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一季度ICU目标性监测工作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及时发现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我科室对我院入住ICU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入住ICU超过48h的全部病人并且对转出ICU的病人随访48小时。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以记录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ICU的病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4)对ICU入住病人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我院20XX年01月01日至20XX年03月31日入住ICU的病人数为121人,累计住院日522天,平均住院日4.31天。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4.13%,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9.58‰,院内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率为10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469天,侵入性器械应用率898.47‰;尿道插管应用率为800.7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动静脉插管应用率为70.8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ICU呼吸机使用率为26.82‰,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0。三、分析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ICU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门窗保持密闭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ICU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ICU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ICU工作中,规范ICU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ICU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418天,占器械使用率的800.77‰。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但不能完全排除漏报情况的存在。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14天,占器械使用率的26.82‰,从对入住ICU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0,但不能完全排除漏报情况的存在。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37天,占器械使用率的70.88‰。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但不能完全排除漏报情况的存在。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ICU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控制ICU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3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二季度ICU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为了及时发现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我院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ICU感染是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入住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入住ICU超过48h的患者,以及从ICU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入住ICU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ICU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4)对入住ICU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记录每日侵入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20XX年04月01日至20XX年06月31日入住ICU患者173人,累计住院日715天,平均住院日4.13天。医院感染5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89%,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6.99‰;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10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283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395.80‰;导尿管的使用率为369.2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16.7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率9.79‰,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142.86‰。三、分析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门窗保持密闭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ICU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ICU工作中,使规范ICU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ICU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264天,占器械使用率的369.23‰。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7天,虽然只占器械使用率的9.79‰,从对入住ICU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142.86‰,比第一季度(0)高。可能与患者病情危重,使用呼吸机频率增高;感控科对临床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使临床科室医生对院感意识增强,并能积极上报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12天,占器械使用率的16.78‰。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不排除漏报。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ICU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于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以求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监测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ICU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6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三季度ICU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及时发现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ICU感染是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入住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我科室对我院进住外科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进住外科ICU超过48h的患者,以及从外科ICU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进住ICU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ICU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表”。(4)对入住ICU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以记录每日侵入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20XX年05月01日至20XX年07月31日入住ICU患者197人,累计住院日801天,平均住院日4.07天。医院感染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3.05%,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7.49‰;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116.67%;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336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419.4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0。三、讨论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ICU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门窗保持密闭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ICU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ICU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痰多”,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痰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咳嗽咳痰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ICU工作中,使规范ICU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等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ICU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323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03.25‰。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6天,虽然只占器械使用率的11.24‰,从对入住ICU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0,比第二季度(142.86‰)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因素有关,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4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99‰。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ICU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于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以求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监测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ICU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9月30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四季度ICU病房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及时发现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ICU病房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我科室对我院入住ICU病房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入住ICU病房超过48h的全部病人并且对转出ICU病房的病人随访48小时。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ICU病房病人,每天填写“ICU病房病人日志”以记录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ICU病房的病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ICU病房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4)对ICU病房入住病人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我院20XX年10月01日至20XX年12月31日入住ICU病房的病人数为168人,累计住院日763天,平均住院日4.54天。