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_第1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_第2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_第3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_第4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高三文综全国卷的古代史命题

二、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

三、中国古代史热点专题

四、古代史复习中的规律认识

五、复习建议

、高三文综全国卷的古代史命题

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

2003长城与民族关系

土地科技2题8分35分

年27分

2004

经济文化8题32分32分

I民族、文学I20

5题20分II秦的兴亡20分

2005II36分

II水利、思想in河西走廊

年III32

4题16分20分

HI文化3题12分

古代史的命题特点:

第一,强化主干知识,突出主题性。试题不再以知识

点来组织和命题,而是强化主题意识,瞄准一个或若干核

心材料进行素材的收集与试题的设置,考查的知识主要以

课本的主干知识为准。

第二,试题不再强调知识覆盖面的广度与深度。考查的

覆盖面较窄,考查的知识点较少,难度系数不大,考查由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某些章节高考很少考查,而秦

汉、唐宋、明清则是考查的重点章节。

第三,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生活性与时代性。联

系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当代日常生活的实际,突出

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第四,重视对区域史的考查。从地缘切入,以事实为线

索,用历史意识来剖析现实是跨学科试题的常用设计方法。

1、强调对某个历史阶段总体特征的把

握,对历史发展演变趋势的把握;

2、突出中华民族历史是一部整体发展

的历史。凡是有利于国彖、民族整体发

展的内家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如国彖

统一和多民族国彖的发展、巩固,中外

交往和民族交往等问题)

对历史问题的解族要有整体意识

为宗旨。

对人类生存有永恒意义的话题是历年命

题关注的问题(常考常新,反复命题)。

二、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

要从单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和单元知识

综合方面抓好单元复习。要求能准确掌握单

元历史发展的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抓

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8世纪的夏、商、周三

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高度的奴隶制文明,为

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我国作为

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

我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

诸侯争霸战争中,旧的制度和统治秩序被破坏,

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而隐臧在这一过程中,并

构成这一时期社会变革根源的则是以铁器为特征

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各国

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华历史迈入一

个新的时代。

本单元的知识切入点是生产力的变化

商、西周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青铜铸造玉器加工

木、石、骨、蚌、少量青铜纺织业陶瓷业漆器制造

粪肥、草木灰、绿肥交通工具商业城市兴起

春秋战国

冶铸业纺织业

铁制农具牛耕使用

一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

灌溉技术水利建设™商业繁荣城市发达

《考工记》中心城市的出现

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的发展

政治的改良和变法科技文化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

井田制瓦解分封制

衣、食、

“相地而衰征”县制“百家争鸣”

住、行

“初税亩”中央集权制诗、散文、艺术

天文、物理、医学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本阶段总特征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1、政治方面

(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

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经济方面

社会经济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

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国

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如秦统一度量衡、货

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

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3、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

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

个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园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

统一。秦灭六国,南平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边疆的管

理,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两汉时期,民族交往频繁,西汉

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张骞和班超先后出

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的联系。边疆

各族对开发边疆

4、对外关系

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中国辉煌灿烂的思

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

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5、文化

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

气势恢弘。

原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较稳定;各民族政治经

济联系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切入点是国家的大一统

政治措施

秦实现巩固

经济措施

朝全国统一统一

文化措施

解决

刺史制度王国问题

两并行郡县■察举制度加强对西域、

借,I中加央强集权

汉制和封国西南夷、百

制编户制度越的管治

经济发展综合

.发展了对友好外关系

国家统一国力.促进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民族融合增强

二、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

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

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是组织形式。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

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

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

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

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

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

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

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

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

明清。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

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

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

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

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

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

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

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

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

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

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

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

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止匕外,通过“推恩令”和

“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

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

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

姓的管理。

四、秦汉时用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

1、秦用“法家”思想治国。

原因是:战国时秦国用法家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

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础;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分裂割

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

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

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

2、西汉先用“道家”后用“儒家”。

(1)先用“道家”是因为: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

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

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

(2)后采用“儒家”是因为:道家“无为而治”

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在位时封建

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提供了前提。儒家思

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

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

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第三单元封建国彖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普南北朝

总体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

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反映了社会

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特点。

经济特征:江南经济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

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开始改变以

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北方经济的破

坏和恢复、;寺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

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发展。

重点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1)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

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方相对较安定。

(2)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

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

(3)土族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原因: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佛教盛行。

(4)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原因:社会大动荡,城市遭破坏。

⑸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原因: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基本原因:

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江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

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

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

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

A: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B:表现: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大兴水利、农作物品

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C特点: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

平原是重要粮产区。

(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

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

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

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正因为落

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

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

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知识切入点是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

