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解析几何发展的历史,重点讨论解析几何的方法——坐标法(坐标法),及其核心思想一一数形结合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学数学中解析几何的课程结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解析几何部分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由于内容较多,我们分四个题目进行讨论。众所周知,近代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解析几何的诞生。这也是因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使得科技文明获得新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运动变化的研究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由此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数学工具。这样,数学就再一次“扮演了先行者、奠基者的角色”,“而其中影响无比深远者首推坐标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它们奠定了对于各种各样自然现象作深刻的数理分析的基本工具。”1.作为“方法论”的坐标法思想解析几何的创建是为了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数学内部来看,也是出于对数学方法的追求。认识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特别重要。这可以从追溯Descartes和Fermat在创立解析几何时的心路历程看出这种追求。(1)Descartes的坐标法思想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法国拉埃耶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但非常好学,勤于思考,他不仅在数学上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而且在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机械自然观的第一个系统表述者,被誉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正如克莱因指出的,“Descartes是第一个杰出的近代哲学家,是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是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但只偶然地是个数学家。”他以大哲学家的眼光审视数学,认为数学立足于公理上的证明是无懈可击的,而且是任何权威所不能左右的。数学提供了获得必然结果以及有效地证明其结果的方法。数学方法“是一个知识工具,比任何其他由于人的作用而得来的知识工具更为有力,因而它是所有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 。”他研究数学,目的是想寻找一种能在一切领域里建立真理的方法。他认为,逻辑本身对任何创造性的人类目标都贫乏而毫无用处;哲学、伦理学、道德学中的证明,与数学相比,花哨而虚假。那么应当如何发现呢?这就是:通过“控制下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应用严格的数学推理。Descartes认为,以往的几何、代数研究都存在很大缺陷:欧氏几何中没有那种普遍适用的证明方法,几乎每一个证明都需要某种新的、技巧性很强的想法;代数的方法具有一般性,其推理程序也是机械化的,但它完全受法则和公式的控制,以至于“成为一种充满混杂与晦暗、故意用来阻碍思想的艺术,而不像用来改进思想的科学”。所以,代数与几何必须互相取长补短。不过,他推崇代数的力量,认为代数方法在提供广泛的方法论方面要高出几何方法,因此。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计划,即他把精力集中在研究怎样把代数方法用于解决几何问题,其结果是创立了解析几何。1637年,Descartes在朋友的劝说下出版了《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简称《方法论》),这是一本“文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包括三个著名的附录一一《几何学》、《屈光学》和《气象学》,解析几何的发明就包含在《几何学》中。他用于说明坐标法思想的问题是著名的Pappus问题,这是一个求与若干条给定直线具有确定关系的点的轨迹问题。他用坐标法证明了给定的直线是四条时的Pappus结论,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平面上的坐标系,使点与坐标(有序实数对(x,y))——对应,求出x,y满足的方程:y=Ay+Bxy+Cx+Dx2,其中A,B,C,D是由已知量组成的代数式,并把这个方程看成是点的轨迹(曲线)。这样,一个几何问题就归结为代数问题。所以,Descartes的理论建立在两个观念的基础上:坐标观念;利用坐标方法把带有两个未知数的任意代数方程看成是平面上的一条曲线的观念。基于坐标法思想,Descartes给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结论,例如:曲线的次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因此选择的坐标轴要使得方程越简单越好;在同一坐标系内写出两条不同曲线的方程,解它们的联立方程组就求出两条曲线的交点;用方程的“次”给几何曲线分类,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没有证明);等。(2)Fermat的坐标几何我们知道,Fermat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在数论、代数的研究中成就卓著。进一步地,他考虑用代数来研究曲线。在一本《轨迹引论》的小册子中,他提出要发起一个关于轨迹的一般研究,这种研究是希腊人没有做到的。他提出的一般原理是:只要在最后的方程里出现了两个未知量,我们就得到一个轨迹,这两个量之一,其末端就描绘出一条直线或曲线。直线只有一种,曲线的种类则是无限的,圆、抛物线、椭圆等都是。他明确地使用了坐标的概念,而上述“未知量”实际上就是“一类数的代表”,即变量,也就是横坐标、纵坐标。综上所述,Descartes和Fermat创立解析几何的原动力是他们对普适性方法的追求,因而解析几何具有浓厚的“方法论”色彩。事实上,在17世纪的前半叶,一系列最优秀的数学家已经接近了解析几何的观念, 但只有Descartes和Fermat特别清楚地意识到了创立新的数学分支的可能性。唯有作为哲学家的 Descartes,才提出了“创造一种方法,以便用来解决所有的几何问题,给出这些问题的所谓一般的解法”的思想;同样的,唯有作为精通数论并对字母代表数的思想能应用自如的大数学家 Fermat,才能洞察数量方法的深远意义,而且注意到代数具有提供这种方法的力量,并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总之,几何、代数和一般变量概念的结合是坐标法的起源;只有像Descartes和Fermat这样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大家,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发明这一对数学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方法。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中学数学中要学解析几何, 以及为什么解析几何课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坐标法的理解和应用上,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一些复杂的求曲线方程的代数变换上。2.解析几何的发展与任何新的发明创造一样,坐标法思想也是在很长时间的检验、争论后才逐渐被数学界所接受和使用。有许多原因阻碍了解析几何思想的传播。例如,尽管 Descartes知道自己的贡献的绝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解决作图问题的新方法,但他对作图问题的强调淡化了坐标法思想,致使人们认为解析几何主要是解决作图问题的工具;当时,有许多数学家反对把几何和代数混淆起来;人们认为,代数的理论要从几何的逻辑论证中找到依据, 代数缺乏严密性,因而不能替代几何,甚至不能与几何并列;等。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也有许多人逐渐接受并开始发展解析几何。例如, 1655年,JohnWallis在《论圆锥曲线》中第一次得到圆锥曲线的方程,他把圆锥曲线定义为对应于含x和y的二次方程的曲线,并证明这些曲线确实就是几何里的圆锥曲线。他的书对传播坐标几何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普及了这样的处理法:把圆锥截线看作是平面曲线,而不看作是圆锥与平面的交线。他强调代数推理是独立有效的,并不需要依靠几何的证实。 