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98%,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6.55‰,医院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率为460.0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310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406.29‰;导尿管的使用率为344.69‰,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41.9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率为19.66‰,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0。三、分析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ICU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门窗保持密闭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ICU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ICU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ICU工作中,规范ICU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ICU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263天,占器械使用率的344.69‰。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15天,虽然只占器械使用率的19.66‰,从对入住ICU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0,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32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1.94‰。但是从对入住ICU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ICU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于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以求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监测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ICU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12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度ICU目标性监测工作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及时发现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ICU感染是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我科室对我院进住外科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进住外科ICU的患者,以及从外科ICU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进住ICU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住进ICU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ICU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表”。(4)对住进ICU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以记录每日侵袭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1、附表2)ICU20XX年01月01日至20XX年12月31日住进患者659人,累计住院日2801天,平均住院日4.25天。医院感染21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3.34%,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7.85‰,调整感染发病率0.75%;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100.0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1398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49.9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22.22‰。三、分析1.ICU侵入性器械使用率为49.91%,因此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但全年只出现一例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医院感染,表明我院ICU对于有侵袭性操作的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监护工作做得比较好,这与ICU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2.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体送检率为100.00%,但是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对于留置导尿和中心静脉插管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很少,因此不排除漏诊的可能,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今后应加强对此类侵入性操作的前瞻性监测,请主管医生养成良好的送检习惯,以免出现漏诊情况。四、讨论我院初次开展对于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由于监测经验不足以及ICU没有固定医生留守等客观因素,造成此次监测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具体如下:1.与主管医生的沟通不够及时,由于ICU并无常驻医生,而住进的患者又多为普外以及神经外科的患者,主管医生经常忙于手术,因此当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主管医生不易及时发现,而且护理人员很难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因此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相应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ICU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由于我科室人员较少,不能留有专人常驻ICU病房负责实时的监测工作,因此很难获得患者医院感染的第一手资料,为此,我科室应该在今后的监测中加强对住进ICU和转出ICU48h内患者的随访工作,以便了解每一个患者的详细情况,实时准确地发现感染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3.ICU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病程记录中,症状、体温、体征等基本情况的描述过于笼统、不够细致,不能直接反映感染情况。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切口处有渗出”,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切口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20XX年的ICU工作中,应规范ICU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切口情况应实时详细的记录。4.纵观全年的医院感染上报情况,ICU医院感染患者迟报病例呈下降趋势。说明对ICU的监测工作,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医院感染,而且能够提醒和监督主管医生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同时,也宣传了医院感染知识,提高了参与ICU诊治工作医生的院感防控意识,基本上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5.住进ICU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1266天,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例数为“0”。说明存在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留置导尿后或拔导尿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是存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也会因为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或医生疏忽而没有送尿检,造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今后应加强对医生的管理严格按照ICU目标性监测方案规范操作,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制定前瞻性防范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体监测流程如下:(1)ICU患者在留置导尿前或第一次导尿时应行尿常规检查,明确是否已经存在尿路感染。(2)在拔管前6小时至拔管后48小时之内应至少送检一次尿常规,以确定是否因导尿而引发了尿路感染,如有感染应进一步行尿细菌培养。(3)对比以上检验结果,甄别是否存在尿管相关性的尿路感染。(4)当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时,应及时送检尿常规,如存在感染,应送检尿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5)当患者留置导尿时,值班护士应提醒、监督、协助主管医生送检尿常规。6.我院ICU全年中心静脉插管的总日数为85天,虽然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仅为3.03%,但是从对入住ICU的所有中心静脉插管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对于此类操作还未形成完整的监测流程,而且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如患者存在血液感染时,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这也是我院ICU全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0”的成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我科室对于此类操作实验室送检情况存在监督不利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建立并且完善流程,具体如下:(1)在中心静脉置管前或植入导管6小时之内,应采外周静脉血一次做血培养,已明确在插管前是否存在血液感染。(2)在拔管前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应采外周静脉血一次,并将结果与置管前结果相比较,已甄别是否存在血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已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临床确诊或疑似存在血流感染时,应立即送检血培养,并且根据结果判断是否继续留置导管。(4)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后,当其他造成血流感染的原因不足,又不能排除因中心静脉插管而造成的血流感染时,为明确是否存在中心静脉插管而造成的血流感染,必要时可拔除导管并且送检,具体步骤如下:①同时取2个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一套血液标本,取一套或多套血液标本,标记为第一对照组;取导管尖端5cm处做细菌培养,标记为第二对照组。②对照:A.如果第一对照组中,一套或多套血液标本组培养阳性;第二对照组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根据鉴定结果和药敏谱两种培养为同一种细菌,提示可能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B.如果第一对照组中,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第二对照组中导管尖端培养阴性。如果血液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属并且可排除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的其他感染因素,则提示可能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如果多套阳性血培养结果均为同一种细菌,则可确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如果第一对照组的血培养均为阴性而第二对照组的导管尖端细菌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可排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入住ICU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ICU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于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以求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监测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ICU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12月22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一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及时发现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重症医学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我科室对我院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入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全部病人并且对转出重症医学科的病人随访48小时。