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T/XXXXXXX—XXXX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评估规范本标准对现有地下水点进行功能性评估,判断其是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要求,并从监测功能良好的监测点中选取适宜不同监测功能的监测点优化扩充至全区地下水监控网络中。本标准适用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地下水监测点布设选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3术语和定义请选择适当的引导语3.1地下水监测点Groundwatermonitoringpoints为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点可用于水质监测的取水井(点)等。3.2监测点布设评估Assessmentoftheplacementofmonitoringpoints对现有地下水监测井点进行功能性评估,选取功能性良好的监测点进一步进行布设评估,以评价监测点是否满足相应监测功能类型点位要求。3.3监测目的层Monitorthedestinationlayer指选定监测的一个特定含水层或含水层组或段。3.4监测功能性Monitorfunctionality监测功能主要指监测点具备取水、取样功能及相应环境管理状态功能,以确保监测点具备水质监测功能。3.5区域监测点Regionalmonitoringpoints按照水文地质区划设置,用于监控某一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地下水监测点。3.6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Monitoringpointsforgroundwaterdrinkingwatersourceprotectionzonesandrechargeareas3T/XXXXXXX—XXXX设置于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主要补给区、径流区内,用于监控地下水饮用保护区上游及补给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地下水监测点。3.7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Groundwatermonitoringpointsforpollutionsources设置于工业园区或污染源周边影响范围内,用于监控工业集聚区或污染源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地下水监测点。3.8补给区Supplyarea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3.9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unit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3.10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造等条件的总称。4基本规定4.1监测点布点评估要求及工作内容4.1.1地下水监测点类型地下水监测点位类型主要包括:区域点位、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和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三大类,布点评估工作应根据地下水监测点类型进行相应评估,以确保监测点布设的科学性及的合理性。4.1.2资料收集地下水监测点评估工作,应充分搜集和分析利用已有监测点资料、遥感影像、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基础上,查明监测点周边水文地质环境情况。4.1.3主要工作内容地下水监测点布点评估成果的主要内容:阐明监测点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确定监测井点地下水补给范围,对地下水监测点监测功能、适宜性及监测点水质进行评估,选取适宜布设的地下水监测点,扩充至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络中,并提出地下水监测点规范化建议。4.1.4成果地下水监测点评估成果,应经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供监测管理单位使用。4.2评估工作程序地下水监测点布点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监测点位核查及调查阶段、监测点布设评估、优化布点方案及结论建议。地下水监测点评估工作工作程序见图1。4T/XXXXXXX—XXXX图1地下水监测点布点评估工作程序图5T/XXXXXXX—XXXX4.3搜集资料地下水监测点评估工作,应搜集涉及评估点位及周边的资料:——收集地下水监测点资料信息及最新水质监测数据等资料;——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地质调查资料;——调查区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5水文地质环境调查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监测井点周边环境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及垂向渗透系数等;——含水层岩性、分布、结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富水程度等;隔水层(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渗透性等;——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地下水化学类型;——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地下水环境现状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污染源区域周边及监测点周边应重点调查。6地下水监测点监测功能评估6.1监测功能评估方法地下水监测点监测功能评估主要依据取样保证状况、取水保证状况、环境管理状况三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估。后再本着“从劣”原则,按最差的单指标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最后评估出监测点具备良好监测功能、一般监测功能和不具有监测功能三类。6.2单项指标评估对监测点取样保证状况、取水保证状况和环境管理状况每一评估指标均进行单独评估,具体评估规则见表2。6.2.1取样保证状况取样保证状况用作为监测点的监测井、饮用水源点、天然水点中取监测水样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将取样保证状况划分容易取样的为良好,可以取样为一般,取样困难为不具有。6.2.2取水保证状况6T/XXXXXXX—XXXX取水保证状况用作为监测点的监测井、饮用水源点、天然水点是否常年有水来评估。将取水保证状况划分常年有水不会干涸的为良好,枯水期或无降雨等补给会干涸的为不具有。6.2.3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是监测点位周边是否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地表水、雨水或污染物等可以直接进入作为监测点的监测井、饮用水源点、天然水点,从而污染地下水。具有保护措施为良好;监测点保护措施不完善或者监测点易受周边污染物污染的为一般;没有保护措施且监测点周边的地表水或污染物可以直接进入的为不具有。表1监测点功能评估单指标评估规则6.3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综合考虑各单项指标后给出的评估结果,本着“从劣”原则,按最差的各单项指标评估结果确定,最后评估出良好监测功能、一般监测功能和不具有监测功能。