值得指出的是,直接把圆锥曲线看成是平面曲线, 是对应于含x和y的二次方程的曲线,可以使人们更直接地看到坐标法的有效性,即可以直接从方程性质的研究得到曲线的性质,这比只把代数作为一种工具的观点显然前进了一步,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数形结合。又如,在《流数法与无穷级数》中,Newton用了很多解析几何的方法,他第一次引进了类似于极坐标系的新坐标系;Bernoulli在解析几何上也有许多贡献,例如他在1691年发表了关于极坐标的文章,在1694年用坐标法讨论了双扭线,这是一条在18世纪的科学发展中起了相当大作用的曲线。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用坐标法讨论那些有用曲线的性质,例如对数螺线、悬链线、旋轮线等,是非常有效的。当然,解析几何基础中的主要几何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理论。如果对古希腊人来说,圆锥曲线只是具有纯粹数学兴趣的对象,那么在 17、18世纪的科技文明大发展的时代,研究它们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天文学、力学和技术等中的问题。在18世纪,平面解析几何得到广泛研究,并发展为成熟的学科。例如,JacobHermann在1729年自由地用极坐标研究曲线,还给出了从直角坐标到极坐标的变换公式;1748年,Euler在他的名著《引论》中引进了曲线的参数表示,书中对平面解析几何进行了系统讨论;等。空间解析几何在18世纪也得到大发展。JohnBernoulli在1715年给Leibniz的一封信中引进了三个坐标平面,经过后来的数学家的改善,弄清了曲面能用三个坐标变量的一个方程表示出来的观念;1731年,Clairaut在《关于双重曲率曲线的研究》一书中,给出了一些曲面的方程,弄清楚了描述一条空间曲线需要两个曲面方程,给出了求垂直于投影平面的柱面的方程,关于x,y和z的齐次方程表示顶点在原点的一个锥面;Euler在《引论》第二卷的一个附录中,详细系统地研究了空间解析几何,通过坐标变换,把方程222ax2+by2+cz2+dxy+exz+fyz+gx+hy+kz=l化成标准形式,并得到六种曲面:锥面,柱面,椭球面,单叶和双叶双曲面,双曲抛物面和抛物柱面,他主张按方程的次数对空间曲线、曲面进行分类,因为次数是线性变换下的不变量;此外,Lagrange、Monge等数学家都对解析几何投入了大量研究,得到了大量关于空间曲线、曲面的性质, Newton对高次平面曲线进行了大量研究;等。由于Euler,Lagrange和Monge的工作,解析几何成了一门独立且充满活力的数学分支。3.平面解析几何的定义和主要问题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解析几何体现了研究几何的代数方法。这就是利用坐标系将点表示为有序数组,建立起空间点与有序数组之间的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将空间的线(直线、曲线)、面(平面、曲面)表示为一个方程,几何问题就归结为代数问题;然后借助于代数运算和变换,对这些数、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最后再把讨论的结果利用坐标系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步曲:翻译一一代数讨论一一翻译。因此,解析几何就是在采用了坐标方法的同时,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对象。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计算来解决作图问题, 例如分线段成已知比值一一定比分点公式;求有某种几何性质的曲线方程;根据曲线的方程,用代数方法证明(或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赋予代数方程以几何意义,用几何方法研究它的代数性质,例如用抛物线和圆的交点解三次或四次方程。4.解析几何的意义首先,解析几何的意义表现在它所提供的数形结合思想上。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一个几何对象被数(坐标)所完全刻画,几何概念可以表示为代数的形式,几何目标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达到;反过来,它使代数语言得到了几何解释,从而代数语言有了直观意义,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结论。“只要代数与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总之,解析几何的思想使得代数与几何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不但促进了两者的大幅度进展,而且也使微积分的展现变得水到渠成。“十七世纪以来数学的巨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坐标几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思想所反映出的事物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不仅对于数学的研究,而且对于处理其他问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解析几何为科学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工具。 Descartes曾说:“……我决心放弃那个仅仅是抽象的几何。这就是说,不再去考虑那些仅仅是用来练习思想的问题。我这样做,是为了研究另一种几何,即目的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几何。” 事实上,在Descartes所处的17世纪,天文学、力学等有一系列的新发现。开普勒发现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椭圆;伽利略发现抛出去的物体是沿着抛物线的轨道运动的。过去,对于椭圆、抛物线等,因为没有实用的需要,因此作为圆锥与平面的截线,只要在几何上得到研究就足够了。但现在,因为航海、军事的需要,对它们进行计算成了必需。这样,科学对数量工具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了。解析几何使人能把形象和路线表示为代数的形式,从而导出数量工具,正好满足了这种迫切的需求。第三,为数学提供了统一处理问题的工具。Descartes的本意是通过解析几何来给几何引进新方法,但解析几何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代数系统地用于几何研究,不但能迅速地证明关于曲线的任何事实,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基本上是程序化的。因为Descartes和Fermat都不用负坐标,因此他们也许根本没有预料到,当字母可以代表任意数(正数、负数甚至是复数)时,就可以用代数来统一处理综合几何中那些必须分别处理的情形。例如,平面几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要分交点在三角形内还是在三角形外,而在坐标几何中可以不加区分。有些几何曲线的性质,如果用综合几何的方法是很难证明的,但如果用坐标法却非常简单。例如,二次曲线平行弦的中点的轨迹是直线段;二次曲线的光学性质;等。有些几何问题,例如三等分任意角、化圆为方、倍立方体等所谓的三大尺规作图难题,用代数可以漂亮地、迅速地决定它们能还是不能,而离开代数,决定就成为不可能了。而有些几何曲线,例如旋轮线、对数曲线、对数螺线……,如果不用解析几何的方法,那么我们将根本无法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它们的性质。解析几何有一套发现数学定理的统一、有用且好用的方法。坐标法使人们能够认识典型的几何问题并能把在几何形式上互不相关的问题归在一起。代数给几何带来最自然的分类原则和最自然的方法层次。第四,解析几何的发明,完成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人们曾这样评价笛卡尔:极少有人能刷新人类思想的一个完整的方面,笛卡儿就是那极少数人中的一个。这个贡献属于最杰出之列,在有史以来对数学作出的最杰出贡献中,它以其感人的简单而引人注目。笛卡尔再造了几何,并使现代几何成为可能。就像数学中所有真正伟大的东西一样,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简单到了近乎一目了然的程度。阿达玛也说:坐标法的应用不仅把几何上已经定义了的曲线转变成方程,而且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看,给越来越复杂的曲线预先下了定义,因此越来越一般……数学研究对象的全部概念, 发生了彻底变革,直接促成这一变革的是笛卡尔,他确实知道自己的发明的重要性,因为他说他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在它以前的全部几何学。最后说一个题外话。通常,人们认为几何直观、形象,其基本性质容易被观察到、想象到;而代数则是抽象的,它所研究的数系的结构、性质,在本质上是逐步归纳、复合而得到的。数学史上,“解析”一词是指这样的过程:从结论出发去寻找论据,直至到达一些已知的东西为止。正因为“解析”具有“归纳”“分析”的含义,在18世纪,“解析”和“代数”曾经被当成同义词使用。由于“综合”是指演绎的表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解析”与“综合”恰好相反。