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重症医学科病人,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病人日志”以记录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重症医学科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4)对重症医学科入住病人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我院20XX年01月01日至20XX年03月31日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数为114人,累计住院日546天,平均住院日4.79天。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6.25%,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2.82‰,医院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率为385.71%。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417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763.74‰;导尿管的使用率为571.4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6.41‰;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109.8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率为82.42‰,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44.44‰。三、讨论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门窗保持密闭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重症医学科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痰多”,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及痰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等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中,使规范重症医学科医生对病情观察及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312天,占器械使用率的571.43‰。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6.41‰,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45天,占器械使用率的82.42‰,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44.44‰,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60天,占器械使用率的109.89‰。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3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二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为了及时发现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我院进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症医学科感染是指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发生的感染,即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重症医学科感染。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进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以及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进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4)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患者日志”,记录每日侵入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20XX年04月01日至20XX年06月31日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152人,累计住院日914天,平均住院日6.01天。医院感染7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4.2%,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7.66‰;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842.86%;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568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621.44‰;导尿管的使用率为454.0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7.23‰;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125.8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率63.46‰,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34.48‰。三、讨论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重症医学科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痰多”,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及痰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中,使规范重症医学科医生对病情观察及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415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54.05‰。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7.23‰,比第一季度(6.41‰)高,与以下因素有关:(1)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大部分以脑出血及排尿功能丧失的患者为主,给予留置尿管治疗,留置导尿管不仅损伤尿道粘膜,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对尿路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促进病原菌的定植,加上长期留置导尿管,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发感染。(2)主管医生发现感染及时上报。但也不排除存在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以下整改措施:(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58天,占器械使用率的63.46‰,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34.48‰,比第一季度(44.44‰)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因素有关,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整改措施如下:(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正确吸痰,并注意呼吸机及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吸入器等相关装置的消毒和正确使用。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115天,占器械使用率的125.82‰。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不排除漏报。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6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三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为了及时发现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我院进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症医学科感染是指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发生的感染,即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重症医学科感染。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进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以及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进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4)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患者日志”,记录每日侵入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20XX年07月01日至20XX年09月30日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172人,累计住院日996天,平均住院日5.79天。医院感染17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9.80%,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7.07‰;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823.6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866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622.80‰;导尿管的使用率为462.50‰,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5.31‰;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130.4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4.52‰;呼吸机使用率65.00‰,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12.50‰。三、讨论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重症医学科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痰多”,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及痰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中,使规范重症医学科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565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62.50‰。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5.31‰,比第二季度(7.23‰)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也不排除存在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以下整改措施:(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80天,占器械使用率的65.00‰,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12.50‰,比第二季度(34.48‰)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因素有关,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不排除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整改措施如下:(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正确吸痰,并注意呼吸机及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吸入器等相关装置的消毒和正确使用。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221天,占器械使用率的130.46‰。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4.52‰,比第二季度(0)高,与以下因素有关:(1)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大部分以脑出血及排尿功能丧失的患者为主,给予留置导管治疗。留置导管不仅损伤粘膜,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同时也造成机械性损伤,促进病原菌的定植,加上长期留置导管,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感染。(2)主管医生发现感染及时上报。但也不排除漏报,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09月30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四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为了及时发现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我院进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症医学科感染是指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发生的感染,即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重症医学科感染。