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选择性必修二)【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22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选择性必修二)【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22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选择性必修二)【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22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选择性必修二)【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22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选择性必修二)【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目录【思维导图】……………2【知识梳理】……………2【知识点01】水陆交通的变迁1、古代陆路和水陆交通………………32、对海洋探索和全球行路的建立……………………43、工业革命和交通玉树商业的发展…………………4【知识点02】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1、陆海交通的发展……………………52、航空的发展…………………………6【知识点03】古代疫情和医学成就1、古代的疫病…………………………72、中医药的成就………………………8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8【知识点04】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生活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92、医疗卫生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9【易混易错】……………10【素养提升】……………12【真题赏析】……………13【核对答案】……………14第一部分交通与社会变迁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道路,挖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质越来越快速,安全地从陆上、水上和空中运输到另外一个地方。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导致了新兴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世界逐渐成为关系密切的整体。【知识点一】水陆交通的变迁【重点】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难点】铁路建设的意义;一、古代陆路和水陆交通1.中国古代人工道路的铺设:(1)表现:①秦朝:修筑的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直道(为阻止和防卫北方匈奴的袭扰而修建的军事通道)和五尺道(在西南地区修建,是云南与四川的重要商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知识拓展】(2)特点:①强烈的政治色彩;②与战争有密切关系;③与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④道路建设由政府主导;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⑥结构上呈现辐射性,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2.古代的水路交通——运河:(1)中国: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邗沟);②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岭南地区,广西境内),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2)西方: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拓展】3.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1)战争和贸易的要求。(2)秦以后大一统局面。(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5)强盛的国力支撑。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中国的探索(1)汉武帝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东、西两条航线。(2)宋元时期,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原因如下:造船工艺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在亚非两大洲,规模宏大。(4)中国古代已形成了连接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2.世界的探索(1)古代事例: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海上贸易等。2.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三条新航线: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成环球航行。历史作用:使全球海陆沟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3.两条运河的开通(1)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成为亚非和欧洲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近代开通的运河代表:(1)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1)成就: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2)影响:①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A.经济: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化:铁路沿线城市兴起,推动了中国城市化。C.交通: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相关工矿业的发展。D.政治: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E.社会:有利于破除封建陋习。②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3.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1)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2)1872年,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4.【拓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2)政府政策的推动;(3)先进中国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交通发展的影响:(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知识点二】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重点】20世纪陆路交通的新变化;【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一.陆海交通的发展:(1)陆上交通:①汽车工业: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车。②高速公路:A.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科隆—波恩高速公路;B.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③高速铁路:A.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B.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C.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2)海上交通:①航运技术提高: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趋势: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③海底隧道建设: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二、航空的发展:①1903,莱特兄弟发明“飞行者1号”飞机时代开始;②1914,旧金山至洛杉矶航线是第一条空中航线;③1919,定期国际航班开通;④20世纪上半叶,飞机材质和技术进步。提高了飞机速度、载量和航距;⑤20世纪7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主流;⑥1950,中国成立第一家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1.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的影响:(1)使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世界各地联系加强。(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大众旅游潮流出现,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5)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及资源危机。2.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意义:(1)特点:①起步晚;②发展快,成就巨大;③投资主体多元;④投资形式多样。(2)意义: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②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④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⑤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拓展】3.20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1)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2)速度不断提高。(3)科学化、先进化、精细化、人性化。(4)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5)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拓展】4.现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1)政治:新中国成立,国家、民族的独立是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政策鼓励。(2)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3)个人: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与奉献。(4)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二部分医疗与公共卫生【知识点三】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重点】中医药的成就【难点】疫病的影响与防治;一、古代的疫病1.概念:是指由细菌、病毒等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种类:天花,鼠疫(黑死病),血吸虫病等。