不过,人们看到,在解析几何的发展中,代数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引进并研究曲线和曲面的基本方法”,因此“解析几何”一词含有证明和使用代数方法的意思,因而现在把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相提并论,不再认为一个是发明的手段,而另一个是证明的方法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3第1叶我国中学解析几何教材的沿革——“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上文我们从解析几何的创立和发展的回顾中,讨论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内容和意义。本文将在追溯我国中学解析几何课程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对解析几何教材的功能定位、结构体系、内容和要求等进行讨论。1.我国中学解析几何课程历史简述我国中学数学从20世纪初就设有解析几何课程。涵盖的内容有:德卡儿(即笛卡尔)坐标系、轨迹与方程、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极坐标、坐标变换、切线和法线、一般二元二次方程及其轨迹性状的讨论、高次平面曲线超越平面曲线等,内容比较齐全,安排在高二、高三,每周2—3课时不等。1932年,为了解决课程多课时少的矛盾,提出“与其教材过多,徒使学生食而不化,不如注意基本训练,养成其自动研究之能力。故……解析几何仅需讲大意。”因此课程名称改为《解析几何大意》,在高三学习一年,每周 2课时。到1936年,解析几何的内容大量增加,除平面解析几何外,还增加了不少空间解析几何的内容:空间坐标与轨迹、平面及直线、特殊曲面、空间坐标变换、二次曲面、空间曲线方程式及其性质等,仍在高三学习,周课时数增至 4课时。在1948年,解析几何课程又出现大调整,将空间解析几何删去,只学平面解析几何,并大量减少课时数,在高三开一学期的课,每周3课时。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颁布《数学精简纲要》,其中以斯盖尼三氏解析几何学为主要参考书,确定了高中解析几何“应授教材”纲目,章节名称是:第一章直角坐标;第二章直线;第三章曲线和方程;第四章圆;第五章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第六章坐标的转换;第七章切线和法线;第八章极坐标;第九章襄变方程;第十章立体解析几何大意。内容又大大增加,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学习,课时量为高二(下)2课时,高三3课时。1952年开始学苏联,不在中学设置解析几何课程,直到1963年才把它重新纳入中学数学课程体系,只学平面解析几何,但内容比较齐全,学时为90课时,在高三年级开设。此后的解析几何课程基本上是在1963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但在结构体系上没有大的变动,主要是不断精简内容。到2000年,坐标变换、极坐标、参数方程等都被精简,圆锥曲线的切线、法线以及统一定义等都不再学习,学习时间减为40课时,在高二上学期开设。2.解析几何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变化我国的解析几何教学历来强调两个功能:第一,作为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桥梁;第二,作为沟通代数与几何的综合性学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不同阶段提出的解析几何教学目标和要求虽各有差异,但本质没有多少改变。例如:1932年“课标”的“实施方法”中提出:“解析几何应融会代数、几何、三角诸学程,示其相互为用,简略提示中学阶段算学科之总结束,一面立高深研究之基础。”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中提到:( 1)解析几何之教学,应融会代数、几何、三角诸学程,示其相互为用之处,一面作中学阶段算学科之总结束,一面立高深研究之基础。(2)解析几何之教学,又应与代数、几何、三角互相联络,以解决几何问题,而充分表示算学各部分呼应一气之特色。( 3)欲图形与数量得相应之关联,不得不用推广之几何原素,故解析几何遂不能不与综合几何互有出入(如分角线求法之问题)。凡此等处,最宜使初学者注意,以期其见解明晰,无所惶恐。 (4)综合法作图之范围,非解析莫能决,如有充分时间,宜略示作图不能之意义。又在同一年的《修正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解析几何的教学应使学生知用坐标及代数方法,研究图形性质及解决实用问题;使学生熟习圆锥曲线之性质与应用;使学生认识各种著名曲线;养成学生函数观念及分析能力。1951年《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提出的解析几何教学目标是:( 1)应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2)学习函数和图像的相互关系;(3)本科以研究圆锥曲线为主;(4)沟通形数,奠定学习解析数学的基础。1963年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解析几何应安排在高中最后阶段,这样,一方面使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把数和形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系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为学习高数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大纲提出的解析几何教学要求比较高:掌握直角坐标系中曲线和方程的相互关系;能根据所给条件妥善选择坐标系,列出曲线的方程;能通过方程的讨论,掌握曲线的性质,画出曲线;能运用坐标法论证图形的性质;掌握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各种方程、性质以及圆锥曲线的各种画法;能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简化二次方程;掌握一些重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此后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主要是在上述框架下进行调整。例如,1986年的大纲中提出,解析几何教学要使学生:(1)了解解析几何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2)掌握直角坐标系中曲线和方程的相互关系;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讨论掌握曲线的性质,画出曲线;能运用坐标法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直线和圆锥曲线的方程、性质及其画法;能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圆锥曲线方程;了解一些重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4)使学生能够用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问题。总之,解析几何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都是围绕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坐标法,并用坐标法研究直线、圆锥曲线以及其他重要曲线的方程、性质和作图等来考虑。尽管内容有深有浅,范围有广有窄,但大框架没有改变。3.内容的选取在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史上,解析几何课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不断精简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1936—1951年),中学解析几何课程包括空间解析几何。新中国成立后,则以学习平面解析几何为主。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选取,主要考虑的是内容是否要求完整。过去较长时间内,内容比较齐全:首先讲理论基础,即从有向线段开始,引进直角坐标系后,讲解基本几何量(角、距离、面积、斜率、分点等)的解析表示,让学生初步熟悉坐标系;接着安排曲线与方程的基本定理,包括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由曲线求方程,由方程画曲线,两条曲线的公共点(方程组的解)等。接着,在上述理论准备的基础上,安排直线及其方程和圆锥曲线及其方程的学习。前一部分包括:各种直线方程、经验公式、直线方程的法线式、直线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点到直线的距离、交角公式、三线共点的条件等;圆锥曲线及其方程包括:圆的方程、三个条件决定一个圆(包括圆系)、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椭圆的性质(截距、对称性、范围、离心率)、用几何方法画出椭圆上的点(尺规作图),双曲线、抛物线的讨论思路与椭圆一致,最后给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另外还讨论了圆锥曲线的切线定义(极限法给出)、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求法步骤、法线)、切线和法线的性质第三部分是坐标变换,包括坐标轴的平移(公式、利用平移化简方程)、方程22Ax2+Cy2+Dx+Ey+F=0的讨论(椭圆型、双曲线型、抛物线型)、坐标轴的旋转(公式)、利用旋转消xy项、一般二次方程的讨论和化简;圆锥曲线系。