具体评估规则见表2。表2监测井功能评估综合评估规则只要1项出现“不具有”1237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评估7.1监测点布设要求根据地下水监测点功能性评估结果,选取具备良好监测功能的地下水监测点进行布设评估,各类型监测点布设要求如下:7.1.1区域点位布设要求区域监测点位地下水监测点,应监测区域内主要目的含水层,并且优先考虑覆盖三级水文地质分区,其次考虑覆盖平原盆地区域的主要地级行政区。7.1.2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要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根据地下水饮用水源地规模应主要考虑目标开采层,在水源地补给区地下水流向上游或侧向布设监测点,如补给区内分布污染源,监测点应重点布设在污染源下7T/XXXXXXX—XXXX游。监测点位应优先选择区域内在用规范监测井或具备监测条件的其他监测井。对于广西区内部分水源地补给区范围较大,部分水源地补给区为岩溶管道补给区等情况,为了所选监测点具备监测下游水源保护区水质。对于水源地补给区范围大于100km²的水源地,所选监测点建议布设在保护区或保护区边界外扩污染物溶质运移1000天距离范围内;对于岩溶管道类水源保护区,布设范围可外扩至保护区范围外主管道上游5km范围内,支管道上游2km范围内。7.1.3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要求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布设要求,参照HJ164-2020相关要求执行。7.2各类型监测点布设7.2.1区域点位布设本次区域点位布设,选择区域点位三大影响因子:现状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布设区域监测点位情况、监测区域内主要目的含水层、覆盖主要地级行政区,分别进行赋值评价,最后综合评价监测点是否适宜布设为区域点位。在确定各因子评分值的基础上,按照各因子对区域点位布设影响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对权重值。其中,监测区域内主要目的含水层权重为5、现状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布设区域监测点位情况权重为3、覆盖主要地级行政区权重为2。最后将三个因子综台起来,采用加权的方法计算区域点位布设适宜性指数:式中,Wi为i因子的权重;Ri为i因子的评分值。7.2.1.1各评价因子赋值评价现状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布设区域监测点位情况,主要根据区内各三级水文地质单元现状区域点位布设数量进行评价,评价赋值主要对现状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区域监测点位布设个数>2个,1~2个及<1个三个等级分别进行赋值,评价分值表详见表3。表3现状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布设区域监测点位情况评价分值表量15监测点位是否监测区域内主要目的含水层,主要根据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内各含水岩组间面积占比关系进行赋值,评价分值取值可参照附录A。监测点位是否覆盖主要地级行政区,根据布设监测点与主要地级行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关系,即位于主要地级行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上游补给区、内部径流区及下游排泄区分别进行赋值,评价分值表详见表4。8T/XXXXXXX—XXXX表4区域点位布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157.2.1.2区域点位布设适宜性评价程度划分标准根据区域点位适宜性指数将区域点位布设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和不适宜两个等级。表5区域点位拟设适宜性评价分值表7.2.2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本次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主要选择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两大因子:饮用水源地目标开采层、监测点位与水源地保护区和补给区内主要污染源位置关系,分别进行赋值评价,最后综合评价监测点是否适宜布设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在确定各因子评分值的基础上,按照各因子对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影响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对权重值。其中,饮用水源地目标开采层、监测点位与水源地位置关系权重均为5。最后将两个因子综台起来,采用加权的方法计算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位布设适宜性指数,适宜性指数计算公式参照公式1。7.2.2.1各评价因子赋值评价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位是否是饮用水源地目标开采层,主要根据饮用水源补给区内各地下水含水岩组类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为布设监测点位所处含水岩组类型为饮用水源地目标开采层和非目标开采层两类进行赋值,评价分值表详见表6。表6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是否位于饮用水源地目标开采层评价分值表1监测点位与水源地位置关系,主要分为位于水源地补给区上游、侧向及下游行赋值,评价分值表详见表7。表7监测点位与水源地保护区和补给区主要污染源位置关系评价分值表819T/XXXXXXX—XXXX7.2.2.2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适宜性评价程度划分标准根据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适宜性指数大小将监测点布设适宜性划分为适宜、不适宜两个等级。表8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布设适宜性评价分值表7.2.3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参照HJ164-2020相关要求执行。8现状地下水监测点水质评估8.1评估原则《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是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属于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应按其规定的水质分类标准值进行评价;对于不属于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可参照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如GB3838、GB5749、DZ/T0290等)进行评价。现状监测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给出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和超标率等。