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商代青铜器铸造用的是复合陶范(模子),与西方文明古国(包括印度)采用的失蜡法,完全是不同的传统。而且商周文化还有个独有特点,即殷代玉石雕刻,是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A起源具有原生性特征 B.自成体系、别具一格C.优于其他地区的文明 D.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商代青铜器铸造用的是复合陶范(模子),与西方文明古国(包括印度)采用的失蜡法,完全是不同的传统”和“殷代玉石雕刻,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可知,中华文明自成体系、别具一格,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是在表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优劣,排除C项;“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内部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各具特点,但各民族又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而材料所论述的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比较,且未涉及吸收外来文明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2.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B《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C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面(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D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A.A B.B C.C D.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推行分封制,巩固统治,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官僚机构形成,排除A项;史实是商朝治理国家的思想是注重神权,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项;在一些地方出土了青铜农具不能说明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排除C项。故选D项。3.据如表可知,当时()唐朝贞观和天宝时江南人口数量表州名贞观十三年(639年)人口数天宝元年(742年)人口数增长率(%)婺州228990707152208.8常州111606690673518.8苏州544716326551061.4杭州1537205859632812湖州76430529589592.9越州124010477698285.2A.江南的经济发展趋向于不平衡 B.南方粗放型经济需要大量人口C.北方战乱引起了人口向南迁移 D.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明显【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江南地区的人口数从639一742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其中常州、苏州、湖州增长率大于500%,婺州、杭州和越州的人口增长率大于200%,小于500%,增长率的差异反映出经济发展趋向于不平衡,A项正确;唐代出现曲辕犁,注重精耕细作,并不是粗放型模式,排除B项;安史之乱引起北民南迁,而其爆发时间是在755年,晚于天宝元年(742年),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江南地区的耕地情况,仅凭人口数量无法体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4.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 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 D.“康乾盛世”的出现【答案】C【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逐渐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振兴儒学文化,加强了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认同,题干中“黄宗羲”对待清王朝态度的变化即为其具体体现,C项正确;明朝灭亡后,黄宗羲拒不仕清,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黄宗羲在康熙统治年间去世,排除D项。故选C项。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6.下表所示为晚清北洋水师军官和绿营军官平均月俸对比情况(单位∶银两)。官职(军衔)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绿营217.14167.6398.1261.9452.6133.4524.33144.5北洋水师700330270220200130806040北洋水师军官月俸安排()A.表明北洋水师官兵素质较高 B.吸引了优秀人才参加海军C.体现了清廷加强海防的决心 D.凸显了对新式人才的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军事改革。据材料可知,北洋水师军官的薪俸远远高于同等级的绿营军官,这凸显了清政府对新式人才的重视,D项正确;薪俸数额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官兵素质高,排除A项;当时的海军人才匮乏,主要是通过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海军人才稀缺难得,因此清朝廷才用高薪俸优待他们,而不是为吸引人才参加海军,排除B项;清朝廷给北洋水师军官高薪俸,是因为他们是新式人才,仅凭此不能得出清廷有加强海防的决心,排除C项。故选D项。7.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形成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境互市,茶叶逐渐成为恰克图市场上的主要商品。19世纪五六十年代,恰克图市场上的茶叶价格持续停留在较高的价位。这主要是由于()A.中国茶叶主产区出现了长期的战乱 B.英国主导了东西方的茶叶贸易C.自然经济在中国依然占据主体地位 D.中俄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恰克图市场上的茶叶价格持续停留在较高的价位”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因此茶叶停留在了较高的价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俄茶叶贸易,不属于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美法俄,排除D项。故选A项。

8.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5—1898年间中国成立了一百多个学会,当时成立的学会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还有兼而有之的,虽性质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结合群力群智,救民族于危亡,反映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维新思想在当时只是兴起,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会,不属于民主革命团体,排除D项。故选C项。9.庚子事变后,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清政府的这一措施()A.冲击华夷观念 B.开始学习西方 C.激发民族意识 D.唤起民众爱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而是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一变化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唤起爱国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10.