第四部分是极坐标,包括极坐标的概念、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换、极坐标方程的图形、求轨迹的极坐标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它的极坐标方程等。第五部分是参数方程,包括参数方程的概念、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的互化、由参数方程画图、利用参数求方程等。上述内容的选取和编排,除了内容完整、齐全外,以公理化思想组织内容体系也是一个突出特点,重视数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文革结束后,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确定,主要是在上述基础上的精简:首先,理论基础上不作过分求全,简单的直角坐标系理论分解到初中;其次,直线方程重点讲点斜式和一般式,位置关系强调平行和垂直,度量问题主要讲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为重点);再次,突出“标准方程”的主干地位,不对一般的二次方程及其曲线进行讨论,在圆锥曲线的统一性上不做过多讨论;第四,主要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问题,逐步删减了极坐标系的内容;第五,强调参数的思想,把参数方程的训练分散到其他主干内容中去;第六,因为中学生对用不变量思想讨论几何图形性质的理论理解有困难,所以坐标变换的内容逐步削弱;第七,由于主张用导数为工具讨论二次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因此只保留少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紧密相关的切线问题(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解)。4.内容编排中考虑的几个问题(1)“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的处理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在给出直角坐标系概念后,马上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另一种是在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内容之后再给定义。显然,前一种处理方式主要考虑数学的逻辑性,这样处理具有数学的严谨性。但由于这一概念很抽象,学生在没有一定的方程与曲线关系的感知基础时,很难理解,所以作为教材的组织方式,这样做不合适。第二种处理方式比较合适。首先,作为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不能出现太晚。考虑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采取“具体——抽象——具体”的方式,先在直线及其方程、圆及其方程的学习中“渗透”,借助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圆与其方程的关系的讨论,作直观、具体的论述。在学完圆的方程后,再归纳出“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这样就使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有一定的认知准备。当然,在讲解概念时,还要有具体的典型例子为载体,并要配合一定的求曲线方程的练习。在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在概念的指导下,对圆锥曲线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处理“曲线与方程”时,细节上还有一些问题要考虑。例如:是否完整地讲“已知曲线求方程”和“已知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和作图”。一般地,仅仅讨论某一个具体方程的性质和作图意义不大,还是结合圆锥曲线的学习,通过方程讨论一类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性质,更能体现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优越性。因此,以往教材这里只讨论已知曲线求方程的问题,这样处理还是合适的。用怎样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一般地,为了使表述规范、简洁,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熟悉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可以考虑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和符号描述轨迹概念:“……轨迹就是满足所给条件的点 M的集合,表示为:P={M:f(M)=a}”。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许多学生理解不了,与其为了严谨而引进抽象符号表示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对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倒不如在这里退一步,用不太严格的直观语言加以描述,把重点放在领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再逐步严谨化。是否要先讲“充要条件”。对“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理解需要有充要条件的概念。在以往的教材体系中曾经采用过三种处理办法:一是用充要条件的语言讲“曲线与方程”概念,同时对“充要条件”等概念进行解释;二是先用一定的课时学习“充要条件”概念,然后再学习“曲线与方程”概念;三是把“充要条件”放在“简易逻辑”中,这里作为已知概念使用。我们知道,“充要条件”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虽然学过“四种命题”,接触过不少的充要条件命题,但从逻辑上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里安排一节“充要条件”内容,在数学上严谨了,命题的叙述也方便、准确了,但这是“节外生枝”,打断了解析几何本身的系统和连贯性。而且连续的两个抽象难懂概念放在一起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确实有不利的影响。所以,这个内容安排在“简易逻辑”中更合适。只是不管安排在哪个位置,都不要在概念本身的严格性上做过多文章,应当是知道、能用就可以。2)是否把圆作为一种特殊的圆锥曲线单独研究显然,无论从平面截圆锥的位置的区分,还是从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看,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圆是圆锥曲线的特例,圆的方程也是二次曲线方程的特例。所以,不单独列出“圆及其方程”,而是从一般的角度入手,对方程 Ax2+Bxy+Cy2+Dx+Ey+F=0的系数的各种取值情况进行讨论,也是完整、系统的。但是,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学生的能力所不能及的。另一方面,圆的性质是学生在平面几何中系统学习过的,他们对这一图形的性质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单独列出“圆及其方程”,既可以让学生利用平面几何中获得的圆的知识,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坐标法与综合法之间的异同,体会坐标法的本质,以及把坐标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研究问题的好处,从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所以,先处理“圆及其方程”,并且用坐标法处理一些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是符合数学教学法原则的。当然,在具体处理时,应当照顾到与二次曲线的衔接问题,这就是要让学生从圆的标准方程(x-a)2+(y-a)2=r2展开得到一般方程,观察它的特点,得出圆的方程一定可以化为X2+y2+Dx+Ey+F=0的形式,并对系数D,E,F满足什么条件时,才是圆的方程进行讨论(这里要用配方法,并要对方程有无数解、唯一解以及无解的几何含义进行解释)。为了加强这种联系性,可以介绍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骤,还可以从中得到:“三个独立条件唯一确定方程X2+y2+Dx+Ey+F=O”,与平面几何中“不共线三点唯一确定一个圆”是一致的,等等。