江南迅速祢月

经济发展岭南

南北经济

闽江流域三吴地区

经趋向平衡

济经济恢复发展曹魏、北魏

类士族庄园经济过度产生严重

占重要地位消极作用

寺院经济发展

西北嘉峪关

各民族经济开发和发展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统治者劝课农桑经

济农业、丝织业、

北方人口南迁发

冶炼、制瓷、

民族融合造纸、商业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作用

社会趋于安定、促进统一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空前繁荣。

1、政治上:调整统治政策,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

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

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逐步与中原地区接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

达,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前期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后

期实行两税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梢见松弛。

3、民族关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和巩固,封建化继续向周边地区推进,中央政权对边疆

地区的影响扩大,有效管辖加强。

4、对外关系:唐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陆

路海路对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

前所未有的盛况。

5、文化上:全面繁荣,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世界领先;兼容并收,博大精深;多民族色彩

浓重;影响深远,光耀千古;形成“中华文化

圈”。

知识切入点是革新和全盛

隋唐制度的革新

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加强

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相互牵制和监督

的抑制门阀

隋文帝一

广揽人才

隋炀帝大

科举制提高素质

唐太宗完善发展进

加强集权

武则天步

唐玄宗稳定政局

府兵制募兵制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生*…、田击6々今人士U田I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

加重农民军费负担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一武则天至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实行募兵制有利于生产发展导致军阀的形成

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

■保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扩大税源保证税收放松对人丁的控制

隋唐的全盛

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对外

国家统一友好关系

政治改革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经济改革边疆地区经

军事改革文化空前繁荣济文化发展

封建社会全盛

对后世影响深远

重点知识

、比较秦隋两朝的异同之处

1、相似之处:①都是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②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③都建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的万里长城,

隋朝的大运河。④都因实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二

世而亡。⑤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

政策,出现繁荣局面,如西汉武帝出现“大一统”的盛世局

面,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2、不同之处:①所处时代不同。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

展时期;隋朝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②取得政权的方式

不同。赢政是继承王位,后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

杨坚则以外戚身份掌握大权.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之

后灭陈完成统一。③开国皇帝治理国家的重点和影响不同。

秦始皇注重政治,集中精力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国家;

隋文帝除注重政治外,还重视经济。④对知识分子政策不

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隋朝则实行科

举制,笼络读书人。

二、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隋唐初期的皇帝,都相对贤明。他们调整统治政

策,实行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隋唐初

期都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分别实行了租调制和租

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

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推行轻摇薄赋、劝

课农桑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上述因素,加之劳

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经

济空前繁荣发展时期。

(3)隋朝统一后,在短期内实现繁荣,这是隋朝经济

的特点。唐朝经济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

(4)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

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提高。

(5)手工业发展特点:①分布广泛;②生产规模大,产量

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④技艺水平高,

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6)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

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

益州等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组繁华的工

商业城市,扬一益二。)

三、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规律和对盛世的认识

(1)规律

①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

期出现的,②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吸取前代

灭亡的教训下出现的;③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④都呈现出政治清

明、经济发展、国家强盛。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体。

(2)注意:盛世之下的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

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阶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

四、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发展的条件主要有:

一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这为发展关系创造了前提。

二是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使三国以来民

族大融合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是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

阂大为减少。

四是由于唐朝统治者能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

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五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2、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主要有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

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

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

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

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唐同

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

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

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

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

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唐朝民族关系史上既有友好往

来,又有兵戎相见,其主流是和睦友好。

五、汉唐中外交往的比较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

展起来。唐朝时“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方的重要通道,

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

的海上通道。

(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的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

全面展开。

(3)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

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4)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往往是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

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

各国经济文化成果。

第五单元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

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

基本特征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由分裂割据到若干民族政

权并立到最后完成统一。宋元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复杂导致政治斗争激烈。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有较

大发展、城市繁荣,以海路为主的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3、民族关系方面:诸多民族政权并立并发生许多的

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

流依然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大统一局面下,出现了民族

大融合的高潮。

4、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在世界继续处于领

先地位。科技有了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

要作用。宋词元曲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文学的突出

特点。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

知识切入点是封建制度的继续完善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宋太祖加强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发展科

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财权和司法权举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基础,维护国家统一

庆历新政整顿吏治

改革不到一年被废止

王安石变法理财、军事、教育方面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的局面

元世祖加强

健全统治机构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集权的措施

巩固全国的统一

继续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全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前代

科技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重点知识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

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

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

患迭起,时受辽、夏的侵扰。

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

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

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这些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

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

事件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

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凡

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

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

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的三次议和。三次议和是指宋辽的漕渊

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这三次议和对两宋来说,在接

受了屈辱的条件下,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

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

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

好交往。和好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③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

