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钙资料_第1页
第八章 钙资料_第2页
第八章 钙资料_第3页
第八章 钙资料_第4页
第八章 钙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钙(Ca)镁(Mg)钠(Na)钾(K)第一节钙(Ca)成人体内钙总量约为1200克,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1%以游离或结合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游离钙与骨钙维持动态平衡。30岁以前储存钙为主,以后以消耗钙为主。1.钙的功用:(1)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骨齿之坚硬性,即因含钙和磷的缘故。男性18岁以后,女性则更早些,骨长度开始稳定,但骨密度仍继续增加。47岁以后骨中的矿物质逐渐减少,由于钙的丢失,而引起骨质疏松。(2)对于一般软组织,钙也是基本的组成成分,并且是维持它们正常机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有在钙、镁、钾和钠离子维持一定的比例时,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表现出一定的感应性。例如,心脏的搏动和肌肉、神经的兴奋性的传导和感应性的维持,即属实例。血钙高可抑制肌肉、神经兴奋性,过低则兴奋性增高而引起抽搐。(3)帮助血液凝固,钙是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血液中缺少钙,则破伤后易流血不止。钙激活凝血酶原,使之发挥作用。(4)机体许多酶系统需要钙来激活,例如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脂肪酶以及一些蛋白质分解酶等。(5)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证实,缺钙可引起耳聋。具体机理是:缺钙可致耳蜗局限性脱钙,继而耳蜗形态改变破坏内耳听觉上皮细胞或骨结构,从而产生耳聋、耳鸣。2.钙之需要量:成人:每人每日需0.6~0.8克。儿童:在生长发育期中,每人每日应有1~1.5克。妊娠期:母亲须供给胎儿生长,每日应有1.5克。授乳期:由于母亲须分泌乳汁供迅速生长之婴儿,在这期间,每日应有钙2克。

3.钙的食物来源:含钙丰富的常见食物含钙丰富而含草酸少的蔬菜动物来源:(1)乳类及乳类产品为钙质最好的来源,因为不但含量丰富,并且容易被身体吸收。(2)贝壳类,如蛤蜊、螃蟹、虾米等。(3)鸡蛋。(4)骨粉。植物来源:(1)绿叶蔬菜为钙之重要来源,但它能否被身体利用,须视所含的草酸盐而定,如荠菜、油菜和小白菜等所含之钙都易为人体所利用,而菠菜的含钙量虽高,但同时亦含有高量的草酸盐,两者合成不能溶解之草酸钙,不易被身体吸收。(2)黄豆及豆类产品,黄豆本身含有相当高的钙质,而南豆腐、豆腐脑(又名豆腐花)、千张(又名百页)等因制备时加入了钙盐,更增高了钙的含量。(3)硬果类,如杏仁、瓜子、核桃、榛子。(4)几种水果,如红果(即山楂)、柑橘。(5)其他如麦麸、芝麻酱、榨菜、腌雪里蕻、萝卜干等。动物性的来源较植物性的源容易被身体利用,其中又以乳类为最佳。4.缺乏钙的影响:(1)儿童生长时期如缺乏钙,不仅发育缓慢,且骨骼发育不健全,可使身体矮小,牙齿不整齐,并可患软骨症。在软骨症中,骨质松软,以致有腿骨弯曲、胸骨下凹等畸形现象出现。(2)孕妇和乳母的膳食中如果没有足够的钙质,胎儿和婴儿自母体中摄取的钙质得不到补充,会使母亲在产后骨质软化、奶汁减少。这种骨质软化,在我国西、北部常有发现。(3)成人如长期缺少钙质,可产生手足抽筋的痉挛症。

5.影响钙消化吸收的因素:(1)膳食中的磷酸盐含量过多时,能在肠道中与钙结合成难溶于水的正磷酸钙,从而可降低钙的吸收。一般而言,成人膳食中钙、磷比例以1:1.5为适宜;婴儿幼儿则以1:1较好。肠道的pH低,有利于钙的吸收,这可能是由于容易形成溶解度较高的酸性磷酸钙的缘故。婴儿吃奶,奶中乳糖可被肠道微生物发酵产酸,使局部肠道pH下降,有利于钙的吸收。(2)膳食中植酸含量过高,可以和钙结合成不溶性植酸钙,影响钙的吸收。谷类含植酸较多,故以谷类为主的膳食,应当供给更多的钙。钙与草酸结合也可形成不溶性草酸钙。故当食物中草酸过高时,不但其本身的钙不易吸收,而且还影响一同食人的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有的食物,如菠菜,虽然含钙相当丰富,如上海菠菜,含钙103毫克%,但由于含草酸更多,因此会影响钙的吸收。(3)膳食中脂肪的含量亦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有人做实验证明,膳食中含脂肪20%时效果最好;如含量达40%及60%,则可降低钙和磷的吸收率以及两者在骨中的储存量。蛋白质的含量影响钙的吸收。⑷口腔炎性腹泻、脂肪痢、胆瘘及其他脂肪消化不良等,常观察到钙的吸收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形成了钙皂而排出所致。(5)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的钙化。乳糖、蛋白质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钙与长寿据亚洲医学新闻报道,世界上一些最长寿的人生活在南势群岛,日本南部冲绳岛便是其中之一。德山大学的一位教授检验过南势岛的饮用水,发现其中含钙量比一般水高6倍,具有相同硬度饮用水的地区还生活着76名百岁老人。南势岛水中含有大量的钙,农作物含钙量也高,这是那里的居民长寿的原因。