(3) 圆锥曲线的顺序问题可以有两种:椭圆到双曲线再到抛物线;抛物线到椭圆再到双曲线。前一种顺序,考虑的是圆与椭圆的密切关系, 而且从平面截圆锥的连续过程看, 是圆一一椭圆一一抛物线——双曲线,从方程的角度看,圆的方程可以作为椭圆方程的特例,而双曲线的方程与椭圆方程是符号之差,抛物线的方程与其余几种是不一样的;后一种顺序,主要是抛物线方程更加简单,抛物线有很好的光学性质,应用比较广泛,另外也与二次函数联系紧密。所以,两种顺序都是可以的。(4)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其方程在什么时候出现应当说,统一定义是重要的,应当用适当的方式安排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而且只有学习了统一定义,才能真正理解离心率的意义。这里实际上是对不同曲线的个性与共性的处理问题。从个性出发,有利于对相应曲线的性质进行全面研究;在对个性研究的基础上再归纳概括出共性,可以达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另外,从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出发,建立直角坐标系,最容易想到的是取定点为原点或取定直线为坐标轴,但这样得到的都不是标准方程,而在极坐标系下,以定点为极点,垂直于定直线的射线为极轴,得到的方程是简单而对称的。所以,在“个性定义”下,以给定坐标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统一定义”,再在讲完三种曲线后作适当总结,把圆锥曲线用离心率统一起来,使学生的认识加深,最后再在极坐标系下求出统一方程,这样的安排还是综合考虑了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接受能力的。(5)圆锥曲线的切线、法线内容的取舍问题从应用的角度看,圆锥曲线的许多性质,特别是光学性质,都与切线、法线有关,不介绍这些内容是一个损失。但是,曲线的切线,只有用极限概念才能准确定义,处理曲线的切线问题的最理想工具是导数。当然,这里用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且只有一解的事实,利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也能求出切线方程。考虑到课时问题,在几次改革以后,圆锥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已经被删除了。但实际上这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很好的学习题材,而且又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因此,如何取舍,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考虑。(6)坐标变换内容的处理实际上,坐标变换体现的是曲线的刚体运动不变性,通过坐标变换化简方程,以便更加方便地讨论曲线的性质,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对曲线进行分类。但是,这样的讨论是非常专业化的数学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讲,学习如此专业化的问题是不必要的。所以,经过多年的改革,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再被列入学习范围了。(7)极坐标和参数方程内容的处理应当说,极坐标的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更加接近,因为当我们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时,一般用“距离”和“方位”来表示。但是由于极坐标系下需要代数和三角两种工具,相对来讲比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复杂一些,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习惯使用直角坐标系。处理某些与运动(特别是圆周运动)有关的轨迹问题,例如求旋轮线、圆的渐开线、摆线等的方程,参数的作用很大,而且这些曲线在生产实践中非常重要,另外,应用参数的思想解决数学中的轨迹问题,比较好地体现了坐标法与函数观念的融合,因此参数方程的学习无论对数学本身还是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其需要。不过,是否单独设置章节,还是可以研究的。一般的,渗透到其他内容中学习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方案。中学解析几何的核心结构——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之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1.解析几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前所述可见,解析几何把代数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地用于研究几何,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不但使代数、几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而且还使微积分的发明水到渠成。因此,解析几何既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也是从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的桥梁。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解决天体运动、抛射体运动、单摆运动等各种运动问题成为数学的重大课题。而运动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是作为点的轨迹;二是作为位置与时间的关系。数学史上,在函数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之前,函数被当作曲线来研究,例如,正弦曲线是在旋轮线的研究中作为它的“伴侣曲线”而进入数学的。后来,人们使用运动的概念来引进曲线,例如,伽利略证明了斜抛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因而把抛物线看成是动点的轨迹;牛顿说,曲线是由于点的连续运动而描画出来的。把曲线看成是动点的轨迹这一概念逐渐地被认可和接受以后,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与曲线的联系就很紧密了,从而也就使解析几何与函数的联系更紧密了。某种意义上看,由于借助于坐标系而描绘了函数图象,使抽象的函数得到形象直观的表示,从而使研究函数的方法更加多样而有力,对函数性质的认识也更加全面而具体。当然,“函数与图象”、曲线与方程”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例如,函数y=f(x)中,x,y的地位“不平等”,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两者有依赖关系;方程 f(X,y)=0中,x,y的地位“平等”,虽然也有依赖关系,但并没有一个随另一个变化的关系;函数中,x,y之间有特殊的对应关系(单值对应) ,表现在图象上,就是平行于y轴的直线与图象至多有一个交点;方程的解没有这种限制,所以交点可以不止一个;借助函数的图象讨论性质,这里的“性质”是函数的变化规律,由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这里的“性质”是曲线的几何性质。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与欧氏几何相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不同,这里不再赘述。综上所述,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以坐标法为核心,以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与函数知识紧密联系,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因此,解析几何是融中学代数、几何、三角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解析几何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把数和形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系统地掌握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也为今后学习高等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解析几何的教学目标体系解析几何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从知识、方法、思想、观点等几个层次进行构建。在确定这一目标体系时,要特别注意从解析几何的学科特点出发。