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在小学和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提高

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落实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

的要求,优化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科学管理和评价学生,构建高中语

文高效课堂。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

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

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

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

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

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

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

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

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

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

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

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

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好愀然3喜而笑

(乐)—X悲)—X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

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

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

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

低声吟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

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

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

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

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

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

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

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

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⑴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⑶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

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

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

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

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

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

"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

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己,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

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图兮,舒忧受兮。劳心懂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注释:

皎:皎洁光明。佼(市。):姣之借。佼人:美人。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窈纠(市。):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图(3):音刘,妩媚。

T蚤(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天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

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

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

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

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

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

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

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

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

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

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

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

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

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

犹嫖,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

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

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

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

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天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

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

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

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

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

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

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

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

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悔",第三章的“惨〃,

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

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

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

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

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

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

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一,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

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

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

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

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

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

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

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内容上:《月出》诗写出

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

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

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⑸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

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

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

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⑹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

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

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

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

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

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凌",既是客

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

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

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

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

泣孤舟之婺妇。”运用夸张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

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

⑶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

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

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

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

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⑷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

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①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说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

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

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

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

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朗读课文

二、继续赏析评价

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⑴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

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

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

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去『‘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

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

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

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

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

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

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

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引导学

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

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

以说"未尝往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

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

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

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

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

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⑷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

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⑴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

慰和轻松。

⑵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

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时

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

娱悦了。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

一、字词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一一凭

③山川相缪缪―一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舞、泣:使……跳舞,使……哭

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

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嵋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

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

二、检查背诵

三、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

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

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

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

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

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

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

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

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

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

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婺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

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延伸阅读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

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

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

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

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

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

光。

后赤壁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

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

履蟾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

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

玄裳缰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跪跄,过临皋之下,揖予

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

之,不见其处。

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

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

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

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

五、作业布置

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

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扩展)

⑵(在句尾扩展)

答案:⑴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

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

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

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

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

每段不超过50字。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答案:⑴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

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⑵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

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

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

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

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

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请以"挫折〃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2

《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

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

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

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

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

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

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

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

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

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

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

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

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

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

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

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

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

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

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

后练习第三题)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

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

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

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

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

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

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

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

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

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

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

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

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

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

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i)丑修楔(X'l)流觞(s暗ng)游目骋(chVng)怀趣(qU)舍万殊齐彭

疡(sh&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

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

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

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

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

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⑹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

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

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

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

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

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

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

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

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

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

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

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

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

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

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

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

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

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

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的观点,认

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

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

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

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

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

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

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

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一,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

上的异同。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

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

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

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I。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