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 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可知这一时期张謇仍对改良道路抱有希望,而根据材料“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可知武昌起义爆发一个月后,张謇从支持改良转向支持共和,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共和已成定局,改良道路已然行不通,C项正确;张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论是支持改良还是支持共和,都主张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道路,并未发生政治立场的转变,排除A项;清廷腐朽本质在一系列对外不平等条约及预备立宪中早已暴露,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时间为1915年—1916年,与武昌起义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江苏《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垫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A.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特点 B.政府较为重视近代教育的发展C.私塾教育阻碍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D.教育摆脱了从属科举制的地位【答案】A【解析】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中国新式学堂推广的同时,私塾仍大量存在;但是一些旧式私塑仿新式学堂设置国文、算学等科目,这体现出近代教育新旧杂陈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形势发展,私塾设置了国文、算数等科,成为新式教育的补充,排除C项;1905年,科举制已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表为20世纪初中国各界人士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表明人物发表时间言论麦孟华(康有为的学生)1900年故今日欲存中国则惟有组织新中国而已,新国不立,则不和固亡,和成亦亡,瓜分固亡,保全亦亡梁启超1902年成立“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罗在田(暗指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浩),第二任总统为黄充强(寓意炎黄子孙能白强)柳亚子1904年“打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实现自由、独立.”徐锡麟1905年毅然以光复为职志,知断中国非大破坏不为功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B.时代变迁影响国家观念C.资产阶级各派别思想趋于统一 D.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日可待【答案】B【解析】材料20世纪初中国各界人士的部分言论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提出了的“新中国”构想,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资产阶级各派别思想趋于统一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日可待,排除D项。故选B项。13.1921年10月,莫斯科东方大学成立中国班,开启革命留学潮流。如表是1925~1926年中国班学生家庭统计情况,其反映出()城镇家庭数量(个)占比(%)农村家庭数量(个)占比(%)工人79.7中小地主、富农4055.6小商人811.1小手工业者34.2职员22.8佃农56.9资本家34.2无田户、教员45.6合计2027.8合计5272.2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B.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C.近代革命对象的复杂性 D.近代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当时在苏联学习的中共学生家庭出身,工人、农民占比较少,而中小地主、富农、小商人、资本家等占比较多,这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相符合,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学苏联学生的家庭情况,没有提及革命对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8年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到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50多万,党员数量增加到一万以上。但党员中工人成分减少,农民数量超过工人同志七倍以上。据此可推知()A.井冈山的革命符合国情 B.全国的革命形势好转C.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丧失 D.敌强我弱局面被扭转【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党员中农民党员比重上升,证明井冈山的革命符合国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大革命失败不久,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并发展,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还未好转,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材料不能推出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丧失,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1928年,敌强我弱的局面没有被扭转,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9年旧历新年前,《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文章,提出革命工作者要参与旧历新年活动,文章提到“旧历新年又是一个‘家庭团聚’的季节”,军政部门应该围绕这一节日主题组织慰问抗属的活动,给予贫苦民众物质上的帮助,安排当地士兵回家过年。这一做法旨在A.增强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 B.凸显中共开始重视社会动员工作C.推动传统社会习俗不断革新 D.促成文化改造为革命的主要方式【答案】A【解析】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共为团结抗战力量、巩固革命政权,利用传统节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这有利于开展社会动员,激发民众对中共的亲近感和认同感,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材料体现了中共迎合民众新年家庭团聚的传统习俗,没有体现社会习俗的不断革新,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并非“文化改造”,排除D项。故选A项。16.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答案】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持”说法夸大化,排除A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7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并未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七七”社论、代论(注:评论类型)的题目和正文中排名前五位高频词。年份高频词1938抗战抗战建国民众行政改进1939坚持抗战团结国共合作妥协投降反共1940困难挑拔离间妥协投降团结进步1941中华民族长期抗战困难团结民主1942援助困难抗战团结进步1943敌后作战团结人民民主生产1944胜利反攻人民敌后民主团结1945中国人民觉醒人民的力量团结民主——摘编自范海龙《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及现实启示》根据材料,首先选取其中的一个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时段高频词的出现作出合理解释。(要求:时段明确,史论结合,解释合理。)【答案】示例1:时段:1939-1942年。解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日本的政治诱降政策影响下,国民党消极抗日,反共投降倾向日趋明显,不断制造军事摩擦。(史实,结论)加上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抗战形势十分严峻。(史实,结论)在此背景下,1939年到1942年间,“挑拨离间”“妥协投降”“困难”“坚持抗战”“长期抗战”“团结”“进步”等成为《新华日报》社论的高频调。(浅论)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长期抗战的决心。(深论)(总体表述清晰)示例2:时段:1943-1945年。解释:1943年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逐渐好转,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遭到重大削弱。