考察解析几何的学科特点,最重要的是它的“方法论”特征;另外就是它的“综合性”首先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同时,用几何的眼光处理代数问题(几何直观能力的体现)据此,解析几何的首要教学目标应是理解“坐标法”,具体包括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要素(“三步曲”)以及在应用坐标法过程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当然,要让中学生通过解析几何的学习完全掌握坐标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虽然从方法本身看非常朴实,但中学的解析几何中处理的内容相对简单,还不足以表现坐标法的力量,所以只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初步学会用坐标法思想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注意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方法必须有具体知识作为载体才能被领会,也只有和具体知识融为一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坐标法必须在解析几何知识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直线和圆锥曲线是比较简单的平面曲线,以这两种曲线为载体学习解析几何,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坐标法的领悟。具体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能根据直线、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建立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能通过直线方程、圆锥曲线方程讨论它们的性质。一般地,能根据问题的几何特征,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建立曲线方程,并能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能利用坐标变换化简曲线方程。了解一些重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更高层次地看,由于解析几何是运用辩证法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因此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领会辩证法思想。3.解析几何的课程结构图(1)总体结构
几点说明:第一,数形结合思想和坐标法是统领全局的,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一种充要条件)是讨论各种具体问题的基础,但这些都是“默会知识”,要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时,采取默认的方式,先不刻意从“曲线与方程”角度讨论,学生也不会特别提出疑问。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之前讨论“曲线与方程”,还是比较合适的。第二,斜率概念和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直线与方程”部分的核心内容,其他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看成是由此“导出”的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由于其联系的广泛性,是“先用几何眼光观察与思考,再用坐标法解决”的好素材,能很好地体现坐标法的综合性。圆锥曲线中,椭圆具有典型性,其他曲线的讨论可以通过类比椭圆的讨论完成。第三,直角坐标系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中点坐标公式)、倾斜角、斜率、两条直线的交角(平行、垂直)等与直线的方程没有直接关系(不需要根据直线方程来讨论),这些内容的安排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从系统性考虑,把交角、平行、垂直等作为性质,在求出直线方程后,用坐标法进行讨论,也是作为“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初步实践,比较合适。另外,作为应用,在直线与方程的最后安排一定的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典型问题(如与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有关的问题)的实践,对于学生领会坐标法、提高学习兴趣等都是有好处的。第四,圆锥曲线与方程是中学解析几何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平面几何没有涉及的,所以应当特别强调确定这些曲线的几何要素的探索。在明确几何要素的基础上,再利用对称性建立坐标系求标准方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表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分散难点,把表现各类圆锥曲线的“个性定义及其方程”放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把“统一定义及其方程”放在极坐标系下讨论。实际上,在极坐标系中建立统一定义下的圆锥曲线方程更加方便,方程也更加简单、优美。第五,从解析几何课程的性质出发,由削枝强干的考虑,同时也是课时所限,对于那些需要较多的平面几何知识才能较好解决的问题,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最好不要涉及。也就是说,解析几何中的综合,应当以“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为主,研究“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为辅。第六,高中解析几何课程,空间坐标系可以不必涉及。在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再介绍空间直角坐标系就可以了。这样既体现削枝强干原则,又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用到时再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巩固等。4.解析几何的内容和要求(1)直线与方程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根据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点斜式,并能由点斜式推出两点式及一般式;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根据直线方程探索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两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能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2)圆与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 曲线与方程结合实例,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4) 圆锥曲线与方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确定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模型的几何要素;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和实际问题。(5)坐标变换①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具体例子,探索并理解坐标平移公式。②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坐标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6)极坐标系①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理解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区别与联系,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②能求简单曲线(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和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下的方程。(7)参数方程①利用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②能求平摆线和渐开线的参数方程。能用参数方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说明:到底应该让学生讨论哪些圆锥曲线的性质,主要应该从是否能较好反映圆锥曲线的重要特点出发。