偏爱珍玩,标榜清高。偏爱收藏了大量古董珍玩,如晋代富豪王恺的杯子等,一是物欲难平,二是标榜清高,想借此显示其出身高贵。结合开头“妙玉笑往里让”“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分析,可见待贾母笑脸相迎竭力讨好服侍”,第三段“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倒数第二段“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分析,可知③贵贱高低,区分对待。对贾母、钗黛、宝玉、刘姥姥和众人的态度各不相同,有违“世法平等”。结合第五、六两段她回复宝玉的话语“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分析,得出答案④天性怪癖,尖酸刻薄。稍不如意,就对宝玉说“狂话”,对黛玉“冷笑道”,有违修行之人的形象。3.①有利于增强真实感:只有天性多情的宝玉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妙玉的一举一动,不漏过任何细节;②有利于增强真实感:只有出身名门贵族的宝玉才能如此准确地说明这些藏品的名称,详尽地描摹出这些珍贵藏品的细节。③有利于塑造妙玉的形象:聚焦妙玉言行,更好地集中笔墨塑造妙玉自命清高、自我标举、高傲轻慢、癖性怪异的形象。④有利于塑造宝玉的形象:表现宝玉多情、细心、为人宽厚、秉性善良、性情通融的性格特点。⑤有利于加深读者的印象(或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在场众多的人物引向妙玉的言行细节,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极富有立体感。“限知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文中透过贾宝玉的眼睛来写妙玉的一些言行,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因为宝玉天性多情,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妙玉的一举一动;因为宝玉出身名门贵族,能准确地说明这些藏品的名称。同时有助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如“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等情节,塑造妙玉了自命清高、癖性怪异的形象和宝玉细心、为人宽厚等特点;视角交替转化,从效果方面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提高读者参与度,使小说结构完整。二、罗烽《第七个坑》——心理变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第七个坑罗烽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是九月二十日了。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栗,忍受它的创痛。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这边的来!”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紧接着震吼又响了:“猪啊!……你不死!”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边的地上一插,说:“你……这边再一个!”皮鞋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多么锋利的小锹呵!”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不是干那个用吗?……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站下!”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你呀……那边再一个!”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你呀……那边再一个!”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他默默地祷告着:“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同胞啊!……你救一救这孩子吧!”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同胞呵!……你救一救这孩子吧!”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捉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那边的,再一个!”“挖呵!挖呵!……”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夜,渐渐地昏暗下去……“太君哪!饶命啊!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太君哪!”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了。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他更切盼地期待着……“欧喂!你的……”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猪!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露雳。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舅舅!……”“完了,全都完了。”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之后他回到第七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枪声,大吠,逐渐加厚起来了。(初刊于1936年9月10日《光明》第1卷第7号,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B.本文语言简练朴实,笔触冷静细腻,高度浓缩并略带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2.“挖坑”是小说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二、罗烽《第七个坑》【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中并没有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故选C。2.①无奈、恐惧。一旦获得生存的机会,耿大就不问所以按照日本兵的指挥挖坑,②同情与不忍。一旦得知自己挖的坑是埋葬自己的同胞,连小孩都不放过,耿大的身心承受着不断加剧的冲击。③痛苦和绝望。耿大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舅舅,目睹亲人走向了死亡。④忍无可忍(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