据分析,补充钙剂可使增殖的早期癌细胞变为正常。美国研究人员对10名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实施活体组织检查表明,结肠细胞的分裂比正常者迅速,但在补充钙剂后2-3个月重复活组织检查,发现细胞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的研究表明,每天补充1.25克钙剂,可以逆转细胞异常增殖状态。上述剂量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还可以减轻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症。第二节镁1.镁的功用:(1)成人体内含镁量约为20—30克,其中50%~70%主要以磷酸镁和碳酸镁的形式存在于牙齿及骨骼中。(2)约四分之一的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间质中,其分布情形与钾相似,细胞内的浓度较细胞外的浓度为大。前者约为后者的10倍。镁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对物质代谢意义极大。它是机体内磷酸化作用及其他一些酶系统所不可缺少的活化剂。如磷酸酶、磷酸葡萄糖转化酶等。当三磷酸腺苷(ATP)浓度过高时,镁离子能起阻滞作用。另外,镁离子或镁盐类有利尿作用,亦可用作泻剂。(3)一般说,钙对于生活组织有刺激其活动的作用,而镁则有抑制作用,两者互相制约使机体组织保持了兴奋和抑制的平衡。镁有抑制神经应激性的功用,镁过多时即呈麻醉状态;镁缺乏时,能引起过敏症及肌肉痉挛,扭转或做出更古怪的动作,同时有血中胆固醇增多的现象产生。2.镁之需要量:成人:每人每日250~320毫克;婴儿:每人每日150毫克;孕妇及乳母:每人每日400毫克。3.镁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如小米、燕麦米、大麦米、豆类、小麦、紫菜等。详见表。4.有关镁的一些研究:

(1)试验证明,当绝对没有镁存在时,磷酸转移过程是不可能进行的。(2)Baldwin氏认为,凡有二磷酸硫胺素参加的酶反应,都需要镁,曾观察到缺镁的实验动物出现硫胺素缺乏病。(3)有人认为,醛缩酶即为一种含镁蛋白质。Haurowitz氏的研究指出,肌肉中的肌浆蛋白部分即含有醛缩酶,每一酶分子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很多研究者观察到镁对一些酶系统有活化作用,如肠中的二肽酶、唾液淀粉酶、胰酶、胰蛋白酶、肠肽酶、胰脂酶及凝乳酶等。俄国科学家发现,当机体从谷氨酸及氨综合麸酰胺时,必须以半脱氨酸及镁作为其活化剂。(4)特发性癫痫、惊厥、慢性肾炎、急性胰腺炎、震颤性谵妄、酒精性肝硬化等病人的血清镁有下降之趋势,其中抽搐谵妄等症状之出现,可能与镁钙作用失去平衡有关。对于震颤性谵妄,用硫酸镁作为镇静剂已获得良好效果。(5)若在膳食中增加镁的供给,可以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人报告,非洲班图人的血清镁水平一般较高,故他们患动脉硬化等心脏血管方面疾病不多。第三节钠1.钠与氯的功用:钠在人体中大部存于细胞外液中(即血浆、淋巴液、组织间液等)。其主要功用为供给碱性元素,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及调节渗透压力。另外约有三分之一贮存于骨内无机盐中。钠在小肠内绝大部分被吸收,约有95%的钠经尿排出体外。腹泻时则由粪中排出增加。钠的代谢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在缺乏这些激素时,血清钠含量降低,而钠排泄量则增加,患有慢性肾病,特别有酸中毒情形同时存在时,钠含量降低。此时重吸收受到影响,一部分的钠亦用于中和过量的酸。在高温环境中,大量的钠可由汗中排出,而肌肉痉挛、头痛或呕吐等也随着产生。在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一般由于长期控制食盐进入,常可见到低钠综合征。氯和钠一般结合为氯化钠,两者的代谢也很密切,钠含量高时,氯含量亦高。在腹泻、大汗等时,钠含量损失较大,氯同样减少,而呕吐时则氯损失更多第四节钾1.钾的功用:(1)钾是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全身含钾约140~150克,亦有认为可达200克,占矿物质中的第三位。其中约1.2%存在于细胞外液,而98%以上位于细胞中。钾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一定浓度的钾维持细胞内一些酶的活动,特别是在糖代谢过程中,糖原的形成必有一定量的钾沉积,血中糖及乳酸的消长与钾有平行的趋势。(2)调节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此种功能的主要作用亦在身体组织细胞及红细胞内。(3)在红细胞内的钾盐缓冲系统,主要为血红蛋白钾、重碳酸钾、磷酸钾,而钾与钙的平衡对于心肌收缩亦有显著作用。(4)神经肌肉系统必须有一定的钾浓度,才能保持正常的激动性能,钾过高则神经肌肉高度兴奋,钾过低则可陷于麻痹。(5)有利尿作用。