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

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

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和。

三、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

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

(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之间文化共同提高。

(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

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

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

文化。

(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氏族国彖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请(鸦片战争以前)

基本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

发展

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强化,这表明仅靠正常的

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地位,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农民起义水平提高,“均田免粮”口号已触及封建土地私有

制O

2:经济: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有

明显进步,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

后期萌芽并在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但始终在萌芽状态

下徘徊。

3、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

央与地方关系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

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但也出现了一些民族问题,明清统治者注重发展与少数民族

的关系,粉碎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对外关系: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郑和

下西洋的壮举;但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并

多次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胜利。明清对外政策由开放

趋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5、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的产生,小说成了文学的主流、并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古典科技巨著涌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

时期,西方传教士东来并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

知识切入点是明清的强盛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实行

制定《大明律》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

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央政权同边疆地

明营建、迁都北京清建立全国统治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明清调整明推行一条鞭法清更名田和地丁银制度

生产关系

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明郑和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戚继光抗倭斗争胜利

清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抗俄斗争胜利

明清西方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清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市民文学的兴起小早期民主启蒙西学

和大型图书问世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思想的产生东渐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重点知识

一、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的有利和

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

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

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

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出品、手工业

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

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

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为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

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成为资

本主义萌芽的劳动力。②由于商人往往买田置地,

使萌芽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生产难以扩大再生

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

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

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二、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

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

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

产阶级力量强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

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

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

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

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

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

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

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

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

也起了促进作用.

三、16-18世纪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极大地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能为科技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和手工业

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等,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脱熟生产实际,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4)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正常文化交流,

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文化的政治化倾向、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以及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科学

技术的研究、应用缺乏必要的社会氛围。

总之,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是导致16——18世

纪中国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四、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1)政治方面: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专制皇权进一

步加强,成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

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2)经济方面:清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

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英国则在完成资产阶级革

命后,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生产,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文化方面:清朝吐儒家思想仍是封建正统思想,且统

治者用大兴文字狱等措施,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英国的资产

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以《国富论》为代表,英国确立

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

(4)对外方面:清朝有效地打退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

主权,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隔了中外正常交往;英国积

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成立当时最

大的殖民国家。

:、中国古代史热点专题

王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当今农村的税费改革。画

更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囹

中国古代的选育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会价值。

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回

六、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七、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东西方咨本主义斯茅的

比较。

入、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梭的

九、儒学独尊地住确立及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志度C

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彖统一、民族关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

度与当今农村的税更砍草O

(I)专题提示: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

手段,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一些朝代实行的赋役

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前些年我国农村实

行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

村的第二次革命。2004年6月政府在

的指导思想下,加大改革力度,

提出取消农业特产税。今年中国大陆31个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已有22个宣布全面停征农

业税,温家宝总理一年前承诺的5年内取消农

业税的目标可望提前两三年实现。

(II)主体线索梳理:

1.我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II)主体线索梳理: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2.赚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编户制度:标

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③租调

制: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

所决定的。④租庸调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

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⑤两税法:标志着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标准开始改变。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

法”:限制了大地主的特权;⑦一条鞭法:标志着赋

税制度由繁到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⑧摊

丁入亩、地丁银制度: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

税”的废除。

(ni)重点问题延展:

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

2,中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

的特点*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制度。

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艮负担

的主要措施。

5.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3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

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

“庸”为标志。

③tE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

为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

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以上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的

人身控制松弛。

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艮负担的主

3.要措施。

主要包括:

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

期的两税法;

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的“一条鞭法”;

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工银

5.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这

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体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②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③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I)专题提示:

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

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应重点把握这两种制度的含

义、发展演变、特征和实质;分析评价其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掌握封建

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

巩固、完善、加强、强化并渐趋衰落的历

史,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学习殿堂的关键。

(II)主体线索梳理:

1.主要内容

①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O

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II)主体线索梳理:

1.主要内容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战国时萌芽

②秦朝正式建立

③西汉巩固

④隋唐完善

⑤宋元加强

⑥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ni)重点问题延展:

3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

的根源

2.封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

史影响

3.注意总结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

度和组织管理制度B

4.注意与政治学科相结合。

3.封鹿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组织

管理制度

①地方行政制度:

秦国县制;

秦朝——郡县制;

汉初——郡县、封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

元朝——行省制度。

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3.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组织

3.2管理制度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地方的组织管理制度:

西汉——编户制度(控制和剥削农民的租赋制度);

北宋——保甲制度(“寓兵与农”、兵民一体的社会

组织制度);辽——“藩汉分治”(因俗而治,实质

仍然是阶级压迫);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

基本社会组织);后金——八旗制度(军政合一、

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_

(三)中国古代的也育制度

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睑。

(I)专题提示: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

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

者为巩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

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

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

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

的创立与完善。自古就由“得人者昌”,

“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

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

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II)主体线索梳理:

21.黄要的选官制度

①奴隶社会:公卿世袭制

②封建社会: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秦朝皇帝任免—按政绩;

两汉时期“察举制”——举“孝廉”、“门第族

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

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

③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II)主体线索梳理:

2.11.重要的选官制度

2.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

①春秋战国: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

②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

重用谏臣魏征等。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

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唐玄宗

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

璟等人为相,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

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③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ni)重点问题延展:

3i.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

2.注意各朝代对各级官吏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

西汉刺史(专管);

东汉州牧(权力扩大);

北宋

元朝御史台;

明朝厂卫制度。

3^1

(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

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会价值。

(I)专题提示: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

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都

江堰、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重大水利工

程和建筑工程,至今仍倍受世界人民的推

崇。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

的象征;大运河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及

时地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从古代

的“南粮北调”到新中国诞生后的“北煤

南运”再到21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

大运河将重新焕发出青春。

(II)主体线索梳理:

21.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2.古代开挖的运河

3.历代王朝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修

水利工程的实例。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1.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

门豹渠、邢沟。

②秦朝:灵渠。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

河之一。

③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特别是

关中地区的著名水利工程漕渠、六辅渠、白

渠、龙首渠等。

④隋唐:大运河。引漕渠开新潭——广通

渠,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水利工程,大

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⑤元朝:开凿会通河、通惠河。设大司、

农司负责农田水利O

2.古代开挖的运河

2.2

①邛沟

②灵渠

③隋朝大运河

④元朝大运河

3.历代王朝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修

2.3水利工程的实例。

①西汉:汉武帝、汉明帝亲至黄河工地视察;

②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

灌溉;

③隋朝: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④北宋:王安石提出实行“农田水利法”,

励兴修水利。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2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

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

的学科联系。)

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朝,历代都修建长城。最

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挑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

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注意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

点: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内有坊、有市,市坊分

开。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布局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

皇城和京城。特点:突出皇权。(2008奥运关注北京)

1.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都是分裂时期

的历史产物。

②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

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

是不可能的。

③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④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⑤古为今用。新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

大运河也许会重新焕发出青春。

⑥注意运河上游的直沽和与长江交汇处应

扬州o

Ci;中国古代的人口迂

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

(I)专题提示: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

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中国古代人

口的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

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

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

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

的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

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2003年高考文综合

就涉及了美国、中国人流迁移和城市化问

(II)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的人口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

1①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o

②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

③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

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

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

突破2亿,1790年超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向中原迁:

②向江南迁:

③向边疆迁:

④华人外流:

⑤外族内流: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2.2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古代到三国时期——初步开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

最终形成。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

(ni)重点问题延展:

3i.人口迁移的原

2.清代前期我人口急剧增长的原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4.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相关现象;

5.联系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

夕卜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mm

(六)中国古代农业的发

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I)专题提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自

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教材中对农业发展

史介绍的最为详细,如重农抑商政策、农

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

工程、荒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中心的转移等等。

都可以作为小专题进行归纳整理。农业史

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重点,“三农”问题

始终是高考的热点。

(II)主体线索梳理:

1.中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2.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

展的措施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

r生产。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

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注意分裂时期还要考虑民族融合和民族

间的交流。

(ni)重点问题延展:

i.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及重农抑商政策

2.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

并问题。

3.注意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对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与黄宗羲主张

“工商皆本”两种不同经济思想的评价。

4.古代东北地区农业的发

4.古代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①唐:八世纪前期,东北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水稻产量高,质量好。

②辽:统治者赐贫民耕牛,垦荒免赋,大力发展农

业,使辽海地区成为人烟稠密的沃野。

③金:统治者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置到东

北各地,开垦荒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元: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大司农司负

责农业和水利,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

生产。

⑤清:鼓励垦荒,不断推广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

和甘薯;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

银制度。

(七)中国古代商品绘部的发

展与东西方资本主义前茅的比

较。

(I)专题提示:

本专题是近几年高考复习的重点

和热点之一,也是和政治学科渗透综

合点之一。从宏观上看,商品经济是

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

萌芽是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二者紧

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微观上看,

内外商贸城市的发展,货币演变和资

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复习的主要内容。

(II)主体线索梳理:

21.内

2.对夕卜贸易的发展

3.古代货币的演变

4.古代城市的发展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

发展□

3.古代货币的演变

2.1①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②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

③秦朝:黄金(上币);(下币)“半两钱”.

④西汉:五铢钱.使用长达700多年。

⑤唐朝:开元通宝钱;唐朝还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