(史实,结论)敌后抗根据地逐步摆脱了困难的境地,敌后战场的抗日主战场地位更加巩固,战略反攻即将到来,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前景也更趋明朗。(史实,结论)在此背景下,1943年至1945年间,“反攻”“胜利”“人民”“人民的力量”“团结”等成为《新华日报》社论的高频词。(浅论)这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坚定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深论)(总体表述清晰)(附加说明:上述两个示例的解释主要围绕全面抗战时期国内与国际、党内与党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等几对关系对中国抗战态势的影响展开阐述。)【解析】材料呈现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七七”社论、代论(注:评论类型)的题目和正文中排名前五位高频词。通过材料的高频词,可知不同时期国共的关系不同。考生需要结合历史阶段特征,按照要求进行展开历史叙述。材料涉及1937-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抗日状况及材料高频词语进行联系。比如:时段:1939-1942年。解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日本的政治诱降政策影响下,国民党消极抗日,反共投降倾向日趋明显,不断制造军事摩擦。(史实,结论)加上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抗战形势十分严峻。(史实,结论)在此背景下,1939年到1942年间,“挑拨离间”“妥协投降”“困难”“坚持抗战”“长期抗战”“团结”“进步”等成为《新华日报》社论的高频调。(浅论)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长期抗战的决心。(深论)(总体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材料二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时间事件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1928年7—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际法的传入和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提倡;条约文本的相关规定。(任答3点即可)(2)特点:政府积极推动;民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一定成效;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3)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民众的推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的传入和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得出有识之士的提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条约文本的相关规定。【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得出政府积极推动、民众的广泛参与;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得出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得出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小问3详解】关于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民众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作答。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人笔下的拿破仑(节选)魏源《海国图志》(1842年)认为拿破仑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人物,但最终亡于过度征伐。郑观应《盛世危言》(1893年)强调国际公法只能约束实力相当的国家。因而无法制止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年)认为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促使“欧洲忽生动力,因以革新”。邹容《革命军》(1903年)称华盛顿和拿破仑“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木”。黄兴《致赵凤昌等书》(1915年)“虽以拿破仑之雄才大略,自窃帝位,力削民权,然不久即归于共和,身流孤岛。”茅盾《希特勒怎及拿破仑》(1941年)认为希特勒代表反动力量,而拿破仑代表正义力量。——据刘宝吉《拿破仑的近世中国之旅》等根据上表内容,提出一个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看法:时代主题影响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建构。(“时代主题”答为“时代特征”“时代问题”“时代发展特点”“意识形态”等皆可相应给分。)论述:魏源描述的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拿破仑形象,和郑观应强调的国际法不能制止拿破仑战争,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富国强兵和摆脱民族危机的迫切要求。梁启超、邹容和黄兴等笔下的拿破仑形象则体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知识分子积极主张进行制度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茅盾比较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强调了拿破仑战争因具有反侵略色彩而代表正义力量,反映了抗击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背景。综上,拿破仑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最为迫切关注的时代问题。说明:任答一个对拿破仑的形象描述(或认识或评价)对应一个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形象与时代主题能够形成合理的逻辑联系、表述清晰。)答出3个“形象”与“时代主题”即分。其它符合“形象”与“时代主题”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示例2看法:拿破仑形象建构受到不同政治立场的影响。(“政治立场”答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阶级立场”“价值观念”等皆可相应给分。)论述:梁启超着重于强调拿破仑战争促使欧洲国家变法图强,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也应通过变法图强来应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邹容强调拿破仑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并将其与华盛顿并列,意在宣传革命思想,号召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黄兴强调拿破仑以帝制替代共和,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最终“身流孤岛”,则是出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民主共和政分体的政治立场。可见,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影响了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书写和形象建构。说明:答其它人物的主张与相应的政治立场,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亦可相应给分。示例3看法:拿破仑形象具有多样化特征。论述:拿破仑本身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评价多元、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近代中国人对拿破仑形象的构建受到时代主题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出于不同政治立场所塑造的拿破仑形象也不一致,书写者往往通过拿破仑某一方面的政治活动来反映自己的政治观点。拿破仑形象的多样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的多种视角和对救亡图存的积极探索。【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