2.钾的吸收与排泄:

正常人的钾排泄量与食人量相等,在生长时期,由于体内组织增加,钾平衡呈正性,当组织分解时,其所含的钾被释放而排除,则钾呈负平衡。所有的天然食物均含钾盐,一般膳食每日可供给2~4克钾,足够生理上的需要。正常时,自粪便排出的钾约占摄人总量的10%,但在严重腹泻时,自粪便排出的钾盐显著增多,一般情况下相当恒定,不因食人量之多少而改变。此外在胃液内的钾盐含量较血清含量为多,约等于每升15~25毫克当量,故在大量呕吐时或行十二指肠减压术或胃吸引术时,均能引起钾盐的丢失。钾的主要排泄是通过肾脏,摄食之钾的90%由肾脏排出。但由肾脏所排出的钾,其中有90%可被肾小管重吸收,故尿钾的来源,只是肾小球所滤过而未被肾小管再吸收的部分,以及远端肾曲管直接分泌的部分。3、低钾原因(1)、内源性因素①尿路失钾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中醛固酮类、考的松类及其衍化物和ACTH的注射;利尿剂应用后大量利尿;碳酸酐酶抑制剂应用,使远端肾曲管分泌多量的钾;急性肾小管性肾病利尿期;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小管机能严重损伤时有大量失钾和失水。②消化道失钾过度:大量呕吐;严重腹泻;胃肠灌洗;瘘管引流;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治疗。③其他:腹膜透析及结肠透析;缺氧、饥饿、失水及碱中毒。(2)钾储量正常性血钾过低:

①输入过多的不含钾的生理盐水,能稀释钾浓度,而使血钾过低;生理盐水也可使钾排出增多及进入细胞量增加,而促使血钾过低。②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水,钾常随糖进入细胞内而引起血钾过低。

(3)由细胞外钾,转移人细胞内所引起的血钾过低:

①糖代谢过程中钾随葡萄糖及磷酸基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如进服葡萄糖后、注射胰岛素后有肝及肌糖原合成,钾随糖人细胞内。细胞内葡萄糖酵解作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②小儿生长发育,体内细胞修补,苯丙酸诺龙与睾丸酮等注射后,引起的蛋白质合成性代谢正平衡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可使血钾降低。

③酸中毒时钾进入细胞内。

④家族性周期性瘫痪中,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故常用胰岛素和葡萄糖来激发。4.高钾原因:(1)摄入过多:严重失水患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尿少或尿闭时,不论口服钾盐或其他形式补钾时,均可使血钾过高。(2)肾脏排出过少:见于严重失水失钠,而有肾前性氮质血症及失盐综合征,急性肾小管性肾病(尿闭期)及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情况。(3)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或大量溶血反应时,均可使钾由细胞内泄出,引起高钾。

⑷细胞外液减少,而钾离子浓缩,如休克晚期,可高达40~50毫克%。(5)糖尿病并发昏迷时,由于脱水及酸中毒,肾小管排钾作用减少;又由于酸中毒,组织分解过多,放出很多的钾引起高血钾。5.钾与心脏病:心肌的正常活动,要求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成分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而各种电解质中又以钾对心肌的影响特别大。血钾的过高过低,均可引起显著的心电图变化,重度的血钾不平衡,且能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但必须了解,心电图变化与心律失常,不一定与血钾增高及降低的程度完全平行,其理由主要是血钾不能及时与正确地反映细胞内钾含量,而且钾对心肌的影响,还与其他的电解质有关:如钠、钙均能抵消一部分钾的作用,起着互相制约的功效。此外,在同样的电解质失调情发生应激或传导功能障碍。(1)低钾的影响:血钾过低,增加心肌的应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缺钾状态下,对洋地黄的耐受力很低,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房性与室性异位心律,而钾盐对这样引起的异位心律的紊乱,常有显著疗效。在临床上观察到,原无器质性心脏病而未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重度缺钾亦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心室性异位心律最为常见,包括频发的室性过早搏动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以及由此引起阿斯氏征的发作,如不经及时的积极抢救,可迅速导致死亡。经检查发现,严重缺钾致死者,在心肌部分有局限性坏死,肌纤维断裂,间质内多核及淋巴细胞浸润。

低钾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的降低可超过o.5毫米(即0.05毫伏);T波先由降低变为平坦,最后转为双相或倒置;U波逐步增高,常超过T波的振幅,T与U波可部分接触而呈骆驼峰状,U波之增高,常在V2、V3导联,最为显著,可达1.0毫米以上。(2)高钾的影响:可归结以下几点:①出现心动过缓与心律不齐(包括心室过早搏动、心室颤动伴心脏扩大);②早期血压增高,继以血压下降,发生休克及或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死于舒张期心跳停搏;(3)心电图变化:早期,心前区导联示T波尖而高耸,底部狭,avR中T波正相反(此时血钾大约在6.5—7.0毫摩尔/升以上);逐步出现,左侧心前区导波渐减低,S波渐加深加宽,S--T段示电压低(血钾大约在8毫摩尔/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