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进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以及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48h之内的患者。2.监测内容: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3.资料收集(1)查看进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4)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原体送检情况及结果进行登记。(5)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患者日志”,记录每日侵入性操作的基本资料。二、监测结果20XX年10月01日至20XX年12月31日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117人,累计住院日1061天,平均住院日9.07天。医院感染13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1.11%,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2.25‰;医院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845.30%;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858天,侵入性器械使用率808.67‰;导尿管的使用率为436.3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2.06‰;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238.45‰,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率133.84‰,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病率为21.13‰。三、讨论1.由侵入性操作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否发生感染与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患者的重点监护。护理人员每天更换监护服、工作时间换监护鞋(防渗漏、防锐器伤害),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加强监测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上报,以防止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2.重症医学科患者病程记录书写过于简单化。如:病程记录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发热”、“穿刺点有渗出”“痰多”,却很少提及患者体温的波动范围及持续时间,渗出液及痰液的性状,或者根本没有对发热或穿刺点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导致病程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导致在核查医院感染病例时,缺失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中,使规范重症医学科医生对病程记录的书写,对患者的感染症状、体征、穿刺点情况使实时详细的记录。3.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留置导尿病例的总住院日数为485天,占器械使用率的436.38‰。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例分析结果来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2.06‰,比第三季度(5.32‰)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也不排除存在漏报。由于进行此项操作的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尿常规,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患者即使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没有送检尿常规,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相关尿路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并且根据高频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以下整改措施:(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此季度呼吸机使用总日数为197天,占器械使用率的133.84‰,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21.13‰,比第三季度(12.50‰)高,与以下因素有关:(1)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大部分以脑出血、脑梗死及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为主,给予呼吸机治疗,促进病原菌的定植,加上长期使用呼吸机,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呼吸道引发感染。(2)主管医生发现感染及时上报。由于进行此项操前后很少常规性的送检或者复查痰培养,因此会造成因送检不及时所导致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漏诊情况的发生,今后使针对此问题严格规范,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漏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整改措施如下:(1)认真执行并落实《XX市人民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试行)》。(2)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3)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接触病人前后及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4)正确吸痰,并注意呼吸机及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吸入器等相关装置的消毒和正确使用。5.此季度血管内导管的总日数为277天,占器械使用率的238.45‰。但是从对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比第三季度(4.52‰)低,与医生无菌观念加强,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但不排除漏报。对此类操作普遍存在插管前后没有送检或漏检血培养的情况,因此在患者存在血液感染的时候,由于插管前或拔管后没有送检血培养,造成无法区别此次感染是否与插管的操作有关,因此不排除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漏诊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此类情况的督导。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做好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12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感染高危患者集中的区域,其侵入性诊疗措施较多,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我院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为及时发现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重症医学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我科室对我院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是由相应的侵袭性操作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重症医学科病人,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病人日志”以记录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对三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填写“ICU病人监测登记表”;(4)重症医学科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二、监测结果(相关数据汇总详见附表)1.医院感染率与感染部位对我院20XX年12月26日至20XX年12月25日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监测,总人数为589人,发生医院感染39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6.62%,调整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52%;患者住重症医学科日数3074日,其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2.68‰,调整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9‰(见表1);医院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率为100%。39例次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24例次(61.53%),泌尿道8例次(21.51%),血流感染4例次(10.26%),胃肠道1例次(2.56%),上呼吸道1例次(2.56%)皮肤软组织1例次(2.56%)。表1经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总分值参加评定患者总数(例)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调整后的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6263734.3612.682.92.三种侵入性操作感染率(见表2)侵入性器械使用天数累计2736天,总侵入性器械使用率89%;导尿管的使用率为57.3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3.97‰;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21.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1.54‰;呼吸机使用率为10.54%,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15.43‰。表2三种侵入性操作感染率侵入性器械导尿管血管内导管呼吸机总使用日数总使用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273689%176357.35%3.97‰64921.11%1.54‰32410.54%15.43‰三、讨论1.从表2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所有使用侵入性器械的患者病例的分析结果来看,感染率较低,不排除漏报。2.由于存在患者在留置导尿前后未进行常规性的尿常规送检以及留置导尿过程中未复查尿常规的情况,所以在插管后或拔管后48小时之内,即使患者存在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因患者神志障碍无主观感受或因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送检不及时而导致相关尿路感染漏诊的情况发生。针对此问题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明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感染预防要点,并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留置尿管者正确做好尿道口处理,注意保持集尿系统密闭,同时尽早撤出一切不必要的插管,减少留置时间以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3.随着医学发展及重症医学科病源增多,中心静脉管置及呼吸机逐渐应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我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多较重,相关侵袭性操作增多,由此而导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也会增加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了解高危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开展目标监测的过程中,我科室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和文件、规范,并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学习,逐渐掌握监测方法及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对医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明确感染的定义,在监测过程中不断完善及规范监测方法,从而重症医学科医生逐步重视及明确了院内感染的诊断,随着感染诊断水平的提高对疑似感染的病例能够密切监测,及时送检病原学,及时上报感染病例,使医院感染报告率从第一到第三季度得到了大幅度上升。同时随着医生对感染预防要点的掌握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在医院感染报告率逐渐提高的基础上,使第四季度医院感染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年医院感染39例次季度分布情况: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13例次季度分布情况:4.