3.表现:(1)古埃及时期,天花流行。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2)14世纪时,欧洲鼠疫流行。后果:使欧洲人口减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多地发生严重饥荒。4.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许多重要人物丧命,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如,古代雅典伯里克利的过世,马其顿国亚历山大的死亡,中国明朝末年鼠疫的影响。5.防治:(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古罗马修建饮水道,下水道;中国古代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等。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也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2)建立救治机构。南齐时设立“六疾馆”,隋唐时期设立“病坊”。【知识拓展】古代疫病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传播速度快;②范围广;③时间长;④危害性大。(2)影响:①经济:疫病的流行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②政治:疫病的流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影响政治走向。③思想:疫病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思想文化变革。④医学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疫病预防与救治水平的提升。二、中医药的成就1.战国时期,扁鹊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2.《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3.东汉晚期,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4.针灸学,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5.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6.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集中医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7.建国后,中医药业迅速发展。全国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21世纪后,中医走向世界。【知识拓展】中医的特点①诊疗方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②重视临床经验;③辩证施治,药食同源;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⑤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⑥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医的概念2.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3.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生与军医在中国内地建立教会医院,以通商口岸最为集中。4.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西医成就相继被引入中国。5.西医院校随教会医院在中国落成,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6.西方公共卫生措施逐渐被引进中国,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中国大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兴起、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知识点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重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难点】公共卫生观念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等。2.落实措施: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3.医疗机构的建立(1)20世纪中期,许多国家完善了各层级的医疗组织。(2)建国后,我国建立起各级医疗网络,加强规划免疫。(3)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重大传染病。(4)许多国家注重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医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卫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增强。(2)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3)建国后,我国医卫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益强化。(4)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层级医卫机构进一步明确服务意识,服务内容不断扩大。(5)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扩大,医疗扶贫的力度加大。5.现代医疗保障制度(起源自欧美)(1)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2)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3)二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4)建国后到60年代,我国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行了几种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西方国家治疗疑难杂症,重视防疫工作。(2)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从1980年的59.2岁增长到2015年的71.6岁。(3)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战后,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培养个人卫生习惯。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精神卫生日益得到注重。011、我国境内最早的运河是哪个?【阐释】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的邗(han)沟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022、法国米迪运河在什么方位?【阐释】法国米迪运河1667年开始修建,1681年竣工,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欧洲近代最重要的土木工程之一。该运河有时被称作朗格多克运河或双海运河。其河道由5部分构成:即240公里的主河道,36.6公里的支线河道,两条引水用的水源河道及两小段连接河道,共计360公里,另外包括运河上的328座各类船闸、渡槽、桥梁、泄洪道和隧道等建筑工程设施,其中船闸就有65座。它代表着内陆水运技术在工业社会发展到的新水平,突出了运河本身的水利工程性质和技术特色。033、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使用铁路和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分别是什么【阐释】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044、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可以防治疟疾,中医中记载最早见于什么时候?【阐释】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055.西医何时传入中国?【阐释】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广受欢迎。1、张仲景的“家国情怀”【阐释】作为一名中医,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国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百姓生灵涂炭,疫病猖獗。面对此景少时的张仲景便立下了解救百姓于疾病痛苦、为医学进步献身的宏大志向。他学医勤奋,又天生聪颖,在医学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名震一方的临床医生。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病,除了包括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主要泛指一切热性传染病。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疾病流行,张仲景的家人也在所难免,据他自己记载,在张氏宗族的二百余人中,自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感染疾病而死亡的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者占十分之七。面对这尸横遍野,疫病流行的惨状,他矢志不渝,勤奋钻研学习《内经》等中医经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呕心沥血几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2、京张铁路精神(家国情怀)【阐释】1909年中国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正式落成,京张铁路在当时之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一条连接两地的路,也象征了我们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抗争与不屈,自主建设铁路从无到有更是彰显了我过人民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中国,提起京张铁路,就会联想到詹天佑工程师,是他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属于我国的铁路,完全由中国人独立设计建设完成,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和建设经验,是我国铁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詹天佑总工程师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己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2022海南高考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5.(2021辽宁高考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核对答案】题号12345答案DBBCA1.【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1900年,德图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辰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