从标准方程的特点,最容易得到的是范围、顶点、对称性等,而离心率、准线、渐近线、光学性质等最能反映圆锥曲线特点的性质,则很难直接从方程中得到,需要安排专项讨论才能完成。所以,圆锥曲线性质的讨论可以分为如下三块:在“个性定义”下,讨论范围、顶点、对称性、渐近线等;在“统一定义”下,讨论离心率、准线等;在圆锥曲线的应用中讨论光学性质。“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与这里讨论的问题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坐标变换的内容如果不与“曲线方程的化简”结合,不能显示其学习的必要性。所以,是否需要这一内容,或者把它放在函数中去,都是可以研究的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解析几何——“中学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之四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一、“课标”对解析几何内容的安排为了体现“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螺旋上升地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设置了解析几何内容。必修模块,要求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选修1、2模块(必选),要求学生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课标”设置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专题(任选),要求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上述安排可见,“课标”构建的解析几何课程体系,是以坐标法为核心,依“直线与方程一一圆与方程一一圆锥曲线与方程——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为顺序,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展开内容。二、人教A版解析几何教材的特点在编写人教A版解析几何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按照“课标”的要求,注意吸收以往教材的优点,强调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内容的选择上,加强背景和应用,减少抽象的、形式化的理论;注重按照学生学习心理组织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论理要求;注重坐标法思想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减少机械套用、死记硬背;注重与平面几何、函数等的联系与综合,体现解析几何的学科特征;注重利用数学史料,渗透数学文化;等。在编排体例和编写方法上,贯彻“问题引导学习”思想,以恰时恰点的“问题串”引导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采用“归纳式”,引导学生归纳和概括数学结论;注意使用“先行组织者”等手段,从方法论角度,对如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加强指导;采用单元制,在坐标法的统领下,从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到圆锥曲线与方程,最后到综合性的参数方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地展开内容;在语言叙述上力求做到条理清楚、简洁明快;等。1.突出坐标法的核心地位,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应当说,任何解析几何的教材都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考虑,关键是如何落实。为此,教材从三个方面考虑:(1)随时随地强调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明确表述坐标法的基本步骤,并将其概括为“三步曲”: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要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与变换,解决代数问题;第三步: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并“翻译”成几何结论。(2) 用坐标法解决典型的平面几何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体会坐标法的力量。例如,用坐标法证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与圆相关的一些命题等。这些问题在平面几何中有一定困难,但用坐标法解决却“轻而易举”。 在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阶段,不安排涉及复杂代数运算的题目,减少代数变换的 在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阶段,不安排涉及复杂代数运算的题目,减少代数变换的困难,但通过各种机会渗透和概括坐标法思想,强调经历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坐标法的学习。在后续阶段,逐步加强“先用平面几何眼光观察,再用坐标法解决”的思路。例如,在每一个章前引言中,不厌其烦地阐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加强“如何在坐标系下确定问题的几何要素”的引导,体现“从平面几何到解析几何”的过渡;明确提出“如何利用几何关系和几何量的代数表示讨论几何问题”的思考任务;强调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规范,给出利用方程完整地讨论几何性质的示范;等。2.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较,在强调教材的科学性、逻辑性、结构性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按照学生的思维逻辑组织教学内容,这是人教A版的一个总体特色。在解析几何部分,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强调“先行组织者”的使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一个“导游图”,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为新旧知识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前已指出,解析几何具有“方法论”的学科特征,在解决具体问题之前明确其结构、方向和主要过程正是“先行组织者”的“强项”。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展开过程中,特别是在每一章节的开篇,我们赋予“先行组织者”以重要地位,特别注重用坐标法讨论问题基本思路的引导。实际上,这既是解析几何思想的教学,又是一种思维策略的教学。(2)坐标法、数形结合、运动变化思想等“默会知识”,采取“渗透一一明确——应用”的过程。我们知道,坐标法、数形结合思想等都是数学中关于“怎么想”“怎么做”的知识,属“默会知识”范畴。这种知识的掌握,更多地要靠实践过程中的领悟和理解。因此,从总体看,教材按如下思路展开这些内容:在“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部分,从渗透到逐步明确,同时提供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解析几何思想;在“圆锥曲线与方程”“参数方程”中,在进一步明确坐标法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础上,加强用坐标法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学会用坐标法思考和解决问题。(3)改变“从定义出发”的教材呈现方式,尽量用“归纳式”呈现教材,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地组织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归纳、概括的机会。这是与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的地方。例如,在讲“倾斜角与斜率”概念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定了参照系),“几个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何刻画‘倾斜程度'”“如何用一个量来表示‘倾斜程度'”等具体问题,并把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坡度”概念联系起来。在学生获得充分感知后,再概括出概念。