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重症医学科属极高危险区域,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部门,应明确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交叉导致污染。目标性监测期间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与预防院内感染,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总务部门的协助下,我科针对ICU人员流程交叉现象,制定了改进措施,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对重症医学科建筑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了患者及工作人员双通道,有效防止了因人员流程交叉而导致的污染,并对重症医学科工作人员、医院其他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进入重症医学科时的着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这些措施的落实,对降低第四季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做好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及医疗安全负责,也是深入贯彻我院“一切服务于患者”的管理理念的延伸,因此我们将尽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到定期总结、及时改进,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12月31日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一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是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科室。为加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工作,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我科室对我院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48小时内的患者。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是由相应的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重症医学科病人,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病人日志”以记录基本资料;(2)定期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对三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填写“ICU病人监测登记表”;(4)重症医学科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二、监测结果1.医院感染率与感染部位20XX年第一季度(20XX年12月26日至20XX年03月25日)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数为150人,发生医院感染14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9.33%,调整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11%;患者住重症医学科累计住院日608天,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3.06‰;调整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5.21‰(见表1)。按感染部位分类:下呼吸道11例次(78.57%),手术部位1例次(7.14%),其它感染2例次(14.29%)。医院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率为100%。病情严重程度总分值参加评定患者总数(例)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调整后的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368834.4323.065.21表1经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三种侵入性操作感染率(见表2)三种侵入性器械使用日数累计780日,总器械使用率128.29%;导尿管使用日数427日,导尿管使用率为70.2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中心静脉插管使用日数239日,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为39.31%,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例次,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呼吸机使用日数114日,呼吸机使用率为18.75%,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次,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为35.09‰。表2三种侵入性操作感染率侵入性器械导尿管血管内导管呼吸机总使用日数总使用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使用日数使用率%感染率‰780128.2942770.23023939.31011418.7535.09三、分析总结ICU是侵入性操作相对集中的病房,侵入性操作造成的医院感染风险极高,我院针对ICU开展目标性监测已有两年。两年来ICU已由外科监护病房发展成为重症医学科,由原来的无常驻医生到现在的重症医学专科医生,经过科室不断的发展以及医院感染知识的规范性培训,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增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1.第一季度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这与经治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常规送检、治疗过程中复查相关项目、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重视手卫生、怀疑相关感染时拔除导管、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等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有关。2.第一季度呼吸机使用日数117日、呼吸机使用率为19.06%、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为34.19‰。VAP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最常见的感染,但无诊断金标准,在既往的监测过程中因不明确诊断标准而单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第一季度VAP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明显增多,这与我科监测人员及重症医学科医生对VAP的诊断不断学习与掌握诊断要点息息相关。我们对4例VAP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如下:(1)VAP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将病原菌从一个患者传向另一个患者,若不洗手就接触另一患者,极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定植,并可能通过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所以规范的手卫生是最基本和有效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措施。(2)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医务人员在常规更换呼吸机管道时,可能污染了管道系统,从而传播来源于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的病原体;呼吸机管路内也可能有定植菌,要警惕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反流,多次使用的呼吸器械,每次使用后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3)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时病情危重,多因合并呼吸衰竭而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故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严格控制探视,家属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做手卫生方可探望病人,避免交叉感染。(4)口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以及胃腔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是细菌进入下呼吸道的主要途径,口腔护理对减少口咽部定植细菌能起到积极作用,无禁忌的情况下床头抬高30-40度可以降低胃内容物误吸和发生VAP的风险。VAP会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增加了死亡率,所以在掌握诊断标准的同时落实VAP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关键。有研究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教育,可减少VAP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患者医疗花费和病死率,因此,科室应该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强调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观念,减少接触传播,将是一项长期任务。3.第一季度有一例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是经治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知识掌握不够,未能及时作出感染诊断,科室负责人应继续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掌握,做到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时诊断与报告,从而避免医院感染漏报的发生。综上所述,开展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趋势,还可以掌握诊疗操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目标性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将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继续提高感染病例的监测力度,加强科室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等的督导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控制科20XX年4月10日将第一季度总结向王伟院长报送,同时反馈给重症医学科。XX市人民医院20XX年第二季度重症医学科目标性监测总结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侵入性诊疗措施多,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是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科室。为加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工作,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感染控制科对我院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一、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住重症医学科超过48h的患者;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其他病房48小时内的患者。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是由相应的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1)入住重症医学科病人,每天填写“重症医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级翻译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跆拳道等级考试培训计划
- 学校义务消防队职责及协调机制
- 市政工程质量整改报告范文
- 2025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计划
-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家校合作计划
- 2025年信息管理师趋势观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崇明县税务系统遴选面试真题回忆版含答案
- 药品追溯体系下的2025年医药电商平台运营策略与合规管理报告
- 亲子烹饪课堂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2030年中国高空逃生缓降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危化品石油石化企业三基三记培训
- DB37T 4424-2021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编成规范
- 《电网实时智能态势评估大数据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T-CBIA 009-2022 饮料浓浆标准
-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考核试卷
- 采购项目招标公告范文
- DB36T 1157-2019 瓷土、瓷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 钢花管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 无人机飞行安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