8.2地下水质量分类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根据各项指标的含量特征,将地下水质量分为5类,其中:I类、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和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类健康基准值(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生产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V类不宜作生活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8.3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及标准本次地下水评价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方法。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标,标准指数越大,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两种情况:8.3.1定值水质因子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方法见公式2:pi=ci/csi 式中: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8.3.2区间值水质因子评价方法T/XXXXXXX—XXXX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方法见公式3、公式4:P=pHP=pH,7.0-pHj7.0-pHsdpHj-7.0式中:当pHj≤7.0采用公式3计算当pHj>7.0采用公式4算PpH——pH的标准指数,无量纲;pHj——pH值监测值;pHsu——标准中的pH值上限值;pHsd——标准中的pH值下限值。本评估规范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进行评价。8.4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分析参照各类地下水监测点水质评价标准,对监测点水质进行分析,对于非地质背景原因引起的地下水水质超标监测点,应重点分析其超标原因,并调查分析污染物来源。9优化布点建议针对监测点管理维护不善,功能性评估为一般监测功能或不具备监测功能等情况的地下水监测点位,应调查梳理同一水文地质分区内现有监测点,就近选择同一含水层的监测点进行替换。选取适宜布设为区域点位、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及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的水点,扩充至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络中,以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潜在污染源监控、提升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及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各类型地下水监测点优化布设成果参照附录B。10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提交成果10.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报告编写要求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报告要力求内容全面、简明扼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措施有效可行、结论明确,插图、插表、照片资料齐全,文、图、表、照片相互吻合,应附各地下水监测点的照片和监测点水文地质图等。10.2附图编制要求10.2.1附图类型附图主要包括实际材料图、区域水文地质图、监测点水文地质图、监测点方位图及监测点周边污染源分布图等。10.2.2附图精度及比例尺要求T/XXXXXXX—XXXX从便于阅读、和使用角度合理确定附图精度及附图比例尺,一般可按下列情况酌情确定:附图精度:评价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量主要以查明评价区内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为主,评价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量精度不参照相应出图比例精度要求。出图比例:——实际材料图:如评价区为自治区级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0,市、县级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200000,单个监测点的典型调查区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图:如评价区为自治区级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0,市、县级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200000,单个监测点的典型调查区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监测点水文地质图: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监测点方位图: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20000;——监测点周边污染源分布图: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20000;图例按附图的图式图例应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阅读。图例按2013年3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发布的《岩溶地区专业图系图式图例》表示。T/XXXXXXX—XXXX(资料性)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各含水岩组类型分类评价表一级域系Ⅵ8-15322系3332江Ⅵ7-15222系江532Ⅵ6-183328332系江5511至柳江553255T/XXXXXXX—XXXX3328511Ⅵ3-152521域329532域Ⅶ1-1952统Ⅵ15-19511Ⅵ14-16311T/XXXXXXX—XXXX(资料性)地下水监测点优化布设成果表123456789 填表说明:1.名称:填写地下水监测点名称。2-4.行政区:按照实际所处的行政区填写。5-6.地理坐标:填写监测点地理坐标,保留至小数点后六位,如:123.123456,46.123456。7.含水介质类型:填写监测点所处位置含水介质类型,如: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及变质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红层钙质岩裂隙溶洞水、岩浆岩类构造裂隙水等。8.三级水文地质单元编号:填监测点所处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名称,可参照附录A中相应的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名称。9.监测点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监测点性质类别,包括专用监测井、机井、民井、泉点、地下河出口等。10.监测点类型:填写监测点类别,区域点位、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监测点及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11.覆盖主要地级行政区名称:填写区域点位覆盖的主要地级行政区名称,如:“南宁市”。12.与三级水文地质单元位置关系:填写区域点位与三级水文地质单元位置关系,如: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13.污染企业名称:填写污染企业名称。14.点位与企业主要污染区域位置关系:填写污染源地下水监测点与企业主要污染区域位置关系,如上游、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