又如,“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这是一个充要条件,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方面都是很好的载体,但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概念,过早地出现,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不仅会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还会使他们产生“为什么要这样来要求”的疑问。因此,教材在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部分先有意识渗透相关概念,在圆锥曲线与方程之前,再安排这一概念的学习,并且也采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3.问题引导学习,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这也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在解析几何部分,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从整体上展示解析几何所研究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解析几何的发明既是为了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又是为了探寻科研的普适性方法。教科书以这些历史资料为素材,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坐标法。我们认为,这样的处理对学生把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学习方向很有好处,这也是区别于以往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点。(2)利用“观察”“思考”“探究”栏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具体内容时普遍都会遇到的,教科书通过它们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构建平台。例如,在引入椭圆概念时,通过“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引导学生探究确定椭圆的几何要素,从而为选择坐标系、建立标准方程、讨论椭圆的性质等做好必要准备。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表示A,C, 的线段吗?”引导学生思考a,C, 的几何意义,使学生理解引入B加大用坐标法思想分析问题的力度。从简洁性考虑,以往教材往往直接呈现逻辑过程,这是一种加大用坐标法思想分析问题的力度。从简洁性考虑,以往教材往往直接呈现逻辑过程,这是一种4•加强背景和应用,完善学习过程我国数学教学有以练习促理解、以技能训练代替思维训练的习惯,解析几何教学也以解答大量题目为主,这是一种“掐头去尾烧中段” 的做法,对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理解没有好处。解析几何是一门“方法论”色彩浓厚的学科,应当以“用坐标法研究问题”为主线,以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数形结合思想为主要任务, 仅靠做练习题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 为此,加强背景和应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掐头去尾烧中段”为“接头续尾烧全鱼",是解析几何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教科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例如:(1)加强确定各类图形的几何要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实际上这是“几何眼光观察在先”的体现,是以往教材不够重视的地方。思考的“结果”,而对“为什么这样思考”则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人教A版通过加强用坐标法分析问题, 既展示了过程,又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例如,通过“对于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几何中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有了坐标系作为参照系,这种条件可以有哪些变化。在学生认识到可以用直线与坐标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后,再引入倾斜角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如何用代数方法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由此引入斜率概念。然后,通过引导语: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定一点。O(X°,y°)和斜率k,就能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在不在这条直线上,完全由点 Po(x。,y。)和斜率k确定。也就是说,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完全由P。的坐标X。,y。和k确定。那么这种关系的代数表达式是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并推导出点斜式方程。这个引导语完整地表述了“平面几何语言一一解析几何语言”的转化, “几何关系一一坐标关系”的转化。实践表明,这样的措施对于发挥解析几何的综合作用, 促进学生对坐标法的深刻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了很好的作用。5•加强联系与综合,体现“思想性”本套教材为了改变以往教材存在的“讲逻辑而不讲思想”的不足,在提高思想性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加强联系与综合正是落实“思想性”的载体。在编写过程中,发挥解析几何课程特点和优势,把它作为提高思想性的强大平台, 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内在一致性,成为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例如, 数学史上,函数曾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由于把曲线看成是动点的轨迹, 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与曲线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由此也使运动进入了数学。这样, 从曲线作为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轨迹,用运动变化的思想,用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机械千斤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木醋液市场供需状况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有机澳洲坚果市场营销态势与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家庭摄像机器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智慧教室行业应用模式前景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春雷霉素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文化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分析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乡镇卫生院2025年度工作计划
- 宠物食谱课程设计
- 五年级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 公共体育民族操舞(广西科技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AI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南大学
- 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必修1复习与提高AB组解析
- 关于转发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政纪处分规定试行的通知
- 标准节流装置计算
- 企业行为模拟试验报告2016
-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 菜么么收银系统使用说明PPT课件
- 钢轨超声波探伤知识讲解
- 水池满水试验记录表(自动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